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市政建设年度工作报告
(一)、市政府2023年工作回顾
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绵阳市人民政府动员和组织全市各族人民,紧紧围绕“三大要务”,全面落实“五个加快推进”,圆满完成了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3.5亿元,增长1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5.2亿元,增
长29.1%;财政总收入71.9亿元,增长4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2亿元,增长17.6%;到位内资185亿元,增长22.5%;到位外资2.1亿美元,增长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419元,达到1047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77元,达到4039元。一年来,市里有关部门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
一、科技城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市科技城建设的意见》和配套文件,赋予了科技城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组建了科技城管委会,构建了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了加快发展的工作思路、目标和举措。国务院批准在绵设立规模达60亿元的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政产学研结合不断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申报国家级科技项目144项、省级项目92项;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户;东材国家绝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29基地空气动力学国家实验室得到科技部批准。长虹103英寸等离子电视等一批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市被批准为新一轮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全年评定奖励省、市科技进步项目36项;申报专利793项,增长18.9%。院地、军地合作进一步加强,军民结合取得新的成效,中物院自行设计建造的我国第一套电子束辐照烟气脱硫脱硝工业化试验装置得到推广应用。军民结合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4亿元,增长30.3%。西科大成为省政府和国防科工委共建重点学校,获准建设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数字绵阳”建设深入推进,城市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城实现生产总值426.6亿元,增长19.2%。
二、产业发展水平有新的提升
农业全面增长。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新的提高。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4.6亿元,增长5%;粮食总产量227.3万吨,增长8.1%,创2001年以来最好水平;畜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3.1%。
工业提速增效。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推动长虹、九洲、攀长钢、新华等创百亿企业做大做强。九洲1000万台数字机顶盒和led一期工程竣工投产;长虹pdp、空调压缩机和120万台冰箱,华瑞一期6万辆汽车整车,攀长钢50万吨棒材和1万吨钛材等一大批重大工业项目加快建设。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启动百亿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共有7个园区()成为四川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全市新增中小工业企业370户,达到1980户。实现民营工业增加值124.7亿元,增长31.2%。切实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完成技改投资79.1亿元,增长47.5%。15项省重点和72项市重点技改项目顺利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150户,达到800户。全市工业净利润达到22.7亿元,增长292.7%。深入实施名牌战略,新增“丰谷”、“兴事发”两个中国驰名商标。
服务业快速发展。整合旅游资源,组建了旅游集团。积极做好王朗·九寨沟国家公园申报工作,成功创建全国首家科技(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平武报恩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涪城区小桥村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绵阳机场开辟了新的旅游航线,客货运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80.9亿元,增长27.5%;接待游客1338万人次,增长28.9%。有效整合演出业、文化娱乐业等文化资源,加快文化产业集团组建步伐,文化产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实施《科技城商业网点规划》,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工程”和“双进工程”。大力创建金融生态环境模范城市,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辖区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16.8亿元,新增82.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91.1亿元,新增34亿元;实现保费收入19.8亿元,增长41.7%。积极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实现房地产交易总额51亿元。物流、通信、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餐饮、休闲、娱乐等产业日益活跃。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27.1亿元,增长10.3%。
三、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
认真落实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各级财政投入8.9亿元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严格兑现调整后的村(社区)干部务工报酬及办公经费补助标准。发挥绵江、绵安产业带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
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增新农村建设类别村60个。以产业化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积极培育专业种养业大户和营销大户,全年新增农产品加工经营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41户、市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0户,“国豪牌”水稻种子成为中国名牌产品。出台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鼓励和支持县市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市实现民营经济
增加值316.7亿元,增长19.8%。实施“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劳务输出达到122.6万人次,劳务总收入突破60亿元。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恢复改善灌面8.4万亩,建成通乡油路和水泥路316.4公里、通村公路1744.5公里、乡镇客运站点40个,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7%。各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工业增加值增速均达到29%以上,财政总收入全部过亿元。
四、经济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基本完成银丰公司和驻蓉办的改制工作,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拉法基并购双马。积极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绵阳投控集团市场化运作能力不断增强。农村综合改革深入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式启动,江油、三台“扩权强县”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开放合作不断扩大。绵阳出口加工区顺利通过封关验收。成功举办了科技城产业推进会、城市推介会等重大活动,签约项目115个,签约资金192.3亿元。参加了赴东部四省市招商、第四届泛珠三角经贸洽谈会、西博会和四川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推进会等活动。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长虹欧洲电器投入批量生产。与北京西城区、云南保山市、广东惠州市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切实增强海关、检验检疫、外汇和口岸管理等部门的服务职能,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扩大中小企业自营出口规模,实现中小企业出口4.8亿美元,增长41%。全市实现外贸出口7亿美元,增长14%。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35.2亿元,增长29.7%。其中,更新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分别占到投资总额的33.6%和39.7%。在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加快建设的同时,塘汛大桥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竣工;成绵高速公路改造、九环线响岩段改线、武都水库、涪江中上游水能开发、燕儿河水库、绵阳师范学院新校区等工程加紧实施;绵遂高速公路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成绵乐城际铁路、成绵第二条高速公路、武引二期灌区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编制完成了《绵阳城市总体规划(2022—2022)》和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全面启动了绵阳会客厅建设。实施了城市道路、电力、通信、地下管网等一批市政惠民工程,清理续建了樊华大桥等一批“烂尾工程”。
五、和谐绵阳建设扎实推进
惠民行动成效显著。各级财政投入资金21.1亿元,全面完成了“十大惠民行动”各项目标任务。建立了全省首家惠民帮扶中心,健全了各级惠民帮扶网络。三年扶贫攻坚任务超额完成,4.9万户、15万余人脱贫解困。城镇新增就业和再就业3.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5%。全市低收入困难群众分别纳入城乡最低保障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城镇养老保险覆盖44.7万人。新建、改扩建敬老院36所,农村“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集中供养率达到24%。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54.3万名学生、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3849名学生学杂费,为8.9万名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为6.8万名贫困寄宿生和5.4万名中等职业教育贫困生补助生活费,解决了1.9万名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启动7个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4个。42.2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6万余名城乡困难群众得到医疗救助,11万余名困难群众参加新农合得到政府资助。完成821个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红层找水打井1.8万口,解决了12.2万人饮水安全和5.9万人饮水困难。解决农村特困无房户住房2030户。核减城市“双困户”住房租金1509户、租金补贴1254户。新建沼气池3.5万口。城乡环境治理、金土地、林业“三大工程”等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小学、初中净入学率和巩固率进一步提高,本科硬上线率和万人比再夺全省第一,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公共卫生和重大疾病防治得()到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中医药发展迈出新步伐。启动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基层文化建设扎实推进。成功举办全国女子排球联赛和首届绵阳市民体育健身节,新增农民健身工程43个。切实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成功创建全省首批文明城市。不断强化社区建设,完成了村(居)委换届工作,村(居)务公开走在全省前列。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统计数据质量进一步提高。人事、编制、监察、审计、国安、保密、采购、外事、气象、地震、人防、档案、台侨、老龄、地方志、民兵预备役、妇女儿童、民族宗教、新闻出版、爱国卫生等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社会保持安定和谐。各县市区组建了信访和群众工作局,市、县、乡、村(社区)四级信访和群众工作网络进一步健全,全市98%的信访问题得到及时妥善处理,国家、省级部门交办案件结案率达100%。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趋于好转。食品药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启动了社区矫正工作,“五五”普法全面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成效明显,应急管理得到加强。认真落实移民后扶政策,移民生产生活稳定。绵阳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荣获全省一等奖,9个县市区和高新区均被评为省级平安县(市、区)。
回顾过去一年工作,市政府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紧紧依靠和凝聚全市人民的力量,努力开创了工作新局面,积累了新的工作经验。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切实加强统筹协调。着力推进市县协调发展,设立丘区水利建设资金、山区产业发展基金,切实增强县市区发展能力。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5‰以内。对84户重点用能企业实行分级管理,狠抓企业节能行动试点工作,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7.25%。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方案和生态市建设规划,全面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削减年度目标和省、市政府挂牌的6家污染企业限期治理任务。
二是坚持市委领导,切实提高执行能力。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工作报告制度,及时向市委报告市政府常务会议议定事项和市政府重要文件。政府坚持每季度和每月对重要事项作出安排,明确责任、加强督查、确保落实。
三是坚持依法行政,切实规范行政行为。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满意率达到100%。依法履行行政许可、行政复议、行政执法职责,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增强。县市区全部建立政务服务中心,97%的行政许可事项纳入市政务服务中心办理。积极推行政务公开、社会公示、听证、决策咨询等制度,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更加规范。
四是坚持市场导向,切实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凡是能够通过市场运作的,一律由市场运作。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规范出让经营性用地,城市规划区内同地段、同地块均价创历史新高。坚持在政府不负债的前提下,以市场化运作手段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开通城市服务热线,提高市长公开电话办理实效,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困扰人民群众的一批现实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积极应对物价上涨,启动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给予城市低保家庭临时补贴,保证群众生活未受到重大影响。
六、市政工作中的一些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经济规模还不大,效益还不太好,结构还不尽合理;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体制机制创新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三是市县之间、县市区之间发展还不平衡,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还很艰巨;四是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因素依然存在;五是在一些工作人员中还存在责任心不强、作风不实、办事效率不高等现象,政府自身建设任务仍然很重。对此,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市政府2023年工作任务
2023年政府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加强民生工作,建设和谐社会,努力推进绵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工作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9%,财政总收入实现8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2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13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30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低于上年实际涨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按照上述目标任务要求,今年政府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城建设开创新局面
完善科技城体制机制。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意见》,推进科技城体制、机制、政策和评价“四大创新”。完善工作平台和运行机制,全面落实省政府授予的19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强力推进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年内挂牌运营,确保50%以上的资金用于科技城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加快园区管理体制调整,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建设专业化产业园区。确保科技城生产总值增长30%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40%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50%以上。
建设五大支撑平台。设立科技城军转民及科技成果孵化转化资金,以科技城孵化中心、四川省军转民技术转移基地、西科大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为载体,加强综合和专业孵化器建设,建设科技成果孵化平台。以企业为主体,以省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支撑,以中科院电子设计自动化中心为载体,建设利益共享、政策引导支持的产学研对接平台。以绵阳国家军转民科技园、中物院民品生产基地、29基地军民共建共享试验基地等为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设立军转民创业和科技项目孵化风险投资机构,以科技城产业基金为依托,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平台。聘请“两院院士”等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组建科技城顾问团,以各类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才交流培训机构为载体,搭建人才支撑平台。
促进军民结合成果转化。加大人才和信息交流力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快推进院地、军地合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快建设以利益为联结的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激励机制,支持军工科研单位以技术入股等形式,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军民结合为重点,围绕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积极开展联合攻关,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积极争取“委省共建”军民结合产业项目来绵发展。加快建设国家军转民科技园、中物院技术转移中心、29基地空气动力学国家实验室,引导在绵国防科研院所的军转民项目加快转化步伐。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全面落实科技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扶持政策,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组建研发平台,推动利尔化学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新增1个国家级实验室,建设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5个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积极开展新一轮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依托长虹、攀长钢、九洲等大型骨干企业和国防科研院所研发平台及重点项目,大力开展差异化自主创新。新增专利授权460件以上,完成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发50项以上,参与制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0项以上,不断提高科技城主导产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二、狠抓工业强市,推动工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加快大企业扩张步伐。积极推进工业“1+5”产业发展战略,5年内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为千亿产业,把冶金、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化工、食品等产业培育成百亿产业。采取战略合作、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等方式,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形成一批产业龙头。强力推进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确保长虹pdp一期工程年内竣工投产,长虹空调压缩机和120万台冰箱、攀长钢50万吨棒材和1万吨钛材、华瑞一期6万辆汽车整车等项目年内实现部分产能;大力推进拉法基、西普、日普、美丰、新加坡美能等项目建设;推动九洲空中交通管制系统、西南自动化研究所数控技术设备等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建设;加快川矿风电设备、东材绝缘材料等项目开工前期准备,搞好九洲rfid等项目储备。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大企业新上一批重大项目,形成一批产业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集群。
培育中小企业集群。引导科技人才创办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着力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积极申办第三届中国中小企业节,引进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依托长虹、九洲、攀长钢、新华等大企业,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配套型中小企业。围绕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资源深加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全力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狠抓企业技改和节能减排。调动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切实用好企业技改、中小企业贷款贴息资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地方创新基金。积极推进长虹低附加值产品改造、攀长钢和巴蜀江电节能、双马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安县纸业浆纸平衡等重大技改项目建设,确保更新改造投资增长20%以上。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强工业节能节水、清洁生产、重点污染治理、环保产业发展等工作,搞好长虹、九洲、华润、东材、美丰等5户企业节水示范。挂牌限期治理12户工业企业排污,加快攀长钢节能技改、启明星磷化工黄磷尾气回收利用、银河建化15万吨铬渣处理、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国债等项目的建设步伐,完成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3户重点企业和省“百户企业节能行动”的9户重点企业节能目标,确保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6%以上。
大力提升工业经济效益。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大力促进工业经济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不断提升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取得新成效
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发挥绵江、绵安产业带的示范带动作用,确保全年新增类别村60个、农民专合组织20个、农村专业营销大户1500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个,农产品加工经营销售收入增长10%以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实施粮食、油料、水果、蔬菜和道地中药材、无公害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建设工程,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畜牧业,推进优势畜产品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升畜产品加工能力。市财政安排2000万元扶持生猪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千万头优质生猪工程”,建设西南地区最大的良种猪繁育基地、全国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确保出栏生猪660万头以上。积极培育水产龙头企业,扩大水产养殖规模。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健全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检测体系,加强动植物病虫害和疫病防治工作。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装备,增强农机服务能力。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指导,实现劳动力转移123万人次,劳务总收入67亿元。
发展民营经济。毫不动摇地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以民营经济大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大提速,力争县域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20%以上。认真贯彻《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落实财政扶持、用地保障、融资担保等各项政策措施,切实为民营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力争年内培育产值过30亿元的民营企业1户、20亿元的5户、10亿元的5户,新增亿元企业20户。
本文内容中国教育资源_网
统筹城乡发展。全面落实支持县市区发展的各项政策,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切实简政放权,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村社合并,深化江油、三台“扩权强县”试点。联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积极支持重点镇加快发展。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和乡村机耕道路建设,建成农村公路1250公里。抓好病险水库整治,加强小、微水利工程建设和江河管理,新增节水灌面、恢复改善灌面和新增旱涝保收面积15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平方公里。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3.5万口。继续完善农村饮水、电力、通信等设施和网络,建好基层派出所、法庭、司法所和乡镇卫生院。
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迈上新台阶
扩大社会消费。全面启动县市区商业网点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商业网点体系。积极构建新农村流通网络,新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103个。全面开展“家电下乡”工作。进一步支持和引导连锁企业进入社区。大力实施“双百工程”和“三绿工程”,积极推行绿色市场认证制度。加快发展餐饮服务、文化娱乐、实物租赁等综合性消费,培育和扩大汽车、通讯、教育和体育等新的消费热点。保护和传承传统品牌,培育“中华老字号”和“四川老字号”餐饮企业。加快城区危、旧房改造,规范房地产业发展,繁荣房地产市场,确保房地产交易总额突破60亿元。
发展现代服务业。抓紧制定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培育大市场、大企业、大物流。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引进和培育大型物流骨干企业,打造川西北商贸中心和物流中心。加快新皂工业物流中心和龙门农副产品物流园区建设,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建设。加快发展科技、中介、金融、保险、会展、交通运输业和涉农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新型流通业态。打造科技城服务外包品牌,做大做强服务外包产业。
壮大旅游文化产业。整合绵阳机场和旅游集团等优势旅游资源,积极培育航空旅游市场。启动三国文化及蜀道旅游线建设,加快建设仙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继续推进以科技(工业)旅游为重点的城市旅游,确保科技博物馆如期开馆、李白纪念馆创建国家4a级景区、虎牙旅游景区年内营业。启动旅游小商品市场规划建设。继续落实扶持旅行社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化国内主要客源城市的宣传促销,开辟新的客源市场。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97亿元,增长20%。整合古玩市场,打造古玩一条街。积极培育演艺市场,规范和发展文化、新闻出版市场,建设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文化经营项目,促进重点文化设施规模化和产业化。
五、加强开放合作,推动外向发展实现新突破
增强招商引资实效。抓住外资西移、内资西进的机遇,围绕支柱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军转民等制定和落实有效的招商政策。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突出抓好大型骨干企业配套产业、优势资源开发、农业产业化发展、绵阳会客厅建设等方面的招商引资工作。完善项目管理责任制,扎实搞好项目策划、组织、包装、推介和引进,切实抓好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确保东部四省(市)招商、科技城产业推进会等活动签约的重点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投产达效。建立和畅通“大院、大所、大企”联系渠道,着力办好第二届中国(绵阳)科技城产业推进会、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绵阳科技城高峰及项目推介会、“三线”建设项目推介会等重大招商活动,依托西博会、西部产业承接及重点投资合作圆桌会等省内外招商平台,努力拓展招商领域。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大力推行小分队招商、点对点招商、网络招商,力争引进世界及国内500强企业5家、行业500强企业10家、亿元以上企业20家,确保全年到位()内资180亿元以上,到位外资1.8亿美元以上。
加强区域合作。以建设川西北重要交通枢纽为突破口,实施大开放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城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全面加强区域合作,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西南经济协作区和泛珠三角区域,加强与成都、德阳等地区的合作,深化同港澳台地区、国内外友好城市的合作与交流,推进产业互补,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合作水平。大力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支持优势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张发展。
扩大外贸出口。加强海关、检验检疫、口岸管理等工作,提高外贸服务水平。办好绵阳出口加工区,尽快引进一批外向型企业进区发展。加快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和加工贸易转移承接基地建设,提升外贸出口档次。鼓励和扶持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出口,着力培育3—5个拳头品牌。在扩大长虹、九洲等骨干企业出口的同时,继续壮大中小企业出口队伍,年内新增进出口中小企业30家,确保全市实现外贸出口9亿美元,增长28.5%。
六、优化投资结构,推动重点建设取得新进展
加大投资工作力度。2023年是绵阳的项目年,要以重大工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投资规模。设立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建立重大项目筛选、策划、审批、建设推进机制。在做大做强绵阳投控集团的同时,积极搭建新的投融资平台,用市场化的手段筹措建设资金。完善政府投融资监督管理体制,确保项目建设资金合理、安全、有效使用。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在抓好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交通、水利、能源、城建等方面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吴家渡电航、燕儿河水库、仙女堡电站、九环线响岩段改线、三台城市供水管网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北(川)松(潘)路、江油涪江三桥、武都水库、阴坪电站、梓潼污水处理厂、江油和三台垃圾处理厂等项目。开工建设绵遂高速公路、成绵乐城际铁路、城区—仙海景观大道、三台和盐亭污水处理厂、江油涪江河堤综合整治一期工程等项目。做好成绵第二条高速公路、绵安快速通道、武引二期灌区工程、平武铁龙堡电站和古城电站等项目前期工作。
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加强规划编制和管理,抓好以绵阳会客厅、园艺片区为重点的城市新区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全面完成涪滨路、绵盐路会客厅段改造提升、塔子坝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示范、市中心医院改扩建三期等工程。加快推进城市电源点及配网建设、城市环境治理、绵阳会客厅1号桥和桃花岛建设、三江大坝及道路改造提升。开工建设涪东片区城市水环境治理、涪江二期上段防洪堤、一环路改造和二环路续建等工程。完善提升给排水、人防和城市管理信息化系统。做好第二垃圾填埋场、永兴和塘汛污水处理厂等前期工作。
七、强化资金保障,推动财金工作再创新业绩
优化财政收支结构。严格依法治税,挖掘增收潜力,加强税收征管,加大非税收入征缴力度,确保财政收入实现新的突破。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技术改造、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的投入。深化政府收支分类和部门预算改革,推行部门预算绩效考核制度,稳步推进市县两级公务员津补贴规范工作。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认真落实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的各项政策。
创建金融生态环境模范城市。继续落实部门工作责任,全面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深化金融生态环境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积极发挥信贷担保机构的职能作用,加快建设长虹配套企业产业链融资平台,充分利用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融资渠道,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投融资环境。加强企业上市融资工作,力争利尔化学等2户企业成功上市。增加有效信贷投放,确保全年各项贷款余额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建立激励机制,引进2—3家异地股份制商业银行来绵设立分支机构。支持邮政储蓄银行组建分支机构,加快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步伐。积极推进政策性保险工作,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
八、切实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各级财政投入19亿元以上,大力实施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通畅、环境治理八大民生工程。确保新增城镇就业3.7万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培训农民工12.7万人。免除49.6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为5.5万名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确保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同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对5.5万名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给予资助。实现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确保城镇和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分别不低于105元和34元;确保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45.3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覆盖人数达5000人。全面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确保年内参保率不低于50%。解决1500户农村特困危房、无房户住房困难问题。新建廉租房1200套、经济适用住房600套。启动省级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14个。解决1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红层打井1.4万口。切实解决“老、小、困”问题。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新建、改扩建50所敬老院,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35%以上。加强城市社会福利机构建设,新建盐亭和安县社会福利中心。改进和深化青少年社会教育,加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搞好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和帮扶。继续健全和完善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制度,将城市月人均收入250元和农村年人均收入12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惠民帮扶范围。实现2.4万户、5.2万名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救助城市困难群众13.8万人。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继续巩固和发挥绵阳基础教育的品牌优势和影响力,普遍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积极创建省级义务教育示范县,努力建设“读书之城”。鼓励民间资本、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进入中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支持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国家100所高等职业教育示范学院,着力打造2—3个万人中等职业教育集团。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力争江油师范学校创建绵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通过评估。着力构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66个、农村书社10家、农家书屋40家,实现1993个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完成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普查。认真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快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重大疾病防治和医疗急救联动机制,以县市区为单位实现新农合全覆盖和就诊“一证通”。落实加快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抓好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市县中医院建设。大力推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和信息化建设,强化流动人口管理,确保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搞好奥运火炬传递活动,举办绵阳市第五届运动会,抓好体育场馆综合开发利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市民素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节水型城市。强化基层基础统计,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做好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县市区第二轮修志工作。
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科学有序推进矿产、水能、土地、森林等开发利用,提高资源保障和环境承载能力。启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搞好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和科技城集约节约用地试点,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40.6万公顷以上。切实推进生态市建设,做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目标以内。严格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排污,完成2个小集镇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和10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整治。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视物价上涨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认真落实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加强生活必需品价格管理。完善各级信访和群众工作机构,全面落实市、县领导定期接待群众和“两代表一委员”制度,推行信访代理制度,着力健全社会综合管理体系。继续坚持用解决问题的办法维护社会稳定,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切实办好市长公开电话,真心诚意解决好市民反映的问题。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强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工作。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做好双拥工作,创建国家双拥模范城市。认真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灾救灾能力和水平,加强气象服务和地质灾害整治。严格食品、药品等重点监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重点加强消防、矿山、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等领域的安全监管,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社区建设和服务水平。继续深化平安创建,健全基层治安防控网络,积极推进“乡村、校园、社区”三大警务建设,严厉打击各类犯罪,巩固省级平安县市区创建工作。
九、加强自身建设,推动政府效能实现新提高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政府将按照提升能力、真情为民、崇尚实干、坚守清廉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坚持以新的方式管理经济。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加强经济形势分析,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坚持以新的作风狠抓落实。严格执行市委工作报告制度,切实把市委的决策转化为政府的各项具体工作。进一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三大体系。加强行政效能建设,进一步办好市县政务服务中心,严格落实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责任追究制,推行网上审批和网上综合办公,加快建设行政效能电子督察系统。坚持以新的思维攻坚破难。敢于打破固有模式,摈弃“等、靠、要”思想,以积极的态度、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努力破解制约和影响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难题。坚持以新的机制激发活力。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积极构建和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造、包容失败的社会环境,充分调动和保护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以新的姿态接受监督。自觉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人民政协和社会各方面通报工作情况,及时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联系与合作。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强化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健全政府重大决策及相关文件的法律审查制度,确保权力公开、公平、公正运行。坚持以新的形象廉洁从政。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努力降低行政成本。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权力部门和重要岗位人员运用权力、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做到教育、制度、监督并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各位代表!绵阳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需要全市人民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奋力攀登。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为开创绵阳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第2篇 某市政府领导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述职述廉报告
某市政府领导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述职述廉报告
某市政府领导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述职述廉报告
按照市委分工,我分管政法工作。任职以来,我以抓党风廉政建设为突破口,狠抓政法干部队伍和班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对政法系统“一把手”落实第一责任人制度的管理
一是调整充实了政法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政法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政法系统廉政建设承诺公开制度、责任追究制度,要求公检法司、政法委等政法机关各部门一把手结合学习,对本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全面安排,周密部署,强化“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使一把手率先垂范,负好总责。今年以来,在政法机关各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公安部“五条禁令”,开展了政法系统干警教育整顿工作,进一步规范了广大干警行为,把干警八小时以外活动监督向社区延伸。二是强化自我约束,做到率先垂范。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坚持做到了从自身做起,严格按照党章党纪规范自己的言行,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严于律己,勤政廉洁,敢抓敢管,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我根据《中共阿克苏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解》的要求,对政法系统各部门、各单位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应承担的责任进行全面的梳理,与各单位一把手签订责任书。并要求政法系统各部门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状,层层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形成了上下贯通、纵横相济的责任网络。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始终坚持对政法系统节假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和反腐败斗争工作进行检查,定期不定期对一些敏感办事部门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抽查,现场办公、现场解决问题。
二、认真负责地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
一是抓好反腐__的宣传教育。结合十六届三中、四中以及中纪委三次全委会、自治区纪委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在政法系统广泛开展了理想信念、廉洁从政、党风党纪教育活动,并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座谈讨论活动。同时,还结合政法机关实际,在党员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两个条例》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认识,使每个党员要严格要求自己,严格廉洁自律,用党纪政纪规范自己的行为,遵守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在各项工作中起先锋模范作用。二是抓好政法机关遵守政治纪律的监督检查,结合中央、自治区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学习活动,组织政法机关各部门负责人认真学习有关条例、法规,强化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强化政法系统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教育,进一步增强政法干警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的自觉性。三是认真抓好政法机关纠风工作,加大对政法机关春节、古尔邦等节期间执行“不准收受礼品,不参加公费宴请和有碍公务的个人宴请,杜绝一切以权谋私的行为”等有关规定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政法机关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不乱收费或变相收费、小金库等问题进行使用财政统一票据,从根本上绝“三乱”现象的发生。四是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经常对政法领导干部打招呼,组织人员重点对政法系统领导干部礼品登记、住房、公务用车、通讯工具使用等规定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严以律已,管好自己,管好身边的人
一是认真学习《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严格按照《条例》做好政法机关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严格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二是严格按照地区领导干部社区生活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和有关规定,公开向社会做出廉政承诺,自觉接受社区群众对自己工作圈、生活圈和社交圈的监督。二是严格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对配偶、子女、其他亲友及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从没有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配偶、子女、其它亲友及其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从没有为配偶、子女及其他亲友多占地、占好地和让农牧民为其亲友无偿代工代劳的情况。
分析今年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情况,我与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相配套的检查考核制度和奖惩办法还不完善;二是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力度还不大;三是对政法队伍管理不严,5月以来,政法机关陆续出现一些事故,政法机关对执行五条禁令有所放松。
搞好党风廉政建设,消除党内腐败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我决心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党廉政建设,继续把我市政法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第3篇 市政府信息化建设工作报告
关单位的咨询、投诉、批评、建议、求助等来电,使政府公开电话服务范围覆盖到政府公共服务的全部领域,为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全天候、高效率24小时不间断服务。该项目今年初启动,预计20xx年初可开通。
2、加快社会事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财政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建设收效明显。配合国家“金财工程”建设,我市加强财政信息资源规划和整合,建立以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收付和宏观经济预测为核心应用的政府财政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全面开展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现财政资金的全过程规范管理,科学掌握宏观经济和财政收支增减因素,为政府财政预算编制、财政支出管理、财政政策调整提供辅助决策依据,提高政府宏观调控水平。
建立覆盖全市、资源共享的综合应用视频监控网络,构建全市电子防控报警系统。实施科技强警战略,深入推进金盾工程建设,已投入建设资金1058万元,相继完成了省厅下达的44项“金盾工程”一期建设任务中的42项,完成率达95.5%,同时建设了具有信息化特色11个项目。在全市建成完备的公安信息化基础设施、动态综合的公安信息资源库、高度集成的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基本实现公安工作信息化、现代化。
教育信息服务系统建设逐步完善。初步建立以市级教育网站为核心,面向社会公众的“一站式”教育信息服务系统。加强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整合和共享,优化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网络服务。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互联互动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利用学校和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形成学校教育向家庭延伸、社区教育支持学校教育的大教育体系,为社会公众提供灵活多样、开放的网络化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
劳动保障信息系统不断完善。为配合国家“金保工程”的建设,我市构建覆盖市、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信息网,建立全市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和专业数据库,优化劳动保障业务流程,整合、改造社会保险系统和劳动力市场系统,实施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功能的社会保障卡工程,以信息化手段提供就业与失业救助服务、社会保险金的发放与偿付服务。
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设不断推进。初步建立以人为本、以服务患者为中心的卫生信息系统。实现医疗卫生信息实时共享和充分利用,推进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医疗救治、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社区健康中心等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医疗卫生的服务、管理、决策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益。
实施防汛指挥系统建设。建立了以水雨工灾情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决策支持系统____三亚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搭建了三亚市水务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和工作平台,在我市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推进征管改革。为贯彻落实省局以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的要求,并结合实际制定了征管改革方案,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逐步建立并运行税收一体化征管信息系统,加快全省“金税工程(三期)海南地税项目”的建设。
3、严把党政信息化项目审核论证工作质量关
根据《三亚市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文件精神,市科工信局负责我市党政信息化项目审核论证工作及市直机关信息化项目建设资金的统筹管理。各部门根据全市电子政务规划和本部门实际,制定本部门电子政务近期建设规划,并提出具体的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和建设内容并组织前期论证,报市科工信局。市科工信局审核各部门近期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建设,对符合全市电子政务规划和建设要求并通过前期论证的项目,纳入全市电子政务规划项目库。
4、完善高效的建设项目管理制度
加强项目管理制度建设是落实电子政务建设决策和规划,确保电子政务取得实效的关键一环。为推进三亚市党政信息化建设,完善有关信息化建设制度,我市相继出台了《三亚市政府网信息员管理暂行规定》、《三亚市政务信息网上公开规定》、《三亚市公务电子邮箱使用管理规定》、《三亚市社区政务信息化管理办法》、《三亚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三亚市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等信息化建设法规。
二、存在的问题
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信息化建设带动三亚经济发展的认识高度不够;信息技术应用总体水平偏低,“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在投资结构上“重硬轻软”、“重网轻源”、“重建轻用”现象较为严重,信息化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还未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传统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改造力度急需加强;信息化建设质量和进度缺乏监督考核,组织体制与协调机制仍然偏弱,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运作大项目、引进大企业经验不足,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缺乏动力,信息技术领域人才严重匮乏,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信息化人才储备不足;投融资渠道和项目运营理念有待于创新。
三、措施
1、加大政府投入,创新多元化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模式
加大财政部门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市直各部门新建的信息化项目必须纳入统一规划和管理,对于确需建设的项目依据“先易后难、急用先建、效益显著”的原则,统筹规划,分级建设;对于跨年度的建设项目须按实施进度分年度分批规划、拨款。合理确定信息化引导资金的规模和投向,积极探索“政府投入、政策补贴、税收优惠、资源补偿”的多方位政府支持渠道,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运营模式;设立信息化服务体系专项基金,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重点服务平台工程建设,加强对服务体系关键环节的支持。建立和完善适应信息发展的多渠道投融资体制,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基金来海南设立机构发展业务。
鼓励社会资金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对适合社会投资的项目,通过规范的市场运作,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信息化建设;采用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公私合作建设(ppp)等市场化运作模式,降低建设和运行成本,提高信息化建设和运行效率。
对于非政府投入为主建设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提供软硬件产品、维护服务、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和信息服务的供应商,按照创造经济效益、自主创新程度、典型示范作用等原则,通过先评估、后补贴方式予以支持。鼓励企业以合资、合作、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参与公益性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
2、组建专业技术研发团队
随着我市信息化的发展,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缺口加大,我市目前已启动筹建城市信息化研发中心及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技术研发团队,以便更好的完成各类攻坚克难任务,如项目规划、方案设计、项目审核、技术甄别、项目实施、制定规范及前期项目调研。另外还要肩负着重点基础平台、应用软件的开发、组织及各系统软件技术的融合工作。
3、加强行业监管,创新信息化项目运营机制
加强三亚数字城市建设的行业监管,尽快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对于信息化平台和重大工程专项,要在统一监督管理下,实行适度开放,适合独立运营的项目,采用“政府授权、投资受益、市场竞争”等方式,进行独立的商业化运营;推进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逐步分离政府、企业的信息化运行部门,鼓励第三方信息服务机构采用商业化运营模式为政府或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大型信息化项目和重大工程专项的建设和运营市场。
4、加快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坚持管理与技术并重,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的原则,综合平衡安全成本和风险,优化信息安全资源的配置。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积极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信息安全理论研究,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体系、网络信任体系、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容灾备份体系和信息安全应急处理体系。抓紧出台电子政务等级保护、信息安全应急处理、系统安全测评、数字认证、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加强信息安全教育、培训和宣传,增强对网络舆论宣传的驾驭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安全意识。
第4篇 2023市政府信息化建设工作报告
我市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方针,贯彻落实“一省两地”和“信息智能岛”的战略,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建设,我市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设现状
(一)基础设施体系日趋完善
我市各大电信运营商已建成以光缆通信为主,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的大容量、高速率,能为政府、市民、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的通信传输网和相应的有线、和无线通信服务,一批国家级的信息网络在我市均建有节点。目前,全长共计32356.74芯公里,2067.23皮长公里的光纤通信线路已遍布三亚市的每一个角落,真正实现了光缆到大楼(fttb)、光缆到户(ftth),覆盖全市100%的乡镇和农场,四通八达的光缆网络为三亚信息化建设应用的接入打造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了结构化程度较高的信息资源开发应用体系
我市在底完成公务电子邮箱系统与舆情监控系统的建设,目前运行良好;市政府投资的五块大型户外led全彩电子显示屏系统在4月份建成,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成了具备了宽带交换和高速接入能力的三亚市电子政务核心机房,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等一批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已投入建设。
明年我市将建设城市公共信息触摸屏查询系统等信息服务项目,为市民游客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查询平台。为了积极发挥在公共基础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无线数字三亚纳入到政府重点建设项目中进行管理。同时,我市分别和中国电信海南分公司、中国移动海南分公司、中国联通海南分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重点推进三亚信息惠民、信息强政、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金桥”、“金卡”、“金税”等一批重大信息工程在我市的全面实施初步形成了政务、商用、公众三大信息资源体系。金融、财税、保险、公安、教育、卫生、农业等行业性内部网络功能日趋完善。电信网、广电网在三亚已建成了国内先进的网络平台,可满足社会不同层次对通信和信息服务的需求。
企业信息化组织体系基本确定,40%的企业建立了专门的信息化机构。企业计算机网络系统初步建立,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约有60%左右建立了计算机局域网或广域网,重点企业中,cad/cam应用较广泛,erp正在成为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
1、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工程建设
我市电子政务项目工程按照“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建设原则,分期安排实施项目,并于底启动了“信息三亚”项目。目前全市统一的政务门户网站集群、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核心机房和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处理平台的建设已形成基本的框架。
加强政府门户网站服务体系建设。新版“中国三亚”门户网站于4月改版完成投入使用,在全省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评估中,获省政务门户网站评比中二等奖。于12月开通市政府英文网,俄文网也已今年8月份开通运行,韩文网将xx年初开通。
政府门户网站服务体系初显成效,70%的部门网站都已建立,市财政局、发改委、民政局、物价局等一批重要部门网站相继建成,初步实现以政府网为核心,以电子政务平台为基础,以政府网数据库为依托、以市直各机关各专业网站为子网站的网站群体系。
构建我市统一电子党政内网。三亚市党政内网以实现市委、市政府办公自动化、公文流转、公共信息资源化、数据传输证书化和决策科学化为前提,按照“一个城市,一个党政内网,一个政务数据中心”的建设框架,构建一个安全的覆盖全市各部门各级政府至基层单位的数据共享、流程同步、综合性信息化办公基础网络平台。三亚党政内网工程于今年9月份启动,工程分三阶段进行,目前进入基础设计阶段,预计xx年初投入使用。
构建多功能政务中心。市政务中心工程是根据我市电子政务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未来可持续发展,以“系统资源大整合、数据大集中、信息高共享”为原则,依托党政内网、党政中心机房,集中管理政务中心电子政务系统和综合信息数据交换平台业务设备,整合政府部门的窗口服务流程与部门业务系统的政务信息处理平台。对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市已启动政务中心信息化建设工作,预计在xx年3月投入使用。
逐步建成数字城市综合监管系统平台。根据我市国际化旅游城市建设管理的需要,我市启动了市数字城市综合监管项目的规划项目,整合三亚市属各机关、单位、部门、行业、社区的监控系统,快速提高我市国际化旅游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其总体设计目标是:标志景点国际化,社会安保常态化,行业监控精细化,部门监控规范化。该项目于xx年初启动,一期建设将在xx年底完成。
积极推动市政府12345服务热线建设。市政府12345服务热线负责处理社会公众向各机关单位的咨询、投诉、批评、建议、求助等来电,使政府公开电话服务范围覆盖到政府公共服务的全部领域,为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全天候、高效率24小时不间断服务。该项目今年初启动,预计xx年初可开通。
2、加快社会事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财政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建设收效明显。配合国家“金财工程”建设,我市加强财政信息资源规划和整合,建立以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收付和宏观经济预测为核心应用的政府财政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全面开展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现财政资金的全过程规范管理,科学掌握宏观经济和财政收支增减因素,为政府财政预算编制、财政支出管理、财政政策调整提供辅助决策依据,提高政府宏观调控水平。
建立覆盖全市、资源共享的综合应用视频监控网络,构建全市电子防控报警系统。实施科技强警战略,深入推进金盾工程建设,已投入建设资金1058万元,相继完成了省厅下达的44项“金盾工程”一期建设任务中的42项,完成率达95.5%,同时建设了具有信息化特色11个项目。在全市建成完备的公安信息化基础设施、动态综合的公安信息资源库、高度集成的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基本实现公安工作信息化、现代化。
教育信息服务系统建设逐步完善。初步建立以市级教育网站为核心,面向社会公众的“一站式”教育信息服务系统。加强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整合和共享,优化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网络服务。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互联互动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利用学校和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形成学校教育向家庭延伸、社区教育支持学校教育的大教育体系,为社会公众提供灵活多样、开放的网络化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
劳动保障信息系统不断完善。为配合国家“金保工程”的建设,我市构建覆盖市、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信息网,建立全市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和专业数据库,优化劳动保障业务流程,整合、改造社会保险系统和劳动力市场系统,实施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功能的社会保障卡工程,以信息化手段提供就业与失业救助服务、社会保险金的发放与偿付服务。
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设不断推进。初步建立以人为本、以服务患者为中心的卫生信息系统。实现医疗卫生信息实时共享和充分利用,推进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医疗救治、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社区健康中心等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医疗卫生的服务、管理、决策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益。
实施防汛指挥系统建设。建立了以水雨工灾情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决策支持系统____三亚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搭建了三亚市水务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和工作平台,在我市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推进征管改革。为贯彻落实省局以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的要求,并结合实际制定了征管改革方案,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逐步建立并运行税收一体化征管信息系统,加快全省“金税工程(三期)海南地税项目”的建设。
3、严把党政信息化项目审核论证工作质量关
根据《三亚市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文件精神,市科工信局负责我市党政信息化项目审核论证工作及市直机关信息化项目建设资金的统筹管理。各部门根据全市电子政务规划和本部门实际,制定本部门电子政务近期建设规划,并提出具体的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和建设内容并组织前期论证,报市科工信局。市科工信局审核各部门近期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建设,对符合全市电子政务规划和建设要求并通过前期论证的项目,纳入全市电子政务规划项目库。
4、完善高效的建设项目管理制度
加强项目管理制度建设是落实电子政务建设决策和规划,确保电子政务取得实效的关键一环。为推进三亚市党政信息化建设,完善有关信息化建设制度,我市相继出台了《三亚市政府网信息员管理暂行规定》、《三亚市政务信息网上公开规定》、《三亚市公务电子邮箱使用管理规定》、《三亚市社区政务信息化管理办法》、《三亚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三亚市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等信息化建设法规。
二、存在的问题
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信息化建设带动三亚经济发展的认识高度不够;信息技术应用总体水平偏低,“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在投资结构上“重硬轻软”、“重网轻源”、“重建轻用”现象较为严重,信息化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还未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传统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改造力度急需加强;信息化建设质量和进度缺乏监督考核,组织体制与协调机制仍然偏弱,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运作大项目、引进大企业经验不足,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缺乏动力,信息技术领域人才严重匮乏,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信息化人才储备不足;投融资渠道和项目运营理念有待于创新。
三、措施
1、加大政府投入,创新多元化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模式
加大财政部门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市直各部门新建的信息化项目必须纳入统一规划和管理,对于确需建设的项目依据“先易后难、急用先建、效益显著”的原则,统筹规划,分级建设;对于跨年度的建设项目须按实施进度分年度分批规划、拨款。合理确定信息化引导资金的规模和投向,积极探索“政府投入、政策补贴、税收优惠、资源补偿”的多方位政府支持渠道,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运营模式;设立信息化服务体系专项基金,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重点服务平台工程建设,加强对服务体系关键环节的支持。建立和完善适应信息发展的多渠道投融资体制,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基金来海南设立机构发展业务。
鼓励社会资金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对适合社会投资的项目,通过规范的市场运作,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信息化建设;采用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公私合作建设(ppp)等市场化运作模式,降低建设和运行成本,提高信息化建设和运行效率。
对于非政府投入为主建设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提供软硬件产品、维护服务、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和信息服务的供应商,按照创造经济效益、自主创新程度、典型示范作用等原则,通过先评估、后补贴方式予以支持。鼓励企业以合资、合作、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参与公益性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
2、组建专业技术研发团队
随着我市信息化的发展,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缺口加大,我市目前已启动筹建城市信息化研发中心及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技术研发团队,以便更好的完成各类攻坚克难任务,如项目规划、方案设计、项目审核、技术甄别、项目实施、制定规范及前期项目调研。另外还要肩负着重点基础平台、应用软件的开发、组织及各系统软件技术的融合工作。
3、加强行业监管,创新信息化项目运营机制
加强三亚数字城市建设的行业监管,尽快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对于信息化平台和重大工程专项,要在统一监督管理下,实行适度开放,适合独立运营的项目,采用“政府授权、投资受益、市场竞争”等方式,进行独立的商业化运营;推进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逐步分离政府、企业的信息化运行部门,鼓励第三方信息服务机构采用商业化运营模式为政府或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大型信息化项目和重大工程专项的建设和运营市场。
4、加快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坚持管理与技术并重,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的原则,综合平衡安全成本和风险,优化信息安全资源的配置。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积极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信息安全理论研究,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体系、网络信任体系、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容灾备份体系和信息安全应急处理体系。抓紧出台电子政务等级保护、信息安全应急处理、系统安全测评、数字认证、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加强信息安全教育、培训和宣传,增强对网络舆论宣传的驾驭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安全意识。
第5篇 市政府两型建设调研报告
12月3日至6日,省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专题调研组一行赴同为“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湖南长株潭城市群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与湖南省发改委、“两型办”、政府研究室等部门就“两型”建设的推进机制和考评机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座谈。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长株潭试验区基本情况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是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五市的区域,总面积9.68万平方公里,人口4110万,分别占全省的45.8%和60%。,城市群实现gdp8761亿元,占全省79%。其中,作为城市群核心的长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之间半小时车程,总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1334万,去年实现gdp4565亿元,占全省40.9%。
长株潭城市群提出及批复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2年至1995年的舆论准备与初步试验阶段
1982年12月,长株潭一体化第一次进入湖南省决策层的视野。
1984年11月,湖南省委常委会议讨论了《关于建立长株潭经济区的方案》,形成了《关于建立长株潭三市经济区的问题》的会议纪要,正式启动了长株潭经济区的建设。
1985年到1986年6月期间,湖南省先后召开了三次市长联席会议和十二个行业的经济技术协调会,筛选出了需要联合开发的10大工程,包括建立三市资金拆借市场、实行票据的同城交换、在三市对重大项目组织银团贷款、解决三市间货车“空驶”问题、开通三地间公交车等。在此后长达十几年时间里,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大多停留在“坐而论道”层面上,尽管有计划、国土等部门做过相关规划方案,却被束之高阁,实际行动寥寥。直到1995年10月,中共湖南省第七次党代会上,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呼声再次高涨。
第二阶段:1996年至1999年的总体规划启动和边规划边实践阶段
1996年11月,长株潭三市和省社科院联合在株洲召开了“长株潭经济区发展研讨会”,这次会议引起了省委决策者的重视。
1997年3月,湖南召开长株潭一体化专题会议,达成“把长株潭城市群建成湖南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的战略共识,并成立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协调领导小组,再次启动了长株潭一体化进程。
1998年,湖南提出了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五同规划”,即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共享、环境共治(后修改为“新五同”)。随后又制定了《湘江生态经济带概念性规划》。
第三阶段:步入规划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编制《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五”规划》。
,编制实施《长株潭产业一体化规划》。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着手编制《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湖南省政府颁布实施《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这是我国内地第一个城市群区域规划,被认为是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区域性规划。编制实施《长株潭经济一体化“xxx”规划》。
6月,湖南省向国家发改委正式递交了关于在长株潭地区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申请。并举行长株潭三市市长联席会,制订了《联席会议议事规则》,签署了《长株潭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以及工业、科技、环保三个合作协议。
底,湖南省调整了“五同规划”的部分内容。将电力同网改为能源同体,金融同城改为生态同建。长株潭一体化建设的新目标就此确定,即大力推进长株潭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简称“新五同”。此后,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提出,加快以长株潭为中心,以一个半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在内的“3+5”城市群建设。
1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下文批准,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同时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从199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决策,致力于把长株潭培育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至1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同时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十年以来,湖南省实施“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先行、重大项目跟进”的推进方式,与世界银行合作,开展世行在华的首批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邀请英国、德国等国家的机构进行咨询设计,形成了20多个规划。在交通、电力、金融、信息、环境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重大项目,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去年湖南的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
二、试验区获批以来的主要做法
(一)注重顶层设计。湖南省委、省政府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经验,广纳民智,对长株潭试验区科学论证、高端定位、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全盘规划,并将改革方案和区域规划打捆上报,获得国家的一并审批。这在全国现有的改革试验区是第一例。方案的核心在“改革“,规划的重点是“发展“。规划和方案将改革试验区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拓展到“3+5“(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城市群,并突破传统开发区的概念,设计了大河西、云龙、天易、昭山、滨湖五大示范区,为试验区建设拓展了空间,明确了模式载体,打造了“一化三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一化带三化;加强三个基础,即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工作,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更大平台。
(二)强化规划统领。提升城市群区域规划,确立区域规划的龙头地位,发挥理念上、思路上、行动上的抓总作用。紧扣“两型“主题,体现国际视野,彰显区域特色。针对建设重点,强化部门和地区专项规划。修订《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出台条例实施细则,强力保障和推进规划实施。顺应综合交通发展的新趋势、新理念,编制了全国首个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规划-《“3+5“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中长期规划》,提出了建设“能力充分、方式协调、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发展目标,并着重从点、线、面统筹规划水、陆、空交通布局,构建长株潭核心区同城交通系统、外围区城际复合走廊、中部国际航空枢纽、长江中上游航运中心、全国陆运大通道五大圈层的核心系统,明确了城市群综合交通未来发展的定位和建设的重点。
(三)实施五大工程。一是以“两型“为主导的产业支撑工程。按照战略性、先导性、传统性、限制性分类发展的思路,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战略。突出产业的“两型“化,加快促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突出两型的产业化,加快建设长株潭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尽快形成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两型产业“发展。二是以交通为先导的基础设施工程。把交通作为缩短城市群时空距离,提高运行效率的重要环节,全面完善长株潭同城交通能力,大幅拓宽周边五市城际走廊,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核心、陆域通道畅通无阻、水能充分利用、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两型“综合交通体系。路网:核心区域重点建设“七纵七横“的城际主干道,形成以城市主干道相连的格局;“3+5“城市群重点建设“二环六射“的高速公路网。铁路:核心区3市与周边5市统筹规划,建设连通8市的城际轨道交通;空港努力建设成中部地区的国际航空中心。到xx年,能满足1800万人次年旅客吞吐量、年货邮吞吐量20万吨。港口:重点建设湘江长沙综合枢纽等“五港一枢纽“,打通对接长三角的江海联运通道。同时,加强能源、水利、市政、社会设施建设。三是以湘江治理为重点的生态修复工程。把湘江流域生态治理作为试验区建设的标志和突破口,以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为切入点,坚持上下游联动、水陆联动、江湖联动,用5年左右时间,集中解决长株潭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湘江治理。争取国家将湘江治理列入全国重点流域治理范围,加强株洲清水塘等重点地区的治理,集中实施沿江截污治污、工业源头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等工程。实施水污染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今年确保全部完成设市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明年实现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把环境同治推广到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区,积极探索流域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四是以城镇为节点的城乡统筹工程。着力消除城乡二元机构,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建设“3+5“城市群,带动全省发展。五是以创新____示范区建设工程。规划设立大河西、云龙、昭山、天易、滨湖五大示范区,区别于传统意义的开发区,目的是通过在农村土地流转、投融资创新、“两型“产业引导、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各具特色、主题集中的改革试验,快速积累“两型“改革建设经验,打造湖南发展的“经济特区“、新型工业化“先导区“、新型城市化“展示区“、改革创新的“先行区“,到2023年在经济上再造一个长株潭。
(四)推进十大改革。一是创新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长株潭是湖南经济的重要聚集区,也是资源消耗相对较高的地区,目前,80%以上能源靠外输入。四个方面重点推进:第一,加快清水塘等重点区域、冶金化工等重点行业的循环经济改造,将长株潭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群;第二,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健全完善资源产权制度和交易市场;第三,加强政策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加大节能减排投入,提高新建项目准入门槛,促使落后产能退出;第四,建立城市群统一的资源节约管理体制,建设节约型城市群。二是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长株潭最大的特色是生态,丘陵地貌,山水相连、绿色相间。但作为老工业基地,历史上积累下来不少环境问题。通过改革,在国家的关心支持下,逐步还清历史旧账,决不欠新账,还湖南碧水蓝天。重点在五个方面率先突破:第一,把湘江治理作为一项标志性工程,开展综合治理和保护;第二,对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实行生态补偿,成为全国生态补偿试点地区;第三,建立完善环境产权制度,设立排污权交易市场;第四,推进环境管理制度的创新;第五,建立城市群环境同治机制,建设生态型城市群。三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体制机制。长株潭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偏重,传统产业改造任务重。通过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重点是:第一,建立较完善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引导区域产业合理布局;第二,制定产业分类指导政策,促使各类产业向符合“两型“要求的方向逐步转型;第三,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环境。四是创新科技和人才管理体制机制。通过改革,构建支撑“两型“社会建设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人才保障体系。重点是:第一,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制架构;第二,打造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型城市群;第三,探索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打造我国高水平技术创新转化基地;第四,创新人才开发与配置的体制机制,使长株潭成为广泛吸纳国内外人才的“洼地“。五是创新土地管理体制机制。通过改革,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重点在国土资源规划体系、节约集约用地机制、耕地保护模式、征地用地制度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等方面探索创新。六是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多层次、高效率的金融市场,健全完善更有活力、更加开放的投融资体制机制,努力建设服务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七是创新对外经济体制机制。通过改革,在转变外资外贸发展方式、建设“大通关“体系、发展临港经济、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服务外包、建立湘台两岸产业合作示范区等方面率先突破,打造我国中部对外开放的门户,为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八是创新财税体制机制。逐步构建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财政支持体系、税收激励机制和城市群财税管理体制。九是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重点在打破城乡分割、突破行政区划壁垒等方面下功夫,加快建立城市群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支持“三农“的体制机制,在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关键领域加快改革。十是创新行政管理和运行机制。长株潭试验区改革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多个行政主体下,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治理和社区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利益协调、运转高效的城市群建设管理模式。
三、对我省的启示与建议
长株潭试验区的建设已初显成效。一体化进程加快,项目建设强力推动,关键领域改革不断深化,“两型“品牌聚焦效应逐步显现。在座谈中他们认为长株潭城市群试验区在改革发展中与武汉城市圈试验区建设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长株潭城市群试验区在发展中有些做法值得借鉴。
(一)解放思想,先行先试
湖南省干部群众敢想、敢闯、敢为人先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提到试验区就是先行先试,“先行即要行到国务院喊停,先试即要试到禁区里面去“是我们听到最多的话。解放思想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在“长株潭“,解放思想已经转变为实际行动、具体政策和扎实推进的项目。各地积极寻找改革的突破口,如长沙组建了环境资源交易所,株洲公共交通推广混合动力汽车等。再如,今年初在湖南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要着重突出“两型社会“建设中“省统筹“的地位和作用》、《关于创新融资模式,发行长株潭建设债券》等提案,授予试验区省级经济权利等意见建议,都得到了省主要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并组织开展研究。作为试验区的一大特色和重点,大河西、云龙、天易、昭山、滨湖五大示范区,一市一个示范区,一个示范区带动一片区,示范区的总体规划要点以省政府文件形式下发,允许先在各示范区内从多角度探索两型社会建设途径,形成成功经验后推广,降低改革成本。
(二)顶层设计,规划先行
在推进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中,省政府确定了“省统筹、市为主、市场化“的原则。因试验区建设是在多个行政主体下推进,“两型办“存在着协调难,特别是跨区项目实施难的问题。湖南省委、省政府专门成立了“两型办规划局“。规划局围绕省政府确定的原则不越位、不缺位协调。他们的协调方式俗称为规划落地。首先提升区域规划。《长株潭区域规划》获批后,湖南省对区域规划进行了完善与提升;然后以此规划为纲,由省直部门牵头组织编制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等领域的15个专项规划和五大示范区规划;紧随其后着手“3+5“城市群八城市总体规划同步修编,与区域规划一致。做到区域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三规合一,与投融资规划一起四规统一。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实现从上至下的对接,确保区域规划不成为空中楼阁。规划对接完成后,赋予规划的法律地位,确保落实。今年9月,省人大通过了《长株潭城市群规划条例》,xx年1月起实施,并将出台《条例实施细则》。另外,“两型办“规划局还以八市规划局长联席会议形式,建立省级规划决策平台,以用地审批为抓手,城市群建设项目先报规划局长联席会审批,调整城市群产业发展趋同的矛盾,实现产业同步不同质的错位发展。
(三)创新机制,助推发展
如何建立试验区改革建设总体方案推进机制,湖南“两型办“也在不断探索。一是建立项目库。项目建设是城市群试验区建设的总引擎。两型办建立了重大项目库,建设项目353个,总投资1.57万亿元,以省政府办公厅发文,明确要求2-3年完成。“两型办“在项目推进中建立了动态管理、项目责任人、统计报表、例会报告、监督机制等管理方式。同时,正在着手建立以“两型社会“为品牌的招商引资项目库,拓宽项目和引资渠道。二是建立考评体系。为促进长株潭三市和省直部门加强对“两型“社会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管理和协调服务,形成“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竞争力、发展力和创造力。“两型办“本着客观公正、易于操作的原则,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工作,建立起科学、客观、操作性较强的考评体系,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考核,突出考评试验区内各地、各部门在“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和重点项目等方面取得的工作绩效。考评结果一方面用于“两型“社会建设的考核验收,另一方面作为省政府对三市政府和省有关部门综合绩效考评的组成部分,同时,在省委、省政府组织的年度考评中,省目标考核分值为1000分,其中“两型建设“相关内容占50分,从而有效地强化了两型建设目标考核的硬约束。三是建立具有“两型“特色的投融资体制。湖南省将城市群投资公司归口省“两型办“管理,有利于“两型办“统筹试验区内重大项目的投融资;有利于“两型办“提高试验区各市重大项目布局的协调力度;有利于重大公益项目的投融资管理和协调。
(四)建立两省高层协调机制,共同打造中部地区政策高地。一是湖南省“两型办“认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同属国务院批复的两型试验区,内容相同,地缘相近,应该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共同向国家争取相关政策;二是两个试验区均面临着江河湖泊整治的浩大工程,如何健全和完善相关补偿机制,具有很强的借鉴和互补性。湖南省“两型办“希望就此问题与我省加强合作。
第6篇 市政法委和局党组平安建设述职报告
一、认真学习,提高对平安建设的认识
态度决定力度,认识指导行动。为了更加积极主动地搞好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我首先在学懂弄通此项工作的政策方针和各项规定上下功夫,能动地认识到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在的地位与作用,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不断增强紧迫感、自觉性、责任感,做到警钟常鸣、居安思危,集中精力抓好平安建设工作的落实。一是认真自学。工作中抽出必要的时间,大量阅读平安建设工作的政策、标准、要求、方法和措施。业余时间经常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对平安建设工作的事情处处留心观察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做好平安建设工作的能力。二是积极参学。对于上级集中组织的有关平安建设的学习、会议、集训,积极参加,善于思考,常做笔记,提高了集中学习的效果。我撰写的《开展“四大工程”促进平安建设》一文,先后被河南法学网、河南平安网、许昌日报、许昌法学杂志刊登,对开展平安建设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三是交流互学。经常与同事交流学习平安建设工作的心得体会,深化了开展好平安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既提高了自己,又影响了别人,起到了互帮互学的效果。
二、抓好宣传,积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为了做好平安建设的宣传舆论工作,进一步扩大平安建设重大意义在社会上的知晓率,我在分管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和我局宣教工作中,积极围绕平安建设工作,指导业务部门开展了多项活动,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一是协调媒体进行宣传。发挥分管工作与媒体打交道较多的优势,协调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对我局开展平安建设工作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报道。特别是协调河南法制报头版头条宣传我局在全省民意度调查中荣获第一的报道,受到了市政法委蒋书记的批示表扬。二是借助会议进行宣传。利用召开会议的时机,对开展平安建设工作进行宣传,做到逢会必讲,起到了以会代宣的良好效果。例如,在上半年协调召开的全市依法治市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上,我们把围绕平安建设开展普法依法治理的任务分解到各个单位,一举两得,使宣传与分工双丰收。三是开展活动进行宣传。经常借助农村集市、庙会、节假日和12.4普法宣传日,开展平安建设的法律法规专项宣传活动,不断扩大了宣传面,有效地发挥了舆论的积极引导作用。四是发掘典型进行宣传。我始终把平安建设工作融入到各项工作中去。凡是能与平安建设挂上钓的工作,都站在这项工作的角度来思考,来宣传。比如,在我与市委组织部的同志一起检查农村三级联创时,发现许昌县张盘镇师庄村支书兼调解委员会主任张品正任职八年确保平安稳定的事变后,便协调许昌日报社法制部的记者,从平安建设的角度,对其进行了专门的采访宣传,起到了宣传典型,推动工作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三、融入工作,将平安建设贯穿到始终
2023年,围绕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我局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四大工程”活动,即百名律师进百企工程、法律服务新农村工程、法律援助暖人心工程和千村万户大调解工程。截止目前,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受到公众的广泛好评。我在参加“四大工程”活动中,能够很好地将平安建设纳入到各项活动中去,做到了贯穿始终。首先,参加活动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平安建设。2023年是我市全民创业、城乡一体、环境创优,提出争当科学发展示范市的一年。实现市委、政府的这些目标,最基础的要有一个平安稳定的好环境。为此,参加我局开展的“四大工程”活动,就更应该把平安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在参加“四大工程”活动的全过程中,我对这个目标自始自终都是非常明确的。即想为平安所想,做为平安而做,急为平安所急,谋为平安而谋。集中精力,集中时间,集中人员,集中实力,以“四大工程”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平安建设工作。其次,注重落实是更好地讲究平安建设的实效。在“四大工程”活动中,对活动的内容、方法和要求,注重在具体工作中狠抓落实。例如,在局里组织的征求企业对百名律师进百企工程意见中,我带领同志们一个企业一个企业的跑,认真听取企业的意见反馈,并及时解决反映的问题,受到了企业的好评。在法律服务新农村工程中,我结合负责长葛市石象乡老官赵村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对该村进行普法和平安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树立规则意识和建立抓好新农村平安建设的长效机制,受到了市委石副书记、市政府熊副市长的肯定,并在全市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现场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为我局争得了荣誉。再次,大抓基层是更好地为平安建设打好基础。千好万好,基层要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了抓好基层,打好基础,我与同志一起,跑村串户到所,深入了解基层情况,倾听群众反映,指导有关人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在法律援助暖人心工程中,听到村民讲有些援助对象和有些较小的案件,到县法律援助中心太远,不方便的反映,我与法援中心的同志及时改进工作方法,很快建立起农村法律援助受理点和村级法律援助联系点,并在应援尽援的基础上提出了援好援快的要求,受到了群众的和省中心的肯定。同时,我在参加全市涉法涉诉督查期间,也是与同志们一道经常深入基层,帮助基层解决了常年难以解决的讼累,受到了基层的。
第7篇 上海市政协调研报告:为"科创中心"建设建言
上海市政协日前以纲要的形式,公布了一份重量级调研报告,关注点落在上海今年的“一号课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该报告毫不隐晦地梳理出上海创新的“五大瓶颈”;而在对策部分,报告提出的第一项建议就是希望上海依托自贸区和张江自主创新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特区”和“国家科学中心”。
可视可感数据直指瓶颈所在
日前,市政协召开了今年第一次以议政建言为主题的常委会议。就在这“新年第一会”上,这份聚焦科创中心的报告纲要首次亮相。据介绍,相关课题研究于去年下半年启动,前后经历了30多次调研、研讨,市政协多个专门委员会跨界参与,另外还有相当一批院士、专家参与其中。
根据报告,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存在五大瓶颈,分别是:对外开放力度与有效度不足、政府与市场定位不清、高端人才不足与作用发挥不够、知识产权保护与成果转化不力、企业创新动力与能力不强。
这些“瓶颈”看似宏观、抽象,实际上都有实际案例或是数据支持。例如,提升科创中心的国际影响力,势必要考察本地研发活动的国际化与开放度;但调研发现,在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中,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总部只有8家,而纽约、伦敦都超过20家,北京则有48家;即便放低标准,观察“年营业额超过10亿美元”的跨国公司亚太总部,上海也只有7家,不足北京的一半,而新加坡有118家。
谈到政府在配置创新资源方面的不足时,报告经调研发现了一个高度“可视可感”的数据。市政协常委吴捷说,在每周的5个工作日中,科研人员有一天半(相当于30%的时间)用来处理杂事,主要是争取立项、争取经费。究其原因,既有科研经费制度之弊,更重要的是基础研究占r&d(研发)投入的比重太低。吴捷说,上海的这个数字是7.1%,而创新能力领先国家基本都在15%甚至20%。
市政协常委杨建荣在介绍报告时说:“中国是在13亿人中选人,美国则面向全球,在70亿人中争取人才。”这种局面,解释了为何真正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师”在上海严重紧缺。
打造高端人才离岸创业平台
一共有5位市政协常委走上讲台,详细介绍这份报告。在列举一系列问题后,第一个发言的薛沛建代表课题组正式提出建议:依托上海自贸区和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特区”和“国家科学中心”。
如果说“国家科学中心”侧重于重大基础研究设施和项目的集聚,是聚焦科研本身,那么“国际科创特区”的意义就在于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上--报告表示,“国际科创特区”可以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引领区”。
实际上,“科创特区”本质就是推动“自由贸易”与“自主创新”做加法,使得“1+1>;2”。在具体做法上,薛沛建说,可借鉴自贸区金融改革和贸易便利化成果,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开放、完善监管,营造更宽松自由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研发中心、企业总部落户。
对于借力自贸区“政策红利”提升科技创新实力,报告中还散落着其他一系列设想。比如,为扶持有活力的创新主体,课题组建议借鉴“负面清单”模式,按“非禁即入”原则,放开可供民资进入的行业领域;为了“择天下英才而用”,建议上海为高端人才打造“离岸创业平台”,培养相关孵化器和支持系统。
建立华裔科学家数据库
这份报告针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梳理出了五大瓶颈、近20项问题;针对每类问题,报告都立即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汇总起来也有25条。
这些建议中还有不少颇有亮点的提法。比如建议上海在继续吸引跨国研发中心落户的同时,激励国内机构“走出去”建研发中心;或是利用世界经济低迷复苏之机,借鉴以色列等国的做法,建立华裔科学家数据库,重点引进这批人才;为了更好地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定位,报告表示,应该“让不能'犯错'的政府和反复'试错'的企业相衔接”,并从“点球式政策突破,转向系统性政策设计”。
根据此前部署,今年二季度,上海的“一号课题”就将形成总体方案。市政协相关人士表示,市政协将整理委员们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提案与建言,汇总后最终形成一份更完善的调研报告提交市委。
第8篇 市政府领导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述职述廉报告
按照市委分工,我分管政法工作。任职以来,我以抓党风廉政建设为突破口,狠抓政法干部队伍和班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对政法系统“一把手”落实第一责任人制度的管理
一是调整充实了政法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政法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政法系统廉政建设承诺公开制度、责任追究制度,要求公检法司、政法委等政法机关各部门一把手结合学习,对本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全面安排,周密部署,强化“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使一把手率先垂范,负好总责。今年以来,在政法机关各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公安部“五条禁令”,开展了政法系统干警教育整顿工作,进一步规范了广大干警行为,把干警八小时以外活动监督向社区延伸。二是强化自我约束,做到率先垂范。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坚持做到了从自身做起,严格按照党章党纪规范自己的言行,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严于律己,勤政廉洁,敢抓敢管,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我根据《中共阿克苏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解》的要求,对政法系统各部门、各单位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应承担的责任进行全面的梳理,与各单位一把手签订责任书。并要求政法系统各部门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状,层层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形成了上下贯通、纵横相济的责任网络。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始终坚持对政法系统节假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和反腐败斗争工作进行检查,定期不定期对一些敏感办事部门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抽查,现场办公、现场解决问题。
二、认真负责地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
一是抓好反腐__的宣传教育。结合十六届三中、四中以及中纪委三次全委会、自治区纪委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在政法系统广泛开展了理想信念、廉洁从政、党风党纪教育活动,并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座谈讨论活动。同时,还结合政法机关实际,在党员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两个条例》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认识,使每个党员要严格要求自己,严格廉洁自律,用党纪政纪规范自己的行为,遵守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在各项工作中起先锋模范作用。二是抓好政法机关遵守政治纪律的监督检查,结合中央、自治区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学习活动,组织政法机关各部门负责人认真学习有关条例、法规,强化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强化政法系统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教育,进一步增强政法干警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的自觉性。三是认真抓好政法机关纠风工作,加大对政法机关春节、古尔邦等节期间执行“不准收受礼品,不参加公费宴请和有碍公务的个人宴请,杜绝一切以权谋私的行为”等有关规定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政法机关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不乱收费或变相收费、小金库等问题进行使用财政统一票据,从根本上绝“三乱”现象的发生。四是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经常对政法领导干部打招呼,组织人员重点对政法系统领导干部礼品登记、住房、公务用车、通讯工具使用等规定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严以律已,管好自己,管好身边的人
一是认真学习《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严格按照《条例》做好政法机关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严格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二是严格按照地区领导干部社区生活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和有关规定,公开向社会做出廉政承诺,自觉接受社区群众对自己工作圈、生活圈和社交圈的监督。二是严格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对配偶、子女、其他亲友及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从没有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配偶、子女、其它亲友及其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从没有为配偶、子女及其他亲友多占地、占好地和让农牧民为其亲友无偿代工代劳的情况。
分析今年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情况,我与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相配套的检查考核制度和奖惩办法还不完善;二是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力度还不大;三是对政法队伍管理不严,5月以来,政法机关陆续出现一些事故,政法机关对执行五条禁令有所放松。
搞好党风廉政建设,消除党内腐败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我决心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党廉政建设,继续把我市政法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第9篇 市政的建设年度工作报告
(一)、市政府xx年工作回顾
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绵阳市人民政府动员和组织全市各族人民,紧紧围绕“三大要务”,全面落实“五个加快推进”,圆满完成了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3.5亿元,增长1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5.2亿元,增
长29.1%;财政总收入71.9亿元,增长4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2亿元,增长17.6%;到位内资185亿元,增长22.5%;到位外资2.1亿美元,增长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419元,达到1047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77元,达到4039元。一年来,市里有关部门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
一、科技城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_____市科技城建设的意见》和配套文件,赋予了科技城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组建了科技城管委会,构建了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了加快发展的工作思路、目标和举措。国务院批准在绵设立规模达60亿元的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政产学研结合不断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申报国家级科技项目144项、省级项目92项;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户;东材国家绝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29基地空气动力学国家实验室得到科技部批准。长虹103英寸等离子电视等一批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_____市被批准为新一轮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全年评定奖励盛市科技进步项目36项;申报专利793项,增长18.9%。院地、军地合作进一步加强,军民结合取得新的成效,中物院自行设计建造的我国第一套电子束辐照烟气脱硫脱硝工业化试验装置得到推广应用。军民结合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4亿元,增长30.3%。西科大成为省政府和国防科工委共建重点学校,获准建设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数字绵阳”建设深入推进,城市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城实现生产总值426.6亿元,增长19.2%。
二、产业发展水平有新的提升
农业全面增长。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新的提高。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4.6亿元,增长5%;粮食总产量227.3万吨,增长8.1%,创xx年以来最好水平;畜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3.1%。
工业提速增效。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推动长虹、九洲、攀长钢、新华等创百亿企业做大做强。九洲1000万台数字机顶盒和led一期工程竣工投产;长虹pdp、空调压缩机和120万台冰箱,华瑞一期6万辆汽车整车,攀长钢50万吨棒材和1万吨钛材等一大批重大工业项目加快建设。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启动百亿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共有7个园区()成为四川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全市新增中小工业企业370户,达到1980户。实现民营工业增加值124.7亿元,增长31.2%。切实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完成技改投资79.1亿元,增长47.5%。15项省重点和72项市重点技改项目顺利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150户,达到800户。全市工业净利润达到22.7亿元,增长292.7%。深入实施名牌战略,新增“丰谷”、“兴事发”两个中国驰名商标。
服务业快速发展。整合旅游资源,组建了旅游集团。积极做好王朗·九寨沟国家公园申报工作,成功创建全国首家科技(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平武报恩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涪城区小桥村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绵阳机场开辟了新的旅游航线,客货运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80.9亿元,增长27.5%;接待游客1338万人次,增长28.9%。有效整合演出业、文化娱乐业等文化资源,加快文化产业集团组建步伐,文化产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实施《科技城商业网点规划》,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工程”和“双进工程”。大力创建金融生态环境模范城市,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辖区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16.8亿元,新增82.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91.1亿元,新增34亿元;实现保费收入19.8亿元,增长41.7%。积极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实现房地产交易总额51亿元。物流、通信、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餐饮、休闲、娱乐等产业日益活跃。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27.1亿元,增长10.3%。
三、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
认真落实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各级财政投入8.9亿元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严格兑现调整后的村(社区)干部务工报酬及办公经费补助标准。发挥绵江、绵安产业带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
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增新农村建设类别村60个。以产业化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积极培育专业种养业大户和营销大户,全年新增农产品加工经营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41户、市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0户,“国豪牌”水稻种子成为中国名牌产品。出台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鼓励和支持县市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市实现民营经济
增加值316.7亿元,增长19.8%。实施“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劳务输出达到122.6万人次,劳务总收入突破60亿元。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恢复改善灌面8.4万亩,建成通乡油路和水泥路316.4公里、通村公路1744.5公里、乡镇客运站点40个,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7%。各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工业增加值增速均达到29%以上,财政总收入全部过亿元。
四、经济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基本完成银丰公司和驻蓉办的改制工作,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拉法基并购双马。积极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绵阳投控集团市场化运作能力不断增强。农村综合改革深入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式启动,江油、三台“扩权强县”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开放合作不断扩大。绵阳出口加工区顺利通过封关验收。成功举办了科技城产业推进会、城市推介会等重大活动,签约项目115个,签约资金192.3亿元。参加了赴东部四省市招商、第四届泛珠三角经贸洽谈会、西博会和四川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推进会等活动。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长虹欧洲电器投入批量生产。与北京西城区、云南保山市、广东惠州市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切实增强海关、检验检疫、外汇和口岸管理等部门的服务职能,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扩大中小企业自营出口规模,实现中小企业出口4.8亿美元,增长41%。全市实现外贸出口7亿美元,增长14%。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35.2亿元,增长29.7%。其中,更新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分别占到投资总额的33.6%和39.7%。在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加快建设的同时,塘汛大桥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竣工;成绵高速公路改造、九环线响岩段改线、武都水库、涪江中上游水能开发、燕儿河水库、绵阳师范学院新校区等工程加紧实施;绵遂高速公路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成绵乐城际铁路、成绵第二条高速公路、武引二期灌区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编制完成了《绵阳城市总体规划(xx—2022)》和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全面启动了绵阳会客厅建设。实施了城市道路、电力、通信、地下管网等一批市政惠民工程,清理续建了樊华大桥等一批“烂尾工程”。
五、和谐绵阳建设扎实推进
惠民行动成效显著。各级财政投入资金21.1亿元,全面完成了“十大惠民行动”各项目标任务。建立了全省首家惠民帮扶中心,健全了各级惠民帮扶网络。三年扶贫攻坚任务超额完成,4.9万户、15万余人脱贫解困。城镇新增就业和再就业3.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5%。全市低收入困难群众分别纳入城乡最低保障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城镇养老保险覆盖44.7万人。新建、改扩建敬老院36所,农村“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集中供养率达到24%。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54.3万名学生、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3849名学生学杂费,为8.9万名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为6.8万名贫困寄宿生和5.4万名中等职业教育贫困生补助生活费,解决了1.9万名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启动7个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4个。42.2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6万余名城乡困难群众得到医疗救助,11万余名困难群众参加新农合得到政府资助。完成821个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红层找水打井1.8万口,解决了12.2万人饮水安全和5.9万人饮水困难。解决农村特困无房户住房2030户。核减城市“双困户”住房租金1509户、租金补贴1254户。新建沼气池3.5万口。城乡环境治理、金土地、林业“三大工程”等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小学、初中净入学率和巩固率进一步提高,本科硬上线率和万人比再夺全省第一,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公共卫生和重大疾病防治得到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中医药发展迈出新步伐。启动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基层文化建设扎实推进。成功举办全国女子排球联赛和首届绵阳市民体育健身节,新增农民健身工程43个。切实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成功创建全省首批文明城市。不断强化社区建设,完成了村(居)委换届工作,村(居)务公开走在全省前列。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统计数据质量进一步提高。人事、编制、监察、审计、国安、保密、采购、外事、气象、地震、人防、档案、台侨、老龄、地方志、民兵预备役、妇女儿童、民族宗教、新闻出版、爱国卫生等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社会保持安定和谐。各县市区组建了信访和群众工作局,市、县、乡、村(社区)四级信访和群众工作网络进一步健全,全市98%的信访问题得到及时妥善处理,国家、省级部门交办案件结案率达100%。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趋于好转。食品药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启动了社区矫正工作,“五五”普法全面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成效明显,应急管理得到加强。认真落实移民后扶政策,移民生产生活稳定。绵阳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荣获全省一等奖,9个县市区和高新区均被评为省级平安县(市、区)。
回顾过去一年工作,市政府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紧紧依靠和凝聚全市人民的力量,努力开创了工作新局面,积累了新的工作经验。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切实加强统筹协调。着力推进市县协调发展,设立丘区水利建设资金、山区产业发展基金,切实增强县市区发展能力。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5‰以内。对84户重点用能企业实行分级管理,狠抓企业节能行动试点工作,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7.25%。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方案和生态市建设规划,全面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削减年度目标和盛市政府挂牌的6家污染企业限期治理任务。
二是坚持市委领导,切实提高执行能力。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工作报告制度,及时向市委报告市政府常务会议议定事项和市政府重要文件。政府坚持每季度和每月对重要事项作出安排,明确责任、加强督查、确保落实。
三是坚持依法行政,切实规范行政行为。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满意率达到100%。依法履行行政许可、行政复议、行政执法职责,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增强。县市区全部建立政务服务中心,97%的行政许可事项纳入市政务服务中心办理。积极推行政务公开、社会公示、听证、决策咨询等制度,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更加规范。
四是坚持市场导向,切实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凡是能够通过市场运作的,一律由市场运作。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规范出让经营性用地,城市规划区内同地段、同地块均价创历史新高。坚持在政府不负债的前提下,以市场化运作手段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开通城市服务热线,提高市长公开电话办理实效,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困扰人民群众的一批现实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积极应对物价上涨,启动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给予城市低保家庭临时补贴,保证群众生活未受到重大影响。
六、市政工作中的一些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经济规模还不大,效益还不太好,结构还不尽合理;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体制机制创新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三是市县之间、县市区之间发展还不平衡,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还很艰巨;四是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因素依然存在;五是在一些工作人员中还存在责任心不强、作风不实、办事效率不高等现象,政府自身建设任务仍然很重。对此,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市政府xx年工作任务
xx年政府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加强民生工作,建设和谐社会,努力推进绵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工作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9%,财政总收入实现8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2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13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30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低于上年实际涨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按照上述目标任务要求,今年政府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城建设开创新局面
完善科技城体制机制。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意见》,推进科技城体制、机制、政策和评价“四大创新”。完善工作平台和运行机制,全面落实省政府授予的19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强力推进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年内挂牌运营,确保50%以上的资金用于科技城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加快园区管理体制调整,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建设专业化产业园区。确保科技城生产总值增长30%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40%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50%以上。
建设五大支撑平台。设立科技城军转民及科技成果孵化转化资金,以科技城孵化中心、四川省军转民技术转移基地、西科大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为载体,加强综合和专业孵化器建设,建设科技成果孵化平台。以企业为主体,以省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支撑,以中科院电子设计自动化中心为载体,建设利益共享、政策引导支持的产学研对接平台。以绵阳国家军转民科技园、中物院民品生产基地、29基地军民共建共享试验基地等为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设立军转民创业和科技项目孵化风险投资机构,以科技城产业基金为依托,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平台。聘请“两院院士”等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组建科技城顾问团,以各类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才交流培训机构为载体,搭建人才支撑平台。
促进军民结合成果转化。加大人才和信息交流力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快推进院地、军地合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快建设以利益为联结的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激励机制,支持军工科研单位以技术入股等形式,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军民结合为重点,围绕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积极开展联合攻关,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积极争取“委省共建”军民结合产业项目来绵发展。加快建设国家军转民科技园、中物院技术转移中心、29基地空气动力学国家实验室,引导在绵国防科研院所的军转民项目加快转化步伐。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全面落实科技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扶持政策,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组建研发平台,推动利尔化学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新增1个国家级实验室,建设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5个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积极开展新一轮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依托长虹、攀长钢、九洲等大型骨干企业和国防科研院所研发平台及重点项目,大力开展差异化自主创新。新增专利授权460件以上,完成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发50项以上,参与制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0项以上,不断提高科技城主导产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二、狠抓工业强市,推动工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加快大企业扩张步伐。积极推进工业“1+5”产业发展战略,5年内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为千亿产业,把冶金、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化工、食品等产业培育成百亿产业。采取战略合作、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等方式,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形成一批产业龙头。强力推进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确保长虹pdp一期工程年内竣工投产,长虹空调压缩机和120万台冰箱、攀长钢50万吨棒材和1万吨钛材、华瑞一期6万辆汽车整车等项目年内实现部分产能;大力推进拉法基、西普、日普、美丰、新加坡美能等项目建设;推动九洲空中交通管制系统、西南自动化研究所数控技术设备等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建设;加快川矿风电设备、东材绝缘材料等项目开工前期准备,搞好九洲rfid等项目储备。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大企业新上一批重大项目,形成一批产业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集群。
培育中小企业集群。引导科技人才创办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着力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积极申办第三届中国中小企业节,引进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依托长虹、九洲、攀长钢、新华等大企业,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配套型中小企业。围绕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资源深加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全力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狠抓企业技改和节能减排。调动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切实用好企业技改、中小企业贷款贴息资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地方创新基金。积极推进长虹低附加值产品改造、攀长钢和巴蜀江电节能、双马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安县纸业浆纸平衡等重大技改项目建设,确保更新改造投资增长20%以上。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强工业节能节水、清洁生产、重点污染治理、环保产业发展等工作,搞好长虹、九洲、华润、东材、美丰等5户企业节水示范。挂牌限期治理12户工业企业排污,加快攀长钢节能技改、启明星磷化工黄磷尾气回收利用、银河建化15万吨铬渣处理、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国债等项目的建设步伐,完成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3户重点企业和省“百户企业节能行动”的9户重点企业节能目标,确保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6%以上。
大力提升工业经济效益。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大力促进工业经济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不断提升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取得新成效
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发挥绵江、绵安产业带的示范带动作用,确保全年新增类别村60个、农民专合组织20个、农村专业营销大户1500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个,农产品加工经营销售收入增长10%以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实施粮食、油料、水果、蔬菜和道地中药材、无公害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建设工程,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畜牧业,推进优势畜产品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升畜产品加工能力。市财政安排xx万元扶持生猪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千万头优质生猪工程”,建设西南地区最大的良种猪繁育基地、全国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确保出栏生猪660万头以上。积极培育水产龙头企业,扩大水产养殖规模。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健全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检测体系,加强动植物病虫害和疫病防治工作。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装备,增强农机服务能力。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指导,实现劳动力转移123万人次,劳务总收入67亿元。
发展民营经济。毫不动摇地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以民营经济大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大提速,力争县域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20%以上。认真贯彻《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落实财政扶持、用地保障、融资担保等各项政策措施,切实为民营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力争年内培育产值过30亿元的民营企业1户、20亿元的5户、10亿元的5户,新增亿元企业20户。
统筹城乡发展。全面落实支持县市区发展的各项政策,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切实简政放权,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村社合并,深化江油、三台“扩权强县”试点。联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积极支持重点镇加快发展。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和乡村机耕道路建设,建成农村公路1250公里。抓好病险水库整治,加强孝微水利工程建设和江河管理,新增节水灌面、恢复改善灌面和新增旱涝保收面积15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平方公里。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3.5万口。继续完善农村饮水、电力、通信等设施和网络,建好基层派出所、法庭、司法所和乡镇卫生院。
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迈上新台阶
扩大社会消费。全面启动县市区商业网点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商业网点体系。积极构建新农村流通网络,新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103个。全面开展“家电下乡”工作。进一步支持和引导连锁企业进入社区。大力实施“双百工程”和“三绿工程”,积极推行绿色市场认证制度。加快发展餐饮服务、文化娱乐、实物租赁等综合性消费,培育和扩大汽车、通讯、教育和体育等新的消费热点。保护和传承传统品牌,培育“中华老字号”和“四川老字号”餐饮企业。加快城区危、旧房改造,规范房地产业发展,繁荣房地产市场,确保房地产交易总额突破60亿元。
发展现代服务业。抓紧制定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培育大市尝大企业、大物流。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引进和培育大型物流骨干企业,打造川西北商贸中心和物流中心。加快新皂工业物流中心和龙门农副产品物流园区建设,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建设。加快发展科技、中介、金融、保险、会展、交通运输业和涉农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新型流通业态。打造科技城服务外包品牌,做大做强服务外包产业。
壮大旅游文化产业。整合绵阳机场和旅游集团等优势旅游资源,积极培育航空旅游市常启动三国文化及蜀道旅游线建设,加快建设仙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继续推进以科技(工业)旅游为重点的城市旅游,确保科技博物馆如期开馆、李白纪念馆创建国家4a级景区、虎牙旅游景区年内营业。启动旅游小商品市场规划建设。继续落实扶持旅行社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化国内主要客源城市的宣传促销,开辟新的客源市常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97亿元,增长20%。整合古玩市场,打造古玩一条街。积极培育演艺市场,规范和发展文化、新闻出版市场,建设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文化经营项目,促进重点文化设施规模化和产业化。
五、加强开放合作,推动外向发展实现新突破
增强招商引资实效。抓住外资西移、内资西进的机遇,围绕支柱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军转民等制定和落实有效的招商政策。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突出抓好大型骨干企业配套产业、优势资源开发、农业产业化发展、绵阳会客厅建设等方面的招商引资工作。完善项目管理责任制,扎实搞好项目策划、组织、包装、推介和引进,切实抓好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确保东部四省(市)招商、科技城产业推进会等活动签约的重点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投产达效。建立和畅通“大院、大所、大企”联系渠道,着力办好第二届中国(绵阳)科技城产业推进会、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绵阳科技城高峰论坛及项目推介会、“三线”建设项目推介会等重大招商活动,依托西博会、西部产业承接及重点投资合作圆桌会等省内外招商平台,努力拓展招商领域。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大力推行小分队招商、点对点招商、网络招商,力争引进世界及国内500强企业5家、行业500强企业10家、亿元以上企业20家,确保全年到位()内资180亿元以上,到位外资1.8亿美元以上。
加强区域合作。以建设川西北重要交通枢纽为突破口,实施大开放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城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全面加强区域合作,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西南经济协作区和泛珠三角区域,加强与成都、德阳等地区的合作,深化同港澳台地区、国内外友好城市的合作与交流,推进产业互补,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合作水平。大力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支持优势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尝两种资源扩张发展。
扩大外贸出口。加强海关、检验检疫、口岸管理等工作,提高外贸服务水平。办好绵阳出口加工区,尽快引进一批外向型企业进区发展。加快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和加工贸易转移承接基地建设,提升外贸出口档次。鼓励和扶持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出口,着力培育3—5个拳头品牌。在扩大长虹、九洲等骨干企业出口的同时,继续壮大中小企业出口队伍,年内新增进出口中小企业30家,确保全市实现外贸出口9亿美元,增长28.5%。
六、优化投资结构,推动重点建设取得新进展
加大投资工作力度。xx年是绵阳的项目年,要以重大工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投资规模。设立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建立重大项目筛癣策划、审批、建设推进机制。在做大做强绵阳投控集团的同时,积极搭建新的投融资平台,用市场化的手段筹措建设资金。完善政府投融资监督管理体制,确保项目建设资金合理、安全、有效使用。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在抓好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交通、水利、能源、城建等方面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吴家渡电航、燕儿河水库、仙女堡电站、九环线响岩段改线、三台城市供水管网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北(川)松(潘)路、江油涪江三桥、武都水库、阴坪电站、梓潼污水处理厂、江油和三台垃圾处理厂等项目。开工建设绵遂高速公路、成绵乐城际铁路、城区—仙海景观大道、三台和盐亭污水处理厂、江油涪江河堤综合整治一期工程等项目。做好成绵第二条高速公路、绵安快速通道、武引二期灌区工程、平武铁龙堡电站和古城电站等项目前期工作。
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加强规划编制和管理,抓好以绵阳会客厅、园艺片区为重点的城市新区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全面完成涪滨路、绵盐路会客厅段改造提升、塔子坝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示范、市中心医院改扩建三期等工程。加快推进城市电源点及配网建设、城市环境治理、绵阳会客厅1号桥和桃花岛建设、三江大坝及道路改造提升。开工建设涪东片区城市水环境治理、涪江二期上段防洪堤、一环路改造和二环路续建等工程。完善提升给排水、人防和城市管理信息化系统。做好第二垃圾填埋尝永兴和塘汛污水处理厂等前期工作。
七、强化资金保障,推动财金工作再创新业绩
优化财政收支结构。严格依法治税,挖掘增收潜力,加强税收征管,加大非税收入征缴力度,确保财政收入实现新的突破。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技术改造、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的投入。深化政府收支分类和部门预算改革,推行部门预算绩效考核制度,稳步推进市县两级公务员津补贴规范工作。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认真落实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的各项政策。
创建金融生态环境模范城市。继续落实部门工作责任,全面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深化金融生态环境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积极发挥信贷担保机构的职能作用,加快建设长虹配套企业产业链融资平台,充分利用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融资渠道,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投融资环境。加强企业上市融资工作,力争利尔化学等2户企业成功上市。增加有效信贷投放,确保全年各项贷款余额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建立激励机制,引进2—3家异地股份制商业银行来绵设立分支机构。支持邮政储蓄银行组建分支机构,加快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步伐。积极推进政策性保险工作,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
八、切实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各级财政投入19亿元以上,大力实施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通畅、环境治理八大民生工程。确保新增城镇就业3.7万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培训农民工12.7万人。免除49.6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为5.5万名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确保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同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对5.5万名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给予资助。实现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确保城镇和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分别不低于105元和34元;确保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45.3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覆盖人数达5000人。全面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确保年内参保率不低于50%。解决1500户农村特困危房、无房户住房困难问题。新建廉租房1200套、经济适用住房600套。启动省级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14个。解决1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红层打井1.4万口。切实解决“老、孝困”问题。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
新建、改扩建50所敬老院,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35%以上。加强城市社会福利机构建设,新建盐亭和安县社会福利中心。改进和深化青少年社会教育,加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搞好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和帮扶。继续健全和完善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制度,将城市月人均收入250元和农村年人均收入12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惠民帮扶范围。实现2.4万户、5.2万名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救助城市困难群众13.8万人。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继续巩固和发挥绵阳基础教育的品牌优势和影响力,普遍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积极创建省级义务教育示范县,努力建设“读书之城”。鼓励民间资本、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进入中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支持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国家100所高等职业教育示范学院,着力打造2—3个万人中等职业教育集团。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力争江油师范学校创建绵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通过评估。着力构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66个、农村书社10家、农家书屋40家,实现1993个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完成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普查。认真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快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重大疾病防治和医疗急救联动机制,以县市区为单位实现新农合全覆盖和就诊“一证通”。落实加快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抓好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市县中医院建设。
大力推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和信息化建设,强化流动人口管理,确保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搞好奥运火炬传递活动,举办绵阳市第五届运动会,抓好体育场馆综合开发利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市民素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节水型城市。强化基层基础统计,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做好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县市区第二轮修志工作。
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科学有序推进矿产、水能、土地、森林等开发利用,提高资源保障和环境承载能力。启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搞好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和科技城集约节约用地试点,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40.6万公顷以上。切实推进生态市建设,做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目标以内。严格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排污,完成2个小集镇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和10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整治。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视物价上涨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认真落实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加强生活必需品价格管理。完善各级信访和群众工作机构,全面落实市、县领导定期接待群众和“两代表一委员”制度,推行信访代理制度,着力健全社会综合管理体系。继续坚持用解决问题的办法维护社会稳定,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切实办好市长公开电话,真心诚意解决好市民反映的问题。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强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工作。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做好双拥工作,创建国家双拥模范城市。认真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灾救灾能力和水平,加强气象服务和地质灾害整治。严格食品、药品等重点监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重点加强消防、矿山、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等领域的安全监管,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社区建设和服务水平。继续深化平安创建,健全基层治安防控网络,积极推进“乡村、校园、社区”三大警务建设,严厉打击各类犯罪,巩固省级平安县市区创建工作。
九、加强自身建设,推动政府效能实现新提高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政府将按照提升能力、真情为民、崇尚实干、坚守清廉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坚持以新的方式管理经济。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加强经济形势分析,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坚持以新的作风狠抓落实。严格执行市委工作报告制度,切实把市委的决策转化为政府的各项具体工作。进一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三大体系。加强行政效能建设,进一步办好市县政务服务中心,严格落实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责任追究制,推行网上审批和网上综合办公,加快建设行政效能电子督察系统。坚持以新的思维攻坚破难。敢于打破固有模式,摈弃“等、靠、要”思想,以积极的态度、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努力破解制约和影响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难题。坚持以新的机制激发活力。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积极构建和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造、包容失败的社会环境,充分调动和保护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以新的姿态接受监督。自觉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人民政协和社会各方面通报工作情况,及时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联系与合作。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强化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健全政府重大决策及相关文件的法律审查制度,确保权力公开、公平、公正运行。坚持以新的形象廉洁从政。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反对讲排尝比阔气,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努力降低行政成本。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权力部门和重要岗位人员运用权力、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做到教育、制度、监督并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各位代表!绵阳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需要全市人民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奋力攀登。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为开创绵阳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第10篇 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关于县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民政府:
为全面了解掌握各县(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运行情况,总结我市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经验,积极探索公共资源交易运行的模式,创新管理体制,推进我市公共资源交易的规范运作,争取做出特色和亮点。近期,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组成调研组对全市各县(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区)、乡(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基本情况
各县(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和2023年3月5日全市政务服务中心及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推进工作会议精神,围绕“2023年底县(区)和乡(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必须全面建成运行”的目标要求,统一部署,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全力推进,县(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县(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基本情况。我市10个县(区)中,已挂牌运行县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5个(思茅区、宁洱县、景东县、江城县、澜沧县),正在筹建中的县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5个(景谷县、镇沅县、墨江县、孟连县、西盟县)。总体来看,各县(区)都有了具体的计划和安排,正按照总体目标要求积极推进。墨江、孟连两县通过新建办公楼解决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办公用房,思茅区、宁洱县、景东县、景谷县、镇沅县、江城县、澜沧县、西盟县等8个县(区)采取改建过渡的方式;思茅区、宁洱县、江城县、孟连县、西盟县等5个县(区)编办已制定下发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三定方案;思茅区、宁洱县、墨江县、景谷县、镇沅县、孟连县等6个县(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领导班子已任命到位;宁洱县、墨江县、镇沅县等3个县编办各下达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编制数9人,思茅区编办下达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编制数6人,景谷县、江城县、澜沧县等3个县编办各下达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编制数3人,景东县、孟连县、西盟县等3个县编办各下达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编制数2人。根据工作进度分析,预计全市各县(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都能在2023年12月31日前挂牌运行。
(二)乡(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情况。乡(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主要依托乡镇为民服务中心平台统一建设,由于各乡(镇)情况不同,建设的标准和水平差异也较大,但在2023年底前基本可以全部挂牌运行。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全力推进交易中心建设。各县(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公共资源交易工作,根据“政府领导、统一进场、集中交易、行业监管、行政监察”的原则和目标要求,各县(区)结合自身实际,成立机构,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力度,积极稳妥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制定了相关交易制度和交易规则,保证本地区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统一、有序、高效运行。其中,景东县通过购买改建原县信用社办公楼解决县政务服务管理局及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办公用房,累计投入1090万元;孟连县在财政收入较为困难的基础上,投入280余万元以新建的方式解决了县政务服务中心及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办公用房。
(二)依法依规,积极探索,确保公共资源交易高效运行。县(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要负责政府采购、国有产权交易、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交易、工程建设招投标、司法机关罚没物品拍卖等本级公共资源交易的综合服务工作。为确保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按期建成运行,各县(区)都想了很多办法,充分整合了人员、资金、房屋等资源,努力克服困难,千方百计加快交易中心建设。如思茅、景东、宁洱、江城等县整合抽调了财政、住建、国土等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到交易中心集中办公,景谷、墨江、镇沅等县采取与其他单位合建的方式解决了交易业务用房,江城、澜沧、景谷、西盟等县下步还将新建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大楼。(三)强化监督,严格管理,确保公共资源交易阳光运行。各县(区)结合自身实际,基本构建了“三位一体”的交易监管体系。一是行业监督,严格按照监管办分离原则,主动邀请行业主管部门到场监督;二是纪检监督,各县(区)纪委都成立了公共资源交易监察室,并进驻交易中心,加强对资源交易适时监督;三是场内监督,各县(区)交易中心都建立了完备内部监督制度和电子监察系统,对交易活动进行全程监督。
(四)坚持科技驱动的理念,提升公共资源交易效能。目前,思茅区、宁洱县、景东县、江城县、澜沧县等5个县(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已挂牌运行。在工作中,一是建立了一整套电子管理和监察系统,凡法律法规明确的程序、标准、要求等,能通过计算机自动设限和监管,均实行机器操作。二是建立视音频监控系统,对所有开评标、拍卖、谈判等交易现场活动进行全过程监控,影音资料永久保存,做到了既实时监控,又可存档备查。促进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高效、便捷运行,公共资源交易的效率、效果和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五)落实责任,奖惩结合,切实推进乡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为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县(区)都明确责任目标和工作措施全面加快县(区)、乡(镇)两级交易中心建设。景东县通过与各乡镇签订责任书,明确工作责任,同时确定以奖代补的方式,按工作推进情况给予乡镇2-6万元奖励,有效推进了乡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镇沅县政府统一安排各乡镇3万元工作经费用于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孟连县统一制作发放了各乡(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匾牌。
三、取得的成效
总体来看,各县(区)建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思想认识均比较统一,都有工作计划和具体安排部署,并都有了一些成效。思茅区、宁洱县、景东县、江城县、澜沧县等5个县(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挂牌运行以来,成效初步显现,实现了由政事不分向管办分离,由行业垄断、分散交易向有序开放、集中交易,由分口管理向综合监管的三大转变。一是促进了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其效益最大化,支持了区域经济发展。二是强化了监督,遏制了腐败。统一交易平台的建立,从体制机制上解决了过去招投标活动的各自为政、监督乏力的弊端,变以往业主单位邀请的被动监督为监督部门入驻中心进行主动监督、全程监督,使监督工作更直接、更有效、更深入,构建预__败的坚实屏障。三是减少了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日趋规范,各项交易活动的公开、公平、公正、透明、高效,营造了党风廉洁、民风和谐的良好环境,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各县(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进度也不平衡。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目前,部分县(区)党委、政府思想认识较高,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工作推进较快,软硬设施配套到位,运作比较规范。但也有一些县(区)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公共资源中心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观望心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缓慢,建设标准和水平较低。
二是软硬件配置不专业,服务不到位。要达到公共资源交易公开、公平、公正,应当具备专业化的开评标场所,技术成熟的电子化招投标系统,保密性良好的电脑自动抽取专家和语音通知系统,高清晰的摄像监控系统。部分县(区)财政困难,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资金不足,办公地点及部分硬件、软件配置一次性到位存在困难,建设进度缓慢。目前,宁洱县、澜沧县等县(区)的交易、办公场所面积较为狭窄,镇沅县的交易、办公场所仍未落实。此外,部分县(区)设备简陋,专家库的专家面窄人少、工作人员的素质高低不一等问题,难以为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提供专业服务。三是部分县(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领导班子和人员未落实到位。景东县、江城县、澜沧县、西盟县等4个县交易中心领导班子尚未落实;思茅区、宁洱县、墨江县、景东县、江城县、澜沧县、西盟县等7个县(区)交易中心虽已落实编制,但工作人员均未到位;部分县(区)编办下达县级交易中心编制较少,如景谷县、江城县、澜沧县等3个县(区)交易中心编制为3人,景东县、孟连县、西盟县等3个县(区)交易中心编制为2人,根本无法做到全程进场交易,也无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五、下步工作打算和建议
(一)加大督促力度,积极推进县(区)、乡(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我们将按照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和今年3月5日全市政务服务中心及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推进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加快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加快县(区)、乡(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步伐。为加大督促协调力度,建议由市政府督查室、市监察局、市委编办、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及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部门组成督察组,于2023年9月至10月到各县(区)督导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工作,与县(区)一起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2023年12月31日前全市10个县(区)及乡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全面建成投入运行。
(二)协调各方、统一认识。对公共资源进行集中交易集中监管是利用市场机制配置公共资源、加强权力制约、增加财政收入、节约政府资金,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举措。各县(区)、市级有关职能部门应统一思想,共同建立协调机制,健全市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监督主体密切配合,依靠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深入有序地开展。
(三)鉴于景东县、孟连县、西盟县、景谷县、江城县、澜沧县等6个县(区)交易中心编制较少,建议市委编办在商有关县(区)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以上6个县(区)交易中心编制数,以满足工作需要。
(四)对于财政困难的县(区)及乡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建议按照先易后难、逐步规范的原则,处理好机构组建和规范运行的关系,先搭架子、再完善职能,先运行、再规范。同时酌情给予西盟、孟连、澜沧、江城等边疆贫困县适当资金补助,以加快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
(五)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素质。依托省、市两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优势,安排各县(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人员跟班学习,熟悉业务,提高素质。适时组织市、县(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干部职工到省内、省外考察学习外地先进经验。
第11篇 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工会关于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和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职工队伍的群体结构、职工队伍的分布流向也发生了新变化,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化,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不断增多。在新形势下,公用局工会作为职工的代言人,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手段,努力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针对我局国有企事业单位面临改革改制的新情况,我们深入基层,掌握情况,及时抓好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工作,把着重点放在新建和改制后的民营企业的建会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我局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的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会组织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
目前,我局直属8个基层单位都成立了工会,有会员1880人。工会工作已形成了“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运作、各方配合”的工作格局。在已建的8家基层工会中,有一家民营企业,一家私营企业,有两家国有企事业单位正在改制阶段。从我局基层工会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工会组织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一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事业单位改制步伐加快,私营企业、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迅速,非公有制企业中的职工将成为职工队伍中的新鲜成分。面对这种职工队伍不断壮大,职工人数不断增多的新形势,工会如何创新创优工作思路、工作方式,不断提高工会组织的覆盖面,最大限度的把广大职工团结和凝聚到党的周围,是工会在新形势下一项十分紧迫的政治任务和新课题。二是农民工大量入会的趋势。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民工已成为各个领域的主要力量,可以说农民工已成为当前工会工作的重要对象,我们必须以宽阔的视野了解和认识农民工状况,努力提高农民工工作水平。
二、工会组织建设的主要成效与做法
针对我局工会组织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局工会积极应对,强化基层工会组建的力度和广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主要做法是:
1、高位推动、多方配合,为工会组建工作提供了根本保证。一是基层各单位成立由党政领导牵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党政工各部门的具体职责任务。二是坚持“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的双带双促方针,在部署党建工作时,同步部署、检查、考核、评比工会工作,做到了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三是在市总工会的支持和推动下,工会经费实行地税代征和财政代扣,也促进了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非公企业的建会积极性和热情。通过这些措施和办法,进一步在全局上下形成了党建工建互带互促,部门多方配合的工作局面。也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了我局工会组织建设工作的开展。
2、建立健全管理网络,为工会组织建设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为了把基层工会管理好、充分发挥其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维护职工的作用,公用局工会在紧抓工会组建工作的同时,还注重加强了工会管理网络的建设,建立了从局工会到基层各工会的管理网络和网络办公平台,从组织上、设施上确保工会工作信息渠道畅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最大限度的把单位职工组织到工会这个大家庭中来。我局直属单位全部建立了工会组织,配备了工会专(兼)职干部,基层工会主席都进入了企业领导班子,有力地促进了工会组织建设工作的进行。
3、配齐配强和培训好工会干部,为工会组建工作提供了人才保证,这是完成工会各项工作任务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连年来,针对公用系统工会干部新、流动性大的特点,按照年度工作计划,局工会每年都要采取不同形式的授课方式对工会干部进行集中培训,以此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知识和理论水平,使他们都能安心做、懂得做和积极做好工会工作,真正发挥各级工会在组织、管理、维权、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作用。除此之外,基层各工会结合单位实际,每年对本单位职工也要进行岗位练兵、技术技能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当前工会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回顾近几年来的工作,我局工会组织建设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企业农民工入会率还比较低。农民工流动性大,工会意识淡薄。
2、一些基层工会活力不强,工会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与职工群众的期望差距较大的问题普遍存在。
3、部分工会干部满足于过去取得的成绩,看成绩多、看问题少,存在“差不多”的思想。有的单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会任务,不推不动,缺乏积极进取精神。
4、对工会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解决不够,创新思维、手段不强等等。
四、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工会组织建设工作的建议
1、深化对新时期工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紧迫感。工会组织应从全局的高度,对工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特点以及加强工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有一个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推动工会工作,更好地发挥工会组织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职工利益代表者和维护者的作用,发挥广大职工在经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2、继续加大组建力度,不断扩大工会组建工作的覆盖面。目前,随着公用事业改制步伐的加快,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应运而生,建会工作任务很重,尤其是在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组建工会仍有不少认识误区,还会遇到不少阻力。对此,应把自上而下推动建会与自下而上发动建会结合起来进行,积极推进党工共建工作深入开展,努力做到党建带工建,党建工建双丰收;强力推进工会经费税务代征制度,通过地税代征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促进非公企业单位尽快建会,夯实工会组建工作的经济基础。
3、切实履行基本职责,不断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要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工会的各项工作,坚持以职工为本、依法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完善维权机制,提高维权水平,增强维权效果;加大源头参与力度,表达好职工合法权益,充分反映职工群众的意愿,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制度,完善困难职工帮扶体系,发挥好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断增强党的群众基础。
4、创新工会组建方式,不断提升工会组建工作水平。针对工会工作的对象、领域、内容、方式和环境的新变化,积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总结新时期工会工作经验,探索新时期工会工作理论,加大组建工会工作的力度,力争在组建的思路、方式等方面有所创新,取得更大突破。总之,只要是能把职工吸纳到工会中来的做法,都是可行的,都是应该鼓励提倡的。
第12篇 市政府领导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述职报告
按照市委分工,我分管政法工作。任职以来,我以抓党风廉政建设为突破口,狠抓政法干部队伍和班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汇报 一、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对政法系统“一把手”落实第一责任人制度的管理一是调整充实了政法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政法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政法系统廉政建设承诺公开制度、责任追究制度,要求公检法司、政法委等政法机关各部门一把手结合学习,对本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全面安排,周密部署,强化“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使一把手率先垂范,负好总责。今年以来,在政法机关各部门全面贯彻落实……
市政府领导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述职述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