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区老龄办关于老年人生活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惠老政策,为各级*政提供决策参考,台儿庄区老龄办自5月11起,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工作。此次调查采取入户走访、以问卷式抽样方式进行。调查以本区户籍城镇、村居60岁以上人口为对象,选取了3个镇(街)180户老年人家庭进行,针对老年人的家庭状况、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社会保障状况、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
状况等问题进行调查,全面了解当前我区老年人基本生活情况和老年人社会养老保障与社会需求,了解涉及老年人切身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在调查对象的选择上,区老龄办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性别比例、年龄层次、知识结构、收入水平,生活状况、居住地域等因素,确保调查的客观性、科学性和代表性。通过调查,掌握了我区老年人口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集中反映出老年人基本生活状况:
一、基本情况
农村老年人抽样调查情况:从问卷情况看,抽样的120位老年人中有6位是退休工人,114位是农民,多数老年人人均有承包地2亩左右,在60-69岁的抽样人群中,有60%是老年人自己耕作,40%是子女帮助耕种或转包;在70岁以上抽样人群中,只有少数身体好的自己耕种,绝大多数由子女耕种。多数老人经常给子女料理家务或照看孩子。
从文化程度看,90%老年人是文盲或半文盲,极少数是小学文化,平时不看书不看报,有选择性地看电视节目,以传统休闲娱乐节目为主,平时打打扑克、闲聊家长里短,基本不参加健身和文娱活动。
60%的老人与配偶同居,30%独居,10%与子女在一起生活,住的多数是自己的旧房,面积20—30平方米。去年个人全部收入60%在1001—元之间;30%在501—1000元之间,5%在500元以下;5%在5001—7000元之间,上级每年补助101—300元,每人每月大致开支51—100元,对物价上涨多数紧张,少数平静。没有社会养老保险金(退休人员除外)。50%老人子女经济状况较好,40%子女经济状况有困难,10%子女十分困难;50%老年人生活没问题没存款,10%老人达到温饱有困难、无欠债;15%有欠债,无法达到温饱;5%较富裕,有存款。欠债主要原因是无收入或收入太少、因病,其次意外事故、盖房、娶儿媳妇等。对自己目前的经济状况50%老人认为还算可以;生活水平一般,40%老人认为不满意;生活水平较低,5%基本满意;生活水平很差,5%很不满意。
农村老人身体健康状况普遍很差,70%老人患运动系统病症、心脑血管疾病、气管炎、肺部疾病(其中一至二种较多),25%老人患眼疾,有听力障碍,5%老人患其他神经疾病。自己干不了的事情80%老人靠家庭成员照顾,多数老人认为不孝子女有,但很少,具体不孝原因说不清楚,一般认为还是道德品行问题。
城市老年人抽样调查情况:从问卷情况看,抽样的60位老年人中农业户口18人,占抽样总数的30%;非农业人口42人,占抽样总数的70%,其中农转非3人,占抽样总数的5%。经过对60位老年人的抽样调查,使我们对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需求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从文化程度看,调查发现城市老年人中初中文化只有4人,占调查总数的6.7%;小学文化32人,占调查总数的53.3%;文盲24人,占调查总数的40%。城市老年人的文化水平虽然比农村老年人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整体水平普遍偏低。
住房条件:人均住房面积多在20-30平方米,楼房居多,基本上没有危房,多数老年人和子女生活在一起,60-69岁的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强,同时还可以为子女做点日常家务,照看小孩上学等。70岁以上老年人因身体年龄偏大,随着听力、视力的减退和老年病的增多,身体状况相对较差,部分老年人需要亲属照顾,患病的高龄老人需亲属帮助做家务,照顾起居。家用电器方面:多数家庭仅有电视机、洗衣机、电话,部分家庭有电饭煲、电磁炉等,有电脑的家庭较少。
在医疗保障方面:随着政府出台的老年人优惠政策,老年人都加入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村转居),城镇的非农业家庭老年人除部分老有所医外,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就医仍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新型合作医疗报销比例和种类不同),少数特困老年人和五保户,生活水平偏低条件较差,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大多数老年人不想入住敬老院等养老机构,主要原因也受经济状况的制约,特困老年人的生活来源主要是靠政府的低保金生活。而城镇的低保标准为200元/月/人,农村的仅100元/月/人。同在一个社区生活,差距很明显,受文化水平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的较少,对自己今后的生活存在忧虑,认为社会治安不是很好,多数老年人感觉老年证没有多大用处,得不到实惠。因此很多老年人不愿办证,这也是办证率低的主要原因。
第2篇 社区低碳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辽宁大学为了进一步深化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意见,提高《___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活动能力和增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特决定在暑假期间开展以“关注民生,和谐发展”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利用暑假时间,对我所在的锦州市太和区锦绣社区居民的低碳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主要涉及了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状况,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低碳生活的了解情况以及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的切实做法等一些问题。调研报告主要包括此次对居民低碳生活情况调研的意义与目的、调研的具体方法、社区居民的生活现状、社区居民对低碳生活的了解情况以及我对这次调研的体会与建议等几方面内容。
一、 调研的意义与目的
(一) 对低碳生活的调研意义
1、从大的方面来看,低碳对全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下,世界范围内正在经历一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巨大变革: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并将其作为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气候之间关系的基本途径。
就全球来看,欧美发达国家能源的利用率是相对较高的,但由于他们的消费水平高,二氧化碳的减排责任并不占优势。我国xx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54.2亿吨,是世界二氧化碳的第二排放大国。在gdp高增长形势下,“高碳模式”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重要内容。
有分析认为,中国要达到欧洲的低碳水平,中国的钢铁产量必须要降下来;但中国要继续发展,钢产量就得继续维持xx年至 20年。当然,既保持高能耗产品的产量,又尽最大的能力减排二氧化碳,也可以定义为低碳经济。
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既是尽国际义务,也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出路。
2、从小的方面着眼,低碳生活与我们每个人都紧密相连、密不可分。
首先,我们倡导的低碳生活,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早已知道,素食比肉食消耗的资源少,前者是低碳的,同时也是更有利于健康的;长久在空调房生活,其实不利于强壮身体的养成。许多习惯低碳生活的人士认为,用低碳方式生活,不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能带来心灵上的宁静。
其次,低碳生活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靠的是每个人的自我约束,所以,也可以说,低碳生活能够增强我们的自制能力。自律程度如何,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表现。经济的、环保的、生态的、健康的、自律的生活,就是高素质的人的生活方式。那么,低碳的生活,就是高品位、高素质的生活。
最后,低碳生活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节约意识;有利于缓解能源紧张,减轻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对低碳生活的调研目的
低碳生活或低碳经济对于国家和个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想通过此次的调研活动了解一下我所在社区的居民对低碳生活的认识情况,并且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低碳生活,让更多的人能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出自己的一份力。
二、调研的方法
采用到社区居民家里走访、发放调查问卷、到社区办公室向工作人员咨询等方法,对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电器使用情况、出行所用的交通工具、日常购物时使用购物袋的情况以及生活中大家对资源循环利用等情况做了深入的调查。
三、社区居民的生活情况
(一)社区居民使用电器的基本情况
7、8月份,由于天气较热,又加上是在暑假期间,所以居民呆在家里的时间普遍增加,很自然地,居民们使用电视机、空调、电脑及电风扇的频率也会增加,其次是热水器、冰箱,在家时间长,以至于用电量直线上升。据资料显示,家居用电也要排除相应的二氧化碳气体,用电越多,排放二氧化碳也就越多,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也就越大。
7、8月份由于气温高,居民使用空调平均都在5、6 个小时,加上电视、电脑的使用,用电量比5、6月份多用了3、4 倍,居民区内大量的空调热气的排放,使室外空气更加炎热。
(二)社区居民选择出行交通工具的情况
通过几天的观察以及对部分社区居民的调查,我了解到社区居民主要选择一下的出行方式:使用私家车、乘坐公交车、骑电动车或自行车以及步行。由于我所在的社区距市中心较远,乘坐公交车又大多会绕远路,较为浪费时间,而社区居民中又有很多人是在市中心上班,所以这部分据居民一般会选择使用私家车或电动车上、下班;另一大部分就是学生,他们基本都选择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上、下学,有极少数学生选择骑电动车或由家长用私家车接送;还有就是在家的老人,他们基本上就是在家附近活动,出去买菜什么的大多数人选择步行,去大型超市或是去逛街,他们大多选择乘坐公交车。
(三)其他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居民们都不可比卖弄地要使用一些需要装电池的用品,如电视机摇控、石英钟、孩子们喜爱的电动玩具 等,都要定期更换电池,废旧电池的丢弃,对环境的影响也很大,主要是对水的污染和对土壤的污染。
另外,厨房里的油烟排放,空调的外机,对空气都有污染。
最后,就是居民们的购物情况。购物时,特别是去超市选购用品时,大部分居民都能够自带环保购物袋;在选择的商品上,一些青年人更喜欢够买包装精致的商品,而老年人则更理性、更环保一些,不仅自带环保购物袋,而且更愿意选择包装简易但却经济实惠的商品。
四、社区居民对低碳生活的了解及实际行动情况
(一)社区居民对低碳生活的了解情况
在此次社会调查中,我向本社区的居民共发放了50份调查问卷,其内容主要涉及居民的日常生活情况和居民对低碳生活的了解情况,由于一些客观原因,调查问卷回收上来47份。但这些调查问卷已说明了一些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听说过“低碳生活”理念的受访者所占比重高达93%。其中,有39%的受访居民表示很了解“低碳生活”理念,而在全部受访人群中,仅有7%的受访人表示对“低碳生活”一无所知。不难看出,大多数人对“低碳生活”还是有所认知的。
调查显示,社区中10-19岁的居民对“低碳生活”的认知度达到70%,但其中年龄较小的对“低碳生活”的理念并不是很了解,对其的认知也只局限在听说过或者只有一些初步了解的层面上;20-39岁的青年受访者对于“低碳生活”的认知度高达98%,这一比例远远高于40岁以上的受访者,但是,在实践方面,40岁以上的受访人中有94%表示愿意或已经将“低碳生活”理念付诸实践,这一比例明显高于青年受访者的71%。据了解,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平时使用电器的时间以及熬夜频率明显低于青年受访者,而在减少不必要购物方面,青年受访者的实践程度更是无法与前辈们相比。因此,我们要呼吁广大年轻人应学习前辈们的合理消费观以及科学的生活习惯,并鼓励中老年人坚持以身作则,为后辈们做好表率。
另外,调查报告中还显示出了“低碳生活”的方式逐渐被大家推崇和认可。据相关部门统计,自驾车每消耗掉100公升汽油,就等于向空气中排放了270公斤二氧化碳,由此可见,“低碳出行”绝对不容忽视。一些居民介绍,他们家距离工作单位并不算远,但出于方便,他们还是习惯于驾车去上班。其实,这样的情况,完全可以选择骑自行车,甚至步行到单位上班,这样既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锻炼了自己的身体,可谓“一举两得”。若是坚持开车,也可以选择目前市场上所主推的新能源汽车,以电能取代油耗,经济而又环保。
数据显示,“选择节能家电”一项是受访人们最为推崇的低碳生活方式。其中,几乎所有选择此项的受访者均愿意或已经在居家照明方式上以节能灯替换白炽灯,而另有很多人对于如今各大品牌所推出的led节能环保型电视机表示看好。据相关部门统计,家中耗电100度,就相当于排放出78.5公斤二氧化碳。因此,一个三口之家若不能在家用电器方面推崇“节能”,那么每天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便可高达20公斤之多。
在选择“节约使用水、电、气”一项的受访人中,大多数人表示会减少熬夜频率,避免电器的长时间使用,另外,也有部分受访者表示会“一水多用”,即将洗衣、洗菜的水用于冲厕,以便节约水源。
在“少用一次性生活用品”这一项中,女性受访者的表现明显优于男性。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大多数受访女性习惯于使用自备购物袋,而男性则因图省事更倾向于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二)社区居民践行低碳生活的情况
虽然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大多数居民都对“低碳生活”有所了解,但在实际行动方面,似乎做得不是特别好。
很多居民依然习惯于使用私家车或者是电动车,只有大部分学生和少部分的上班族选择骑自行车或者是选择乘坐公交车;在使用家用电器方面,大多数家庭在暑期使用空调、电视、电脑、热水器的时间增多,用电量增加,而且大多数居民没有即使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
但与此同时,也有好的一面,大多数家庭选择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而不是电热水器;大多数居民选择自带购物袋而不是用一次性塑料袋等等。尤其是老年人,在节能、资源的循环利用方面做得要比大多数的青年人要好,老人们大多都注意节省电资源,比如在家的时候不经常开空调、电风扇,电视、电脑的使用时间也较少,开关冰箱们的次数也尽量减少,电器使用完毕时,大多能及时切断电源,以将减少浪费;在用水的问题上,老人们大部分都很注意水的循环利用,比如用洗菜的水冲厕所或是浇花,用洗衣服的水拖地等等,别看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但是只要大家都坚持,那么我们每个人节省下来的点滴能源也会积少成多。
社区居民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情况
五、此次调研的体会和建议
(一)调研的体会
通过这次的调研活动,我对“低碳生活”的理念有了更深的认知,同时也更进一步了解了居民对低碳生活的态度及其具体地实行情况。
目前,大家对“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等类似的这些名词很熟悉,对其内容也有一些了解,虽然从目前来看,居民的节约能源的意识还不是很高,但居民们生活习惯上的一些改变足以说明大家的这种意识在逐渐增强,“低碳”的生活方式也逐渐被推崇。
其实我们的诸多生活细节都与减排二氧化碳有关。比如节约用电,虽然我们目前使用的电能以水电、火电为主,但节约用电最终可以达到节约火力发电,即减少煤炭用量的效果。节约用水、少用塑料制品、节约食品,最终都可以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别小看一些生活细节,因为这些生活细节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一个几十亿人口的地球,每一个人都从细微处做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其集聚效果就是相当可观的。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不仅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更要向社会做宣传,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低碳生活”的队伍当中,为节能、环保尽一份力。
(二)对居民低碳生活的一些建议
1、居家
(1) 照明用电
注意随手关灯。使用高效节能灯泡。美国的能源部门估计,单单使用高效节能灯泡代替传统电灯泡,就能避免四亿吨二氧化碳被释放。
(2) 低碳烹调法
尽量节约厨房里的能源。自家煮饭炒菜,量足够吃就好,不多炒。变质的饭菜可以埋在地里做肥料。
(3) 节水妙招
淘米水是很好的去污剂,可以留下来洗碗或者浇花。沾了油的锅和盘子要先用用过的餐巾
纸擦干净,洗起来既节水省时,又可少用洗涤剂,减少水污染。 冲洗衣服时,可以加入少量肥皂粉,因为洗衣粉遇到肥皂会减少很多泡沫,既省水又节约清洗时间。洗手、洗澡、洗衣、洗菜的水和较干净的洗碗水,都可以收集起来洗抹布、擦地板。
(4) 电器的使用
购买洗衣机、电视机或其他电器时,选择可靠的低耗节能产品。 电视、电脑不用时及时切断电源,既节约用电又防止插座短路引发火灾的隐患。不用时关掉饮水机的电源。保持冰箱处于无霜状态。
(5)循环再利用
靠循环再利用的方法来减少材料循环使用,可以减少生产新原料的数量,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例如,纸和卡纸板等有机材料的循环再利用,可以避免从垃圾填埋地释放出来的沼气,因此,节约用纸就是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尽量少消耗铝膜包装的利乐砖包装,以及其他一次性用品。
(6)节能的健身方式
手洗轻便的衣服,是一种很好的运动。以站桩的姿势在洗衣池前站定,既锻炼脚力,又可使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的腰部和背部放松。双手同时搓洗衣服,节水节电的同时锻炼了手指灵活性和左右脑的协调能力。
(7) 节省取暖和制冷的能源
检查阁楼和空心墙隔热材料的质量。冬季检查门和窗边的缝隙是否密闭。 夏季天气不算十分炎热时,最好用扇子或电风扇代替空调。使用空调时,不要把温度调得太低。
(8) 可再生能源
使用各种可再生能源的技术,能大大地减少我们在使用能源的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太阳能可以加热水和发电。在一些欧洲国家越来越多地采用生物质采暖系统,还有一些新式的小型风力涡轮发电机已经可以供家庭使用。
(9) 垃圾分类处理
垃圾分类可以回收宝贵的资源,同时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所消耗的能源。例如,废纸被直接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饮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也可以送到相关的工厂,成为再生资源;家用电器可以送到专门的厂家,进行分解回收。
(10) 交流捐赠多余物品
将多余或不用的物品集中起来,通过交换和捐赠的办法,达到重复利用的目的。
2、购物时
(1) 自备购物袋或重复使用塑料袋购物
塑料的原料主要来自不可再生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节约塑料袋就是节约地球能源。我国每年塑料废弃量超过一百万吨,「用了就扔」的塑料袋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垃圾量剧增。
(2) 购买本地的产品
购买本地的产品能减少在产品运输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例如:根据环境、食品和乡村事务部公布的一份报告,在英国,8%从车子释放的二氧化碳来自运送非本地产品的车辆。
(3) 购买季节性的产品
购买季节性的水果和蔬菜能减少温室生长的农作物。很多温室都消耗大量的能源来种植非季节性的产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地的食品最适合当地人食用。本地生产的其他商品,维修保养方便且成本低*。季节性的食品是在最适宜该物种生长的自然生态下成熟的,最富营养,同时也少有各种催生的添加品。而反季节食品不仅价格贵而且营养较少,添加的农药、化肥和催生剂也危害健康。
(4) 减少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的采购
饲养家畜要消耗掉2/3以上的耕地;地球上人为产生的甲烷中,畜牧业就占16%。肉类的
生产、包装、运输和烹饪所消耗的能量比植物性食物要多得多,其对引发地球温室效应所占人类行为的比重高达25%。
(5) 少用一次性制品
商场里充斥着一次性用品:一次性餐具、一次性牙刷、一次性签字笔……一次性用品给人们带来了短暂的便利,却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灾难。它们加快了地球资源的耗竭,所产生的大量垃圾造成环境污染。
(6) 过度包装
注意购买包装简单的产品。这代表在包装的生产过程中,消耗了较少的能量。减少了送往垃圾填埋地的垃圾,也减少消费者的经济负担。
第3篇 农村守妇女生活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47.91万人,其中:女性人口22.56万人,农村人口40.7万人。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给经济社会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农民家庭夫妻分居,留守妇女生产生活困难的一系列问题。最近,县妇联对我县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地调研。通过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入户访谈等方式,重点对**县河路口、大圩、两岔河三个乡镇的7904名留守妇女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调查,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留守妇女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她们柔弱的双肩既担负着赡养老人、照顾小孩的重任,又承担着家庭生产的艰辛,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和希望,默默地支撑着家庭的负荷。
一、基本情况
1、文化程度。大部分留守妇女文化偏低。调查显示: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留守妇女7844人,占99.24%;高中学历的40人,占5.06%;中专以上学历的20人,仅占2.53%。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较多,31-40岁的具有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较多,40岁以上的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较多。
2、年龄结构。留守妇女主要分布在30岁以上。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638人,占总数的8.07%左右,主要是因为生育、照顾幼小子女而暂时没有出门打工;30-39岁的1130人,占总数的14.29%;40岁以上的6162人,占77.96%;40岁以上的留守妇女是较为集中的年龄段。
3、留守原因。调查显示:家庭经济状况差,生活质量低的留守妇女有2280人,占28%左右;无就业技能,致富能力不强的有6408人,占81.07%。大部分的留守妇女因为家庭不支持其外出打工或者自身不愿意外出打工是其主要原因;需要她们留守家中照顾家庭、抚育孩子、照料农业生产是她们留守的客观原因,双重原因使得她们既向往外出打工又自我回避的矛盾心态,这一现象在35-40岁的留守妇女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二、现状及问题
1、劳动强度大,身体健康受损。调查显示:身体状况差、身患疾病的留守妇女有835人,占10.56%;身体状况一般的7069人,占89.43%。她们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物,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劳动强度大幅增加,劳动时间明显变长,留守妇女的体力大幅度透支。调查发现,大部分“留守妇女”每人需要独立承担将近2亩地左右的农业生产,而其中又有半数以上的妇女表示“难以独自承担农活”、“希望过上稳定的家庭生活”;而那些身体不好的留守妇女,遇到的困难则更大。
2、精神负担重,安全感下降。由于丈夫长年在外,留守妇女精神负担明显加重,安全感下降。主要表现:一是出现婚姻危机。留守妇女大多是中青年,一些长期分居的留守妇女因为丈夫长期在他乡打工,夫妻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双方相互猜疑,再加上自我精神生活空虚,自我控制力不强,易受到不良现象和不法分子的诱惑,导致感情危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打工婚姻”离婚案呈上升趋势,尽管留守妇女为家庭作出了许多牺牲,但是对于丈夫出门打工几年不归、移情别恋的情况,她们还是“欲语泪先流”。二是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致使农村治安防范力量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农村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现象增多,留守妇女的安全感大大降低。70%的留守妇女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并且无人倾诉,既要操心孩子,又要担心丈夫,还害怕流言蜚语。
3、婆媳关系难处理,对子女疏于教育。自古以来,婆媳关系都不好处理,尤其在丈夫不在家的情况下,处理好婆媳关系更是难上加难。调查中我们发现多例存在婆媳关系没有处理好导致家庭矛盾激化的现象。不少留守妇女本身文化水平比较低,除了在经济上、生活上能为子女提供一定的支持外,无力在子女学习上、做人上给予有效教育与监管,只能听之任之,只是希望子女别做违法的事。由于80 %左右的留守妇女认为对子女的教育就是拿钱给他(她)们上学,只要他们在学校听老师的话,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就行。有近50%的妇女几乎从未同子女谈过理想与抱负,有近65%的妇女不知道平时孩子在想什么、盼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主要表现在吃饭穿衣上。调查还发现有的由于自身只有小学文化,子女上初中后不能对其进行辅导和监管,导致他们成天逃学迷失在网吧里。
三、对策与建议
留守妇女是目前农村最大的劳动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关系到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针对留守妇女面临的压力和困难,需要*和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开展帮扶活动,形成合力,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共同关爱留守妇女的社会氛围。
1、高度重视,创造关爱留守妇女的良好环境。关爱农村留守人群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度重视,需要社会发挥各方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要提高思想认识,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关心的局面。要出台相应的硬性帮扶政策和措施。如相关部门要深入基层传授技术、以村为单位定期或巡回开展“三下乡”活动、帮助有条件的农村妇女给予信贷扶持和项目扶持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利用农闲时节或“三八”妇女节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以评选“平安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邻里”、“守法公民”、“五好文明家庭”等为抓手,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大力宣传知法、守法、做合法公民的重要意义;引导妇女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犯罪活动,打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加大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教育,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有志青年回乡创业。要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让青壮年劳动力能实现在本地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大量外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要拓宽农村致富渠道,制定优惠政策,动员和鼓励外出务工青年积累经验,更新观念,帮扶他们回乡创业,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留守妇女的技能培训和资金扶持,鼓励留守妇女自主创业。继续大力加强妇女技术培训,举办留守妇女技术培训班,让留守妇女懂得更多的农业生产技术,科学种田,科技致富,提高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继续创办示范家长学校, 深入开展“争当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活动,引导更多的家长特别是留守妇女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劳动、妇联等部门要继续坚持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和致富门路,推广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要大力扶持留守妇女创业项目,在用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使其能够敢创业、会创业、创成业。同时,政府要尽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在农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合理流转土地,使农村留守妇女从繁重的土地劳务中解脱出来。
第4篇 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情况的调研报告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___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最近几年来,全国各地许多地区(包括我县在内)都开展了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工作,大学生村官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道夺目的景观。为深入了解大学生村官基层工作状况,**县委组织部发动我县现有**名大学生村官,立足各人工作生活实际,广泛开展此次摸底调研。现将我们开展调研的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此次调研的目的及具体方式方法
目 的:及时发现和掌握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方便组织部对现有相关政策进行优化改进,为促进我县大学生“村官”规范化管理、科学化使用提供详实的信息数据。
方式方法:由于受到人力、物力、时间的限制,我二人自由组成了一个工作小组,在不影响日常工作前提下,积极开展调研工作。为使报告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更具广泛意义和实际意义,在此次调研中我们采取下村走访、组织座谈等形式,在我县范围内广泛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研活动。期间我们共走访了有大学生“村官”入驻的行政村9个,与村干*、*员、村民座谈**余次,组织大学生“村官”同事开展各类座谈*次,了解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为调研报告的撰写积累了详实素材。
二、我县大学生“村官”基本情况
**县****年、****年、****年先后接收**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其中县城及周边乡镇**名,**乡*名,**乡*名。**名大学生村官分别毕业于全国**所高校,涉及会计学、农学、林学、法学、计算机、教育等**个专业门类;*员**名,入*积极分子**名。
三、推行大学生“村官”相关工作的积极意义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县的大学生村官大部分工作积极肯干,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协助村两委做好村里的工作和当地乡镇交办的事项,使农村工作呈现出新气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为巩固*的执政基础提供新的力量。大学生“村官”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发展的热情和积极的进取心,他们以村*组织**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的身份投入工作,为农村基层干*增添了新鲜血液。既让他们在了解农村、熟悉农村中尽快成长起来,又让他们在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增长工作才干中为巩固*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做出贡献。例如我县**村“村官”某某,在积极融入农村过程中积极发挥作用,创造性的将*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用浅显的语言印制在挂历上,自己出资印刷并分发给乡村干*,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乡村干*的大局观念和服务意识。
其次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注入活力。大学生“村官”到了农村基层以后,大部分能利用所学知识和专业特长,积极为发展农业、致富农民、建设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有的利用计算机知识,推进了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例如**村“村官”***;有的结合所学专业,在种植、养殖、农民合作社等方面加强探索和实践,带领村民致富,例如**乡“村官”***,在****年草莓滞销时,通过与**栏目的宣传合作,为村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万元;有的依托*员服务中心、村民工作室等为村民提供法律、心理等各类咨询和服务,例如**“村官”***;也有的运用所学知识,参与村里的一些规划、管理和建设等,为农村带去了新观念、新知识,例如**“村官”***。因此,大学生“村官”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能够为农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持。通过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可以改变*政人才的成长模式,优化*政人才的来源结构;同时,也能在大学生中树立新的就业理念和就业价值取向,缓解就业压力,为各类人才成长树立新导向。
四、存在的难点及分析。
(一)、从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认知态度来看,宣传工作还有待加强。
有的村认为大学生“村官”是过客,是来镀金的,是外人,不愿意把真正具有锻炼价值的岗位,作为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的平台;有的大学生村官不明白自己下村任职的目的、意义是什么,找不准奋斗目标,把握不好工作的重点、难点,个别大学生“村官”错误的认为组织人事部门管不了,新单位又管不着,反正干好干坏都一样,便放松对自己的纪律要求,工作中不能积极主动的要任务、挑担子,缺乏克服困难和做好工作的主动性;另外由于大学生“村官”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部分大学生“村官”对于自己的工作前途持怀疑态度。
(二)、从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来看,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问题。
1、工作作*不深入。一些大学生“村官”很少深入到户,对村情了解不够。大学生村官往往习惯性的待在办公室,等待村民来访,很少主动到村民家里拜访,对村情了解不够,很难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2、综合能力不强。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但大学生作为农村建设的急需人才,其农村能力的欠缺阻碍着他们知识优势的发挥。通过对村两委负责人的走访,他们普遍认为大学生还需要提高以下四种能力: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3、专业不对口。据调查统计,我县**名大学生村官中,农、林专业人员所占比例不到**%,普遍存在所学专业与农村工作不对口的问题。专业上的“不对口”,使大学生村官在村里从事事务性工作比较多,在促进农业生产环节、帮助农民致富等方面发挥作用有限,呈现“有理论用不上,有知识道不出”的尴尬境地。
(三)、从政策待遇来看,还难以体现统筹兼顾。
与我县村干*待遇相比,目前对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已高于村“两委”副职干*,但与我省其他地区相比同类别“村官”待遇普遍偏低,这样带来两个后果:一是对现职村干*的积极性是一种打击;二是选聘大学生“村官”三年服务期满后,相对较低的工资待遇,对他们的积极性也是一种影响,甚至不利于农村对人才的挽留。因此,在制定待遇政策方面,要紧密结合实际,统筹兼顾、奖勤罚懒,调动各方积极性,开拓创新,找准平衡点,才有利于事业的长远发展。
五、几点思考
(一)、如何解决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中的问题?
一是加强宣传。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意义、作用和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正面典型的宣传力度,转变个别村严重本位思想和传统待客习惯,把大学生“村官”当作自己人,增强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加强引导。加强大学生“村官”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要求“村官”明确工作目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共同的事业,切实服从单位的工作安排,努力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达到锻炼自己、奉献一方的目的。
三是加强保障。接收单位要为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根据其本身特长及培养方向,大胆使用,安排最合适的岗位,为大学生“村官”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
四是加强扶持。鼓励大学生村官在恰当时候自主创业,组织部门和银行要在就业平台搭建、创业经验交流、创业资金扶持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帮助,例如:邀请外地成功创业大学生村官来我县座谈交流,向大学生村官提供无息贷款等。
(二)、大学生“村官”群体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
由于采取人性化分配机制,我县大学生“村官”大部分被分配到县城周边等接近居住地的乡镇就职,就职环境比较适宜,风俗习惯较为相近,对于现在网络上流行的“大学生村官难以融入农村”的说法,我县基本不存在;那么在如此适宜的工作生活环境下,我们大学生“村官”如何从自身角度实现自己的价值呢?
一是思想认识要到位。大学生村官应充分认识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重大意义以及由此给自身带来的重大机遇和超大平台,从而自觉做到好生珍惜、勤奋努力,施展才华、有所作为。
二是心理状态要恰当。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是将当下的所在仅仅作为一个中转的场所、过渡的平台。有想法正常。欲图别的岗位、以求别的发展,也在情理之中。问题是在其位,当谋其事。作为大学生村官,要有恰当的心理状态,要能够正确对待转岗去留,要自觉做到守土有责、履职尽责,做到既在其位、当谋其事、力成其业。
三是角色定位要准确。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名正言顺。大学生村官要清醒地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自己是村委会主任助理或者是村*支***助理。大学生村官是配角,是帮助村主要干*打理日常行政事务的角色,是运用相关专业技术担当某个领域某项具体工作的角色。只有真正明确了自身的角色定位,大学生村官才能不缺位、不越位,有所作为。
四是知识技能要完善。大学生村官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服务农民、增加村民收入,给农村带去先进文化、先进理念。为此,大学生村官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给自己充电补课,不断丰富和完善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胜任工作、服务村民。
五是工作方法要对路。大学生村官要想做事、做成事,还必须特别注意工作方法。要多和村民、村干*尤其是村主要干*通气,多听听他们的提醒和建议,工作中要多动脑筋,多想想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据不同的情况,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相应的工作方法,力求使之有的放矢、量体裁衣,力求使之对路可行、管用高效
第5篇 2020年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一、农村空巢老人现状
1、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现状差
这些农村的老人,属于贫困的弱势群体,他们大多依靠家庭的供养,然而由于我们的农业生产落后,使得以农为生的他们收入微薄,他们的家庭通常子女超标,中青年农民供养老人成为他们很大的一大负担,另外,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中青年越来越多的流入城市,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地携带妻儿进城谋生。虽然,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入高于种地收入,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特别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他们参加农业劳动的比例高达80%。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真可谓苦不堪言。
2、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人老了,病痛自然多。尽管实行了农村医疗合作,空巢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仍有不少人连补偿起付标准线以下的费用也负担不起。同时,农村老人普遍有“拖”病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抱怨医院收费太高,每次病痛发作,吃一些*价的止痛药,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俭,舍不得花钱看病,对待小病,他们总是一拖再拖,得了大病就干脆不治了,万一遇上病情突发,家中无人,又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难以治愈的严重后果,有的农户家距村卫生室超过5公里,到镇卫生院、县医院看病就更不方便了。老人们得了急性病常常会耽误治疗,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3、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空巢”最难熬
“空巢老人”外出务工的子女由于忙于生计,有的一年难得回家一次,甚至几年没回过一次家,有的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不与老人通一次电话,让老人陷入孤寂之中。万家村1组的郭承全夫妇就是如此,两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并将小孩也带到打工处上学,几年时间不回家探视老人,老人反而天天为儿孙的生活状况担忧着急。
有些老人的子女并未外出,住得也不太远,但由于“代沟”等问题,共同语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远。老人们只能围着自己的“空巢”打转转,生活在封闭的狭小空间里,情感得不到倾诉和释放,整天郁郁寡欢。
除了天伦之乐的缺失,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贫乏。受多方面因素限制,全镇部分村、社区活动室只是作为摆设,活动室更没有健身、康复的器材设备。镇合江村共有“空巢老人”50户,其中20户家里连电视机都没有。
有些老人还为教育子孙伤脑筋。教育孩子,这本是年轻父母的事,可是,由于子女大多在外务工维持生活,孙子辈的读书、教育这项任务全部落到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身上。双河村的王世清老人无奈的告诉我:“我两个儿子都出去打工,放下两个孙子在家读小学,要管吃、管住、管监护,教育孙子不但责任大,而且极为操心,今天不是孙子生病,明天就是孙女闹别扭,又是隔代教育,加之性格孤避,不听话,又不争气,时不时还给你惹祸上身,再加上我们没文化,无法辅导读书,怕影响娃娃终身。教育不好又怕儿女埋怨,真是心烦”。
二、当前“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1、经济环境差造成空巢老人
由于改革开放,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物价持续上涨,农村的经济收入已无法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于是产生了农民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得不外出务工来补贴家用,近年农村惠民政策不断出台,政策宽松,农民工地位明显提升,种地与务工收入比对,形成明显差距,加上近年来打工人员中部分人员已成为外地老板留用人才,工薪较高不愿返乡等因素,造成空巢老人。
2、人口的老龄化和少子女化造成空巢老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优育观念逐步形成,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也使得代际重心发生倾斜,“宠幼厌老”的现象有所抬头。有人预测,到21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城市里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60%—7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而农村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3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
3、家庭原因造成空巢老人
一是老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产生冲突与矛盾,而选择独立生活。二是子女压力大(子女的子女读书等),无暇照顾老人,老人也不愿加重子女的负担,而选择独立生活。三是受住房紧张等条件制约,无法与子女同住。四是极少数子女具备条件,但赡养老人的观念很淡薄,嫌弃老人,从而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
4、老人长期养成的生活观念和习惯难以改变
一些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在城市购买了房子,也乐意把父母接到身边一起“享福”。但城市生活是一种与乡土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农村老人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城市高层的单元套房、相对淡薄的人际关系,使得一部分老人对久居的农村生活充满怀念。也有的农村老人虽然希望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但觉得双方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共同居住与子女产生冲突而选择返回农村居住。总之,对于大多数农村老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留在农村。所以,除了那些进城务工尚无多少发展的大量青壮年的父母而外,即便是那些在城里站住了脚的少数青壮年的父母,也一样多半会不得不自守农村的“空巢”。
三、对改善“空巢老人”现状的建议
农村老年人问题是突出的民生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老年人能否安享晚年,而且关系到千家万户,因为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所以,我们应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幸福的重要高度,积极应对,综合治理。要遵循“*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从农村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空巢老年人享受到*和国家优待政策,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1、进一步发展新产业,解决就业问题
家庭养老任然是养老的主要模式,要致力于经济的发展,让更多的农村青壮年能留在家乡,既能养家,又能照顾老人。镇作为“农特之乡”,可以依托传统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传统工艺“手工面”和“盐花生”,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来带动农村的经济和减少农村的富裕劳动力。其次,镇内土壤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政府可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引导农村青壮年引进产量高,效益好的优质农作物,实现规模种植,吸引广大的年轻人回乡创业。从而从根本上改善“空巢老人”的现状。
第6篇 2015年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一、农村空巢老人现状
1、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现状差
这些农村的老人,属于贫困的弱势群体,他们大多依靠家庭的供养,然而由于我们的农业生产落后,使得以农为生的他们收入微薄,他们的家庭通常子女超标,中青年农民供养老人成为他们很大的一大负担,另外,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中青年越来越多的流入城市,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地携带妻儿进城谋生。虽然,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入高于种地收入,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特别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他们参加农业劳动的比例高达80%。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真可谓苦不堪言。
2、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人老了,病痛自然多。尽管实行了农村医疗合作,空巢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仍有不少人连补偿起付标准线以下的费用也负担不起。同时,农村老人普遍有“拖”病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抱怨医院收费太高,每次病痛发作,吃一些*价的止痛药,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俭,舍不得花钱看病,对待小病,他们总是一拖再拖,得了大病就干脆不治了,万一遇上病情突发,家中无人,又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难以治愈的严重后果,有的农户家距村卫生室超过5公里,到镇卫生院、县医院看病就更不方便了。老人们得了急性病常常会耽误治疗,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3、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空巢”最难熬
“空巢老人”外出务工的子女由于忙于生计,有的一年难得回家一次,甚至几年没回过一次家,有的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不与老人通一次电话,让老人陷入孤寂之中。万家村1组的郭承全夫妇就是如此,两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并将小孩也带到打工处上学,几年时间不回家探视老人,老人反而天天为儿孙的生活状况担忧着急。
有些老人的子女并未外出,住得也不太远,但由于“代沟”等问题,共同语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远。老人们只能围着自己的“空巢”打转转,生活在封闭的狭小空间里,情感得不到倾诉和释放,整天郁郁寡欢。
除了天伦之乐的缺失,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贫乏。受多方面因素限制,全镇部分村、社区活动室只是作为摆设,活动室更没有健身、康复的器材设备。镇合江村共有“空巢老人”50户,其中20户家里连电视机都没有。
有些老人还为教育子孙伤脑筋。教育孩子,这本是年轻父母的事,可是,由于子女大多在外务工维持生活,孙子辈的读书、教育这项任务全部落到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身上。双河村的王世清老人无奈的告诉我:“我两个儿子都出去打工,放下两个孙子在家读小学,要管吃、管住、管监护,教育孙子不但责任大,而且极为操心,今天不是孙子生病,明天就是孙女闹别扭,又是隔代教育,加之性格孤避,不听话,又不争气,时不时还给你惹祸上身,再加上我们没文化,无法辅导读书,怕影响娃娃终身。教育不好又怕儿女埋怨,真是心烦”。
二、当前“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1、经济环境差造成空巢老人
由于改革开放,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物价持续上涨,农村的经济收入已无法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于是产生了农民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得不外出务工来补贴家用,近年农村惠民政策不断出台,政策宽松,农民工地位明显提升,种地与务工收入比对,形成明显差距,加上近年来打工人员中部分人员已成为外地老板留用人才,工薪较高不愿返乡等因素,造成空巢老人。
2、人口的老龄化和少子女化造成空巢老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优育观念逐步形成,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也使得代际重心发生倾斜,“宠幼厌老”的现象有所抬头。有人预测,到21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城市里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60%—7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而农村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3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
3、家庭原因造成空巢老人
一是老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产生冲突与矛盾,而选择独立生活。二是子女压力大(子女的子女读书等),无暇照顾老人,老人也不愿加重子女的负担,而选择独立生活。三是受住房紧张等条件制约,无法与子女同住。四是极少数子女具备条件,但赡养老人的观念很淡薄,嫌弃老人,从而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
4、老人长期养成的生活观念和习惯难以改变
一些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在城市购买了房子,也乐意把父母接到身边一起“享福”。但城市生活是一种与乡土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农村老人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城市高层的单元套房、相对淡薄的人际关系,使得一部分老人对久居的农村生活充满怀念。也有的农村老人虽然希望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但觉得双方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共同居住与子女产生冲突而选择返回农村居住。总之,对于大多数农村老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留在农村。所以,除了那些进城务工尚无多少发展的大量青壮年的父母而外,即便是那些在城里站住了脚的少数青壮年的父母,也一样多半会不得不自守农村的“空巢”。
三、对改善“空巢老人”现状的建议
农村老年人问题是突出的民生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老年人能否安享晚年,而且关系到千家万户,因为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所以,我们应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幸福的重要高度,积极应对,综合治理。要遵循“*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从农村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空巢老年人享受到*和国家优待政策,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1、进一步发展新产业,解决就业问题
家庭养老任然是养老的主要模式,要致力于经济的发展,让更多的农村青壮年能留在家乡,既能养家,又能照顾老人。镇作为“农特之乡”,可以依托传统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传统工艺“手工面”和“盐花生”,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来带动农村的经济和减少农村的富裕劳动力。其次,镇内土壤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政府可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引导农村青壮年引进产量高,效益好的优质农作物,实现规模种植,吸引广大的年轻人回乡创业。从而从根本上改善“空巢老人”的现状。
第7篇 我县农村留守妇女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我县农村留守妇女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20xx年末,全县总人口47.91万人,其中:女性人口22.56万人,农村人口40.7万人。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给经济社会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农民家庭夫妻分居,留守妇女生产生活困难的一系列问题。最近,县妇联对我县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地调研。通过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入户访谈等方式,重点对_____县河路口、大圩、两岔河三个乡镇的7904名留守妇女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调查,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留守妇女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她们柔弱的双肩既担负着赡养老人、照顾小孩的重任,又承担着家庭生产的艰辛,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和希望,默默地支撑着家庭的负荷。
一、基本情况
1、文化程度。大部分留守妇女文化偏低。调查显示: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留守妇女7844人,占99.24%;高中学历的40人,占5.06%;中专以上学历的20人,仅占2.53%。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较多,31-40岁的具有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较多,40岁以上的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较多。
2、年龄结构。留守妇女主要分布在30岁以上。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638人,占总数的8.07%左右,主要是因为生育、照顾幼小子女而暂时没有出门打工;30-39岁的1130人,占总数的14.29%;40岁以上的6162人,占77.96%;40岁以上的留守妇女是较为集中的年龄段。
3、留守原因。调查显示:家庭经济状况差,生活质量低的留守妇女有2280人,占28%左右;无就业技能,致富能力不强的有6408人,占81.07%。大部分的留守妇女因为家庭不支持其外出打工或者自身不愿意外出打工是其主要原因;需要她们留守家中照顾家庭、抚育孩子、照料农业生产是她们留守的客观原因,双重原因使得她们既向往外出打工又自我回避的矛盾心态,这一现象在35-40岁的留守妇女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二、现状及问题
1、劳动强度大,身体健康受损。调查显示:身体状况差、身患疾病的留守妇女有835人,占10.56%;身体状况一般的7069人,占89.43%。她们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物,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劳动强度大幅增加,劳动时间明显变长,留守妇女的体力大幅度透支。调查发现,大部分“留守妇女”每人需要独立承担将近2亩地左右的农业生产,而其中又有半数以上的妇女表示“难以独自承担农活”、“希望过上稳定的家庭生活”;而那些身体不好的留守妇女,遇到的困难则更大。
2、精神负担重,安全感下降。由于丈夫长年在外,留守妇女精神负担明显加重,安全感下降。主要表现:一是出现婚姻危机。留守妇女大多是中青年,一些长期分居的留守妇女因为丈夫长期在他乡打工,夫妻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双方相互猜疑,再加上自我精神生活空虚,自我控制力不强,易受到不良现象和不法分子的诱惑,导致感情危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打工婚姻”离婚案呈上升趋势,尽管留守妇女为家庭作出了许多牺牲,但是对于丈夫出门打工几年不归、移情别恋的情况,她们还是“欲语泪先流”。二是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致使农村治安防范力量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农村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现象增多,留守妇女的安全感大大降低。70%的留守妇女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并且无人倾诉,既要操心孩子,又要担心丈夫,还害怕流言蜚语。
3、婆媳关系难处理,对子女疏于教育。自古以来,婆媳关系都不好处理,尤其在丈夫不在家的情况下,处理好婆媳关系更是难上加难。调查中我们发现多例存在婆媳关系没有处理好导致家庭矛盾激化的现象。不少留守妇女本身文化水平比较低,除了在经济上、生活上能为子女提供一定的支持外,无力在子女学习上、做人上给予有效教育与监管,只能听之任之,只是希望子女别做违法的事。由于80 %左右的留守妇女认为对子女的教育就是拿钱给他(她)们上学,只要他们在学校听老师的话,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就行。有近50%的妇女几乎从未同子女谈过理想与抱负,有近65%的妇女不知道平时孩子在想什么、盼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主要表现在吃饭穿衣上。调查还发现有的由于自身只有小学文化,子女上初中后不能对其进行辅导和监管,导致他们成天逃学迷失在网吧里。
三、对策与建议
留守妇女是目前农村最大的劳动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关系到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针对留守妇女面临的压力和困难,需要*和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开展帮扶活动,形成合力,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共同关爱留守妇女 的社会氛围。
1、高度重视,创造关爱留守妇女的良好环境。关爱农村留守人群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度重视,需要社会发挥各方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要提高思想认识,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关心的局面。要出台相应的硬性帮扶政策和措施。如相关部门要深入基层传授技术、以村为单位定期或巡回开展“三下乡”活动、帮助有条件的农村妇女给予信贷扶持和项目扶持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利用农闲时节或“三八”妇女节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以评选“平安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邻里”、“守法公民”、“五好文明家庭”等为抓手,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大力宣传知法、守法、做合法公民的重要意义;引导妇女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犯罪活动,打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加大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教育,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有志青年回乡创业。要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让青壮年劳动力能实现在本地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大量外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要拓宽农村致富渠道,制定优惠政策,动员和鼓励外出务工青年积累经验,更新观念,帮扶他们回乡创业,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留守妇女的技能培训和资金扶持,鼓励留守妇女自主创业。继续大力加强妇女技术培训,举办留守妇女技术培训班,让留守妇女懂得更多的农业生产技术,科学种田,科技致富,提高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继续创办示范家长学校, 深入开展“争当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活动,引导更多的家长特别是留守妇女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劳动、妇联等部门要继续坚持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和致富门路,推广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要大力扶持留守妇女创业项目,在用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使其能够敢创业、会创业、创成业。同时,政府要尽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在农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合理流转土地,使农村留守妇女从繁重的土地劳务中解脱出来。
4、积极探索有特色的农村妇女互助组织,充分发挥妇女群体自身互帮互助的作用。在“政府支持,妇联牵头”的前提下,成立乡镇村农村妇女协会或农村妇女合作小组,“生产联合互助组”以减轻劳动强度;“生活联合互助组”以互相关心实现情感上的诉求;“文化活动联合组”以共同分享娱乐等。同时,鼓励她们利用协会或互助组织功能定期或不定期地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亲情之旅”、“鹊桥会”等夫妻亲情互动活动,组织部分留守妇女与打工丈夫“零距离”相会,加强留守妇女夫妻之间的情感交流。
第8篇 2020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一、农村空巢老人现状
1、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现状差
这些农村的老人,属于贫困的弱势群体,他们大多依靠家庭的供养,然而由于我们的农业生产落后,使得以农为生的他们收入微薄,他们的家庭通常子女超标,中青年农民供养老人成为他们很大的一大负担,另外,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中青年越来越多的流入城市,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地携带妻儿进城谋生。虽然,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入高于种地收入,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特别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他们参加农业劳动的比例高达80%。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真可谓苦不堪言。
2、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人老了,病痛自然多。尽管实行了农村医疗合作,空巢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仍有不少人连补偿起付标准线以下的费用也负担不起。同时,农村老人普遍有“拖”病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抱怨医院收费太高,每次病痛发作,吃一些*价的止痛药,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俭,舍不得花钱看病,对待小病,他们总是一拖再拖,得了大病就干脆不治了,万一遇上病情突发,家中无人,又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难以治愈的严重后果,有的农户家距村卫生室超过5公里,到镇卫生院、县医院看病就更不方便了。老人们得了急性病常常会耽误治疗,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3、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空巢”最难熬
“空巢老人”外出务工的子女由于忙于生计,有的一年难得回家一次,甚至几年没回过一次家,有的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不与老人通一次电话,让老人陷入孤寂之中。万家村1组的郭承全夫妇就是如此,两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并将小孩也带到打工处上学,几年时间不回家探视老人,老人反而天天为儿孙的生活状况担忧着急。
有些老人的子女并未外出,住得也不太远,但由于“代沟”等问题,共同语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远。老人们只能围着自己的“空巢”打转转,生活在封闭的狭小空间里,情感得不到倾诉和释放,整天郁郁寡欢。
除了天伦之乐的缺失,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贫乏。受多方面因素限制,全镇部分村、社区活动室只是作为摆设,活动室更没有健身、康复的器材设备。镇合江村共有“空巢老人”50户,其中20户家里连电视机都没有。
有些老人还为教育子孙伤脑筋。教育孩子,这本是年轻父母的事,可是,由于子女大多在外务工维持生活,孙子辈的读书、教育这项任务全部落到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身上。双河村的王世清老人无奈的告诉我:“我两个儿子都出去打工,放下两个孙子在家读小学,要管吃、管住、管监护,教育孙子不但责任大,而且极为操心,今天不是孙子生病,明天就是孙女闹别扭,又是隔代教育,加之性格孤避,不听话,又不争气,时不时还给你惹祸上身,再加上我们没文化,无法辅导读书,怕影响娃娃终身。教育不好又怕儿女埋怨,真是心烦”。
二、当前“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1、经济环境差造成空巢老人
由于改革开放,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物价持续上涨,农村的经济收入已无法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于是产生了农民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得不外出务工来补贴家用,近年农村惠民政策不断出台,政策宽松,农民工地位明显提升,种地与务工收入比对,形成明显差距,加上近年来打工人员中部分人员已成为外地老板留用人才,工薪较高不愿返乡等因素,造成空巢老人。
2、人口的老龄化和少子女化造成空巢老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优育观念逐步形成,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也使得代际重心发生倾斜,“宠幼厌老”的现象有所抬头。有人预测,到21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城市里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60%—7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而农村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3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
3、家庭原因造成空巢老人
一是老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产生冲突与矛盾,而选择独立生活。二是子女压力大(子女的子女读书等),无暇照顾老人,老人也不愿加重子女的负担,而选择独立生活。三是受住房紧张等条件制约,无法与子女同住。四是极少数子女具备条件,但赡养老人的观念很淡薄,嫌弃老人,从而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
4、老人长期养成的生活观念和习惯难以改变
一些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在城市购买了房子,也乐意把父母接到身边一起“享福”。但城市生活是一种与乡土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农村老人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城市高层的单元套房、相对淡薄的人际关系,使得一部分老人对久居的农村生活充满怀念。也有的农村老人虽然希望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但觉得双方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共同居住与子女产生冲突而选择返回农村居住。总之,对于大多数农村老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留在农村。所以,除了那些进城务工尚无多少发展的大量青壮年的父母而外,即便是那些在城里站住了脚的少数青壮年的父母,也一样多半会不得不自守农村的“空巢”。
三、对改善“空巢老人”现状的建议
农村老年人问题是突出的民生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老年人能否安享晚年,而且关系到千家万户,因为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所以,我们应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幸福的重要高度,积极应对,综合治理。要遵循“*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从农村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空巢老年人享受到*和国家优待政策,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1、进一步发展新产业,解决就业问题
家庭养老任然是养老的主要模式,要致力于经济的发展,让更多的农村青壮年能留在家乡,既能养家,又能照顾老人。镇作为“农特之乡”,可以依托传统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传统工艺“手工面”和“盐花生”,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来带动农村的经济和减少农村的富裕劳动力。其次,镇内土壤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政府可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引导农村青壮年引进产量高,效益好的优质农作物,实现规模种植,吸引广大的年轻人回乡创业。从而从根本上改善“空巢老人”的现状。
2、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社会化的养老方式,是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而有效分散风险的制度。目前,农村老人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家庭赡养,而子女的外出务工并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援助,这就意味着留守的空巢老人如果单纯依赖家庭养老则有着较大的风险和不可预见性。农村养老保险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要得到更一步补充,全面推行协议养老、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逐步落实80岁以上高龄老人补贴,建立健全高龄补贴制度,提高高龄补贴标准。扩大农村老年人享受低保范围,“五保”老人全额财政供养。完善养老院设施和逐步推行居家养老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农村养老保险要实现全覆盖,逐步提高基础养老金,让农村老人都能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老有所养。
3、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网络建设
现阶段,村级老年人协会建设不足40%,老年活动中心、室、场地更少。村级老龄工作网络建设滞后,严重影响老龄工作方针、政策贯彻落实。村级老年协会是关心老年人生活、体贴老年人难处,解决老年人家庭矛盾,检查督促家庭赡养情况的老年人自我管理组织,能直接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生活难处和实际困难。加强镇村两级老龄工作网络建设,积极应对老龄化,各级*委政府应刻不容缓地摆上议事日程,为形成县、乡(镇)、村三级老龄工作格局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健全村级老年活动室、活动中心,老年人图书报刊阅览室、棋牌室等,提高农村空巢老人和所有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4、进一步开展“敬老志愿者”活动
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为农村空巢老人服务。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敬老助老,营造敬老氛围,建立长期服务机制,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联系一个空巢老人家庭长年定期开展上门服务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难,帮助他们疏通渠道,解决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镇村两级可组织低龄“老年志愿服务队”,就近为高龄空巢老人、特困空巢老人、病残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照料服务。
5、进一步加强宣传,营造尊老敬老氛围
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今后在农村仍占主要地位。我们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表彰敬老养老先进,谴责不尽孝道行为。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子女应承担的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落到实处。此外,要在各中、小学中开展孝敬*教育活动,从小培养孝敬父母以及尊老、敬老传统美德。
空巢老人问题是一个涉及家庭、社区、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需要家庭、社区、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共同的努力。希望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为让空巢老人和所有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