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强化民主*派监督实效性问题调研报告
强化民主*派监督实效性问题调研报告
民主监督既是我国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监督作为民主*派的基本职能,具有层次高、范围广泛、代表性强、形式灵活等特点,已成为我国民主政治生活中,最常见、最实用、最高效的民主监督形式。要切实发挥民主*派的民主监督职能,增强实效性,目前仍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亟待解决。
一、完善民主*派民主监督职能尚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民主*派民主监督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中共中央(1989)14号文件和(20xx)5号文件等系列文件出台以来,民主*派的民主监督工作就进入了一个有序规范的发展阶段,并取得了诸多显著成绩。但作为民主*派的一项基本职能,民主监督在实践中仍存在着民主容易监督难;形式容易实效难;基层容易上层难;对下容易对上难;事后容易事前难;小事容易大事难;建议容易批评难;反映容易反馈难等一系列问题,从而造成了民主监督形式繁多、实效不足的虚位弱化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级地方*政领导对接受民主监督的必要性依然认识不足。当前,一些地方*政领导(特别是基层)仍存在着对民主监督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落实不力的问题。他们依然认为民主监督就是开个座谈会,听听发言或意见。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喜欢听赞扬的声音,听不惯不同意见,更别说是监督的批评意见了。有些领导干*对于民主监督仍是叶公好龙,“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对民主监督的意见或建议,不是及时回复或处理,而是推诿、扯皮。因此,民主*派能否对执政*及其执政团队实行有效的民主监督,还取决于执政*各级领导的认识和态度,取决于对接受民主监督的重视和落实。因此,各级*政领导对民主监督必要性的认识,已成为增强民主监督实效性的关键。
(二)民主*派自觉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意识不强,作为不够。不少民主*派领导认为,虽然参政*组织独立、政治自由,但发展成员、组织活动、**建设和物质条件等方面都需要执政*支持和帮助,担心主动监督会影响*际关系,得罪领导,对*派或自身发展不利。因而在履行监督职能时往往如履薄冰,不敢提有价值或尖锐的不同意见,从而出现了重参政议政、轻民主监督的现象,自我淡化了履行监督职能的意识。另一方面,由于民主监督的意见或建议往往得不到及时答复或落实,看不到实际效果,因而也挫伤了民主监督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产生了“提了也白提,干脆不要提”的情绪。当然,还有不少*派人士习惯于赞扬或肯定,在有机会履行监督职能时,不能明确职责、摆正位置、发挥作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有人甚至利用民主监督之际为不当开脱说情,这些现象无疑也损害了民主监督的形象。
(三)民主*派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缺乏必要的制度与机制保障。目前,虽然民主监督作为国家政体的重要监督形式,越来越受到各级*政部门或领导的重视,但在监督形式、程序、责任及信息公开、意见反馈和绩效考核等实际应用方面,还缺少必要的制度与规范措施,未能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这种没有约束、考核或影响的监督机制,必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而造成了许多地方民主监督的实施成效,完全取决于*政一把手的开明程度,并有了“容纳肚量决定监督胆量”的说法。因此,民主监督如不尽快建立对监督主客体均有约束力的制度与机制保障,仅靠主要领导的认识和觉悟,难以获得应有的实效。
二、增强民主*派民主监督实效性的措施与建议
虽然三权分立、政*制衡等西方政治制度并不适合我国国情,但是加强监督却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民主监督时曾指出:“有监督比没有监督好,一部分人出主意不如大家出主意。”“***总是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民主*派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出主意。这样,反映的问题更多,处理问题会更全面,对下决心会更有利,制定的方针政策会比较恰当,即使发生了问题也比较容易纠正。”中共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些都为民主*派履行民主监督职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政策支持。
当前,根据我国民主监督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要增强民主*派民主监督的实效性,就必须从执政*和参政*两个方面,提高认识、明确制度、完善机制、规范程序。
(一)各级*政**和领导应切实提高对民主监督重要性的认识
现阶段,民主*派民主监督的实效性依然取决于执政*及其执政团队的接受程度。因此,各级*政领导要从提高执政能力,加强和改善多*合作,构建民主政治与社会和谐的高度,认识接受民主监督的重要性,提高接受民主监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要注意保护民主监督的权利,发扬民主,广开言路,鼓励讲真话,提 不同意见。同时,对民主监督的意见要闻过则喜,从善如流,认真研究,及时反馈。只要有了接受民主监督的诚意,就能赢得民主*派的信任,从而获得民主监督的实效。
(二)民主*派也要不断提高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水平和能力
民主*派是民主监督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外部环境固然重要,但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也是当务之急。
——正确认识民主监督的用意和概念。首先,民主*派的民主监督是建立在与***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民主监督,并以支持和帮助***执好政、掌好权、做好事为初衷和归宿。其次,民主监督是相对于行政或法律监督而言的非权力监督形式。抱怨民主监督缺乏法律依据和主张民主监督法律化与权力化的观点,纯属概念性错误,而非探讨“禁区”的问题。
——将民主监督寓于参政议政之中。虽然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是民主*派的两项基本职能,但在实际工作中,民主监督与参政议政却是密不可分。民主*派参政议政的许多意见建议,都体现了民主监督的职能。若将两种职能截然分开,就会产生民主监督相对于参政议政被“忽视或弱化”的社会认识与错觉。
——民主监督的作用不限于反腐败。加强民主监督有利于扼制腐败,但民主监督的作用绝不限于反腐败。事实上,腐败问题是各国执政*和政府面临的普遍问题。要解决“__”问题,主要靠法治而不是民主监督。因此,将腐败现象归咎于民主监督不力或弱化,归咎于参政*对执政*没有制约权力,进而对我国政*制度产生怀疑,都是概念性错误产生的认识误区。
——提高民主*派民主监督的责任心。虽然民主监督存在着阻力大、难度高、不易出成绩甚至有负面影响等客观问题,但民主*派在民主监督工作中的责任心不强、乖张奉承等主观问题,也是民主监督不力的重要原因。为此,民主*派应本着参政为国、议政为民的政治责任感,增强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责任心,发挥职能优势,做好监督工作。
——选好民主*派民主监督的切入点。选好民主监督的切入点,做到监督有针对性、意见有可行性,对提高民主监督的实效性至关重要。只有选择好社会关注、群众关心、影响面广、关系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民主监督,才能体现参政与执政的互助性,不断凸显民主监督的实效性。
——推进民主*派民主监督的专业化。参照民主*派设置“参政议政专委会”的做法,组建“民主监督专委会”,负责指导、协调和督促民主监督工作。民主监督作为政*间的一种严肃性、层次高的监督形式,要求监督者应具备较高的政治和政策水平,切忌随意性。因此,提高*派组织和成员民主监督的职能水平,就成了保障民主监督实效性的前提条件。
(三)建立民主*派民主监督的制度化与规范化运行机制
增强民主监督的实效性,并非一定要将民主监督的柔性变为法制监督的刚性,而是要增强一种非权力监督的行为约束和民主压力。这种机制的形成,不能靠个人的自觉性,只能靠有制度保障的规范化监督程序,这是克服民主监督随意和虚化的根本途径。
——建立政务信息通报制度。民主监督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只能来源于信息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因此,要增强民主监督的实效性,就必须事先保障民主*派对*和政府重大决策和目标任务的全面及时了解。
——建立民主监督专报制度。民主*派以规范的文字“专报”形式提交民主监督的意见或建议,各级*委和政府指定部门负责接办民主监督专报,使民主监督做到严肃正规,责任明确,有案可查。
——建立民主监督责任制度。对民主*派民主监督的意见建议,要根据职能分工和领导批示意见,落实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将办理效果与年终考核评优挂钩。
——建立民主监督反馈制度。*和政府责任部门对民主监督意见或建议要及时研究、办理和反馈,按照“已解决”、“正在解决”或“留作参考”等情况进行答复。
——建立民主监督评价制度。对民主监督的内容和处理结果,由统战或纪检监察部门定期进行考核评价,考评结果应予上报和公布。通过考评制度来督促和保证监督主客体的同步提高。
——建立民主监督考核制度。将民主监督工作纳入民主*派绩效考核,通过制定工作任务、目标分解、责任落实和年终考核等制度,将民主监督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民主监督的激励与保障机制。
——加强同舆论监督的有机结合。民主监督只有同舆论监督的有机结合与密切配合,才能切实提高民主监督的影响力与实效性,并与其它监督形式一起,发挥保障公正、公平和进步的作用。
虽然民主监督还存在诸多制度、程序和机制问题,但民主监督作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已引起执政*和参政*的共同关注。当人大及其代表能够全面履行对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依法监督后,民主*派还要逐渐回归对执政*实行民主监督的主要参政职能。可以相信,在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民主*派的民主监督工作,必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制度规范与科学发展,并在政治与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实效性。
第2篇 关于加强民主*派监督实效性问题调研报告
民主监督既是我国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监督作为民主*派的基本职能,具有层次高、范围广泛、代表性强、形式灵活等特点,已成为我国民主政治生活中,最常见、最实用、最高效的民主监督形式。要切实发挥民主*派的民主监督职能,增强实效性,目前仍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亟待解决。
一、完善民主*派民主监督职能尚需解决的问题
(一)各级地方*政领导对接受民主监督的必要性依然认识不足。当前,一些地方*政领导(特别是基层)仍存在着对民主监督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落实不力的问题。他们依然认为民主监督就是开个座谈会,听听发言或意见。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喜欢听赞扬的声音,听不惯不同意见,更别说是监督的批评意见了。有些领导干*对于民主监督仍是叶公好龙,“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对民主监督的意见或建议,不是及时回复或处理,而是推诿、扯皮。因此,民主*派能否对执政*及其执政团队实行有效的民主监督,还取决于执政*各级领导的认识和态度,取决于对接受民主监督的重视和落实。因此,各级*政领导对民主监督必要性的认识,已成为增强民主监督实效性的关键。
(二)民主*派自觉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意识不强,作为不够。不少民主*派领导认为,虽然参政*组织独立、政治自由,但发展成员、组织活动、**建设和物质条件等方面都需要执政*支持和帮助,担心主动监督会影响*际关系,得罪领导,对*派或自身发展不利。因而在履行监督职能时往往如履薄冰,不敢提有价值或尖锐的不同意见,从而出现了重参政议政、轻民主监督的现象,自我淡化了履行监督职能的意识。另一方面,由于民主监督的意见或建议往往得不到及时答复或落实,看不到实际效果,因而也挫伤了民主监督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产生了“提了也白提,干脆不要提”的情绪。当然,还有不少*派人士习惯于赞扬或肯定,在有机会履行监督职能时,不能明确职责、摆正位置、发挥作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有人甚至利用民主监督之际为不当开脱说情,这些现象无疑也损害了民主监督的形象。
(三)民主*派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缺乏必要的制度与机制保障。目前,虽然民主监督作为国家政体的重要监督形式,越来越受到各级*政部门或领导的重视,但在监督形式、程序、责任及信息公开、意见反馈和绩效考核等实际应用方面,还缺少必要的制度与规范措施,未能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这种没有约束、考核或影响的监督机制,必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而造成了许多地方民主监督的实施成效,完全取决于*政一把手的开明程度,并有了“容纳肚量决定监督胆量”的说法。因此,民主监督如不尽快建立对监督主客体均有约束力的制度与机制保障,仅靠主要领导的认识和觉悟,难以获得应有的实效。
二、增强民主*派民主监督实效性的措施与建议
虽然三权分立、政*制衡等西方政治制度并不适合我国国情,但是加强监督却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民主监督时曾指出:“有监督比没有监督好,一部分人出主意不如大家出主意。”“***总是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民主*派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出主意。这样,反映的问题更多,处理问题会更全面,对下决心会更有利,制定的方针政策会比较恰当,即使发生了问题也比较容易纠正。”中共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些都为民主*派履行民主监督职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政策支持。
当前,根据我国民主监督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要增强民主*派民主监督的实效性,就必须从执政*和参政*两个方面,提高认识、明确制度、完善机制、规范程序。
(一)各级*政**和领导应切实提高对民主监督重要性的认识
现阶段,民主*派民主监督的实效性依然取决于执政*及其执政团队的接受程度。因此,各级*政领导要从提高执政能力,加强和改善多*合作,构建民主政治与社会和谐的高度,认识接受民主监督的重要性,提高接受民主监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要注意保护民主监督的权利,发扬民主,广开言路,鼓励讲真话,提不同意见。同时,对民主监督的意见要闻过则喜,从善如流,认真研究,及时反馈。只要有了接受民主监督的诚意,就能赢得民主*派的信任,从而获得民主监督的实效。
(二)民主*派也要不断提高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水平和能力
民主*派是民主监督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外部环境固然重要,但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也是当务之急。
——正确认识民主监督的用意和概念。首先,民主*派的民主监督是建立在与***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民主监督,并以支持和帮助***执好政、掌好权、做好事为初衷和归宿。其次,民主监督是相对于行政或法律监督而言的非权力监督形式。抱怨民主监督缺乏法律依据和主张民主监督法律化与权力化的观点,纯属概念性错误,而非探讨“禁区”的问题。
——将民主监督寓于参政议政之中。虽然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是民主*派的两项基本职能,但在实际工作中,民主监督与参政议政却是密不可分。民主*派参政议政的许多意见建议,都体现了民主监督的职能。若将两种职能截然分开,就会产生民主监督相对于参政议政被“忽视或弱化”的社会认识与错觉。
——民主监督的作用不限于反腐败。加强民主监督有利于扼制腐败,但民主监督的作用绝不限于反腐败。事实上,腐败问题是各国执政*和政府面临的普遍问题。要解决“__”问题,主要靠法治而不是民主监督。因此,将腐败现象归咎于民主监督不力或弱化,归咎于参政*对执政*没有制约权力,进而对我国政*制度产生怀疑,都是概念性错误产生的认识误区。
——提高民主*派民主监督的责任心。虽然民主监督存在着阻力大、难度高、不易出成绩甚至有负面影响等客观问题,但民主*派在民主监督工作中的责任心不强、乖张奉承等主观问题,也是民主监督不力的重要原因。为此,民主*派应本着参政为国、议政为民的政治责任感,增强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责任心,发挥职能优势,做好监督工作。
——选好民主*派民主监督的切入点。选好民主监督的切入点,做到监督有针对性、意见有可行性,对提高民主监督的实效性至关重要。只有选择好社会关注、群众关心、影响面广、关系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民主监督,才能体现参政与执政的互助性,不断凸显民主监督的实效性。
——推进民主*派民主监督的专业化。参照民主*派设置“参政议政专委会”的做法,组建“民主监督专委会”,负责指导、协调和督促民主监督工作。民主监督作为政*间的一种严肃性、层次高的监督形式,要求监督者应具备较高的政治和政策水平,切忌随意性。因此,提高*派组织和成员民主监督的职能水平,就成了保障民主监督实效性的前提条件。
(三)建立民主*派民主监督的制度化与规范化运行机制
增强民主监督的实效性,并非一定要将民主监督的柔性变为法制监督的刚性,而是要增强一种非权力监督的行为约束和民主压力。这种机制的形成,不能靠个人的自觉性,只能靠有制度保障的规范化监督程序,这是克服民主监督随意和虚化的根本途径。
——建立政务信息通报制度。民主监督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只能来源于信息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因此,要增强民主监督的实效性,就必须事先保障民主*派对*和政府重大决策和目标任务的全面及时了解。
——建立民主监督专报制度。民主*派以规范的文字“专报”形式提交民主监督的意见或建议,各级*委和政府指定部门负责接办民主监督专报,使民主监督做到严肃正规,责任明确,有案可查。
——建立民主监督责任制度。对民主*派民主监督的意见建议,要根据职能分工和领导批示意见,落实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将办理效果与年终考核评优挂钩。
——建立民主监督反馈制度。*和政府责任部门对民主监督意见或建议要及时研究、办理和反馈,按照“已解决”、“正在解决”或“留作参考”等情况进行答复。
——建立民主监督评价制度。对民主监督的内容和处理结果,由统战或纪检监察部门定期进行考核评价,考评结果应予上报和公布。通过考评制度来督促和保证监督主客体的同步提高。
——建立民主监督考核制度。将民主监督工作纳入民主*派绩效考核,通过制定工作任务、目标分解、责任落实和年终考核等制度,将民主监督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民主监督的激励与保障机制。
——加强同舆论监督的有机结合。民主监督只有同舆论监督的有机结合与密切配合,才能切实提高民主监督的影响力与实效性,并与其它监督形式一起,发挥保障公正、公平和进步的作用。
虽然民主监督还存在诸多制度、程序和机制问题,但民主监督作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已引起执政*和参政*的共同关注。当人大及其代表能够全面履行对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依法监督后,民主*派还要逐渐回归对执政*实行民主监督的主要参政职能。可以相信,在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民主*派的民主监督工作,必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制度规范与科学发展,并在政治与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