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现状调研报告
长期以来,由于国家防震减灾法和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宏观要求多,而实际操作较差,缺乏法律强制要求,全面社会缺乏防震减灾意识和知识,加之经济相对落后,我市农村民居和村镇公共设施包括中小学校抗震设防十分落后,不设防的农村民居及农村公共设施成为危害农民生命造成重大伤亡的重要隐患。当前全市人民正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加快发展。要实现科学发展,打造“三个_____”,实现追赶跨越的目标。构建和谐_____,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出发,从防震减灾的角度针对_____市实际,加强农村民居抗震设防工作尤为重要。20xx年5·12汶川8.0级大地震给我们留下了血的教训,逐步提高农村抗震能力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现状
_____是一个人口610万,面积1.53万平方公里的农业大市,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经济欠发达。_____市地处郯庐断裂带和扬铜地震带交汇处,存在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20xx年九江5.7级地震,虽然震级不大,烈度不高,但对震中当地广大农村民居却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死亡的12人均系农村民居倒塌造成。经调研,_____市大部分农村民居没有设防,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1、抗震性能好的钢混结构较少。至20xx年全市农村现有116.44万户,拥有1户住宅的140.4万户,2处住宅的5.09万户。住房类型主要为楼房,楼房74.09万户,平房42.36万户,平均每户面积为140.4㎡。住宅主要为砖木和砖混结构。砖混结构64.7万户,占55.6%,砖木结构34.53万户,占29.7%。钢筋混凝土结构14.11万户,占12.1%,其它3.08万户,占2.6%。
2、我市相当大部分住宅基础处理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有的房屋尽管选在开阔平坦、土质坚硬均匀的场地上,但对基础的处理不符合抗震要求。如有的在打过夯的地面上直接往上垒墙;有的即使挖地漕也不按设计规范要求处理基础,抗震性能仍较差。
3、大部分房屋选用的建材质量不合格。在调查的所有砖木结构房屋中,大部分砌墙体用砂浆不符合要求,有的用石灰掺土代替砂浆,有的砂浆配比不符合要求,有一部分房屋选用旧砖、劣质砖或新旧砖混杂砌墙,使墙体强度明显降低。有的用旧木材或已经腐朽变质的木材做梁柱,地震时房屋容易产生局部失稳而倒塌。
4、大部分住宅的设计或施工不太合理。譬如,房屋高度与宽度之比不符合抗震要求,抗震横墙的间距与房屋的类别不相匹配,房屋各个构件之间缺少可靠的连结,整体性差。有的砖混房屋尽管设计了圈梁、构造柱,但由于设计不合理或施工不符合要求,也达不到抗设防的要求。在被调查的房屋中,还有一部分旧砖木结构或土墙房屋年久失修,有的出现地基下陷、墙体裂缝、屋顶塌陷。据调查,这些危房目前大部分还在被利用,或住人或存放物品和牲畜。这类房屋如果遇到中强地震就会墙倒屋塌,将造成大量的人员和牲畜伤亡。
二、原因
导致目前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较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广大农民的防震减灾意识不强,农村住宅防震、抗震知识贫乏。他们在建房时往往只考虑美观、气派、宽敞、舒适,而不考虑抗震因素。有的盲目攀比,建设的房屋太高、太宽。有的设计不合理,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导致一部分住宅存有安全隐患。
2、我市大部分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民收入偏低,经济不宽裕。他们在建房时只追求面积,不讲求质量。施工工匠没有经正规培训,同时在采购建筑材料时,贪图便宜,购买了一些假冒伪劣建筑材料。
3、村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制定抗震设防专业规划,没有法律强制要求。由于某种原因村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农村住宅常把划分的宅基建满,左邻右舍靠得很近,破坏性地震时往往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由于有的村镇没有编制抗震设防专业规划,没有按照防震减灾有关法律对村镇建设作出强制要求,导致在村镇建设中没有选择抗震有利地段,没有避开发震断层和易造成滑坡、塌陷、液化地段,没有充分考虑房屋间距和道路设置、避震疏散、救灾等因素,使村镇建设存有很大的抗震隐患。
三、对策与措施
为提高我市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结合我市实际,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1、专家参与农村民居设计
组织专家进行抗震性能房屋建设论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条件下各种结构类型,给出当地群众经济上易接受的抗震技术措施和指导性建议。通过编制地区性房屋抗震技术标准和抗震构造图集的形式,指导村镇房屋的建造,提高村镇房屋的综合抗震能力,减少地震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采取可行的抗震加固方案
根据不同地区房屋结构特点及其抗震薄弱环节,采取工程措施有规模有系统地提高民房的抗震设防能力。对已 建成的建筑物,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应当依法进行了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3、村镇建设要合理规划
将农村抗震设防管理与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做到每个乡镇都要制定村镇建设抗震减灾规划,并严格按规划要求建设。在村镇建设中选择抗震有利地段,避开发震断层和易造成滑坡、塌陷、液化地段,充分考虑房屋间距和道路设置、避震疏散、救灾等因素,可将震害损失大大降低。
4、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及普及工作
一是要采用科学、灵活、及时有效的宣传方式,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将农村住宅建设防震抗震知识普及到乡(镇)、村庄和农户,使广大农民把建设安全农居变为维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自觉行动。二是指导村民建房前进行抗震设计,选择规则、稳固、延性好的构造屋型;三是对施工人员进行短期集中培训。培训形式除采取集中讲授外,还可以实地参观已建成或在建的抗震民居;四是加强对技术的指导和服务使新建、改建、扩建民房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5、推广典型,逐步推进地震安全农居工程
可采取“农民自愿、适当补助”的原则,结合我市新农村建设移民建镇和推动农村房屋建设中抗震设防工作,政府拿出一部分补贴,组织实施“地震安全民居工程”,通过示范工程建设,总结、筛选、提炼出已有的一些切实有效的房屋抗震技术及措施,引导广大农民建造具有抗震能力的房屋,并以点带面,使_____市的农村住宅抗震设防程度大大提高,农民抗震设防意识明显增强。
6、加强对村镇建设项目抗震设防的指导和管理,突出政府在抗震设防中的管理力度
结合我市实际,应组织由地震、建设、土地等部门制订地方性文件,引导农村民居进行抗震建设,同时组成检查组,定期对村民盖房进行检查指导,对发现农村民居建设存在的所有问题,都要及时引导、纠正,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工程监理单位要深入村镇,加强对施工安全过程监理,以确保民房抗震措施的落实。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不仅在技术上是有效的,而且在经济上也是可行的,比较适合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只要切实采取了以上措施,就一定能大大提高广大农村民居的抗震性能,就一定能减轻震害损失,真正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
第2篇 格构式钢管混凝土柱的耐火性能分析建筑学开题报告
格构式钢管混凝土柱的耐火性能分析建筑学开题报告
一、立论依据
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工程应用价值
题目:格构式钢管混凝土柱的耐火性能分析
课题来源:
研究人从事炼钢厂房,连铸厂房以及与钢铁行业相关的工艺平台,管道支架等的结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经常遇见采用格构式钢管混凝土柱的工程;而一方面行业内对钢结构组合结构有防火要求,另一方面钢铁厂相比其他工业厂房更容易发生火灾,因此本研究拟以格构式钢管混凝土柱升温与降温受火性能研究为方向,考察破坏形态及其受火极限状态。
二、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 钟善桐. 钢管混凝土结构[m].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3.
2. 蔡绍怀. 现代钢管混凝土结构[m].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3. 欧智菁, 陈宝春. 钢管混凝土格构柱偏心受压面内极限承载力分析[j]. 建筑结构学报, 2006, 27(4): 80-83.
4. 廖彦波. 钢管混凝土格构柱轴压性能的试验研究与分析[d]. 清华大学, 2009.
5. 蒋丽忠, 周旺保, 伍震宇, 等. 四肢钢管混凝土格构柱极限承载力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j]. 土木工程学报, 2010 (9): 55-62.
6. 陈宝春, 欧智菁. 钢管混凝土格构柱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08, 41(1): 55-63.
7. 周文亮. 钢管混凝土格构式柱受力性能研究[d]. 西安科技大学, 2011.
8. engesser f. die knickfestigkeitgeraderstbe[m]. w. ernst sohn, 1891.
9. duan l, reno m, uang c. effect of compound buckling on compression strength of built-up members[j]. engineering journal, 2002, 39(1): 30-37.
10. razdolsky a g. euler critical force calculation for laced columns[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2005, 131(10): 997-1003.
11. razdolsky a g. flexural buckling of laced column with crosswise lattice[j]. proceedings of the ice-engineering and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2008, 161(2): 69-76.
12. razdolsky a g. flexural buckling of laced column with serpentine lattice[j]. the ies journal part a: civil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10, 3(1): 38-49.
13. kawano a, matsui c. cyclic local buckling and fracture of concrete filled tubular members[c]//proceedings of an engineering foundation conference on composite construction in steel and concrete iv, asce. 2000, 28.
14. kawano a, sakino k. seismic resistance of cft trusses[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03, 25(5): 607-619.
15. kawano a, sakino k, kuma k, et al. seismic resistant system of multi-story frames using concrete-filled tubular trusses[j]. int society of offshore and polar engineers. cupertino, ca, 2002: 95015-0189.
16. kawano a, matsui c. the deformation capacity of trusses with concrete filled tubular chords[c]//proceedings of an engineering foundation conference on composite construction in steel and concrete iv, asce. 2000, 28.
17. klingsch w. new developments in fire resistance of hollow section structures[c]//symposium on hollow structural sections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 1985.
18. klingsch w. optimization of cross sections of steel composite columns[c]//proc.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structures, special volume, asccs, fukuoka. 1991: 99-105.
19. lie t t, cowan h j. fire and buildings[m]. 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 limited, 1972.
20. lie t t, chabot m.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e fire resistance of hollow steel columns filled with plain concrete[j]. 1992.
21. lie t t, stringer d c. calculation of the fire resistance of steel hollow structural section columns filled with plain concrete[j]. canadia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1994, 21(3): 382-385.
22. lie t t, chabot m. evaluation of the fire resistance of compression members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s[j]. fire safety journal, 1993, 20(2): 135-149.
23. kodur v k r. performance-based fire resistance design of concrete-filled steel columns[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1999, 51(1): 21-36.
24. wang y c, davies j m.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fire performance of non-sway loaded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 assemblies with extended end plate connections[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03, 59(7): 819-838.
25. ding j, wang y c. realistic modelling of thermal and structural behaviour of unprotected concrete filled tubular columns in fire[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08, 64(10): 1086-1102.
26. hong s, varma a h. analytical modeling of the standard fire behavior of loaded cft columns[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09, 65(1): 54-69.
27. 钟善桐. 钢管混凝土耐火性能研究的.几个问题和方法[j]. 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 (上册), 1997.
28. 贺军利, 钟善桐. 钢管混凝土柱耐火全过程分析[j]. 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 (上册), 1997.
29. 钟善桐. 第六章钢管混凝土的防火[j]. 建筑结构, 1999 (7): 55-57.
30. 查晓雄, 钟善桐. behaviour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s under fire[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2, 9(3).
31. 李易, 查晓雄, 王靖涛. 端部约束对钢管混凝土柱抗火性能的影响[j]. 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 2005.
32. 徐超, 张耀春. 四面受火方形薄壁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压短柱抗火性能的分析[j]. 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 2005.
33. 王卫华, 陶忠. 钢管混凝土平面框架温度场有限元分析[j]. 工业建筑, 2007, 37(12): 39-43.
34. 王卫华, 陶忠. 钢管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框架结构温度场试验研究[j]. 工业建筑, 2009 (4): 18-21.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基础
1.所需工程技术、研究条件
本科硕士阶段所学习的课程:钢结构基本原理与设计、组合结构设计、结构抗火设计、有限单元法。
研究条件:能够掌握有限软分析、熟悉结构设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2.所需经费,包含经费来源、开支预算(工程设备、材料须填写名称、规格、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