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2023街道扶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街道扶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明光街道地处城区,下辖8个农村行政村,129个自然组,总人口3.6万人。
201x年全街道贫困人口596户1007人,201x年脱贫104户144人,2023年脱贫113户194人。
通过扶贫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的开展,经过走访、评议公示等程序,确定贫困户362户、659人,其中低保户246户、509人,五保户83户、87人,一般农户33户、63人。
一、近期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宣传 多次召开街道、村两级干部会议,进行宣传培训;对八个村显著位置悬挂较大较醒目的扶贫攻坚标语20幅。街道和村组干部近220人深入到组户进行走访、结对。营造良好的扶贫工作氛围。
(二)开展精准扶贫回头看工作 召开精准扶贫工作动员会,按市扶贫办要求布置精准扶贫回头看的各项工作,对村扶贫专干进行业务辅导培训。经过评议、公示确定明光街道贫困户362户、659人,其中新增户29户、66人,清退38户、66人。
(三)帮扶结对工作 街道召开了扶贫攻坚推进会,对8个行政村129个自然组,安排街道干部和街道直相关单位负责人134人,和村干部一起,与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确定责任人,形成网格化结对帮扶。
(四)制作四项清单 要求各帮扶责任人入户期间认真填写贫困户四项清单, 留存入户照片,签字齐全,同时填写工作日志和扶贫手册,内容与四项清单一致,签字齐全。
(五)产业帮扶 街道通过建档立卡,精准识别贫困户362户,围绕二不愁,三保障共为贫困户申请产业扶持资金68户,115342元(其中纯养殖47户55472元,纯种植21户38000元,种养结合15户21870元);完成雨露计划网上申报工作,共申报11户;核准贫困户危房户,街道贫困户危房改造户共上报15户,2023年6月已改造13户,2023年预改造2户;小额信贷评级授信工作,通过个人申请、入户调查、村级代表会议评议、公示等程序,我街道共评级362户,授信71户,104万元,已发放小额贷款8万元。
(六)为贫困户搞好服务工作 街道成立脱贫攻坚智囊团,由街道农技、农机、兽医、农商行、司法所、劳务所等单位组成,经常性的到相应贫困户家中进行培训及引导贫困户开展种养殖项目,真正达到产业脱贫效果,为贫困户搞好服务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贫困户经精准识别后,大部分是无劳动能力的因难户,如因病至贫、因残至贫、孤寡老人等,因此想通过产业帮扶脱贫很难,而脱贫工作核心要求是发展贫困户的造血功能,这就难了。
二是经走访,有些因创业失败欠账较多有劳动能力的户难以列入贫困户进行帮扶,主要原因:首先这类户不是低保户,其次住房等条件看起来较好,三是家庭成员身体健康,有劳动能力,以上三个方面决定这类户很难被评上贫困户,而实际上这类户欠账较多,家庭生活困难,精神和社会压力较大,想得到帮助扶持。
三是对象识别上的障碍 难以把贫困户真正甄别出来。精确识别,这是精准扶贫的前提,过去,全国曾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实践表明,这样识别扶贫对象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程序繁琐、操作性不是很强。目前,由于识别贫困户牵动利益格局,还有很多人为的障碍需要克服。同时,在识别方法上,也有一定的难度。
三、下步工作
(一)坚持入户走访,及时了解贫困户家庭情况,为他们脱贫多谋划。
(二)帮助指导贫困户发展产业,发展自我造血功能,为早日脱贫打牢基础。
(三)积极争取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
(四)组织开展帮扶人为贫困户搞好各方面的服务。
篇2:街道扶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按照天府新区成都党工委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关于推进直管区扶贫攻坚工作实施意见》(天成委发〔201x〕35号和天府新区成都党工委组织部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关于建立领导同志定点联系帮扶工作机制的通知》(天成委组〔201x〕93号)文件要求,开展大林街道扶贫攻坚工作,现将今年开展的工作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五大扶贫对象帮扶情况
(一)发展缓慢村
大林街道今年确定了经济发展缓慢村2个,分别是槐花村、巫通寺村。这两个村由于地理位置差,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造成经济发展缓慢。根据村情,制定了一村一策扶贫措施,在新区对口联系单位的指导下,经街道、村两委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使201x年村内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槐花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876元,巫通寺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0399元。槐花村退出缓慢村行列。
(二)相对贫困组
今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相对贫困组5个,分别是槐花村4组、7组,巫通寺村1组、5组,小堰沟村4组。结合每个组的现状,制定了一组一策扶贫措施,重点以改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发展为主,努力促进村民增收找门路。在对口单位的指导下,街道主要帮扶联系人具体落实帮扶措施,经村两委和相对贫困组村民的共同努力,5个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到提高,分别达到19481元、18278元、19841元、18390元、17500元。经过自查考评,槐花村4组、巫通寺村1组、小堰沟村4组减贫退出相对贫困组。
(三)相对贫困户
今年有相对贫困户6户,落实了一户一策帮扶计划,确定了一帮一对口联系帮扶人员,规划发展项目13个,其中养殖项目4个,种植项目5个,劳务项目4个。在村组和帮扶人员的指导下,发展项目得以实施,外出务工人员达5人。经过发展并验收发展情况,实现4户13人减贫退出,另有2户10人需在2023年继续扶贫,其中1户人口增加,使脱贫难度增大。
(四)住房困难户
大林有住房困难户20户,为解决住房难题,城建办和村委具体协调,将20户全部纳入土地整理小区建设项目规划,即将建设解决住房困难问题。
(五)低保五保户
全街道低保五保做到了应保尽保,截止今日,有低保户260户(637人),五保户200个,直接投入资金448.87万元。全部实行动态管理,五保达到年龄就进入,死亡即减去,低保按程序确定,符合条件的进入,超出条件的退出。
二、主要做法和十大扶贫措施落实情况
(一)产业扶贫
大林街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落实产业扶贫措施。
1.经济发展缓慢村,槐花村今年发展草莓350亩,蔬菜300亩,粮油基地1300亩,村建有粮油种植专业合作社1家,全村外出务工人员达1087人;巫通寺村主要以桃子、枇杷、椪柑为主,桃子种植面积650亩、椪柑种植面积350亩,枇杷种植300亩,村建有刺梨种植专业合作社1个,种植面积306亩,全村外出务工人员达 505人。这些有效支撑了农民的可支配收入来源。
2.相对贫困组产业发展,槐花村4组以草莓为主,面积达150亩,外出务工人员达135人;槐花村7组以粮油为主,面积达210亩,外出务工人员达156人;巫通寺村1组以桃子、青见、椪柑为主,桃子面积80亩,青见面积20亩,椪柑面积30亩,外出务工人员达91人;巫通寺村5组以椪柑、桃子、核桃为主,椪柑面积达 80亩,桃子160亩,核桃30亩,外出务工人员达113人;小堰沟村4组以种植桃树为主,面积达400亩,外出务工人员达80人。这些项目有效提高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全街道今年新增果树品种改良297亩,发展有种植草莓1300余亩,提升椪柑种植基地6000亩,同时加强对其他果树的管理,组织开展农民技术培训1825余人次。
(二)新村建设扶贫
1.启动了大林村土地整治项目小区建设,计划投资2.3亿元,现已完成场平工程,即将实施主体建设,可安置405户,1400余人。
2.正在规划设计斗匠湾村土地整理小区安置点选址工作,同时规划选址的还有合力、长丰、黄堰新村小区建设安置点。
3.槐花村已纳入新区城市组团规划,巫通寺村、小堰沟村、五台村正在申报土地整理小区建设项目。
4.巫通寺村今年建地质灾害搬迁安置房10户,同时开展了小堰沟村、大林村、五台村、向山村、巫通寺村的幸福美丽新村提升建设。
5.201x年,全街道改造土坯房353户。槐花村土坯房改造8 户,其中四组改造1 户;巫通寺村土坯房改造 61户,其中五组改造 10 户;小堰沟村四组改造4 户,较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并且全面完成发展缓慢村、相对贫困组村组内土坯房改造年度任务。
(三)就业扶贫
今年,街道积极组织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城乡居民进行技能培训,村上逐户对有需求的居民进行登记,培训采取自愿的方式,集中培训,推荐工作,组织劳务输出562人次。
(四)低保五保兜底扶贫
发挥低保五保政策兜底扶贫,为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对象实行应保尽保,强化分类施保与动态管理,做好困难群众兜底扶贫。截止4月,有低保户260户(637人),五保户200个,直接投入资金448.87万元。
(五)教育扶贫
1.大林街道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1527人(其中巫通寺村76人,槐花村110人,小堰沟村4组17人)在大林街道入学的人数是1438人,其中小学951人,中学487人,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从2023年开始就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免学费和书本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教育资助。上学年,中学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小学资助1250元,幼儿园资助1995元。还引进社会组织、爱心人士对家族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已实施了2批。深入实施学前三儿资助和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残疾儿童生活补贴、普通学生滋蕙计划和宏志生资助,实施国家助学金和中职生助学金、贫困大学生新生一次性资助,凡是符合条件的,都进行了资助。适龄儿童没有因贫、因病上不起学的情况。
2.201x年,天府新区社事局投入600万元,改造大林幼儿园水池教学点(100万元),已完成改造;对大林幼儿园进行改扩建(500万元),现进行施工,预计2023年4月完成。
(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
1.槐花村今年修建硬化道路550米,投资14.1万元;整治沟渠6625米,投资136.1万元;整治塘堰3口,投资15万元;自来水安装6000米,投资40万元;村组道路已基本硬化,较大满足了群众生产生活需求,自来水工程正在安装中。
2.巫通寺村今年修建硬化道路500米,投资46.5万元;整治塘堰2个,投资65万元;新建微型蓄水池6个,投入资金30万元;整治沟渠700米,投资8.75万元。
3.小堰沟村4组今年对瓦厂沟道路整治425米,投入资金46.9万元;新建微水池10口,投入资金45万元;新建滴灌4000米,投入资金20万元;对桃子基地山顶塘整治,投入资金34万元,解决耕地灌溉需求。
4.全街道共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49万元。新建道路13.5千米;完成5口塘堰、11条沟渠整治;安装道路安全护栏3千米。
5.大林已启动建设富民路修建45千米,投资15780万元,其中巫通寺村12千米,小堰沟村1千米。富民路的修建,将极大改善村组的交通条件,加快脱贫奔小康的步伐。
三、资金和项目落实情况
(一)行业资金
低保五保投入资金448.87万元。
(二)项目个数,项目投资金额及项目总投资合计
大林街道共实施了道路建设13.5千米,投入资金353万元;完成5口塘堰、11条沟渠整治,投入资金516万元;安装道路安全护栏3千米,投入资金180万元;进行果树改良297亩,共投入资金36万元;资助贫困学生54人,投入资金9.1万元;其他捐助慰问项目,投入资金7.7万元;合计6个项目,共计投资1101.8万元。
四、扶贫攻坚工作的主要帮扶成效和帮扶工作亮点
(一)主要帮扶成效:通过对五大扶贫对象的帮扶,使经济发展缓慢村、相对贫困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进了产业发展;住房困难户和土坯房户居住条件得以改善;相对贫困户有了发展项目,加快了脱贫步伐;低保五保户生活得到了保障;其中1个发展缓慢村槐花村,3个相对贫困组槐花村4组、巫通寺村1组、小堰沟村4组,4户相对贫困户苏朝宽、罗成方、王发贵、曾柏俊在今年顺利减贫退出。
(二)工作亮点:启动45 公里富民路建设,带动一、三产业发展,确保达小康目标完成。
第2篇 2023年街道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云扶贫搬迁办发〔xx〕13号文件精神,我街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青龙街道位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城乡结合的街道,属城市建设规划区域。幅员面积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1.12万人,建卡贫困户195户604人)。
截止xx年,街道农村村级公路里程47.3公里,其中硬化公路里程25.8公里。耕地面积8796.9亩,其中撂荒土地787亩。农村产业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蔬菜、柑橘,养殖牛羊兔鱼等第一产业为主。
二、贫困户贫困成因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
调查发现部分偏远贫困户往返一趟集镇需要步行3个小时以上。居住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二、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
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三、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
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两相对比之下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四、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再穷不能穷教育。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三、思路和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灵活运用搬迁政策。
一是针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三是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产业技能。
一是认真组织各种短期技能培训,培训坚持就近就地原则,分散办班,分类指导。为使学习劳动两不误,尽量安排农闲时间组织招生,要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的特点,实行随到随学,只要达到要求和学习目的就行,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主要产业的管理为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同时对当地懂技术、有经验、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要鼓励他们积极帮扶贫困农户并给以适当的奖励。
三、优化产业模式,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劳动力回巢。
一是引进产业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吸引劳动力回乡就业。二是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户收入。
四、加强各项保障政策,减轻农户负担,提高抗风险能力。
对于贫困户教育负担重的现状。一是着力抓好“雨露计划”等贫困户学生读书优惠政策。建议加大对高级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的补助,同时积极与教育部门衔接,合理组织安排贫困学生在校勤工俭学,大力推进贫困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减轻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二是制定相关灾害救助政策,着力减小农户遭遇自然灾害时的损失。同时积极借鉴合作医疗、保险等较成熟的措施,与社保、保险公司等有关部门联合推出农业生产保险,以帮助农户规避自然灾害的风险。同时利用专业合作社、集体与企业协议生产等形式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积极整合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医疗政策。同时加大贫困户就医看病时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以外费用报销的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农户看的起病,减少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第3篇 乡村街道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云扶贫搬迁办发〔20xx〕13号文件精神,我街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xx年,街道农村村级公路里程47.3公里,其中硬化公路里程25.8公里。耕地面积8796.9亩,其中撂荒土地787亩。农村产业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蔬菜、柑橘,养殖牛羊兔鱼等第一产业为主。
二、贫困户贫困成因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
调查发现部分偏远贫困户往返一趟集镇需要步行3个小时以上。居住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二、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
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三、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
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两相对比之下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四、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再穷不能穷教育。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三、思路和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灵活运用搬迁政策。
一是针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三是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产业技能。
一是认真组织各种短期技能培训,培训坚持就近就地原则,分散办班,分类指导。为使学习劳动两不误,尽量安排农闲时间组织招生,要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的特点,实行随到随学,只要达到要求和学习目的就行,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主要产业的管理为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同时对当地懂技术、有经验、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要鼓励他们积极帮扶贫困农户并给以适当的奖励。
三、优化产业模式,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劳动力回巢。
一是引进产业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吸引劳动力回乡就业。二是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户收入。
四、加强各项保障政策,减轻农户负担,提高抗风险能力。
对于贫困户教育负担重的现状。一是着力抓好雨露计划等贫困户学生读书优惠政策。建议加大对高级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的补助,同时积极与教育部门衔接,合理组织安排贫困学生在校勤工俭学,大力推进贫困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减轻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二是制定相关灾害救助政策,着力减小农户遭遇自然灾害时的损失。同时积极借鉴合作医疗、保险等较成熟的措施,与社保、保险公司等有关部门联合推出农业生产保险,以帮助农户规避自然灾害的风险。同时利用专业合作社、集体与企业协议生产等形式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积极整合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医疗政策。同时加大贫困户就医看病时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以外费用报销的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农户看的起病,减少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第4篇 街道扶贫作风治理工作报告
街道扶贫作风治理工作报告
按照《关于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成立了以党工委书记为组长,分管副主任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整治工作小组,认真组织传达了上级有关开展专项整治的文件精神,制定了《集中开展扶贫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方案》,细化分解工作任务,进一步严明工作纪律,严格落实工作责任。
二、任务明确,突出重点
乡村位于市区西南城乡结合部位,与市区街、街接壤,该村下辖4个自然屯,6个村民小组。辖区总面积373公顷,耕地面积271公顷,全村总人口379户、1179人。从2023年开始到现在,村有建档立卡52户、105人,其中三星户6户、14人,二星户20户、32人,一星户27户、59人,通过精准扶贫,落实5个项目、2个托管项目,其中种植大棚6栋、养兔1户、养羊1户、养鸡1户、养猪5户、大户养鸡托管21户、大户养羊托管12户,使47户脱贫。目前,还有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尚未脱贫,这10户贫困户均按照1121程序进行包保,在两年的包保 过程中生活水平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有望在2023年底实现脱贫。整治小组在走访过程中,多次深入贫困户家中帮助谋划致富项目,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协助土地流转、养殖大户托管的方式实施帮扶,逢年过节对一些老弱病残,生活十分困难的贫困户进行走访慰问送温暖。
三、强化责任,自查自纠
深入村屯,对照查摆问题,查摆出的问题建立问题台账,逐一制定整改措施,明确完成时限,确保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将扶贫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截至目前,驻村扶贫工作中未发现有腐 败和作风问题。包保领导、第一书记以及驻村工作队员都能够严守工作纪律和工作职责,认真负责开展帮扶工作。
四、举一反三,建立长效
在整治工作过程中,我街积极树立防范意识,举一反三,认真梳理,积极认真研判,查找漏洞,建章立制,从源头上防控,进一步完善“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和事后查处”的监督制约机制,努力确保实现监督执纪问责长效运行。
通过扶贫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我街未发现有涉及扶贫领域政策、项目、资金违纪违规的现象发生。通过开展自查专项整治工作,提高了全街干部职工反腐拒变的能力,脱贫攻坚纪律、服务群众意识进一步增强,担当责任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切实转变了机关干部作风,提升了工作效能,有力的促进了全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和“两个责任”的全面落实,有力的推动了工作开展。
第5篇 街道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云扶贫搬迁办发〔xx〕13号文件精神,我街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街道位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城乡结合的街道,属城市建设规划区域。幅员面积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1.12万人,建卡贫困户195户604人)。
截止xx年,街道农村村级公路里程47.3公里,其中硬化公路里程25.8公里。耕地面积8796.9亩,其中撂荒土地787亩。农村产业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蔬菜、柑橘,养殖牛羊兔鱼等第一产业为主。
二、贫困户贫困成因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
调查发现部分偏远贫困户往返一趟集镇需要步行3个小时以上。居住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二、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
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三、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
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两相对比之下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四、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再穷不能穷教育。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三、思路和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灵活运用搬迁政策。
一是针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三是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产业技能。
一是认真组织各种短期技能培训,培训坚持就近就地原则,分散办班,分类指导。为使学习劳动两不误,尽量安排农闲时间组织招生,要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的特点,实行随到随学,只要达到要求和学习目的就行,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主要产业的管理为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同时对当地懂技术、有经验、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要鼓励他们积极帮扶贫困农户并给以适当的奖励。
三、优化产业模式,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劳动力回巢。
一是引进产业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吸引劳动力回乡就业。二是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户收入。
四、加强各项保障政策,减轻农户负担,提高抗风险能力。
对于贫困户教育负担重的现状。
一是着力抓好“雨露计划”等贫困户学生读书优惠政策。建议加大对高级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的补助,同时积极与教育部门衔接,合理组织安排贫困学生在校勤工俭学,大力推进贫困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减轻贫困学生家庭负担。
二是制定相关灾害救助政策,着力减小农户遭遇自然灾害时的损失。同时积极借鉴合作医疗、保险等较成熟的措施,与社保、保险公司等有关部门联合推出农业生产保险,以帮助农户规避自然灾害的风险。同时利用专业合作社、集体与企业协议生产等形式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是积极整合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医疗政策。同时加大贫困户就医看病时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以外费用报销的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农户看的起病,减少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第6篇 2023乡村街道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云扶贫搬迁办发〔20xx〕13号文件精神,我街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青龙街道位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城乡结合的街道,属城市建设规划区域。幅员面积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1.12万人,建卡贫困户195户604人)。
截止20xx年,街道农村村级公路里程47.3公里,其中硬化公路里程25.8公里。耕地面积8796.9亩,其中撂荒土地787亩。农村产业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蔬菜、柑橘,养殖牛羊兔鱼等第一产业为主。
二、贫困户贫困成因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
调查发现部分偏远贫困户往返一趟集镇需要步行3个小时以上。居住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二、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
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三、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
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两相对比之下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四、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再穷不能穷教育。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三、思路和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灵活运用搬迁政策。
一是针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三是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产业技能。
一是认真组织各种短期技能培训,培训坚持就近就地原则,分散办班,分类指导。为使学习劳动两不误,尽量安排农闲时间组织招生,要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的特点,实行随到随学,只要达到要求和学习目的就行,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主要产业的管理为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同时对当地懂技术、有经验、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要鼓励他们积极帮扶贫困农户并给以适当的奖励。
三、优化产业模式,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劳动力回巢。
一是引进产业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吸引劳动力回乡就业。二是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户收入。
四、加强各项保障政策,减轻农户负担,提高抗风险能力。
对于贫困户教育负担重的现状。一是着力抓好“雨露计划”等贫困户学生读书优惠政策。建议加大对高级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的补助,同时积极与教育部门衔接,合理组织安排贫困学生在校勤工俭学,大力推进贫困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减轻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二是制定相关灾害救助政策,着力减小农户遭遇自然灾害时的损失。同时积极借鉴合作医疗、保险等较成熟的措施,与社保、保险公司等有关部门联合推出农业生产保险,以帮助农户规避自然灾害的风险。同时利用专业合作社、集体与企业协议生产等形式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积极整合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医疗政策。同时加大贫困户就医看病时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以外费用报销的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农户看的起病,减少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范文二
槐树湾乡位于金寨县中心地带,辖10个行政村,215个村民组,29432人;其中农业人口7226户,28184人。总面积126平方公里,现有可耕田地8369亩,人均 0.31亩;山场12.2万亩,人均4.5亩;可养水面2.1万亩,库区群众人均1.1亩。xx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266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99元。尚有贫困人口户2426户、7596人,属于库区一线乡镇、重点贫困乡镇。
一、贫困原因
(一)长期战争影响对槐树湾乡生产生活资料造成了很大破坏。槐树湾乡是革命老区,境内是皖西北根据地中心。在大革命时期就建立了____的小组、支部、特支。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立煌县委、中共立煌市委、中共立煌中心县委、新四军立煌办事处驻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万余名英雄儿女参加革命,成为红四方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六十年代受衔的______将军中,槐树湾乡就走出了七位,皮定均为中将,丁世方、马宗璜、陈宏、胡鹏飞、詹大南、康烈功为少将,xx年皮定均之子皮国湧被授予少将军衔;陈绍禹(王明)为槐树湾籍人,是我党早期领导人;桂伯炎为近代民主文化人士;国民党将军中槐树湾籍的也有6位:桂丹墀、桂振远、桂超、陈钢、陈铁、吴沧洲。抗战时期位于槐树湾乡的国民党省政府金家寨受到日军的多次轰炸,槐树湾境内也是国共两党长期拉锯战的战场,百年林木基本被焚毁殆尽。长期战争影响,使槐树湾内工农业生产资料蒙受重大损失,元气大伤,难以恢复。
(二)修建梅山水库,使槐树湾变成了库区一线乡镇。50年代修建梅山水库,淹没了曾是鄂豫皖结合部最繁华的金家寨。金家寨,无论是作为一个地名,还是一个行政单位,今天已然从中国的现实版图上消失了,这无疑是一种损失,且这种损失不仅仅局限于金寨,消失的是皖西及大别山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久远的商旅繁华。槐树湾乡也从昔日的城郊变成了库区一线和偏远山区。建库槐树湾人民无私奉献了2万余亩良田、数万亩经济林,占两库淹没土地的五分之一,1万余移民就地安置,一线群众13077人,占总人口的46.4%。仅槐树湾一个乡的移民就超过梅山水库库区移民总数的四分之一,现在槐树湾的十个村全是库区一线村。山下群众上移到了山边,肥田沃土变成了贫田瘠地,“山是山尖子、田是地边子,冲是冲坳子”,库区一线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人均耕地只有三分,其中码头村街后村民组总共只有可耕地0.5亩,人均不到0.5分,连吃菜都困难。而当时户赔偿大多只有几百块钱,一间瓦房只赔150元,牛栏猪圈一概不赔。库区农民长期缺粮。那时的槐树湾乡库区移民,只获得极少的补偿但却义无反顾地支持水库建设,如今一部分靠库区养殖刚刚富裕起来的农民,又为了生态功能区建设和库区水环境保护,将已形成产业并成为库区群众主要收入来源的库湾养殖业压缩直至关停,为了保护青山绿水,库区人民又一次作出了巨大贡献。兴修梅山水库使槐树湾乡人均耕地减少了近一亩肥田沃土,成为全县人均耕地最少的乡镇,这是造成槐树湾长期贫困的主因。
(三)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为详细了解贫困户贫困现状,xx年我们结合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对建档立卡贫困户2426户、7596人的主要贫困原进行了调查摸底,为下一步精准扶贫做好做准备。调查显示,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为:因病致贫。2426户贫困户中,有850户因家中有人患病致贫,占比35.04 %。心脑血管、肿瘤、哮喘等已成为农户致贫的三大疾病,占因病致贫农户总数的61%(519户)。尽管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予一定比例的报销,但由于乡镇卫生院医疗水平所限,当农户特别是家庭主要劳动力遭遇重大疾病时,多数家庭均选择到县级、市级甚至省级医院就医,致使医疗费用总额增加而报销比例降低,还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一部分农户家庭因病支出大幅攀升、收入大幅减少,从而陷入贫困境地。因学致贫。有291户因学致贫,占比12%。农户家庭至少有1人就读高中或升入大学,或有多名子女同时上学,难以承受连续多年费用高昂的教育支出,部分家庭为供子女读书倾尽所有积蓄,缺口部分只能四处借款。“三缺”致贫型。有610户因缺少劳力、资金或技能等发展要素致贫,占比25.14%,发展缺劳力,或者劳动能力差,表现在家中没有男性劳动力,或者男性劳动力因故不能就业,而女性劳动力主要精力要用在照顾家庭、孩子、老人,既难就业、又就业难;就业缺技能,表现在文化程度不高、市场意识淡薄,出门务工没有职能技能,只能“土里刨食”;项目缺资金,表现在村、户两个层级经济基础薄弱、很少或没有资金积累,缺乏项目发展必需资金。如老湾组诸多贫困户想发展香菇种植,有劳力、有技术,但无资金。有一部分贫困人口因劳动缺劳动技能,务工和发展生产均很困难。因残致贫。有254户因家中有残疾人致贫,占调查总户数的 10.47%。有先天残疾的,有后天致残的,主要是由于打工或劳务中发生工伤事故、交通意外车祸等。有的残疾人虽不属于重度残疾,但由于劳动能力受到了一定限制,工厂企业招工大多不选择这部分群体,他们只能打零工,收入较低且不稳定。因老致贫。有131户因年龄大体质弱,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致贫,占比 5.40%。此类农户,大多年事已高、子女成家,本人不能务工务农,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子女大多自身收入较低,只能给予少量赡养费,提供一些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农副产品。其它致贫型。有290户属其他类型致贫,占比11.95%。
从走访摸底情况来看,尽管绝大部分贫困农户基本上解决了温饱,但总体生活还比较贫困,离生活宽裕、全面小康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部分特因户依靠自身发展已难以走出困境,必须给予相应的扶持。
二、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情况
(一)危房改造拉开了槐树湾乡扶贫攻坚的序幕。各级党委政府对老区库区人民亲切关怀。早在20世纪90年代,时任六安地委书记的朱成林同志怀着对老区和库区人民的一片深情,先后19次来到库区一线,经他多方奔走,筹资320万元,大面积改造了槐树湾乡的危房,槐树湾群众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
(二)道路建设改写了闭塞的历史。 xx年8月17日 ,原国家副主席xx来到槐树湾乡板堰村,与干群亲切座谈。xx副主席到金寨,开启了金寨“两路”建设的新篇章。槐树湾的交通现状也得到了根本性改观,两路在槐树湾凌空飞架,缩短了与外界的时空距离,闭塞成为历史,到合肥、武汉等省会城市的时间大大缩短。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村道全面硬化,现在正在向自然村庄延伸,“毛细血管”变得更加通畅,纵横交错的路网,使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三)整村推进使贫困村落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共实施了15个村次的整村推进工程,共投入扶贫资金650余万元,整合资金1000余万元,兴修村级水泥路 42公里 ,通组机耕路30余公里,修建桥梁28座,兴修渠、塘、堰、坝54处,新建改建村级文化室8处,修筑河堤xx余米,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变了贫困村的贫穷落后面貌。
(四)产业扶贫到户使精准扶贫落到了实处。创新扶贫方式,精准细化到户,变大水漫灌为滴灌,从xx年开始实施产业扶贫“到村、到户、到人、到产业”,扶持农户发展种养业,响山寺村发展连片茶叶335亩、苗木基地50亩,养猪40头,养鱼40亩,其中80%为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到户工程的实施,延伸了产业链条,帮助贫困农户增加了收入。
(五)光伏扶贫使“失能”贫困群众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20xx年,我们进一步将产业扶贫工作向纵深延伸,两期共扶持103户贫困户,在实施光伏扶贫,特别是第二批光伏扶贫到户项目时,重点扶持因病、因残、无劳力的“失能”特困家庭,选户做到“四看”:看家庭人员构成情况,了解劳动力状况;看住房情况,了解生活现状;看生产条件,了解农户收入情况;看家庭成员是否健康,了解家庭贫困状况,进行精准选户,坚持不符合条件的坚决调整,确保了扶持户是特别困难户。 (六)旅游扶贫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乡境内有丰富的红、绿、蓝旅游资源。作为梅山湖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青山、碧水、古寺、名人等元素形成山地—水体—自然环境—历史影响组合优势,打造“湖光山色槐树湾,将星璀灿金家寨”名片。以响山寺和上码头为中心,打造杨桥—响山寺—槐树湾—上码头旅游观光轴,形成四大旅游、休闲、观光、垂钓、养生目的地。
杨桥处于合武高速古碑下道口,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和“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形成具有山区特色的美好乡村走廊。
将响山古寺、廖磊墓、李开文故居、王明祖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深度开发,形成宗教文化和名人文化为特色的综合旅游区。整理革命古迹和抗战古迹,彰显红色旅游元素;依托响山古寺,打造宗教朝拜和古色旅游景点;以开文美食红烧肉、响山素斋、水产河鲜、山珍野菜系列菜为主,打造美食小集镇。
开发上码头旅游观光区。通过对上码头柯家湾—碾子湾周边环境的整治和低密度开发,恢复金家寨老镇的历史风貌,形成开文饮食街、绿色农林休闲园、上码头滨水游憩带、张公山宗教文化点,形成以休闲度假为特色的中高档度假村。
以梅古路沿线集镇为轴,以槐树湾集镇为轴心,结合“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形成 25公里 板栗带、农业产业和美好乡村观光带,打造槐树湾沿路旅游观光长廊。
(七)美好乡村建设打造宜居宜游新农村。以构建农村生态经济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生态环境体系为主线,大力建设“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宜居、宜业、宜人的“美好乡村”中心村庄。杨桥美好乡村建设已初具规模,下一步将着力建设响山寺、槐树湾、上码头等美好乡村。
槐树湾乡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贫困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提高,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xx年减少贫困人口1566 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750元,下一步我们将绷紧扶贫开发这根主线,以产业扶贫到村到户到人到产业为抓手,精准细化扶贫到户,全面改善贫困乡村落后面貌,建设美好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