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2019年大学生暑期野外考察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第一章:绪言
(1)实践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
少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境内,华县刘家河村南,县城东约五公里处, 山门距陇海铁路华县火车站和西潼高速公路出口7公里,距101省道仅2.2公里,均有等级公路相接,交通便利.山势东连小夫峪,西交白石峪,主峰海拔1664.4米。这里山青水秀,风景幽雅,是一处灵境胜地。少华山属石灰岩山地,山上原始石洞颇多,当地群众沿山路依借山洞的天然形势,修庙琮,塑神像,凿石开路,设置栈道、铁索、椽板。攀援而上,如同按比例缩小的华山,因而取名少华山。少华山上现有齐云洞、观音洞、希夷崖等景点。
少华山自然地理概况:少华山山势主体呈现为中细蜂腰形。腰部为岩浆侵入的火成岩、变质岩构造,即属于太白、华阳岩基组成的秦岭主体东秦岭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的拼合带———秦岭造山带的东段。该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少华山区的岩石大部分为玄武岩和花岗岩等火成岩,同时又有少数的沉积岩和变质岩。其褶皱形态多样断层形式多样其中南坡严重北坡稍好。其中的植被多为温带落叶及阔叶林。
(2)实践任务
①掌握野外观察,描述岩石的一般方法,观察描述实践区域常见岩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特点。
②观察少华山地貌及地理现象:河流山体特征。
③观察岩层产状要素,褶皱和节理。
④使用地质罗盘测岩层产状。
(3)实践目的
通过野外实践,一方面使我们获得实践区基本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使我们在野外工作方法和技能方面受到初步训练,培养和提高我们观察分析野外地理现象的特点。
(4)实践工具:
铁锤、地质罗盘、放大镜。
(5)实践要求http:///
认真观察地理现象,实践期间大胆细心。合理使用测量仪器,要有科学严谨的实践精神。野外注意安全,进入山区注意防火事宜。
(6)实践地点:陕西省渭南市华县境内少华山,
第二章:岩石。
少华山由于是火山喷发而形成的,所以那里的岩石多以火成岩为主,其中白色花岗最常见,也有肉红色的花岗岩, 少华山区的岩石主要为玄武岩和花岗岩等火成岩。其中玄武岩是典型的喷出岩多呈黑色风化面黄褐色或灰绿色。细粒或隐晶结构呈斑状结构并长有气孔、杏仁等构造。火成岩根据其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排列,分为超基性岩. 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根据岩石产状,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花岗岩是分布最广的深成岩类,也是酸性岩,主要由钾长石.富钠斜长石.石英组成,并含少量黑云母或角闪石。花岗岩是分布最广的深成岩类,也是酸性岩,主要由钾长石.富钠斜长石.石英组成,并含少量黑云母或角闪石。
第2篇 资源学院野外考察实习报告范文
实习报告 资源学院xx级 周美琴 2012年8月3日星期二 一 引言2012年7月21日至25日,我们资源学院xx级本科生对内蒙古中部进行了为期5天的野外考察实习.在资源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关怀指导下,我们度过了一个非常充实有意义的实习生活.通过这几天与大自然的充分接触,,我对自然地理学和资源科学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我对自然科学的热爱的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实习概况1实习目的 (1) 熟悉自然地理学概况,了解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及水资源等有关知识;(2) 认识内蒙古大草原,了解我国草地资源现状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3) 参与科研活动,培养科学兴趣和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奉献精神. 2实习路线及内容 时间 路线 实习内容(指导老师) 7月21日 北京-延庆-怀来-宣化-张家口- 张北-太仆寺旗 沿途地形地貌(邹学勇、严平) 燕山山脉-山间盆地-阴山山脉-内蒙古高原坝上-内蒙古高原 7月22日 太仆寺旗示范区与实验基地 土壤风蚀速率的测定(严平) 示范区土壤水分、地温和容重的观测(胡霞、孟祥亮) 植物资源的样方法 (黄永梅) 地形图识别与 gps定位(刘小平) 7月23日 太仆寺旗-哈巴嘎桑根达-锡林浩特 农户采访 浑善达克沙地(严平、黄永梅、刘小平) 锡林郭勒大草原(严平、黄永梅) 7月24日 锡林浩特 参观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砧子山(严平) 达里诺尔湖 参观万亩高产高效饲草料种植基地 7月25日 沿原路返回 采访当地牧户满兴宝 三实习记录与分析(一)史老师的授课记录7月22日,在太旗北师大实验基地,史老师给我们讲了生动的一课.我们所见的资源可分为三类:(1) 自然资源(植物、森林、河流等)(2) 人为资源(水库、渠道、工厂、道路等)(3) 人力资源(既与自然资源有关又与人为资源有关的资源)一路经过了两个自然带:(1) 温带半湿润阔叶林(燕山余脉处, 土壤为褐土,主要植被有荆条、酸枣等.)(2) 温带半干旱草原(阴山余脉与内蒙高原交界处, 海拔在1200余米,土壤为草原栗钙土,主要植 被有针茅. )四个地理单元—华北平原、冀北山地(河北北部)、内蒙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小腾格里沙地).任何资源都基于一个地理单元.自然景观的类型(8种):(1) 山地—低起伏中山(海拔100-200米)、高起伏低山(200米以上)、波状起伏山地(2) 平原(3) 丘陵(4) 湿地—包括湖泊、沼泽、河流等. (5) 盆地(6) 高原—层状、波状(7) 台地(8) 沙地—流动、固定、半流动半固定沙地人文景观类型10种—道路、城镇、乡村、居民点、农田(农场)、牧场、林场、厂矿、长城、水库 接着史老师有给我们讲了一些有关资源科学的知识.(1) 资源的本质是稀缺性和差异性.少才珍贵,才有价值.而资源的差异性则由自然条件的供求关系决定;(2) 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问题.效率:如何将现有资源发挥最大用处效益:如何从现有资源中获得最多的利益前者强调benefit,后者强调efficiency.是重效率还是效益,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如果是资源短缺,则应考虑如何节约,重复利用稀缺资源,发挥最大效率(如北方的水).如果资源充足,则应考虑效益问题.这些与生态安全系数有关,应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注意它的限制性和安全性.(3) 高原和平原的区别.最根本的区别是高原是物质被侵蚀的过程.平原是物质堆积的过程.(4) 南水北调及所涉及的资源调度问题.(贸易手段) 分组实验实验一 土壤风蚀速度的测定实验目的:(1)科学意义:风沙问题,土壤颗粒的起跳、传输和沉积. (2)现实应用意义:防治由于人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风蚀加剧,测定土地持久生产力能容忍的风蚀速度.实验工具:土样钻、小铲子实验原理:由于地表中含有放射性示踪元,利用碱金属铯137,它的半衰期为0.12秒,可测出土壤各个高度层的此元素的含量,与已知函数建立关系,便可推算出土壤风蚀速度. 实验二 示范区土壤水分、地温和容重的观测实验工具:环刀、中子水分仪、地温计 实验三 植被调查样方法样线法: 在2*2平方米面积的草地中,四边各
拉一条2米的线,围成一个正方形.在每条线上按每隔10厘米取一个点,共80个点.在统计植物数量时,取样点上接触到的植物记录个数,再算百分比,由此可计算盖度.实验记录:植物名称、盖度、多度(cop3、cop2、cop1、sol、un)、高度、物候相 实验四 地形图识别与 gps定位实验工具:罗盘、gps 罗盘:使用方便,判断方向,还能测出山坡的角度,由此推算高度。结合地形图可判定位置。 gps: 精确测定方向、海拔高度、经纬度。 农户访谈录时间:7月23日地点:小河套村采访对象:魏军(汉族) 问:你们这的人都是当地的,还是从别处迁过来的?答:我祖籍是河北的,一九三几年赶上旱年迁到这里开荒. 问:请问你们家有几口人,现在都在做点啥?答:一共有四口人,我、我媳妇和两个儿子.大儿子只读了小学五年级现在有18岁了,小儿子读了初二,他们现在都在北京、延庆等地打工. 问:你们家有多少亩地,产量有多少?答:一共有24亩地,产量在100-200斤/亩,一人分4亩地,我们可以再承包8亩,承包费是20元/亩. 问:你们每年要上交一定量的粮食吗?答:可以不交粮,但要交农业税,每人每年20元. 问:如果碰上旱灾,政府会有救济吗?答:政府救济少,但是种数会给粮食. 问:你们主要吃些什么呢?答:主要是面食,如小麦油麦、胡麻、西芹、土豆等等,这些都是一年收一次的. 问:你们喝的水主要从哪来?答:打水井,但是水质不好. 问:说说你们家养的羊的情况吧.答:我们一共养了56只羊,其中30只成羊.以前可以养100多只,现在政府实行圈地政策,养不了那么多. 问:那您觉得圈了地好还是不好呢?答:圈了地不好放羊,收入少了.但是比起不圈地来说,风沙少了,环境好了. 问:政府这样做,你们能理解吗?有人不服去闹事吗?答:有闹事的,后来慢慢也接受了.我们也没有办法,政府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 问:你们放羊的品种政府有规定吗?答:政府要我们养小尾旱羊,这种羊一年两下次羔,而且肉质也挺好的. 问:你们是怎样放羊的呢,有专门的人吗?答:我们都是请羊倌放羊,2元/只·月,收入在600-700元/月.羊丢了一只要赔100元. 问:你们的经济收入如何?答:主要就是靠养羊,养了羊卖钱,得了钱又买羊,几乎没什么经济收入. 问:你们一些日常用品从哪来,交通工具呢?答:可以到集市上买,交通工具就是摩托车. 问:你们病了怎么办,附近有诊所吗?答:没有,小病就自己解决,大病就到宝昌镇去. 问:在有流行病的时候,政府会给你们打预防针吗?答:会派专门的人来打,2元/枝. 问:你们这儿搞计划生育吗?答:要计划生育,如果第一胎是女儿就可以再生个儿子.我有两个儿子,所以被罚了600元,本来是想再生个女儿. 问:这里的人大概多少岁结婚?答:20岁左右. 问:那你是不是就要给大儿子准备结婚礼金?答:对,大概要6-7万。 通过访问我们了解到当地农牧民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经济收入普遍不高,教育程度也相对较低。他们对政府进行的圈地政策也不甚理解。对于保护大草原,保护生态平衡,似乎并不关心。他们最关心的是能否有收成,日子过得好不好。对于我们推广的新技术也不是很,因为毕竟成本太高。要解决这一问题,并不是简单的事,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牧民收入,同时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首先要尊重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草原资源。以草定牧,制定并严格执行草原载畜量标准,保持草畜平衡。要建立草原保护区,严禁破坏性开垦,严禁采挖。坚持不懈地推进退耕还草和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加强畜种改良,推广优良适用草种、舍饲圈养、饲草料加工、分群喂养方式等适用技术.全面落实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其中特别是要加强对农牧民的知识教育,对他们进行思想、技术的培训,使他们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科学生产的潜力。将生产者对草原的权、责、利统一起来,调动广大农牧民管好、用好、保护好、建设好草原的积极性,拓宽草原建设资金渠道,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 浑善达克沙地 7月23日早晨,我们来到达浑善达克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分布于内蒙高原东部,由于这里降水条件好,年降雨量在250-400毫米,植物生长良好,所以沙丘主要以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为主,占整个沙地面积的98%,流沙仅占2%.在分布上,降雨量由东至西递减,因此在西部主要以半固定沙丘为主,而东部沙地固定比西部好.固定沙丘的形态多为垅状,大致作西北西-东南东方向排列.由于受主风影响,植被盖度在阴阳坡上有明显的不同,一些乔灌木都长在阴坡上.半固定沙丘呈斑点状散布在固定沙丘之间.由于受强烈的风蚀作用,往往在迎风面形成一个风
第3篇 资源学院野外考察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资源学院xx级 周美琴 xx年8月3日星期二 一 引言xx年7月21日至25日,我们资源学院xx级本科生对内蒙古中部进行了为期5天的野外考察实习.在资源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关怀指导下,我们度过了一个非常充实有意义的实习生活.通过这几天与大自然的充分接触,,我对自然地理学和资源科学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我对自然科学的热爱的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实习概况1实习目的
(1) 熟悉自然地理学概况,了解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及水资源等有关知识;
(2) 认识内蒙古大草原,了解我国草地资源现状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 参与科研活动,培养科学兴趣和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奉献精神. 2实习路线及内容 时间路线实习内容(指导老师)7月21日北京-延庆-怀来-宣化-张家口-张北-太仆寺旗沿途地形地貌(邹学勇、严平)燕山山脉-山间盆地-阴山山脉-内蒙古高原坝上-内蒙古高原7月22日太仆寺旗示范区与实验基地土壤风蚀速率的测定(严平)示范区土壤水分、地温和容重的观测(胡霞、孟祥亮)植物资源的样方法 (黄永梅)地形图识别与 gps定位(刘小平)7月23日太仆寺旗-哈巴嘎桑根达-锡林浩特农户采访浑善达克沙地(严平、黄永梅、刘小平)锡林郭勒大草原(严平、黄永梅)7月24日锡林浩特参观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砧子山(严平)达里诺尔湖参观万亩高产高效饲草料种植基地7月25日沿原路返回采访当地牧户满兴宝 三实习记录与分析
(一)史老师的授课记录7月22日,在太旗北师大实验基地,史老师给我们讲了生动的一课.我们所见的资源可分为三类:
(1) 自然资源(植物、森林、河流等)
(2) 人为资源(水库、渠道、工厂、道路等)
(3) 人力资源(既与自然资源有关又与人为资源有关的资源)一路经过了两个自然带:
(1) 温带半湿润阔叶林(燕山余脉处, 土壤为褐土,主要植被有荆条、酸枣等.)
(2) 温带半干旱草原(阴山余脉与内蒙高原交界处, 海拔在1200余米,土壤为草原栗钙土,主要植 被有针茅. )四个地理单元—华北平原、冀北山地(河北北部)、内蒙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小腾格里沙地).任何资源都基于一个地理单元.自然景观的类型(8种):
(1) 山地—低起伏中山(海拔100-200米)、高起伏低山(200米以上)、波状起伏山地
(2) 平原
(3) 丘陵
(4) 湿地—包括湖泊、沼泽、河流等.
(5) 盆地
(6) 高原—层状、波状
(7) 台地
(8) 沙地—流动、固定、半流动半固定沙地人文景观类型10种—道路、城镇、乡村、居民点、农田(农场)、牧场、林场、厂矿、长城、水库 接着史老师有给我们讲了一些有关资源科学的知识.
(1) 资源的本质是稀缺性和差异性.少才珍贵,才有价值.而资源的差异性则由自然条件的供求关系决定;
(2) 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问题.效率:如何将现有资源发挥最大用处效益:如何从现有资源中获得最多的利益前者强调benefit,后者强调efficiency.是重效率还是效益,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如果是资源短缺,则应考虑如何节约,重复利用稀缺资源,发挥最大效率(如北方的水).如果资源充足,则应考虑效益问题.这些与生态安全系数有关,应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注意它的限制性和安全性.
(3) 高原和平原的区别.最根本的区别是高原是物质被侵蚀的过程.平原是物质堆积的过程.
(4) 南水北调及所涉及的资源调度问题.(贸易手段)
第4篇 2020年大学生毕业实习报告:野外考察实习
第一章:概况
一:勘探工作目的,本次野外实习,勘探工作目的是:
(1)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中奥陶统、晚奥陶统、中石炭统和晚奥陶统的岩层构造、岩性、岩层中所含的化石种类和数量以及各个地层中所伴随的矿产、褶皱类型、断层情况以及从晚奥陶统到中石炭统的过渡岩层各种性质等;(2)了解煤矿的基本情况、基本地形。了解煤矿生产中各种机械的用途及注意事项、煤的分类及运输方式、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标准等以便在以后的工作初期可以尽快的熟悉各种情况避免各种错误;
二:勘探任务,本次野外实习的任务是:
(1)观察各实习地点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和地表水体等其他情况;
(2)观察奥陶纪石灰岩的颜色、光泽、解理、化石的种类及其含量、断层等其他情况;
(3)对断层做素描图、描述其擦痕的状况;
(4)观察晚奥陶统与中石炭统的假整和面及其过渡岩层的风化程度、颜色、岩性、化石种类及其数量等其他情况;
(5)观察中石炭统本溪组泥岩层的岩层特点、砂岩的颜色、解理及砂岩岩层中所包含的矿产、石灰岩的颜色、解理、裂隙的发育情况、化石的种类及其数量等;
(8)观察煤矿的地形、了解煤矿的各种设施的用途、观察各种机器的特点,了解其工作方式及使用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9)了解煤矿的开采情况、煤的种类、煤的储存和运输等。
三:交通状况
缝山针公园位于太行山系南麓,焦作市中心北部,交通便利,公园西边是村庄,公园前是东西走向的公路,公园内是海相沉积的中、晚石炭统石灰岩。
红砂岭位于的缝山针的公园西方,焦作影视城北方3千米左右,影视路从南面跨过,上白作乡公路从南至北穿过此地区,交通便利,有盘山公路通山,山腰有小型铁矿和其他的一些废弃的铁矿矿井。
西张庄位于焦作市区西部,有公路通往山下,从山下到山上路矿稍差,山顶上有硫磺矿和用黏土烧制陶瓷器皿的小工厂。
焦煤集团珠春矿位于焦作矿区西南部,东距焦作市五千米;公路铁路交通便利,焦晋高速在矿区西部穿过,焦克公路在矿区北部通过,有矿区铁路专线与焦柳、正太干线连接。
四:天气情况
12月11日雾,、小雪,12月12日下午天晴、12月13日天气晴朗,有风、12月19日天气晴朗、无风。
五:水文地质情况
(1)在缝山针公园内无固定水系,小寺河和群英干渠自西向东穿过本地区,一般干涸无水,夏秋季节汇集降雨并排泄山洪,有时会发生小规模的山体滑坡,山下有一小塘,含水量不多,为景观用水。地层含水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砂岩含水层、二叠系砂岩含水层、石炭系第八层、二层石灰岩、奥陶系石灰岩含水层。
(2)在红沙岭未见到明显水体,无固定水系,无河流、河塘,仅有东西走向的群英干渠,一般干涸无水,夏秋季节汇集雨水并排泄山洪,此处地貌多为褶曲,季节性雨水多渗入地下。
(3)在西张庄没有发现明显的水体,无固定水系,无河流、河塘,群英干渠自西向东穿过,一般干涸无水,夏秋季节汇集雨水并排泄山洪,此处地貌多为褶曲,季节性雨水。
(4):焦煤集团珠春矿矿区内无固定水系,没有河流湖塘,仅有两条季节性洪沟自北而南从矿区西部和中部穿过,一般干涸无水,夏秋季节汇集降雨并排泻山洪。
六:地形地貌,(1)缝山针公园为山前冲积平原,地质构造较复杂地质构造以断层为主,辅以轻微褶曲,褶曲构造不甚明显主要表现为走向方向上的挤压现象,有单斜地垒构造,中部有一正断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部地表被第四系黄土所覆盖北部地面主要为中奥陶统、晚奥陶统形成的的石灰岩山脉,区内地层走向se~ne倾向ne,倾角一般5~10度,局部达大约30度左右,山势陡峭,高度在200米左右。
(2)红沙岭主要为中石炭统本溪组的石灰岩形成的山脉,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区内多断层、褶曲,山势稍缓,有明显的铝黏土层与石灰岩的交替带,高度在300米左右。
(3)西张庄主要为上石炭统太原组的石灰岩和铝黏土层形成的山体,山势较陡,有明显的铝黏土层与石灰岩的交替带,地层构造以断层、褶曲为主,褶曲发育明显,主要为走向方向上的挤压现象,形成了一系列的宽缓褶曲,地层倾角约为10~30度,山体高度在50米左右。
(4)珠春矿井田位于太行山南麓,北距太行山约五千米。地貌形态为山前冲积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海拔为+156m,东部海拔为+124m,地势较平坦。地表全被第四系黄土层覆盖
(1)缝山针公园内未发现矿井,周围有中型煤矿和已经采空、废弃的巷道,现在开采的煤层为e2煤,因其煤层埋藏深度较大无小煤矿,其南面有正在施工的南水北调工程。
(2)红沙岭有正在生产的小铁矿,生产情况比较简陋,为人工开cai
(3)西张庄的在西张庄上奥陶统的第7层石灰岩上部的山顶有正在生产器皿的小型工厂和已经废弃的生产黄铁矿的矿井,从外表上可以看出此矿井为一个小规模的矿井。
我们所到的地区的岩层多为晚古生代的石炭纪的中石炭世,早石炭世以及早古生代的早奥陶世,中奥陶世,晚奥陶世
早古生代始于6亿年前的寒武纪初到4亿年前的志留纪末,延续约2亿年。这个时代世以个海洋占优势的时代,特别是奥陶纪为地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侵时期之一,华北地块在寒武纪至早奥陶世世地壳缓慢下降接受趁机的时期,普遍以发育以滨海浅海相碳酸盐为主的地层,中晚奥套世级地壳普遍上升。遭受剥蚀。缺失沉积从震旦纪到至留纪。华北地区经历了上升(海退,遭受剥蚀)下降(海侵,接受沉积)在上升(海退,遭受剥蚀)3个阶段,反映了一个巨大的地壳升降和海侵旋回。华北地块以北的天山-兴安地区和以南的昆仑-秦岭及祁连山地区滇西地区,均为地壳活动带。其中祁连山最为典型。至留纪末期加里东运动使地层全部折皱隆起,并有演讲活动,下古生界全部遭受编制,形成加里东褶皱带。从早古生****始生物进入大发展的时期。早古生代海洋占主导地位,形成了稳定,广阔,连续的前海环境,世海生无脊椎动物的繁盛时期。先后出现了许多门类。奥陶纪世在古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的鼎盛时期。以碗组类笔石和头足类的直角石珠角石为代表。植物方面,早古生代海生藻类非常繁盛,为石煤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末期出现了陆生裸厥植物。
晚古生代始于4亿年前的泥盆纪初期至2.3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延续约1.7亿年是从海洋向陆地转化的重要发展阶段。早古生代的加里东运动是陆地范围开始扩大,至晚古生代,特别是从石炭纪到二叠纪,经过海西运动陆地范围进一步扩大。华北地块自中晚奥陶世,至留纪,泥盆纪和早石炭世的长期风化剥蚀至晚石炭世时才中心下降接受沉积上石炭统直接覆盖于奥陶统侵蚀面上。华北地区由于经历了约1.4亿年的风化剥蚀,地形平坦,却与准平原化。华北地块古生代成煤期主要时晚石炭世和早二叠时的早期,形成了包括上石炭统太远组和下二叠统下不山西组的含煤地层,南部还包括下二叠统上不下石合子和上二叠统上石合子组。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系时我国重要的含煤地层
其他矿石赤铁矿:完好的晶体少见常呈致密的块状,肾装结合,结晶的赤铁矿为铁黑色至钢灰色,隐晶的赤铁矿为暗红色。半金属制土块光泽不透明无节理,摩式硬度5.5~6.5,相对密度4.9~5.3无磁性。
石膏:晶体常为板状集合块状,粒状,纤维状,纯净的石膏无色透明含杂质时呈灰黄色,玻璃光泽,节理面呈珍珠光泽有一组完全节理,薄片有挠性。
黄铁矿:晶体常呈立方体集合体常呈致密块状侵染状和结合状颜色为浅铜黄色表面常有黄褐色条纹黑色金属光泽,不透明,无节理,断口参差状,
石英:晶体常呈六方柱状集合体常呈晶簇状,致密块状,无色透明着称为水晶常因含杂质出现不同的色调,晶面金属光泽断口油脂光泽,无节理,断口贝壳状。
高岭石:晶体极细小,在电子显微镜下呈六方形,鳞片状,常为疏松鳞片状致密细粒状,土状集合体,质纯者白色。常用含杂质而带各种色嗲,土块光泽摩式硬度2~2.5,相对硬度2.60~2.63干燥时有吸水性,遇潮后有可塑性其土块状具有粗擦感,易用手捏碎。
第5篇 2020年大学生毕业实习报告范文:野外考察实习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和一些简单的技能。
2、通过野外实习,了解调查地区气候、地貌、母质等成土因素的特点及其和土壤发生的关系。
3、通过对土壤的观察和采集,掌握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发生演变和分布规律,学会土壤剖面点的选择和修整、土壤剖面层次划分,形态描述和记录。
4、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二.实习地区自然概况简介
地点:浙江省杭州地区
时间:****年8月27日—****年9月2日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杭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16'、东经120°12'。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区;东北部和东南部属浙北平原,河网密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的一部分。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荡、水库占8%。
杭州地区处于中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28.6℃,冬季平均气温3.8℃。无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中元古代以后, 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更添人类文化(特别是杭州城市文化)因素影响之叠加。由于以上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使杭州市域土壤、植被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上述各内在因素(包括岩石、构造、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和人类文化等)及其彼此间的共同作用,铸就了杭州地域综合体系统(包括杭州自然地理综合体系统)
三.实习时间、地点和任务
四.实习内容
****年8月28日 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
森林土壤土壤剖面
枯枝落叶层
腐殖质层
淀积层
从照片中的剖面可见这一森林土壤成土母质主要是火成岩,较灰岩更易受到风化,其风化层疏松通透性能好,有利于土壤形成和发育,因此土层发育较厚,土壤剖面整体呈现黄棕色,腐殖质层为灰色,由于出于森林地带,微生物对枯枝落叶的分解作用较活跃,有机质和各种养分的含量较为丰富,因而土壤呈现疏松的团块状和细粒状,这种土壤结构内部的有机质以嫌气性分解为主,分解过程相对缓慢,有利于养分的保存,同时也有利于水分的保持。腐殖质层和淀积层在颜色上分层不明显,只在结构上有所不同(见附录1号图-从左到右)
****年8月29日 浙江玉皇山
森林土壤土壤剖面
枯枝落叶层
腐殖质层
淀积层
采集点处于丘陵缓坡,属于地带性土壤形成环境,成图母质主要是灰岩,受水热条件影响较大,矿物分化明显,剖面主体呈现红棕色,分层较明显(见附录左二)。腐殖质层为灰黑色,较薄;0-15厘米;淀积层呈现红棕色,在16厘米以下,土层发育较厚。
****年9月1日 富春江地区新沙岛
水稻土样
耕作层
犁底层
渗育层
该农业土样取自新沙岛中部,取样深度为60厘米,此时水稻处于拔节期。仔细观察可见照片中土壤颜色是有所区别的(见附录左三),a层为耕作层,约0-20厘米,呈现青灰色,夹杂有锈斑;p层为犁底层,约20-25厘米;w层为渗育层,黄色,以氧化状态为主;土样出现这样的分层主要原因在于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在土壤淹水期间,物质交换主要在水土界面上进行,尤其以水中溶解氧的扩入影响最大。由于与表面水相接处的表土中氧的浓度较高,导致出现比下面土壤颜色为浅的氧化层;下部由于氧的来源被隔断,加上微生物的活动会消耗一部分溶解氧,使有机还原物质不断产生,导致土壤呈现一种青灰色。当排水干田后,氧气沿水稻根孔扩入,使得根孔壁被氧化成锈色,而在锈管之间仍为还原状的灰色,在土团结构面也有类似现象,水稻土上层锈斑多于下部,同时锈斑也反映了水的周期性。此外,人类的施肥活动也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矿物质的分化溶解有很大影响。
旱作土样(中间)
腐殖质层
淀积层
母质层
a层约为0-26厘米,有锈纹锈斑但不明显;b层26-75厘米,锈纹锈斑较多;c层在75厘米以下,锈纹锈斑很少。由于锈纹锈斑的形成主要与农业灌溉时水的周期性影响造成的氧化还原环境的交替有关,旱作土处在还原环境下的时间较短,大部分时期都处于氧化环境,因而不会像水稻土出现青灰色的土层,而是在间歇的氧化还原条件下,由氧气沿根孔扩散使根孔壁形成锈纹锈斑。
自然土剖面
腐殖质层
母质层
a层友谊黑色土层,深度为5-7厘米,上面种有树木,因此有枯枝落叶参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c层为耕作土,没有明显的b层。该土样取自洲头,是新成土,以沙为主,土体很疏松,有明显的分异现象,土壤中还有很多根系,说明该处土壤处于一种较为稳定的环境所以有生物出现。
实习过程中的问题整理
1、大奇山,玉皇山同属红壤,为什么两地土壤的a、b层色彩均有差别?
答:由于玉皇山植被发育时间久,保护较好,土壤物质交换稳定,有机质积累较多;大奇山属于被破坏以后又逐渐恢复的山体环境,因而土壤中的有机质不如玉皇山地区丰富,所以腐殖质层颜色比玉皇山森林土壤的腐殖质层为浅。另外,大奇山成土母质是火成岩,玉皇山成图母质则为灰岩,因此两种岩石风化程度不同,灰岩在南方更易风化,因此土壤中有机质积累也较丰富,所以使得玉皇山采集土样的淀积层颜色深于大奇山所采集的土样。
2、水稻土、旱作土与自然土壤差别很大,这是为什么?
答: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作用显著:施肥影响了有机质的积累,增加了矿物质的分化溶解;耕作增加了土壤的孔隙度和氧化程度,日照、风化加速了矿物质的风化分解;灌溉形成了氧化还原交替的环境。这些人为因素是自然土壤采集点所没有的,因此虽然水稻土、旱作土和自然土壤在水平距离上相隔并不是很远,但差别却很大。
3、洲头所取的自然土壤样本中只有a、c层,a层很薄,缺少b层,为什么?
答:a层为腐殖质层,也可称表土层。包括有机质的积累层或物质淋溶层。该层生物活动最为强烈,进行着有机质的积累转化作用。而洲头土壤由于是自然土壤,而且上面所生长的植物生长时间较短,枯枝落叶相对较少,生物活动不是很活跃,加之江水的影响,故而a层土壤发育较薄。缺失的b层为淀积层,是由物质淀积作用形成的。本层淀积物主要来自土体上部,也可以来自土体下部及地下水,由地下水上升,带来水溶性或还原性物质,因土体中部环境改变而发生沉积聚集。洲头由于靠近富春江,江水间断性的涨落冲击洲头,河流对洲头的这种侵蚀作用,日照风晒对土体的风化吹蚀作用,加之洲头土壤本就是较为疏松的沙性土,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被风化淋溶的物质彻底自土体中淋失而无淀积层(b层)。
4、旱作土从下到上,锈纹锈斑增加明显,为什么?
答:与水稻土相比,旱作土处于水淹的时间较少也较短,土壤中氧气含量较高。灌溉时土壤处于短时间的还原环境,但表层依旧有氧气扩入,因此表层仍以氧化环境占优势,锈纹锈斑较少。在中部由于水的隔断作用土壤处于还原环境,在非灌溉期氧气沿作物根孔进入土壤,使根孔壁被氧化成锈色,在这样的氧化还原环境交替情况下土壤中形成锈纹锈斑,且较上部稍多。下部由于灌溉的深度影响,仍旧以还原环境为主,很少有锈纹锈斑。
5、洲头取了2个剖面,2个都是沙泥互层,一个为青灰色(水边,<右上>;),另一个剖面分层明显,泥为青灰色,沙为黄色(离水边较远,<右下>;),为什么?
答:靠近水边的土壤长期淹水,在还原环境下形成了分异不明显的沙泥互层;离水边较远的土壤受富春江江水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淹水时缺氧,处于还原环境,还原物质不断积累,退水时氧化,在氧化还原交替下造成了泥呈现青灰色,沙呈现黄色的明显分异现象。
五.实习总结及体会
通过土壤地理的野外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土壤的形成及其差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也对五大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人类活动)在不同地区其主导因素间的差异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另外,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掌握了土壤剖面的选择和整修,图样标本的采集,领悟了一些野外工作和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几天的实习也培养了大家的吃苦精神,锻炼了我们的野外考查能力,略微遗憾的是实习中为了保护考察地区土壤,土样采集都有路老师一人代劳,少了一份参与的乐趣。但在老师的讲解下依旧学到了很多,在学习的过程中也看到了不少美丽的风景。总之。这次野外实习是我们大学生活中一段宝贵的经历。
第6篇 2019年大学生寒假实习报告范文:野外考察实习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常言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实习正是理论知识与实地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从理论到实际,用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次飞跃。我们有了理论知识,并不等于我们可以很高的分析实际眼前的问题,只有把学到的理论应验于实地,用理论来知道实践,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了解地貌学。这种从理论上的认识到真正亲临现场去分析问题,就是一次飞跃。因此,作为一个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学生,应该把实习看成是从理论到实际的过程,把自己对每一种地貌类型的认识看成是自己在认识论上的一次飞跃。这次实习无疑巩固了地貌学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热诚,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能够用书本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上的一些问题,提高同学们的野外作业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
2.时间
20**年1月16日至20**年1月18日
3地点
肇庆市七星岩公园 三水木棉围 岗美 东岗村 三榕峡公路旁
二 肇庆地区主要地貌类型
第一天,经过几个小时从珠海到肇庆的车程,在白土镇安顿好,我们马不停蹄的赶到这里的七星岩公园,考察七个秀丽的喀斯特石峰。由于地质运动,在七星岩附近形成了一个褶皱背斜山脉,正是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尤其是流水侵蚀,这些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部分岩石受风化成土,最终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再由于进一步流水侵蚀,成排的背斜谷地两侧开始形成今天的七座石灰岩山峰。 七星岩风景区具体由阆风岩(峰顶高程103.3m)、玉屏岩(99.8m)、石室岩(89.8m)、天柱岩(108.0m)、蟾蜍岩(89.9m)、仙掌岩(61.8m)和阿坡岩(119.6m)七座喀斯特奇峰以及东湖、青莲湖、中心湖、波海湖、里湖等五个大湖组成。七座岩峰布列,矗立在6. 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整个景区山环水绕,亭楼阁榭,波光岩影,浑为一体,自然风光绝佳。而这一次我们主要是要观察这里的水平溶洞(双源洞)和断层及洼地地貌。
紧跟着老师的脚步,我们找到了地下河脚洞性质的双源洞。阿坡岩下的双源洞,其实就是一个喀斯特地下溶洞,它是七星岩最长的静水地下河,全长320米,洞中有两条溪水汇合,向东流出洞外,故称“双源洞”,洞内有钟乳石。双源洞是发育在石炭系中上统的壶天群灰岩,之前我们沿路看到的是石炭系下统的,比较老。双源洞洞口上,断层、节理、褶皱均有。在这里,老师为我们解释了有关的地质地貌知识。双源洞是发育在石炭纪下统的壶天群石灰岩,主要是由白云石灰岩组成的,呈浅灰色,组成成分是方解石和白云石,隐晶质(或称泥晶质)结构,个别地方有粉晶结构,为厚层状构造。因为存在白云岩的缘故,故用10%的稀盐酸滴在这些岩石上,岩石并不起泡,但是如果把岩石磨成粉,却可以起泡,这是因为岩石成分里面含有碳酸钙和碳酸镁。因这些岩石比较坚硬,故其经历了千万年而不倒,形成挺拔的山峰。双源洞位于两节理的交汇处,裂隙发育,洞内有两条水源与外面的湖相连,使地下河水不断循环流动。在双源洞的洞口上,我们可以见到断层、节理、褶皱以及强烈的根劈地貌。
在路的两边,时常看到像在山的表面长出的一大石柱,它是石钟乳。在石灰岩里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渗入石灰岩隙缝中,会溶解其中的碳酸钙。这溶解了碳酸钙的水,从洞顶 上滴下来时,由於水分蒸发、二氧化碳逸出,使被溶解的钙质又变成固体(称为固化)。由上而下逐渐增长而成的。而我们看到的石钟乳就像在山的表面长出的一大石柱,是原来岩洞崩塌后留下来的,属于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是经过石灰岩的不断融蚀、再沉积的过程而形成的。这个石钟乳是浅灰色的不透明体,这是因为虽然矿物的组成成分大部分是方解石,但是里面含有太多的杂质。
我们沿着一条小路登上马栏岗。这是一个石灰岩与沙页岩的交汇处,马栏岗主要是由石炭纪下统沙页岩风化后形成的,经过上千年的变迁,现在已经远远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据老师的介绍,这是一个背斜,马栏岗是背斜的中部,由于页岩的抗风化的能力比较弱,而且背斜中部由于张性大,收到挤压而造成岩石的支离破碎,很容易受到侵蚀,再加上这里是沙页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可溶性岩石与不可溶性岩石交界处喀斯特水的溶蚀作用一般比较强烈,受到侵蚀背斜逐渐被削低,发育到现在就成为现在的马栏岗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了,而且地表水在这里汇集形成一个巨大的落水洞。落水洞是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的形成除了沿垂直裂隙溶蚀作用,还有侵蚀作用和重力作用,地表水汇集到落水洞后,流量增大,而与倾入洞内的砂砾同时冲击和磨蚀洞壁,加上地下河及溶洞顶板崩塌,使之迅速扩大。落水洞发育于不可溶的砂页岩和可溶的石灰岩交界处,喀斯特作用特别旺盛。由背斜理论可知,落水洞上面的岩石看上去是山,实则多是谷。落水洞四周长满了植被,阳光很难直射到落水洞底,所以从岗上望下去,一片漆黑,很难判断落水洞有多深。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就是落水洞,这里正好是岩层层面和岩层裂隙交接地点,有利于地下水集中,溶蚀较强,顶板崩落后便形成了。
接着,我们来到天柱岩脚下,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石峰十分笔直、陡峭,很少有石峰连接而成山脉。天柱岩高108米,由下而上有4层溶洞,最低的一层在地下,越往上,溶洞的年 代越久远,这是由于抬升运动造成的,现在上面的三层溶洞由于缺少了有侵蚀性的水已经停止了发育。第二层的溶洞较小,我们没有仔细观察。而是选择仔细观察第三层的溶洞,这个洞比较大,里面黑暗一片,我们无法看到洞里有多深,我们在洞里面的较外部听老师讲解。在洞里,我们在闪光灯和电筒的微光下可以看到洞顶比较光滑,有些地方还向上凹入成为一个倒扣的“脸盆”,即石锅,这是由于过去经常受地下水的溶蚀和侵蚀,而局部地区又受到强烈的紊流作用,水压增大,溶蚀、侵蚀力加强,结果这些地方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洞顶凹入的弧形面。其上的裂隙发育有石钟乳,但是目前已经停止发育。四周也是比较光滑,并且发育有石幔,这是由于含有碳酸钙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时二氧化碳迅速散逸而形成的。继续往上,我们看到了第四层溶洞,但是这些溶洞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现在已经变的很小了,很多就剩下一个凹进山壁的窟窿了,但是从这些 “窟窿”里面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溶洞的痕迹的,比如有些岩层上有明显的水平层理,反映出静水沉积的作用。老师说这一层以前经过很多河流的冲刷,虽然我们无法观察到具体流向,但大致水面的位置和可能的方向还是可以判断出来的。而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比较巨大的石钟乳,老师说迟早一天他会整个掉下来。经过大概1个小时的登山,我们到达山顶的摘星亭。从山顶眺望,北领山脉自北向南过渡,背面有很多的别墅建在洪积扇上面,山前右倾斜平原过渡到冲积平原;西南是西江水到阶地,接着是喀斯特丘陵;冲积平原上是市区;七星湖上是其它六个喀斯特山峰。这些山峰都是背斜中部被侵蚀挖空之后的两翼形成山岩的(称为残峰),它们本来是连在一起的,但是由于抬升和平移运动,它们才逐渐断裂分开发育成为今天的这种地貌类型,断层中间破碎带由于风化和搬运作用,就发育成今天的五个大湖。老师还在这里给我们讲解了肇庆市的地貌特点和大概的形成过程以及一些地貌知识,这里真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啊。
第二天,我们到了木棉围的公路旁的河流阶地上,那边有大量的鹅卵石,普遍风化程度更深,形成历史更长,部分被水泥盖住了。此处阶地鹅卵石磨圆度好,粒径不大,硬度不大, 是河流长时间的搬运,所经距离远。而且具有多种多样的岩性,由于是主干流形成,上流很多物质被带下来沉积,形成当地复杂的岩性。而阶地级数越高,形成时间越长,风化作用越强,岩性越脆,越易碎。阶地是河流历史时期的河漫滩下切或抬升造成,由鹅卵石可以判断。
沿西江边一滑坡壁往上走到二级阶地,在第四纪,此处是西江河漫滩, 后来由于构造运动和河流的下切,使河漫滩抬升,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二级阶地。此现象体现了西江是摆动的,河流是下切的,两岸是抬升的。沿途可见地上鹅卵石的成分多样,体现此处基岩的多样性。然后,我们还到一些村庄里面观察了不少阶地。
而下午我们到了北岭那边的东岗村洪积扇参观考察,肇庆市北部是北岭山脉,西江从肇庆市的西部流进,在肇庆市的南端向东拐弯从肇庆市的南端流过,所以整个肇庆市自北向南的地貌构成基本上是从山脉到洪积扇,再到冲积平原的过渡。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组成洪积扇的泥沙、石块颗粒粗大,磨圆度差,层理不明显,透水性较强,扇面上水系不发育。由于山前构造断裂下降,洪积物厚度可达数百米。从扇顶至扇缘高差也可达数百米。一系列洪积扇互相联结形成洪积平原,又称山麓洪积平原。洪积扇因山地不断抬升,山前平原不断下降,形成上叠式扇体。当山地上升规模、幅度均较大时,老扇随之抬升,在其下方发育新扇体,形成串珠状洪积扇。当山地前缘有不等量的新构造活动时,新扇体向相对下降的一侧移动,使新老扇体并列向一侧偏转,造成不对称形态。简单来说,洪积扇是由于山上下雨的雨水自沟谷出山口后,坡度骤减,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就形成了以沟口为顶点的冲积锥或洪积扇。如果扩大到整个山脚四周即称为洪积群,如果面积继续扩大,即可形成洪积平原。老师介绍了关于东岗村附近这些地貌的特点,这里的岩石以沙叶岩为主,砖红色,有一定的磨圆度,但有些有棱角,粒径较大,较疏松,大多为砾石,而且颗粒由上到下、由山里到山外是由粗变细。
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我们到了三榕峡公路旁考察背斜,向斜,断层,节理,岩层及滑坡等地貌。
首先,我们在公路旁的山边学习罗盘的用法。如何量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如何用 罗盘定地物方位。然后,我们沿着公路一直走我们所在考察的地点位于背斜的北翼,面前的大山是北岭山脉的延伸,岩性是砂页岩。在这边,地表大部分为沉积岩多覆盖,但是可以看到明显的节理和层理。背斜的轴部往往是比较低洼的地区。该背斜发育于最古老的泥盆系地层,主要是砂页岩,页岩具有岩理,与泥岩都是由粘土矿物组成。由于在公路旁200多人在走,*察也一度劝我们停止行程,但最后在老师们的交涉下,只出动*车为我们开路,看来应该有更重要的地貌值得我们冒这一个险。果然,一段步行后,我 们看到一个大型的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滑坡的机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了该面的抗剪强度所致。滑坡是我们地貌学第一节课所教的内容,现在亲眼看到,还真是震撼。而3天的实习也到此为止。
三 结语
这次肇庆地区地貌学实习能够圆满完成,有赖于老师们事先充分的踩点布置等各种的准备,令我们从课堂外这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地貌学。在实习的过程中,我尤其要感谢我的实习指导老师刘希林老师和高全州老师,老师们的耐心指导教诲和经验技术的授予,使同学的积极性和学习气氛保持良好的状态。这一次实习,我深深的感受到以往书本上没有生气的文字和图片里的石头与地貌,活生生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巩固了我对硬知识的认识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去加深对地貌学的体会和理解。总的来说,这一次的实习是一次美好的经历和一次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一次思维模式的转换。希望再有机会去进行野外实习。
第7篇 2020年大学生毕业实习报告:野外考察实习
第一章:概况
一:勘探工作目的,本次野外实习,勘探工作目的是:
(1)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中奥陶统、晚奥陶统、中石炭统和晚奥陶统的岩层构造、岩性、岩层中所含的化石种类和数量以及各个地层中所伴随的矿产、褶皱类型、断层情况以及从晚奥陶统到中石炭统的过渡岩层各种性质等;(2)了解煤矿的基本情况、基本地形。了解煤矿生产中各种机械的用途及注意事项、煤的分类及运输方式、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标准等以便在以后的工作初期可以尽快的熟悉各种情况避免各种错误;
二:勘探任务,本次野外实习的任务是:
(1)观察各实习地点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和地表水体等其他情况;
(2)观察奥陶纪石灰岩的颜色、光泽、解理、化石的种类及其含量、断层等其他情况;
(3)对断层做素描图、描述其擦痕的状况;
(4)观察晚奥陶统与中石炭统的假整和面及其过渡岩层的风化程度、颜色、岩性、化石种类及其数量等其他情况;
(5)观察中石炭统本溪组泥岩层的岩层特点、砂岩的颜色、解理及砂岩岩层中所包含的矿产、石灰岩的颜色、解理、裂隙的发育情况、化石的种类及其数量等;
(8)观察煤矿的地形、了解煤矿的各种设施的用途、观察各种机器的特点,了解其工作方式及使用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9)了解煤矿的开采情况、煤的种类、煤的储存和运输等。
三:交通状况
缝山针公园位于太行山系南麓,焦作市中心北部,交通便利,公园西边是村庄,公园前是东西走向的公路,公园内是海相沉积的中、晚石炭统石灰岩。
红砂岭位于的缝山针的公园西方,焦作影视城北方3千米左右,影视路从南面跨过,上白作乡公路从南至北穿过此地区,交通便利,有盘山公路通山,山腰有小型铁矿和其他的一些废弃的铁矿矿井。
西张庄位于焦作市区西部,有公路通往山下,从山下到山上路矿稍差,山顶上有硫磺矿和用黏土烧制陶瓷器皿的小工厂。
焦煤集团珠春矿位于焦作矿区西南部,东距焦作市五千米;公路铁路交通便利,焦晋高速在矿区西部穿过,焦克公路在矿区北部通过,有矿区铁路专线与焦柳、正太干线连接。
四:天气情况
12月11日雾,、小雪,12月12日下午天晴、12月13日天气晴朗,有风、12月19日天气晴朗、无风。
五:水文地质情况
(1)在缝山针公园内无固定水系,小寺河和群英干渠自西向东穿过本地区,一般干涸无水,夏秋季节汇集降雨并排泄山洪,有时会发生小规模的山体滑坡,山下有一小塘,含水量不多,为景观用水。地层含水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砂岩含水层、二叠系砂岩含水层、石炭系第八层、二层石灰岩、奥陶系石灰岩含水层。
(2)在红沙岭未见到明显水体,无固定水系,无河流、河塘,仅有东西走向的群英干渠,一般干涸无水,夏秋季节汇集雨水并排泄山洪,此处地貌多为褶曲,季节性雨水多渗入地下。
(3)在西张庄没有发现明显的水体,无固定水系,无河流、河塘,群英干渠自西向东穿过,一般干涸无水,夏秋季节汇集雨水并排泄山洪,此处地貌多为褶曲,季节性雨水。
(4):焦煤集团珠春矿矿区内无固定水系,没有河流湖塘,仅有两条季节性洪沟自北而南从矿区西部和中部穿过,一般干涸无水,夏秋季节汇集降雨并排泻山洪。
六:地形地貌,(1)缝山针公园为山前冲积平原,地质构造较复杂地质构造以断层为主,辅以轻微褶曲,褶曲构造不甚明显主要表现为走向方向上的挤压现象,有单斜地垒构造,中部有一正断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部地表被第四系黄土所覆盖北部地面主要为中奥陶统、晚奥陶统形成的的石灰岩山脉,区内地层走向se~ne倾向ne,倾角一般5~10度,局部达大约30度左右,山势陡峭,高度在200米左右。
(2)红沙岭主要为中石炭统本溪组的石灰岩形成的山脉,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区内多断层、褶曲,山势稍缓,有明显的铝黏土层与石灰岩的交替带,高度在300米左右。
(3)西张庄主要为上石炭统太原组的石灰岩和铝黏土层形成的山体,山势较陡,有明显的铝黏土层与石灰岩的交替带,地层构造以断层、褶曲为主,褶曲发育明显,主要为走向方向上的挤压现象,形成了一系列的宽缓褶曲,地层倾角约为10~30度,山体高度在50米左右。
(4)珠春矿井田位于太行山南麓,北距太行山约五千米。地貌形态为山前冲积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海拔为+156m,东部海拔为+124m,地势较平坦。地表全被第四系黄土层覆盖
(1)缝山针公园内未发现矿井,周围有中型煤矿和已经采空、废弃的巷道,现在开采的煤层为e2煤,因其煤层埋藏深度较大无小煤矿,其南面有正在施工的南水北调工程。
(2)红沙岭有正在生产的小铁矿,生产情况比较简陋,为人工开cai
(3)西张庄的在西张庄上奥陶统的第7层石灰岩上部的山顶有正在生产器皿的小型工厂和已经废弃的生产黄铁矿的矿井,从外表上可以看出此矿井为一个小规模的矿井。
我们所到的地区的岩层多为晚古生代的石炭纪的中石炭世,早石炭世以及早古生代的早奥陶世,中奥陶世,晚奥陶世
早古生代始于6亿年前的寒武纪初到4亿年前的志留纪末,延续约2亿年。这个时代世以个海洋占优势的时代,特别是奥陶纪为地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侵时期之一,华北地块在寒武纪至早奥陶世世地壳缓慢下降接受趁机的时期,普遍以发育以滨海浅海相碳酸盐为主的地层,中晚奥套世级地壳普遍上升。遭受剥蚀。缺失沉积从震旦纪到至留纪。华北地区经历了上升(海退,遭受剥蚀)下降(海侵,接受沉积)在上升(海退,遭受剥蚀)3个阶段,反映了一个巨大的地壳升降和海侵旋回。华北地块以北的天山-兴安地区和以南的昆仑-秦岭及祁连山地区滇西地区,均为地壳活动带。其中祁连山最为典型。至留纪末期加里东运动使地层全部折皱隆起,并有演讲活动,下古生界全部遭受编制,形成加里东褶皱带。从早古生****始生物进入大发展的时期。早古生代海洋占主导地位,形成了稳定,广阔,连续的前海环境,世海生无脊椎动物的繁盛时期。先后出现了许多门类。奥陶纪世在古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的鼎盛时期。以碗组类笔石和头足类的直角石珠角石为代表。植物方面,早古生代海生藻类非常繁盛,为石煤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末期出现了陆生裸厥植物。
晚古生代始于4亿年前的泥盆纪初期至2.3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延续约1.7亿年是从海洋向陆地转化的重要发展阶段。早古生代的加里东运动是陆地范围开始扩大,至晚古生代,特别是从石炭纪到二叠纪,经过海西运动陆地范围进一步扩大。华北地块自中晚奥陶世,至留纪,泥盆纪和早石炭世的长期风化剥蚀至晚石炭世时才中心下降接受沉积上石炭统直接覆盖于奥陶统侵蚀面上。华北地区由于经历了约1.4亿年的风化剥蚀,地形平坦,却与准平原化。华北地块古生代成煤期主要时晚石炭世和早二叠时的早期,形成了包括上石炭统太远组和下二叠统下不山西组的含煤地层,南部还包括下二叠统上不下石合子和上二叠统上石合子组。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系时我国重要的含煤地层
其他矿石赤铁矿:完好的晶体少见常呈致密的块状,肾装结合,结晶的赤铁矿为铁黑色至钢灰色,隐晶的赤铁矿为暗红色。半金属制土块光泽不透明无节理,摩式硬度5.5~6.5,相对密度4.9~5.3无磁性。
石膏:晶体常为板状集合块状,粒状,纤维状,纯净的石膏无色透明含杂质时呈灰黄色,玻璃光泽,节理面呈珍珠光泽有一组完全节理,薄片有挠性。
黄铁矿:晶体常呈立方体集合体常呈致密块状侵染状和结合状颜色为浅铜黄色表面常有黄褐色条纹黑色金属光泽,不透明,无节理,断口参差状,
石英:晶体常呈六方柱状集合体常呈晶簇状,致密块状,无色透明着称为水晶常因含杂质出现不同的色调,晶面金属光泽断口油脂光泽,无节理,断口贝壳状。
高岭石:晶体极细小,在电子显微镜下呈六方形,鳞片状,常为疏松鳞片状致密细粒状,土状集合体,质纯者白色。常用含杂质而带各种色嗲,土块光泽摩式硬度2~2.5,相对硬度2.60~2.63干燥时有吸水性,遇潮后有可塑性其土块状具有粗擦感,易用手捏碎。
第8篇 2020年大学生毕业实习报告范文:野外考察实习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和一些简单的技能。
2、通过野外实习,了解调查地区气候、地貌、母质等成土因素的特点及其和土壤发生的关系。
3、通过对土壤的观察和采集,掌握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发生演变和分布规律,学会土壤剖面点的选择和修整、土壤剖面层次划分,形态描述和记录。
4、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二.实习地区自然概况简介
地点:浙江省杭州地区
时间:****年8月27日—****年9月2日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杭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16'、东经120°12'。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区;东北部和东南部属浙北平原,河网密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的一部分。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荡、水库占8%。
杭州地区处于中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28.6℃,冬季平均气温3.8℃。无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中元古代以后, 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更添人类文化(特别是杭州城市文化)因素影响之叠加。由于以上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使杭州市域土壤、植被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上述各内在因素(包括岩石、构造、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和人类文化等)及其彼此间的共同作用,铸就了杭州地域综合体系统(包括杭州自然地理综合体系统)
三.实习时间、地点和任务
四.实习内容
****年8月28日 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
森林土壤土壤剖面
枯枝落叶层
腐殖质层
淀积层
从照片中的剖面可见这一森林土壤成土母质主要是火成岩,较灰岩更易受到风化,其风化层疏松通透性能好,有利于土壤形成和发育,因此土层发育较厚,土壤剖面整体呈现黄棕色,腐殖质层为灰色,由于出于森林地带,微生物对枯枝落叶的分解作用较活跃,有机质和各种养分的含量较为丰富,因而土壤呈现疏松的团块状和细粒状,这种土壤结构内部的有机质以嫌气性分解为主,分解过程相对缓慢,有利于养分的保存,同时也有利于水分的保持。腐殖质层和淀积层在颜色上分层不明显,只在结构上有所不同(见附录1号图-从左到右)
****年8月29日 浙江玉皇山
森林土壤土壤剖面
枯枝落叶层
腐殖质层
淀积层
采集点处于丘陵缓坡,属于地带性土壤形成环境,成图母质主要是灰岩,受水热条件影响较大,矿物分化明显,剖面主体呈现红棕色,分层较明显(见附录左二)。腐殖质层为灰黑色,较薄;0-15厘米;淀积层呈现红棕色,在16厘米以下,土层发育较厚。
****年9月1日 富春江地区新沙岛
水稻土样
耕作层
犁底层
渗育层
该农业土样取自新沙岛中部,取样深度为60厘米,此时水稻处于拔节期。仔细观察可见照片中土壤颜色是有所区别的(见附录左三),a层为耕作层,约0-20厘米,呈现青灰色,夹杂有锈斑;p层为犁底层,约20-25厘米;w层为渗育层,黄色,以氧化状态为主;土样出现这样的分层主要原因在于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在土壤淹水期间,物质交换主要在水土界面上进行,尤其以水中溶解氧的扩入影响最大。由于与表面水相接处的表土中氧的浓度较高,导致出现比下面土壤颜色为浅的氧化层;下部由于氧的来源被隔断,加上微生物的活动会消耗一部分溶解氧,使有机还原物质不断产生,导致土壤呈现一种青灰色。当排水干田后,氧气沿水稻根孔扩入,使得根孔壁被氧化成锈色,而在锈管之间仍为还原状的灰色,在土团结构面也有类似现象,水稻土上层锈斑多于下部,同时锈斑也反映了水的周期性。此外,人类的施肥活动也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矿物质的分化溶解有很大影响。
旱作土样(中间)
腐殖质层
淀积层
母质层
a层约为0-26厘米,有锈纹锈斑但不明显;b层26-75厘米,锈纹锈斑较多;c层在75厘米以下,锈纹锈斑很少。由于锈纹锈斑的形成主要与农业灌溉时水的周期性影响造成的氧化还原环境的交替有关,旱作土处在还原环境下的时间较短,大部分时期都处于氧化环境,因而不会像水稻土出现青灰色的土层,而是在间歇的氧化还原条件下,由氧气沿根孔扩散使根孔壁形成锈纹锈斑。
自然土剖面
腐殖质层
母质层
a层友谊黑色土层,深度为5-7厘米,上面种有树木,因此有枯枝落叶参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c层为耕作土,没有明显的b层。该土样取自洲头,是新成土,以沙为主,土体很疏松,有明显的分异现象,土壤中还有很多根系,说明该处土壤处于一种较为稳定的环境所以有生物出现。
实习过程中的问题整理
1、大奇山,玉皇山同属红壤,为什么两地土壤的a、b层色彩均有差别?
答:由于玉皇山植被发育时间久,保护较好,土壤物质交换稳定,有机质积累较多;大奇山属于被破坏以后又逐渐恢复的山体环境,因而土壤中的有机质不如玉皇山地区丰富,所以腐殖质层颜色比玉皇山森林土壤的腐殖质层为浅。另外,大奇山成土母质是火成岩,玉皇山成图母质则为灰岩,因此两种岩石风化程度不同,灰岩在南方更易风化,因此土壤中有机质积累也较丰富,所以使得玉皇山采集土样的淀积层颜色深于大奇山所采集的土样。
2、水稻土、旱作土与自然土壤差别很大,这是为什么?
答: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作用显著:施肥影响了有机质的积累,增加了矿物质的分化溶解;耕作增加了土壤的孔隙度和氧化程度,日照、风化加速了矿物质的风化分解;灌溉形成了氧化还原交替的环境。这些人为因素是自然土壤采集点所没有的,因此虽然水稻土、旱作土和自然土壤在水平距离上相隔并不是很远,但差别却很大。
3、洲头所取的自然土壤样本中只有a、c层,a层很薄,缺少b层,为什么?
答:a层为腐殖质层,也可称表土层。包括有机质的积累层或物质淋溶层。该层生物活动最为强烈,进行着有机质的积累转化作用。而洲头土壤由于是自然土壤,而且上面所生长的植物生长时间较短,枯枝落叶相对较少,生物活动不是很活跃,加之江水的影响,故而a层土壤发育较薄。缺失的b层为淀积层,是由物质淀积作用形成的。本层淀积物主要来自土体上部,也可以来自土体下部及地下水,由地下水上升,带来水溶性或还原性物质,因土体中部环境改变而发生沉积聚集。洲头由于靠近富春江,江水间断性的涨落冲击洲头,河流对洲头的这种侵蚀作用,日照风晒对土体的风化吹蚀作用,加之洲头土壤本就是较为疏松的沙性土,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被风化淋溶的物质彻底自土体中淋失而无淀积层(b层)。
4、旱作土从下到上,锈纹锈斑增加明显,为什么?
答:与水稻土相比,旱作土处于水淹的时间较少也较短,土壤中氧气含量较高。灌溉时土壤处于短时间的还原环境,但表层依旧有氧气扩入,因此表层仍以氧化环境占优势,锈纹锈斑较少。在中部由于水的隔断作用土壤处于还原环境,在非灌溉期氧气沿作物根孔进入土壤,使根孔壁被氧化成锈色,在这样的氧化还原环境交替情况下土壤中形成锈纹锈斑,且较上部稍多。下部由于灌溉的深度影响,仍旧以还原环境为主,很少有锈纹锈斑。
5、洲头取了2个剖面,2个都是沙泥互层,一个为青灰色(水边,<右上>;),另一个剖面分层明显,泥为青灰色,沙为黄色(离水边较远,<右下>;),为什么?
答:靠近水边的土壤长期淹水,在还原环境下形成了分异不明显的沙泥互层;离水边较远的土壤受富春江江水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淹水时缺氧,处于还原环境,还原物质不断积累,退水时氧化,在氧化还原交替下造成了泥呈现青灰色,沙呈现黄色的明显分异现象。
五.实习总结及体会
通过土壤地理的野外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土壤的形成及其差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也对五大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人类活动)在不同地区其主导因素间的差异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另外,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掌握了土壤剖面的选择和整修,图样标本的采集,领悟了一些野外工作和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几天的实习也培养了大家的吃苦精神,锻炼了我们的野外考查能力,略微遗憾的是实习中为了保护考察地区土壤,土样采集都有路老师一人代劳,少了一份参与的乐趣。但在老师的讲解下依旧学到了很多,在学习的过程中也看到了不少美丽的风景。总之。这次野外实习是我们大学生活中一段宝贵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