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村贫困调研报告
根据县“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部署,我所成立“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办公室,制定《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工作。由所长带队,全所19名同志参加,先后三次赴新开乡高岭塬村开展走访调研,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走访和座谈交流,对全村经济发展、社情民意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并对全村产业发展进行了重点调研和思考,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地理条件:高岭塬村位于新开乡东南角,东南与陕西麟游县的丈八镇接壤,西北与本县的中台镇、邵寨镇相邻,全村海拨800-1200米,距新开乡街道7.5公里,车程约一个半小时。该村纯属山区地貌特征,山沟居多,有一小孤塬土质多为黄壤。全村现有耕地3236.97亩,其中山地2769.35亩,塬地467.62亩。退耕还林92亩,。
2.人口规模:该村所辖6个村民小组,185户,694人(其中男360人,女334),全年举家租住乡街道和县城领护孩子上学读书的58户,常年外出务工人员150人,村常住人口不足200人,全村60岁以上老人108人,在校学生106人。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345元。
3.组织建设:村委会位于白玉村民小组所在地,村部为四间砖土结构瓦房。村主职干*2人、社干*6人、支*委员3人、村委委员6人,全村*员42人,其中60岁以上*员8人,近三年来发展新*员2名。
4.经济发展:全村经营耕地3236.97亩,其中山地2769.35亩,塬地467.62亩。林地5735亩,退耕还林92亩。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三大块:一是打工收入。除去承包工程性收入外,全村年纯打工收入约57.5万元,是村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种植业收入。该村种植作物主要是粮食、油料。全村种植粮食作物2574亩,年收入约2.7万。种油料作物102亩,年收入约1.2万;三是养殖业收入。全村养猪6头,养羊140只,养牛104只,年收入约3.5万元。
5.基础设施:全村沙化公路里程7.5公里。185个农户全部通电,供电覆盖面达100%;近年全村安全饮水工程未启动,有2个社的农户基本饮用自来水,主要是相邻农户互助解决饮水问题。有4个社的农户还以泉水河水为主。
6.社会事业:全村适龄儿童106人,入学率100%,村小学一处(去年撤销),上学地点在距村7.5公里乡镇府所在地;全村出生人口2人,出生政策符合率为100%,育龄妇女80人;建有村级卫生室1个;电视入户率达95%。
7.民生保障:xx年全村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为93%,全村家庭年收入在千元以下的特困户有17户35人,享受农村低保24户67人。
8.综合治安:该村综合治安状况良好,综治机构比较健全,制度比较完善,连续3年无治安刑事案件发生。
二、主要困难
通过认真细致的调研走访,客观分析,纵向来看,该村发展速度加快,成效显著,但横向来看,该村的发展还相对缓慢,困难和问题重重,影响和制约该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很多,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自然条件较差,基础相对薄弱。从该村所处地理位置和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属于典型的“三边”村:“边远、边界、边缘”,即地理位置边远,处于邻省边界,发展趋于边缘。“边远”:虽然村级主干道是沙化路,但距集市和新开乡仍然较远,没有公交车,交通主要依靠摩托、农用车和步行。据村民反映,因路太边远,无公交,车辆少,学生上学主要以步行,由于路远崎岖存在安全隐患。“边界”:距新开乡约7.5公里,远离集市,弱化了自身消费对本地经济的拉动;“边缘”:该村尚未融入到大投资大发展的圈子,信息、资源、人才、投资依然处于极不对称的状态,发展趋于被边缘化。
2.基层服务能力有限,水平相对较低。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村民对基层服务表示更多期待,主要是宣传教育设施空缺,干*群众难以及时获取相关政策信息和农业技术服务,幼儿教育是空白,小学地址偏远,村级医疗服务水平较低等。一是村组干*队伍服务能力有限。该村在职享受定补的干*2名。因待遇较低,没有村**。2名干*负责全村6个村民小组、185户农户的行政管理和服务工作,人手较少,待遇较低,主要是完成乡政府下达的“规定动作”,缺乏与村民的常态沟通和密切联系,*员及代表聚集开会的时间很少,缺乏对村民的宣传引导,村民各类信息来源主要是看电视、听传言。信息相对闭塞。二是农业技术服务缺乏。因地处偏远,产业特色不够突出,规模不大,缺乏相应有的农业技术服务。三是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不够完善。虽然农村合作医疗给老百姓大病医疗提供了一定保障,因该村较偏远,主要的医疗服务还得依靠村卫生室,但该村卫生室未申请农村合作医疗门诊报销资格,老百姓在村卫生室拿药不能享受新农合的门诊政策,卫生室医务人员觉得服务人口少,服务成本大,不愿投入,收入甚微,工作基本上也是兼职,难以保证全天候及时优质服务。
3.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条件相对落后。从水、电、路的基础条件来看,覆盖面较小,且质量差。全村面临饮水难的问题,没有一个能保证全年持续供水的水源点,天旱或下雨5天,约70%的家庭每天要花上约两个小时的时间取水,成为全村生活和生产中最大困难;公路入户率基本上接近50%,但均属于“晴天路”、“摩托道”,不能满足人们出行所需,影响了经济社会和种植户的投资收益。村中河道上的的必经之桥,因年久失修,现已成为危桥;农网整改后用电安全得到了明显改善,但部分户在用电高峰电压严重不足,晚上用电高峰时段一些家用电器不能正常使用。
4.产业发展规模较小,困难相对较多。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该村有150人出外打工,就业相对稳定,加之村内有极个别干*职工家属,近50%的家庭都是由老人带孙儿留守在家,主要是满足生活上的自给自足,在为数不多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中,各谋出路,导致产业发展规模较小。发展养殖条件相对优越,但因留守人口年老以弱,无力经营。近几年只有四、五十户进行养殖,但规模小且不稳定。在此基础之上缺乏必要的投资和服务,突出表现在缺乏技术指导和比较成熟的销售渠道,主要靠各自摸索、商贩上门,从而导致产业发展效益较差,许多农户还是亏损状况。
三、建议对策
针对该村目前及今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结合当前农村相关政策,与相关部门进行了初步的衔接,对今后工作提出如下几点思考建议:
1.强化工作措施,密切联系群众。根据老百姓的呼声,针对地理环境,必须强化措施,进一步加强干*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一是要加强村组干*队伍建设。要充分调动村组干*及*员代表服务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建议采用义务服务与适当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现有政策,解决相关人员误工问题。二是要积极组织相关活动。要采取代表会、现场会等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利用广播、短信、宣传资料等多种手段,利用赶集赴会、红白喜事等聚会机会,组织开展对村民的宣传教育与技能培训。要让*和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及时准确地传达到每个农户,对群众生产生活中反映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及时回应并尽快解决,不断改善干群之间、村民之间的关系,提高民生促进全村和谐。
2.统筹内外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该村需要解决人畜饮水、河道治理、危桥整修、公路建设、恢复学校、村委会整修和村卫生所后续工程及搬迁等,整体投资额较大,建议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认真调查,编好方案。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请求相关部门支持,认真做好摸底调查,制订好解决方案,做到科学规划、精打细算、先急后缓。二是多措并举,逐步解决。通过国家投入、部门扶持、村内自筹等多种途径解决资金问题,特别是要利用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充分发挥好国家投资及部门扶持资金的杠杆作用,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要确保投资建设的长远效益。
3.健全工作机制,加快产业发展。针对该村的实际情况,在尊重村民自愿的基础之上,要加大对药材、油料、苹果、养殖、种植、劳务输出等产业的引导、支扶力度,建立健全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努力增加从事产业发展农户的现金收入,提高产业发展效益。一是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在村支两委的推动下,引导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有利于整合资源,更好地为村民提供技术、资金及信息服务,同时也可以借此平台加强村民之间的沟通互助。二是强力推动与企业的合作。从三个产业发展情况来看,种植、养殖等经济作物基本上属于自发性发展,必须借鉴专业的先进经验,积极争取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努力发展订单式农业,降低投资风险。三是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因该村自然条件较差,要不断革新农业发展模式,大胆而有益的探索,要通过合法、有序地流转,将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通过支农贷款、委派技术员、完善基础设施投入等措施支持、鼓励在家的种田能手成为产业发展专业户,革新农民的就业模式,充分发挥能人潜能,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4.加大政策落实,强化民生保障。就村民们所关心的教育、医疗、财务等方面来看,要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检查、督办力度。一是要加大对涉农收费政策的宣传及检查力度。要将上级政策及时、准确地向村民们宣讲,学校、卫生室、畜牧服务中心等单位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收费必须开具发票。发改、农经等部门要加大督查力度,进一步畅通老百姓咨询、投诉渠道,让村民做到交费心中有数、拒交理直气壮。二是要加大村卫生室建设及服务力度。协调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强管理,督促该村卫生室尽快办理新农合定点门诊手续,备齐常用药品,提升服务水平,改善服务质量,解决村民门诊拿药享受新农合政策难的问题。三是恢复小学学校建设,保障孩子上学及安全;四是要加强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村级财务公开、村级财务代理、村级民主理财的相关制度和规定,要从机制上确保村级现有资产的安全,并促进村级资产的保质增效,从而更好地为全村人民谋福利。
市农村贫困人口状况调研报告
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人口的福利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贫困现象却依然存在,进一步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而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深入了解我市农村贫困人口情况及存在问题,市政协法制委组织部分委员,会同市民政局、统计局、扶贫办,在王世英副**的带领下,赴定边、靖边、吴堡、xx县等几个县区,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及政府扶贫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8个,省级贫困县1个,其中7个县列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吕梁山片区,另外定边、靖边被列入省级白于山区片区县。陕西省的扶贫开发标准提高到2500元后,全市有贫困人口88.02万人,经过两年的扶持,截止xx年底,全市仍有贫困人口71.9万人。据调查数据统计,xx年我市农业总产值只有69.06亿元,仅占全市总产值的2.5%,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2381元,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32%左右,贫困群体主要集中在生产条件较差的农村常住人口中,贫困人口收入构成中转移性收入约占63%,家庭经营性收入约占23%。收入低而不稳,极易返贫,此外,诸如孩子上学、婚嫁,大灾、大病等情况,返贫问题非常突出。
xx年-xx年,全市扶贫开发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5.45亿元,较上一个五年财政扶贫资金累计投入3.54亿元增长7倍多。其中:市级财政扶贫资金11.7亿元,较上一个五年市级财政扶贫资金累计投入1.36亿元,增长近9倍。xx年以来,启动实施大规模移民搬迁工程。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移民搬迁共投入省市财政扶贫资金14.2亿元。实施搬迁项目84个,搬迁24881户、101977人。全市共投放扶贫贴息小额到户贷款5.7522亿元,扶持贫困户6.6103万户;投放项目贷款3.013亿元,扶持企业37个;建立村级互助协会260个,扶持农户1.8万户;实施产业项目扶持企业 181个。全市完成贫困人口农民实用技术培训76.6万人次,实施“雨露计划”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3.01万人。xx年开始实施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项目,两年共资助3377人。近五年来,实现了46.56万人脱贫,农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收入也有了一定增长,由xx年底的780 元增加到xx年底的2381元。
二、导致农村贫困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我市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贫困问题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困扰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一)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我市水资源匮乏,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十年九旱;水利设施老化,人畜饮水困难,尤其是白于山区腹地,无地表水利用或地表水流量小,水质苦碱不能饮用,地下水埋藏深,开采利用难度大,无法利用。群众靠打窖收集雨雪水饮用,受干旱气候影响,经常是窖空无水,群众只有买水或饮用苦碱水,人畜饮水很困难。扩大生产发展用水更是极度困难。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过多,交通设施建设滞后,县乡公路等级低,农电供应不足,制约着农村发展生产。因农业生产条件和水平较差,抗灾能力低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和丘陵沟壑区。这三大区域是全市贫困面最广、贫困人口最集中、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
(二)因病致贫现象突出。一是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年完善,各级政府配套资金不断增加,但是目前还存在补偿水平较低的问题,不能完全解决部分大病患者的就诊费用。目前全市除xx县住院封顶线每人每年在30 万元外,其他县区仅为3 万元/户。二是政府虽然对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加大,农村医院的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基本健全,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乡村两级医疗机构专业卫生人才短缺的问题。部分患病群众必须到医疗条件较好的省级医院或者北京才能得到较好的治疗,但按照新农合规定,报销的比例反而有所降低。xx县王家渠村村民李利顺因患病花费20多万元,报销不足6万元,就是因为相当一部分花费是在省上或北京的医院治疗时产生的。三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健康观念逐渐增强,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但是部分病人一味追求名院、名科、名医,小病也往大医院跑。以前挂号时挂普通门诊,现在要挂专家门诊;以前到医院看了病就走,现在还要求提供特需医疗服务和良好的就医环境,“小病大治、小病大养”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四是遗传疾病导致部分群众几代贫困。如xx县王渠则镇闫米洼村俞子付,本人肢体残疾,妻子蒋士兰也是身有残疾。儿媳智力残疾,孙子先天智障及唇腭裂,现年7岁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一家人生活极度困难。xx县姬塬镇孙崾岘村村民孙德志,妻子先天性哑巴,其所生的三个孩子均不能讲话,全家只能靠种家里和租来的60多亩地维持生活。
(三)高校学费普遍较高,家中有的大学生的农村家庭负担较重。一是高校每生每学年的学费和住宿费在6000 元左右,三类本科院校及艺术类、软件开发专业的学费更高。一个农民家庭供一名大学生有一定的困难,供两名以上大学生就十分困难;二是大学生生活成本高。由于物价上涨的原因,供一个四年制大学生至少得花费6 万元左右,沿海地区的高校和部分热门专业毕业生的花费甚至超过10 万元;三是大学生就业难,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好多家庭希望学生一毕业马上就业,以便摆脱沉重的经济负担,然而多数学生毕业后依然要靠父母资助来维持生计。
(四)扶贫帮困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近xx年来,我市在中、省的支持下,集中财力针对农村贫困状况开展了大规模的扶贫项目和社会救助,提高了贫困乡村发展的潜力,使全市贫困人口逐年下降,但与此同时,也显现出一些问题。一是资金投入分散,使用效益不高。资金投入与效益产出不对称,扶贫资金分散在多个部门,既增加了管理运行成本,又降低了农业投入的使用效率;二是一些扶贫项目由于设计上的原因或者在基层出现了政策走形,形成投资浪费。如移民搬迁,在很多乡村出现了沟底搬至山上、沟里迁至路边等意义不大的“整村移民”,没有达到“搬出来、稳得住、能致富”的目的。部分村民为了贪图享受移民搬迁款项,却使自己增加了自筹资金的沉重负担。县政府一些部门和乡镇,出于某些特殊的目的,为一两户村民修柏油路或架设电网,造成极大的浪费。
(五)部分群众思想意识落后,发展经济的主动性较低。贫困村的村干*群众经济意识、发展意识、市场意识和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存在“以粮为本”的观念,仍然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耕作方式,发展支柱产业、致富奔小康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只等着国家的补助,缺乏依靠科技、依靠支柱产业大幅提升收入的市场经济意识,安于现状,小富即安,重眼前轻长远。
(六)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当前贫困群体主要集中在生产条件较差的农村常住人口中,外出务工人员收入相对较高。而这部分低收入群体由于农产品生产数量和商品化率较低,农产品价格增长空间有限,需要投入的农资和人工的成本在逐年上涨,致使农业增收空间较小。而非农业农民收入与农业农民收入差距随着社会工资的上涨,逐年呈拉大趋势。
三、对策与建议
(一)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放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各级*委和政府都应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精神,努力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扭转重工业、轻农业,重财政收入、轻农民增收的倾向,用抓工业的理念谋划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把工业经济中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经营理念,移植和导入农业领域。通过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抓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本运营,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走出一条统筹城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道路,推动榆林城乡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加大和整合财政投入,为发展农村经济解决贫困问题提供资金支持。首先,要加强财政投入。坚持落实好中央关于“三个高于”、“三个加强”、“三个主要用于”的财政支农政策。逐步建立起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其次,要探索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方式。以县为主统筹安排进行整合。就是以县委县政府组成支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以县城经济发展的重点为龙头,对来自各种渠道的支农资金进行整合,项目的实施,由各部门、各单位负责,财政部门负责协调和资金的监督管理、报账拨款,切实做到资金的有效使用。
(三)加大移民搬迁力度。 移民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移民搬迁的目的不仅是解决居住安全问题,也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改变二元结构和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政府有关部门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一是进一步完善规划,从市到县都要统筹考虑移民搬迁与城镇体系规划,做到协调统一;二是重点解决好集中安置率较低的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坚决落实集中安置率80%以上和每个集中安置点必须在30户以上的硬指标;三是建设资金要优先用于群众住房建设,除必须的基础设施外,其他要按规划逐年建设,市县配套资金要确保足额到位;四是要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在全市和各县范围内统筹考虑安置点的布局和选址,把移民搬迁工作更好地向前推进。
(四)完善社保体系,建立健全与扶贫政策相衔接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一种有效的扶贫方式,扶贫则是一项特殊的社会保障措施。要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的目的,不能忽视社会保障的扶贫功能。应根据农村新的贫困特征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调整扶贫战略,致力于完善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是政府要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上发挥投资主体的作用,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二是科学划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合理选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对象,逐步将低收入家庭纳入救助范围,实施预防和应急救助相结合的分类救助策略;三是加大教育和医疗救助的力度,继续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村贫困人口中病、残、老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从根本上预防和消除农村贫困;四是建立以县为单位的三级救助实施系统,并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监控和评估体系。
(五)强化教育意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就“三农”问题而言,政府的扶持引导是外因,农民的创业发展能力是内因,千百万农民群众才是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的主体。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着力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广大农民群众成为懂科学、有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一代新型农民,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主创业、自我发展的能力。
(六)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要认真落实中央“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同步”要求,以工业化提升农业,以城镇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富裕农民。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要采取工程、生物、科技等强力措施,全方位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要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同时,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即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原料生产基地,再由基地联结和带动农户。xx县寇家塬镇慕家塬村办有多家红枣加工企业,其中*支***经营着一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年用工量80余人,从事最基础工作的农民每月可有1500元的收入,村民既能照顾家里,也可不出村子即获得较为可观的收入。因此,大力扶植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本地优势农产品进行各个层次加工,是一种提升村民收入的有效方式。二是要跳出“三农”抓增收,广辟农业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和非农产业,积极引导农民工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继续实施 “百万农民大培训工程”和“人人技能工程”,综合运用农民工培训补贴、“阳光工程”补贴、“扶贫雨露计划”等政策,扩大培训覆盖面,提高培训水平。继续实施“百万农民大转移”工程,促进劳务输出由劳力型向技能型、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要进一步扩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的规模和范围,加大补贴力度。
(七)强化基层政府职能,落实好计划生育各项政策。要强化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加强计生法规、优生优育等宣传教育,大力倡导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等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增强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主动性、自觉性。要严格执行现行生育政策,加强经常性管理与服务工作,完善三查服务制度,严格二孩生育证申请、审批制度,从源头上遏制违法生育现象发生。对违法生育的家庭,严格按照《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按规定足额征收社会抚养费。“xx”期间,要实施市县乡计生服务站建设项目,建立功能完备的县乡计生服务体系。实施“母亲健康工程”和“优生促进工程”。建立以“两网一库四级平台”为基本框架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应用体系。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实施意见》中明确的各项优惠政策,依据标准,足额兑现到位,不断深化利益导向机制,切实解除计划生育家庭的后顾之忧。
第2篇 2019村贫困状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县“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部署,我所成立“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办公室,制定《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工作。由所长带队,全所19名同志参加,先后三次赴新开乡高岭塬村开展走访调研,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走访和座谈交流,对全村经济发展、社情民意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并对全村产业发展进行了重点调研和思考,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地理条件:高岭塬村位于新开乡东南角,东南与陕西麟游县的丈八镇接壤,西北与本县的中台镇、邵寨镇相邻,全村海拨800-1200米,距新开乡街道7.5公里,车程约一个半小时。该村纯属山区地貌特征,山沟居多,有一小孤塬土质多为黄壤。全村现有耕地3236.97亩,其中山地2769.35亩,塬地467.62亩。退耕还林92亩,。
2.人口规模:该村所辖6个村民小组,185户,694人(其中男360人,女334),全年举家租住乡街道和县城领护孩子上学读书的58户,常年外出务工人员150人,村常住人口不足200人,全村60岁以上老人108人,在校学生106人。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345元。
3.组织建设:村委会位于白玉村民小组所在地,村部为四间砖土结构瓦房。村主职干*2人、社干*6人、支*委员3人、村委委员6人,全村*员42人,其中60岁以上*员8人,近三年来发展新*员2名。
4.经济发展:全村经营耕地3236.97亩,其中山地2769.35亩,塬地467.62亩。林地5735亩,退耕还林92亩。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三大块:一是打工收入。除去承包工程性收入外,全村年纯打工收入约57.5万元,是村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种植业收入。该村种植作物主要是粮食、油料。全村种植粮食作物2574亩,年收入约2.7万。种油料作物102亩,年收入约1.2万;三是养殖业收入。全村养猪6头,养羊140只,养牛104只,年收入约3.5万元。
5.基础设施:全村沙化公路里程7.5公里。185个农户全部通电,供电覆盖面达100%;近年全村安全饮水工程未启动,有2个社的农户基本饮用自来水,主要是相邻农户互助解决饮水问题。有4个社的农户还以泉水河水为主。
6.社会事业:全村适龄儿童106人,入学率100%,村小学一处(去年撤销),上学地点在距村7.5公里乡镇府所在地;全村出生人口2人,出生政策符合率为100%,育龄妇女80人;建有村级卫生室1个;电视入户率达95%。
7.民生保障:xx年全村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为93%,全村家庭年收入在千元以下的特困户有17户35人,享受农村低保24户67人。
8.综合治安:该村综合治安状况良好,综治机构比较健全,制度比较完善,连续3年无治安刑事案件发生。
二、主要困难
通过认真细致的调研走访,客观分析,纵向来看,该村发展速度加快,成效显著,但横向来看,该村的发展还相对缓慢,困难和问题重重,影响和制约该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很多,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自然条件较差,基础相对薄弱。从该村所处地理位置和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属于典型的“三边”村:“边远、边界、边缘”,即地理位置边远,处于邻省边界,发展趋于边缘。“边远”:虽然村级主干道是沙化路,但距集市和新开乡仍然较远,没有公交车,交通主要依靠摩托、农用车和步行。据村民反映,因路太边远,无公交,车辆少,学生上学主要以步行,由于路远崎岖存在安全隐患。“边界”:距新开乡约7.5公里,远离集市,弱化了自身消费对本地经济的拉动;“边缘”:该村尚未融入到大投资大发展的圈子,信息、资源、人才、投资依然处于极不对称的状态,发展趋于被边缘化。
2.基层服务能力有限,水平相对较低。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村民对基层服务表示更多期待,主要是宣传教育设施空缺,干*群众难以及时获取相关政策信息和农业技术服务,幼儿教育是空白,小学地址偏远,村级医疗服务水平较低等。一是村组干*队伍服务能力有限。该村在职享受定补的干*2名。因待遇较低,没有村**。2名干*负责全村6个村民小组、185户农户的行政管理和服务工作,人手较少,待遇较低,主要是完成乡政府下达的“规定动作”,缺乏与村民的常态沟通和密切联系,*员及代表聚集开会的时间很少,缺乏对村民的宣传引导,村民各类信息来源主要是看电视、听传言。信息相对闭塞。二是农业技术服务缺乏。因地处偏远,产业特色不够突出,规模不大,缺乏相应有的农业技术服务。三是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不够完善。虽然农村合作医疗给老百姓大病医疗提供了一定保障,因该村较偏远,主要的医疗服务还得依靠村卫生室,但该村卫生室未申请农村合作医疗门诊报销资格,老百姓在村卫生室拿药不能享受新农合的门诊政策,卫生室医务人员觉得服务人口少,服务成本大,不愿投入,收入甚微,工作基本上也是兼职,难以保证全天候及时优质服务。
3.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条件相对落后。从水、电、路的基础条件来看,覆盖面较小,且质量差。全村面临饮水难的问题,没有一个能保证全年持续供水的水源点,天旱或下雨5天,约70%的家庭每天要花上约两个小时的时间取水,成为全村生活和生产中最大困难;公路入户率基本上接近50%,但均属于“晴天路”、“摩托道”,不能满足人们出行所需,影响了经济社会和种植户的投资收益。村中河道上的的必经之桥,因年久失修,现已成为危桥;农网整改后用电安全得到了明显改善,但部分户在用电高峰电压严重不足,晚上用电高峰时段一些家用电器不能正常使用。
4.产业发展规模较小,困难相对较多。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该村有150人出外打工,就业相对稳定,加之村内有极个别干*职工家属,近50%的家庭都是由老人带孙儿留守在家,主要是满足生活上的自给自足,在为数不多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中,各谋出路,导致产业发展规模较小。发展养殖条件相对优越,但因留守人口年老以弱,无力经营。近几年只有四、五十户进行养殖,但规模小且不稳定。在此基础之上缺乏必要的投资和服务,突出表现在缺乏技术指导和比较成熟的销售渠道,主要靠各自摸索、商贩上门,从而导致产业发展效益较差,许多农户还是亏损状况。
三、建议对策
针对该村目前及今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结合当前农村相关政策,与相关部门进行了初步的衔接,对今后工作提出如下几点思考建议:
1.强化工作措施,密切联系群众。根据老百姓的呼声,针对地理环境,必须强化措施,进一步加强干*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一是要加强村组干*队伍建设。要充分调动村组干*及*员代表服务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建议采用义务服务与适当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现有政策,解决相关人员误工问题。二是要积极组织相关活动。要采取代表会、现场会等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利用广播、短信、宣传资料等多种手段,利用赶集赴会、红白喜事等聚会机会,组织开展对村民的宣传教育与技能培训。要让*和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及时准确地传达到每个农户,对群众生产生活中反映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及时回应并尽快解决,不断改善干群之间、村民之间的关系,提高民生促进全村和谐。
2.统筹内外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该村需要解决人畜饮水、河道治理、危桥整修、公路建设、恢复学校、村委会整修和村卫生所后续工程及搬迁等,整体投资额较大,建议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认真调查,编好方案。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请求相关部门支持,认真做好摸底调查,制订好解决方案,做到科学规划、精打细算、先急后缓。二是多措并举,逐步解决。通过国家投入、部门扶持、村内自筹等多种途径解决资金问题,特别是要利用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充分发挥好国家投资及部门扶持资金的杠杆作用,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要确保投资建设的长远效益。
3.健全工作机制,加快产业发展。针对该村的实际情况,在尊重村民自愿的基础之上,要加大对药材、油料、苹果、养殖、种植、劳务输出等产业的引导、支扶力度,建立健全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努力增加从事产业发展农户的现金收入,提高产业发展效益。一是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在村支两委的推动下,引导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有利于整合资源,更好地为村民提供技术、资金及信息服务,同时也可以借此平台加强村民之间的沟通互助。二是强力推动与企业的合作。从三个产业发展情况来看,种植、养殖等经济作物基本上属于自发性发展,必须借鉴专业的先进经验,积极争取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努力发展订单式农业,降低投资风险。三是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因该村自然条件较差,要不断革新农业发展模式,大胆而有益的探索,要通过合法、有序地流转,将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通过支农贷款、委派技术员、完善基础设施投入等措施支持、鼓励在家的种田能手成为产业发展专业户,革新农民的就业模式,充分发挥能人潜能,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4.加大政策落实,强化民生保障。就村民们所关心的教育、医疗、财务等方面来看,要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检查、督办力度。一是要加大对涉农收费政策的宣传及检查力度。要将上级政策及时、准确地向村民们宣讲,学校、卫生室、畜牧服务中心等单位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收费必须开具发票。发改、农经等部门要加大督查力度,进一步畅通老百姓咨询、投诉渠道,让村民做到交费心中有数、拒交理直气壮。二是要加大村卫生室建设及服务力度。协调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强管理,督促该村卫生室尽快办理新农合定点门诊手续,备齐常用药品,提升服务水平,改善服务质量,解决村民门诊拿药享受新农合政策难的问题。三是恢复小学学校建设,保障孩子上学及安全;四是要加强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村级财务公开、村级财务代理、村级民主理财的相关制度和规定,要从机制上确保村级现有资产的安全,并促进村级资产的保质增效,从而更好地为全村人民谋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