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调研报告:安徽省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实践、问题与改进
导言
本文节选自浙江大学首届'策论中国'活动优秀奖作品《农村学校布局:效率与公平的权衡》,由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王煌 、邵婧儿撰写,由浙江大学/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教授指导修改成文。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展了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为目的的大规模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作为中部地区劳务大省,安徽省农村人口外迁现象严重,农村'荒漠化'随处可见,农村学校撤并已成为趋势。本文通过对安徽省部分市(县)的走访和问卷调研,了解安徽省农村中小学撤并的已有实践,分析其中存在问题,并在现有实践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一、安徽省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主要做法
(一)规划先行,提升布局调整的科学性
为统筹考虑城乡人口变动、学龄人口变化以及当地农村地理环境及交通状况、教育条件保障能力、学生家长经济负担等因素,安徽省政府要求各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正确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学生就近上学的关系,稳妥、慎重、规范进行农村学校撤并,切实保障农村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具体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撤并基本要求。在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切实保障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统筹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以及当地地理环境、交通状况、教育保障能力和学生家庭经济负担问题。二是保证就近入学。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农村小学1至3年级原则上不寄宿,小学高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确有需要可以寄宿,初中生寄宿与否依具体情况而定,充分保证学生受教育权利。三是撤并程序规范化。县政府制定规划,报市政府审核后由省政府批准,学校撤并需按照'一校一议'的原则举行学校撤并听证会,以公开票决的方式形成是否同意的撤并意见。四是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突出问题要从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育质量两个方面着手,解决学生寄宿、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大班额等问题。五是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各地方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存在以上四点共同之处外,要针对当地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规划以应对当地实际情况。
(二)广泛调研,加强布局调整的合理性
安徽省农村学校开展撤并工作前,都有对拟撤并的学校进行广泛调研、反复论证、充分考虑民众意愿,以保障布局调整的合理性。通过对宿松县二郎乡某小学所在村进行走访调查,78%的村民表示学校在被撤并前有说明;16%的村民表示没有说明;6%的村民表示不清楚。在对农村教师的调查中,100%的老师表示学校在撤并前,当地教育局、学校领导有开听证会汇报撤并相关事宜。由此可见,学校在调整前公开征求过群众意见,并通过各方反复斟酌调整,方将结果予以公布。
在撤并调整过程中,当地教育局、乡政府在充分考虑学校规模、服务半径、教育经费投入、学生食宿安全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对于被撤销学校校产处理、教师的去向,合并后学校的扩建、基础设施的配套加强、教师的人事编制安排等都做了全面部署。以宿松县经开区为例,为了满足行政村调整和日益增长的开发区工作者子女受教育需求的增加,2023年拟在经开区建立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龙山小学)。通过前期充分调研经开区员工家庭分布情况,反复论证选址,最终决定了一个辐射范围广、方便快捷、满意程度高的地址建校。在建设过程中,充分筹集各渠道资金,加大教育资金基础建设投入,广泛吸收全县优质教师,2023年秋季学期一所现代化、标准化九年一贯制学校拔地而起。同时使经开区周边村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县城里的优质教育,实现了教育机会的平等。对某村30位村民的问卷调查显示,有14位村民对撤并结果表示非常满意,8位村民表示满意,7位村民表示较满意,仅有1位村民不满意,总体来看,较满意以上村民占97%.
(二)打造'学区一体化',提升布局调整的效益
为促进义务教育全面均衡协调发展,安徽省2023年开始要求更新教育观念,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和谐发展,形成富有特色的'学区一体化'管理模式。所有的联校做到了统一课程总表,统一开齐课程,统一开足课时,统一工作计划,统一作息时间,统一教研教改活动,统一财务开支,统一共享资源,彰显出刚柔渗透和有机联动的特色。
洪桥学区在建立学区之前教师结构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高职称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特别是非统考课教师专业化程度低,知识相对老化;二是青年教师年龄偏小,教学经验不足;三是各校青年教师分布不均,部分学校老教师仍然担任语数教学重担;四是村小没有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带动难度大。
针对这些情况,肥西县采取学区教师资源'一盘棋'的发展思路,大力整合教师资源,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实现人尽其责,才尽其能。一是统一分课,统一量化工作。学区中心校根据课时计划及县教育局文件要求,在学期开学初,四所学校提前在中心校一起分课,一起研究教师工作量,一起调配跑课教师人选,严格要求校本部一人一课头,村小一人两课头,杜绝跨学科和交叉授课现象。二是发挥专业特长,促进专业成长,走特色跑课道路。洪桥学区自2008年以来,除语数学科教师以外,纯粹的非统考科专业课教师几乎没有,这些学科的教学一度处于停滞状态或由语数教师兼职,学生的综合性素质得不到提高和培养。通过采取'上下交互,共同进步'的跑课模式,即村小的专业教师到校本部跑课,校本部的专业教师到村小跑课。学区基本实现非统考课一体化、专业化发展,专业教师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人尽其才,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三是整合学区硬件资源,加强学区教育设备装配、管理和使用一体化。开展多学科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运用,推进'班班通'建设进程,提供高效课堂教学服务。
二、安徽省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取得的成效
(一)教师队伍结构更为优化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对教师年龄结构、学历水平等方面进行了优化。一是在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学校布局调整后,教师年龄结构更加合理,中青年教师能够发挥主力作用。从本调研报告走访的宿松县、金寨县、固镇县、怀远县来看,初中、小学教师年龄多集中在25-45年龄段,比例达88%,20-25岁刚毕业的教师比例为7%,45岁以上教师比例为5%.而在撤并前,25-45岁年龄段教师所占比例仅为45%,45岁以上教师所占比例为55%,甚至某些地区45岁以上教师比例高达60%.二是在教师学历水平方面。在对学校规模进行调整时,将优质教师资源进行整合,被调整地中小学教师学历结构明显改善。固镇县现有小学153所,学校教职工共2229人。其中小学教师中、专科毕业的人数比例为70%,大学本科毕业人数比例为16%,中师毕业人数比例为14%.使得布局调整后教师的学历结构水平更高,专业化程度更高。
(二)教学配套条件明显改善
在农村学校撤并过程中,由于学校资源空间优化配置,许多学校的教学配套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一是在学生营养保障方面。燃灯小学是由前燃灯小学与村集中教学点合并形成的一所完小,于2023年调整完毕。撤并前集中教学点的学生每天只能吃腌菜、豆腐乳,荤菜几乎是很奢侈的食物,撤并后随着'营养餐'补助计划的推进,学生的膳食结构更为均衡科学。二是在艺体类课程开设方面。许多村小都在集中修建操场、琴房、游泳池等场馆。现期他们的艺体类课程虽然没有条件召开,但随着撤并程度的深化,在今年秋季学期或是明年春季学期开学,学生将有机会开展专门的艺体类课程。
(三)教育资源利用率提高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不仅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而且有利于农村学校形成适度规模,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安徽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学校总量减少,每所学校可支配的教育资源大为增加,教育资源利用率得到显著提高。学校的教育成本包括事业费和基建费所形成的总成本和生均成本都明显降低。尤其是在固定成本上,随着学生规模的扩大,在短期成本中,固定成本不会随着规模的增加而增加。学生人数越多,分配到个人的固定成本就会降低,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调查中,有相当大比例的受访人员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了学校的规模效益。而从安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前(2023年)与布局调整后(2023年)的学校平均规模比较来看,各级学校的校均在校学生人数都有显著增长。
三、安徽省农村学校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上学路途变远
调研发现,学校撤并前后,某中心校上学距离在2.5公里以内的学生人数由61人增加到87人,而上学距离在6公里以上的学生人数由36人增加到57人。而在一般情况下,正常小学生行走6公里须要45分钟左右,这意味着小学生需每天提早一小时左右上学,况且在农村,交通方便,路况较差,尤其在雨雪天气,上学危险隐患较大。可见,虽然有部分家庭享受到学校布局调整的益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撤并后上学距离超过了6公里,撤并带来的上学路远问题凸显而出。
(二)家庭教育成本上升
考虑到学生的上学远问题,有的家长让孩子乘车上学并在外解决午餐,额外增加了交通费和午餐费的开支;有的家长购买家庭自行车或摩托车亲自接送学生,增加了额外花费和人力成本;还有许多家长只能选择让学生寄宿。尽管许多学校都尽量降低学生的住宿费用,但要为每个孩子都置办一套铺盖行头,加之伙食费等,这对于大多数农民家庭来,仍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此外,部分家长不放心孩子独自在校生活,甚至出现了陪读现象。虽然税费改革及一费制的政策出台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但是从学校布局调整后实际情况看,每个家庭的教育成本相对都在增加。调查发现,有87.5 %的教师认为布局调整加重了家庭教育负担,有86.1 %的学生表示调整加重了家庭经济的负担,而访谈的家长基本上都认为布局调整加重了家庭教育负担。
(三)教师工作负担加重
农村中小学撤并后中心学校规模陡然加大,相应的班级班额突增,很多班级从 40 人增加到 60至70 人,甚至出现 80 人以上的大班额。班额的陡增首先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沉重负担。优质学校中教师的任课数增幅明显较大。其次,由于目前中心学校大多实行全封闭式寄宿管理,教师要承担起管理学生和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重要责任。有86.48%的教师认为学校布局调整后工作负担增加,其中有77.03%的教师认为工作负担明显增加。此外,布局调整还给老师的生活起居带来诸多不便。撤并后中心学校的部分老师由于上班地点离家远,上下班花费时间多,不得不早起晚睡。有部分教师为方便教学,甚至寄宿于学校或者在学校附近租房子。
(四)资金投入不足
地方政府为了减轻财政压力,通过缩减学校数量、减少行政支出和降低生均教育成本,以达到追求教育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目的,此举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学校撤并数量过多、学校规模过大,相应的配套措施和资金没有落实到位等问题。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学龄期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和质量。
四、安徽省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政策改进建议
(一)多举措并举,妥善解决'上学远'、'上学难'难题
一是建立完善的校车管理制度。政府应将财政补助、立法、监管相结合,加快出台规范校车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发挥市场作用,鼓励成立校车租赁公司,为无力独自购置车辆的学校提供租赁服务。制定校车安全管理条例,明确交通、教育、公安等相关部门职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二是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政府应保证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用地,减免有关建设费用;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的经费投入,按照一定比例给予寄宿制学校资金倾斜;落实发放学生生活补助和交通补助。三是适当保留农村地区教学点。建立中心学校带1—3个教学点的帮扶机制,以县乡级中心学校带动村寨教学点,通过远程'在线课堂',实现中心学校与教学点同步授课;发展光盘教学,网络课程等多种形式课程,刻录名师讲课光盘,使学生在家中也能接受教育。在解决部分学生'上学远'难题的同时,提高教育质量。
(二)合理规划教育资源布局,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配
一是加强对农村师资力量管理。通过建立县教育人才交流中心,统一全县教师调编、岗位设置、聘用程序、考核办法、待遇标准,完善'能进能出、合理流动'的教师集中管理体制,促进县域内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完善教师跑课制度;根据当地的教育发展规划、适龄学生数量变化情况和学校布局调整等情况适时增加农村教师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完善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在城乡、强弱学校、超编校与缺编校之间进行定期交流。二是创新城乡教育资源布局模式。由城市名校托管农村完小,两个校区人、财、物统一管理,实现'城区名校+农村校区'的格局,在教学管理、教学研讨、教师培训、学生活动等方面可以互助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建设'名校托管'、'城校村区'、'城乡教育共同体'等模式是实现欠发达地区资源共享的有效渠道。
(三)实施专项财政计划,加强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
农村学校合并过程中的教育资源共享并非在既定条件下共享原有的教育资源,它是一个多重动态过程,即一方面重组和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成本的追加提高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因此,实施配套财政计划、提供充足的资金应成为促进教育资源共享的保障性措施。一是要增加对学校合并的投资项目及预算内容,对学校的教育成本与收益对学校进行绩效考核,为教育资源共享提供强有力地政策支持;二是要对学校撤并与教育资源共享方面的经费单列,提高各项资金分配透明度,确保教育政策顺利实施。三是要积极关注经费的具体去向、透明度及合理利用率。
第2篇 学校布局调整和民汉合校情况的调研报告
4月中旬,州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常委、委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调研组,在州政协副主席马万新的带领下,对自治州学校布局调整和民汉合校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布局调整和民汉合校的现状
自治州完成了“两基”教育任务。此时,我州城乡社会开始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得到全面落实,农村生源逐年减少。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和民汉合校势在必行。
,自治州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全面启动。同年,民汉合校工作提上日程。经过8年的布局调整,按计划至9月,全州撤并各级各类学校509所,学校总数由原来的771所降至262所。其中,中小学撤并462所,由原来的631所降至169所;公办幼儿园撤并1所,由原来的18所降至17所;农民技术学校撤并13所,由原来的79所降至66所;职业学校撤并33所,由原来的43所降至10所,州府所在地只保留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昌吉卫校、昌吉技师学院3所职业院校,每个县市均将原有的各类职业学校撤并,组建了一所县市成人职业教育中心;民语学校撤并101所,由原来的124所降至23所(不含32个校点),纯民族地区实行了小学三年级以上全部开设汉语课,民汉杂居区的学前教育全面实行了民汉合园,除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部分山区幼儿园还未开设汉语课,其它地区的学前教育都开设了汉语课。
推行学校布局调整之初,我州就提出了通过十年的努力,办二十年不落后的教育的目标,借助当时的信贷政策,采取贷一点、借一点、政府补一点、勤工俭学贴一点、社会捐一点等办法筹措资金,确保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顺利实施。—底,全州公办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总投入达17.75亿元。其中, —9月,我州新增校舍面积101.35万平方米,累计投入基本建设资金7.93亿元。其中,争取中央专项资金1.27亿元,占总投入的16%;自治区专项资金7211万元,占9.1%;州财政安排5153万元,占6.5%;县市财政安排1.71亿元,占22%;学校自筹资金3.68亿元,占46.4%。到底,按国家已投入和确定投入的项目资金计算,在学校布局调整和民汉合校中,全州除昌吉市负债约万元、州直约5000万元、阜康市约1000万元、吉木萨尔县约1000万元,其它县市均无负债。
经过8年的调整,我州中小学布局趋于合理,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规模化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城乡教育差距缩小,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普遍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得到高水平巩固。民汉合校后民语学生享受到了较优质的教育资源,民语教师专业化程度和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全州实行双语教学的学校达到百分之百。职业学校布局趋于合理,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办学质量显著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对职业教育有了一定的认可。
二、学校布局调整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教师结构性短缺、超编问题突出。根据自治区编办《关于下达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通知》(新机编9号),州编委4月核定我州教职工编制为13369人,而我州实际有教职工14951人,超编1582人。其中,民语教师超800余人,小学、初中汉语教师超700余人。总体而言,我州小学教师超,高中优秀汉语教师缺;农村学校教师超,城镇学校教师缺;民语教师超,双语教师缺。这种状况已给我州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城镇学校现有办学条件不能适应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形势。随着我州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本地农村人口进城和外来进城务工人员逐年大幅增加。加之农村许多家庭带孩子进城择校,导致城镇学校在校生逐年大幅度增加。截至9月,全州在校中小学生16.5万人,其中,城镇学校在校生11.3万人,占学生总数的68.4%,农村中小学在校生5.21万人,占学生总数的31.6%,城镇就读学生数远远超过了城镇学校的承受能力,大多数城镇中小学处在超负荷运转之中,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扩大,预计到xx年,全州在农牧区中小学就读的学生只占中小学生总数的20%左右。依据教育部颁布的班额标准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城镇小学班级人数标准为40-45人,中学班级人数标准为42-48人。布局调整后,我州城镇小学班级平均人数达到60人以上,中学班级平均人数达到60—65人,远远超过了教育部的标准和自治区的规定。城镇学校班额过大造成教学资源短缺和办学条件不达标、教师教学和管理负担过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新的问题。
(三)寄宿制学校管理人员紧缺,安全保卫存在隐患。一方面,随着寄宿生的大幅增加,原有的生活管理老师远远不够。据统计到9月,全州建成寄宿制学校87所,寄宿学生达4万余人,其中,中学生达3万余人,小学生达1万余人,而全州寄宿制学校的生活管理老师只有255 人。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寄宿制学校仍沿袭着以前的安全保卫办法,安全保卫机制不健全,没有应急联络规定和紧急事件处理预案。尤其是夜间除了门卫值班,其它安全措施均不到位,安全保卫存在较大隐患。
(四)民汉合校后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民汉合校工作主要是在行政推动下进行的,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民汉合校后的管理工作研究不够,大多数民汉合校还没有从课程设置、思想教育到生活管理方面形成统一、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有的在管理中出现了“两张皮”的情况,民汉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不够,还没有在思想、感情、文化上融为一体,个别学校还存在民汉之间不团结的现象。
(五)绝大部分校长脱离教学第一线,不利于新阶段下的教育教学管理。目前,进行课堂教学的校长尤其是中学校长不到20%,其他的如书记、纪检书记、工会主席等几乎都不上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一则实施学校布局调整以来,因国家投入严重不足,校长把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用于筹集资金、跑项目、建校舍上,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教学一线研究教育教学管理;二则与配备干部时考虑干部的业务能力和学校管理能力不够、学校领导自身要求不严、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领导班子业务能力建设重视不够有关。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大都不深入教学课堂,尤其是校长长期脱离教学第一线,不研究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不仅难以服众,而且更不利于新阶段下的教育教学管理。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民汉合校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提高对民汉合校重要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加强民汉合校后的管理工作。推行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是自治区党委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教育发展、提高民语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的重大战略决策。一是各级政府应把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列入议事日程,加强对民汉合校工作的领导,定期或不定期予以研究。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将民汉合校后的管理工作列入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强做好民汉合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应将实行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范畴,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努力形成各民族师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逐步使各民族师生之间在思想、感情和文化上融为一体。二是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通过民族团结教育月、各种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媒体向社会宣传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工作,充分展现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和家长真正认识到,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有利于提高各民族的教育质量,为子女将来走向社会、进行创业打下基础。三是制定民汉合校教育教学评估方案和考核标准。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需要特殊的管理模式,要根据民汉合校后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评估考核方案。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对民汉合校后出现的双语教材、教程、双语教师配备、教育教学管理等问题的研究,在教师备课、教研活动、考核标准、民汉混合编班等方面形成统一、规范、科学的管理机制。
(二)进一加强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一是加大对城镇学校的投入。随着我州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学生愈来愈少,城镇学生愈来愈多,城镇现有学校的教学条件无法满足现在和将来的教学需求。因此,今后应将教育投入的重点放到城镇学校。二是加强对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人口变化的研究,依据国家教育投入政策,政府应作出xx年全州学校布局建设、学校规模定型和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发展规划。既要立足目前的办学条件和教育现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又要根据城乡人口变化的实际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做到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克服短期行为,避免盲目投入而造成新的浪费。三是严格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校财局管的政策。学校财务经财政部门批准预算后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加强对教育经费的检查监督和审计,确保教育经费依法合理使用。
(三)分类核定民汉教师编制,妥善安置超编教师。一是将民语教师编制与汉语教师编制分别按学生数核定,不能用民语教师编制冲抵汉语教师编制。二是确保汉语教学正常进行。建议州党委和政府授权县市政府出台具体、特殊政策分流安置超编教师。允许男55岁、女50岁以上年龄的民语教师提前一次性退休(这个年龄段的民语教师全州约300人);其他超编民语教师在身份不变、工资职称等待遇不变的前提下,安排一部分超编教师驻社、驻企,或到人员紧缺的公安、民政、环卫等部门工作,待退休后再转入社保。三是按退三进一或退四进一的比例招录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师范院校毕业生任教,以充实民语教师队伍,改变民语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解决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四)加强空置校产的管理与处置工作。按照教育部和自治区的有关要求,做好布局调整学校空置校产的管理与处置工作。建议州政府出台农牧区被撤学校空置资产管理与处置规定,确保被撤学校原有资产不闲置、不流失、不浪费。一是明确被撤学校的校舍、设备、土地等仍是教育资产,应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处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已经被占用的要归还。二是根据实际情况处理空置资产。对确需处置的校园校舍、土地等不动产,原则上应主要用于民办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是由国资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清产核资后,用拍卖或置换的办法将空置校舍作为乡、村文化室、卫生室等使用,变现所得经费用于发展义务教育。
(五)切实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安全管理。建议州政府制定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一是调整部分超编教师的工作岗位,安排他们做寄宿学生的生活管理工作,中学按90:1、小学按80:1的标准进行配备。二是高度重视寄宿学生的交通安全问题,防止学生乱搭车现象发生。三是不准学校食堂以出租、承包的形式进行盈利性经营,以减轻学生生活负担。四是完善学校安全保卫工作机制,健全安全保卫工作责任制和突发事件处置方案。辞退55岁以上各类临时聘用的门卫和安全保卫人员,从富余教师中抽调一部分充实到学校保卫工作中;实行学校和当地派出所双重管理,真正做到学校24小时有人监管,紧急情况有人及时处置。
(六)加强学校领导班子业务建设。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逐年加大,困扰多年的教育经费问题有了很大缓解,基本的教育经费有了保障;随着学校布局调整告一段落,大量的基建任务基本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校长应将自己的工作重点、工作中心转到抓学校管理、抓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上来;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率先士卒,走进课堂,不断研究现代教育教学的新课题,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管理能力,为其他教师做出表率。组织部门今后配备学校负责人时,既要注重他们的政治素质,也要注重他们的教学业务能力和学校管理能力;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加强学校领导班子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的同时,拿出具体措施加强学校领导班子的业务能力建设,努力培养一批精通教学业务、善于管理现代教育的优秀校长。
第3篇 学校布局调整和民汉合校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学校布局调整和民汉合校的现状
自治州完成了“两基”教育
任务。此时,我州城乡社会开始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得到全面落实,农村生源逐年减少。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和民汉合校势在必行。
自治州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全面启动。同年,民汉合校工作提上日程。经过8年的布局调整,按计划至9月,全州撤并各级各类学校509所,学校总数由原来的771所降至262所。其中,中小学撤并462所,由原来的631所降至169所;公办幼儿园撤并1所,由原来的18所降至17所;农民技术学校撤并13所,由原来的79所降至66所;职业学校撤并33所,由原来的43所降至10所,州府所在地只保留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昌吉卫校、昌吉技师学院3所职业院校,每个县市均将原有的各类职业学校撤并,组建了一所县市成人职业教育中心;民语学校撤并101所,由原来的124所降至23所(不含32个校点),纯民族地区实行了小学三年级以上全部开设汉语课,民汉杂居区的学前教育全面实行了民汉合园,除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部分山区幼儿园还未开设汉语课,其它地区的学前教育都开设了汉语课。
推行学校布局调整之初,我州就提出了通过十年的努力,办二十年不落后的教育的目标,借助当时的信贷政策,采取贷一点、借一点、政府补一点、勤工俭学贴一点、社会捐一点等办法筹措资金,确保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顺利实施。—底,全州公办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总投入达17.75亿元。其中, —9月,我州新增校舍面积101.35万平方米,累计投入基本建设资金7.93亿元。其中,争取中央专项资金1.27亿元,占总投入的16%;自治区专项资金7211万元,占9.1%;州财政安排5153万元,占6.5%;县市财政安排1.71亿元,占22%;学校自筹资金3.68亿元,占46.4%。到底,按国家已投入和确定投入的项目资金计算,在学校布局调整和民汉合校中,全州除昌吉市负债约万元、州直约5000万元、阜康市约1000万元、吉木萨尔县约1000万元,其它县市均无负债。
经过8年的调整,我州中小学布局趋于合理,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规模化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城乡教育差距缩小,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普遍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得到高水平巩固。民汉合校后民语学生享受到了较优质的教育资源,民语教师专业化程度和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全州实行双语教学的学校达到百分之百。职业学校布局趋于合理,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办学质量显著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对职业教育有了一定的认可。
二、学校布局调整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教师结构性短缺、超编问题突出。根据自治区编办《关于下达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通知》(新机编9号),州编委4月核定我州教职工编制为13369人,而我州实际有教职工14951人,超编1582人。其中,民语教师超800余人,小学、初中汉语教师超700余人。总体而言,我州小学教师超,高中优秀汉语教师缺;农村学校教师超,城镇学校教师缺;民语教师超,双语教师缺。这种状况已给我州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城镇学校现有办学条件不能适应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形势。随着我州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本地农村人口进城和外来进城务工人员逐年大幅增加。加之农村许多家庭带孩子进城择校,导致城镇学校在校生逐年大幅度增加。截至9月,全州在校中小学生16.5万人,其中,城镇学校在校生11.3万人,占学生总数的68.4%,农村中小学在校生5.21万人,占学生总数的31.6%,城镇就读学生数远远超过了城镇学校的承受能力,大多数城镇中小学处在超负荷运转之中,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扩大,预计到xx年,全州在农牧区中小学就读的学生只占中小学生总数的20%左右。依据教育部颁布的班额标准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城镇小学班级人数标准为40-45人,中学班级人数标准为42-48人。布局调整后,我州城镇小学班级平均人数达到60人以上,中学班级平均人数达到60—65人,远远超过了教育部的标准和自治区的规定。城镇学校班额过大造成教学资源短缺和办学条件不达标、教师教学和管理负担过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新的问题。
(三)寄宿制学校管理人员紧缺,安全保卫存在隐患。一方面,随着寄宿生的大幅增加,原有的生活管理老师远远不够。据统计到9月 ,全州建成寄宿制学校87所,寄宿学生达4万余人,其中,中学生达3万余人,小学生达1万余人,而全州寄宿制学校的生活管理老师只有255 人。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寄宿制学校仍沿袭着以前的安全保卫办法,安全保卫机制不健全,没有应急联络规定和紧急事件处理预案。尤其是夜间除了门卫值班,其它安全措施均不到位,安全保卫存在较大隐患。
(四)民汉合校后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民汉合校工作主要是在行政推动下进行的,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民汉合校后的管理工作研究不够,大多数民汉合校还没有从课程设置、思想教育到生活管理方面形成统一、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有的在管理中出现了“两张皮”的情况,民汉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不够,还没有在思想、感情、文化上融为一体,个别学校还存在民汉之间不团结的现象。
(五)绝大部分校长脱离教学第一线,不利于新阶段下的教育教学管理。目前,进行课堂教学的校长尤其是中学校长不到20%,其他的如书记、纪检书记、工会主席等几乎都不上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一则实施学校布局调整以来,因国家投入严重不足,校长把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用于筹集资金、跑项目、建校舍上,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教学一线研究教育教学管理;二则与配备干部时考虑干部的业务能力和学校管理能力不够、学校领导自身要求不严、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领导班子业务能力建设重视不够有关。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大都不深入教学课堂,尤其是校长长期脱离教学第一线,不研究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不仅难以服众,而且更不利于新阶段下的教育教学管理。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民汉合校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提高对民汉合校重要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加强民汉合校后的管理工作。推行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是自治区党委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教育发展、提高民语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的重大战略决策。一是各级政府应把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列入议事日程,加强对民汉合校工作的领导,定期或不定期予以研究。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将民汉合校后的管理工作列入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强做好民汉合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应将实行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范畴,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努力形成各民族师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逐步使各民族师生之间在思想、感情和文化上融为一体。二是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通过民族团结教育月、各种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媒体向社会宣传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工作,充分展现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和家长真正认识到,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有利于提高各民族的教育质量,为子女将来走向社会、进行创业打下基础。三是制定民汉合校教育教学评估方案和考核标准。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需要特殊的管理模式,要根据民汉合校后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评估考核方案。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对民汉合校后出现的双语教材、教程、双语教师配备、教育教学管理等问题的研究,在教师备课、教研活动、考核标准、民汉混合编班等方面形成统一、规范、科学的管理机制。
(二)进一加强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一是加大对城镇学校的投入。随着我州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学生愈来愈少,城镇学生愈来愈多,城镇现有学校的教学条件无法满足现在和将来的教学需求。因此,今后应将教育投入的重点放到城镇学校。二是加强对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人口变化的研究,依据国家教育投入政策,政府应作出xx年全州学校布局建设、学校规模定型和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发展规划。既要立足目前的办学条件和教育现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又要根据城乡人口变化的实际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做到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克服短期行为,避免盲目投入而造成新的浪费。三是严格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校财局管的政策。学校财务经财政部门批准预算后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加强对教育经费的检查监督和审计,确保教育经费依法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