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2016社会工作调查报告
2016社会工作调查报告(1)
一、带领残疾人奔小康是历史赋予我们残疾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因而,谈论条件划一的小康是不全面的,目前,还有相当比重的人口没有进入小康。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是我们在奔小康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而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更是首当其冲。目前,我国农村还有1000多万贫困残疾人,收入水平低于生活保障线的城镇残疾人有200多万,残疾人的贫困程度这么严重,实现小康差距这么大,在20年内,要解决残疾人的温饱,进而实现多数残疾人的小康,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邓朴方**强调:我国有6000多万残疾人,涉及近2亿多人口。残疾人小康问题如果不解决,那么全面小康就不能实现。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是全面的小康,不是真正的小康。邓朴方**的讲话,给我们指出了带领残疾人共同奔小康的重要意义,同时也给我们残疾人工作者一个神圣的任务,无论困难多大,都要坚定信心,带领残疾人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残疾人进入小康之时,也是我们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之日。
二、影响残疾人奔小康的困难与障碍
残疾人由于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日益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明显处于不利的地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的整体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也有了更多的保障,但离小康社会的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难题。
1、就业难度大。长期以来残疾人的就业一直是个难题,但这个问题不解决,残疾人的小康愿望只能是一个幻想。目前,在我市登记就业的残疾人中,能实现就业的比率很低。很多的单位别说安排残疾人就业了,就是依法应该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想赖着不交。在近年由残联通过推荐实现就业的有限的残疾人中,没有一个能安排在**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就业。现在接收残疾人就业的除了福利企业以外,只有少数的私营企业。另外,由于能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比例甚低(在登记就业的残疾人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2人,具有中专学历的只有5人),远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招工要求。再加上受年龄偏大、缺乏专业技能等的影响,就业就更为困难。即使在就业的残疾人中,其收入水平也普遍偏低。据我们了解,除了部分有稳定工作的残疾人外,社会上月收入在600元以上的残疾人比例很少。如:在福利企业工作的残疾员工,月平均工资约为300-500元,低的只有200元左右。个别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每月给残疾人的报酬只比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待遇稍高,或给残疾人一定的生活费,把残疾人养起来,用来逃避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2、优惠措施不够完善。20xx年贵港市政府印发了《贵港市关于实行优惠政策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暂行办法》,各县市区都相继出台了自己的扶助残疾人的优惠政策措施或规定。这些暂行办法或规定的执行为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这些优惠暂行办法或规定制定得还较为粗放,有些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市残疾人事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优惠措施有些已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比如,对公共交通主管部门要给盲人在市区内免费乘坐公共汽车,其他残疾人半票乘坐公共汽车的照顾,我们与公共汽车公司也进行了协调,公司也答应按照要求执行,但由于大部分的车辆已经承包经营,实际操作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据我们了解,目前还只有少数的残疾人能享受到乘车优惠。再比如,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开办私营企业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优先核发营业执照,优先安排场地、摊位。对残疾人优先安排摊位根本不可能,现在实行市场经济,许多摊位都需要进行招投标,都是与租金挂钩的,没有钱谁给你优先安排?如何优先安排?营业执照,只要符合规定,依法经营,谁去都给办理,根本不需要优先办理。
3、社会救济系统的条件尚需规范和完善。目前民政困难救济(五保供养)的条件不尽合理,部分干*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比如,部分村镇干*在划定五保供养对象或进入敬老院供养的对象时,便以是否达到60岁做为基本条件之一,把部分不足60岁的而又确实是三无的残疾人排除在外,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现阶段,我们的救助对象考查,不是以人为单位而是以户为单位进行考查,致使有些年轻的残疾人丧失了劳动能力,达到了申请救济(或低保)的条件,但由于家中的父母还能劳动,人均收入超过了最低生活保障线,被挤在救济(或低保)大门之外。出现了不少年迈的父母既要养自己,又要养儿女,甚至养孙子的情况,在接待来访时,这些老人们常含着眼泪对我们说:现在我们还在,还能劳动,还能养着他几年,将来我们也不能动了,不知道会如何。在他们的泪中我们读出的是无助和无奈。
4、残疾类别差异对就业和生活影响较大。在五类(视力、肢体、听力语言、智力、精神)残疾人中,智力和精神这两类残疾人的就业和生活最为困难。一般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单位根本不考虑这两类残疾人,这两部分残疾人,基本靠家庭供养。特别是精神残疾人,相当部分需要靠药物控制病情,严重的需长期入院治疗,他们医药费,对一般家庭来说是一项庞大的开支,长年累月,确实难以为继,最终令不少家庭放弃治疗,任其病情发展。可谓家有精神,全家伤神,精神残疾人是残疾人奔小康中难以逾越的喜玛拉雅峰。
5、社会保障难以落实。在残疾人群体中,除没有工作收入的近忧外,还有将来老了养老的远虑。不少残疾人家长反映,现在他们还能负担其残疾子女的日常生活,但他们老了怎么办?其子女老了又怎么办?部分残疾人由于没就业、没收入,也就不可能购买养老、医疗等保险,达到退休年龄后将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据我们了解,只有很少一些收入较好的家庭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为其子女购买了这类保险,做到了未雨绸缪。但这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家庭只能维持日常的生计,日后的事情只能听天由命了。这些残疾人怎样安度晚年呢?这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虽然我们可以说还有民政救济这道保障,但离小康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6、残疾人受教育的程度较低,而且能接受培训的机会不多,造成残疾人的素质普遍较低;部分残疾人存在依赖思想,往往不做主观努力,等、靠、要的思想严重。
以上是影响残疾人奔小康中的主要几种因素和问题。
三、残疾人奔小康的思路与途径
*的十六大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也提出了要发展残疾人事业,这在以前历次*代会主报告中是没有过的,虽然只有七个字,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表明,发展残疾人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新一届中央领导同志也十分重视残疾人工作,***___在为反映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事迹的《自强之歌》撰写的序言中,深刻阐述了残疾人事业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残疾人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各级*委和政府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黄菊同志代表___、国务院向中国残联第四次代表大会所致的祝词,充分肯定了残疾人事业取得的成就,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要求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带领广大残疾人与全国人民共同奔赴小康。
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既为残疾人事业发展带来机遇,也给残联的工作带来压力和挑战。我们要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将残疾人事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步推进,在工作指导思想上,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小康社会总体目标来考虑;在工作内容上,将残疾人事业纳入本级政府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中去;在工作方法上,要努力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探索切实可行的措施,化解各种困难,带领残疾人共同奔小康。
1、加大就业工作力度。要提高残疾人的生存质量,首先要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在全社会给残疾人就业创造宽松环境的同时,残联要加大对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力度。一是继续宣传贯彻实施《贵港市依法实施社会各单位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依法对全市辖区内所属单位的安置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督促未开展安置工作的单位履行应尽的义务。二是建议工商、卫生、消防、税务等部门减免各种税费,为残疾人经营者,特别是新创业者创造生息的机会,如:对新开业者全免一至两年的费用。三是探讨利用辖区内的市场,在每个市场中设置一些残疾人专用摊位,供残疾人自谋职业等。四是在烟草等专营的行业,给残疾人参与经营留出一定的摊位和空间。
2、对残疾人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及保障。一是扩大福利企业、单位的用人范围,除了肢体、视力、听力语言三类残疾人外,将轻度的智力、精神两类残疾人纳入进来,不要厚此薄彼。使有劳动能力的轻度智力、精神残疾人享有劳动的权利。二是现行的民政救济条件是以户为计算单位,使有些残疾人应救而不能救,建议以人为计算单位,落实到残疾人本人身上。三是逐步将失业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为其购买养老及医疗保险。可采用政府出大头,残疾人出小头,或全免的形式,解除残疾人及家属的后顾之忧,使残疾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四是与劳动部门配合,按照有关的劳动法规,对安置单位的残疾人工资、福利待遇进行检查,落实好同工同酬的问题。
3、提倡先富带后富的社会风气。先富带后富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中提出的原则和口号,目的是使全国人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我们也看到,一些先富起来的老板,在带领人们致富及帮助弱势群体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如:贵港市银泉山庄的老板黄健全,他本人也是残疾人,为了帮助残疾人,在他的企业里就安排了4名残疾人就业。为此,我们呼吁和大力倡导这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一个关心、帮助残疾人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到帮助残疾人的行列中,使更多的残疾人受惠。
4、加大对精神病防治的投入。目前的精神病防治经费明显不足,难以应付精神病人的康复要求。建议政府加大经费投入,多设置心理咨询、疏导、宣泄的机构,加大精神病防治的力度,同时设立精神病康复中心,采取少收费及对特困实行全免费的形式,减轻患者及家属的负担,使大部分患者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疗,降低肇事率,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5、立法工作要跟上。建设小康社会有一个过程,为保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对原有的优惠措施应加以补充和修订,建议将有关的残疾人优惠措施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更具可操作性,依法行政,减少人为的因素。
6、加强对残疾人的培训,提高残疾人的综合素质。通过文化扶贫、扫盲、职业培训等手段,不断提高残疾人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同时,通过引导、鼓励残疾人摆脱等、靠、要的思想,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独立自主,艰苦创业,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残疾人奔小康,既是残疾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相信,通过*和政府的重视,通过全社会的帮助,通过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的努力,一定能使残疾人与健全人并肩携手进入小康社会。
2016社会工作调查报告(2)
按照上级要求,县妇联针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巾帼志愿者者队伍建设这两个主题,认真组织开展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从目前情况来看,全县17个乡镇,10个社区,20个县直**妇委会,有一支巾帼志愿者队伍活跃在社区,亦称为家庭暴力说劝队,主要由离退休老干*、计生专干、妇联**等人员构成。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行政机构数21个(县妇联内设妇女权益维护类1个,城乡妇女发展1个,妇女宣传工作数1个,儿童和家庭工作数1个,再加上乡镇妇联17个),总人数25人,其中女性25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事业单位数5个(妇女权益维护类1个,事业单位妇委会1个,妇女儿童宣传类1个,妇女儿童教育培训类1个,家庭教育和文化建设类1个),总人数55人,其中女性占39人。城乡社区妇女组织数10个,社区妇联10个,总人数10人,其中女性占10人;家庭教育和文化类机构数10个,总人数10人,女性占10人,其中家长学校数8个,总人数8人,女性占8人。
二、现状分析
从上述情况来看,目前,我县妇女儿童权益维护类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除了专门或兼职从事妇女儿童工作的妇女工作者之外,所谓的民间组织在一定意义上说存在的范围很小。专业范围更是受到很大程度地限制,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从事社会工作专业或社会心理学等相关专业几乎为零。职业评价等级基本处于未获等级的状态。
出现上述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没有一定的行政执法权,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其发展的深度和力度。比如遇到妇女家暴投诉案件,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通过组织给你调解一下,至于给施暴者多大的惩罚,多大的威慑,给被施暴者多大的安慰,可以说是微不足道。就是这样的存在现实,就是让我们从事妇女维权的工作者也感到无可奈何,何况是她们呢?二是缺乏规范的岗位设置、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社会认同等,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缓慢的普遍原因。三是待遇偏低、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而不能安心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其发展的内在活力。就拿村一级的妇代会主任来说,她们的工资经济好一点的村可以拿到200-300元左右,经济差一点村拿的更少,甚至有的还拿不到钱,至于说她们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对于她们来说已是她们最大的希望和满足了。
三、意见和建议
1、加强源头维权,制定出台一些有关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好政策,在源头参与上提供可靠保障。
2、解决人员编制问题,使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在政治上拥有一个合法的明确的身份。提供合适的条件和待遇,在物质上提供必要的支持。从而吸纳和接收一批热心妇女事业的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投入我们这支队伍当中来。
3、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和良好的用人机制,注入新鲜活力,提高综合实力,丰富工作内涵。
4、采取多种措施,逐渐获得社会的认同,提高全社会的普遍认同感。这不是一个立刻就能见到实效的短期行为,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长期的共同努力。
5、加大媒体的宣传,增强社会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巾帼志愿者队伍的关注力度,借助电台、报纸、网络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一批典型,搭建平台,营造氛围。
第2篇 关于社会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思考的调查报告
做好社会工作,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对于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目前,一方面对社会工作和社会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滞后于形势发展,另一方面*委政府、人民群众对社会服务和社会人才的需求又显得十分迫切。笔者认为,研究社会工作和社会人才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基本问题和思路入手,寻求破题。
一、准确把握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定位
按照官方和学术界比较认同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助人自助为宗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理论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专门职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主要分布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保障、社区建设、司法矫正、教育卫生(心理疏导)等领域,专门从事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按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的界定,社会工作者是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很明显,这里的社会工作者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工作人才。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这里的社会工作人才,应当属于*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之一的专业技术人才的范畴,指的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这跟我们通常工作实践中所说的社会工作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工作实践中所称的社会工作者不能混同于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者必须走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才能转化为社会工作人才。
二、严格界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外延
结合工作实践,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外延应当涵盖:长期从事社会工作实践,并做出贡献的社会工作者(包括公共服务部门、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公益性协管岗位、各类志愿者);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评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高级社会工作师);专门从事社会工作管理、教学和研究,具有初级专业技术以上职称或执业资格的人。
三、充分认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当前社会,不和谐因素很难用传统行政、法律或思想政治工作手段来化解,需要大量社会工程师来协助*和政府做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举措;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是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有力手段;是建设和谐文化、营造诚信友爱良好社会氛围的重要保障;是创新*的群众工作方式、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迫切要求。
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大表现:
一是职业不专业,专业不职业。所谓职业不专业,是指长期从事社会工作实践的社区工作者,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缺乏价值理念、工作手段和方法有限,往往无法兼顾服务对象的各类利益需求,只凭主观经验,采取简单说服教育式,很难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的服务,无法有效应对和解决新的复杂社会问题。所谓专业不职业,是指每年专业培养的大学生非常有限,全国仅1万多人,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老年人、残疾人、城乡贫困人口、青少年的现实需求),由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如民政、人民团体没有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才和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加之民办社团、社会服务机构不发达,大部分难以就业,改行做其他工作。
二是行政半专业,志愿不专业。所谓行政半专业说的是,非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其实早已存在,长期以来社会工作由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来担负,特别是民政、劳动保障部门、街道、群团组织承担了主要工作,但这种服务主要是依附在行政系统上的半专业服务,强调以行政管理为本而非专业的以人为本、以服务案主为本,缺乏助人自助的核心价值理念。所谓志愿不专业说的是,社会工作具有专业的价值理念、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是社会工作人才区别传统助人者和志愿者的重要方面。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群众越来越多,但由于很多志愿者只有一腔服务热情,缺乏专业培训和机制激励,难以形成持续化、常态化、专业化的社会服务;而有专长的志愿者,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决定了一个人很难在多个岗位上长期兼职,提供的服务难以令人满意,更难长远。
三是无名无利难留人。社会工作者的地位和待遇相对较低,赢得社会认可和尊重远远不如其他专业技术人才。
五、培养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对策
围绕培养、评价、储备、使用、激励下功夫。在人才培养和评价上,坚持行政与专业结合、以专业为主。要大力普及社会工作知识,加强教育培训。专业培训主要依托三峡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职业培训主要通过设置培训基地,采取进修、短训等方式,对现有社会工作者采取有计划、分层次、大规模培训,制定政策,鼓励其参与职业水平评价,通过职业水平考试,提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在人才储备上,坚持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以专职为主。积极探索志愿者培训和评价机制,培养互助精神,为社会工作吸纳储备一批社会工作人才,最终促进其转化为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在人才使用上,坚持部门与社区相结合、以社区为主。社会工作人才的使用应首先倾斜基层。做到四个一批:即社区考任选举吸纳一批,政府购买公益管理服务岗位招聘一批,部门设置岗位充实一批,群团组织招募注册一批。在人才激励上,有岗位、有待遇、有地位、有发展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工作人才。
主要采取四大措施:一是舆论宣传提升地位,普及社会工作、宣传先进典型、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等。多元投入提供保障,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以钱养事机制,扶持民办非企业和公益社团组织。二是落实政策增加实惠,保障工作经费,社区工作者评定职称、提高工资待遇等。四是部门主导强化群团。在*委领导下,建立组织部门综合协调,人事、民政、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司法、卫生等有关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形成工作合力。在工青妇残等负有权益保障、社会救助职能的群团组织,适当增设专门社会工作岗位,配备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更好地指导基层的社会工作。
第3篇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调查报告
一、2013年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回顾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们逐步走出了*政主导、协会承载、项目运作、分类推进、激励引导的路子,着力于本土督导助理培养,继续加强社会组织孵化管理中心及其基地建设,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在关爱特殊服务、心理与行为服务、管理类服务等领域扩大优质服务辐射范围,进一步深入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截止到目前,全区拥有基层社会工作人员1000余名,其中,注册社工478人,驻会专家14人,已有会员44家。
1、注重完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工作模式。一是建立了高规格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体制。按照*委统一领导,成立了由区委**任组长,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政府主管副区长任副组长,17个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包括区委、区政府1+5政策文件、机构扶持办法、政府购买服务、教育培养、评估监管等制度体系。着力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区委、区政府的重点工作,纳入工作的整体部署,纳入群众的具体领域。有区委**和组织部长亲自部署,亲自调动,亲自督查,确保了工作部署得到落实,各项决策有效实施。
二、2014年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安排
1、进一步完善机制体制,坚持从战略的高度构建社工工作体系。一是完善高位的组织领导机制。按照*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紧,民政部门具体负责,其他部门和团体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坚持把社工人才建设纳入区委、区政府的重点工作,同部署、同调度、同督查,确保工作得到落实、决策有效实施。二是完善社工行业的管理监督机制。针对社会工作者分布在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社区的现状,成立相关的区社会工作者协会,规范行业标准,为社会提供注册、指导、监督等服务。三是完善多元的经费投入机制。社会工作辛劳而繁杂,我们应制定社工人才的薪酬指导政策,积极探索建立与岗位职责和个人服务相挂钩的激励机制,率先在全市大幅上调社会工作人员薪酬,大大提升社会工作人才立足本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2、加强社工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对结构合理的社工人才的培养。一重是注教育培养的专业化。按照大规模分层培训思路,分时段制定社工培养规划,建立更多,规模更大的社工学院和实践基地,继续用相关经验编写本土的教材。二是完善社工岗位设置。针对当前区级明确每2000名企业职工或5000名外来务工人员设立1个社工岗位的要求,进一步探索明确岗位服务内容和企业社工岗位个数设置的合理性。三是着力政府购买项目化。采用社工岗位派驻和专项服务打包两种形式,由各单位自主申报,社工局专项管理,第三方专家组督导评估,形成项目申报、管理、跟踪、考评为一体的项目制管理体系。
3、完善本土社工的服务体系,坚持用创新的方法推进社工本土的发展。一是强化高校院所的专业引导。以高校为依托,大力展开高校院所与我区社工发展的一体化建设,积极探索建立社工合作研究、人才对口培养等机制,确保将高校院所的专业性与本土需求的实践相结合,提高本土专业的社工专业技能素质。二是强化政府社会的共同参与。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是我区社工队伍建设的主要特征。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强化人才发展的激励保障,建立县级领导联系优秀社工、岗位津贴、项目经费倾斜、人才双推优、从社工定向选聘行政事业人员等制度。三是强化本土服务的专业体制。根据社会工作人员集中在社区的状况,着力抓好社区工作者社工化体制。在机构建设上,设立多个社区社会工作者;在队伍配备上,配置助理社工师职称以上的社区工作者、高校社工专业学生、社区志愿者、有针对性的在社区展开专业服务;在志愿者管理上,将全区所有类别的志愿者统筹归社会工作局管理,定期组织开展服务培训、网上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