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广东省小城镇建设的调研报告三严三实范文
我处于5月下旬先后到全省18个重点示范镇、10个文化旅游名镇进行调研,深入到重点示范镇新区、老镇区、社区和文化旅游名镇的街区,多次与县、镇、村干*座谈,了解建设发展情况,认真倾听干*群众意见,提出了今后加快小城镇的思路和推进措施。
一、我省小城镇现状与特点
目前,全省共有1119个建制镇,建成区面积1035.97平方公里, 建成区人口501.33万人。xx年末,全省建制镇建成区完成投资90.53 亿元。人均道路面积8.62平方米,排水管道暗渠密度3.96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0.48平方米,人均日生活用水量61.59升,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55.5%、16.1%。全省累计建成镇污水处理厂28座,日处理能力达到0.58万立方米,累计处理水量165万立方米。建成运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20座,日处理能力823吨,累计无害化垃圾处理量达到31万吨。
(一)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重点小城镇
近年来,陕西许多小城镇加强对自身资源的开发利用,涌现出一批有产业发展前景、经济发展快、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小城镇。目前,陕西省有全国重点镇68 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个、全国特色景观名镇3个、陕西省重点示范镇35个、31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以及84个市级重点镇。这些镇基本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人口规模、区位条件等,全省初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二)小城镇以交通干线为主轴呈带状分布
自1990年后期,我省开始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xx年-xx年的十余年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348公里增加到3000多公里,是 xx年前的10倍。同时铁路、机场等交通枢纽建设也进入高峰期,西安为轴心一小时经济圈已扩大到周边半径为100公里内的30多个县区,西安3小时经济圈已扩大到陕北、陕南的延安、汉中、安康。交通设施的便利,加快了一大批原先交通闭塞的小城镇迅速形成。全省小城镇分布多为“两轴”、“两带”为主轴呈带状型。“两轴”,即陇海铁路(沿渭河)和连霍高速公路沿线东西向城镇发展主轴,西包西康铁路和包茂高速公路沿线南北城镇发展主轴;“两带”即陕北长城沿线城镇和陕南十天高速及阳安线城镇发展带。
(三)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xx年,为加快推动全省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省政府在全省确定31个重点示范镇,按照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要求,模块化规划、标准化建设,从资金、土地、机制、人才等方面予以支持,力争通过3—5年时间,将31个重点示范镇建成县域副中心,为农民进城落户及创业搭建平台,示范引领全省小城镇发展。两年多来,31个重点示范镇累计开工及建设项目1441个,完成投资229.5亿元。镇区建成面积扩大14.8平方公里,提升全省城镇化水平0.4百分点,建设市政道路201公里,垃圾处理场17个,污水处理厂16个,学校30个,医院8个,幼儿园18个,文体中心24个,休闲广场16个,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四)人口和劳动力吸纳规模不断增大
xx年与xx年相比,全省建制镇镇区人口从120万增加到439万人,增长了2.6倍;镇区面积从46322公顷增加到103596公顷,年均增长11.3%。据初步统计,两年来31个重点示范镇共吸纳进镇人口15.38万人。
(五)形成一批镇域产业园区
镇域相续建成的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物流园区吸引了一大批企业落户,带动了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拓宽了就业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成为农民进城落户、创业的重要平台。特别突出的是,锦界工业园入驻企业68家,xx年工业共产值60亿元,吸纳就业1.3万人;西吴工业园入驻企业 12家,20xx年工业总产值40亿元,吸纳就业1万人;沙河子镇工业园入驻企业8家,xx年工业总产值达14.8亿元,吸引就业0.47万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规模总体偏小。建制镇平均人口规模4851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4,人口不到1万的小城镇占到城镇总数的85%,70%以上的建制镇建成区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
(二)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建制镇功能普遍不完善,全省建制镇的人均市政公用设施的全国的56.16%;xx年全省建制镇市政设施投入人均仅 649元,仅相当于城市的17%。多数建制镇仅有1条主要的商业街道,与大中城市的设施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就陕西省而言,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政府有限的财政投入是主要来源。小城镇缺乏建设资金,市政设施落后,成为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规模偏小。大部分小城镇产业以粗放型的小微企业和家庭作坊为主,规模小,在培育产业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方法。全省小城镇只有 160多个初步形成特色产业,且科技含量低。虽然近年来陆续组织各地参观学些南方一些工业的发展路子,但总体看,多以传统手工业的产品为主,市场销量大,产值高的产品少,没有出现沿海块状经济类型的小城镇。
三、加快我省小城镇建设的思路、目标及推进措施
要实现我省城镇建设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城镇化战略,坚持统筹城乡,合理布局,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结构完善,各具特色的原则,走市场推进和政府引导并重的小城镇发展道路。
(一)总体思路。按照“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总体思路,以规划为引领,以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移民搬迁、重点示范镇建设、文化旅游名镇(街区)、沿渭重点镇、市级重点镇为抓手,坚持“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建设管理同步、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方针,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二)建设目标。到2018年, 35个重点示范镇建成县域副中心,全省建制镇建成区面积扩大15%,人口增加47%。从xx年起,全面启动31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的规划建设工作,力争用5年时间,使31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旅游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年旅客人数达到100万人次,吸纳就业人口15万人,旅游收入达到150 亿元。沿渭重点镇综合利用渭河水资源、滩涂资源和生态资源,打造各具特点沿渭景观带,把沿渭镇做大、做强、做美。市级重点镇按照“模块化规划、标准化建设”的思路推进发展,加快建设富裕、和谐、美丽小镇。建成1000个左右标准化新型农村社区,20%的农村社区化,居住人口占农村人口的25%。
(三)推进措施
1、科学制定规划。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节约用地、因地制宜,着力构建符合省情的城镇空间格局。省级重点示范镇及市级重点镇要按照建设城市社区和农民幸福家园的标准,设计一镇一模块及新型农村社区标准化模块,突出特色,推进新区建设。沿渭重点镇尽快调整原有规划,综合利用渭河水资源、滩涂资源和生态资源,打造各具特点沿渭景观带。31个文化旅游名镇的规划建设原则是保护修复,修旧如旧,尽快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
2、保障建设用地。将小城镇规划范围内的工业园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生态用地、民生用地和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用地纳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范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优化城乡用地布局。稳步推进土地管理改革,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进城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探索建立进城农民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有偿退出机制。
3、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一是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用好财政支持资金,建立小城镇建设以奖代补激励机制,激发各地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性。二是积极组织策划包装各类项目,争取国家支持,同时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优先向重点示范镇和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倾斜。三是加快推广阎良区关山镇、高陵县东樊村的成功经验,使更多小城镇在资金、土地“两个平衡”上取得突破,通过土地收益解决小城镇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吸引大中型企业和民间资本通过合资、合作、独资等方式参与小城镇建设和经营。五是用足用好小城镇管理体制改革政策,增强小城镇建设的内生动力。
4、加快体制创新。加快小城镇行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扩大土地使用权、财政支配权、行政审批权和事务管理权,积极探索适合的体制机制。增强人口聚集能力。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小城镇发展的相关政策,放宽外来人口进入小城镇的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就地就近向小城镇转移,扩大住房、就业、教育、基本医疗、工伤、养老等保障覆盖面,依法将进城农民纳入各项社会保险范围,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5、全面加快建设步伐。
一是强力推进重点示范镇建设。要按照“加快建设新区、改造提升老区、整合镇域社区、发展产业园区”的思路全面加快建设,继续推进新区道路、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学校、幼儿园、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坚持新镇区开发建设与建成区改造提升并重的原则,加快老镇区改造提升,实现新老镇区同步推进、协调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不断完善镇域规划,抓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为全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发展产业园区,因地制宜发展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业和仓储物流业等,培育小城镇主导产业,增加就业岗位,确保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能致富。
二是精心打造沿渭小镇。调整完善岐山县蔡家坡镇、眉县常兴镇、杨凌示范区揉谷镇、兴平市西吴镇、周至县哑柏镇、高陵县泾渭镇、临潼区零口街办、潼关县秦东镇等8个沿渭的省级重点示范镇现有规划,充分利用渭河治理综合效应,发挥渭河水资源、滩涂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做好规划模块设计、滨水景观设计,打造特色各异的沿渭景观带,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湖泊等观光旅游产业,开发滨河商业服务产业,实现产城结合,带动区域统筹发展。
三是加快31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建设。突出历史文化、景观资源特色,分类指导历史街区和新区的建设。把历史文化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效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优先考虑镇域内历史建筑、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比较集中的街区保护和修缮,新区建设要注重延续名镇的古色古香古貌。
四是跟踪指导市级重点镇。重点择优选择16个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发展强劲、发展潜力较大、县镇两级政府积极性高的市级重点镇,省上跟踪指导考核,地方政府参照31个重点示范镇“模块化规划、标准化建设”理念组织建设,以此调动更多的镇按照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模式进行建设,带动全省小城镇科学、有序、健康地发展。
6、建立考核奖励机制。每年评出10个重点示范镇建设先进镇、10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建设先进镇和5-8个建设成效显著的市级重点镇,年终给予表彰奖励,将小城镇建设考评工作纳入省上对各市县的目标责任考核内容,推进重点示范镇“月通报、季讲评、半年观摩、年终考核奖励”工作机制,加大对重点示范镇建设和文化旅游名镇(街区)的督查力度,做好重点示范镇*政主要领导和挂职干*的考核工作,对综合考评优秀的优先考察使用。
第2篇 广东省信息化调研报告
在高校推进**工作信息化建设,是在顺应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潮流中推动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充分发挥高校*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及*员先锋模范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广东省信息化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一、引言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数据指出,最新公布的,截至2014年12月,网民规模达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增加5672万人,手机上网的人群提升至85.8%。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3.8%,其中网民中具备中等教育程度的群体规模最大,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11%。由此可见,互联网正以蓬勃发展之势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的工作生活依赖于计算机信息技术。
*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的基层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创新活动内容和方式,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积极推进*组织工作信息化。”在*的十八大报告“*的建设”部分,再次提出“创新基层**工作”。高校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也是互联网、4g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兴技术使用率最高的群体,其**工作是*的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工作作为*的工作基层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在结合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开展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纵观国内各高校**工作在实现信息化的过程中,主要依靠互联网的强大作用,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站系统,以宣传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学校*员的先进事迹及*组织活动等。但从目前各高校的**信息化系统观察看,还存在诸多不足。本文利用问卷星进行网页调查,对象为2015年广东省在校的大学生*员,共得到问卷500份,回收问卷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86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7.2%。从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可见,大学生对于新媒体普遍接受度较高,各种各样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已经成为他们获取各方面信息的主要来源,甚至极少数大学生对于微信、微信等最新的新媒体技术端口已经高度依赖。
二、现行高校**信息化建设暴露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员对**信息化参与度较低,**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根据本次问卷调查得到的显示,57.6%的大学生*员曾经参加过*支*的网络活动,42%的*员没有参与过*支*的网络活动,这表明广东省高校大学生*员对于**信息化工作的参与度和支持度有待加强。同时,只有9.38%的大学生*员所在的*支*设立了专门的网络平台开展**工作,这些数据表明目前广东省高校**工作信息化的水平仍然较低,还需大力提高以保证**工作的公开度和透明度。
(二)高校**信息的网络平台中内容较贫乏,达不到信息化的目的。
**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利用网络平台,使学校**工作上传下达地更便捷,高校*员的交流更方便,**工作更有实效的目的。据调查显示,在**信息化网络平台中有45.8%的学生*支*有**实务类的服务;41%的*支*有**、理论等网络培训服务;87.22%的*员认为*支*所设立的**工作信息化平台是用来进行*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感情的枢纽;18.5%的*员发现所在的*支***平台中提供在线培训、测试等内容。但**信息化平台的真正作用不仅仅是用来促进*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倾向于进行**实务或者*员工作的反馈。在这一点上,广东省高校大学生*员对于**工作信息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作信息化所运行的信息化平台的效果并不明显,使用频率较低。在当代高校大学生*员的支*建设中,**工作信息化平台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摆设,并没有发挥出它真正的作用。大部分(约62%)的被调查者表明,偶尔使用并且效果不明显,大约14%的被调查者表明,基本不用,感觉没有什么效果。这个现象反映出一个本质问题,导致**工作信息化水平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作信息化平台的实际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三)传统的高校**模式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高校**信息化工具使用率不高且更新缓慢。
传统高校**模式侧重于网下,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师生上网,网络**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但目前许多**网站内容不够丰富,往往只重视网络建设,忽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忽视网络信息的挖掘,造成网上有价值的信息开发不足、利用不够、效益不高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一方面*务内网上信息单调、陈旧、不全面,没法引起*员的兴趣。另一方面*务外网上信息数量少,质量低,且更新不及时,网页之间连接渠道少。
高校**信息网站的建设一方面是为满足信息发布的功能,最重要的是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经访问大部分广东省高校*委网站可以发现,43%的高校*委网页的使用率非常低,甚至很多网页处于空白状态。例如有的高校**信息网站中“部门介绍”这一模块只设有两个分链接,每个链接下只有一到两篇文章,文章篇幅也较短;而最新更新的状态于2011年末,基本处于闲置状态。调查统计显示,与在校学生*员息息相关的学校、学院等重要活动,例如过*组织生活、优秀*员评选等,其点击率达数百次,而其他*政领导重要文件、政策性内容等,点击率屈指可数。由此可见,无论是网站的组织管理者还是学生*员,都没有将学校的**网站作为**工作、学习的重要阵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限制、制约**信息化的实效性。
(四)**工作与信息化时代的新媒介发展不相契合。
目前,**信息化发生变化最大的背景在于当代媒介的不断发展。pc目前已经不是信息传播的主流媒介,越来越多的移动终端进入人们的视野。因此,当代的**工作需要将触角从pc流转到pad、智能手机上,而**信息化则应借助一系列的互联网应用手段进行传播,如微博、微信等。据调查显示,广东省高校中98%的学生*员已经普及智能手机,其中已注册微博人数占学生*员总人数的76%,已经注册微信人数占学生*员总人数的83%;而省高校各级*委仍有部分没有在微博、微信上注册自己的账号,通过发布**信息、进行**工作的宣传报道、问早安晚安等方式向*员传递信息,不能更深入地拉近与*员之间的距离,导致与青年*员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 另外,对被调查者所在*支***信息化网络平台的维护调查发现,只有40%的被调查者所在的*支*有专门的*员负责**工作信息化平台的维护。这说明,部分高校对**工作信息化平台建设的维护意识较差,只懂得建设而不懂得维护,已成为提高**信息化水平道路上的一大难题。
三、新媒体时代下提高高校**信息化水平的具体措施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日趋普及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走在时代前列,大胆探索、锐意改革,主动将网络信息技术成果引入**工作领域,创新**工作的理想载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把**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列入学校**研究工作新时期的重要任务。提高认识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让高校*委进一步认识到,**信息化是*的先进性建设和*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环境下*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一种创新。
其次,合理规划,协调发展,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平台和网络化的*组织体系。防止在信息化建设上缺乏长远规划,想到哪做到哪,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借鉴各高校运用互联网的经验,独立开发**信息技术平台;以电子政务平台为依托,整合**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各种分散的资源,逐步建设覆盖全*的网络系统,建设**信息资源库,推进*务工作的电子化,包括网络办公、网络会议、网络通讯、网络教育、网络思想交流、网络调查等。
最后,要研究建立**信息化教育、培训和人才管理体系。要在从事一线学生工作的辅导员队伍中培养既懂**业务又精通信息化技术的*务人员队伍。这是推动**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基础。要尽快研究制定一套**信息化的培训办法、培训内容和培训制度,在*校培训体系引入**信息化教育内容,尽快研究制定**信息化人才管理办法,从吸引、激励、管理、教育等方面建立制度。
参考文献:
马德秀.电子*务的初步实践和探索[m].北京:中共**出版社,2006:15-16,73-74.
刘建兰,佟岩.中国电子*务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93-194,225.
[3]高校*委组织工作信息化的哲学思考[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4]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n].2010,2(9):1.
[5]张卫东,王五洲.浅谈电子*务与电子文档管理[j].兰台世界,2006(10):9.
[6]邹鑫.网络时代高校**工作信息化研究[j].高校**,2009(7):35-36,71.
[7]李印.国外电子*务建设对我国高校基层**的启示[j].出国与就业,2012,(2):54-55.
[8]熊卓.提高**工作信息化水平研究[j].**博采,2014(4):23,27.
[9]许欣欣.高校电子*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5):138,353.
[1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ol]http://www.cac.gov.cn/2015-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