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乡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一、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城西北方向8公里处,辖10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78个村民小组,10033人,与金峰乡、大佛乡、分全乡、三教乡、市中区白马镇、童家镇接壤。“十一五”建设的前三年,是我乡有史以来完成投资最大项目最多的一个时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1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0倍。全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有效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1、交通建设突飞猛进。20xx年至20xx年,全乡完成通村水泥公路18公里,实现投资400万元,提前3年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打通断头路和联网路30公里,修建碎石路10公里,建成农村客运站1个,招呼站15个。
2、电力建设取得长足进步。20xx年至20xx年,实施全乡四个行政村(永乐村、罗心村、和平村、田家沟村)农网改造工程,新增变压器8台,提高了电网的安全可靠性和广大村民的用电质量。
3、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20xx年至今,我乡进入了一个水利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时期。20xx年农业综合开发渠系防渗整治工程,共投入资金400万元,整治毛坝渠系主渠2.7公里,支渠12公里;20xx年元月,国家投入资金4600万元,新修大佛水库右分干渠,我乡涉及5个村15个村民小组约8.5公里,直接受益人口5000余人,该工程的建设,基本解决了全乡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20xx年至20xx年,实施红层找水打井600余口,解决4000余人人畜饮水困难;20xx年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投入资金150万元,解决农村3352人饮水困难。
4、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至20xx年底,全乡安装固定电话1500余门,入户率达50%,移动电话平均每100人拥有40部,实现村村通广播和闭路电视。
5、集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发展。全乡集镇新建门市28个,新增集镇住房4500平方米,安装排污管道300余米,集镇人口达600余人。新建自来水厂1个,用水普及率达100%,集镇综合功能日益增强。
6、城乡统筹发展初见成效。20xx年,新建农民集中居住点4个,实现农村居住集中居住50余户,“井分路”沿线一幢幢亮丽的新活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同时,全乡灾后重建新建农房228户,投入资金20xx余万元。20xx年至20xx年,全乡新建沼气池500余口,极大改善了村容村貌。
7、社会事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建成了××*医院住院大楼,标准化村卫生室改造2个,逐步改变了农民就医条件;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及体育艺术设施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二、20xx年2013年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前三年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为我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总体建设水平相对滞后。我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生产乡镇,虽然已规划了65公里联网路,断头路,但设计标准低,建设难度大,必须依靠国家政策和项目的投入;现有乡道和村道建设标准低,养护和管理十分困难;农网改造不彻底,村民用电质量仍然较差;集镇用电、交通、饮水、排污等网络建设不够完善。
2、要素制约日益突出。全乡争取用于发展建设的项目资金虽每年都有增长,但总量仍然有限,难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
3、资金筹措渠道和民间投资领域不宽广,如何吸引在外成功人士和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三、20xx年至2013年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
1、总体目标
根据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我乡发展水产、兔业、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思路,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支持,加快交通、电力、城建、旅游、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打造××*后花园,建成乡村旅游环线努力奋斗。
2、基本要求
20xx年至2013年,我乡基础设施建设要再上新台阶。要实现“项目规划超前化,项目实施打捆化,项目建设网络化”。
①项目规划超前化。即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项目的建设周期及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从而在规划设计中适度超前,保证项目实施后能在一个较长时期满足需求。
②项目实施打捆化。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多个项目打捆使用或一个项目重点打造某一片,从而打造亮点,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③项目建设网络化。即根据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化布局和建设的要求,建成交通运输网、电力网、水网,从而产生循环经济效益。
四、20xx年至2013年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项目
1、交通
按照网络化的要求,建成四条环线:碑坳儿至土桔子环线,罗心1组经罗心3组至××*医院环线,××*医院经东山红村、尖钵村至××*加油站环线;硬化通向外乡 镇的出境线路,永乐村至金峰平店村线路;田家沟村至金峰乡五星村线路,观塘村至三教乡线路,砖房村至白马镇、童家镇线路,尖钵村至三教乡农乐村线路。从而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
2、电力
积极争取东山红村、五一村、砖房村、跃进村农网改造工程,力争2013全部实施;同时根据发展的需求,努力争取已改造几个村的变压器增容改造,达到全面改造电网,实现村民用电满意的目标。
3、水利
争取项目资金,实施对田家沟、永乐、跃进、尖钵等村毛坝支渠、尾段防渗整治,搞好田间便民渠系改造;努力争取红层找水和安全饮水项目,基本实现家家饮井水的目标。
4、集镇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科学规划,提升形象,适度扩张的原则,新建一条商贸街道,实现集镇原有旧房全部拆除重建,改扩建贸市场,完善集镇休闲设施,污水处理,垃圾转运,电网改造等市政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完善村镇规划,实现农民相对集中成片居住,不断完善农村交通、文、体、卫设施。
5、旅游基础设施
农村新建农家乐10个,建成集休闲观光、休闲垂钓、生态农业为一体的观光旅游点10个,打造规模花卉苗木基地5个,初步建成以四大环线为纽带的观光旅游带。集镇餐饮服务业上档升位,打造5家以××*无公害特色鱼和特色兔为主打品牌的餐厅。
6、社会事业基础设施
争取项目,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美化、绿化工程,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争取8个村的标准化村卫生室改造,配备各村文化活动室、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等,加大村庄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打造优美村庄。
二○○九年十月二十九日
第2篇 文学院李皓楠 凤城市城市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凤城市城市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为了进一步深化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意见,提高《___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教学环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我作了关于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城市建设方面的有关报告,报告涉及凤城市十几年来的城市发展情况,现代化改造,以及城市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等几个方面。体现了六十年来,凤城人民为家乡改造所作出的巨大努力。
这次调研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响应学校号召,增强自身实践能力。利用假期时间,彻底走一遍“实践出真知”的路子。调研方法主要是采取到相关部门(主要是凤城市人民政府以及凤城市城建局)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采访,并接合亲身感受拟写报告。其中也结合了一部分网上搜索的资料图片,和自身拍摄的实景图。以体现新时期,小城市的惊人变化和发展。体现我*的英明领导。下面是我调研报告的具体方面:
一. 凤城自然状况与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一)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
凤城是距丹东六十公里的县级城市。市区人口30万人。是边境著名的旅游胜地。境内有风光秀丽的凤凰山,环城而流的二道河。依靠凤凰山庇佑,小城气候温和。生态环境良好,污染程度低。由于人口稀少,而地方又盛产煤炭资源,境内亦有金矿矿脉分布,故人均自然资源占有率是中国平均值的3倍以上,因此,采矿业每年的收入占到市财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水资源方面,由于背靠长白山余脉,地表水、地下水充沛,境内有爱河、草河、大洋河等大小河流270多条。水资源总量33.64亿立方米/年,人均占有量达到5831立方米,位于辽宁省前列。水能资源极为丰富。
境内的凤凰山,被评为国家级旅游区,因其险峻,尤其受到登山爱好者的喜爱,游客络绎不绝。为凤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凤城辖区内,还有利用优异的农业生产环境而科学致富的著名新农业生产基地——大梨树 每年,大梨树除了种植大量高价值五味子外,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凭借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旧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和和谐新农村建设已全面进行。业已成为全国构建和谐新农村的示范基地。
总之,凤城市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特别丰富。生态环境良好。
(二)城市早期基础设施落后,城市建设相对滞后
凤城早在清代时期,就是经贸重镇,是仅次于丹东的沿边贸易城市,并且,由于凤阳书院(如今的凤城市第一中学——省重点中学)因学生连续几届考中晚清状元而远近闻名.在19世纪一二十年代,其基建相较于丹东市区划内的其它地区,是相当健全并且高质量的。简而言之,就是那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城市。风光更是迷人。但是在经过了时间的打磨之后,原先的城市基建就慢慢的败下阵来,不断地老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建国之后,旧城改造几十年,但是效果不明显。70年代,市区内仅有3栋四层高楼房。到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凤城市区的面貌仅比普通农村的面貌相对要好些。但城市仍然以平房为主,城市供暖系统落后,基本依靠有烟煤提供冬季取暖,集中供暖系统的发展,是近几年的事情。并且很大一部分地区使用公共厕所,公共卫生达不到小城市标准,相对较差。
下图为老凤城南大街,此为二十世纪20年代照片。当时,基础设施的建设虽说质量不高,但是和全国大部分小城镇的水平相当。
凤城城市基建的落后,当然与凤城典型农业经济城市的城市面貌分不开。城市80%以上人口为农业劳动人员,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因此城市的现代化就始终在和地级市龟兔赛跑。到了80年代中期,市内共有主干道3条,城市面积5513全市主干道为一条沥青马路。城区面积狭小。交通不便,市民出行基本依靠自行车。冬季取暖方面,参加城市统一供暖的居民比例,仍然不到40%(当然这个比例在98年之后就开始大幅提升,但之前推广的相当缓慢。主要原因是居民不愿意承担相对昂贵的供暖费用,而选择相对便宜的蜂窝煤取暖。关于取暖方面的调查,笔者共向成边地区发放30份调查问卷,发现其中74%的居民因经济问题,拒绝集中供暖)。
城市主建筑则是以80年代初中期的老建筑,城市没有的到应有的更新。进入九十年代初期,城市开始得到发展以及改造。但是速度缓慢。下图是90年代凤城市交通主要道路的照片(其实xx年时仍是如此)。由此可见,发展程度还 是相当缓慢的。
我们也知道,进行城市建设不是旦夕之事,只有依靠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 。同时,发展城市规模,加强旧城改造,也必须与当地实际的生产力水平,以及人民经济收入成正比。即如果盲目的建造那许多与实际经济水平不相符合的高楼大厦,过高的房价和高级的配套基础设施,依靠居民微薄的收入,是消费不起的。所以,在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凤城的gdp增长率与国家的9%的基本水平相当,有时略高),以及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较之以前也提升了好几倍。政府用于城市基础设施改造的预算,也成倍的增加了。无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循序渐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正确的。在这次调研中,我也了解到,政府工作于资金支配的相当一部分,用于保障市民的生活,并且对于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政府也是给予了实在的补贴。未将政府资金用于大兴土木,而是用于改善人民(尤其是工人)的切实生活水平。足见我市“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二.新世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步前进
(一) 交通道路建设飞速,城市交通以及对外联系环境良好
随着近年来的市场化改革,凤城市的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首先是城市主干道质量得到了飞跃,判断一个城市规模的大小,首先的指标就是交通发展状况,这一点,与早些年,国家推出的“想致富,先修路”的号召,颇为相似。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凤城市内,道路宽度增加,主干道邓铁梅路以及石桥路都已开辟为双向二车道。相较于之前的泥路以及石子路,路面环境有很大的改善。并且,为了更好的招商引资,方便市民生活。市政府又加大了城市道路基建投资力度。xx年时全市公路长度在50-55公里,xx年,全市公路长度增加到70公里。
如今,凤城市与外部的交通良好,境内有沈丹铁路、凤上铁路、沈丹公路、沈丹高速公路贯穿。铁路总长195公里,大小停车站23个。公路干线11条。总长1344公里。与各镇区形成了联络网。凤城距丹东机场78公路,距丹东港63公里,距大东港90公里。陆海空三方面运输都很便利。主干道贯穿整个城市。
关于公交系统的建设,xx年时,全城有公交车辆60台,xx年达到106台。近乎翻了一倍。加上数量不少的出租车,基本解决了市民的出行问题,实现了机动车和人力三轮车的换代。公交系统的进步,当然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最耀眼的成就。
(二) 积极发挥社会主义能动性,合理治理河道,建设水利工程。
之前,凤城市对于贯穿城市东西的二道河的利用一直不够重视,这条主要河流的唯一功用即是城市排污。导致在短短数年之间(xx年后更加严重),河流即被污染,气味难闻。河水漂浮物到处都是。一到夏季,蚊虫以及传染病滋生的现象就不可避免。并且,由于堤防措施稍显单薄,因此,一到雨季,河水上泛,政府就不得不组织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河道的抢险救灾。在九八年全国大洪水之际,二道河上游也出现了决 此为凤城的老河畔和老桥,如今此桥依然不在,被载重更大的桥梁替代。此张照片十分难得。
堤现象,对城市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近五年(xx-xx),随着政府财政的极大充裕,通过招商引资,在河的一侧建起了规格相对较高的河畔新城(高标准住宅区)。同时,对河流进行污染治理,加固堤防,修整延河两岸的绿化带。致使河畔成为凤城的城市地标之一,二道河污染也得到了初步的治理。建成了两个小型的水闸蓄水库。并通过建立防洪坝,对河流进行了旱蓄涝泻的治理,由大堤和水库双方面成功解决了水患。对于二道河河畔的一期改造工程以及对二龙河的综合治理工程,不能不说是近十几年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以及凤城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
下图为如今的新河畔建筑群。此为河畔夜景,可见变化之大。
(三) 积极改善城市居民住房条件方面,城市的基建变化
上文已经提到,凤城市的早期居民住房条件很差,大量破旧平房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城市现代化的步伐,同时也极大的阻碍着城市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旧城区存在大量的瓦房以及三四层高楼房。这些七八十年代建造的房屋,极大的束缚着城市现代化进程。于是从xx年起,政府便通过对外引资,引进两个新项目,即河畔新城以及苏华苑两大高级居民住宅区的建设,彻底改变二道河北岸的主城区形象。经过近3年的努力建设,两大住宅区基本完成并交付使用。城市居民平均住宅面积由xx年的8平方人,米/人,增加到xx年的16.17平方米/人。足足增长了一倍。 下图为新建的河畔小区,远处楼房正在施工。
随着城市整体市容面貌的改善,凤城作为现代化小城市的形象,也随之初步确立起来。最近,在火车站附近,又有资产投入2亿元的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建成后,相信会成为凤城的新风景。与此同时,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主城区基建设施改造全面开始,大量的平房瓦房被拆迁,取而代之的是集中楼房。城市绿化覆盖面积由xx年的70公顷,占城区的5%,扩展为xx年280公顷,占总城区的25%。(北京在经过奥运的城市基建大换血后,主城区绿化率为34.51%。而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而凤城只是个县级市,所以,25%在全国小城市绿化率内比较,已基本达到中等水平)。
与此同时,城市集中采暖工程得到发展。相当一部分居民,告别了依靠煤炭过冬的状况,换为暖气。xx年以来,能源利用的升级也在继续,居民由之前的煤气消耗,过渡到了天然气消耗,平均每人45立方米。新能源的推广,不但适应了时代的形势,响应了国家的号召,更是节能环保的新举措,能源的利用效率增加到了60%(煤炭能量的利用率只为20%,相较于天然气的高利用率,是极大的能源浪费。并且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城市的大气污染现象(尤其是粉尘污染)得到进一步缓解。每逢冬季,烟雾弥漫的状况终于得到改善。
政府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成功的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同时城市面积也由xx年的15平方公里,增加到xx年的17平方公里。
三、调研的结果以及启示
通过此次的调研,全面的观察并直观的体会到了凤城近年来在*的领导下,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努力。并且,切身体会到了这是通过凤城人民多年来劳动换来的成果。从中,我们必须看到,各样的建设,都是在*的正确政策方针的引领下,地方人民团结一致的结果。在这期间,凤城坚持构建和谐社会的文明推广活动一直在进行,并且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贯彻冒着___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其旗帜下,凝聚出巨大的力量。
四、建议和结语
我们可以发现。如若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那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就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因此,凤城市才会在长期的城市规划中,集中力量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使凤城不断的朝四化的最终目标前进。
下面我对此次调查报告作一个简单的小结,并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城市绿化问题,凤城市的地表绿地面积达到73%。这已经是很高的数字,但是,市区内,应建设更多的绿化带,朝花园城市的方向发展,这一点,可以学习大连市的先进经验。如果城市的绿化率很高,同时又受到凤凰山旅游业的带动,凤城市的旅游经济,定会大步向前。依靠凤凰山,我市完全可以建成绿色旅游为主的现代化城市。
其次,治理污染,凤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就是改善地区水质以及水污染状况的成功范例。治理水的同时,进一步减轻凤城市的工业污染,使之成为良性循环,今年我们高兴的看到,政府执行国家政策,对城市市区内的重工业以及污染企业,进行了外迁。这无疑是明智的。如果坚持治污,凤城再扩大城市范围,发展城市规模,那麽,凤城就拥有了申请宜居城市的资格。环境优美,基建强大,硬件设施先进,这些定会为城市带来新活力。
再次,我们要从凤城市的发展中,总结出经验,坚持*的政策,构建文明社会,政府鼓励工业投资的基础上,加大力度转变产业结构,扩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同时,不急躁,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生态经济相协调的城市发展路线。
基础设施建设的好坏,归根结底还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坚持将发展经济放在所有工作的最先位置,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在新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靠着三驾马车的动力,即进口,投资,出口。而国家目前需要做的,便是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尽量摆脱投资在经济增长之中的大比重。积极扩大内需。对于地方性政府,应以发展经济为一切工作的核心,同时兼顾社会协调和可持续性,尽力完善基础设施。在本身由于地域有限,内需不足的情况下,最适宜的方法,是在不对境内资源进行破坏性开发的同时,尽力扩大招商引资。通过这几年市政府的财政报告发现,政府每年都在扩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业已在城市北边扩建新兴工业开发区,每年的引资额度都成正增长。经济发展,政府财政结余就会增加。只有充足的基建经费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才会获得确实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就会随之提高。也就达到了城市基建服务人民群众的最终目的。同时,城市发展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居民素质,这里我们分别可以依靠邓小平理论作为经济发展的指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和谐发展观理念来提高人民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水平,争取城市发展走良性循环道路。在搞建设的途中,坚持实事求是,要发展,要可持续发展,要统筹兼备。依靠踏实实干,来做出成绩。
此次调研,仍是不全面的。我通过了解市政有关部门的城市建设数据以及利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城市的部分地域发放传单。进而汇总作出调研报告结论。因此,难免存在考虑不周的以偏概全的问题。另外,此次问卷调查,还不分采用了分层抽样的方法,来了解市民各阶层对于城市建议的满意程度。但由于数量过少(共20份,结果是基本满意和满意的占到了70%以上),此次不列于报告数据陈述。
最后,我相信,凤城人,会以新的思想以及实际的行动,构建新的现代化城市。
第3篇 关于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省政府为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积极构建全面覆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xx年全省安排6000万元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xx年安排1个亿,xx年将增加到1.2亿用于开展农村三项文化活动。为更好地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用好、用活,按照全市开展的“春节回乡见闻”调研活动的相关要求,我们通过集体座谈、征求意见等形式就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初步探讨和调研。
一、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建制乡(镇、场、区)16个,行政村104个,农业人口28.9万人。近年来,我县的农村文化事业在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大潮中,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尤其是省委、省政府为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下拔了专项资金,为农村文化活动送来了“春风”和“及时雨”,改变了我县农村文化事业的“一穷二白”的面貌,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建设得到加强。xx年省政府为开展我县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下拔了51.6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基础建设、巩固文化阵地,全县16个乡镇均建立了文化服务站,配备了专(兼)职文化干*18名,建村级文化活动室或阵地96个。部分乡镇还添置了文化活动用品及体育健身器材,开办了图书室、电影院、文化茶园、文化娱乐室,全县已有10个乡镇68个行政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二是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自xx年12月份开始,已在全县各乡(镇、场、区)及行政自然村放映故事片、科教片630场次,观看人数达9.4万余人次。送戏下乡245场次,观看人数达23.5万余人次。举办村级文化培训班参加人数达1000余人,为农村文化站送书1200余册。三是群众文化显现生机。近年,我县不少集镇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唱歌跳舞,健身娱乐。村级文化活动也开始发展,共成立业余演出团体24个,每年文艺演出124场,观众人数达到9.92万人次。一些村还成立了农村开心乐队、威风舞龙队,每逢节庆、假日文艺团体便自发组织到全乡、镇、村巡回演出,得到农村群众的好评和首肯。走进我县农村,唱歌跳舞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看书读报的多了,打牌搓麻的少了;遵规守矩的多了,惹事生非的少了;移风易俗的多了,愚昧迷信的少了,文明新风随处可见。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我县农村文化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通过调研发现,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存在着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一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些基层干*思想上文化意识弱化,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甚至认为“唱唱跳跳,打打闹闹”对“城市生活不可少,乡村可搞可不搞”。这是农村文化发展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二是欠账太多,投入不足。虽然*委、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非常重视,省政府的专项资金也能足额及时下拔,但由于我县在资金投入上底子太薄,一下子很难根本改变农村文化事业基础薄弱的现状。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主要以乡镇为主,而乡镇由于捉襟见肘的财力和抓经济的压力。三是队伍建设不力,文化人才匮乏。我县文化事业单位缺乏担纲专才,对全县文化不能很好发挥引领作用,对农村文化发展也关注较少;乡镇文化干*经常变动,或长期“挪用”,业务难熟悉,能力提不高,工作应付的多;民间文化人才又相对集中城区,农村百难挑一。人才匮乏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管理职能未转变。近年,文化主管部门不少精力陷于举办活动等具体事务,从宏观上规划、指导、推进全县文化发展,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着力较少,对业务单位工作管理督促不到位,常常是局里忙、馆里闲,未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职能转变,不利农村文化建设摆上位置和积极推进。
三、几点建议
1、解决好认识和位置问题。当前,我们已进入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民群众基本温饱后激增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破除和抵御农村落后、愚昧、低俗的恶风陋习,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村持续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我县是农业大县,只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只有农民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我县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从长远和发展看,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也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将其提上日程,摆上位置,真抓、重抓、实抓,是当务,也是职责。
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从我县文化事业的现状看,农民文化需求自主性、参与性增强,已不满足有所“看”,更加追求有所“乐”。各级应把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切实加大投入,逐步改变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设备、器材和现代传媒、网络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状态。上层应变“蜻蜓点水”的“送”文化为实实在在的“建”基础,多给以物和资的投入。基层要将农村文化建设切实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刚性、长效投入机制,改变投入“随意”,工作“应景”状况。同时,通过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渠道投入,加快农村文化基础建设。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文化人才下乡制度,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培养。面向社会招贤纳才,解决文化事业单位青黄不接、人才奇缺问题。乡镇要建立健全文体服务中心,配齐专职人员,稳定工作队伍。要大力发掘社会人才,培养文化骨干,建立一支扎根基层、融于群众的农村文化指导员(文化义工)队伍。通过强化“软件”建设,保障各层面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保障农村文化积极健康发展。深化改革,转变职能。要坚持以民为本,确立群众文化是基层文化工作重点,并纳入各级工作目标考核,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落实。文化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弱“办”强“管”,致力于县级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协调、服务,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构建良好环境。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引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改变一些单位、一部分人懒散无为状态,强化职能,激发活力,切实发挥群众文化、农村文化建设“领头羊”作用。各事业单位可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积极开拓文化市场,开展有偿服务和文化产品经营活动,不断增强自我发展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