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关于清明节调查报告优秀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下面有小编整理的关于清明节调查报告优秀范文,欢迎阅读!
清明节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清明节的调查报告
二、调查方法
1、上网浏览,了解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习俗
2、通过多种渠道,知道清明节是否是固定日期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上网 节气清明 清明也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书籍、报刊 清明节是哪天? 20xx年清明节是4月4号。 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气,是根据每年的春分点来计算的,春分点每过15天会有一个节气,所以清明在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5日居多。不是固定在阳历4月5日,也不是以农历来决定的。
清明节调查报告
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于,清明节是在学校过的不能在家里过。在家里,吃上那平时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肴啊!而且不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去乡下扫墓(踏青),给死去的故人请安,给他们拜年,送上家中做出来的佳肴--清明果让他们保佑我的学习更好,学业成功。
于是,星期六爸爸在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家很空,决定带我回乡下去给奶奶扫墓。我立即拿来自己家里做出来的清明果,拿来一个篮子在下面铺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铺在里面,以免发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后,我把篮子放在车子的后备箱中。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全家就坐上了车子。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车子不停的颠簸,这时我想起了后备箱中的佳肴非常担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开慢些特别是有坑的地方。我们就慢慢悠悠的坐车,就像老牛拖慢腿。
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奶奶的坟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个躬,拜了几拜。给奶奶请了安,向他问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好。对他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响了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把弟弟吓的呜呜大哭起来。后来我又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学习快些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上坟的经过不具体)
不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啊,是那么的有意义,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么的有趣不同寻常。又有活动,又有学问,还有佳肴。是一个与其他节日不同的节日。比西方节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义。
上网 清明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四、研究结论
(一)清明节不是固定在哪一天,根据春分点的变化而变化。
(二)节气清明与清明节不同。
(三)原来清明节起源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为忠臣和孝子介子推。
(四)在清明节人们纪念先人,同时也要多多植树。
现在的中国科技日新月异,我们不能再迷信了。不能在清明节用火,要多多植树,在文明社会里,我们要迈向小康社会,让文明、卫生、科技伴我们成长!
清明节调查报告
上已节在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已日,在周朝以前就有了:郑国之俗,三月上已,于溱洧雨水之上,执简招魂,祓除不祥。(《风俗通》)到了魏晋以后,就统一在三月三日过上已节了:三月三日为上已,此是魏晋以后相沿,汉犹用已,不以三日也。(明《五杂俎》) 但仍有于溱洧雨水之上,执简招魂,祓除不祥之俗的延续,就是曲水流觞,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再说寒食节,稍晚于上已节几日,据说是起源于晋文公重耳烧死介之推的故事,这天是三月五日。后人为纪念介之推,就禁火寒食(古时长达一个月)。又说晋文公取介之推死时抱住的那棵树的木头制成木履,穿在脚上,时时想念,这就是古人尊称对方为足下的由来。
寒食节的第三天才是清明节,唐朝禁火甚严,官府还派人到民间检查,用羽毛插入炉中,如若变焦,以死罪论。因此老百姓在几天前就得先备下糕、粿之类。要到清明节晚上,才由宫中传出火炬:内宫初赐清明火(唐 韦庄),第二天的火就是新火了:朝来新火起新烟(唐 杜甫)。
现在说清明节。现在人多不过上已节和寒食节了。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十月朔为三大鬼节,那么清明最具特色的活动当然是扫墓了,各地大致一样,说说我老家仙游的风俗。在家里要在祖宗遗像(或牌位)前上供。到了坟地,除草添土,摆上供品,右侧的后土也要摆供品,然后点香烛、烧纸钱、放鞭炮: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宋 高菊卿)接着就按辈份高低依次在坟前跪拜,祈求祖宗保佑,仪式基本结束。接下来就是大家围着吃供品,说这是祖先赐予的,如这时有路人经过,可以邀其同享或给他点吃的。在供品里除了酒肉水果,花生是不能少的,生和丁在兴化语是谐音的(福州方言称花生,兴化方言称地生,闽南方言称土豆),吃了花生就是添丁,生男孩,人丁兴旺,一定要吃的,如有未到场的,就要带几个给他。兴化人除清明节扫墓,冬至也扫墓,一年两祭。清明前,冬至后,意思是说清明日扫墓,也可以稍前几天,冬至日扫墓,也可以稍后几天。
清明还吃清明粿,是用野地里的一种草(俗称清明草,也叫波波草,因此做出来的粿也叫波波粿)榨的汁和米粉做成的,因此是绿色的。这种草只在清明时长的很旺,平时却少见。据说是清凉解毒,还真是绿色食品。我只买过,吃过,不知怎么做法。有会做的朋友吗,补充一下。
清明节还有插柳的习俗,说柳可辟邪却鬼,术曰: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后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也许是爱佛教的影响,观音菩萨就是用柳枝沾水济度众生。还有一种说法:清明不带柳,死在黄巢手。据说黄巢起义,以清明为期,以带柳为号。
此外,还有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唐玄宗李隆基就称荡秋千为半仙之戏,南方人更把清明节当作踏青郊游的活动日。
清明节的习俗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规模、方式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北方人重墓祭;南方人则多藉此踏青郊游。民间还有插戴柳枝、放风筝、取薪火、画蛋、斗鸡、荡秋千等活动。此习俗也流行于白族、苗族、蒙古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
清明节调查报告
清明节日期间,我跟家里人去扫墓的时候,看到山上人头攒动,鞭炮声此起彼伏,家家的先人的墓碑前都有大堆大堆纸钱(冥币)燃烧过后的灰烬。我想,这么多的纸张被烧掉了,多浪费啊!如果变成作业本都够我用好多年了!于是,我对今年清明节人们烧纸钱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 查
我调查了外公所住的村子里10户人家今年用于扫墓的花费,其中单单用于买纸钱的花费是这样的:20元以下的有3家,40元的有5家,50元以上的有2家。平均每家人要花费大概36元买纸钱。
分 析
清明节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我们有用放鞭炮、烧纸钱、焚香烛的习俗来祭拜祖先,所以,许多人在扫墓、追思先人的时候也花费了一笔钱。外公住的村子里有住户35户,那么,今年全村人用于清明节燃烧纸钱的费用就是1260元。全县如果按50000户人标准算,今年烧纸钱要花费180万元。这足以建设好多所希望小学了!
结 论
我不赞成清明节祭拜祖先时燃放鞭炮、烧纸钱。原因有:
1、燃放鞭炮、烧纸钱时会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还会白白浪费许多的金钱。
2、大多数人在燃放鞭炮、烧纸钱时不会注意脚下的花草,直接在草地上烧,会把花草和小树烧死。
3、有时忽然一阵大风就把燃烧的纸钱吹到干燥的草丛中,引发森林大火。
总之,我发现清明节燃放鞭炮、烧纸钱的习俗有很多不好之处,而且会浪费掉宝贵的金钱。
建 议
我建议大家清明节文明祭祖,自觉行事,花费尽量不要超过10元以上。有关部门也要鼓励人们节俭祭拜,绿色扫墓,比如可以用种树栽花的形式来表达对祖先的思念
第2篇 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
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一
一. 调查目的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来临了,大街小巷上人头攒动,大都是去祭祀祖先和前辈的人们。他们手里拎着花和“冥”间用的钱。看到这番情境,我便想了解有关清明节的传说、习俗等!
二. 调查方法
1. 问家长或长辈÷÷
2. 上网查资料
3. 看报纸、书刊等
三.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1、 清明节的传说
清明节的由来。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逃亡中,忠臣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封臣,但是介子推不慕名利,不愿下山。最后晋文公放火烧山,介子推与其老母被烧死在山中。为了纪念介子推,将此日定为清明节。
2、 清明节的习俗
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扫墓、插柳、踏青、游春、、、、、、
3、 清明节的诗
清明祭诗十四首
其一
春雨清明湿杏花,
小山明灭柳烟斜。
东风解语拾我意,
送送萦肠入君家。
其二
一沾春雨一断肠,
飘零无计觅君乡。
方羡飞花随风去,
天涯尽处惹兰芳。
其三
朝听细雨润门扉,
年年一度送春回。
却把长条攀折遍,
才道相思始成灰。
四、结论
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当弘扬民族文化。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的主要活动是扫墓。不仅要缅怀革命先烈,还要祭祀祖先,还有踏青、游春等活动
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二
调查背景】
“洋节”的盛行,让中国传统节日面临危机,“中国节”的模式化,让年轻一代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误导。一提清明节,人们往往只想到上坟、祭祖,其实清明文化内涵很丰富,今年将利用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的契机,在清明期间,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综合实践活动,扭转学生的认识,同时让更多的青少年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调查目的】
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习俗及文化内涵,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等。
3、敬仰怀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提倡“绿色祭奠、科技祭奠、真情祭奠”,过文明简约而有意义的清明节。
调查内容】
一、清明节由来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二、清明节农事谚语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朦朦胧胧,清明播种。
麦怕清明霜,谷怕老来雨。
清明前后雨纷纷,麦子一定好收成。
春分后,清明前,满山杏花开不完。
清明喂个饱,瘦苗能转好。 清明不上粪,越长越带劲。
清明种瓜,立夏开花。 清明种瓜,船装车拉。
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
三、清明节对联
1、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2、 山清水秀风光好;月明星稀祭扫多。
3、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4、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风落日万人思。
四、24节气,清明节排五
24节气名称: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顺数,逢单的为节气,简称「节」;逢双的为中气,简称为「气」,合起来就叫「节气」。人们为了便于记忆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把二十四节气中顺序每节气各取一个字编成了下列的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成了古人甚至现代人农事及日常活动的重要依据。
五、诗词欣赏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长相思——清明》
清明节,失明节,献君泪和血,天地黯然泪不绝!
思难却,恨难却,三月新坟谁敢掘,捍君一腔血!
清明节的民谣。
三月里来三月三,家家户户上南山。上坟祭祖去扫墓,要在坟头把土添。
哎哟,哎哟,坟头把土添。
为啥坟头把土添,先人祖宗创业艰。后辈儿孙好好干,前辈心里才安然。
哎哟,哎哟,心里才安然。
六、清明节习俗介绍
放风筝,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蹴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扫墓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七、当代清明节动向
第一,提倡“绿色祭奠”。每次上坟扫墓时,在墓旁种一棵松柏,以表祭奠之心。要统一规划埋葬地点,不允许私建小坟头。将祭奠的清明棍、清明吊等用具改为小雏菊、长寿菊等花卉。
第二,提倡“科技祭奠”。可在网上建立一个专门的网站,供人们祭奠亡人,这样既可以节省土地,又能反映出新时代的气息。
第三,提倡“真情祭奠”。将焚烧纸、送灯等行为改为祭奠诗文的形式。或在先人的墓前,放一段亲人生前喜爱的音乐,献上一束束或洁白或金黄的菊花等。传递先人的是追忆和思念,留给我们晚辈的是文明与简约。
调查总结】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来到,万物凋零的寒冬就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地开始了。在清明节期间,要通过向革命烈士致敬默哀或扫墓等活动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通过“网上祭祀”等方式倡导“绿色祭奠”、“科技祭奠”、“真情祭奠”的理念;通过踏青春游、荡秋千、放风筝活动,了解传统风俗,锻炼身体,真正领略的清明节的文化符号。”
第3篇 清明节调查报告优秀
花木芳香,草长莺飞,怎奈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使得清明二字在文字深处更增添了几分烟雨迷蒙的感觉。下面有小编整理的清明节调查报告优秀范文,欢迎阅读!
清明节调查报告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而且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是多种多样的,是说不完的,今天就讲到这里吧!从去年开始,清明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日,便于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祭奠亲人。清明节真是来之不易啊!
清明节调查报告
清明节日期间,我跟家里人去扫墓的时候,看到山上人头攒动,鞭炮声此起彼伏,家家的先人的墓碑前都有大堆大堆纸钱(冥币)燃烧过后的灰烬。我想,这么多的纸张被烧掉了,多浪费啊!如果变成作业本都够我用好多年了!于是,我对今年清明节人们烧纸钱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 查
我调查了外公所住的村子里10户人家今年用于扫墓的花费,其中单单用于买纸钱的花费是这样的:20元以下的有3家,40元的有5家,50元以上的有2家。平均每家人要花费大概36元买纸钱。
分 析
清明节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我们有用放鞭炮、烧纸钱、焚香烛的习俗来祭拜祖先,所以,许多人在扫墓、追思先人的时候也花费了一笔钱。外公住的村子里有住户35户,那么,今年全村人用于清明节燃烧纸钱的费用就是1260元。全县如果按50000户人标准算,今年烧纸钱要花费180万元。这足以建设好多所希望小学了!
结 论
我不赞成清明节祭拜祖先时燃放鞭炮、烧纸钱。原因有:
1、燃放鞭炮、烧纸钱时会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还会白白浪费许多的金钱。
2、大多数人在燃放鞭炮、烧纸钱时不会注意脚下的花草,直接在草地上烧,会把花草和小树烧死。
3、有时忽然一阵大风就把燃烧的纸钱吹到干燥的草丛中,引发森林大火。
总之,我发现清明节燃放鞭炮、烧纸钱的习俗有很多不好之处,而且会浪费掉宝贵的金钱。
建 议
我建议大家清明节文明祭祖,自觉行事,花费尽量不要超过10元以上。有关部门也要鼓励人们节俭祭拜,绿色扫墓,比如可以用种树栽花的形式来表达对祖先的思念
清明节调查报告
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于,清明节是在学校过的不能在家里过。在家里,吃上那平时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肴啊!而且不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去乡下扫墓(踏青),给死去的故人请安,给他们拜年,送上家中做出来的佳肴--清明果让他们保佑我的学习更好,学业成功。
于是,星期六爸爸在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家很空,决定带我回乡下去给奶奶扫墓。我立即拿来自己家里做出来的清明果,拿来一个篮子在下面铺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铺在里面,以免发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后,我把篮子放在车子的后备箱中。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全家就坐上了车子。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车子不停的颠簸,这时我想起了后备箱中的佳肴非常担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开慢些特别是有坑的地方。我们就慢慢悠悠的坐车,就像老牛拖慢腿。
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奶奶的坟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个躬,拜了几拜。给奶奶请了安,向他问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好。对他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响了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把弟弟吓的呜呜大哭起来。后来我又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学习快些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上坟的经过不具体)
不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啊,是那么的有意义,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么的有趣不同寻常。又有活动,又有学问,还有佳肴。是一个与其他节日不同的节日。比西方节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义。
清明节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清明节的调查报告
二、调查方法
1、上网浏览,了解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习俗
2、通过多种渠道,知道清明节是否是固定日期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上网 节气清明 清明也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书籍、报刊 清明节是哪天? 20xx年清明节是4月4号。 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气,是根据每年的春分点来计算的,春分点每过15天会有一个节气,所以清明在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5日居多。不是固定在阳历4月5日,也不是以农历来决定的。
上网 清明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四、研究结论
(一)清明节不是固定在哪一天,根据春分点的变化而变化。
(二)节气清明与清明节不同。
(三)原来清明节起源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为忠臣和孝子介子推。
(四)在清明节人们纪念先人,同时也要多多植树。
现在的中国科技日新月异,我们不能再迷信了。不能在清明节用火,要多多植树,在文明社会里,我们要迈向小康社会,让文明、卫生、科技伴我们成长!
清明节调查报告
上已节在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已日,在周朝以前就有了:郑国之俗,三月上已,于溱洧雨水之上,执简招魂,祓除不祥。(《风俗通》)到了魏晋以后,就统一在三月三日过上已节了:三月三日为上已,此是魏晋以后相沿,汉犹用已,不以三日也。(明《五杂俎》) 但仍有于溱洧雨水之上,执简招魂,祓除不祥之俗的延续,就是曲水流觞,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再说寒食节,稍晚于上已节几日,据说是起源于晋文公重耳烧死介之推的故事,这天是三月五日。后人为纪念介之推,就禁火寒食(古时长达一个月)。又说晋文公取介之推死时抱住的那棵树的木头制成木履,穿在脚上,时时想念,这就是古人尊称对方为足下的由来。
寒食节的第三天才是清明节,唐朝禁火甚严,官府还派人到民间检查,用羽毛插入炉中,如若变焦,以死罪论。因此老百姓在几天前就得先备下糕、粿之类。要到清明节晚上,才由宫中传出火炬:内宫初赐清明火(唐 韦庄),第二天的火就是新火了:朝来新火起新烟(唐 杜甫)。
现在说清明节。现在人多不过上已节和寒食节了。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十月朔为三大鬼节,那么清明最具特色的活动当然是扫墓了,各地大致一样,说说我老家仙游的风俗。在家里要在祖宗遗像(或牌位)前上供。到了坟地,除草添土,摆上供品,右侧的后土也要摆供品,然后点香烛、烧纸钱、放鞭炮: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宋 高菊卿)接着就按辈份高低依次在坟前跪拜,祈求祖宗保佑,仪式基本结束。接下来就是大家围着吃供品,说这是祖先赐予的,如这时有路人经过,可以邀其同享或给他点吃的。在供品里除了酒肉水果,花生是不能少的,生和丁在兴化语是谐音的(福州方言称花生,兴化方言称地生,闽南方言称土豆),吃了花生就是添丁,生男孩,人丁兴旺,一定要吃的,如有未到场的,就要带几个给他。兴化人除清明节扫墓,冬至也扫墓,一年两祭。清明前,冬至后,意思是说清明日扫墓,也可以稍前几天,冬至日扫墓,也可以稍后几天。
清明还吃清明粿,是用野地里的一种草(俗称清明草,也叫波波草,因此做出来的粿也叫波波粿)榨的汁和米粉做成的,因此是绿色的。这种草只在清明时长的很旺,平时却少见。据说是清凉解毒,还真是绿色食品。我只买过,吃过,不知怎么做法。有会做的朋友吗,补充一下。
清明节还有插柳的习俗,说柳可辟邪却鬼,术曰: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后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也许是爱佛教的影响,观音菩萨就是用柳枝沾水济度众生。还有一种说法:清明不带柳,死在黄巢手。据说黄巢起义,以清明为期,以带柳为号。
此外,还有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唐玄宗李隆基就称荡秋千为半仙之戏,南方人更把清明节当作踏青郊游的活动日。
清明节的习俗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规模、方式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北方人重墓祭;南方人则多藉此踏青郊游。民间还有插戴柳枝、放风筝、取薪火、画蛋、斗鸡、荡秋千等活动。此习俗也流行于白族、苗族、蒙古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
第4篇 清明节调查报告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下面有小编整理的清明节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清明节调查报告
清明节日期间,我跟家里人去扫墓的时候,看到山上人头攒动,鞭炮声此起彼伏,家家的先人的墓碑前都有大堆大堆纸钱(冥币)燃烧过后的灰烬。我想,这么多的纸张被烧掉了,多浪费啊!如果变成作业本都够我用好多年了!于是,我对今年清明节人们烧纸钱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 查
我调查了外公所住的村子里10户人家今年用于扫墓的花费,其中单单用于买纸钱的花费是这样的:20元以下的有3家,40元的有5家,50元以上的有2家。平均每家人要花费大概36元买纸钱。
分 析
清明节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我们有用放鞭炮、烧纸钱、焚香烛的习俗来祭拜祖先,所以,许多人在扫墓、追思先人的时候也花费了一笔钱。外公住的村子里有住户35户,那么,今年全村人用于清明节燃烧纸钱的费用就是1260元。全县如果按50000户人标准算,今年烧纸钱要花费180万元。这足以建设好多所希望小学了!
结 论
我不赞成清明节祭拜祖先时燃放鞭炮、烧纸钱。原因有:
1、燃放鞭炮、烧纸钱时会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还会白白浪费许多的金钱。
2、大多数人在燃放鞭炮、烧纸钱时不会注意脚下的花草,直接在草地上烧,会把花草和小树烧死。
3、有时忽然一阵大风就把燃烧的纸钱吹到干燥的草丛中,引发森林大火。
总之,我发现清明节燃放鞭炮、烧纸钱的习俗有很多不好之处,而且会浪费掉宝贵的金钱。
建 议
我建议大家清明节文明祭祖,自觉行事,花费尽量不要超过10元以上。有关部门也要鼓励人们节俭祭拜,绿色扫墓,比如可以用种树栽花的形式来表达对祖先的思念
清明节调查报告
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于,清明节是在学校过的不能在家里过。在家里,吃上那平时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肴啊!而且不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去乡下扫墓(踏青),给死去的故人请安,给他们拜年,送上家中做出来的佳肴--清明果让他们保佑我的学习更好,学业成功。
于是,星期六爸爸在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家很空,决定带我回乡下去给奶奶扫墓。我立即拿来自己家里做出来的清明果,拿来一个篮子在下面铺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铺在里面,以免发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后,我把篮子放在车子的后备箱中。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全家就坐上了车子。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车子不停的颠簸,这时我想起了后备箱中的佳肴非常担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开慢些特别是有坑的地方。我们就慢慢悠悠的坐车,就像老牛拖慢腿。
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奶奶的坟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个躬,拜了几拜。给奶奶请了安,向他问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好。对他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响了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把弟弟吓的呜呜大哭起来。后来我又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学习快些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上坟的经过不具体)
不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啊,是那么的有意义,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么的有趣不同寻常。又有活动,又有学问,还有佳肴。是一个与其他节日不同的节日。比西方节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义。
清明节调查报告
上已节在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已日,在周朝以前就有了:郑国之俗,三月上已,于溱洧雨水之上,执简招魂,祓除不祥。(《风俗通》)到了魏晋以后,就统一在三月三日过上已节了:三月三日为上已,此是魏晋以后相沿,汉犹用已,不以三日也。(明《五杂俎》) 但仍有于溱洧雨水之上,执简招魂,祓除不祥之俗的延续,就是曲水流觞,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再说寒食节,稍晚于上已节几日,据说是起源于晋文公重耳烧死介之推的故事,这天是三月五日。后人为纪念介之推,就禁火寒食(古时长达一个月)。又说晋文公取介之推死时抱住的那棵树的木头制成木履,穿在脚上,时时想念,这就是古人尊称对方为足下的由来。
寒食节的第三天才是清明节,唐朝禁火甚严,官府还派人到民间检查,用羽毛插入炉中,如若变焦,以死罪论。因此老百姓在几天前就得先备下糕、粿之类。要到清明节晚上,才由宫中传出火炬:内宫初赐清明火(唐 韦庄),第二天的火就是新火了:朝来新火起新烟(唐 杜甫)。
现在说清明节。现在人多不过上已节和寒食节了。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十月朔为三大鬼节,那么清明最具特色的活动当然是扫墓了,各地大致一样,说说我老家仙游的风俗。在家里要在祖宗遗像(或牌位)前上供。到了坟地,除草添土,摆上供品,右侧的后土也要摆供品,然后点香烛、烧纸钱、放鞭炮: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宋 高菊卿)接着就按辈份高低依次在坟前跪拜,祈求祖宗保佑,仪式基本结束。接下来就是大家围着吃供品,说这是祖先赐予的,如这时有路人经过,可以邀其同享或给他点吃的。在供品里除了酒肉水果,花生是不能少的,生和丁在兴化语是谐音的(福州方言称花生,兴化方言称地生,闽南方言称土豆),吃了花生就是添丁,生男孩,人丁兴旺,一定要吃的,如有未到场的,就要带几个给他。兴化人除清明节扫墓,冬至也扫墓,一年两祭。清明前,冬至后,意思是说清明日扫墓,也可以稍前几天,冬至日扫墓,也可以稍后几天。
清明还吃清明粿,是用野地里的一种草(俗称清明草,也叫波波草,因此做出来的粿也叫波波粿)榨的汁和米粉做成的,因此是绿色的。这种草只在清明时长的很旺,平时却少见。据说是清凉解毒,还真是绿色食品。我只买过,吃过,不知怎么做法。有会做的朋友吗,补充一下。
清明节还有插柳的习俗,说柳可辟邪却鬼,术曰: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后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也许是爱佛教的影响,观音菩萨就是用柳枝沾水济度众生。还有一种说法:清明不带柳,死在黄巢手。据说黄巢起义,以清明为期,以带柳为号。
此外,还有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唐玄宗李隆基就称荡秋千为半仙之戏,南方人更把清明节当作踏青郊游的活动日。
清明节的习俗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规模、方式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北方人重墓祭;南方人则多藉此踏青郊游。民间还有插戴柳枝、放风筝、取薪火、画蛋、斗鸡、荡秋千等活动。此习俗也流行于白族、苗族、蒙古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
清明节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清明节的调查报告
二、调查方法
1、上网浏览,了解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习俗
2、通过多种渠道,知道清明节是否是固定日期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上网 节气清明 清明也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书籍、报刊 清明节是哪天? 20xx年清明节是4月4号。 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气,是根据每年的春分点来计算的,春分点每过15天会有一个节气,所以清明在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5日居多。不是固定在阳历4月5日,也不是以农历来决定的。
上网 清明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四、研究结论
(一)清明节不是固定在哪一天,根据春分点的变化而变化。
(二)节气清明与清明节不同。
(三)原来清明节起源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为忠臣和孝子介子推。
(四)在清明节人们纪念先人,同时也要多多植树。
现在的中国科技日新月异,我们不能再迷信了。不能在清明节用火,要多多植树,在文明社会里,我们要迈向小康社会,让文明、卫生、科技伴我们成长!
清明节调查报告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而且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是多种多样的,是说不完的,今天就讲到这里吧!从去年开始,清明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日,便于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祭奠亲人。清明节真是来之不易啊!
第5篇 清明节情况调查报告
清明节情况调查报告1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清明节的调查报告
二、调查方法
1、上网浏览,了解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习俗
2、通过多种渠道,知道清明节是否是固定日期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体内容
清明也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书籍、报刊清明节是哪天?20xx年清明节是4月4号。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气,是根据每年的春分点来计算的,春分点每过15天会有一个节气,所以清明在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5日居多。不是固定在阳历4月5日,也不是以农历来决定的。
清明节情况调查报告2
上已节在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已日,在周朝以前就有了:郑国之俗,三月上已,于溱洧雨水之上,执简招魂,祓除不祥。(《风俗通》)到了魏晋以后,就统一在三月三日过上已节了:三月三日为上已,此是魏晋以后相沿,汉犹用已,不以三日也。(明《五杂俎》)但仍有于溱洧雨水之上,执简招魂,祓除不祥之俗的延续,就是曲水流觞,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再说寒食节,稍晚于上已节几日,据说是起源于晋文公重耳烧死介之推的故事,这天是三月五日。后人为纪念介之推,就禁火寒食(古时长达一个月)。又说晋文公取介之推死时抱住的那棵树的木头制成木履,穿在脚上,时时想念,这就是古人尊称对方为足下的由来。
寒食节的第三天才是清明节,唐朝禁火甚严,官府还派人到民间检查,用羽毛插入炉中,如若变焦,以死罪论。因此老百姓在几天前就得先备下糕、粿之类。要到清明节晚上,才由宫中传出火炬:内宫初赐清明火(唐韦庄),第二天的火就是新火了:朝来新火起新烟(唐杜甫)。
现在说清明节。现在人多不过上已节和寒食节了。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十月朔为三大鬼节,那么清明最具特色的活动当然是扫墓了,各地大致一样,说说我老家仙游的风俗。在家里要在祖宗遗像(或牌位)前上供。到了坟地,除草添土,摆上供品,右侧的后土也要摆供品,然后点香烛、烧纸钱、放鞭炮: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宋高菊卿)接着就按辈份高低依次在坟前跪拜,祈求祖宗保佑,仪式基本结束。接下来就是大家围着吃供品,说这是祖先赐予的,如这时有路人经过,可以邀其同享或给他点吃的。在供品里除了酒肉水果,花生是不能少的,生和丁在兴化语是谐音的(福州方言称花生,兴化方言称地生,闽南方言称土豆),吃了花生就是添丁,生男孩,人丁兴旺,一定要吃的,如有未到场的,就要带几个给他。兴化人除清明节扫墓,冬至也扫墓,一年两祭。清明前,冬至后,意思是说清明日扫墓,也可以稍前几天,冬至日扫墓,也可以稍后几天。
清明还吃清明粿,是用野地里的一种草(俗称清明草,也叫波波草,因此做出来的粿也叫波波粿)榨的汁和米粉做成的,因此是绿色的。这种草只在清明时长的很旺,平时却少见。据说是清凉解毒,还真是绿色食品。我只买过,吃过,不知怎么做法。有会做的朋友吗,补充一下。
清明节还有插柳的习俗,说柳可辟邪却鬼,术曰: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也许是爱佛教的影响,观音菩萨就是用柳枝沾水济度众生。还有一种说法:清明不带柳,死在黄巢手。据说黄巢起义,以清明为期,以带柳为号。
此外,还有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唐玄宗李隆基就称荡秋千为半仙之戏,南方人更把清明节当作踏青郊游的活动日。
清明节的习俗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规模、方式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北方人重墓祭;南方人则多藉此踏青郊游。民间还有插戴柳枝、放风筝、取薪火、画蛋、斗鸡、荡秋千等活动。此习俗也流行于白族、苗族、蒙古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
清明节情况调查报告3
清明节日期间,我跟家里人去扫墓的时候,看到山上人头攒动,鞭炮声此起彼伏,家家的先人的墓碑前都有大堆大堆纸钱(冥币)燃烧过后的灰烬。我想,这么多的纸张被烧掉了,多浪费啊!如果变成作业本都够我用好多年了!于是,我对今年清明节人们烧纸钱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查
我调查了外公所住的村子里10户人家今年用于扫墓的花费,其中单单用于买纸钱的花费是这样的:xx年全村人用于清明节燃烧纸钱的费用就是1260元。全县如果按50000户人标准算,今年烧纸钱要花费180万元。这足以建设好多所希望小学了!
结论
我不赞成清明节祭拜祖先时燃放鞭炮、烧纸钱。原因有:
1、燃放鞭炮、烧纸钱时会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还会白白浪费许多的金钱。
2、大多数人在燃放鞭炮、烧纸钱时不会注意脚下的花草,直接在草地上烧,会把花草和小树烧死。
3、有时忽然一阵大风就把燃烧的纸钱吹到干燥的草丛中,引发森林大火。
总之,我发现清明节燃放鞭炮、烧纸钱的习俗有很多不好之处,而且会浪费掉宝贵的金钱。
建议
我建议大家清明节文明祭祖,自觉行事,花费尽量不要超过10元以上。有关部门也要鼓励人们节俭祭拜,绿色扫墓,比如可以用种树栽花的形式来表达对祖先的思念
清明节情况调查报告4
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于,清明节是在学校过的不能在家里过。在家里,吃上那平时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肴啊!而且不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去乡下扫墓(踏青),给死去的故人请安,给他们拜年,送上家中做出来的佳肴--清明果让他们保佑我的学习更好,学业成功。
于是,星期六爸爸在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家很空,决定带我回乡下去给奶奶扫墓。我立即拿来自己家里做出来的清明果,拿来一个篮子在下面铺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铺在里面,以免发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后,我把篮子放在车子的后备箱中。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全家就坐上了车子。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车子不停的颠簸,这时我想起了后备箱中的佳肴非常担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开慢些特别是有坑的地方。我们就慢慢悠悠的坐车,就像老牛拖慢腿。
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奶奶的坟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个躬,拜了几拜。给奶奶请了安,向他问优秀所有好。对他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响了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把弟弟吓的呜呜大哭起来。后来我又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学习快些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上坟的经过不具体)
不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啊,是那么的有意义,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么的有趣不同寻常。又有活动,又有学问,还有佳肴。是一个与其他节日不同的节日。比西方节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义。
清明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四、研究结论
(一)清明节不是固定在哪一天,根据春分点的变化而变化。
(二)节气清明与清明节不同。
(三)原来清明节起源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为忠臣和孝子介子推。
(四)在清明节人们纪念先人,同时也要多多植树。
现在的中国科技日新月异,我们不能再迷信了。不能在清明节用火,要多多植树,在文明社会里,我们要迈向小康社会,让文明、卫生、科技伴我们成长!
清明节情况调查报告5
作为传统节日,清明节扫墓,不但是生者对逝者寄托哀思,表达敬重的一种方式,更是中国数千年来将就“死者为大”的观念体现。
但最近在网络兴起的“代理扫墓”业务引起了大家的热议。有网友认为:如果实在没有时间,又想祭拜亲人,这种做法应该支持。也有部分网友对提出了异议:清明祭祀本来是悼念亡故亲人,寄托哀思的,网络“代理扫墓”却让祭祀变了味儿?
四成受访者清明节会回家祭祖,时间成祭祖最大阻碍。
数据显示,仅有四成受访者清明节会回家祭祖,45.93%受访者明确表示没有时间,不会回家祭祖,剩余的二成受访者则暂时还没有决定清明节是否回家。
三成受访者会选择代理扫墓服务,超五成称“请人代扫”不靠谱。
且不说,请人代理扫墓是否让祭祀变味,或者是否是对死者的尊重,且就网络上给出的较高的代理扫墓基础服务价格而言,超五成受访者认为价格太贵,业务不靠谱,不会尝试“请人代扫”,当然也有31.48%受访者称实在忙不过来的情况下,会尝试选择“代理扫墓”服务。
代理扫墓让祭祀变味?五成网民称是对血缘和情感的漠视
调查数据显示,五成受访者认为代理扫墓毫无意义,是对血缘和情感的一种漠视,另外有43.8%受访者认为代理扫墓是一种道德的异化,不值得提倡。27.5%称请人代扫太过于形式,可委托家乡的亲戚代为扫墓。当然,也有赞同的声音,24%的受访者称实在忙不过来,代理扫墓也是一个办法,亦可以表达孝心。
受访者声音:
1.代理扫墓毫无意义,是对血缘和情感的漠视:50.74%
2.代理扫墓是一种道德的异化,不值提倡:43.80%
3.请人代扫太过形式,可委托亲戚代扫:27.50%
4.实在太忙,找人代扫也是一个办法:24.12%
专家声音:代理扫墓不能一票否定
相关专家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扫墓的民俗形式也在发展,独生子女也多了起来,如果实在来不及,找人代理扫墓也是一个办法,不能一票否定。但是,他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理应亲自扫墓,以表达对亲人的心意。他同时希望大家在祭奠、缅怀先人时,摒弃焚烧纸钱、烧香等不文明方式。
支持者:无奈的“代理扫墓”无可指责
事实上,当下中国人面临的一大现实困境,确实让人难以亲身“慎终追远”。在一波接一波的打工潮中,到底有多少人远离故土?远离祖先的坟茔?看看春运那个阵势便知一二。清明节的区区三天小长假,真要国人亲自到墓前去“慎终追远”,那一定会造就“春运第二”,成为又一交通奇观。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代理扫墓”或许是无奈的明智之选。实在不该被过分指责,至少不该被一棒子打死。对于“代理扫墓”的出现,我们甚至多少有一点伤感之念,甚至同情自己吧?
勿庸讳言,高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很多人都难以做到每逢清明节都为先人扫墓。谁也不愿意逝去的亲人墓上长满荒草,终年无人照管,在本人不能亲自扫墓的情况下请人代劳,同样是对逝者的尊敬。所谓“代理扫墓”不如不扫的说法,其实站不住脚。有人说,请人扫墓其实和把老人送到养老院一样,很多时候只是分身乏术时的无奈之举,这并不能说明当事人的孝与不孝。这很有道理。从古到今,我们祭祀先人的方式也一直在不断变化,请人“代理扫墓”其实也可以认为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只要我们的心里有逝去的先人,采取哪种形式并不重要。时代不断变迁,生活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已经延续千年以上的清明扫墓,在文化内涵上有所更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反对者:“代理扫墓”让孝心打了折
对于那些职业“代理扫墓”者来说,无论怎么毫无心理障碍地在陌生人坟前磕头喊爹妈、泪如泉涌,说到底都不过是一种练就的技艺,毫无情感因素在里面,目的还是为了丰厚的报酬。事实上,依据传统的伦理,死者为大,对逝者寄托哀思的方式,作为生者,无论磕头还是痛哭,都应该是自己真实情感的流露,因此难以想象,让一群陌生人代自己在坟前“磕头喊爹妈”、“放声大哭”,到底是对已逝亲人的怀念与尊重,还是戏谑与侮辱呢?
很多人都清楚,扫墓了,不代表这个人就一定有孝心,就一定在表达着哀思,同样,没有去扫墓,也不能就此说明这个人没有孝心,忘了列祖列宗。所以,很多人似乎没必要为了扫墓而扫墓,为了面子而花大价钱请人代理扫墓。其实,我们如今的很多感情表达,似乎都成为了面子的一种附属品。比如网上祭祀,这个倡议已经很久了,也有人说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但这些年一直无法成为清明节祭祀的主流,因为尽管很多人可能内心比较赞同这种文明无污染的祭祀,但从面子上却无法忍受别人的嘲讽与冷观,没办法只能继续随大流,没有条件亲自扫墓也得花钱请人代理扫墓,算是一种面子的满足与心理的告慰吧。只是这样的面子,对于清明节这个以感情为主打的节日来说,有些画蛇添足。
反思:今天应该怎样过清明
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商业氛围的浸染,模糊了清明节的概念,很多人也淡忘了清明节的本意,仅仅将其视为一个用于消遣的普通假期。事实上,清明节的民俗活动是丰富有趣的。据说,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不该只是“扫墓节”,清明节应是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好时机。有民俗专家指出,要让清明节“打回”原形,促使全民对清明节日文化实现集体认同,就必须从孩子抓起:清明节日文化应该结合地域文化特点写入教材,使其浸润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而我以为,拯救清明节日文化,要“从孩子抓起”,也要“从成人抓起”——唯有成人能把清明节文化言传身教于孩子,清明节文化才可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清明节代理扫墓情况调查报告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中国自殷周时起便有祖先崇拜的传统,具体形式表现为对祖先亡灵敬奉的祭祖活动。祭祖心理的产生大致出于以下几个目的:一是避祸,唯恐不小心得罪了祖先亡灵而受到惩罚;二是祈福,乞求祖先在天之灵保佑自己;三是悼念先人,表达缅怀祖先的情怀;四是追念祖先的功德,激励后人。祭祖心理早期源于原始人对死亡与自然规律的不解与恐惧,偏重于前两个目的,直至西周时出于确立王朝正统性与巩固宗法制血缘政治组织模式的需要,开始重视祭祖心理的后两种目的,对祖先进行“追孝”、“享孝”,并最终发展成涵盖社会伦理各方面的孝观念。祭祖的前两个目的反而与宗教结合,成为民间宗教信仰。祭祖行为已成为以稳定农耕经济为生产方式,以血缘宗族为社会组织形式的中国社会的显著特征,成为中国文化千年承续的纽带。在祭祖祖先中所获得的孝敬意识、光宗耀祖意识更成为内睦家庭,外兴邦国的源泉。祭祖活动除了辞旧迎新时的家祭外,主要以清明祭祖为主。
关中作为周公制礼作乐之地,有着丰富的民间礼俗文化。清明祭祖习俗在关中也有着悠久传统。据民国年间《续修陕西通志稿》记载,有“三月清明节,前二日为寒食,人民祭墓烧纸及钱马,谓之上坟”,“清明折柳枝插门取‘清明’意”,“清明前二日携冷面祭坟”,“为秋千之戏,士女游于郊原,日跴青,即踏青也”等丰富的礼俗活动。xx县作为周文王丰京故地,xx县始置于秦孝公时,均是礼乐文明,农耕文化发达之地;靠近西安城,又使其成为发展较快,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县域,不失为传统社会转型期的范例。xx县与xx县的礼俗活动状况可以较全面地反映传统礼俗的文化内涵及其在当地社会的变化情况。
为了全面了解关中农村各类人群清明祭祖的主要活动及蕴涵于其中的思想意识,通过对现代关中农村丧葬礼俗(丧、葬、祭)中的孝道状况及思想根源进行分析评估,为关中农村现有风俗提供合理化建议。本项目组以关中地区的xx县与xx县为例,就清明祭祖问题进行社会问卷调查。本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以年龄段作为划分依据进行抽样。调查资料收集方法采用自填问卷法。本调查在两县合计发放问卷210份,收回问卷200份,问卷有效率为95.2%。
二、问卷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
受访者居住于城镇者(城市、城郊、乡镇)与居住在农村者大致持平(108∶92)。性别比基本均衡(113∶87)。在年龄分布中,20—40岁人口比例最高(32.5%),其次为20岁以下人口(28%),60岁以上人口仅占16.5%。由于历史原因,现在40岁以下的人群普遍经历过传统文化的断层阶段,复苏后的传统民俗往往陷入有“文”无“献”的形式化境地,他们对清明祭祖活动的认知是不拘于传统的,这对清明祭祖活动价值取向无疑是双刃剑。“先认识,后实践”,在从事清明祭祖活动时较前人的因循守旧更多了个体意识的.参与,他们对清明祭祖活动的思考与实践决定着传统文化今日的发展方向。
受访者的家庭内部关系既是其家庭伦理关系的反映,也会对其祭祖目的产生影响,故笔者以多项多选方式考察了受访者的家庭结构。受访者多处于中青年年龄段,负有赡养老人与抚育后代的双重责任。在已婚的受访者七成以上选择不与父母或长辈同住,家庭结构以只有夫妻二人或兼有子女的子系核心家庭为主。
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周边环境(如家人的思想意识,当地经济方式、信仰状况),但受访者的文化程度与职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自身对外界事物的理性认识能力与认同度。就两县受访者文化程度而言,以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为主(初中文化38%,小学及以下文化20%),高中文化程度(22%)及大学文化程度(20%)及以上者较少,农民(39.5%)、与自由职业者(11%)的比例超过五成,在客观上也使其接触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机会减少,对清明祭祖现象的认识不会完全与社会主流文化契合,在传统与反传统间具有多元性的个体意识。
鉴于家庭经济状况会对受访者清明祭祖规模的支持能力产生影响,本调查分别考察两县受访者的家庭年收入。两县受访者家庭年收入均多集中于5000元以下区间(38%)及5000—10000元区间(6%),除生活基本支出外难以有过多财力用于礼俗消费。
(二)受访者清明祭祖的大致状况
54%的受访者都选择清明节“一定会”祭祖,几乎没有人选择“从来不会”(1.5%),这反映了清明节祭祖民俗的广泛性与持久性。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受访者选择“大部分时候会”(26%)及“偶尔会”(18.5%),生活节奏的加快与人口流动性的增加使人们因生计忙碌难以返回故里,清明节祭祖随之无法按时,有可能会造成人们精神信仰的缺失与孝道观念的淡漠。
一般认为祭祖方式主要为墓祭,我们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观点。70.5%的受访者都选择墓祭方式,坟墓是亡者的魂魄合一之处,“祭在如神在”,视故去者为亲密家庭分子的观念仍占主导,不同于完全地将死者神灵化、虚无化的宗教祭祀,反映中国人传统的重实际、重伦理的观念。此外有15.5%的受访者选择在家祭祖,也各有少量受访者选择“在风景优美处祭奠”(8%)及“在网上祭奠”(6%),这种既与近些年盛行的环保风尚有关,也是儒家传统“心丧”文化的延续。
在受访者除清明节外去公墓陵园祭奠亲人的次数方面,65.5%的受访者选择“两次及以上”(据笔者走访当地丧葬行业从业者及普通群众的调查,其他的祭祖时间应为冬至日或农历十月初一。在农历七月十五的“鬼节”给亡人“送衣服”(焚烧纸扎的衣服)也属于祭祖活动。部分地区新亡者头三年还要在春分祭祖,俗称“新分”)。而选择“一次”的比例也有23.5%。清明与冬至(十月初一)分为春秋,既同《孝经丧亲章》云:“春秋祭祖,以时恩之”,有周礼遗风,更有在季节变换时对长辈关切之意,庄严中有深厚而朴素的人性之美。
清明节祭祖情况在两地较为普遍,55%的受访者就“在您的居住地开展清明祭礼的状况”问题选择“非常多”,选择“没有”项的人数为6%。综上所述,清明节以墓祭的方式祭祖仍是关中地区一个传统而普遍的民俗,祭祀祖先在关中人的家庭伦理与精神生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清明文化在关中地区拥有广泛深刻的群众基础。
(三)受访者具体的祭祖具体仪式
根据笔者20xx年4月在xx县农村对清明祭祖情况的实地调查及对xx县、蓝田两地丧葬行业者的走访,当地清明祭祖活动以家人与亲戚参与为主,具体仪式比较简单。由此本调查就以“祭祖时您会举行哪些活动”、“您选择的祭品”及“您拜祭扫墓的总花费”三个选择题与“您的家乡清明祭祖时特别的风俗及其含义”一个开放性问题调查具体的清明祭祖仪式。
与一般意义的祭祖活动一致,“焚烧纸钱”是关中清明祭祖活动的主要内容(157人)。“烧纸钱”这一民俗据李祥林先生考证,有盼望生命复活祈求灵魂转生之意。当然也有对亡者“嘘寒问暖”之意,反映了关中人祖先崇拜的生活化特征。与此相似,“向先人敬献供品”(121人)与“进行拔草添新土等坟墓修缮工作”(57人)也占有较高比例,充分体现关中祭祖文化中“事死如事生”的孝道观念,一定意义上对参与祭祀者起到孝道教化作用。
至于这种行为是否会造成经济上的负担与铺张浪费,就本调查反映的情况基本是不存在的。50元以内的拜祭扫墓总花费是最为普遍的(70%),100元以上的花费在当地比例较低(10.5%),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关中农耕文化的现实主义精神,即将无实际意义的精神活动仅停留在信仰层面,绝不扰乱正常生产生活,亦与当地孝敬父母、厚养薄葬的良好民风有关。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纸钱或纸扎仍是最为主要的祭品(165人),但是鲜花已成为位列第二的祭品(79人),超过传统的祭祀食品(60人)。据受访者的回忆,当地过去有多种祭祀食品,如炸果、油角等面制炸物,式样很丰富,而鲜花则是“学你们城里人开花店才有的”。一方面是两县均距中心城市较近,更易接受外来西化风俗;另一方面传统祭祀食品以家庭制作的点心为主,现在会这类手艺的人也不多了。传统民俗的流失是从相关民间工艺的消亡开始的,清明祭祖礼俗的保护工作也要注意其中相关的民俗工艺的保护。
开放性问题“您的家乡清明祭祖的特别风俗及含义”回答率不甚理想,两县回答率均不过20%,但其中也有不少亮点。如xx县一位老人用数百字回忆了计划和老战友一同参谒烈士墓却因突发疾病未果的经历,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家国一体观念与清明祭祖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下的新内涵。还有受访者提到关中特色的蒸花馍(各种人物造型)习俗,反映了将先祖偶像化的观念。祖先崇拜中的祈福心理在当地也有所体现,当地有清明节当日全家吃煮鸡蛋以祈求先辈保佑家人和睦平安之俗。鸡蛋意味着“圆满”与新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祈愿家族兴旺的思想。至于xx县也有出嫁女归宁祭拜父母,全家吃家做食品“油角”之俗,还有打秋千这种清明古风。两县均有在烧过纸后在坟头上压纸三张之俗,以示此家有后人祭扫祖墓,不为“孤魂野鬼”,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念的反映。
第6篇 清明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清明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了,现代人的祭祀方式、观念与过去有何不同?我对周围的市民进行了调查,了解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祭祀方式和观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调查:
自古以来,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祭祖、扫墓、缅怀英烈的日子。过去,人们通常用烧香、烧纸等方式,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哀悼之情。据统计我国每年清明节期间祭祀焚烧的纸张就达千吨以上。清明节当天,全国“白色浪费”高达100多亿元。焚烧纸钱浓烟滚滚、纸灰漫天飞,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山林火灾频频发生。
清明节人们集中到墓区扫墓,不仅造成严重的车辆拥堵,而且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随着现代经济水平的提高,一些人还沾染了讲排场和攀比的陋习,出现了“手机”、“汽车”、“别墅”等“高档”祭品,增加了纸张的浪费和安全隐患。
清明扫墓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低碳环保,文明祭祀,绿色清明随之兴起。
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文明祭祀、绿色清明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传统祭奠方式正在悄然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们在清明节选择购买鲜花和水果,寄托哀思。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利用网络给亲人扫墓,这种方式更加环保低碳,渐成时尚。
清明期间,人们或者用植树、种花、放音乐等方式来祭奠先人,或者用开家庭追悼会、社区公祭等文明、环保、安全的祭祀方式寄托哀思。
倡议:
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树立厚养薄葬的新观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爱护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祭祀,可采用鲜花祭祀、社区公祭、植树祭祀、洗墓祭祀、音乐祭祀、签名祭祀、黄丝带祭祀、放飞思念等低碳、环保、文明的方式。家庭追思会、网络祭奠、集体共祭、缅怀烈士等新的祭扫方式,既提升了民俗文化内涵,也为传统习俗注入了生命力。
清明时节,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人们除了祭祖扫墓,还应保留踏青、郊游、>放风筝、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丰富多样的传统民俗活动,增添生活乐趣。
清明节,我们不仅缅怀先人,还要保持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才是清明最有特色、最动人的文化韵味。
清明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2
资料整理:
1、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源起于汉代,前身是失传已久的“冷食节”。而清明节的风俗在上千年的历史演化中,也经历了从禁火到祭扫、从踏青到狂欢的变化。
2、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奠节日,(20xx年度文明调查报告)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讲,它是在每一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自唐宋成为民俗节日以后,清明踏青的活动非常丰富,常见的活动有荡秋千、拔河、扑蝶、采百草、放鹞子、插柳、植树等风俗。
3、有很多人往祭拜先烈和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辈。
4、有少数家庭为祭祖花费比较大,有浪费现象,也有信迷信的现象。
活动感受:
1、清明休假制度,为人们祭祖扫墓、亲近自然带来了便利,从更深远的意义看,将是对这个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保护,对恢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建立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增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无疑都有直接的好处。
2、清明节让我体会到家庭的暖和,感遭到浓浓的人情味。
3、祭奠先烈和先辈,让我们知道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容易,要倍加珍惜,好好学习,建立长大报效祖国的理想。
4、清明节节我们要留意环保和勤俭。
缺憾与不足:
由于知识能力的限制,部份同学的访谈水平有待进步;对清明节的风俗习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体会发掘。
清明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3
一采访结果
1、在湘乡街上
壕塘口一中年居民:“清明节我们家打算去烈士陵园去扫墓,我觉得这可以激起孩子对爱国烈士的钦佩,我想以此来激励他,让他明白他现在应该好好珍惜,认真学习。”
草萝街一老年居民:“清明的话也就是去和邻居一起去扫扫墓,反正儿女也忙,没空回来陪我这个老太婆,人都老了,搞这么多活动干嘛,我快点扫完墓就回家休息好了。”
2、在棋梓桥天马山(乡下)
一中年居民:“清明节潮湿,雨又下得多,油菜花已经开了花,要很多肥跟水,去山上扫完墓就该忙活了,还有一些果树也是要开始着浇很多肥了,唉,又是忙碌的一个节气了。”
一老年居民:“清明节必不可少的当然是年轻人回来看老人了,所以我一般是在清明节里,做好丰盛的饭菜,等着年轻人回来,再一起去扫墓,这个本来就是清明节应该做的。”
二清明节的起源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三总结
清明节得以传承两千年至今,且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得益于中国对烈士的钦佩以及对祖先的崇仰,大多数人在这个清明小长假里会选择扫墓,但是多数年轻人为达到教育孩子或其他种种原因,从而去烈士园陵或一些旅游景点,从中可以看出,县城居民的假期活动也不再单一,而是变得丰富多彩,不仅仅局限于一两样活动中,这样也减小了对交通的压力,但是农村中的活动形式还是太过于单一了,需对农村居民大量宣传缅怀先烈,怀念祖先的其他活动形式。
第7篇 清明节调查欧报告
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于,清明节是在学校过的不能在家里过。在家里,吃上那平时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肴啊!而且不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去乡下扫墓(踏青),给死去的故人请安,给他们拜年,送上家中做出来的佳肴--清明果让他们保佑我的学习更好,学业成功。
于是,星期六爸爸在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家很空,决定带我回乡下去给奶奶扫墓。我立即拿来自己家里做出来的清明果,拿来一个篮子在下面铺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铺在里面,以免发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后,我把篮子放在车子的后备箱中。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全家就坐上了车子。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车子不停的颠簸,这时我想起了后备箱中的佳肴非常担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开慢些特别是有坑的地方。我们就慢慢悠悠的坐车,就像老牛拖慢腿。
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奶奶的坟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个躬,拜了几拜。给奶奶请了安,向他问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好。对他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响了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把弟弟吓的呜呜大哭起来。后来我又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学习快些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上坟的经过不具体)
不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啊,是那么的有意义,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么的有趣不同寻常。又有活动,又有学问,还有佳肴。是一个与其他节日不同的节日。比西方节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义。
清明节调查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