欢迎光临酷猫写作网
当前位置:酷猫写作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综合报告

城镇建设发展专题报告(12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9:38:04 查看人数:20

城镇建设发展专题报告

第1篇 城镇建设发展专题报告

_____镇位于_____县西北部,东距_____县城45公里,西距_____市区75公里和_____县城25公里,镇域面积45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108个村小组,5.2万人,是辐射_____两省三市的区域性中心镇,是_____油田的主采区。近年来,_____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发展镇域经济和强镇富民的大战略来抓,按照“产(产业园)、城(小城镇)、村(新农村)”一体化发展工作思路,以建设小城市为目标,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以农助工、以工哺农、以城带农、以农育城,大力推进三个集中(工业向产业园集中、农民向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园区集中),小城镇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实现了城镇布局合理,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环境优美,被省市媒体誉为农村城镇化的新探索——_____模式。现将_____镇小城镇建设发展报告如下:

一、优势条件

_____县_____镇因油田开发而建,因油田带动而快速发展,因区位独特促进经济繁荣,因城镇功能全而集聚人口,因环境优美而知名度高,_____镇建设区域性中心重点镇具备许多优势。

一是人口规模优势突出。_____镇总人口5.2万多人,镇区建成区已达3.5平方公里,镇区常驻人口3.2万多人,镇区流动人员达1万人以上,镇区常住人口占县域总人口的7.2%以上,常住人口在全县排名第2位,城镇化率达60%以上,是_____县西部乡镇和_____镇周边县镇农民进镇居住的最佳居住地,人口集聚能力较强。二是区位优势明显。_____镇位于_____山与_____盆地交汇处,居于_____县、_____县之间,是山区、丘陵、平原地形的过渡区,是辐射_____、_____、_____、_____四县周边十余个乡镇的经济、文化、物流、商贸中心,劳动力资源丰富。镇域内_____国道、_____省道、_____铁路穿境而过,紧临_____铁路、_____货运站和_____高速出入口,镇区及各个行政村和村民小组通四级以上公路,其中镇区道路全部硬化,总长度62公里,路网四通八达,是_____县、_____县、_____等区域间的交通枢纽,_____镇已是_____县城乡一体发展试验镇,_____市重点镇,_____市五十强、_____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体推进乡镇。三是经济发展潜力大。_____镇处于_____油田腹地,石油产量占到_____油田总产量的70%,_____油田2个处级单位、40多个科级单位建在_____镇区,是_____油田各类石油化工资源要素的集中地,石油化工产业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的循环产业链。近几年,_____镇工业上规划建设了轻工专业园,引进15家以上绿色低碳和循环经济项目,形成装饰建材、机械电子、服装鞋业、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尤其是装饰扣板形成_____省最大的生产基地,年产值达3.6亿元。农业上大力引导发展富农产业,林果、畜禽、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呈现规模化基地化发展。同时镇区商贸、餐饮、汽配维修、家俱、运输、物流等服务业发展迅猛,成为周边商贸物流集散地,不包括油田部分国内生产总值达10.2亿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14:68:18,年财政收入达140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3元,农民人均收入5841元,是_____市发展重点镇、_____市五十强乡镇。四是服务功能完善。镇区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镇区内有高中一所,初中两所,小学6所,幼儿园12所,三级甲等以上医院2个,宾馆4所,大型购物中心5处,银行、图书馆、体育馆、游泳池、电影院、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配套齐全,建有大型休闲广场2处,游园、公园、健身场所20多处。能为周边乡镇提供水平较高的教育、医疗、交通、文体等公共服务,镇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向不在镇区的6个村稳步延伸,先后获得全国创建文明村先进乡镇、_____省卫生镇、_____省生态镇。五是规划管理水平较高。_____镇按照建设小城市目标,坚持三十年不落后的要求,立足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先后编制和修编了5平方公里的《_____镇总体规划》、《_____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配套完善了空间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绘就了“产、城、村”一体化近、中、远期发展蓝图。规划执行中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依据一个法”的方针,保证了建设依法依规有序进行。六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坚持建设低碳绿色城镇,在建设上推广环保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取得了_____省禁实工作先进乡镇。在全镇开展造绿行动,广泛植树造绿,获得_____省国土绿化模范乡镇,大力推广太阳能、节能灯、液化气等节能产品和绿色交通、绿色出行。工业上大力开展科技创新,_____油田多项技术领先国内水平,引资企业_____电气承担了“国家创新基金”项目,获得30多项技术专利,绿化、低碳、环保成为_____发展的主旋律。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_____镇坚持小城镇大战略的指导思想,按照“产、城、村”一体化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小城市为目标,以轻工专业园区为支撑,强化领导,创新机制,采取“规划、建设、经营、管理、产业支撑”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合力共建小城镇。

(一)强化领导,协调联动,建立城镇建设推进机制

_____镇广大干群深刻认识,加快城镇化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一、二、三产业整合的引擎,是引导农民变市民的必然趋势。多年来,_____镇都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全镇工作的一号工程,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指挥长、全体班子成员为副指挥长的小城镇建设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六个工作组,具体负责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安排部署、协调推进等工作。每年都根据建设情况,研究制定了_____镇小城镇建设实施意见,把小城镇建设任务明确各个部门,责任到具体人,确定具体建设进度及时限,每月不定期召开现场推进会,把“一改双优”工作与城建工作结合起来,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奖惩体系,从而使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形成了从上到下的小城镇建设管理网络和齐抓共管的良好运行管理机制。

(二)科学规划,严格执行,优化小城镇发展格局

一是立足实际谋规划。结合_____产业基础、经济结构、交通条件、资源禀赋和城镇布局,把_____镇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和轻工专业园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整体规划。二是高标准制定规划。按照建设小城市要求,不断充实和完善城镇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2023年,聘请_____省城市规划设计院,修编完善了5平方公里的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2023年,根据发展需要,投入190万元,聘请_____城市规划设计院、_____省城乡建筑规划设计院等单位,对全镇新型农村社区进行了空间发展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绘就了全镇“产、城、村”一体化发展蓝图。三是严格执行规划。为认真落实规划,健全完善了规划管理程序和工作制度,严格坚持“六不批”原则,即沿街建筑不按要求退红线不批;建设性质与用地性质不符合的项目不批;不符合街景规划要求的建设项目不批;规划区内新征地建平房不批;居民沿街建独户住宅楼不批,引导和推动农村居民向镇区和社区集中。

(三)高标准建设,夯实基础设施,提升小城镇承载力

一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基础上,巧借_____油田的各种优势和社会民间资本,多方筹措资金5亿元以上,拓宽改造了中心大道、创业路,埠东路等十几余条道路,新建了新区、府南等5个专业市场,建成了中心广场游园、创业游园、李营游园、新区游园。二是加快安居工程建设。城镇社区建设按照油地合作与居民集资相结合的方式,十几年来在镇区先后建设北苑、东苑、新苑、怡苑、香苑等8个示范性居民社区,安排2万多居民入住,将率先过上城市人的生活。从2023年开始,紧依镇区规划启动建设埠东、锦江、锦埠、中心社区等4个新型农村社区,全部建成后将安排2万多农民进入,实现农民变“市民”的转变。三是大力实施“三项工程”。“绿化工程”:在道路及各个居民小区栽植香樟、广玉兰等花木15000余棵,建设花坛120多处,绿化总面积达23.4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达12平方米;“亮化工程”:筹资240余万元,在各个主干道、8条背街小巷安装路灯700多盏,装饰灯20多盏,进一步提高城镇品位;“美化工程”:铺设彩砖23万平方米,粉刷美化墙体2500平方米,新建水冲式免费公厕4座,建垃圾压缩中转站一座和一处垃圾填埋场,配备垃圾运输车3台,洒水车1台,镇区主要干道放置垃圾箱及垃圾桶180个,镇区环境卫生实行物业化管理全天保洁。

(四)以人为本,树立生态理念,提升小城镇建设品位

一是加快市政设施建设。采取向上争取政策项目资金和_____油田联建的方式,建成镇自来水厂2个,镇区供水管主干管道长度6.6万米,不但保证镇区需要,而且供水设施向农村延伸,能保证7万多人安全饮水问题。采取与_____油田共建的方式,建成污水处理站,实现了污水集中处理。二是切实加强管理。先后出台《城镇监察管理办法》、《城镇环卫管理实施办法》等制度,将城镇管理纳入规范化、经常化、法制化轨道;建立协调高效的城镇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综合执法队,坚持日常管理与专项治理相结合,重点整治镇区交通秩序、市场秩序、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和乱占地、乱建房等行为;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认真组织实施创建文明城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活动,提高两个文明建设水平。实施“平安工程”筹资60多万元在镇区、居民小区和主要路上安装了闭路监控系统,提高了安全,镇区实现安居乐居。三是大力倡导生态环保理念。倡导生态政绩观、消费观,着力创生态业、打生态牌,着力引进一批符合产业规划和发展导向的生态环保型项目,扎实做好现有生态农业、生态工业项目的推进落实,切实推动生态经济集群发展,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推动镇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五)创新理念,坚持均衡发展,完善小城镇发展功能

近年来,_____镇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强化政府在基础服务供给上的主导作用,较好地推进了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一是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加大教育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实施中心幼儿园和中心小学等重点项目建设,满足镇区群众享受优秀教育资源的需求。二是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抢抓国家加大民生工程投入机遇,积极争取项目,加强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医疗设施、设备水平,镇卫生院已经成为周边区域性的中心卫生院。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对新农合工作的管理,发送医疗卫生条件,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农村低保金、城镇低保金、城镇、农业救济金、五保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有序推进各项惠民工程。目前,镇区内有高中一所,初中两所,小学6所,幼儿园12所,三级甲等以上医院2所。

(六)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小城镇发展动力

_____镇因轻工业而兴起,因特色农业而扬名,实现小城镇发展,产业是重要支撑。一是打造产业集聚区平台,做强轻工业。该镇自2023年起规划建设总面积3.5平方公里的轻工专业园区,将其作为新型工业化的载体,招商引资的平台,镇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农民创业就业的舞台,采取“政府牵线、大户建设、企业租赁、合作共赢”和“大户建设、政府转租”的建设模式,筑巢引凤,全方位对外招商引资。目前,1.5平方公里的产业园核心区已基本建成,形成石油化工、装饰建材、机械电子、服装鞋业、农副产品加工等五大主导产业,建成全省最大的装饰扣板基地,集聚工业企业25家,其中_____油田企业除外规模以上企业21家,2023年,园区年工业总产值1.6亿元,工业增加值1.5亿元,完成利税7996.6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7%,进园区务工农民已达2210人。二是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做优规模高效特色农业。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在产业、突出示范、打造精品”的原则,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建成较大规模的家庭农场、家庭果园、养猪场、养牛场、养羊场100余家。以桃、黄梨为主的经济林已发展到7000多亩,年出栏生猪15万头以上,优质高效经济林和畜牧养殖业已成为_____农业的主导产业。三是挖掘市场潜力,做大做强服务业。_____镇立足于镇区40多个油田单位、全镇5.2万人生产生活的市场优势,以及位于豫鄂两省三市四县的区域性中心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金融等产业,加快提升餐饮、娱乐等服务业,扩大群众就业,繁荣城镇经济。目前,镇区建成三星级宾馆3所,大型购物中心4个。

三、发展成效

经过多年努力,_____镇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截止2023年,镇区建成区达3.5平方公里,镇区常住人口达3.2万人,城镇化率达60%以上,不包括_____油田部分国内生产总产值 达10.2亿元,固定资产完成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4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3元。培育形成石油化工、装饰建材、机械电子、服装鞋业、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

(一)城镇建设与管理

1、建设投入:2023年城镇建设资金投入1260万元,其中市政公用设施资金690万元,公共服务设施投入570万元,投入资金除政府资金外,主要依靠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目前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

2、社区建设:已建成北苑、东苑、新苑、新苑、怡苑等8个城镇社区,2023年启动建设埠东、锦江、锦埠、中心等4个新型农村社区,3年后全镇80%农民将居住到镇区。

3、道路建设:10个行政村全部通四级以上公路,镇区道路及背街小苍全部硬化,总长度达62000米,道路两边全部铺设彩砖,道路两边安装路灯700余盏。

4、交通运输:每天途经_____到_____、_____等地的客车上百辆,10个行政村全部通客运班车,镇区开通4条公交线路,居住出行便捷。

5、供水设施:争取项目与油田共建的方式建成2个水厂,供水管网总长度达81000米,保证了7万人的饮水问题。

6、污水处理设施:建立污水处理站1个,日处理污水0.8万立方米,修建排污管网及排水沟1万多米。

7、环卫建设:严格落实门前三包制度,镇区环卫实施物业化保洁,镇区摆放180余个垃圾箱,建成垃圾中转站和垃圾填埋厂1个,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部分本镇处理,部分转到县处理。

8、园林绿化:栽植香樟、广玉兰、法桐等各类绿化树木2万多棵,建设花坛绿地120处,绿化总面积384000平方米,街头绿地、景观绿地等公共绿地面积240000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12平方米。

9、公共服务设施:学校、医疗、金融、通讯、保险、物流等公共服务体系健全。镇域小学12所,高中1所,初中2所,共有2所医院,每千人口医疗床位达60张,每千人拥有技术员10人,是_____西部5个乡镇新农合、职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镇区有百货商店16座、超市4个、便利店138个,建成府南、新区、李营、江河等5个商贸市场。镇区内有工行、信用社、邮政储蓄等营业银行7个。

10、公共娱乐设施:镇区建成文化活动中心5个,图书馆2个,图书室26个,体育场1个,影剧院1个,各类健身场所20多处,当地居民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处。有线电视使用率达90%以上。

11、城乡规划:2023年修编了《总体规划》及详规,做好城镇建设的近期、中期、远期规划。镇级规划建设管理人员15人,其中规划建设管理专业人员5人,规划建设管理经费36万元,镇区规划建设5平方公里,已建成3.5平方公里。

12、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基本农田面积24693亩,镇区耕地面积37068亩,总体规划确保建设用地规模8.77平公里,其中镇区建设用地规模8平方公里。

四、政策成效

(一)_____镇是_____油田采油一厂和_____社区所在地,城镇建设多年来一直得到_____油田资金支持。近5年得到小城镇建设的中央支持政策及补助资金842万。其中文化站建设补助30万元,垃圾中转站项目补助60万元,7000人安全饮水项目补助资金428万元,中心幼儿园建设补助资金324万元。

第2篇 有关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城镇化跨越城乡分离、“自我造城”的传统老路,在经济转型与体制转轨交互作用下逐步走向与化解“三农”难题相结合的新路。江苏的实践启示我们,城镇化必须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把化解“三农”难题作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中之重,把“减少农民、致富农民”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重点,从而从“化”字上科学把握转型方向,加速离土农民市民化和留乡农民富裕化的进程。

江苏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课题组用近一年时间,先后赴苏南、苏中、苏北部分市、县、镇,就江苏省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根据所获第一手材料和来自省有关部门的全省性资料,经过综合分析和讨论研究,形成本报告。

江苏城镇化进程的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后,江苏城镇化改变了以前起伏和停滞的状态,在持续较快发展进程中逐步迈开转型走新路的步子。回顾这个过程,大体有四个演进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契机,农村城镇化获得突破性大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村村点火、乡乡冒烟”的乡镇企业带动了百万农民向非农产业大转移,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以农民办工业、“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为主要特征的苏南模式。受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带动,全省形成“小城镇,大发展”的格局,建制镇由1979年的115个增加到1989年的392个,并催化了无锡、常熟、江阴等县域经济的强劲崛起,新兴中小城市相继成长,城镇人口由874万人增加到136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由1979年的15.46%上升到1989年的21.56%,10年间上升6.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61个百分点。有了非农产业的乡镇工业,又有了生活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这是苏南农民“造城”开始,为全面推进江苏城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借助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动力,开发区与城市发展相结合,推动城市化上水平阶段。

浦东开发开放,江苏主动呼应,对外开放从沿xx市到全方位展开,一批开发区、工业园区脱颖而出,这种快速崛起的“园区经济”,不仅成为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也成为城市拓展的xx区。一批中小城市扩容发展为大中城市,城镇化上规模、上水平。1990年以后,全省每年约有200万左右的乡村人口进入城镇。从1990到2023年,省辖市由11个增加到13个,县级市由15个增加到31个,建制镇由582个增加到1191个,全省城镇人口3041万人,年均增长7.62%,城镇人口比重由21.6%提高到41.5%,10年间上升19.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99个百分点,全省城镇化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第三阶段为新世纪初期,在大城市、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同发展基础上,进入以组建都市圈为特征的城市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2023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将城市化战略确立为促进区域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次年开始实施以大城市、特大城市为依托的苏锡常、南京、徐州等都市圈的规划建设。截至2023年底,江苏省城镇人口总量达到3774.62万人,比2023年增加733.81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0.5%,5年间上升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8个百分点。2023年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达到50.5%。

第四阶段为2023年至今,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走上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

在科学发展观引导下,江苏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以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县域经济为阵地,走上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城乡一体化发展态势领跑全国。据2023年底的统计,全省城镇化率达57%,比1978年提高42个百分点。经过调整,全省建制镇减少到930个,13个省辖市的市区人口都在50万人以上,400万人以上、200万—400万人、100万—200万人、50—100万人的城市个数之比为1:4:6:2,人口结构之比为22.86:42.17:29.14:5.83。全省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核心,与中小城市相结合,以小城镇为纽带,初步形成基本健全的城镇体系结构和“三圈五轴”的城镇空间结构。

从1979到2023年,江苏城镇化率由14.8%提升至57%,平均每年提高1.4个百分点。在这期间,江苏城镇化进程历经两次重要转折。第一次转折出现在1997年,在总人口增加38万的情况下,城镇人口增加196万,乡村人口则相应减少157万,城镇人口增长绝对规模首次超过总人口增长绝对规模。第二次转折出现在2023年,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达到50.5%,城镇人口的绝对量超过乡村人口。一般来说,出现这两个转折性的拐点,是农业社会走向城市社会演变的规律性表现。从江苏上述的两个转折特别是第二个转折看,时间短,演变快,曲线比较陡峭,表明江苏城镇化进入良性循环、持续推进的势头走向强劲,在全国较早进入内涵为主的发展阶段。

城镇化转轨转型走新路的成功实践

江苏在持续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坚持以市场化改革为动力,从较早重视协调工农、城乡关系到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摆脱传统老路,成功开拓着一条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相结合的新路。

一是以农业发展为基础,以工业化为先导,以城乡产业联动发展为支撑,扎实产业根基的新型城镇化。

改革开放初期江苏农村城镇化的突破性发展,不是从大量废弃农田、剥夺农民而来的,而是在实施家庭承包制改革基础上,以“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为指导思想,把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小块耕地上大量解放出来,打开农民办工业为主的创业门路并启动了农村社会化、商品化的大发展后开始的。由于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多元化行业的繁荣兴旺,由于以农村工业为后盾并适应发展与大中城市横向经济联系的需要,因而不仅使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萎缩、衰落下去的许多农村集镇获得新生,而且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相结合,以农民“造城”为发端,使农村城镇化迅速打开局面。其后,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展开,乡镇工业企业打破城乡壁垒,带动人口和要素向城镇集聚,形成了一大批专业镇、专业村、工业园区,实现了城乡产业联动发展。新世纪以来,苏中、苏北各地经济发展相继跨大步,正是与接受了城镇化必须建立在产业支撑的基础之上的理念,并付诸夯实城镇化产业根基的实际行动分不开的。

二是从倡导工业支援农业到强化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方针,逐步形成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双轮驱动”的新型城镇化。

改革开放前,江苏就本着“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指导思想,曾长年组织“工业支援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活动,但地方政府及其管理部门重工轻农的传统思维和惯性行为难以改变,现实生活中仍然处处是城乡“二元对峙”。改革开放以后,以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为契机,农村在集体经济组织的体制框架内,集中使用乡村企业的上缴利润,采取 “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形式和制度,协调农工利益关系,曾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促使务农收入与务工收入相接近,从而有效稳定了务农人心,促进农业发展,保持了种植业的稳产高产。上世纪9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各市积极发挥“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功能作用:一方面,财政上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启动公共财政支农,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税负等;另一方面,利用现代城市工业的产业优势和科技力量,通过统筹城乡产业空间布局和结构调整,对农村实施积极的产业带动方针,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在省委、省政府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决策导向下,各市采取村企结合、培育龙头企业以及鼓励和引导工商、民间资本下乡等形式,帮扶农村在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上发展高效规模化农业,改变农业的低收益状况和弱势地位。全省现已形成加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良好势头,每年高效农业面积都以数百万亩增长。据2023年底统计,全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696万亩,已占耕地总面积的37%,苏南有的市县农业规模经营面积达到了80%,使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得到相应提高。

三是以大城市、特大城市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向城镇体系和都市圈的整合建设,与离土农民大量进城进镇的趋势相适应,增强全省城镇综合承载力的新型城镇化。

上世纪80年代初的苏南乡镇企业都是“村村点火、乡乡冒烟”办起来的,由乡镇企业带动的小城镇建设也是按乡按村进行,导致“小、散、乱”的无序化城镇布局。相应的,县(市)一级也依仗乡镇企业的经营活力自谋县域发展,这固然促进了一批强县域经济的脱颖而出,但另一方面却为苏锡常三个市区带来“围城之困”,客观上产生了制约中心城市的成长,影响到区域城镇化整体健康发展。面对逐步显现的矛盾,先是各县(市)域内以深化市场化改革的思路,撤并调整原来过于分散、过于密集的乡镇,集中发展主城区和中心镇,使多极分散无序化的城镇布局得到治理改善;2023年,在全省统一决策、统筹规划下,在做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以及促进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苏锡常首先启动实施都市圈的规划建设,南京和徐州都市圈相继跟上,迈开了以质量和效益为着重点的城市现代化的步子。由于此,江苏作为中心城市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展良好,新兴的中小城市成长迅速,而大量具有相应功能作用的小城镇也始终有着各自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遇,全省基本上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格局。其积极效应,除了公共基础设施城乡均等化发展得以加快推进外,突出表现为吸纳离土农民大量进城就业和定居,农民非农化转移相应加快。江苏对进城农民工吸纳之多,位居全国前列。不仅大城市,而且一些新xx市承载力也大大提升。从苏南开始,而今向苏中、苏北扩展,许多走向规模发展的县城和中小镇也逐步增强吸引周围离土农民转移入住的承载力。从2023年开始的3年间,江苏累计有8.67万名外出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他们回到农村家乡,多数就地就近进入城镇,并购房定居。据我们在苏北xx市xx县调查,该县县城的购房对象95%是本地人,其中有相当比例系外出打工返乡者,外出打工返乡创业就业者成为一些县城镇购房定居的生力军。

四是打开统筹城乡发展的视野,实施“五个城乡一体化”,在善待进城农民工同时,通过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务农收入和非农收入同时增长的新型城镇化。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乡镇企业制度改革的展开,以及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和外向型经济的纵深发展,从苏南到全省各地突破就农村内部协调农工矛盾的局限性,在较大区域范围内逐步突出城乡统筹,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五个一体化”,进行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创新强农惠农新路径。苏州、无锡等地率先探索,通过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三集中”,将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经营承包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保障和住房的“三置换”,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农民专业合作的“三大合作”等一系列制度创新,建立起一套城乡统筹发展、共同繁荣的有效运行机制,促使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化为农民看得见、摸得到的实效。各地在为农民稳定务农收入外,多方广辟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以及非经营性收入等组成的非农产业收入的增收渠道,促使农民收入连续六年增收额超过五百元,202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首破8000元大关,达8004元,比上年增长8.8%;2023年达9118元,比上年增长13.9%,与1997年的3270元比,增长1.79倍,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4倍。2023年全省城乡收入差距为2.56:1,2023年为2.52:1,大大低于3.33:1的全国水平。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理性思考

江苏新型城镇化之路取得了巨大的实践成效,但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按现行统计办法计算,城市化率虽逐步提高,但统计城镇常住的农民工人数中有1/4的人尚未取得市民待遇,有相当一部分人虽然住在城镇,却享受不到城镇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这反映了新型城镇化开拓进程中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城镇体系建设及其运行机制还存在明显薄弱环节,招致江苏城镇的整体功能仍然不能适应“减少农民、致富农民”,从“化”字上求实效的这一要求。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既要珍视和发扬成功经验,又要正视和分析客观存在的差距,谋求继续创新、深化开拓新型城镇化的科学之道。

⒈进一步克服“重城轻乡”、“重工轻农”和只求城市自我发展的思想行为,把化解“三农”难题作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中之重,把“减少农民、致富农民”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重点,这应视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

新型城镇化重在立足城乡统筹,切实化解“三农”难题。这方面的重点也是难点集中在 “化”字上。推进城镇化,关键有两“化”:一是“化”人,二是“化”地。这两者必须很好协调,实现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互动并进。如果搞城镇化只求将农村的土地大量“化”进城里来,“化”土地的劲头很大,而“化”人口则不在心上,由于种种歧视和障碍,使转出去的农民无法在城镇定居,难以转为市民;而在农村务农的又不能增加收入,造成化土地与化人口相脱节,那就不能说是城镇化的成功,只能说是“半拉子城镇化”或 “伪城市化”。江苏的实践表明:必须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创新,进一步坚决克服 “总量偏好”、“速度优先”的价值取向和“重城轻乡”、“重工轻农”思想,转变对推进城镇化急于求成的惯性行为,坚决跨越传统体制下剥夺农民、牺牲农业并不惜破坏生态环境的传统城市化老路,转向科学发展,才能真正做到“让更多农民转为市民,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地,得到更多的收入,过上更好的生活”。

⒉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始终贯穿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坚决以提升城镇化质量作为战略方向,切实治好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城镇化虚胖症”,让每一个城镇做到资源利用集约化、城镇功能良性化。

过去较长时期里,江苏城镇化快速发展存在的缺陷就是重速度有余、重质量不足。一些城市沿袭我国大城市“摊大饼”式、人为扩容的外延扩张模式,城市的规划区大幅度地扩展,城市变大了,城镇人口变多了,城市化率提高了,但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公共设施配套不足,招致交通拥堵,污染严重,运行机制受阻,“城市病”滋生蔓延。这样的城镇化给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不便,而且弱化了城市带动农村的内在功能和承载能力,适应不了“减少农民、致富农民”的迫切需要。城市化要看城市发展速度,更要看城市发展的质量。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内涵式城镇化的发展理念,切实抓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着力提升城市功能,下功夫进一步扭转城镇建设中偏重规模扩张、忽视功能提升的倾向,切实治理“城镇化虚胖症”,使城镇化由偏重速度向着力提升质量转变,走向资源利用集约化和城镇功能良性化。

⒊从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理性视角,看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联性,特别要注意既适时遏制片面大城市热,又能引导防止或有效治理小城镇建设的无序化。

推进城镇化,包括建设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讲究的是大中小城镇的相互协调、互动并进,以求城镇体系综合承载力的有效提高,这也正是江苏城镇化持续发展的进程所表明的。大城市是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区域城镇体系的总枢纽,在引领城乡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缺失的“龙头”作用,必须得到应有发展;小城镇则是“城尾乡首”,不仅进镇的门槛低、对农民吸引力强,而且它们是联结城乡要素顺畅流动所必需的经济网络的节点,是建设城镇体系的纽带。因此,大城市,小城镇,两者偏颇不得。现在很多地方有大城市偏好倾向,都去规划建设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而且在规划实施中还不断加码,表现了加快发展大城市步子刻不容缓的“浮躁症”。大城市偏好的结果,就是大城市过度膨胀,带来城市病多多,同时又使小城镇被“边缘化”。联系我们是个大农业国而现今还处于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国情来看,发展有合理规模的小城镇,可以减轻“摊大饼”式的过度化大城市病,缓解大城市里集聚越来越多离土转移农民就业和市民化的压力。这就更显得合理规模的小城镇对于完善区域城镇体系建设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作用。当然,小城镇不是越小越好,没有达到一定人口规模的小城镇也是不可持续的。当前乡镇建设中出现“拆旧建新”风,招致圈地乱象的发生,更是祸害无穷,必须坚决反对,保障小城镇发展在合理布局下有序进行。

⒋新型城镇化的顺畅持续推进必须以体制创新为战略保障,江苏城镇化正是在转轨转型相互推动中走上新路的,今后要在新的起点上深化开拓,更离不开改革创新的有力保障。

传统城镇化的转型,无论是从协调好大中城市与周围农村的关系而言,还是从处理好发展大城市、中小城市与建设小城镇的关系而言,都必须通过体制转轨和机制创新,突破城乡分治、市县分割的传统管理的体制束缚。江苏在这方面应是有深切体会的。目前,条块分割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仍然存在,城市分工、定位仍然不明,在市县彼此自成体系、“块自为战”下,城镇群体和都市圈内城市间产业结构趋同、功能类似的深层矛盾尚未破除,区域性城镇体系的协调性不强,包括都市圈建设进展不快,因而还阻碍着全省城镇体系整体效益的化和综合承载力的应有提升。这就进一步提示我们:新型城镇化开拓上路的过程,必须在经济转型与体制转轨交互协同作用下才能持续推进。

第3篇 新型城镇化建设成就与经验调查报告

引 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加快xx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按照省、市主要领导关于推广我镇城镇化建设经验,促进xx经济区和xx都市区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讲话要求,根据市政府的工作安排,由镇有关方面人员组成调研组,于xx年12月,通过现场考察、座谈、查阅资料、参加会议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我们深刻地了解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镇走出了一条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镇党委书记xx、镇长xx高度概括这一发展道路为:通过集体致富、工业带动、城镇引领,实现了村变镇、镇变城即由山沟穷村到经济富村,由工业兴镇到建设生态城镇的实践目标。正如xx省委书记xx同志对xx新型城镇化建设给予的高度评价那样:中央要求的,我在思考的,xx做到了要认真总结和积极推广xx经验。

目前,我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城镇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城镇环境呈现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生产方式由依靠土地的农业生产转向发展新型工业和第三产业,人的身份由村民转化为城镇居民,生活方式由分散的农耕聚落转化为鲜明的现代城市文明。这一成功的实践表明,我镇完成了由农村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史性跨越。对于加快xx经济区和xx都市区内新型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一、小城镇:新型城镇化的半壁江山

城市是人类历史和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一定地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口集聚的中心。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与文明发展的标尺。

经过新世纪十余年的跨越式发展,至2023年底,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1.3%,此举,使世界经济结构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经济总量由全球第七位跃升为第二位,成为世界的一极。近年来,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每年以建筑总量占世界50%左右的规模和年均10%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对全球经济拉动贡献率达到50%,直接影响甚或左右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一些专家则形象地将城市化比喻为拉动社会发展的经济航母,认为中国是又一成功的实例。中国要赶上西方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市化水平,按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增速,未来30年,将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最佳良机。

中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不是照搬西方国家单向发展大城市的模式,而是结合中国实际,创新性地将大、中、小城市并举发展,形成纵、横双向城市群发展模式。尤其是将星罗棋布、连结城市和乡村的万千个建制镇,列入城市化建设的范畴,实施小城镇,大战略发展目标,将世界城市化理论创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理论并指导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的小城镇,对于加快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带有一定的世界意义。

xx在加快建设xx经济区过程中,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施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又将世界城市化模式完善为新型城镇化。并确立了新型城镇化引领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新战略。

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城乡统筹,城乡统一,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全面实施并融入部分新型农村转移为具有城市功能与生活水准的社区的全面城镇化,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所谓新型城镇化引领,就是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关系通过城镇连接起来,用城镇统领城乡,关联和促进工业、农业协调发展。其中,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中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是区域整体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我国现有建制镇2万多个,如果每个建制镇城市功能完善,能够承载平均3万左右的人口,其总体人口承载力即可达6亿以上,将成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的一半左右,真正成为我国城市化的半壁江山。

我镇作为万千个小城镇的成员之一,其发展进程指导思想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独具特色。总结分析其发展实践与经验,对于助推和促进xx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尤其是小城镇的科学规划、健康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二、xx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个普普通通的贫困山村,经过30年的发展,成为国内外闻名的明星镇。现我镇规模企业发展到80多家,产值达到37亿元(2023年),人均产值、人均收入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小城镇前列,被确立为联合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试点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进行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系列探索实践,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合村建镇,体制创新,在城镇建设中发挥核心和枢纽作用

经过改革开放10多年的发展,xx由落后的山沟农村发展成为工业主导,经济发展,集体富裕的新农村,率先进入小康社会,经济总量达到镇级规模。1994年,xx由村变镇,实现了资源统筹、职能整合、运转顺畅。产业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规模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迅速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镇政府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发挥着核心和枢纽作用。

一是高质量地开展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镇政府遵循节水与节地、保护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规模经营与集约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要求,全面完善公共设施。建成了工业、生活、农业、休闲娱乐4个园区,进而带动商贸、餐饮、旅游、文化事业的繁荣。现已基本实现电力、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齐全、土地集约利用、城乡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是有效地解决了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按照生产要素资源合理集中的原则,从xx实际出发,建立了镇区工业经济园区和xx开发区工业经济园区,结合行业特点组建了耐材、制药等集团公司,大力发展高科技产品,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增强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庆州集团的耐火材料从每吨几十元发展到几万元,太龙药业在xx省医药行业中第一个实现股票上市。全镇经济实现了由资源开采型向产品深加工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由产品经营型向资本运作型的转变。2023年完成社会产值37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17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4亿元,人均收入达到15600元。

三是在村并镇、民改居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将本镇所有村民全部转为居民户口,成为全省首个全居民镇。村改居后,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镇域全部纳入城镇化管理,居委会的管理体制,干部工资、福利待遇、社会保障、办公经费等仍然由镇财政统一发放,对于需要住房的群众,修建公寓楼以最优惠的成本价格销售,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生活福利待遇。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三化协调发展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集中的过程。在城镇,采取两高一带战略措施,即企业高度集中,居民高度集中,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有了居民的集中就可以建立居委会管理体制,统筹规划建设工业区、居民小区、商业服务区、文化休闲区,繁荣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兴工业,做到工、农、交、商、旅及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保证了全镇土地统筹规划安排,合理布局,为集中力量重点发展水利事业、植树造林、恢复生态,发展生态养殖业、生态旅游业等现代农业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新型城镇化促进了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

我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采取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对外开放的建设理念,一方面根据我镇的地形地貌、历史传统进行合理规划安排镇域空间,合理配置使用资源,保护和恢复生态资源,一方面对外引进短缺资源。在xx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为维持生计导致山体资源破坏、水土资源流失、林木资源砍伐的现象。借助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巨大威力,xx人开始了资源利用的大整合、大调整。从向自然索取为主开始向给予和保护为主,水源不足就投资上亿元实施引黄入竹工程,从30多公里以外引黄河水到xx,供全镇生产、生活、环境利用;封山育林,全面恢复生态,广植竹子,延续xx竹文化勘察景观,设计线路,开发长寿山生态旅游景区;利用紧邻嵩山,位于xx、洛阳之间的有利区位,吸引外来客商发展商贸物流第三产业;利用省会人才、技术在xx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生物制药等等,都是建设新型城镇、发展新型工业、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和显著效果。

(四)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走共同富裕道路

我镇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把全体居民的基本利益、长远利益放在突出位置,让全体居民都能得到实惠,并为子孙后代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我镇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的民生问题有:

──解决饮食问题。针对长期困扰全镇人畜饮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问题,镇投资上亿元,架设32公里引水管道将黄河之水翻山越岭引到xx,解决了我镇千百年来的缺水问题。由于我镇地形地貌主要为山地,耕地面积狭小,粮食短缺一直困扰着xx人的吃饭问题,特别是撤村并镇后,居民进入城镇,基本上摆脱对土地的依赖,因而解决粮食问题将成为居民生活最为紧迫的问题,这一问题在xx采取粮油定量供应和福利商品供应相结合的办法得到很好的解决。

──解决就业问题。目前全镇80多家企业,带动8200多人就业,吸纳了全镇绝大多数的适龄就业人口,基本解决了全镇居民家庭的就业问题。95%以上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第三产业的从业比例达到27%。在xx耐火材料企业中60%的中层管理人员都是xx人,在高新技术产业中xx人也有一定比例。2023年xx人均收入达到15600元,在全省各乡镇中提前达到小康水平。

──解决人的城市化问题。我镇不仅把城市化的硬件设施建设好、解决好,而且始终把人的城市化文明作为城市化建设的重点。在xx的企业群中现有高级工程师40多人,工程师150多人。同时,还曾选派大批人员到xx大学、xx理工大学、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定期开展技术和管理培训,员工的素质得到极大提高。

──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我林镇兴建了设备齐全的卫生院,所有居民均免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居民水电入户率达到100%,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85%,电话入户率达到98%。镇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建学校,免除所有在校学生的一切学杂费,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为所有老年人免费办理养老保险,承担孤寡老人的赡养费用,年底为群众免费置办年货。

(五)打造城镇软实力,推动城镇文明建设

为提高xx凝聚力和向心力,xx人制订和总结出xx精神,即爱xx,比贡献,谋发展,永创业,讲文明,共富裕。xx精神朴实无华,起到极大的激励效果,也是传播xx文化的重要品牌。基础设施是开展精神文明活动的空间场所,镇里配套建设中小学、卫生院、广播电视、文化广场、影剧院等设施,从精神层面培养居民的文化素质,如长期开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教育、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培训等;一年两次的三评制度(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和十项八好(好党员、好干部、好职工、好民兵、好团员、好公婆、好夫妻、好妯娌、好媳妇、好少年)的评选制度、月评好人好事制度,评出了好风气,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职业能力,增强了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有力地推动了我镇城镇化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先后被授予全国生态文明示范镇、全国环境优美镇、中国小康建设十佳红旗镇、中国新农村建设明星镇、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等30多项国家级荣誉。

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使城镇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给xx干部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xx省委书记xx在视察xx城乡统筹发展情况时指出:关键是做到了四个好。一是基层组织建设搞得好。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建设,重视领导班子建设,较好地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尤其是有镇委书记xx、镇长xx那样长期稳定、廉洁高效的班子核心,使这个团队的思想高度统一,决策精准科学,管理效率显著提高,这是xx事业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二是有一支好的队伍。好的班子带出了好的党员干部队伍。这支队伍是在xx精神感召下开拓创新xx模式的过程中锤炼、凝聚而成的。三是摸索出一条好的发展路子。这条路子就是:通过大力发展村办集体企业,不断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壮大工业基础,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引领全镇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四是有一个好的体制机制。这个体制机制就是建立了以镇党委政府____领导班子,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干出一番大的事业,成就了xx的过去和现在,开创了xx未来的美好前景,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开辟了一条光明之路。

三、深化发展xx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与重点

在我镇调研座谈中,镇党委书记xx、镇长xx等同志认为,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所取得的初步成就,是xx人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结果。但是,新型城镇化对xx来讲仍然是个崭新课题,还有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xx有信心、有能力按照中央和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要求,积极推进xx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扎扎实实地建成生态宜居繁荣现代新xx,下一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与重点在于:

(一)抓住xx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全镇工作的战略重点,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纽带和引领作用

新型城镇化道路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是使命也是动力。我镇从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良好,条件优越,对开创xx深层次、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在继续发挥工业主导地位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效应和引领作用,依托城镇,经营城镇,发展城镇,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城乡一体、持续发展的秀美城镇。以此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了xx的发展模式。

(二)贯彻经营城镇理念,在xx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根本解决建设资金短缺和项目运营问题

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单纯依靠财政投入是计划经济的做法,政府在城镇建设和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总是有限的。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建设与开发,将城镇作为最大的资产,加以充分利用和经营,采取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的经营城镇理念,则可盘活城镇资产,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在城镇建设和项目运营中的积极作用。政府从一个单纯的投资人角色转变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服务人、监督人,把大量的投资、管理、运营工作交给市场来经营,从根本上解决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使政府从繁琐的城镇管理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大大加速城镇建设的步伐,提高城镇运行的质量和效率。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城镇开发管理模式,也是xx在新起点上创业发展、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必要举措。

(三)规划建设好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秀美山城

我镇山多地少,植被覆盖较好,文化积淀深厚,又临近嵩山,地处xx、洛阳两大城市之间,发展旅游休闲度假条件得天独厚。2023年镇政府决定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规划将北山、南山和长寿山全镇27平方公里打造成个性鲜明的xx风景区。在适宜的地点开展相应项目,比如北山确立发展现代农业,长寿山确立发展家禽散养基地、观光林业等,同时还大力发展农家乐等旅游服务业,丰富完善了旅游项目。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长寿山景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镇党委、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际,将规划建设好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秀美山城作为今后的发展目标,打造xx、洛阳的后花园及xx经济区三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城镇。成为可供省内外游客观光游览的秀美山城和投资兴业的宝地。

四、关于支持和推广xx镇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建议

(一)应加大对xx镇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的支持力度

我镇作为联合国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xx省和xx市新型城镇化试点镇,是全省第一个全面实现农转居的小城镇。虽然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就,但仍然面临许多持续发展和品质提升的问题,需要大量投入和持久建设。因此,需要国家给予xx更多的政策支持与扶持,包括制度建设上的先行先试管理权限,国土资源规划利用与保护、城镇综合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等各方面的政策与资金扶持,以便促进xx更好更快地发展。

1.资金支持。建议在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国家投入比例,如增加税收提留、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xx市重点镇建设专项经费扶持等。

2.第三产业的扶持。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例失调,难以适应全面进入城镇化后居民城市生活水平的发展需求,影响着城市的综合化发展。建议对我镇给以特别扶持,如对商户实行阶段性减免税收、简化审批手续、帮助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

3.生态与旅游设施建设的支持。我镇在新一轮规划建设中确立建设秀美山川、营建生态山城的发展目标,已着力开发建设长寿山生态旅游景区,形成xx都市区西部后花园之一。这项系列工程已具有区域公共设施的性质,需要持久建设和大量投入,建议省、市政府有关部门予以相应的政策与资金扶持。

4.技术与智力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农民转为居民之后,城镇面临着加快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以及城市专业管理水平等紧迫问题,我镇作为先行先试示范城镇,更感其紧迫性和现实性。政府应当给以相应的扶持手段和政策,比如:高科技项目的先期试点,城镇管理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等,鼓励更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xx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5.交通环境的支持。尽快实施镇内310国道改道工程,为城镇发展创造空间,将现有国道改造成城镇内景观大道和主要商贸街区;尽快打通xxxx西路、陇海西路至xx快速通道,开通城际公交线路,以促进我镇商贸、物流、金融、旅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繁荣与发展。

(二)xx新型城镇化建设经验的推广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从我镇发展经济、建设城镇、改善民生的做法和成果中,看到我镇立足本地实际谋发展,正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典范之路。xx三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经验,必将在xx经济区建设和xx都市区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在推广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经验方面,我们认为应把握几个原则:

1.分层级推广的原则

我镇合村并镇实施新型城镇化示范建设的经验,对于大城市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的乡镇,县城及县域内重点镇,工矿商贸城镇等基础设施较好、工业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具有显著的借鉴意义,可考虑先行先试,分层级逐步推广实施。

2.分阶段实施的原则

把握好xx经验的精神实质,立足当地实际,由点到面,示范带动,分阶段实施,有序推进。确保科学、健康发展,走出一条具有xx经济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3.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的原则

新型城镇化是引领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引擎,以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政府主导,发挥组织动员,督导推动作用,又要尊重群众愿望,各界共同参与,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合力推进,水到渠成。

4.规范建设、依法开展的原则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xx经济区建设中的长久战略任务,是关乎民生和社会发展的百年大计,应科学规划,规范建设,依法开展,着力保护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生态环境,切实建成品质优良,宜农、宜工、宜商、宜居,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社区。

第4篇 2023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引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_____,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2022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第5篇 产业化与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今年10月,县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力争用3~5年时间,重点抓好官庄、xxxx溪、七甲坪、借母溪、明溪口、麻溪铺、筲箕湾、二酉、马底驿、楠木铺等10个乡镇集镇开发。结合xxxx实际,我县该如何在小城镇开发热潮中乘势而上,利用自身优势推动产业化与城镇化,实现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对此,我们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小城镇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与实际脱离,城市功能不够完善。一是规划欠长远。规划立足不够长远,考虑不够周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无论是群众生活还是地方发展都对城市功能提出新的要求,规划很快就呈现相对滞后,导致城市功能短缺,制约了地方发展。比如,乡镇的停车场问题,下水道。二是规划不统一。城市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脱离,与交通、土地、水利、生态环保等规划衔接不够,土地、卫生、交通、治安等未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综合管理体系,导致城市功能布局散乱,城市管理呈现出低效、无序和分散。三是规划难执行。由于乡镇的城建国土部门缺少正在意义上的行政执法权,面对违法建筑、违规用地等行为只能下达书面停工通知却不能进行行政处罚,对违法违规行为缺乏必要的威慑力,违法建筑、违规用地等行为屡禁不止,导致规划编制无法落实、形同废纸。一旦遇到重大项目需要征地用地,就要花大力气进行拆迁和补偿,既增加了工作难度,造成社会资源和行政资源的严重浪费,也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二、资金短缺,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一是交通环境不佳。交通建设远远落后于交通量的增长,交通对于城市就如同血管对于人体,交通不畅不仅使居民的生产生活不便,更抬高了整个城市的运行成本,导致城市对外资缺少吸引力,使招商引资、产业发展遇到“血栓”;二是环境污染严重。垃圾集中处理处于初始阶段,处理能力十分有限、处理工艺过于简单,垃圾无害化处理基本未启动,环境污染还比较重;三是生活资源匮乏。商贸物流不够发达,产品集散功能有待提高,医疗、教育、文化等资源稀缺,难以满足公众需求;四是投融机制尚未完善。城市基础建设的多元化投融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资金短缺成为困扰小城镇建设的核心问题,一些关系民生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设施无法配套,城市功能不齐全,阻碍了小城镇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城镇化与产业化脱离,城市建设缺乏活力。一是小城镇建设缺乏产业带动。对小城镇建设的内涵缺乏准确理解,单纯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张,简单的通过“建房修路、圈地为城”来搞小城镇建设,忽视产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致使城市发展渐显乏力。二是产业化缺少基础支撑。在设施配套、功能布局、优化服务等方面对人居环境考虑多,为产业发展谋划少,产业发展缺少必要的基础支撑,制约了地方支柱产业的形成。三是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化未形成统一布局。产业区和生活区划分不合理,厂房与住宅散乱交叉,生产受阻碍、生活受干扰,没有实现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亟需建成统一的产业园区。

对小城镇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一、以规划为先导,合理配置城市功能。一要立足长远。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条件,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及时调整和完善规划,高起点编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专业规划,扩好工业、商贸、住宅、文化等小区详规,提高城镇建设水平。二要科学统筹。加强城市规划与环保、交通、水利等规划的相互衔接,统一县、乡、村三级规划,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小城镇集聚能力和建设水平,形成以城带乡、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整体协调的小城镇群落。三要强化执行。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控制,进一步规范城建、国土等部门审批程序,形成多部门联动机制,强化执法力度。四要产城结合。依据资源优势和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做好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将小城镇建设作为培育产业的孵化基地,着力构筑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宜产宜居”新型城镇。

二、以产业为龙头,推进小城镇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近年,大量农村人口选择背井离乡到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打工,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城市能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小城镇建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创造足够的城市就业岗位来实现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小城镇建设要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产业为龙头,将引进、培育和发展符合地方实际的产业作为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扩宽城镇居民的就业渠道,促进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突出抓好特色经济。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比较优势,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矿产、竹木、旅游、“两茶一鱼”等重点特色产业,打响特色产业品牌,促进农民增收,壮大小城镇实力。二要加快繁荣第三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小城镇服务产业。主要发展以商贸、物流、交通等第三产业,发展商贸流通业,按照现代流通发展要求,搞好各种专业市场和集贸市场建设,大力开展边贸活动。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生态、自然景观、人文等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三要培育壮大工业企业。大力发展工业小区,支持和鼓励工业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并享受政府制定下发关于工业园区建设的各种优惠政策,开设“绿色通道”服务增强工业小区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吸引,以小区的产业集聚带动人口、市场等要素集聚。

三、以城镇化为支撑,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产业化是城镇化的持续动力,城镇化是产业化的生长土壤,二者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要为农业人口从农村走向城市、走向更高水平的生活创造新空间。因此,小城镇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目标和任务,达到“引进产业留住人”的效果。

一要集约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发挥好城镇的产业集聚和商品集散功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形成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的格局,提高城镇的产业承载能力。

二要全力推进教育、医疗、商贸、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城市,通过逐步推动基础设施的延伸、公共服务的覆盖及现代文明的辐射,吸引农民到城镇从业、创业、居住,让城镇物质、技术、人才、文化及制度文明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促进农村不断发展、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三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坚持走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经营城镇的道路。一是抓住国家重视小城镇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二是把国有土地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有偿推向市场,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三是争取银行贷款;四是引导新上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聚,扩大城镇规模。

四要加强环境卫生治理和文明创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创文明城镇,加强化小城镇综合管理。结合城乡整洁行动开展生态型文明城镇创建活动着力塑造整洁优美、秩序良好的城镇形象,风气端正、工作高效的形象,文明礼貌、精神振奋的居民形象和道路畅通、安全舒适的交通形象,形成由点到面、连线成片、全面推进的城镇发展格局,实现城镇面貌美化、居民素质优化、管理服务规范化、基础设施配套化的目标。运用各种宣传形式,对居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城镇管理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居民的环境意识、公德意识和管理意识,引导居民积极支持、参与管理,逐步形成人人争当文明居民,个个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6篇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考察城镇化建设调查报告

最近,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会议提出的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的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村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村必须富。”学习领会这些精彩表述,令人振奋,记忆深刻!城镇和乡村应该是城镇化发展的两翼,新型城镇化肯定是城镇与乡村的共同发展,中央会议的精神,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依托,以农村为主体,以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为主要吸引物,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餐饮和购物等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和全国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依托旅游业、农业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的乡村旅游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发展共识、政策基础、市场需求、产业规模、带动效应和推进机制等方面出现了可喜的景象。如何在小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的旗帜下,加快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我以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一股强劲的东风,“美丽乡愁”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标尺。

“记住乡愁”是铭记历史的精神坐标,是构建区域特色的文化符号,是老百姓小康家园的心灵慰藉,是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的魅力所在,是休闲旅游时代的文化体验。是我们小康社会品质生活的向往,也是中外游客品质旅游的追求。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和学习研究,我以为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美丽乡愁”的实现有多种途径可以探索:

一是把“科学发展”的理念,渗透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战略。

推进新型城镇化,要首先从地方官员的观念更新着手,从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从经济社会有规律的阶段发展和环境资源可持续的健康成长入手。坚守科学的理念、科学的主导、科学的管理。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首先将环境保护、旅游组织、休闲行为、康乐选择、就业机会、生活质量作为政府政策干预的考量。欧盟以乡村旅游为抓手,推动地区发展和结构调整。欧洲乡村旅游发展的著名战略就是积极倡导乡村“社区参与”的发展模式,公众与私人联合,共同制定发展战略和一系列公众、私人在社区尺度上乡村发展的革新。

二是让“乡村意境”带着社会、文化因素融入规划。

乡村旅游在全球蓬勃发展的趋势,是从风景名胜区发展为各种乡村区域,并深入小镇村庄,使之更加乡村化。政府视休闲旅游为社区发展与变革过程中的重要机制。乡村旅游特色化、品牌化,乡村社区旅游规划成为休闲乡村与社区变革的主要举措。工作中,我有个重要体会:项目建设坚持规划第一,规划工作坚持文化第一,文化挖掘坚持特色第一,特色物化坚持市场第一。“乡愁”是精神文化层面的情感代码,要保护好这份珍贵的记忆,必须始终坚持让“乡愁”带着社会、文化因素融入规划的“底线”,尤其是休闲乡村产品开发和主题小镇建设中。前不久召开全国人居工作现场会的浙江省桐庐县,坚持科学统筹、生态为本、文化引领,既塑造了形神皆备的乡村旅游意象,延续了“道法自然”风景桐庐的历史神话,又勾勒出走向未来的人文山水画卷,被称之“中国画城”。

三是使“见山、见水”成为生态保育的基本要领。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就体现了对传统乡愁文化的保护。宁波市的东钱湖镇十余年来一贯坚持规划为纲,基础先行,生态保育,见缝插绿、见缝插色,打造大地景观和林相艺术,从而使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资源环境品质同步提升。福建省泰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资源禀赋,呵护生态环境,开发特色产品,赢得了“安养小城”的赞誉。“见山。见水、见人、见物”是乡村发展旅游的最重要基础,我们应该尽力让生态文明、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结伴而行。

四是使“文化符号”成为资源整合的统领。

纵观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不少地区明显存在着“低”、“散”、“小”等问题。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无序竞争。究其根本原因,是政府缺乏统筹的力度,规划缺少整合的招数。我们特别希望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美丽乡愁”能够成为资源整合的主线。山东省蓬莱市委市政府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时,就很好地抓住了仙境、海岸、葡园、酒庄等特色文化元素,既很好地营造了“醉美蓬莱”的文化氛围,又扎实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

五是让“美丽乡愁”印记品牌塑造的标签。

“乡愁”是忧伤的,也是温暖的;是怀旧的,也是美丽的。“乡愁”是乡村旅游最重要的文化体验,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乡村旅游品牌的塑造,来源于特色“乡愁”的挖掘。只有这样才能从“低、散、小”,走向“新、聚、大”,才可能从产品创新走向业态多元,进而实现产业融合。浙江省鄞州区的湾底村在发展中,就让“乡愁”印记品牌标签,乡村旅游的“天宫庄园”既成了都市里的村庄,又成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在这方面,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以及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休闲乡村专业委员会的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城乡互动研究中心、乡村文态研究中心和乡村音乐创作研究中心都有不错的研究和探索。

我在工作中曾经提出乡村旅游的发展——“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用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对于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特色品牌打造和农村美丽家园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体会特别深刻。

第7篇 2023年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一、城镇化基本现状及成效

xx村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主要从户籍、新农合、新农保、产业发展四个方面进行:

1、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推进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缩小城乡差异、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一是赋予有条件的农民工城镇居民身份,有利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利。二是有利于促进城市人口集聚,加快城市化进程。三是有利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四是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盘活城市资源。五是有利于扩大农村人均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当前,现行户籍制度已不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办事处下达xx村目标任务为130人,为实现目标任务,我村将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与十四个村民小组明确了农转成的任务数,明确“农转成”工作责任。我村今年的农转城任务与xx年5月31日前全部完成。

2、新农合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xx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xx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办事处下达xx村今年的筹资任务指标如下:应参合人数1860个人,缴款金额为111600元。参合率必须达95%以上。

至9月1日起xx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工作开始,xx村,成立以彭道权为组长的工作小组,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充分调动村、组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迅速行动起来,立即开展农民筹资收费、登记、发证工作;确保xx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工作顺利进行。

现缴款人数为650人,共计:39000元,未算七类减免人群,此项工作正在正常有序的进行,确保在11月20日之前完成95%的目标。

3、新农保完成良好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通过对农村居民推行普惠制的养老保险和之前的“新农合”双管齐下,有助于减轻农民的生活负担,缩小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也有助于将来实现城乡统一保障体系的链接,从而有益于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正常流动,扩大农民的就业渠道,增加非农收入,减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剪刀差,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进而实现城乡统一发展的社会经济目标。

今年办事处下达xx村的任务:应参保人数1157个人。我村两委为了农民的切实利益,让村民更加积极主动参保,两委成员下到村里,深入群众当中详细解答群众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遇到思想相对落后,不愿意参保新农保的群众,村两委对他们进行了更加耐心和细致的讲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宣传政策,结合新农保前期在我村良好开展、农民普片受益的情况向农民宣传,打开他们的心结、化解他们的疑惑,鼓励群众自觉自愿的参保新农保。截至10月,我村的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2%。

4、产业发展势头猛进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云富街道办事处关于产业结构调整调研精神,按照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户增收的工作思路,以发展100亩茵红李样板林产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结合制定100亩茵红李样板林发展实施方案。同时预计在xx村大坪一组种植193亩黄柏药材,现农户已将土地整改出来。

根据我村的地理位置,排灌方便,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适合种植猕猴桃,xx年建设了100亩猕猴桃基地。今年村两委决定再新增50亩,盘活村闲置集体用地,创建猕猴桃科技示范园,成立合作社,通过引导农民土地合作入股的方式,解决猕猴桃种植用地,让更多的村民加入到发展猕猴桃产业中来。

xx村现有林下养鸡大户2户,存栏xx余只。黑山羊养殖户7户,全年出栏1000余只。依托地域特色,不断调优农牧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于今年引进一个省级示范养殖点:兔场,计划笼位2500个,在村两委的全力协助之下,完成了土地的流转,现正在搭建笼位等基础设施。

二、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困难

1、少数农民对政策理解偏差。比如对于新农保,有部分农民认为是年轻人交钱养老年人;有部分农民认为现在满60岁的人不用缴费每个月可领取55元的基础养老金,自己不缴费6 o周岁后也可以享受。还有一部分农民并不关心自身的养老问题,他们更注重眼前利益,认为有钱不如现在花;有些年轻农民觉得养老问题遥远,还没有必要考虑得那么早。

2、不少村民持观望等待态度。部分农民对于集体经济有兴趣,但是觉得自己没有必要第一个吃螃蟹,认为现在政策好,对农村的倾斜度很大,可以再等等看是否还有更好的惠农政策。或者,等集体经济有了更好的成效,农户才愿意参与。

3、城镇化建设融资困难。①国家提高了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严禁随意征用基本农田,制约了城镇化建设进程;②乡镇城镇化建设很难再银行获得信贷支持,融资十分困难;③乡镇财政的杠杆作用难以发挥;④乡镇财政总体实力薄弱,有的根本无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

三、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1、统筹规划,完善功能,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强对规划工作的领导,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防止各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抓住城中村改造的历史机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彻底改变乡村面貌和居住条件。坚持同步规划、配套建设,克服“重地上、轻地下”的思想,统筹安排供水、排水、供电、通信、有线电视、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2、制定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一是用好用足国家支持小城镇建设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资金。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我村开发建设。三是以地生财,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做好土地开发融资的文章,实现良好循环。

3、加强宣传引导,促进农民转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加快转移农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对劳务法的宣传,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努力让更多的农民在城镇实现就业,促进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第8篇 2023乡镇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我国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2022乡镇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1 党的十八大报告全篇提及城镇化多达七次,并首次将城镇化上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为进一步落实中央精神,推进衡阳城镇化发展,十二届省人大代表石鼓区小组一行深入石鼓区角山乡,就角山乡小城镇发展这一命题,采取问卷调查、走访调查、网络调查等方式,广泛征求了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乡(街道)干部、居民群众代表的意见和建议,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角山乡小城镇建设的调研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石鼓区及角山乡基本情况

石鼓区现辖2个乡、7个街道(其中金源街道属松木工业园区),总面积1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6.59万人。作为石鼓区两个乡之一的角山乡,位于湖南省衡阳市西北部,东接松木、黄沙湾,南依蒸水,西连蒸湘区呆鹰岭镇,北靠衡阳县潮江乡,现辖杨岭、茅茶亭、旭东、三星、五星、角山、杨泗、云山、莲花、银杯等10个行政村,总面积约34.88平方公里,总人口1.97万人。

二、角山乡小城镇建设现状

近年来,石鼓区按照“南优北拓,城乡一体”和“一轴两翼”的区域发展思路,十分重视角山片区的开发建设。在区“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七大功能分区”(蒸水以南传统商贸区、蒸水北岸特色商业区、合江套新兴商业中心区、蔡伦大道沿线新型服务业区、火车北站物流区、角山都市农业区、松木精品工业区)中,角山片区被定位为都市农业区,拟以特色三星蔬菜基地为支撑,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盘活角山小城镇周边土地,把角山乡建设成为“衡阳的菜篮子,石鼓的后花园”,打造特色宜居卫星城镇。通过近三年的努力,目前角山片区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交通更为便捷。衡角公路纵贯南北,衡邵高速公路和在建的内环西路横穿东西,南岳高速、蔡伦大道纵横交错,乡村组道路均已硬化且形成网络。供电供水更有保障。电网改造已完成,220千伏衡阳变电站在角山乡建成并投入使用;集中供水具备条件,探明地下水储存丰富,日供水能力在1万吨以上。城镇功能更加完善。乡政务大厅、中心卫生院、中心学校、中心幼儿园、综合文化站、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下一步,还将建设广场、公园、给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

三、角山乡小城镇发展优势

(一)有优越的区位优势。角山乡小城镇毗邻城区,它距衡阳市中心城区仅6公里,距离投资120亿元的商贸物流航母---华耀城不到5公里,距离衡邵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出口不到4公里,距离华源、中湘等大型专业市场不到6公里,交通便利,区位优越,上北下南、东来西去都很方便、快捷,可以建成衡阳最具潜力的卫星小城镇

(二)有良好的环境优势。角山乡依山畔水,森林资源储备丰富,植被丰茂,蒸水河、杉旭河穿乡而过,水资源充足,自然地形地貌保护完好,远离工业园区,位于中心城区边郊,既无污染,又无喧闹,实属适宜家居的一方风水宝地。

(三)有殷实的产业优势。2023年,三星蔬菜基地进入衡阳市蔬菜基地项目笼子。三年来,三星蔬菜基地按照“一村一品、一线一品、一方一品”的发展思路,朝着“全国一流、万亩连片无公害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的目标,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三星蔬菜基地现已发展成为全市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品质最好的蔬菜基地。蔬菜种植面积达4887亩,核心示范区连片蔬菜种植面积达2800余亩,建设蔬菜单体大棚600个,连栋大棚43500平方米,年产各种反季节蔬菜8000余吨,引进了领军现代农业、乐富蔬菜等14家现代农业企业,华桂、君玲等2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三星等于放心”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特别是经营元宵、粽子及月饼等传统土特产品的君玲食品有限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湘南市场第一,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

(四)有明显的规划优势。根据衡阳市最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衡邵高速公路以南区域已规划为城市拓展区。这必将极力推动石鼓区现代商贸、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并为角山乡的小城镇建设提供绝佳契机,加速融城步伐。衡邵高速公路以北区域则适宜发展蔬菜生产、牲猪和水产养殖等现代都市农业,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坚实后盾。衡阳市“十二五”规划和石鼓区“南优北拓”发展战略也明确提出,要将角山乡的水、电、路、气统一纳入规划,届时角山小城镇基础设施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五)有突出的商贸物流优势。当前,石鼓区项目建设来势较好,区域布局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比如投资120亿元的华耀城项目将打造成一个辐射湘南、粤北、桂东、赣西的现代商贸物流基地,项目现已动工建设,计划在5年内建成;投资12亿元的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崇盛国际中心项目已破土动工,将于2023年建成。这些大型现代商贸物流项目为角山乡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机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角山乡位于3条高速公路出口处,并且紧邻华源建材装修市场、中湘机电市场、五一批发市场,发展商贸物流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规划滞后。角山小城镇既没有总体发展规划,又没有控制性详规,在建设过程中也对规划不够重视,先建设后规划、边建设边规划等情况时有发生。虽然2023年,角山乡就开始着手制订小城镇建设规划,但因规划设计经费过高(达到15万元/平方公里)等原因,至今仍未出台,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居民建房的自发性较为普遍,集体建设的随意性较为突出,使小城镇的总体布局愈加凌乱、无序。规划滞后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群众对小城镇投资置业的积极性。

(二)基础设施不全。2023年,投资建设和完善了1个集镇农贸市场、1个公办中心幼儿园、1个综合文化站、1个居民集中建房示范点等基础设施。但是,城镇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垃圾处理、防灾减灾、公共绿地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导致有条件的农民不愿意到小城镇居住,小城镇人气无法聚集。

(三)产业支撑不够。三星蔬菜基地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基地目前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企业不够,产供销产业链还未完全建立,旅游休闲、绿色餐饮等种养殖衍生产业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对繁荣小城镇的贡献非常有限。

(四)资金投入不足。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尽管近三年区、乡两级政府加大了投入,但区级财政是名副其实的“吃饭财政”,而且投入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和蔬菜基地建设上,开发方面的投入仍然不够。与此同时,角山小城镇还处于一个自我发展阶段,自身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的能力不足,使得角山小城镇开发建设步伐十分缓慢。

五、几点建议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要加大力度消除瓶颈、突出重点,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一)高起点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是龙头。角山小城镇建设必须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既要保证科学性、超前性、发展性,又要因地制宜,突出自身特色。要聘请专业设计机构做控制详规。具体来讲,角山小城镇建设总体布局,从空间分布上,应突出“两点一线”,即以华耀城项目和角山乡政府为点,以衡角公路为轴线;从建设上,应突出发展重点,实行梯次推进,按照“中心城——中心镇”两个层次,统一规划布局,梯度建设,合理确定市区和城镇体系的发展框架,让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使其更好地发挥辐射作用。对小城镇的建设要体现“八个一”目标:即有一条示范街道;有一幢标志性建筑;有一个小型公园广场;有一个高标准住宅小区;有一个水、电、路相配套的产业园区;有一处具有特色的小景点;有一个标准化的学校;有一个规范的农贸市场。政府在财政上应拿出资金扶持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投入,同时规划、设计等部门应按最低的收费标准,帮助乡镇进行规划设计。

(二)多元化投入。小城镇建设资金问题是症结,必须实行多渠道投入。政府财政投。区、乡政府要抓住新一轮小城镇建设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国家政策资金,用于完善城镇功能设施。充分整合新农村建设等配套资金,投入到小城镇水、电、路等公共设施建设。积极发挥好该区在村民建房“统规统建”和“统规统建”方面的优惠政策,切实改善设施条件,提升城镇品味。社会资本投。充分盘活土地资源,把那些地段较好的闲置空地、过时建筑物等整合起来,通过运用bt模式吸纳外地、本地投资者,实施以产换资搞建设,以其土地开发权为回报来招商引资开发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实行以地生财,做好土地文章。金融信贷投。努力争取国债、政府贷款贴息补助等扶持政策,通过建立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向农民及农村非农业企业发行城镇建设证券等方式吸纳资金,逐步解决小城镇建设项目的资金瓶颈问题。

(三)全方位建设。扩大招商引资。政府要尽快出台小城镇建设规划,策划小城镇建设项目,包装闲置市场资产,积极参加招商活动,借助招商联络点、互联网等平台,引进商家打造商贸或加工业中心,在实现经营业态升级的同时盘活闲置资产,提升经营效益。优化投资环境。对在沿街老房内随意乱建,不批先建的违建户强制拆除,不能以罚代批。要以集中治理“脏乱差”为重点,建立有关规章制度,加大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法规的宣传力度,并严格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另外,精简、规范和取消一些行政收费项目和审批事项,实行费用包干,政府代理、“一站式”办理制和集中审批的办法。凸显地域特色。经济发展是城镇发展的基础,特色经济是城镇建设的动力源泉。角山乡小城镇建设要按照“衡阳市的菜篮子,石鼓区的后花园”的思路,以三星蔬菜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和培育龙头企业,围绕蔬菜生产,建设好角山乡农产品交易市场,狠抓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贮藏、包装;形成龙头企业联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加、销一条龙生产格局。同时,结合蔬菜种植在抓好休闲农业,不断开发旅游项目,带动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积聚人气。充分利用角山乡地处城郊结合部、无工业污染和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盘活土地资源,引进一批投资者,将之打造成为具有现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生态宜居型小城镇。

2022乡镇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2 为有效推进梁集经济建设发展,促进各项工程进度,尽快展现梁集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目标。5月15日,梁集镇人大组织了人大代表对梁集镇小城镇规划进行了调研和视察,并召开了座谈会。

一、梁集镇小城镇建设现状及形成原因。

1、现有规划已经严重不适应梁集小城镇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人口的逐步流入,梁集房屋建设一度出现了任其自由发展,一派无序、杂乱、不协调、缺乏科学性之相。再加上原有规划水平较低,缺乏小城镇体系规划和详细规划,跟不上建设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突出表现就是在建筑风格方面出现千户万面的现象,建筑风格和周边的环境不协调,缺乏美感,同时建筑房屋还出现各自为阵,缺乏统一协调。

2、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配套性很差

从调研中看出,当前梁集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但是在道路,污水排放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落后,有些地方由于下水道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雨天还会出现积水现象,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同时由于居住的相对分散,电网、邮电通信、信息网络等配套设施建设成本提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镇化的推进。

3、粗放建设,房地产发展十分缓慢

由于前期缺乏统一规划,和人们观念落后。目前的房屋建设多沿街建房,呈现商贸和居家相结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调研中还发现有些家庭的住房用地面积严重浪费,土地利用率低,从面积来看已经超出了单纯住房的需要。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的发展,土地面积将会越来越少,土地紧张局面也必将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在这一方面,住宅小区的规划建设就显得举足轻重。纵观全国,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的地方已经出现了房地产开发,发展住宅小区的局面,而这些经验可以借鉴和学习。

二、梁集镇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座谈会上代表们指出:

1、新农村与小集镇建设有机结合。

当前梁集镇新农村安置点选择在刘场组睢魏路以西,既建设了新农村,又壮大了小城镇建设。建设后无论是逢集还是平时,给居民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机实行了新农村与小城镇的结合。梁集镇是县城的后花园,北边是同益农业示范已初具规模,梁集新农村建设要继续引用自我摸出的拆迁置换的成功模式,同时要有所创新,改变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争取将成功经验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新农村的基础设施药尽快施工,以利于提前投入使用。目前,正在进行新农村农户拆迁安置工作。

2、加快招商引资和工业突破,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小城镇商贸繁荣,推进小城镇建设。

由于宁江工业园和农业园的划出 ,使梁集的工业和农业发展受到了一定性的限制限,所以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工厂落户梁集,使农村居住人口流向小城镇。同时还要发展高效农业,释放农村劳动力人口,把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人力保障。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多,交易的频繁,一方面繁荣了小城镇的商贸,另一方面又会使更多的人口到小城镇寻求机会,产生一个良性的循环,为小城镇发展提供必要保障。

3、重注前期规划设计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吸引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开发。

首先,规划设计是建设好小城镇的前提条件,它有利于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也有利于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经济、发挥小城镇的集聚功能。梁集应依据本地区条件制定出合理的和科学的小城镇战略发展规划,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依据,在城镇布局规划、建筑风格、颜色基调等方面都要协调好。

其次,还要加大对道路、电网、信息网络等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吸引房地产开发商到梁集来投资开发,打造一批有特色的精品住宅小区,成为梁集的标志性建筑,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人居居住环境。

4、新农村与省级现代农业综合项目密切结合起来。

首先梁集镇政府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农业开发项目,进行土地综合治理,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利用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实行,有机结合起来。借势使徐州同益农业项目成为省内一流,领跑江苏的示范项目,要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将项目区的功能定位于生态、环保、绿色、有机及循环的现代农业。重点在于发展蔬菜种植和果蔬深加工。

其次,要发挥项目区的效益,要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实行以土地招商,积极吸引农业产业化企业到精品区建立基地。要完善项目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田成方、路硬化、林成网、沟相通、渠相连的标准。目前离项目区总体的规划发展还有一定差距,这就要我们开动脑筋,一方面在引进龙头企业的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当地种植大户流转农户土地,通过土地流转,使新农村的农民一部分在产业化企业就近打工,另一部分放下包袱外出打工,农民逐渐从一产转向二、三产业,加上田租的收入,农民的收入比以前就大有增加,真正实现富裕农民。

通过调研后代表们认为,当前梁集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是带动梁集经济发展的两根纽带,是发展梁集镇的经济面脉。镇政府一定要紧紧把握时机,顺势发展,寻求机遇、谋划长远发展。最后,人大代表指出,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和招商引资力度,改变梁集镇小城镇建设面貌。做大做强徐州同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围绕小城镇建设,实现土地合理流转,立足农业招商引资,实现土地合理流转,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倡导“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有序推进农村劳动力向产业工人转化,真正让新农村住户过上城镇化的生活,不再有后顾之忧。

第9篇 浅谈如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工作报告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它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对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影响。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那么,该如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笔者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和意见:

一、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主要面临的形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的逐步确立,政府在经济管理方面的职能,正在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区域经济的运行也逐渐由以前纵向为主计划经济向横为主市场经济转变,这就要求行政区划的结构体系由层次多,幅度小向层次少、幅度大的方向转化。从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区划格局来看,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种和矛盾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一是乡镇规模不合理,经济发展不平衡。例如揭西县全县20个乡镇平均面积150多平方公里,最大的乡镇超过300平方公里,最小的不足100平方公里。全县乡镇平均人口4.9万人,最大的乡镇超过13万人。其中不足2万人以下的乡有4个,占全县乡镇人口总数却不足10,但却占乡镇总数的20。从经济发展状况看,乡镇规模太小,会直接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规模合理,人口较多,且相对集中的乡镇,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二是乡镇布局不合理。有些乡镇驻地相距30—40公里,有些仅相距不足4公里。布局不合,影响生产关系和资源的聚集,致使乡镇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农民负担加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合理撤并一些乡镇,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三是我国已进入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城市化已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趋势。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确定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推进我国城市化战略的重点。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强调:“要农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所谓小城镇,广义讲包括小城市、建制镇及乡政府驻地的集镇。改革开放以来,以乡镇企业为依托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小城镇得到了空前发展。但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的表现是有些镇的规模过小,布局不合理,造成大量重复建设、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合理地改善小城镇的布局,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小城镇发展速度很快,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农村小城镇发展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建设分散,缺乏计划性;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规模还很有限,没有达到规模发展要求;基础设施薄弱,配套功能不合;农村小城镇发展缺乏区域特色,难发挥区域发展优势;农村小城镇的管理落后,不适应现代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等等。要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道路。

二、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必要性

一是通过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农民),也有利于缓解城市的内需不足与市场制约,减轻农村人口向城市高速流动的压力。有助于启动农村市场乃至整个国内市场,解决需求严重不足的问题,在经济处于全面过剩的情况下,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创造经济的最大增长空间,拉动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投资要求,避免“农村病”和“城市病”,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镇城化建设的聚集效应可以推动农村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聚集效应使得本地区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相对集中,扩大了本地市场,有利于进行规模生产,产生了市场规模效应,聚集效应还带来信息与人才,有利于乡镇企业适应市场的变化。

三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城镇化降低了农村工农业产品进入市的成本和壁垒,有助于启动我国农村市场乃至整个国内市场,解决需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转移提供广阔的空间,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缓解农村人口压力与土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有效地克服农民收入徘徊和停滞的局面,帮助实现了伴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规律过程。我国是劳动力过剩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才能有效地解决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四是农村城镇化推动乡村工业的集聚和结构升级,成为乡镇企业集约化发展、农村非农化及其增长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它延长了农业产业的链条,拓展了农业产前、产后发展的空间,孕育和培植大批的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另外小城镇建设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转变了农民的生育观念,有利于使农村人口控制由被动的强制行为日益转变为农民自觉主动的行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小城镇建设打破了原有城乡格局,使农民既发生职业转换,又实现异地转移,使农村由封闭走向开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农村城镇化还有利于节约耕地,农村人口进城居住将节约更多的农村建房用地,从总量上减少住宅占地。

三、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对策措施

1、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农劳动力的转移。

近几年来,由于技术进步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速度放慢。今后乡镇企业的发展思路应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和为农业生产提供生产要素的工业。此外,乡镇企业的发展应该向小城市和农村小城镇适度集中,以节约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投资。

2、积极创造条件,适时调整行政区划,优化农村城镇化的布局结构,发挥中心城镇的辐射作用。

行政区划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功能是构筑现代管理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当今交通、通讯的快速发展和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趋紧密,对个别乡镇的行政区划的调整显得日益迫切。为发挥县城及较大城镇的中心城镇的作用,应适当对一些区域面积较小,经济发展缓慢的乡镇给予考虑撤并到毗邻乡镇。以揭西县来看应当从目前的20个乡镇撤并成为15个乡镇以下比较合适。从而形成不同规模和功能的城镇圈,有利于充分利用其产业聚集和要素聚集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和经济速度增长较快的优势,吸纳流动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增加就业机会,拉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与周边城市的竞争与联合,形成市场分工,优势互补、信息共享,促进圈域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拉动投资和消费的增长,激活圈内经济活力。处于城镇圈中的县城及中心城镇,都要努力挖掘城镇发展潜力,提高体制、机制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实力,盘活种要素,达到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服务全面,环境优美,集聚力强,辐射面宽的效果。

3、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化。农业产业是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和创新。它的核心内容是:围绕某主导产业和相关的若干骨干农产品,将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五一节,结合成一个新的农业体系,实行种养、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通过开展加工、购销、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农业成为高效盈利产业,促使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产业化的典型经验表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可以依靠深化农村改革,拓展农业产业链的农业产业化途径来解决。同时,农业产业化还是农工、销售与城市市场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运作,既可收到城乡优势互补功效,又可以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和缩小城乡差距的步伐。

4、广开投入渠道,加大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镇功能。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必然对现代城市的建设、管理产生深刻的影响。市场经济必然造就更多的经济型城市而不是政治型城市。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当引入市场机制,在政治宏观调控下,利用市场手段按照投资主体利益化的要求,形成筹资渠道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设施使用商品化和政府管理规范化的新机制。一方面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要通过财税政策,稳定城镇建设的财政资金来源,另一方面要多途径地引导社会资金、国外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5、深化配套改革,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一是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分割,降低农民进城门槛,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要消除农民进城体制性、政策性障碍,改革户籍制度,放开进城落户的政策限制,鼓励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向各类城市、向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减少农民数量。同时,要扩大劳务输出,组织农民到发达城市经商务工。在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开发、灾后重建中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引导、鼓励、帮助农民向城镇流动。对居住在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地区的农民,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草)政策,以及迁移式、开发式扶贫搬迁等办法,将他们迁移到建制镇所在地居住,有条件的可在县城附近建立移民新村或居住点。

二是改革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要解决农民既离乡又离土的问题,要建立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农民转让土地承包权的,一切附着在土地上的费税随之转移;农民转为城市居民自愿放弃土地承包权的,应视为城市居民,在社会保障上,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真正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

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解决好进城农民就业难的问题。要广开就业门路,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积极发展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社区服务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就业空间,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更多岗位和就业机会;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培育劳动力市场做好就业的培训服务工作,为进城人员提供低廉有效的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促进就业管理服务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同时,特色产业是城镇的支撑和依托,没有主导产业,城镇失去了生存和赖以发展的基础。现在很多地方把工业强省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提出了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能源化工产业、现代医药产业、食品加工业、纺织服务业、建筑材料产业、有色冶金等工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的要求,围绕这些产业部署了一批重点基建项目和重大技改项目,安排了巨型额投资。例如我们县也可以做出品牌产业,以产品的品牌和特色,打出我县城镇化的特色。

第10篇 2023年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

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

特色显。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后劲足。始终把发展经济、增强实力,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中之重,去年全县乡镇财政总收入1.6亿元,是xx年的2.4倍,实现了乡镇经济与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为城镇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2023年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2)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城镇化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县乡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全县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那么,在新形势下,乡镇城镇化道路究竟怎么走?结合工作实际,通过我们##区县政协小组的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结合##区县城镇化建设实际谈一下对乡镇城镇化建设粗浅的看法。

一、##区县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在##区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城镇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许多镇政府所在地建设了广场,中心大街安置了路灯,大部分村也都修通了水泥路。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0.58%。村镇规划建设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在环境卫生等方面还存在以下一些实际问题:

一是环境卫生投入不足,卫生死角多。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需投入大量资金,而镇村财力十分困难,存在资金缺口问题。

二是环境卫生监督力度不够。农村群众环境卫生意识较薄弱,人畜混居以及改厕不够全面,卫生环境差,垃圾乱扔乱堆的现象比较普遍,住在集镇所在地街道的居民,垃圾随手往路边扔,而居住在农村里的群众由于还没有建立垃圾填埋场,垃圾大部分往河里倒,造成水源污染,影响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三是原有村屯规划不合理。房屋建设杂乱无章,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统一规划,影响村容村貌,绿化率普遍低下,大多数村没有绿化带。但现要规划整治,没有资金来源。

四是个别群众对收取卫生费实行上门收集袋装垃圾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

五是商品市场与周边地区发展不平衡,易受影响。

二、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领导机制,落实工作责任 一是乡镇党委、政府成立村容村貌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卫生工作领导任副组长,党政办、村镇规划、城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把任务分解到村到户,把责任落实到人,形成职能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落实村容村貌管理责任制。成立环境卫生监察组,由工作责任心强的干部担任,全面负责环境卫生监察工作,聘请专职保洁员和垃圾清运员,并与他们签订责任书,同时制定了乡镇村容村貌管理细则及垃圾清运管理办法,将工作责任落到实处。三是各村配备土地与规划协管员,明确工作职责,配合乡镇职能部门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

(二)宣传工作到位,营造浓厚氛围一是在干部大会、农村工作例会上,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乡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宣传村容村貌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统一镇村干部的思想,增强工作责任感,并进行周密布署,把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抓好落实。二是通过张贴标语、出板报、发放宣传材料以及驻村入户宣讲等形式,积极开展“乡镇是我家、美化靠大家”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卫生意识、规划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群众自觉参与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大整治力度,改善人居环境

一是为提高环境卫生整治效果,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把环境卫生监管和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彻底分开。成立环境卫生监察队,由正式干部任队长,专门负责环境卫生监管工作,不参与具体的卫生保洁工作。集镇范围内的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发包给社会人员经营,由其聘请保洁员和垃圾清运员,具体负责环境卫生保洁、垃圾清运及农贸市场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是加大经费投入,不断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上门收集袋装垃圾。在集镇街道按每户每月收取适当卫生费,单位则按垃圾量收费,每天上午8:00准时出车上门收集并清运垃圾,做到垃圾日产日清。进一步扩大集镇区域的垃圾收集和清运范围。

四是定期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在重大节日期间,由乡镇政府统一部署,组织各村、各单位、中小学校进行环境卫生大整治,重点清理道路两边的暴露垃圾、卫生死角、废弃土以及乱张贴物等。

五是以点带面,促进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全面开展。把中心村确定为环境卫生整治重点村,推行袋装垃圾和集中填埋处理,彻底改善村容村貌,目前正积极做好这些村的垃圾填埋场选址等前期准备工作。

六是积极开展创建文明乡镇、文明单位、文明村及开展爱国卫生月等活动。居民住宅区、单位室内要求做到“六面光”;各沿街店面、住户实行“门前三包、门内达标”;统一组织除“四害”,确保群众的健康安全。

七是全面开展农村改厕工作,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

八是加强牲畜养殖业污染治理,要求建立沼气池等,引导立体种养,污染物达标排放,并严格把好规划和审批关,控制养殖规模,促进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九是抓好新农村规划,严厉打击违法滥建行为。结合新农村建设,在重点村建立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另外针对环境卫生方面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群众观念,提高他们的环境卫生和规划意识,增强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继续加大经费投入,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为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3、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一方面是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全面实行袋装垃圾、上门收集垃圾、集中填埋处理以及改厕工作,重点做好中心村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全镇村容村貌的改善。另一方面是加强新村规划建设,进一步做好新农村建设示点工作,统一规划,人畜分离,创建整洁、优美的农村环境。

2023年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3)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第11篇 小城镇建设三严三实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市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工作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整我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为搞好小城镇建设,市委、市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确定了发展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构筑起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框架,即突出三个中心(昌城、枳沟、皇华),发展七个重点(吕标、贾悦、石桥子、朱解、相州、百尺河、辛兴),以此辐射带动全市城镇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市里专门成立了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吸收建委、土地、民政、公安、计委、财政、农业、金融等部门参加,具体负责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把小城镇建设纳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了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林家村镇通过第xx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议,统一了全镇上下的认识,增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昌城镇通过选树“十大典型”现身说法,在全镇形成了人人想城建、人人议城建、人人争进镇的良好局面。

(二)注重编制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是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基础。它既关系当前,更影响长远。这个问题已越来越被各级领导所重视。近年来,各乡镇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原则,开始运筹新一轮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并建立起规划设计统一评审制。昌城镇聘请省市有关部门的专家,经实地考查论证,制定了“沿河拓展,顺路延伸,依托优势,重建五区”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枳沟、昌城、皇华、相州等乡镇成立了小城镇建设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认真实施“一书两证”制度,使小城镇规划建设日趋规范。

(三)因地制宜,开拓了小城镇建设的新路子。各乡镇紧紧围绕市委、市府提出的“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总体思路,结合本镇特点,广开门路,各唱各的“拿手戏”。突出体现在“四个结合”上:一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昌城镇以乡镇企业为启动点,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行联片发展,形成得利斯食品加工区、道口重工业区,既节省土地资源,又便于污染治理。二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市场相结合。枳沟、相州两乡镇,牢牢抓住交通便利这一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市场具有辐射力大,吸纳力强,集散度高的特点,依靠市场带动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三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结合。林家村镇开发建成了占地200多亩的外商投资工业园区,吸引外资建成了两处工艺品龙头企业,年产值达5200万元,在周围带起了一个三产开发区。四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结合。昌城镇集聚60多家民办和个体私营企业到镇区经营,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名,经济总收入占全镇的70%以上,壮大了小城镇建设的规模,拉动了全镇的经济增长。

(四)制定政策,促进了小城镇建设上规模。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各乡镇本着放水养鱼、欲取先予的原则,结合实际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加快了小城镇的开发建设。相州镇规定,对进镇建房经商农民,免交镇政府统筹费和村提留;对在小城镇新上的工商项目,镇里给予最优惠待遇等。这些优惠政策,激发了农民向小城镇集中的积极性,促进了小城镇建设的快速膨胀。

(五)强化管理,营造了小城镇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小城镇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就“三个中心镇”管理情况看,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完善了管理制度。分别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小城镇管理初步纳入规范化轨道;二是加强了建设管理。本着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严格建设程序,从批地到设计、建筑、装璜实行“一条龙”管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小城镇。三是加强了环境治理。枳沟镇组建了环卫所,负责整个镇区街道的环境卫生,先后投资60余万元,上了叉车、翻斗车,增设了50多个生活垃圾箱,改善了镇区的环境卫生;各地还不断加大对小城镇的治安管理力度,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各乡镇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认识上有差距。突出表现在:有些地方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乡镇因缺资金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个别乡镇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有些地方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二)规划滞后。据调查,全市20处乡镇,已完成新一轮小城镇总体规划的乡镇有11处,占55%;总体规划通过评审的只有5处乡镇,占25%;总体规划经过乡镇人代会通过并报市政府批准的只有1处乡镇,占5%;全市20处乡镇都没有编制详细规划。从上述情况看,一是规划不健全。9处乡镇没有完成新一轮总体规划,有个别乡镇只是口头规划,致使小城镇建设无章可循、无序发展。二是总体规划缺乏连续性和权威性。大多数乡镇的总体规划还没有经乡镇人代会审查并报市政府审批,因此规划不具有法律效力,造成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三是没有编制详细规划。导致小城镇建设布局不规范,特色不突出,基础设施不配套。

(三)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随着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户籍、土地使用、各种收费等,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一是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制约小城镇建设。乡镇、村办企业招聘的管理技术人才和进镇经商办企业的农民,户籍管理混乱, 分别落在乡镇经委、建委、商贸园等单位,有的长期无处落,有些聘用人才、投资者因户籍问题解决不了而打退堂鼓。二是征用土地手续多,时间长,收费偏高。据基层反映,征用一块土地,从审请到批复大约需要半年时间,使用一亩土地需要缴纳的土地出让金、耕地占用费、测图费、复垦费、补偿金等约在35000元左右,致使投资者和进镇农民望而却步。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近几年来,转移到小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呈迅速递增的态势,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如住房、教育、社会保险等不配套,农民进镇有后顾之忧。

(四)融资渠道不畅。主要表现是:⑴市乡财政实行分税体制政策,分灶吃饭、自筹平衡,乡镇财政普遍打得很紧,小城镇建设资金很难列入预算。⑵银行对小城镇建设贷款较少。⑶从小城镇建设工程中收取得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很少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⑷小城镇建设经营程度低。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人投资少,利用外资开发小城镇的力度不大,民间资金潜力挖掘不够。这些因素,导致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建议各级领导要把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作为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切实摆上重要位置,下大气力抓紧抓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小城镇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党和国家对小城镇建设工作十分重视。党的xx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xx早就指出,“要引导乡镇企业在小城镇适当集中,使小城镇成为区域中心”,“在稳定发展农业的同时,积极发展二、三产业,搞好小城镇建设”。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已成为当前繁荣经济,促进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各级领导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超前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切实把实施城镇化战略放在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实行领导责任制,把规划、建设、管理好小城镇列入任期责任目标,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参与小城镇建设,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二)科学规划,夯实基础。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一是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抓紧对小城镇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和完善,合理确定小城镇发展规模,以保证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二是搞好小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相结合。进一步改革完善城镇用地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土地存量,禁止土地闲置,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建设用地。坚决防止环境污染,杜绝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相结合。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工业园区、住宅小区、主要街区、各类市场和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等,都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编制详细规划。在人民群众承受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高标准高质量配套建设,提高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市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规划编制的领导和督查工作。调查发现,乡镇要编制一个总体规划,设计费最低需8万元,而且乡镇各自为政现象突出,造成小城镇建设散乱。鉴于此,应成立专门班子,对全市小城镇规划的编制工作进行统一调度,统一聘请专家论证设计,以减少费用,使全市小城镇建设既统一协调,又突出小城镇特色,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规划的评审、审查、审批制度,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严格坚持专家评审论证、人代会审查同意并报市政府批准的科学程序,切实保障规划的权威性和连续性。

(三)深化改革,落实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一是要进一步落实进镇人员的户籍政策。按照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和我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精品源自政治科 》要求,协调公安、民政等有关部门,采取得力措施,尽快完善落实乡镇户籍管理办法,在小城镇设立居民委员会,按城市户籍管理有关规定管理小城镇人口,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机制。二是简化土地征用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各职能部门要认真落实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持一站式服务,一个漏斗收费,缩短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和建设周期,提高办事效率。三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发展公益事业,健全小城镇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解除进镇人员的后顾之忧,增强小城镇的凝聚力。

(四)广辟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拓展小城镇建设资金渠道。一是小城镇建设市场化。要改革小城镇建设方式,由建设小城镇转向经营小城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把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的融资路子。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各乡镇要组建综合开发公司,由住宅开发向二、三产业延伸。鼓励市直部门、企业、个人投资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二是要实行财政、金融扶持政策。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市、乡两级财政、金融部门要加大力度,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引导、支持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的各项税费,如从小城镇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地方留成部分)、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维护建设税等,要重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三是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开发建设小城镇,构筑开放式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多层次新格局。

(五)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优化发展环境。要理顺体制,建立健全乡镇建设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强化对农村建筑市场和施工队伍的管理和监督检查。要加强小城镇内部的综合治理,优化内部环境;制止“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营造宽松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平安环境;加强美化、绿化和公共卫生管理,打破“一条街,两行树”的旧格局,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加强文化建设,突出文化特色,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第12篇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调研报告(一)

小城镇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重要节点,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融合点。为扎实推进我市小城镇建设,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根据市委点题部署和市政协20xx年工作要点,市政协组建以陈达新主席为组长、王能军副主席为副组长的调研组,于20xx年 4月至5月,采取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和召开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对本市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 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等16个示范小城镇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此基础上,充分听取相关部门意见,形成此报告。

基本情况

x个小城镇中,xx镇为省级示范小城镇,其余为市级示范小城镇。镇域总面积为xx.61km2,总人口为xxxx人,人口密度为xx人/km2;建成区总面积为xx.43km2,总人口为xxx人,人口密度为xx1人/km2,城镇化率为xx.23%;20xx年社会生产总值xx.69亿元,财政总收入5.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7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87.2元。各示范小城镇在地缘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方面各有优势。 xx镇、xx镇紧贴消费市场,生态条件好,交通便捷;太平镇、木黄镇、寨英镇、万山镇、中坝镇旅游资源丰富,对外有高速公路联结;大龙镇工业基础好,处于铁路、高速公路枢纽位置;xx镇商贸繁荣、交通便利、特色农业基础好;xx镇是乌江航道和铜仁融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盘石镇地处湘黔苗族群众聚居区核心地带,民族风情、民俗文化、民间绝技资源丰富。

主要成效

各区(县)及示范小城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示范小城镇建设的系列指示精神,按照 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功能齐备、宜居宜业 的要求,狠抓规划编制、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和城镇管理,示范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城镇规划全面覆盖。依据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各示范镇就小城镇发展定位进行了策划。大龙镇策划打造工矿园区和交通枢纽型示范镇;木黄镇、寨英镇、太平镇、万山镇策划打造旅游景观型示范镇;煎茶镇、塘头镇、官舟镇、本庄镇、合兴镇、孟溪镇、盘石镇策划打造商贸集散型示范镇;坝黄镇、田坪镇、中坝镇策划打造绿色产业型示范镇;洪渡镇策划打造移民安置型和旅游景观型示范镇。普遍完成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坝黄镇、田坪镇、太平镇、木黄镇、塘头镇、煎茶镇、合兴镇、寨英镇编制了近期修建性详细规划。此外,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在一些示范镇已经启动。如《木黄镇旅游景观概念性规划》、《木黄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寨英古镇保护性规划》、《寨英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等等。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以实施 8个1 8+3 或 8+x 工程为抓手,示范镇市政设施逐渐完善,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提升。新建或改造城镇路网100.5公里,建成区面积增至9.59km2;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万山镇已正式运行,大龙镇、煎茶镇、官舟镇、塘头镇、本庄镇基本完工;新建或完善敬老院15个,8个投入使用,7个主体完工;新建或完善卫生院16个,投入使用或主体完工12个;新建或完善社区服务中心13个、农贸市场16个、体育场5个、市民广场或公园10个,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 10个,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16个,总面积xx.8万m2。

产业支撑逐渐增强。一是特色农业发展壮大。官舟镇现代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园投入使用,年产值xxx多万元。园区内年产6万吨优质有机肥厂1家,年育肥xx只规模的白山羊繁育场1个,年产饲料5万吨的优质牧草颗粒饲料加工厂1个;建成蔬菜基地xx亩、现代烤烟育苗工场50亩,镇内有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xx镇建成关中坝国家级葡萄产业园基地xx亩,计划投资xxx万元的芭蕉有机农产品基地,已完成投资xx多万元。xx镇烤烟产值突破1000万元,蛋鸡养殖园区提升为省级示范园区。木黄镇在巩固茶叶、烤烟、养殖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建成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规模达到xx万棒。煎茶镇规划烟草农业基地2.5万亩,培育养殖大户156户,种植优质牧草2万亩、天麻5万平方米,发展茶园1.5万亩,前胡、太子参等中药材连片种植均在 xx亩以上。xx镇已建成3000多亩人工草场,引入梵净牧业、大哥大牧业、希望集团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种草养畜。二是工业发展势头较好。大龙镇推行 以城带产、以产促城、产城互动、产城一体 发展模式,20xx年招商引资项目53个,签约资金34亿元,到位资金30.72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 1xx.5万平方米,现有工业企业xx多家,实现产值xx.6亿元。万山镇建成张家湾汞化工产业园,入园规模企业达到15家,实现年产值xx.8亿元。 xx镇三湘药业、医用氧生产和精米加工、御园春食品等生物医药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落地建成,建丰液压机机械制造厂、建安混泥土工程、甲硫基乙醛肟项目即将建成投产。

管理能力明显提升。一是设立机构,建设队伍。16个示范镇均成立了规划建设管理所,落实工作人员52名,解决了办公场所和工作经费。全市举办3 期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培训班,培训相关干部458人。从小城镇建设的长期经营出发,市政府委托职院连续5年定向培养600名建工专业高职生,20xx年20xx年已分别完成150名招生计划。二是综合整治,改善面貌。如塘头镇出台《镇容和环境管理实施办法》、《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垃圾管理办法》、《烟花爆竹燃放制度》等城镇管理制度,组建城管中队、消防支队等管理队伍,配备了垃圾清运车、城管监察车、消防洒水车、治安巡逻车,推行住户卫生 三包 管理,依法开展了 乱停乱放、乱搭乱建、占道经营 专项整治活动,城镇管理实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在近两年示范小城镇建设实践中,各级加深了认识,积累了经验。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了 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市场运作、严格考核 的推进机制。各区(县)成立了以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有政府分管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示范小城镇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加强指挥调度、综合协调和要素统筹。如印江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项目资金统筹办公室,对财政资金进行整合,支持小城镇加快发展。各区(县)普遍出台支持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或方案,从用地指标、资金安排、干部配置、部门帮扶等方面予以支持。推进市场运作,20xx年16个示范小城镇招商引资项目102个,签约资金96.18亿元,到位资金42.31亿元。印江县采取异地bt模式融资1.5亿元,加快了木黄镇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建立了 按月调度、季度检查、半年通报、年度考核 的跟踪督查和考核推动机制,营造了 比学赶超、增比进位 的竞争发展氛围。

二是探索了 规划先行、路网拉开、项目推动、建管并重 的建设路径。各区(县)和示范镇党政领导能够认识到,通过加强规划解决城镇空间布局、发展时序和避免无序建设、重复建设的问题,敢于聘请高资质、高水平专家设计论证,舍得在规划上花钱。通过拉开路网,以新区建设促进老城疏散。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完善市政设施,强化公共服务,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坚持建管并重,通过改变镇容镇貌、提供公共服务,营造良好人居和创业就业环境,16个示范镇新增小微企业38家,新增城镇人口3426人,促进了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

三是市级层面作出了促进城镇建设长期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重要制度安排。如: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国有土地熟地出让,不仅延长土地增值链条、为城镇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更有利于掌握城镇发展的主动权,改变由开发商牵制城镇规划的被动局面;规划和土地审批一支笔,不仅有利于规划的实施、形成城镇风貌,更有利于控制开发商的圈地行为;开发城镇地下空间,不仅有利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也有利于增加城镇绿地面积。

问题和困难

思想认识不够。一些地方没有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意义,主动发展意识不强,简单地认为小城镇建设就是搞 8个1 8+3 和 8+x 工程,存在被动应付考核的现象。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调研报告文章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

规划布局不优。有的地方城镇功能定位模糊,选项较多,重点不突出;有的地方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相衔接;有的地方缺少对外交通、城镇路网、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等专项配套规划;有的地方修建性详规编制力度不够,建筑风格不统一;有的地方规划实施不好,规划仅仅用来应付检查,而不是引领小城镇建设。

建管水平不高。有的地方路网不发达,只有主干道,没有次干道和支路, 一条路、两排房 , 路即是街、街即为市 的现象还较突出;交易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运等设施建设滞后; 两违 建筑突出,农贸市场闲置,占道经营普遍,卫生保洁不够,城镇管理水平不高。

要素保障较难。土地指标不能满足建设用地需求,为了完成建设任务,有先上车后补票的情况。资金筹措难度大,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城镇规划管理和建设人才少,不适应小城镇加快发展的需要。

推进亟待发力。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100个示范小城镇改革发展的十条意见》(黔委厅字﹝20xx﹞68号文件,以下称省委《十条意见》)尚未落地,扩权强镇要求落实不好,权责不对等;区(县)政府协调统筹力度不大,部门政策、资金、项目向示范镇倾斜不够,帮扶作用不明显;考核指标设置不尽合理。示范小城镇基础不一,有的存量多,有的基础差,但考核指标却没有太大区别。如考核 8个1 或 8+3 建设内容,对存量较多的示范镇,即便增量小,也会有个好的考核结果,这就形不成足够压力;而没有存量或存量少的示范镇,即便增量多,也难以取得好的考核结果,这就容易挫伤积极性。

几点建议

强化宣传培训,增强思想自觉。各级党委政府都必须认识到,城镇化是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 乡 到 城 的转变。其建设内容不局限于 8个1 8+3 和 8+x 工程,涉及到城市设计、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各个方面,以及进城农民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系列问题,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是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是我市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突出功能定位,着力规划布局。坚持 先策划后规划、先规划后建设、先环境后建设 的思路,着力推进示范小城镇规划布局。一要系统策划。以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市 两区一走廊 战略布局为总要求,结合自身的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城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二要完善规划。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推进示范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使之与城镇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着手产业发展、对外交通、城镇路网、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大详细规划编制深度,把规划落实到每一个地块,以详细规划引领城镇风貌建设,打造个性特色小镇。三要科学布局。坚持节约集约原则,建设空间规模适当、建筑密度合理、功能组合科学、物理形态紧凑、边界自然增长的紧凑型小城镇,避免散乱和无序。四要狠抓落实。加强规划宣传,强化规划执法,严惩违法行为;建立规划实施抽检制度,及时发现、纠正违规行为,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优化建设思路,提高建管水平。一要提高路网建设起点。既要建设主干道,又要建设次干道和支路,改变 一条路,两排房,以路为街,以街为市 的状况。二要优化建设开发时序。地面路网体系和地下管线通道要同步推进,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同步实施,交易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运设施等优先建设,其它公用事业设施要注意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逐步配套。三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在城镇建设中要防止破坏山体、污染水体行为,建成一批山体公园、湿地公园,着力建设绿色小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要加大城管执法力度。依法开展违法建设、占道经营集中整治,积极引导入市经营,建立卫生保洁常态化机制。

方法灵活多样,强化要素保障。一要加强用地保障。每年从上级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中,安排一定数量用于支持示范镇发展,并拿出一定份额用于经营性土地招、拍、挂;支持示范镇整合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保障房建设工程、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地质灾害点整体搬迁工程等民生项目和重大交通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用活 美丽乡村.四在农家 六项行动计划和 5个100工程 政策,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用地指标,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向示范镇倾斜;推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减少,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城落户数量挂钩,促进节约用地;尽快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二要破解资金难题。建立土地增值机制。支持示范镇设立土地收储中心,牢牢掌控城镇用地一级市场,适量适度投放土地二级市场,实行熟地出让和额度控制,确保国有土地增值。开辟民间资本投资渠道。一些地方民间 高利贷 非法集资 等问题突出,既反映了融资难的问题,又反映了社会闲置资本缺少投资渠道的问题。如何将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与闲置的社会资本有效对接,变 非法集资 为 合法融资 ,xx省xx等县组建城镇化建设基金的做法值得借鉴。主要做法是:政府主动对接资本市场,发挥政府资金的种子作用,吸引本地民营企业家和社会资金,发起设立城镇化建设基金(混合私募基金),由私募基金公司与政府国资公司共同组建基金管理机构,负责城镇化建设基金的投资运营;政府在基金管理公司的协助下,对城镇化建设项目进行完善提升,形成可行的投融资 项目包 与基金和金融机构对接。改变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将补助小城镇建设的资金直接注入有实力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发挥担保资金的杠杆作用,从而放大融资规模。推行土地入股模式。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既减轻政府融资压力,也能增加失地农民收益。以项目争取上级资金。加大项目编报力度,如编报小城镇对外交通联结和过境公路改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河道治理项目,等等,有项目,就有资金。三要抓好队伍建设。通过内部调剂的方式,适当增加市和区(县)规划、住建部门编制和人员,按要求配齐小城镇规划和建工专业人员。在定向培养建工人才的基础上,返聘一批身体尚好、现已离岗退休的专业人才,以解燃眉之急。

此外,建议市政府组建专门班子,全面启动大龙开发区申报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相关工作。

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规划滞后。我县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是由1999年开始的,到xx年已完成了5个乡镇的修编,虽然有了规划,都没有详规。规划超期的有17个乡镇。按照xx年《___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党的xx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目标要求,我们的规划明显滞后,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道路欠帐太多。除大虎山镇较好以外,其它三个老镇主路是黑色路面,其它通向居民住宅街巷路都是沙石路、土路。以新立屯镇为例,只有一条通往镇上的路,暨胡新线是柏油路,其它所有的大街小巷的路都已破损不堪,雨天处处积水,晴天道道车辙,严重影响了行人和车辆通行。

排水存在死角。四个老镇基本上都是靠土沟自然排水。仅有少量的明渠排水,也都坍塌淤堵,到雨季经常出现溢水现象。八道壕镇,雨量超过40毫米,主路两边积水超过50毫米,雨水进屋。大虎山有的开发楼,靠沉井排水,由于楼基高,雨季雨量超过30毫米,附近居民住宅屋里就进水。

供水、供热问题凸显。自来水管网急需改造。新立屯镇自来水管网使用30年已经严重老化,有7000多延长米的老化管网急需更新改造,镇区周边村屯自来水网底铺设工程也迫在眉睫。八道壕镇供水系统形成于1980年,管网也早已老化,造成供水不足,只能早、中、晚3个时间段保证3个小时的供水。供热虽然有了大小不同的供热站,但覆盖面不全,新立屯镇仍有很大一部分楼房还在沿用以前陈旧的取暖模式。室内达不到温度,住户与供热矛盾突出。大虎山镇有供热面积87万平方米,取暖期室内平均温度只有10度左右,曾一度造成用户上访。

美化、绿化、亮化远远不够。先进小城镇的绿化率达到了50%以上,而我们小城镇的绿化率还不到16% 。路两旁栽的树特别少,有的镇上千米的一条街看不到一棵树。安装的路灯只限于主要节日亮几天,有的还没有独立的灯柱,安装在高压电线杆上。路两边的大部分空间被个体商户摆摊占去。中心镇没有一处公益活动广场,。

卫生环境差。主要街道大部分没有垃圾箱,垃圾到处可见。县级财政拨款少,每年8万元(新立屯环卫所职工18人,八道壕23人,大虎山53人)清运垃圾还是原始的拖拉机、铁锹。没有固定的垃圾掩埋场,临时就地填坑,大风一吹,遍地都是塑料等垃圾。

市场建设水平低。全县有39个市场,其中全封闭式1个,(黑山城内综合市场),半封闭式5个(大虎山、新立屯、八道壕、无梁殿、励家),其余的都是露天市场,任意摆摊,秩序混乱。有关部门对市场管理力度不够,存在无序竞争,降低收费标准等现象。

房地产开发缓慢。据统计,xx年至xx年黑山共开发建设楼房270栋,面积427.51万平方米。xx年到xx三年间,共开发面积为282.13万平方米,其中黑山镇267.021万平方米,大虎山镇13.550万平方米,八道壕镇10855平方米,新立屯镇4735平方米。今年除大虎山镇开发了5万平方米外,新立屯、八道壕均没有开发。

小城镇特色不明显。特色农业经营规模小,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科技支撑力不强。工业项目少,名牌产品不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二三产业发展不快,专业产业化优势不明显。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建设缓慢,景观风格等特点没有显现。

主要原因

一是对小城镇建设缺乏高度认识,重视不够,抓的不力。

二是受财力所限,县级、镇级投入小城镇建设资金很少,争取上级小城镇建设的资金不到位。

三是缺乏改革意识,市场运作、多元化投资渠道还没有建立起来。四是政府对房地产开发的有关税费政策没有放开。

几点建议

科学调整小城镇规划布局

规划是发展的先决条件,没有一个好的规划,就不可能实现快速的发展。我县已由中国城市建筑研究院完成了总体规划修编,要在总体规划的柜架内修编完成小城镇规划。调整行政区划,撤乡并镇,撤点并村,实行合理的区域空间调整,集中资金与力量扶持中心镇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培植新的增长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制定主导产业定位、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农民新村、人文、生态环境等详规。规划要创新理念,以县域和重点镇为基础,功能互补,规模等级结构合理,空间布局有序,通过规划促进城镇用地相对集中,公益设施相对完善,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镇建设新格局。要依照 经济与生态并重,自然与人文交汇,商贸与休闲娱乐一体 的规划原则,将功能区划,使小城镇发展优势得以体现。

加强规划建设领导,把小城镇建设纳入领导班子目标管理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到换人不换目标,按照规划积极稳妥推进小城镇建设。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调研报告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调研报告。

城镇建设发展专题报告(12篇)

_____镇位于_____县西北部,东距_____县城45公里,西距_____市区75公里和_____县城25公里,镇域面积45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108个村小组,5.2万人,是辐射_____两省三市的区域性中心镇,是_____油田的主采区。近年来,_____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发展镇域经济和强镇富民的大战略来抓,按照“产(产业园)、城(小城镇)、村(新农村)”一体化发展工作思路,以建设小城市为目标,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以农助工、以工哺农、以城带农、以农育城,大力推进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城镇相关文章

  • 城镇居民报告(8篇范文)
  • 城镇居民报告(8篇范文)61人关注

    为全面掌握××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情况,近日,××劳动保障局组织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总体运行平稳,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进 ...[更多]

  • 小城镇建设报告(8篇范文)
  • 小城镇建设报告(8篇范文)61人关注

    今年10月,县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力争用3~5年时间,重点抓好官庄、xxxx溪、七甲坪、借母溪、明溪口、麻溪铺、筲箕湾、二酉、马底驿、楠木铺等10个乡镇集镇 ...[更多]

  • 城镇储户报告(3篇范文)
  • 城镇储户报告(3篇范文)57人关注

    第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微博]在全国50个城市进行了2万户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一、物价感受指数当前物价满意指数为27.7%,较上季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48.8%的居 ...[更多]

  • 城镇化发展报告
  • 城镇化发展报告52人关注

    为配合省、市新型城镇化调研工作,我县通过组织座谈、听取汇报、实地察看等形式扎实开展相关调研工作,全面了解了我县城镇化建设现状,认真总结了工作经验,深刻查找了问 ...[更多]

  • 城镇化建设报告(8篇范文)
  • 城镇化建设报告(8篇范文)24人关注

    发展城镇,积极推动城镇建设,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强农村消费能力,带动服务业 ...[更多]

  • 城镇建设发展专题报告(12篇)
  • 城镇建设发展专题报告(12篇)20人关注

    _____镇位于_____县西北部,东距_____县城45公里,西距_____市区75公里和_____县城25公里,镇域面积45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108个村小组,5.2万人,是辐射_____两省三市的区 ...[更多]

综合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