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酷猫写作网
当前位置:酷猫写作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综合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12篇)

发布时间:2023-11-22 19:58:12 查看人数:71

生物实验报告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第1篇 生物实验报告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

2.初步掌握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技能。

3.初步掌握绘制生物图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植物体中,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茎尖等分生区细胞,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

程,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可以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

有丝分裂的过程,根据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变化情况,识别该细胞处于有

丝分裂的哪个时期,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着色。

三、材料用具

洋葱根尖、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培养皿、铅笔、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

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质量分数为0.01g/ml的龙胆紫(或紫药水)

四、实验过程(见书p39)

1.洋葱根尖的培养(提前3—4天)

2.解离:5min

3.漂洗: 10min

4.染色: 5min

5.制片

6.镜检

五、注意

1.解离充分是实验成功的必备条件。解离充分,组织才能分散,细胞也不会重叠。

2 .漂洗时间一定要足够,否则细胞染不上色。

3 .染色时,染液的浓度和染色时间必须掌握好。特别是染色不能过深,否则镜下一片紫色,无法观察。

六、讨论

1.制作好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关键是什么?谈谈你自己的体会。

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2.在观察清楚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以后,绘出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简图,并标明时期。

第2篇 初一学生物理实验报告

“浮力消失”了

做下面的小试验。

器材

找一个底面很平的容器,让一个蜡烛头紧贴在容器底部,再往容器里倒水,蜡烛头并不会浮起来;轻轻地把蜡烛头拨倒,它立刻就会浮起来。

可见,当物体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两个接触面间就没有液体渗入,物体的下表面不再受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强,液体对它就失去了向上托的力,浮力当然随之消失了。

现在,你能提出为潜艇摆脱困境的措施了吗?

“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对“浮力就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之差”这一结论是可以理解的,但却难以相信,因此做好浮力消失的实验是攻克这一难点的关键,下面介绍两种简便方法。

[方法1]

器材:大小适当的玻璃漏斗(化学实验室有)一个、乒乓球一只、红水一杯。

步骤:

(1)将乒乓球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很快浮起。

(2)用手托住漏斗(喇叭口朝上,漏斗柄夹在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将乒乓球放入其中,以大拇指按住乒乓球,将水倒入漏斗中,松开拇指,可见乒乓球不浮起,(这时漏斗柄下口有水向下流,这是因为乒乓球与漏斗间不太密合)。

(3)用手指堵住出水口,可见漏斗柄中水面逐渐上升,当水面升至乒乓球时,乒乓球迅即上浮。(若漏斗柄下口出水过快,可在乒乓球与漏斗接触处垫一圈棉花,这样可以从容地观察水在漏斗柄中上升的情况。)

[方法2]

器材:透明平底塑料桶(深度10cm左右,口径宜大些,便于操作)一只、底面基本平整的木块(如象棋子、积木、保温瓶塞等)一个、筷子一根、水一杯。

制作小孔桶:取一铁扦在酒精灯上烧红,在塑料桶底面中央穿一小孔、孔径1cm左右,用砂纸将孔边磨平即成一小孔桶。

步骤:

(1)将木块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木块很快浮起。

(2)将木块平整的一面朝下放入小孔桶中并遮住小孔,用筷子按住木块,向桶中倒水。移去筷子,可见木块不浮起。(这时小孔处有水向下滴,这是因为木块与桶的接触面之间不很密合)。

(3)用手指堵住小孔,木块立即上浮。

上述两例针对实际中物体的表面不可能绝对平滑这一事实,巧妙地利用“小孔渗漏”使水不在物体下面存留,从而使物体失去液体的向上的压力,也就失去了浮力,结果本应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和木块却被牢牢地钉在了水底,不能不令学生叹服。接着步骤(3)又魔术般地使浮力再现,更令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学生自己观察问题、解决问题。

第3篇 2023高一生物实验报告大全

实验一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 绿色,rna 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 物质鉴定

还原糖+ 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脂 肪 + 苏丹iii 橘黄色

脂 肪 + 苏丹iv红色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 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 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 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

(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 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 洗去浮色。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

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实验三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知识概要:

取材 制片 低倍观察 高倍观察

考点提示:

(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 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 叶脉附近的细胞。

(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仍为顺时针。

(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

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7)若观察植物根毛细胞细胞质的流动,则对显微镜的视野亮度应如何调节?

视野应适当调暗一些,可用反光镜的平面镜来采光或缩小光圈。

(8)在强光照射下,叶绿体的向光面有何变化?叶绿体的受光面积较小有一面面向光源实验四 观察有丝分裂。

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

2、步骤:

(一)洋葱根尖的培养

(二)装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 药液: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 1混合液)。时间:3~5min .目的: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漂洗: 用清水漂洗约10min. 目的: 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

3.染色: 用质量浓度为0.01g / ml或0.02g / 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 5min。目的: 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

4.制片: 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 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 目的: 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三)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考点提示:

(1)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

(2)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 应选用旧洋葱,因为新洋葱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时间是何时?为何?

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活跃。

(4)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 解离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再加一块载玻片是为了受力均匀,防止盖玻片被压破。

(5)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压片时用力过大。

(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 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为何要漂洗? 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8)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

(9)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

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

(10)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能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么?

因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分生区,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

(11)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 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

(12)所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所观察的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死细胞。

(1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 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

(14)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

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

实验五比较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考点提示:

(1)为何要选新鲜的肝脏?因为在不新鲜的肝脏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会由于细菌的破坏而降低。

(2)该实验中所用试管应选较粗的还是较细的?为什么?应选用较粗的,因为在较细的试管中容易形成大量的气泡,而影响卫生香的复燃。

(3)为何要选动物的肝脏组织来做实验,其他动植物的组织的研磨液能替代吗?因为肝脏组织中过氧化氢酶含量较丰富;其它动植物组织也含有少量的过氧化氢酶,所以能够替代。

(4)相同质量的块状肝脏和肝脏研磨液,哪一个催化效果好?为什么?研磨液效果好;因为它增加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

(5)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下个吸管?为什么?不可共用,防止过氧化氢酶与氯化铁混合,而影响实验效果。

实验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分离色素

2、步骤:

(1)提取色素 研磨

(2)制备滤纸条

(3)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

(4)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5)观察和记录: 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

考点提示:

(1)对叶片的要求?为何要去掉叶柄和粗的时脉?绿色、是深绿色。因为叶柄和叶脉中所含色素很少。

(2)二氧化硅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硅对实验有何影响?

为了使研磨充分。不加二氧化硅,会使滤液和色素带的颜色变浅。

(3)丙酮的作用?它可用什么来替代?用水能替代吗?

溶解色素。它可用酒精等有机溶剂来代替,但不能用水来代替,因为色素不溶于水。

(4)碳酸钙的作用?不加碳酸钙对实验有何影响?

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不加碳酸钙,滤液会变成黄绿色或褐色。

(5)研磨为何要迅速?要充分?过滤时为何用布不用滤纸? 研磨迅速,是为了防止丙酮大量挥发;只有充分研磨,才能使大量色素溶解到丙酮中来。色素不能通过滤纸,但能通过尼龙布。

(6)滤纸条为何要剪去两角? 防止两侧层析液扩散过快。

(7)为何不能用钢笔或圆珠笔画线?因为钢笔水或圆珠笔油中含有其它色素,会影响色素的分离结果。

(8) 滤液细线为何要直?为何要重画几次?防止色素带的重叠;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带的颜色更深一些。

(9) 滤液细线为何不能触到层析液? 防止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

(10)滤纸条上色素为何会分离?

由于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它们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

(11)色素带最宽的是什么色素?它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比什么色素大一些?

最宽的色素带是叶绿素a,它的溶解度比叶绿素b大一些。

(12)滤纸条上相互间距的是哪两种色素?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13)色素带最窄的是第几条色素带?为何?

第一条色素带,因为胡萝卜素在叶绿体的四种色素中含量最少。

实验七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1、条件: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活细胞,大液泡

2、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质量浓度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3、步骤: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盖玻片一侧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液泡由大到小,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盖玻片一侧滴清水, 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质壁分离复原)

4、结论: 细胞外溶液浓度 >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质壁分离

细胞外溶液浓度 <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质壁分离复原

知识概要:制片 观察 加液 观察 加水 观察

考点提示:

(1)洋葱为何要选紫色的?若紫色过淡怎么办?

紫色的洋葱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液泡的大小变化;缩小光圈,使视野变暗些。

(2)洋葱表皮应撕还是削?为何? 表皮应撕不能削,因为削的表皮往往太厚。

(3)植物细胞为何会出现质壁分离?动物细胞会吗? 当细胞失去水分时,其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动物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因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4)质壁分离时,液泡大小和颜色的变化?复原时呢?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液泡变小,紫色加深;当细胞质壁分离复原时,液泡变大,紫色变浅。

(5)若发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原因是什么?

细胞已经死亡(可能是外界溶液浓度过大,细胞失水过多或质壁分离时间过长)

(6)高倍镜使用前,装片如何移动?

若要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上移动。若要把视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左方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 中看到的是倒像。

(7)换高倍物镜后,怎样使物像清晰?视野明暗度会怎样变化?如何调亮?换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视野会变暗,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

(8)所用目镜、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9)物像清晰后,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和放大倍数的关系?

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

(10)总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放大倍数具体指面积的放大倍数还是长度的放大倍数?

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是指细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11)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大小、多少、视野明暗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12) 更换目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镜上、移动载玻片,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载玻片上。

(13)怎样利用质壁分离现象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 ①配制一系列浓度从小到大的蔗糖溶液 ②分别用以上不同浓度的溶液制成某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 ③用显微镜观察某植物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某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就介于不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和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之间。

实验八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考点提示:

(1)鸡血能用猪血代替吗?为什么?不能,因为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不能提取dna.

(2)鸡血中为何要加柠檬酸钠?为何要弃去鸡血细胞的上清液?

防止血液凝固;因为上清液是血浆,不含细胞和dna.

(3)胀破细胞的方法?能用生理盐水吗?

向血细胞中加入蒸馏水,使细胞大量吸水而胀破;不能用生理盐水,因为血细胞在蒸馏水中不能吸收水分。

(4)该实验中应用玻璃烧杯还是塑料烧杯?为什么? 用塑料烧杯,因为玻璃烧杯容易吸附dna.

(5)前后三次过滤时,所用纱布的层数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第一次用一层纱布,有利于核物质透过纱布进入滤液;第二次用多层纱布,能防止dna丝状物透过纱布进入滤液;第三次用两层纱布,既有利于dna透过纱布,又能防止其它杂质透过纱布。

(6)若实验中所得黏稠物太少,其原因是什么? 第一次加蒸馏水过少,细胞未充分胀破;第二次加蒸馏水过多或过少;第一次过滤用了多层纱布;第二次过滤用了一层纱布。

(7)两次加入蒸馏水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是为了使血细胞吸水胀破;第二次是为了降低氯化钠的浓度,有利于dna有析出。

(8)实验中搅拌溶液时,为何总要沿一个方向搅拌? 防止dna分子受到损伤。

(9)两次析出dna的方法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是加蒸馏水,降低氯化钠的浓度,促使dna析出;第二次是加入冷酒精,因为dna不溶于酒精溶液。

(10)三次溶解dna的液体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第二次都是用浓度为2mol/l的氯化钠溶液,第三次用的是0.015mol/l(或2 mol/l)的氯化钠溶液。其原理是dna在氯化钠中的溶解度,是随着氯化钠的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当氯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4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2mol/l的氯化钠溶液和0.015mol/l的氯化钠溶液对dna的溶解度都比较高。

(11)鉴定dna时为何要用两支试管?其现象分别是什么?

其中不加dna的试管起对照作用。该试管溶液不变色,另一支加有dna的试管溶液变蓝色。

实验九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 6o2 + 6h2o6→co2 + 12h2o + 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2c2h5oh + 2co2 + 少量能量

2、装置:(见课本)

3、检测:(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第4篇 生物实验室述职报告样本

一、生物实验教学工作方面

严格实验准备制度,各任课教师要根据实验计划,演示实验一天前,分组实验两天前交实验通知单到实验室,本人根据通知单充分准备好仪器、药品,做到准、净、齐和及时,确保实验一次成功。对有些实验,实验教师还事先亲自试验,若有改善的实验或利用自制教具进行教学的,及时向教师说明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万无一失。实验中对有损坏的仪器器严格依照教学仪器赔偿制度实施处罚。实验完毕时,让授课教师及时如实填写实验记录单。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工作,并用心配合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活动,用心参与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用心主动性和参与性。本学期还配合教务处顺利完成初二的实验会考工作。

二、实验室的管理方面

对生物实验室药品与仪器的领用、归还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并始终很好地实施。对药品的保质、仪器的维护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避免了药品的不必要浪费及仪器的损坏。加强日常对药品、仪器的保养、维护工作,延长其寿命,为学校成本开支的节约作出了自己的一分力。如对显微镜、解剖器等教学精密仪器,做到了定期检修、除尘、防锈、保养等工作。对标本类实施了定期检查、防蛀等加以妥善管理。对易燃、易爆,有毒的化学药品进行独立存放,实行双人双锁,对其使用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做严格登记,切实保证此类药品的安全使用。

做到购物有登记,帐目清楚,帐物卡三对应工作。教学仪器的借用严格按照教学仪器借用制度实行登记,如期归还,追还等。对新的实验仪器的性能、使用、操作方法做了充分了解,能熟炼地操作使用。而且用心参与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工作,进一步锻炼了自己的动手潜力,更好地配合了实验老师的教学工作。

对玻璃器皿、玻片标本的破损给予相应的赔偿,对生物仪器设备的损坏及时报废,并登记在册,在一学年结束之际,及时向总务处提交报损、报废记录单,同时申请购买缺少的生物仪器和所需的化学药品,以确保下学年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认真做好实验室的水电管理工作和防火、防毒工作,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同时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把实验室的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定期对生物实验室进行卫生大扫除,平时做好实验室保洁工作,使其与学校优美的环境融为一体。

二、认真完成实验环节,注重操作引导

在实验教学工作中,无论是实验员准备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或者指导学生实验,以及对待实验的严格态度等方面,处处,时时,事事都要体现教师的言传身教,只有教师教得扎实,学生才能学得牢固。因此,严格搞好实验课的“备、教、导”是上好实验课不可缺的基本环节。

1、备好实验课是上好实验课的首要条件

教材中要求做的实验,无论简单也好复杂也好,都务必要备好课,写好切实可行的教案,并且在实验课之前要亲自动手做一遍,即预备实验。教师做了,才可能指导学生如何应对操作过程中每一个细节可能出现的问题,看到实验现象,学到真正的实验方法和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若不备课,不亲自做实验,凭空想象,黑板上做实验,那就没有明显效果,更没说服力了。甚至会出现,全体学生实验失败等不该发生的现象。

2、注重实验引导

明白学生实验时,既要面面具到,事无俱细进行引导,同时,又要注意切忌包办代替。从实验材料的选取,仪器的装配到操作步骤和技巧,既要科学规范,又要密切结合具体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保证现象清晰,结果正确。如做“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时,在不同的季节能够采用不同的材料。

3、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小结

要求学生,在填写实验报告时,要如实填写。实验失败时,要如实地与学生一齐分析失败原因,可课后补做。如果学生实验失败,我们就透过示范帮忙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取得成功,或帮忙分析失败原因让学生重做,直至成功。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就达不到实验课的目的。

三、存在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在引导学生操作方面,采取的措施还是不够科学,学生的动手操作潜力还不是很理想。同时,由于课时少,实验室设备简陋,在分组实验中时间不够,影响了实验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努力改善教学方法,改善实验教学设备,以满足学生实验的需要。

第5篇 高一生物实验报告大全

高一生物实验报告1-4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绿色,rna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丹iii橘黄色

脂肪+苏丹iv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洗去浮色。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

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实验三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知识概要:

取材制片低倍观察高倍观察

考点提示:

(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叶脉附近的细胞。

(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仍为顺时针。

(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

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7)若观察植物根毛细胞细胞质的流动,则对显微镜的视野亮度应如何调节?

视野应适当调暗一些,可用反光镜的平面镜来采光或缩小光圈。

(8)在强光照射下,叶绿体的向光面有何变化?叶绿体的受光面积较小有一面面向光源实验四观察有丝分裂。

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

2、步骤:

(一)洋葱根尖的培养

(二)装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药液: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1混合液)。时间:3~5min.目的: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漂洗:用清水漂洗约10min.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

3.染色:用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5min。目的: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

4.制片: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三)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考点提示:

(1)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

(2)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应选用旧洋葱,因为新洋葱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时间是何时?为何?

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活跃。

(4)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解离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再加一块载玻片是为了受力均匀,防止盖玻片被压破。

(5)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压片时用力过大。

(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为何要漂洗?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8)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

(9)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

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

(10)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能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么?

因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分生区,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

(11)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

(12)所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所观察的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死细胞。

(1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

(14)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

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

高一生物实验报告5-9

实验五比较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考点提示:

(1)为何要选新鲜的肝脏?因为在不新鲜的肝脏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会由于细菌的破坏而降低。

(2)该实验中所用试管应选较粗的还是较细的?为什么?应选用较粗的,因为在较细的试管中容易形成大量的气泡,而影响卫生香的复燃。

(3)为何要选动物的肝脏组织来做实验,其他动植物的组织的研磨液能替代吗?因为肝脏组织中过氧化氢酶含量较丰富;其它动植物组织也含有少量的过氧化氢酶,所以能够替代。

(4)相同质量的块状肝脏和肝脏研磨液,哪一个催化效果好?为什么?研磨液效果好;因为它增加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

(5)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下个吸管?为什么?不可共用,防止过氧化氢酶与氯化铁混合,而影响实验效果。

实验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分离色素

2、步骤:

(1)提取色素研磨

(2)制备滤纸条

(3)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

(4)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5)观察和记录: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

考点提示:

(1)对叶片的要求?为何要去掉叶柄和粗的时脉?绿色、是深绿色。因为叶柄和叶脉中所含色素很少。

(2)二氧化硅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硅对实验有何影响?

为了使研磨充分。不加二氧化硅,会使滤液和色素带的颜色变浅。

(3)丙酮的作用?它可用什么来替代?用水能替代吗?

溶解色素。它可用酒精等有机溶剂来代替,但不能用水来代替,因为色素不溶于水。

(4)碳酸钙的作用?不加碳酸钙对实验有何影响?

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不加碳酸钙,滤液会变成黄绿色或褐色。

(5)研磨为何要迅速?要充分?过滤时为何用布不用滤纸?研磨迅速,是为了防止丙酮大量挥发;只有充分研磨,才能使大量色素溶解到丙酮中来。色素不能通过滤纸,但能通过尼龙布。

(6)滤纸条为何要剪去两角?防止两侧层析液扩散过快。

(7)为何不能用钢笔或圆珠笔画线?因为钢笔水或圆珠笔油中含有其它色素,会影响色素的分离结果。

(8)滤液细线为何要直?为何要重画几次?防止色素带的重叠;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带的颜色更深一些。

(9)滤液细线为何不能触到层析液?防止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

(10)滤纸条上色素为何会分离?

由于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它们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

(11)色素带最宽的是什么色素?它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比什么色素大一些?

最宽的色素带是叶绿素a,它的溶解度比叶绿素b大一些。

(12)滤纸条上相互间距的是哪两种色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13)色素带最窄的是第几条色素带?为何?

第一条色素带,因为胡萝卜素在叶绿体的四种色素中含量最少。

实验七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1、条件: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活细胞,大液泡

2、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质量浓度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3、步骤: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盖玻片一侧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液泡由大到小,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盖玻片一侧滴清水,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质壁分离复原)

4、结论: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知识概要:制片观察加液观察加水观察

考点提示:

(1)洋葱为何要选紫色的?若紫色过淡怎么办?

紫色的洋葱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液泡的大小变化;缩小光圈,使视野变暗些。

(2)洋葱表皮应撕还是削?为何?表皮应撕不能削,因为削的表皮往往太厚。

(3)植物细胞为何会出现质壁分离?动物细胞会吗?当细胞失去水分时,其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动物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因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4)质壁分离时,液泡大小和颜色的变化?复原时呢?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液泡变小,紫色加深;当细胞质壁分离复原时,液泡变大,紫色变浅。

(5)若发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原因是什么?

细胞已经死亡(可能是外界溶液浓度过大,细胞失水过多或质壁分离时间过长)

(6)高倍镜使用前,装片如何移动?

若要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上移动。若要把视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左方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是倒像。

(7)换高倍物镜后,怎样使物像清晰?视野明暗度会怎样变化?如何调亮?换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视野会变暗,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

(8)所用目镜、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9)物像清晰后,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和放大倍数的关系?

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

(10)总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放大倍数具体指面积的放大倍数还是长度的放大倍数?

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是指细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11)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大小、多少、视野明暗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12)更换目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镜上、移动载玻片,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载玻片上。

(13)怎样利用质壁分离现象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①配制一系列浓度从小到大的蔗糖溶液②分别用以上不同浓度的溶液制成某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③用显微镜观察某植物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某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就介于不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和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之间。

实验八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考点提示:

(1)鸡血能用猪血代替吗?为什么?不能,因为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不能提取dna.

(2)鸡血中为何要加柠檬酸钠?为何要弃去鸡血细胞的上清液?

防止血液凝固;因为上清液是血浆,不含细胞和dna.

(3)胀破细胞的方法?能用生理盐水吗?

向血细胞中加入蒸馏水,使细胞大量吸水而胀破;不能用生理盐水,因为血细胞在蒸馏水中不能吸收水分。

(4)该实验中应用玻璃烧杯还是塑料烧杯?为什么?用塑料烧杯,因为玻璃烧杯容易吸附dna.

(5)前后三次过滤时,所用纱布的层数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第一次用一层纱布,有利于核物质透过纱布进入滤液;第二次用多层纱布,能防止dna丝状物透过纱布进入滤液;第三次用两层纱布,既有利于dna透过纱布,又能防止其它杂质透过纱布。

(6)若实验中所得黏稠物太少,其原因是什么?第一次加蒸馏水过少,细胞未充分胀破;第二次加蒸馏水过多或过少;第一次过滤用了多层纱布;第二次过滤用了一层纱布。

(7)两次加入蒸馏水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是为了使血细胞吸水胀破;第二次是为了降低氯化钠的浓度,有利于dna有析出。

(8)实验中搅拌溶液时,为何总要沿一个方向搅拌?防止dna分子受到损伤。

(9)两次析出dna的方法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是加蒸馏水,降低氯化钠的浓度,促使dna析出;第二次是加入冷酒精,因为dna不溶于酒精溶液。

(10)三次溶解dna的液体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第二次都是用浓度为2mol/l的氯化钠溶液,第三次用的是0.015mol/l(或2mol/l)的氯化钠溶液。其原理是dna在氯化钠中的溶解度,是随着氯化钠的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当氯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4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2mol/l的氯化钠溶液和0.015mol/l的氯化钠溶液对dna的溶解度都比较高。

(11)鉴定dna时为何要用两支试管?其现象分别是什么?

其中不加dna的试管起对照作用。该试管溶液不变色,另一支加有dna的试管溶液变蓝色。

实验九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

2、装置:(见课本)

3、检测:(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高一生物易错知识点

1.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意义的部分

2.能量在2个营养级上传递效率在10%—20%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真菌ph5.0—6.0细菌ph6.5—7.5放线菌ph7.5—8.5

5.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

6.物质可以循环,能量不可以循环

7.河流受污染后,能够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分解,很快消除污染

8.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

9.淋巴因子的成分是糖蛋白

病毒衣壳的是1—6多肽分子个

原核细胞的细胞壁:肽聚糖

10.过敏:抗体吸附在皮肤,黏膜,血液中的某些细胞表面,再次进入人体后使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

11.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流入该食物链的总能量

12.效应b细胞没有识别功能

13.萌发时吸水多少看蛋白质多少

大豆油根瘤菌不用氮肥

脱氨基主要在肝脏但也可以在其他细胞内进行

14.水肿:组织液浓度高于血液

15.尿素是有机物,氨基酸完全氧化分解时产生有机物

16.是否需要转氨基是看身体需不需要

17.蓝藻:原核生物,无质粒

酵母菌:真核生物,有质粒

高尔基体合成纤维素等

trna含chonps

18.生物导弹是单克隆抗体是蛋白质

19.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

第6篇 生物实验报告格式

生物实验报告格式

一、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1.还原糖的鉴定原理 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的鉴定原理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a)和质量浓度为0.01 g/ml(b)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3.脂肪的鉴定原理 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 染成红色

三、实验过程(见书p18)

四、实验用品(见书p18)

五、注意

1.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2.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3.蛋白质的鉴定中先加双缩脲a,再加双缩脲b

六、讨论

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根据是什么?

生物实验报告格式

第7篇 大学生物理实验报告

大学生物理实验报告

风洞试验综合

一. 风洞试验简述:

实验空气动力学是空气动力学的一个分支,是用实验方法研究飞行器及其它物体在与空气或其它气体作相对运动时的气动特性、运动规律和各种复杂物理现象。由于是直接研究物体与真实气流间的相互作用,所得数据可以用作工程设计的依据,验证理论计算结果并能揭示新的流动现象,为理论分析提供物理模型。

实验空气动力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是20世纪40年代形成的。它的形成同飞行器高速发展,要求迅速获得大量复杂、精确、可靠的设计数据有关。它的主要内容除空气动力学基础理论外,还包括实验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设备的知识。

实验空气动力学的主要任务是利用风洞进行模型实验,以发现和确认流动现象、探索和揭示流动机理、寻求和了解流动规律,并为飞行器提供优良气动布局和空气动力特性数据,风洞实验所依据的基本理论是相对运动原理和相似理论。

相对运动原理:无论是固体以某一均匀速度在静止的流体中运动,还是流体以相同速度流经固体,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恒等。

相似理论:论述物理现象相似的条件和相似现象的性质的学说。是模拟的理论基础。相似理论的重要课题是确定各种物理现象的相似准数。

风洞是进行空气动力学实验的一种主要设备,几乎绝大多数的空气动力学实验都在各种类型的风洞中进行。风洞的工作原理是使用动力装置在一个专门设计的管道内驱动一股可控气流,使其流过安置在实验段的静止模型,模拟实物在静止空气中的运动。测量作用在模型上的空气动力,观测模型表面及周围的流动现象。根据相似理论将实验结果整理成可用于实物的相似准数。实验段是风洞的中心部件,实验段流场应模拟真实流场,其气流品质如均匀度、稳定度(指参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湍流度等,应达到一定指标。

风洞实验的主要优点是:

① 实验条件(包括气流状态和模型状态两方面)易于控制。

② 流动参数可各自独立变化。

③ 模型静止,测量方便而且容易准确。

④ 一般不受大气环境变化的影响 。

⑤ 与其他空气动力学实验手段相比,价廉、可靠等。

缺点是难以满足全部相似准数相等,存在洞壁和模型支架干扰等,但可通过数据修正方法部分或大部分克服。

风洞实验的主要常规试验有测力试验、测压试验和流态观测试验等。测力和测压试验是测定作用于模型或模型部件(如飞行器模型中的一个机翼等)的气动力及表面压强分布,多用于为飞行器设计提供气动特性数据。流态观测试验广泛用于研究流动的基本现象和机理。

二. 实验内容:

1. 根据风洞实验段尺寸和实验项目要求完成实验模型的结构和模型支撑结构的设计。

2. 编写模型测力和流动显示实验大纲(或实验任务书)。

3. 固定风速,改变模型姿态(例如,改变模型迎角)测量不同姿态下的模型气动力;对模型做重复性试验。

4. 对测力模型做流动显示实验(分别做模型烟流显示实验和油流显示实验)

三. 实验仪器及设备:

d1低速风洞主要组成部分为实验段、扩压段、拐角和导流片、稳定段、收缩段以及动力段。实验段截面为椭圆面,其入口长轴为102cm,短轴为76cm,出口处长轴为107cm,短轴为81cm;实验段全长1.45m;实验段的最大流速为50m/s;紊流度为0.3%;实验段模型安装区内,速压不均匀度3%。其上游收缩段的收缩比为8.4。d1低速风洞采用可控硅控制无级调速;配置有尾撑式—机构及内式六分量应变天平。由信号放大器(gda—10),a/d模数转换数据采集板和计算机构成测力天平信号数据采集系统。

实验原理:

当物体以某一速度在静止的空气中运动时,气流对物体的作用与同一速度的气流流过静止物体时的作用完全相同。风洞就是一种产生人工气流,对固定于风洞试验段的模型产生气动力作用的管道设备。

六分量应变天平:是一种专用的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作用在模型上的空气动力的大小。该天平能测量升力、阻力、侧力、俯仰力矩、偏航力矩和滚转力矩。它由应变片、弹性元件、天平体和一些附件组成。应变天平是一种将机械量转变为电量输出的专用设备。它是运用位移测量原理,利用天平的变形来测量外力大小。将应变片贴在天平弹性元件上,弹性元件上的应变与外力大小成比例,应变片连接组成测量电桥,接入测量线路中,即可测出力的大小。应变天平在测量过程中的`参量变化过程如下:

pruv

其中:

p—天平弹性元件上承受的气动力。

—在气动力p的作用下弹性元件上的应变。

r—贴在弹性元件上的应变片在弹性元件产生应变的情况下产生的电阻增量。

u—由应变片产生的电阻增量r而引起的测量电桥产生的输出电压增量(mv)。

v—检测仪器所指示的读数增量(v)。

右下图为一六分量应变天平测量电桥示意图。图中标有号码处为粘贴有电阻应变片的天平元件。例如号码1、2、3、4为天平升力元件的四个电阻阻值相等的应变片,它们构成了一个全桥电路。当天平升力元件

受载后,在电桥ac端将会有电压信号u输出,

该信号u将被引入信号放大器。

信号放大器(gda—10):其功用是将来自于天平

各分量电桥的微小电压输出放大到能被计算机接

受的电压值。

a/d模数转换数据采集板:由于计算机只能处理数

字信号,而天平各分量的输出信号是模拟信号,因

此须先用a/d模数转换数据采集板将天平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方能由计算机对采集的信号数据进行处理。

计算机:通过已有程序软件对试验模型的测力进行过程控制、数据采集和后处理。 模型烟线流动显示、表面油流显示原理参见附录1、2。

四. 实验步骤:

1) 将实验模型安装于测力天平上。对试验模型做水平或垂直调整。将模型的

攻角、侧滑角分别调整为0角。

2) 检查各有关设备之间的连线是否连接正确。

3) 打开计算机,然后是放大器及天平电源。

4) 通过计算机测力系统软件检测天平各分量的信号输出值是否正常。通常未

第8篇 生物实验室述职报告模板

时间过地飞快,忙忙碌碌中又过了一学年,在这一学年里,我一向以一名优秀实验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努力工作,用心思考,力求在工作、学习上有进步,在教师修养上有提高,争取做一名合格的实验员。

在思想上,热爱祖国,热爱____,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及路线、方针、政策;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时代感、职责感,适应发展要求,强化“六个意识”:第一,强化自我充电意识;第二,强化科研意识;第三,强化信息网络意识;第四,强化合作意识;第五,强化创新意识;第六,强化服务意识。

在工作上,踏实进取、认真谨慎,尽职尽责,对自己负责、对单位负责、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使命意识,努力把“全心全意为学校服务”的宗旨体此刻每个细节中;以改善工作作风、讲求工作方法、注重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为目标,用心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本学期生物实验室的工作重点仍是为辅助生物理论教学的顺利进行,开展好实验教学。生物实验具备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潜力的功能,更有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的作用,现将本学期生物实验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随着学期工作的结束,实验室的维护与管理工作又将开始,为新学期理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是一个不可缺的重要环节,个性是二线为教学服务的管理工作,是较零碎而不大起眼的工作。但是,在管理工作上,仍要将仪器进行科学规范管理。实验室的仪器较多,繁杂。规范的管理可使人看上去就要有一种既科学又舒适的感觉。因此在原有的管理上,除了将仪器进行分门别类分柜,分层放置,仪器贴有标签等外,按照管理和实验的性能,将仪器进一步规范化,这样一来教师使用方便,效率较高。

二、本学期期末仍要做好仪器防锈,防尘,防潮等工作,仪器使用以后防锈工作不可少的,个性是较精密的显微镜等仪器,每使用后,要认真清理和擦试镜头和有关活动的部件,然后装入箱内保存,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让所保管的所有仪器几乎无锈、无尘和受潮现象。

三、认真做好仪器的维修工作。每一学期结束前,必须要将仪器进行全面清理和维修,为下学期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四、辅助一线教师提高生物教学效果,优质服务是二线工作人员的职责,也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实验管理工作中,除了要熟悉教材,还要掌握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与教师任课的大致进度和时间,做好实验的一切准备工作。

五、生物实验室的工作属二线管理工作,在工作中几乎不会有较大的教学成果,工作压力也不会有一线教师的那么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工作也会随着发展和变化。因此在本学期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余业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和一些管理常识,不断丰富自己,争取早日像一线教师一样站在最前线努力工作或使自己的管理工作更具特色,为以后的学校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六、按时打扫实验室卫生,确保室内外的整洁。实验室的整洁能够让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情绪舒坦,是任课教师上课更有效率,学生学习更有激情。

第9篇 生物教学中引导学习教学模式的实验报告

生物教学中引导学习教学模式的实验报告范文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新课程倡导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其中探究学习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这种学习的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时,他就要想法寻找答案。在解决问题时,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在此背景理念依据下,在教学中教学模式也将发生根本的改变,生物课将更多地开展学生的试验、讨论、交流等活动。引导学习教学模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构建的。具体的模式结构:问题——阅读、实验——分析、推理、归纳、讨论——结论。

在运用这种模式的`过程中我有下面几点感触: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带者问题去阅读、分析、讨论资料,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比如:在学习〈空中飞行的动物〉时,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想一想,我们人要想在天空自由自在的飞翔必须先解决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说;一是,解决了动力问题。二是,解决了地心引力问题。教师随后提出问题:鸟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阅读、讨论、交流、的出结论。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方式,又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2、合理开发的有效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条件。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等都是课程资源。在学习〈水中生活的动物〉时,对于生活在我这些地方的学生来说,对水中的动物了解不多,而且上课时还不能做试验,学生缺少感性的认识,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开发自己已有的课程资源。如:学习鱼鳍的作用时引导学生想想:独桨船和双桨船他们的桨各起什么作用?在学习鱼儿离开水为什么会死?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头发在水中水什么样的?从水中出来时又是什么样的?这样就很容易理解知识,解决了问题。

3、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新课程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新课程的整合。这样可有效地应用数字化的优势达到学习目标。教师用编制成的演示文稿、多媒体课件来引导学生学习或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在课程学习中,利用诸多的文字处理、图形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等工具,让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但是,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把每个知识点、每个环节设计的过于完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简单的就可掌握知识,完成教学任务。但也存在着弊端,这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到位,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缺少自主探究的过程。这个问题就是我发现的问题和努力改进的方面。

第10篇 微生物实验报告

微生物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室空气微生物检测

实验室环境微生物的检测

班级:生物工程123 姓名:赵家熙 学号:2012013409

摘要: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须环境,也是微生物借以扩散的媒介。空气中存在着细菌、真菌、病毒、放线菌等多种微生物粒子,这些微生物粒子是空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验室中的环境是更为重要的,对微生物的要求更加的高,一个好的实验室环境可以让实验结果更加的精确。本实验通过对实验室空气的采集,对微生物的培养及染色观察来证明证明实验室环境存在微生物,也证明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实验室环境,空气,微生物检测,革兰氏染色,形态观察

正文:

前言

实验室空气微生物含量多少可以反映该实验室的空气质量,需要测定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空气污染微生物。实验室的空气中微生物越少,代表在该实验室做微生物实验的时候误差会小,成功率会高。本实验以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培养实验室中的微生物,利用革兰氏染色法及显微镜观察实验室中空气中的微生物种类及形态。

1. 材料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样品来源

实验室空气

1.1.2药品

氢氧化钠(固体),牛肉膏,蛋白胨,琼脂粉,nacl。

1.1.3耗材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无菌水,石棉网,电炉,酒精灯,培养皿,三角瓶,500ml烧杯,玻璃棒,超净工作台,ph试纸。

1.2方法

1.2.1取样

采集实验室空气样本

1.2.2制作培养基

在500ml烧杯内加水200毫升,放入牛肉膏1.0g、蛋白胨2.0g和氯化钠1.0g,做记号,放在火上加热,待烧杯内各组分溶解后,加入琼脂4.0g,不断搅拌以免粘底。停止加热后冷却,加入配置的naoh溶液调节ph值至7.2-7.5后倒入三角瓶。

1.2.3高压灭菌

将培养皿和三角瓶用报纸及绳包装后,利用高压灭菌锅将培养皿和装有培养液的三角瓶高压灭菌,121度维持20分钟.

1.2.4分装培养液及加入样本

在超净工作台上将三角瓶中的培养液分装到6个培养皿当中,等培养皿中培养液冷却凝固,将其中三个加入实验室中的空气样本,二个加入超净工作台空气,一个作为对照组。对照组a,实验组b贴标签做记号,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1.2.5革兰氏染色,观察其种类,形态

将培养好的带有微生物菌落的培养基拿出,取干净的载玻片于实验台上,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无菌蒸馏水,将接种环在火焰上烧红,待冷却后从斜面挑取少量菌种与玻片上的水滴混匀后,在载玻片上涂布成一均匀的薄层,涂布面不宜过大。利用高温,手持载玻片的一端,标本向上,在酒精灯火焰外层尽快的来回通过2~3次,共约2~3秒钟,放置待冷后,进行染色。初染:用结晶紫染色1min后水洗,吸干。媒染:加碘液1min后水洗,吸干。脱色:用脱色液(95%乙醇)脱色30s,水洗,吸干。复染:用番红

复染3min,水洗,吸干。待标本片干后置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发现目标物后用油镜观察,注意细菌细胞的颜色。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结果

图1 图2

图3 图4

5

图6

2.2 分析

此次实验实验目的基本完成,但仍存在一些误差。本实验采取1个培养基无菌作为对照组,另外5个作为实验组,3个采用实验室空气,2个采用超净工作台空气(1)5个实验组中,有一个培养皿没有生长出细菌,由于倒培养基操作时培养液倾倒过少,导致无法满足细菌生长代谢繁殖的所需能量。(2)如图四,是培养皿中长出的细菌,经查询,此细菌为呼吸道内的杂菌,由于操作时操作者不慎咳嗽将菌注入培养皿中。(3)如图6 使用革兰氏染色法,但镜下观察有重叠现象,制片时为彻底打散细菌。

3. 讨论

本实验除了略微操作失误以外,其他良好,经讨论,我们认为无菌操作时十分重要的,本实验操作简单,步骤清晰,答题没有改动的地方,但在其中一个操作过程中,把培养皿直接放在教室中和超净工作台上是不可取的,导致上述分析中的

(2)失误。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无菌操作。

3. 参考文献

.《公共场所空气的微生物检测报告》 孙艳萍

.《图书馆内外空气微生物检测及资源保护》 王伯秋

[3]. 《基础生物学实验技术》 主编:陈永富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9

第11篇 生物技术综合实验报告

关于生物技术综合实验报告

四川大学-生物技术-综合实验报告-学生版

生物技术综合实验

甘薯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基因的克隆和原核表达

学生: 学号:

同实验者:

<研究背景>;

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 gsh具有多种重要生理功能, 抗自由基和抗氧化应激作用, 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等。γ-gcs是植物细胞中gsh生物合成的限速酶, 可以调控gsh的生物合成量。gsh在生物体抵御冷害、干旱、重金属、真菌等胁迫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说明γ-gcs也与植物抗逆过程密切相关。

实验一 甘薯叶片rna提取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真核生物rna提取的原理;

2. 掌握trizol提取的方法和步骤。

二、实验原理

trizol 试剂是由苯酚和硫氰酸胍配制而成的单相的快速抽提总rna的试剂,在匀浆和裂解过程中,能在破碎细胞、降解细胞其它成分的同时保持rna的完整性。trizol的主要成分是苯酚。苯酚的主要作用是裂解细胞,使细胞中的蛋白,核酸物质解聚得到释放。苯酚虽可有效地变性蛋白质,但不能完全抑制rna酶活性,因此trizol中还加入了8-羟基喹啉、异硫氰酸胍、β-巯基乙醇等来抑制内源和外源rnase(rna酶)。0.1%的8-羟基喹啉可以抑制rnase,与氯仿联合使用可增强抑制作用。异硫氰酸胍属于解偶剂,是一类强力的蛋白质变性剂,可溶解蛋白质并使蛋白质二级结构消失,导致细胞结构降解,核蛋白迅速与核酸分离。β-巯基乙醇的主要作用是破坏rnase蛋白质中的二硫键。在氯仿抽提、离心分离后,rna处于水相中,将水相转管后用异丙醇沉淀rna。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总 rna中蛋白质和dna污染很少。

三、实验材料

1. 材料

甘薯(ipomoea batatas lam)叶片,品种为徐薯18

2. 试剂

① 无rna酶灭菌水:加入0.01%的depc,处理过夜后高压灭菌;

② trizol试剂;

③ 氯仿;

④ 异丙醇、75%乙醇;

⑤ tbe缓冲液;

⑥ 上样缓冲液(6×)

3. 仪器

高压灭菌锅、微量移液器、台式离心机、超净工作台、电泳仪、电泳槽、凝胶成像系统、1.5ml塑料离心管、枪头和ep管架

四、实验方法

1. 将叶片取出放入研钵中,加入适量液氮,迅速研磨成粉末,每50-100 mg植物叶片加入1 ml trizol试剂,室温放置5 min,使样品充分裂解;

2. 每1 ml trizol试剂加入200 μl氯仿,用手剧烈振荡混匀后室温放置3-5 min使其自然分相;

3. 4℃ 12,000 rpm 离心15 min,吸取上层水相转移到新管中;在上清中加入等体积冰冷的异丙醇,室温放置15 min;

4. 4℃ 12,000 rpm 离心10 min,弃上清,rna沉淀于管底;

5. rna沉淀中加入1 ml 75%的乙醇(用rnase-free水配制),温和震荡离心管,悬浮沉淀; 4℃ 8,000 rpm离心2 min,弃上清;

6. 室温放置10 min晾干沉淀;

7. 沉淀中加入20μl rnase-free ddh2o,轻弹管壁,以充分溶解rna,-70℃保存;

8. 用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检测,用eb染色并照相。

五、实验结果

1. rna提取结果

依照trizol 试剂盒方法,提出的rna较少,此部分未以图或数据显示。

2. rna后电泳结果

如图1. 其中9a为本组实验结果。由图可知rna条带非常模糊,拖尾现象严重,几乎无法分清具体条带,亮度较大。点样孔附近的红色部分为杂质,在提取过程中并未很好除去。

图1. rna提取跑胶结果。其中1泳道为样品marker,9a泳道为本小组rna样品。与标准对照可见条带模糊,拖尾现象严重。

六、分析与讨论

1. rna的提取

产量并不多,可能是因裂解样品不充分或rna沉淀未完全溶解所致。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对操作时间的掌握不熟练、操作技巧不完善,留上清与弃上清时令rna损失了部分,使最终rna产量不理想。

2. rna电泳结果

有eb存在时,电泳后28s rrna和18s rrna在紫外灯下应看得很清楚,另出现条由trna,5.8s rrna和5s rrna组成的较模糊、迁移较快的带。如果

rna没有降解,则28s rrna的亮度应为18s rrna的2倍,且这两条带都无弥散现象发生。由图1. 9a可知,rna拖尾现象严重,说明rna已大部分被降解;此外点样孔附近出现红色部分杂质,分析可能有并未除尽的蛋白质,同样影响rna电泳结果。

在进行实验时,本小组成员未严格戴上口罩并勤换手套,这可能使外源

rnaase进入样品,导致其降解严重。另外,提取出rna后本小组未立即将样品放入-70℃保存,也为导致结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最初用氯仿萃取分层的过程中,由于水相吸取过多,掺杂入部分蛋白质杂质而未于后续纯化步骤除尽,rna条带拖尾严重可能还受该蛋白质影响。

七、总结:

本次试验rna提取非常失败,从跑胶结果可见其降解严重。虽然大实验无法避免试剂交叉污染的可能性,且电泳用胶的质量也会影响实验结果,但从图

1. 2a,3a,2b等条带较为清晰的小组实验结果可知,琼脂糖凝胶质量以及试剂对结果干扰不大。那么本小组成员在提取过程中的操作一定出现了很大失误。首先口罩、手套应该严格按规定佩戴,提取过程对移液枪等仪器使用需谨慎仔细,尽量避免混入杂质。其次为排除部分杂质影响可对rna样品用紫外线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值检验,将有助于结果分析。最后,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应汲取教训避免接下来的实验出现类似问题。

实验二 第1链cdna的合成和模板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第1链cdna的合成方法和步骤

二、实验原理

真核生物基因多为断裂基因,编码区不连续,需经转录后加工才能成为成熟mrna。以真核成熟mrna为模板合成cdna,进而获得有连续氨基酸编码的dna序列,无需转录后加工,即可在原核细胞中表达。

真核生物的mrna都有polya尾巴。引物:oligo dt(12-18个t)。莫洛尼

氏鼠白血病毒逆转录酶(m-mlv )以单链rna为模板,在引物的引发下合成与模板互补的dna链(cdna)。

mrna 反转录生成的cdna可作为pcr的模板进行扩增称为rt-pcr,rt-pcr比northern杂交更灵敏,对rna的质量要求较低,操作简便,它是在转录水平上检测基因时空表达的常用方法。

三、实验材料

1. 材料

徐薯18叶片rna样品

2. 试剂

① dntp mixture(10 mm each);

② oligo (dt) primer (10 μm);

③ total rna;

④ rnase free ddh2o;

⑤ m-mlv 反转录酶;

⑥ 5×first-strand buffer;

⑦ 0.1 m dtt;

⑧ ribonuclease inhibitor (40 u/μl)

3. 仪器

10μl 和100μl 的移液枪、0.5ml的ep管、pcr仪等

四、实验方法

1. 在rnase free microtube 管中配制下列混合液:

dntp mixture(10 mm each)1 μl

*oligo (dt) primer (10 μm) 4 μl

total rna2 μl

第12篇 生物实验报告内容

2023年生物实验报告内容

2023年生物实验报告内容

实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一、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1.还原糖的鉴定原理 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的鉴定原理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a)和质量浓度为0.01 g/ml(b)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3.脂肪的鉴定原理 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 染成红色

三、实验过程(见书p18)

四、实验用品(见书p18)

五、注意

1.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2.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3.蛋白质的鉴定中先加双缩脲a,再加双缩脲b

六、讨论

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根据是什么?

生物实验报告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12篇)

一、实验目的1.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2.初步掌握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技能。3.初步掌握绘制生物图的方法。二、实验原理在植物体中,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茎尖等分生区细胞,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可以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过程,根据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变化情况,识别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着色。三、材料用具洋葱根尖、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培养皿、铅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生物相关文章

  • 生物开题报告
  • 生物开题报告97人关注

    高考实验题力图通过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力图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来鉴别考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所以在相关的开题报告中可以加入 ...[更多]

  • 2023年生物实验报告模板(12篇)
  • 2023年生物实验报告模板(12篇)95人关注

    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二、实验原理1.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 ...[更多]

  • 生物多样性报告
  • 生物多样性报告84人关注

    关于澳大利亚农业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的考察报告2002年5月25日至6月8日,中国农业部赴澳大利亚农业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代表团一行5人,应澳大利亚农渔林部的邀 ...[更多]

  • 生物实验报告格式(12篇)
  • 生物实验报告格式(12篇)82人关注

    生物实验报告格式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二、实验原理1.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 ...[更多]

  • 生物科技报告(2篇范文)
  • 生物科技报告(2篇范文)73人关注

    为科学谋划我县“十二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全县生物产业发展水平,实现以生物产业工业化提升生物资源开发产业化,促进传统生物产业向现代生物产业转 ...[更多]

  • 初中生物报告(7篇范文)
  • 初中生物报告(7篇范文)69人关注

    一学年结束了,对于这一年的工作,有喜有忧,为了总结经验,并从经验中取得进步,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一、教学思想方面:本人思想进步,积极向上,拥护中国***,以*的方针政策 ...[更多]

  • 生物实验报告(12篇)
  • 生物实验报告(12篇)67人关注

    生物实验报告模板实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二、实验原理1.还原糖的鉴定原 ...[更多]

  • 生物研究性学习报告(8篇)
  • 生物研究性学习报告(8篇)65人关注

    高一级数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实践检验真理'.这是伟大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名言.生活中的数学,便体现了数学这一基本学科的实用性.有道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 ...[更多]

综合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