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2023关于公众对人情消费看法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间:x0xx年x月。
二、调查地点:网络调查
三、调查对象:社会公众
上周,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新浪网,发起的一项题为你为人情消费所累吗的调查显示(5795人参加),53.x%的受访者感觉人情消费负担重。
万家团圆的日子过完了,许多人的钱包也瘪了。过年送礼是传统习俗,但如今越来越高档的礼品、一年多过一年的压岁钱,成为许多人过年回家的沉重负担。上周,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新浪网,发起的一项题为你为人情消费所累吗的调查显示(5795人参加),多数人每年在人情消费上花费1000元~6000元之间(64.4%),但超过6000元的也占到近两成(19.1%)。53.x%的受访者感觉人情消费负担重。
受访者中,80后占3x.6%,70后占43.x%,60后占15.9%。
我国户均人情支出在家庭总收入占比高达7.9%
最近,在某公司上班的陈小姐仔细算了一下账,发现过年开销近8000元。这对于刚毕业工作两年、月工资3000多元的她来说,着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过年回家,总得给长辈们买点礼品,给晚辈们发压岁钱,这两年水涨船高,钱少了根本拿不出手。透支了两个多月工资的陈小姐过年回来后,只能眼巴巴地盼着尽快发工资来填补亏空。
人情消费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人情往来的费用支出,它具有加深情感和促进交往的功能。但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情消费也在不断升格,成了不少人一项沉重的生活负担。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x011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户均人情支出在家庭总收入中的占比高达7.9%,农村家庭则高达11.4%。
本次调查显示,受访者每年的人情消费层次,主要集中在1000元~6000元,其中有两个消费区间占比最高:花费在1000元~x000元区间的受访者占16.8%,花费在x000元~3000元的受访者占15.7%。但也有19.1%的受访者每年人情消费超过了6000元。
来自四川的谢先生在国有企业上班,年工资5万元左右。一年下来,他在人情消费方面要花到5000元,而且集中在日子前后两个月。现在人们的人情消费越来越多。比如结婚的礼金就从50元涨到x00元,又涨到三四百元,几乎翻了好几倍。
调查中,53.x%的受访者感觉人情消费给他们造成了沉重负担,其中15.6%的人认为负担很重。认为人情消费负担不太重的占5.6%,认为没负担的只占3.1%。
人们对人情消费既爱又恨,可谓毁誉参半。正面评价有:是一种传统礼节习俗(43.4%)、是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38.6%)。负面评价有:成为许多人的负担(34.8%)、是面子心理作祟(34.3%)、是一种畸形的消费(x5.3%)、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x4.8%),还有人认为是滋生贪污腐败的温床(x4.6%)。近半受访者(49.4%)对人情消费持中性看法,认为是一种礼尚往来。
西南财经大学消费经济学教授王裕国,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情消费实际上是人们礼尚往来习俗根深蒂固的表现,是小农经济留下的产物。但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人情消费不再是传统的相互支持意义上的礼尚往来,而是带有人情投资的意味。
38.3%的人对人情消费表示无奈,但不得不跟风随大流
调查显示,人们进行人情消费的对象主要是:朋友(71.0%)、亲戚(67.1%)、长辈(51.8%)、同事或同学(48.1%),还有领导(x8.1%)、老师(17.1%)及一切社会关系(x1.7%)。
人情消费种类繁多,包括:婚嫁送礼(69.0%)、逢年过节送礼(46.1)、添丁送礼(45.4%)、同学同事聚会(44.7%)、压岁钱(4x.9%)、生日寿辰(38.3%)、祝贺乔迁(31.3%)、看病求医(x6.6%)、职场打点(x3.9%)、升学拜师(17.8%)等。
在各种婚嫁、寿辰、升学等宴会中,人们习惯以宴客的桌数来衡量礼仪的隆重程度,这样只会越来越攀比。普通老百姓一面要应对这样的排场,一面要应对还礼的负担,而且还礼通常要高于别人送礼的礼金,最后只能死要面子活受罪。湖北红安的殷先生说。
湖北宜昌的陈永发在民意中国网上留言,现在一些人情消费已沦为敛财方式,消费标准越来越高,每年收入的一半都要用作人情消费。被请者为收回付出,不得已也开始大摆宴席,结果陷入恶性循环。
王裕国教授认为,婚丧嫁娶等正常人情消费无可厚非,办一些大事也需要有一定的形式,但为了追逐面子和排场不择手段、不计成本,就有些变味了。
他说,现在人们的人情消费支出确实在逐年上升,对于收入不高的人来说,是一种负担。人情消费在农村占到家庭收入的30%到50%,对于刚摆脱温饱进入小康的农村家庭来说往往很难承受,但是没办法,因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收了别人的礼得还,也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相应的回报。
对于人情消费,调查中,38.3%的受访者表示无奈,但不得不跟风随大流。x3.7%的受访者表示反感,认为这样的风气需尽快改善。也有x3.1%的人认为这很正常。
在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陈文江看来,人情消费在中国是一种民俗文化,亲朋好友有婚丧嫁娶,人们送财物表达祝福、庆贺、哀悼等,逢年过节,晚辈给长辈送点礼表示祝贺,都是很正常的。只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情消费越来越货币化,并在互相攀比中被逐年拉高。中国是礼俗社会,崇尚礼尚往来,比如你给我500元,我给你就不能少于500元,一来二去就越送越多。
但他认为,人们在人情消费方面其实会量入为出,但打着礼尚往来的旗号给党政官员、权力阶层送礼则是另外一个问题,它不同于亲朋好友之间的正常人情消费,而是一种权钱交易。
54.x%的人建议倡导朋友、亲戚之间互免礼节费用
该如何改善人情消费过重这一现象?调查显示,受访者的建议有:大力宣传节约、简化精神,提倡礼轻情义重(61.7%),倡导朋友、亲戚之间互免礼节费用(54.x%),严肃党风政纪,狠刹腐败式人情往来(48.5%),遏制节假日礼品奢侈包装现象(4x.8%),培育一些打理礼节事务的社会组织,对群众人情消费进行合理约束和引导(3x.1%)等。
王裕国教授提出,在人情消费畸形走高的当下,要提倡移风易俗,维护关系不应该靠物质和金钱。首先,应该提倡邻里、亲朋之间,办事不要摆阔气、讲排场,提倡节俭。现在宴席费用都不低,结婚动辄三四十桌,就拉高了送礼的份子钱,何况送礼的人还期望以后收回,人情消费只会越来越高了。其次,领导要带头倡导节俭之风,媒体也要起到舆论宣传的作用,反对、抵制这样的风气,更杜绝以人情消费名义进行权钱交易。
四川的谢先生认为,送礼的目的是大家沟通关系,完全取消不太可能,但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比如大家可以出份子钱、aa制,不要总是请客送礼。
人情消费已经成为一种负担。如果能大力遏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之风、节假日送礼之风,相信很多人都会轻松很多。民意中国网友陈利江说。
第2篇 2023年公众对人情消费看法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间:x0xx年x月。
二、调查地点:网络调查
三、调查对象:社会公众
上周,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1566范文网,发起的一项题为“你为人情消费所累吗”的调查显示(5795人参加),53.x%的受访者感觉人情消费负担重。
万家团圆的日子过完了,许多人的钱包也瘪了。过年送礼是传统习俗,但如今越来越高档的礼品、一年多过一年的压岁钱,成为许多人过年回家的沉重负担。上周,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1566范文网,发起的一项题为“你为人情消费所累吗”的调查显示(5795人参加),多数人每年在人情消费上花费1000元~6000元之间(64.4%),但超过6000元的也占到近两成(19.1%)。53.x%的受访者感觉人情消费负担重。
受访者中,80后占3x.6%,70后占43.x%,60后占15.9%。
我国户均人情支出在家庭总收入占比高达7.9%
最近,在某公司上班的陈小姐仔细算了一下账,发现过年开销近8000元。这对于刚毕业工作两年、月工资3000多元的她来说,着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过年回家,总得给长辈们买点礼品,给晚辈们发压岁钱,这两年水涨船高,钱少了根本拿不出手。”透支了两个多月工资的陈小姐过年回来后,只能眼巴巴地盼着尽快发工资来填补“亏空”。
人情消费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人情往来的费用支出,它具有加深情感和促进交往的功能。但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情消费也在不断升格,成了不少人一项沉重的生活负担。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x011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户均人情支出在家庭总收入中的占比高达7.9%,农村家庭则高达11.4%。
本次调查显示,受访者每年的人情消费层次,主要集中在1000元~6000元,其中有两个消费区间占比最高:花费在1000元~x000元区间的受访者占16.8%,花费在x000元~3000元的受访者占15.7%。但也有19.1%的受访者每年人情消费超过了6000元。
来自四川的谢先生在国有企业上班,年工资5万元左右。一年下来,他在人情消费方面要花到5000元,而且集中在日子前后两个月。“现在人们的人情消费越来越多。比如结婚的礼金就从50元涨到x00元,又涨到三四百元,几乎翻了好几倍。”
调查中,53.x%的受访者感觉人情消费给他们造成了沉重负担,其中15.6%的人认为负担“很重”。认为人情消费负担“不太重”的占5.6%,认为“没负担”的只占3.1%。
人们对“人情消费”既爱又恨,可谓毁誉参半。正面评价有:“是一种传统礼节习俗”(43.4%)、“是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38.6%)。负面评价有:“成为许多人的负担”(34.8%)、“是面子心理作祟”(34.3%)、“是一种畸形的消费”(x5.3%)、“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x4.8%),还有人认为是“滋生贪污腐败的温床”(x4.6%)。近半受访者(49.4%)对人情消费持中性看法,认为是一种礼尚往来。
西南财经大学消费经济学教授王裕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情消费实际上是人们礼尚往来习俗根深蒂固的表现,是小农经济留下的产物。但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人情消费不再是传统的相互支持意义上的礼尚往来,而是带有人情投资的意味。
38.3%的人对人情消费表示无奈,但不得不跟风随大流
调查显示,人们进行人情消费的对象主要是:朋友(71.0%)、亲戚(67.1%)、长辈(51.8%)、同事或同学(48.1%),还有领导(x8.1%)、老师(17.1%)及一切社会关系(x1.7%)。
人情消费种类繁多,包括:婚嫁送礼(69.0%)、逢年过节送礼(46.1)、添丁送礼(45.4%)、同学同事聚会(44.7%)、压岁钱(4x.9%)、生日寿辰(38.3%)、祝贺乔迁(31.3%)、看病求医(x6.6%)、职场打点(x3.9%)、升学拜师(17.8%)等。
“在各种婚嫁、寿辰、升学等宴会中,人们习惯以宴客的桌数来衡量礼仪的隆重程度,这样只会越来越攀比。普通老百姓一面要应对这样的排场,一面要应对还礼的负担,而且还礼通常要高于别人送礼的礼金,最后只能死要面子活受罪。”湖北红安的殷先生说。
湖北宜昌的陈永发在民意中国网上留言,现在一些人情消费已沦为敛财方式,消费标准越来越高,每年收入的一半都要用作人情消费。被请者为收回付出,不得已也开始大摆宴席,结果陷入恶性循环。
王裕国教授认为,婚丧嫁娶等正常人情消费无可厚非,办一些大事也需要有一定的形式,但为了追逐面子和排场不择手段、不计成本,就有些变味了。
他说,现在人们的人情消费支出确实在逐年上升,对于收入不高的人来说,是一种负担。人情消费在农村占到家庭收入的30%到50%,对于刚摆脱温饱进入小康的农村家庭来说往往很难承受,但是没办法,因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收了别人的礼得还,也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相应的回报。”
对于人情消费,调查中,38.3%的受访者表示无奈,但不得不跟风随大流。x3.7%的受访者表示反感,认为这样的风气需尽快改善。也有x3.1%的人认为这很正常。
在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陈文江看来,人情消费在中国是一种民俗文化,亲朋好友有婚丧嫁娶,人们送财物表达祝福、庆贺、哀悼等,逢年过节,晚辈给长辈送点礼表示祝贺,都是很正常的。只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情消费越来越货币化,并在互相攀比中被逐年拉高。“中国是礼俗社会,崇尚礼尚往来,比如你给我500元,我给你就不能少于500元,一来二去就越送越多。”
但他认为,人们在人情消费方面其实会量入为出,但打着礼尚往来的旗号给党政官员、权力阶层送礼则是另外一个问题,它不同于亲朋好友之间的正常人情消费,而是一种权钱交易。
54.x%的人建议倡导朋友、亲戚之间互免礼节费用
该如何改善人情消费过重这一现象?调查显示,受访者的建议有:“大力宣传节约、简化精神,提倡礼轻情义重”(61.7%),“倡导朋友、亲戚之间互免礼节费用”(54.x%),“严肃党风政纪,狠刹腐败式人情往来”(48.5%),“遏制节假日礼品奢侈包装现象”(4x.8%),“培育一些打理礼节事务的社会组织,对群众人情消费进行合理约束和引导”(3x.1%)等。
王裕国教授提出,在人情消费畸形走高的当下,要提倡移风易俗,维护关系不应该靠物质和金钱。首先,应该提倡邻里、亲朋之间,办事不要摆阔气、讲排场,提倡节俭。“现在宴席费用都不低,结婚动辄三四十桌,就拉高了送礼的份子钱,何况送礼的人还期望以后收回,人情消费只会越来越高了。”其次,领导要带头倡导节俭之风,媒体也要起到舆论宣传的作用,反对、抵制这样的风气,更杜绝以人情消费名义进行权钱交易。
四川的谢先生认为,送礼的目的是大家沟通关系,完全取消不太可能,但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比如大家可以出份子钱、aa制,不要总是请客送礼。
“人情消费已经成为一种负担。如果能大力遏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之风、节假日送礼之风,相信很多人都会轻松很多。”民意中国网友陈利江说。
第3篇 关于公众对人情消费看法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间:x0xx年x月。
二、调查地点:网络调查
三、调查对象:社会公众
上周,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新浪网,发起的一项题为“你为人情消费所累吗”的调查显示(5795人参加),53.x%的受访者感觉人情消费负担重。
万家团圆的日子过完了,许多人的钱包也瘪了。过年送礼是传统习俗,但如今越来越高档的礼品、一年多过一年的压岁钱,成为许多人过年回家的沉重负担。上周,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新浪网,发起的一项题为“你为人情消费所累吗”的调查显示(5795人参加),多数人每年在人情消费上花费1000元~6000元之间(64.4%),但超过6000元的也占到近两成(19.1%)。53.x%的受访者感觉人情消费负担重。
受访者中,80后占3x.6%,70后占43.x%,60后占15.9%。
我国户均人情支出在家庭总收入占比高达7.9%
最近,在某公司上班的陈小裤仔细算了一下账,发现过年开销近8000元。这对于刚毕业工作两年、月工资3000多元的她来说,着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过年回家,总得给长辈们买点礼品,给晚辈们发压岁钱,这两年水涨船高,钱少了根本拿不出手。”透支了两个多月工资的陈小裤过年回来后,只能眼巴巴地盼着尽快发工资来填补“亏空”。
人情消费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人情往来的费用支出,它具有加深情感和促进交往的功能。但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情消费也在不断升格,成了不少人一项沉重的生活负担。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x0202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户均人情支出在家庭总收入中的占比高达7.9%,农村家庭则高达11.4%。
本次调查显示,受访者每年的人情消费层次,主要集中在1000元~6000元,其中有两个消费区间占比最高:花费在1000元~x000元区间的受访者占16.8%,花费在x000元~3000元的受访者占15.7%。但也有19.1%的受访者每年人情消费超过了6000元。
来自四川的谢先生在国有企业上班,年工资5万元左右。一年下来,他在人情消费方面要花到5000元,而且集中在日子前后两个月。“现在人们的人情消费越来越多。比如结婚的礼金就从50元涨到x00元,又涨到三四百元,几乎翻了好几倍。”
调查中,53.x%的受访者感觉人情消费给他们造成了沉重负担,其中15.6%的人认为负担“很重”。认为人情消费负担“不太重”的占5.6%,认为“没负担”的只占3.1%。
人们对“人情消费”既爱又恨,可谓毁誉参半。正面评价有:“是一种传统礼节习俗”(43.4%)、“是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38.6%)。负面评价有:“成为许多人的负担”(34.8%)、“是面子心理作祟”(34.3%)、“是一种畸形的消费”(x5.3%)、“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x4.8%),还有人认为是“滋生的温床”(x4.6%)。近半受访者(49.4%)对人情消费持中性看法,认为是一种礼尚往来。
西南财经大学消费经济学教授王裕国,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情消费实际上是人们礼尚往来习俗根深蒂固的表现,是小农经济留下的产物。但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人情消费不再是传统的相互支持意义上的礼尚往来,而是带有人情投资的意味。
38.3%的人对人情消费表示无奈,但不得不跟风随大流
调查显示,人们进行人情消费的对象主要是:朋友(71.0%)、亲戚(67.1%)、长辈(51.8%)、同事或同学(48.1%),还有领导(x8.1%)、老师(17.1%)及一切社会关系(x1.7%)。
人情消费种类繁多,包括:婚嫁送礼(69.0%)、逢年过节送礼(46.1)、添丁送礼(45.4%)、同学同事聚会(44.7%)、压岁钱(4x.9%)、生日寿辰(38.3%)、祝贺乔迁(31.3%)、看病求医(x6.6%)、职场打点(x3.9%)、升学拜师(17.8%)等。
“在各种婚嫁、寿辰、升学等宴会中,人们习惯以宴客的桌数来衡量礼仪的隆重程度,这样只会越来越攀比。普通老百姓一面要应对这样的排场,一面要应对还礼的负担,而且还礼通常要高于别人送礼的礼金,最后只能死要面子活受罪。”湖北红安的殷先生说。
湖北宜昌的陈永发在民意上留言,现在一些人情消费已沦为敛财方式,消费标准越来越高,每年收入的一半都要用作人情消费。被请者为收回付出,不得已也开始大摆宴席,结果陷入恶性循环。
王裕国教授认为,婚丧嫁娶等正常人情消费无可厚非,办一些大事也需要有一定的形式,但为了追逐面子和排场不择手段、不计成本,就有些变味了。
他说,现在人们的人情消费支出确实在逐年上升,对于收入不高的人来说,是一种负担。人情消费在农村占到家庭收入的30%到50%,对于刚摆脱温饱进入小康的农村家庭来说往往很难承受,但是没办法,因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收了别人的礼得还,也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相应的回报。”
对于人情消费,调查中,38.3%的受访者表示无奈,但不得不跟风随大流。x3.7%的受访者表示反感,认为这样的风气需尽快改善。也有x3.1%的人认为这很正常。
在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陈文江看来,人情消费在中国是一种民俗文化,亲朋好友有婚丧嫁娶,人们送财物表达祝福、庆贺、哀悼等,逢年过节,晚辈给长辈送点礼表示祝贺,都是很正常的。只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情消费越来越货币化,并在互相攀比中被逐年拉高。“中国是礼俗社会,崇尚礼尚往来,比如你给我500元,我给你就不能少于500元,一来二去就越送越多。”
但他认为,人们在人情消费方面其实会量入为出,但打着礼尚往来的旗号给党政官员、权力阶层送礼则是另外一个问题,它不同于亲朋好友之间的正常人情消费,而是一种权钱交易。
54.x%的人建议倡导朋友、亲戚之间互免礼节费用
该如何改善人情消费过重这一现象?调查显示,受访者的建议有:“大力宣传节约、简化精神,提倡礼轻情义重”(61.7%),“倡导朋友、亲戚之间互免礼节费用”(54.x%),“严肃党风政纪,狠刹式人情往来”(48.5%),“遏制节假日礼品奢侈包装现象”(4x.8%),“培育一些打理礼节事务的社会组织,对群众人情消费进行合理约束和引导”(3x.1%)等。
王裕国教授提出,在人情消费畸形走高的当下,要提倡移风易俗,维护关系不应该靠物质和金钱。首先,应该提倡邻里、亲朋之间,办事不要摆阔气、讲排场,提倡节俭。“现在宴席费用都不低,结婚动辄三四十桌,就拉高了送礼的份子钱,何况送礼的人还期望以后收回,人情消费只会越来越高了。”其次,领导要带头倡导节俭之风,媒体也要起到舆论宣传的作用,反对、抵制这样的风气,更杜绝以人情消费名义进行权钱交易。
四川的谢先生认为,送礼的目的是大家沟通关系,完全取消不太可能,但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比如大家可以出份子钱、aa制,不要总是请客送礼。
“人情消费已经成为一种负担。如果能大力遏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之风、节假日送礼之风,相信很多人都会轻松很多。”民意友陈利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