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2023年扶贫情况自查报告
扶贫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本文将介绍2023年扶贫情况自查报告。
2023年扶贫情况自查报告(1)
接到市扶贫和移民局、市财政局关于对全市20xx、20xx年财政扶贫项目资金进行交叉检查通知后,我们及时组织人员对20xx年、20xx年财政扶贫项目资金进行全面、认真、仔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20xx年财政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20xx年省市下达我县财政扶贫资金588.9万元,县级配套资金21万元(整村推进配套9万元,移民扶贫配套12万元)。我县财政安排了补助进城购商品房实行无土安置移民扶持资金334.755万元(按购房面积每平方米补助150元),共计财政扶贫资金944.655万元,已全部安排落实到位。具体资金使用情况如下:
1、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资金84万元,县级配套9万元,合计93万元,用于8个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14个)建设。
2、面上项目扶贫资金44万元,用于非重点项目建设14个,已完工项目13个,拨付使用资金41万元。有1个项目3万元未拨款,即江西梧怡庄园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白茶种植项目3万元。
3、扶贫贷款贴息资金7万元用于德顺公司、香檀山茶叶公司、步阳竹木制品公司三个龙头企业扶贫贷款贴息补助。
4、移民搬迁扶贫资金438万元,县级配套12万元,合计450万元,完成移民搬迁1200人,其中农村安置103户429人,已拨付资金150.15万元,进县城购房已办理请款的移民户185户771人,拨付移民专项资金269.85万元,县扶持资金334.755万元;移民搬迁省补助资金30万元,用于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5、雨露计划培训资金10.02万元。
6、5.7万元用于扶贫统计监测科技培训和项目管理。
二、20xx年财政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20xx年省市下达我县财政扶贫资金839.741万元,县级配套资金27.6万元(整村推进配套9万元,移民扶贫配套18.6万元),共计财政扶贫资金867.34万元,已全部安排落实到位。具体资金使用情况如下:
1、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资金85万元,整村推进典型示范村奖励资金2万元,县级配套9万元,合计96万元,用于8个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14个)建设。
2、面上项目扶贫资金91万元,其中:①、科技扶贫项目1 个,项目资金25万元;②、
灾后恢复生产项目9个,项目资金50万元;③、非重点村项目5个,项目资金16万元,已拨付资金13万元,有1个项目3万元,即石峡村际上水库水毁维修项目未完工,故未拨款。
3、扶贫贷款贴息资金7万元用于资溪青云地板有限公司、江西正大竹木有限公司二个龙头企业扶贫贷款贴息补助。
4、20xx年省市下达我县三区移民搬迁任务953人、灾后重建搬迁移民831人,合计1784人,移民扶贫资金624.4万元(含县配套资金17.84万元),移民搬迁专项资金(省级示范点资金)32.8万元(含县配套资金0.76万元),共计移民扶贫资金657.2万元,已经全部安排落实到位。现已拨付使用177.5万元,余下479.7万元。
5、雨露计划培训资金10.04万元,已经拨付6.42万元,余下3.62万元未拨,其中3.2万元用于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工培训需待9月份开学后拨付使用,0.42万元用于劳动力转移培训。
6、6.1万元用于扶贫统计监测、科技培训和项目管理。
三、滞留资金主要原因
滞留资金主要是20xx年移民搬迁扶贫资金,主要原因是:
1、受20xx年6.19洪灾影响,移民新村基础设施要沉实、坚固点,施工项目质量才能更好些。
2、受洪灾影响,灾后重建房的人很多,建房材料难购买,建房进度慢。
3、进城农民购房户要凭房产证办理拨款手续。
四、改进措施和办法
1、目前20xx年移民搬迁建房已全部结束,加快移民新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监督和指导,确保项目质量,加快资金拨付速度。
2、协调有关部门解决购房当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加快农民进城购房房产证的办理速度,尽快的拨付移民补助资金。
2023年扶贫情况自查报告(2)
近期,崇信县人社局安排人员入驻新窑镇青泥沟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驻村帮扶调研工作。本着要干事先了解村情的原则,在该村村干部和乡镇包村干部的带领帮助下,采取走门串户了解情况、实地查看基础设施建设、查阅相关村级资料、与村两委班子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逐户逐人开展调研走访活动,了解该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一步摸清了该村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青泥沟村是崇信县的贫困村,属崇信县人社局双联帮扶村,县人社局50名干部联系64户贫困户。该村位于新窑镇西南部,全村辖4社102户373人,其中,贫困户33户129人,低保户12户37人,残疾人14户16人,五保户2户2人,贫困面33%,16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有劳动能力有234人;中共党员27名,高中文化程度20人,初中文化程度151人,小学以下(含小学)文化程度196人,退伍军人3人。全村耕地面积3132.5亩,主要作物以小麦、玉米、油料(胡麻)为主,户均种植小麦3.6亩,平均亩产660斤,户均种植玉米3.8亩,平均亩产1000斤,户均种植胡麻1.3亩,平均亩产200斤。全村牛存栏171头,其中牛存栏5头以上的10户。20xx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为3124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1815元。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崇信县人社局双联帮扶情况。20xx年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崇信县人社局围绕助农增收、为民富民这一目标,送政策、送技术、解难题,深入推进双联行动扎实有序开展。及时修订完善了《崇信县人社局联村联户》等6项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了联村联户工作长效机制。加强调查研究,对《青泥沟村小康发展规划(20xx-2022)》、《崇信县人社局帮扶工作规划(20xx-20xx)》和《个人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计划(20xx-2022)》进行了修订完善,确定了牛果产业、劳务、技能培训等10个方面的帮扶措施。举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宣讲和种养殖知识讲座4期,培训群众483人(次),发放培训教材760多份,召开双联行动群众会4次,征求帮扶对象意见建议12条,排查化解邻里等纠纷9起,维护了和谐稳定。结合青泥沟村适合发展核桃种植的实际,在新庄、黄湾、杨坪3个社新建480亩核桃示范园,建成后向农民定补资金5000多元。优先推荐帮扶村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已向华煤集团、崇信电厂等企业输送农民轮换工23人,人均劳务收入达到8万多元。班子成员带头落实帮扶责任,组织党员干部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先后进村入户开展帮扶36次,为13户贫困户送去慰问金、太空被、食用油、大米、面粉等物资,总价值5000多元;捐款1000多元,帮助1名贫困学生实现了大学梦,投资1000多元修建了5口水井,向村上捐赠办公家具20多件、惠普打印复印一体机一台,有效缓解了村部办公设施紧张的局面。坚持每月深入联系村开展一次帮扶,扎实开展六个一活动的同时,积极推行双联工作图表式管理模式,确实把帮扶责任落到了实处。
(二)经济发展情况。20xx年,青泥沟村人均纯收入3124元。经济结构较为单一,还是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主要经济来源为小麦、玉米、胡麻(菜籽)等种植、家庭养殖、劳务输出等收入。一是种植业,以小麦、玉米作为口粮只能解决全村的吃饭问题,20xx年全村小麦种植372亩,人均1亩;玉米种植388亩,人均1.04亩。二是养殖业,全村现牛存栏171头,养殖5头以上的有10户;羊饲养量68只;兔饲养量30只。三是劳务输出,富余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116人。其中,在县外务工的54人,在家门口就近务工的62人。
(三)教育事业发展情况。青泥沟村全村义务教育适龄青少年、儿童共20人,入学率100%。其中,上幼儿园6人,上小学14人。目前在校大学生6人。
(四)社会保障发展情况。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373人,参合率达到100%;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适龄参保对象234人,参保率100%。全村60岁以上老人51人,全部享受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
(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村上有医疗卫生室一间,配备了基本的医疗救护药品,有乡村医生1名,但乡村医生为半路出家的赤脚医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学习,医务水平低,村民认可率和就医率偏低。
(六)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一是村级办公场所需要改善。现有村部为20xx年修建的3间砖混结构平房,条件所限,没有配备专门的文化室、阅览室、活动室、远程教育室等功能室。二是交通基础设施有待提高。黄湾社至吊沟岭社、黄湾社新农村村社道路未硬化,路面凹凸不平,弯曲狭窄,部分路基常年失修,雨天难以出行。村民出行主要靠摩托车、三轮车等,全村有摩托车50辆,三轮车21辆,拖拉机9台。三是人畜饮水问题需要解决。该村未接入自来水,人畜吃井水的有47户,长年吃山泉水的有30户(所谓山泉水就是在山坡较低的地方挖一个坑,靠雨水和地表渗水聚集而成)。四是通讯设施质量不高。全村电、电话、卫星电视接收设备均入户,手机信号网络虽然已覆盖,但吊沟岭、杨坪两社手机信号时有时无,且遇雷雨大风天气时常伴有短时间的手机、电视信号中断现象。
(七)精神文明建设和村容村貌情况。村民的文明程度和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有待加强。群众文化娱乐方式单一,主要是参加新窑集市活动。村容村貌、群众精神面貌、卫生面貌较差,牛、猪、鸡到处跑的现象较多,遍地猪牛粪的不卫生状况和群众砍树烧火的习俗在该村比较普遍。
(八)村级组织和党组织建设情况。一是村两委班子成员情况。现党支部班子有成员5人,其中支部书记1人,村委主任1人,支部委员3人;村委会5人,其中村委主任1人,村委委员4人。平均年龄42岁,其中初中文化程度4人,大专文化程度1人。二是村两委班子开展工作情况。目前,村两委建立了学习、工作、政务公开等制度,重大问题能集体研究。班子内部较为团结,关系比较融洽,能够保证村里工作的正常开展。村干部作风较为务实、正派,多数群众对村干部比较满意。三是党员队伍情况。全村现有党员27人,其中有女党员3人,党员年龄老化。
三、制约该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近几年来,青泥沟村在新窑镇党委、政府和县直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全村人民齐心协力,加快发展,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了较大的变化。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村民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全县同等村社相比,该村人民群众生活还比较贫困,生产生活中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第2篇 扶贫办公室关于扶贫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为认真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改革体系的调查研究工作,为《xx》计划《新十年规划(纲要)》的制订作好前期数据资料及基本情况的收集分析,根据省扶贫办的有关工作要求,临沧市扶贫办及八县(区)扶贫办开展了针对贫困乡、村,特殊区域及特困山区人群为主要对象的重点调研。此次调研内容主要突出新千年以来全市扶贫工发工作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手段及措施、取得的主要成效、目前全市贫困人口的基本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今后扶贫开发政策措施建议等。南美乡是临沧市唯一的一个拉祜族民族乡,是全市18个民族乡之一,是全市77个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倒数第一的特困乡,是云南省确定作重点调研的四个特困民族之一。基于该乡的典型性和特殊性,市县两级组成调研工作组再次深入村组农户,对全乡扶贫开发工作和农户生产生活情况进行调研。
一、南美乡的基本情况
南美拉祜族民族乡位于临沧市临翔区西部,距临翔区政府所在地(临沧城)48公里,东与博尚相连,东北与章驮乡相邻,西与耿马县大兴乡接壤,南同双江县勐库镇相通。全乡国土面积120.86平方公里(人口居住密度为36人/平方公里)。全乡辖4个村民委员会,24个自然村,33个村民小组。xx年底,全乡总农户数为1135户,总人口436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2498人,占总人口的57%。全乡耕地面积13450亩,其中水田2792亩,旱地10658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荞籽、小麦、豆类,经济作物以茶叶、核桃为主,兼有竹子、油菜、烤烟、白花木瓜等。在全乡4368人的总人口中,拉祜族人口3616人占83.5%。xx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南美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135元,排全市77个乡镇的第77位。
二、南美乡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省、市、县各级各部门以不同渠道和方式对南美乡开展了强有力不间断的帮扶活动,通过近二十年的坚持和努力,南美乡拉祜族群众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状况得到较好的改善,越过了温饱,实现了安居,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社会事业等方面均得到较大的推动,拉祜群众走出困境的基础进一步得到夯实。
(一)温饱安居工程使拉祜族山寨面貌有了质的改变。八十年代前,拉祜族群众几乎是清一色茅草房,窄小、拥挤、破烂、黑暗,人畜同居,村寨道路泥泞,遍地牲畜粪便,一出门即满脚满腿的泥巴粪便,群众生活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饥荒状态,靠国家救济度日,生产和生活状况十分令人堪忧。自九十年代开始,国家财政以扶贫温饱安居工程形式,从解决温饱、改善生存条件入手,通过重点村建设等措施,使南美拉祜族的农田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有了新的起步,百分之百的农户由茅草房搬进了新瓦房,并实现了人畜分离。
(二)产业开发建设和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拉祜族群众由半猎半农向固定耕作过渡和转变提供了生存保障。通过种养殖等产业开发建设使拉祜族群众的收入渠道进一步得到拓宽。到xx年底,全乡共建成茶园10400余亩,泡核桃2.2万亩,仅此两项产业人均面积达7.5亩,其它如竹子、百花木瓜等也具一定的规模。养殖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家畜、家禽饲养成为农户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措施及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群众的增收步伐,农户经济收入由九十年代初的几百元稳步增加到如今的几千元上万元。通过基本建设投入的扶持,使南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建水塘修沟渠、坡地改台地、旱地改水田等措施得到较好的实施,保证了人均一亩以上的基本农田地,基本口粮得到稳定解决。重点村建设、整村推进、一事一议、通达工程等项目实施,使全乡范围内基本实现了水、电、路、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横穿乡内四个村委会连成一线的18公里水泥大道共投资xx多万元,成为全市最高标准的乡村公路,自然村组的村容村貌整治稳步推进,村内户外道路基本得到硬化。
(三)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教育卫生事业从无到有,从简陋到逐步完备,拉祜族群众就医上学基本得到满足和保证,乡级设有中学、卫生院,村级有卫生室、中心完小、校点。全乡实现了普九,全体村民参加了新农合医保。
(四)智力扶贫作为关键措施之一始终不放松。二十多年来,在实施好对南美乡的基础设施、产业开发、温饱安居工程建设的帮扶的同时,始终把抓实基础教育、抓好科技推广作为对广大拉祜族群众的智力帮扶措施的重点长抓不懈。抓基础教育,重点解决村民缺文化低素质的根本问题,抓科技知识的普及推广是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全乡在设立中学、小学、夜校等教育网络的同时针对家长不主动送子女上学,子女不想主动上学的实际,乡村坚持开展纯义务性质的“爱心送学”监督活动,通过督学促教,尽量保证拉祜族孩子多受些教育,多掌握点文化知识。选送部分拉祜孩子到县城学校就读,让他们更多地接触大山外面的世界,更多地接触其它民族,开阔眼界,打破封闭思想,接受新观念。采取科技手段到田、科技服务到户、手把手教,让拉祜人从不知到会做、愿意做。如:家畜家禽饲养、蔬菜种植、居家卫生、防病治病等等,从小事情,小细节上帮助、引导。结合产业开发建设适时抓好生产管理知识技能培训,如:茶叶、核桃、烤烟、油菜等种植业发展建设过程中,每建成一个产业就培训带动起一批农民学习、掌握种植、管护、采摘加工一整套生产技能,成为名符其实的茶农、烟农。
三、南美乡群众生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此次对26户农户的调查结果及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诸多现实问题,与城市化迅速推进的今天,农村要发展,农民要富裕的现时要求相比在南美乡还存在着许多重大挑战,需要跋涉的路还很长。对26户农户的调查、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如下:
(一)总收入(不含粮食折币、下同)138700元,人均1216元;净收入88000元,人均771元。总收入最高农户10000元左右,人均xx元;最低xx元,人均500元。净收入最高的农户6000元,人均1500元,每人每天平均收入4元左右(该数据可视作农户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略低于统计局法定的纯收入指标)。
(二)生产粮食24900公斤,人均306公斤,因水田面积较少,且产量不高,故多为旱地玉米、荞籽、小麦等杂粮粗粮,若按50%的折率计算,实际人均生产成品粮只有150公斤。
(三)家畜家禽养殖情况,61%的农户养牛,最多的8头,最少的1头;96%的农户养猪,最多的养有16头,最少的2头;38%的农户养羊,最多的26只,最少的2只;100%的农户养鸡,最多的80只,最少的10只。极少数农户有少量的特种养殖,如野猪、山地鸡、毛驴等。饲养业畜禽产品出售收入约占农户收入的20%左右。
(四)种植业,截止xx年底,共种植核桃490亩,人均4.3亩,茶叶371亩,人均3.25亩,两项合计人均种植面积达7.5亩。
(五)接受教育及培训情况,在接受走访的114人中,有17人上过初中,占14.9%,中专1人,占0.8%,其余均为小学以下或文盲半文盲。劳动力人口中普遍接受过2—3次以上的劳动生产技能培训(多为种养业方面的适用技术培训)。
(六)群众住房情况,南美乡拉祜族群众住房集中建盖于九十年代,标准和结构统一为60—65平方米的土坯房木屋架瓦顶。
(七)村民外出劳务打工情况,在接受调查的114人中,有3人季节性地在本县区内打点零工,年收入xx元左右。
(八)医疗卫生疫情防控网络及体系基本健全。
以上基本数据所反映的基本状况总体能代表和反映南美全乡的基本现状,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极大的改善,产业建设有了较好的规模基础(全乡茶叶、核桃总种植面积达32400亩,人均7.42亩),社会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总体讲,南美乡二十余年的扶贫开发成效显著,成绩卓著。但是,由于南美乡的特殊历史原因和特殊区位,目前和今后的发展中仍面临着一系列突出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基础不牢固。全乡虽努力实现了普九验收,但全乡村民平均受教育程度极底,四十岁以上人口绝大多数为文盲,这部分人,他们的知识、思想、观念决定着整个家庭的生活状态。如:与外界的接触联系,新思想、新事物的接受,对子女的教育、影响等等方面,他们占据着主导因素。(二)收入水平极低,生活水平提高艰难艰辛。劳作一年,年底结算,所得收入不及城市职工半月工资。(三)产业单一,种养业成为经济收入的全部依靠,群众生活跟随市场潮涨潮落,起伏不稳。(四)思想封闭、观念落后、发展的意识不强、主观能动性极弱。就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可从自然历史、现时政策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自然、历史的原因分析:拉祜族同胞同众多少数民族兄弟一样,历史上是经过长途迁徙,为躲避饥荒、疫病或争斗战乱,不得已而选择了深山老林为栖息地,从此过上了几乎与外面的其它民族完全隔离的半猎半农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独处百年乃至几百年,每一步都饱含辛酸与血泪。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快速进程中他们被拉下了,掉队了,思想封闭意识滞后就在所难免。新中国成立,党的民族政策使各兄弟民族在政治上翻了身、当家作了主,但在经济上,国家还无力全方位顾及,尤其无力顾及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经济发展扶持。近四十年的时间,使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的经济及社会发展与内地汉民族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差距,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的今天,全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再次相比,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群众更显积弱积贫,与内地其它发展快的地区相比,又形成了新的更加巨大的差距,南美拉祜族乡的现状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思想观念意识差距和现代几十年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等方面的巨大差距,用这十几年的时间,是难以做到尽快改变和全面较快发展的。因为,各少数民族所处的区域区位条件、经济发展基础、致贫因素的复杂性千差万别,同样的政策、同样的手段、同样的扶持标准,往往难以收到同等的效果,这就是特殊贫困类型的特殊性。
现行政策分析: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全国性的扶贫攻坚给贫困山区的脱贫发展事业带来了希望和契机,特别是“十五”、“xx”近xx年的时间中,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扶贫投入力度,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提升阶段,各民族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升。但南美乡属于特殊区域的特殊群体,生活在这里的南美乡拉祜族群众的脱贫步履艰难,经济发展和生活状况的改善依然缓慢,尽管各级政府投入了甚至比其它贫困地区更大的力量,但仍然无法与其它地方实现同步解困。从现时政策角度分析,我们认为有如下方面值得研究。首先,现行扶贫政策强化了普遍性,弱化了特殊针对性,内地与边疆、普遍情况与特殊情况一个标准一把尺子,突出重点和针对性缺乏。其次,项目资金的扶持方式和标准散而少,集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弱,如,以自然村为单位的15万元的补助和几十万元一个项目的产业扶贫。第三,项目资金整合匹配,全国全省一个标准要求,使贫困地区的发展雪上加霜,地方财力弱就意味着争取项目的机遇和条件有限,实施项目难度大也就意味着项目少安排或不安排,发展差距也就随着机会条件的多少,实施能力的强弱因此而明显的拉开,这是否是人为的、政策的因素造成越来越大的发展差距?值得思考研究。第四,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政策的贯彻实施存在着具体或细化不够的问题。如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使用等等。有特殊或优惠政策,但实践中没有做到,体现不出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要靠人才,人才靠教育培养,官员领导、专家学者、干部员工是人才,种地养牛、务农经商是人才,任何领域都需要有知识、有技能、有发展意识和能力的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政策需要特殊,实践更需要特殊。教育基础差是现时,人才培养、使用的门槛最需要特殊,若只按现行的升学就业加5分、10分照顾少数民族(几个特少民族更突出)子女永远也进不了门(那这5分、10分的优惠是专为钻空子改族别的汉族老大哥设置的了)。这种恶性循环,若在类似南美乡这些地方得不到遏制,各民族共同小康,共同富裕就是空话。像南美乡这样一个特殊区域,如果新的劳动者一代又一代都处在文盲状态中,要脱贫发展实在是希望渺茫。
四、政策措施建议
南美地处山区,山宽地阔,适宜种养业的发展。目前已建成的茶叶、核桃基地,标准高,管护力,已颇具规模,若市场情况好,再过5至xx年,两产业将给农民带来不菲的收入。如前所述,南美乡的基础设施、产业建设、社会事业基础等都有一个良好的现时基础。当前和今后着重是研究好现有成果的巩固和提升全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政策措施方面提以下建议:
(一)抓教育,切实把人口素质提高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的重要措施长抓不懈。一抓基础教育。控制和杜绝新文盲产生,国家实行全免费选送部分拉祜子女进入上一层学校接受教育,力争初高中毕业生在乡村人口中占相当的比重,逐步使他们成为劳动生产活动中的主力军,农村家庭中的当家人,如此,山乡观念的转变,走出封闭才有平台和希望;二抓职业技能培训。中专技校、大专院校破格招收特少小民族学生,必要时办特殊民族班,通过特殊措施培养,让拉祜族后代回到本地、本乡或他乡就业、打工,在不同岗位上影响和带动本民族,通过外出读书,劳务打工等方式,更多地接触外面的世界,使封闭意识得到逐步改变;三抓优先录用。在公务员招收、提职提干过程中,只要具备基本的条件和素质,应尽量放低门槛,制订特殊准入制度。现象上看只是解决照顾了一个或一批人,更深的意义在于关爱了这一个民族,让这一措施促动和影响该民族增强求学上进的思想和意识,树立发展的欲望和信心。
(二)继续加大对南美乡的扶贫投入。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的提升。在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等方面着力,最大限度发挥产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抓好市场链节。要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依托龙头企业,把农民带入市场,把产品变为商品,让农民获得最优的收入。
(三)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发展条件和基础的同时,积极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应加强拉祜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和宣传,开发民俗旅游。充分利用好良好的自然生态和茶叶、核桃、竹子等产业的沿途布局景观,在加强环境保护的同时,依托南美乡离临沧城近(48公里),可直达双江勐库的特殊交通地理位置优势,开发度假休闲项目,带动当地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四)注重当地农特优产品的生产、销售推介,注重拉祜传统手工艺品的挖掘开发,让大山蕴藏的各类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脱贫致富,发展经济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3篇 专项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一、那坡县精准扶贫的基本情况
二、那坡县开展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
(一)精准识别,深入开展建档立卡工作。
一是精准识别贫困人口。
二是精准管理贫困户信息。
(二)精准帮扶,全面落实扶贫责任制。
一是实现帮扶责任的全覆盖。
二是确定帮扶项目。
三是确定帮扶项目完成时限。
四是确定脱贫时间。
(三)精准管理,创新社会扶贫机制。
一是实施干部结对帮扶机制。
二是实施教育扶贫培训补助。
(四)强化扶贫对象的信息管理。
一是建立长期的工作机制。
二是建立贫困户进退机制。
(五)精准考核,完善扶贫开发体制机制。
一是督促检查,深入指导。
二是保障经费,加大监管。
三是建立帮扶监测机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素质偏低增加了精准识别难度。一是农民的文化素质低,思想觉悟有偏差,政策界限把握不准,给精准识别增加难度。二是部分群众对贫困识别工作不了解,对精准扶贫的目标和要求不明确,造成有些家庭户对入户调查工作不支持,严重影响精准识别工作推进。
(二)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分布广,增加了精准扶贫难度。一是地区发展差异,贫困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向沿海地区转移就业,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残、小,劳动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参与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贫困农村造血功能的梗阻。二是贫困人口素质较低,扶持难度大。全县70%以上的绝对贫困人口是小学以下文化,导致发展无门路、生产无技术、外出务工难,在农村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三是一些农村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民主,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认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是搞形式,扶贫到户不一定能兑现,导致乡村干部对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四是精准识别要求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而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难以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
四、推进那坡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长期以来,扶贫开发存在着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通过基层的实践操作,我们认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应围绕以下几方面来开展。
(一)大力宣传,保障建档立卡工作有序开展。进一步对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意义和目的进行再宣传、再动员,充分发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基层干部工作的责任感,加快推进工作。对实际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加以推广,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予以解决,表扬先进,鞭策落后,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二)做好群众申报工作,确定帮扶依据。组织动员群众申报自己的收入情况,理清群众收入来源,算清群众年度收入总账,是搞好精准扶贫的基础。农民种地收入好算账,打工收入很直观,财产性收入比较固定,经营性收入相对隐蔽。所以,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让其放下包袱,主动申请登记,从而汇总出每一户比较符合实际的收入基数,作为村民相互对比和是否确定帮扶的依据。
(三)注重评议张榜公示,确保精准识别。在群众代表充分酝酿评议识别的基础上,以村委名义进行张榜公布识别出的贫困户,征求群众意见。在一定时间内征求的意见提交群众代表再次酝酿评议,并进行二次张榜公布征求意见。经过二次征求意见后,支部、村委会同群众代表共同研究确定精准扶贫对象。经调查研究,认为张榜公示是保证精准识别、公平公正的关键所在。另外,在此常规方法的基础上,操作过程中还可以将调查人口以多少划分,分割进行。根据贫困村实际情况,将农户划分成小组,由小组提出贫困人口对象,经群众代表评议,这样就可以减少矛盾,便于工作开展。通过自愿申报、群众评议、调查对比、公告公示、建档立卡等措施,完成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任务。
(四)强化评议手段,实施分类管理 。根据每户村民上年度收入情况,组织党员代表、群众代表进行民主评议。具体为:以村为单位,按照每户家庭经济收入情况,结合本村贫困人口指标数,从低到高进行分类排队,然后选择确定贫困户。操作过程中可以将贫困村、贫困农户进行分类:一是将贫困村分一、二、三类进行优先扶贫开发投入建设发展。第一类是开展以通路、通水、通广播电视和电话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扶持;第二类是以发展一村一品为重点的产业基地建设进行帮扶;第三类是以科技培训为重点的脱贫能力建设进行扶贫。二是对贫困农户再进行分类管理。第一类是低保特困户。智障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年老体弱丧失劳动力的,大病大灾造成生活困难而无力翻身的。全部纳入低保范围,民政部门按当地农村低保标准进行复核,并负责建档立卡,列为救助对象,加大救助力度,把他们从扶贫对象中剔除出去。第二类是除特困户外上年收入在全区确定的贫困标准以下,且有脱贫致富意愿和能力,政府扶持一把就能很快脱贫的农民。针对各自的脱贫意愿,有针对性地选择致富项目,最好一个村选择一个比较共同的产业,形成比较优势。第三类是上年收入超过全区确定的贫困标准的农户。政府要帮助这类农户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出现。要从扶持政策、金融贷款、信息提供等方面给予支持,调动他们进一步发家致富的积极性,从而使其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五)落实帮扶方式,全面推进六个到村到户。一是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完成对贫困村、贫困户的登记造册,建档立卡,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户制定帮扶计划,明确挂牌帮扶责任人,确定具体的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一家一户调研摸底、一家一户一本台帐、一家一户一个扶贫计划、一家一户结对帮扶、一家一户回头跟踪扶贫效果,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贫困户应扶尽扶。二是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引进产业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吸引劳动力回乡就业。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户收入。三是教育培训到村到户。通过实施雨露计划等培训工程,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快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的工作进程。改进雨露计划实施方式,以贫困家庭和进城进园安置贫困户劳动力为重点,集中扶持贫困户职业学历教育培训和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四是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对贫困村长期患重病、重度残疾、年老体弱的低保户、贫困户开展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实施危房改造计划,并将补助资金拨付到位。五是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六是基础设施到村到户。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
(六)落实扶贫资金,实施精准投入。一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全面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对59个贫困村,要充分借助各单位、各部门的力量,强化资源整合。建议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加快贫困村项目建设进度,出台硬性文件规定。要求全县各部门在编制规划上报建设项目时重点倾斜安排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等项目建设,建立三位一体(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大扶贫格局。二是认真做好扶贫贷款和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拓宽融资渠道,引导农户积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要有计划地发放扶贫到户贷款,兑现贴息资金,计划申请龙头企业贴息贷款;按计划申报互助金试点贫困村。三是围绕精准扶贫工作,将雨露计划、扶贫培训、互助金试点、社会帮扶等扶贫项目精准扶贫到贫困户和贫困村。扶持贫困户 两后生就读职业技术院校和贫困户子女就读高中、开展贫困户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贫困户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等。帮助贫困户两后生就读技术院校和贫困户子女就读高中费用困难问题。通过各种扶贫培训,使贫困户劳动力掌握种植养殖技术和外出务工技能,以提高贫困户劳动力生产技能达到增加贫困户经济收入的目的,为贫困户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4篇 县精准扶贫工作落实情况自查报告
根据省扶贫办的统一部署,对照《关于开展精准扶贫重点工作督查的通知》(皖扶办〔2022〕41号)要求,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扶贫开发领导组组织人员对精准扶贫开发工作落实情况开展了全面检查,认真自查自纠。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2023年,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扶贫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县扶贫工作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皖办发〔2022〕19号)和《关于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皖扶办〔2022〕32号)精神,不断完善建档立卡工作内容,强化包村单位责任,落实驻村扶贫工作队职责,着力实施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实施整村推进工程、“雨露计划”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村民互助资金等重点工作,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方式。对43个重点村和1.58万户、4.05万贫困人口实行精准管理,对2023年度6100贫困人口实行预脱贫管理,采取精准帮扶。建立2023年-2023年精准扶贫项目库,较好地完成了精准扶贫重点工作要求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宣传落实情况
霍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先后做出批示,要求第一时间做好省精准扶贫相关文件贯彻落实,并结合我县实际,提出贯彻落实意见。县扶贫和移民开发局迅速行动,有力的促进了文件精神贯彻落实。为推动文件贯彻落实,县扶贫开发领导组在听取汇报后,立即组织人员深入到山库区乡镇、贫困村进行精准扶贫调研,在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县委书记陈俊就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围绕精准扶贫,强化“双包”定点帮扶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制度,切实抓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会后县扶贫和移民开发局立即行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霍山县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的具体实施意见。通过广泛宣传,使精准扶贫的理念深入到各单位,各帮扶干部和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心里。
二、完善建档立卡工作情况
根据省、市关于建档立卡工作相关文件精神要求,全面核实贫困村和贫困户基本资料信息,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到村到户扶贫项目、帮扶责任人等相关信息已全部录入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全面做好2023年脱贫户和2023年预脱贫户的标注,做到每个贫困村、贫困户都有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策”的帮扶措施,并定期进行核实和更新,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对建档立卡数据信息的分析和利用,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对已脱贫的贫困户和预脱贫户的贫困户按照“两公告、一公示”的程序由村民评定,切实做到贫困户进出有序、合规。
三、“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情况
按照省市关于“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工作要求,我局积极与县委组织部对接,研究并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转发安徽省驻村扶贫工作队管理办法的通知》,建立健全“双包”定点帮扶工作机制,成立县扶贫开发“双包”工作领导组及办公室,建立县领导联系乡镇扶贫工作制度和县重点企业帮扶贫困村制度,确定了43个贫困村的包村扶贫单位,共有11家市直单位、104家县直单位、57家企业参与了定点包村工作,包村单位确定后,各包村单位迅速组织人员开展贫困调查,了解贫困村及贫困户现状,访问贫困户,再结合帮扶单位和贫困村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确定帮扶责任人,制订干部包户计划和贫困村2022-2022三年定点帮扶规划,确定年度工作计划,确保所有贫困户至少有一个帮扶责任人,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各包村单位年初“建账”、年中“对账”、年底“查账”制度,确保各项帮扶措施落到实处。并把县直各单位的扶贫工作成效纳入年度考评内容,进一步强化考核,促使包村单位真正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截至目前:各包村单位共落实帮扶项目132个、筹措帮扶资金620万元,参与包户干部达0.88万人,共包扶贫困户1.82万户,走访近4万人次。
四、驻村扶贫工作队情况
我县从2023年11月新启动开展驻村工作,共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正副队长49名(其中市直单位下派6名),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扶贫工作队员人数 136人,驻村工作队下村之前,组织人员对49名工作队队长进行为期两天的岗前培训,确保每个工作队下去之后就能立即开展工作。各驻村扶贫工作队认真按照《安徽省驻村扶贫工作队管理办法》,认真履行各项职责,坚持长期驻村,杜绝“走读现象”, 帮助贫困村制定整村推进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帮助贫困户找准发展项目,落实好帮扶措施。县扶贫和移民开发局还专门为驻村工作队队长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要求凡贫困村实施的项目,驻村扶贫工作队要参与立项、管理、监督和检查验收,扶贫项目申报须经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审查签字。县扶贫和移民开发局为加强驻村扶贫工作队管理,每季度都召开工作调度会,听取各工作队的工作汇报,并为每个队员进行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
五、专项扶贫项目实施情况
(一)2023年扶贫项目总体情况。2023年,共争取中央扶贫资金1403万元,实施扶贫项目138个,其中到户项目52个。在收到项目审核批复后,立即督促各项目实施单位尽快开工,抓紧实施,早日完工,不定期地对2023年度扶贫开发项目进行督促施工进度。截止今年五月,共安排扶贫资金1403万元,其中整村推进投入资金884万元,雨露计划投入130万元,扶贫龙头企业和贷款贴息90万元,所有资金已安排到具体项目,项目开工率达100%,目前完工率达99%,已完工的项目验收全部合格,项目验收后资金全部拨付到位。
(二)2023年扶贫项目分类情况
一是着力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根据扶贫开发规划,2023年全县共实施了20个重点村的整村推进工程,其中重点贫困村8个。3月中下旬,组织人员赴20个整村推进村实地调研,对今年实施的整村推进项目进行现场评估、论证、选项、立项,摸排全年整村推进项目。2023年共投入整村推进项目扶贫资金884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产业发展等扶贫项目59个。
第5篇 县专项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2023
一、那坡县精准扶贫的基本情况
那坡县地处中越边境,与越南高平、河江两省的苗皇、河广、通农、保乐、保林5个县接壤,边境线长207公里;全县国土面积223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万公顷,辖有2镇7乡127个行政村3个社区;全县总人口2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6万人,世居民族有壮、汉、苗、瑶、彝等5个,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目前,那坡县贫困人口量多面广,扶贫开发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加快那坡县贫困人口脱贫步伐,促进边境繁荣和边疆的巩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xx年6月,那坡县按照上级精准扶贫工作部署,开展了扶贫对象精确识别和动态管理工作。全县召开县级工作动员部署会3次,召开乡镇级工作启动会10次,培训人员达5962人次。贫困村申请98个,贫困农户申请27309户,按照国定、区定任务分解,拟定59个贫困村20816户81952人为精准扶贫户,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采取“一申请、两公示、一公告”的程序和方法,把真正的“穷人”识别出来,真实填写《贫困户登记表》,全面掌握全县贫困状况,并全部完成识别和通过乡镇审核公示和县级审核公告,确保了扶贫开发攻坚战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顺利推进,为精准扶贫打下基础。
二、那坡县开展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
(一)精准识别,深入开展建档立卡工作。
一是精准识别贫困人口。
二是精准管理贫困户信息。
(二)精准帮扶,全面落实扶贫责任制。
一是实现帮扶责任的全覆盖。
二是确定帮扶项目。
三是确定帮扶项目完成时限。
四是确定脱贫时间。
(三)精准管理,创新社会扶贫机制。
一是实施干部结对帮扶机制。
二是实施教育扶贫培训补助。
(四)强化扶贫对象的信息管理。
一是建立长期的工作机制。
二是建立贫困户进退机制。
(五)精准考核,完善扶贫开发体制机制。
一是督促检查,深入指导。
二是保障经费,加大监管。
三是建立帮扶监测机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素质偏低增加了精准识别难度。一是农民的文化素质低,思想觉悟有偏差,政策界限把握不准,给精准识别增加难度。二是部分群众对贫困识别工作不了解,对精准扶贫的目标和要求不明确,造成有些家庭户对入户调查工作不支持,严重影响精准识别工作推进。
(二)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分布广,增加了精准扶贫难度。一是地区发展差异,贫困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向沿海地区转移就业,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残、小,劳动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参与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贫困农村“造血”功能的梗阻。二是贫困人口素质较低,扶持难度大。全县70%以上的绝对贫困人口是小学以下文化,导致发展无门路、生产无技术、外出务工难,在农村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三是一些农村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民主,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认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是搞形式,扶贫到户不一定能兑现,导致乡村干部对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四是精准识别要求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而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难以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
(三)资金紧缺,影响精准帮扶的项目实施。一是资金不足,项目安排有限。贫困村所需要扶持的项目多资金量大,而每年自治区扶贫办下达的专项财政资金有限,无法满足贫困村扶持需求。二是部门整合资金难度大,不利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的开展。虽然贫困村都有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挂点联系,有不少单位资金有限,没有资金投入贫困村参与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机制没有真正落实。三是屯级公路建设标准低,建设难度大。如xx年新建屯级砂石路每公里建设补助标准为12万元,道路硬化建设为每公里 26万元。xx年建设补助标准有所提高,新建屯级砂石路每公里建设补助标准为15万元,道路硬化建设为每公里30万元,但这与交通、发改等部门建设补助标准仍相差较大。四是产业开发资金有限,产业开发难于形成规模。围绕贫困村产业开发项目,只是软枝油茶、水果种植和养母猪养殖,实施的项目分散,形不成大规模。如去年参加全区扶贫示范工程“十百千”软枝油茶项目申报和竞选,和参加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小型公益设施建设项目的申报和竞选中,那坡县没有得到专家评审团的认可,项目落选,连片产业开发无法实施。五是“兴边富民”试点项目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在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暨“兴边富民”先行先试点建设中,共有基础设施、增收产业、环境与生态、社会事业建设等项目,涉及扶贫、发改、住建、水利、文体、卫生、电业等部门,虽然得到区内外有关部门的一些资金整合,但由于资金缺口较大,影响了项目的实施。
四、推进那坡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长期以来,扶贫开发存在着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通过基层的实践操作,我们认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应围绕以下几方面来开展。
(一)大力宣传,保障建档立卡工作有序开展。进一步对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意义和目的进行再宣传、再动员,充分发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基层干部工作的责任感,加快推进工作。对实际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加以推广,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予以解决,表扬先进,鞭策落后,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二)做好群众申报工作,确定帮扶依据。组织动员群众申报自己的收入情况,理清群众收入来源,算清群众年度收入总账,是搞好精准扶贫的基础。农民种地收入好算账,打工收入很直观,财产性收入比较固定,经营性收入相对隐蔽。所以,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让其放下包袱,主动申请登记,从而汇总出每一户比较符合实际的收入基数,作为村民相互对比和是否确定帮扶的依据。
(三)注重评议张榜公示,确保精准识别。在群众代表充分酝酿评议识别的基础上,以村委名义进行张榜公布识别出的贫困户,征求群众意见。在一定时间内征求的意见提交群众代表再次酝酿评议,并进行二次张榜公布征求意见。经过二次征求意见后,支部、村委会同群众代表共同研究确定精准扶贫对象。经调查研究,认为张榜公示是保证精准识别、公平公正的关键所在。另外,在此常规方法的基础上,操作过程中还可以将调查人口以多少划分,分割进行。根据贫困村实际情况,将农户划分成小组,由小组提出贫困人口对象,经群众代表评议,这样就可以减少矛盾,便于工作开展。通过自愿申报、群众评议、调查对比、公告公示、建档立卡等措施,完成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任务。
(四)强化评议手段,实施分类管理 。根据每户村民上年度收入情况,组织党员代表、群众代表进行民主评议。具体为:以村为单位,按照每户家庭经济收入情况,结合本村贫困人口指标数,从低到高进行分类排队,然后选择确定贫困户。操作过程中可以将贫困村、贫困农户进行分类:一是将贫困村分一、二、三类进行优先扶贫开发投入建设发展。第一类是开展以通路、通水、通广播电视和电话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扶持;第二类是以发展“一村一品”为重点的产业基地建设进行帮扶;第三类是以科技培训为重点的脱贫能力建设进行扶贫。二是对贫困农户再进行分类管理。第一类是低保特困户。智障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年老体弱丧失劳动力的,大病大灾造成生活困难而无力翻身的。全部纳入低保范围,民政部门按当地农村低保标准进行复核,并负责建档立卡,列为救助对象,加大救助力度,把他们从扶贫对象中剔除出去。第二类是除特困户外上年收入在全区确定的贫困标准以下,且有脱贫致富意愿和能力,政府扶持一把就能很快脱贫的农民。针对各自的脱贫意愿,有针对性地选择致富项目,最好一个村选择一个比较共同的产业,形成比较优势。第三类是上年收入超过全区确定的贫困标准的农户。政府要帮助这类农户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出现。要从扶持政策、金融贷款、信息提供等方面给予支持,调动他们进一步发家致富的积极性,从而使其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五)落实帮扶方式,全面推进“六个到村到户”。一是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完成对贫困村、贫困户的登记造册,建档立卡,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户制定帮扶计划,明确挂牌帮扶责任人,确定具体的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一家一户调研摸底、一家一户一本台帐、一家一户一个扶贫计划、一家一户结对帮扶、一家一户回头跟踪扶贫效果”,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贫困户应扶尽扶。二是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引进产业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吸引劳动力回乡就业。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户收入。三是教育培训到村到户。通过实施“雨露计划”等培训工程,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快“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的工作进程。改进“雨露计划”实施方式,以贫困家庭和进城进园安置贫困户劳动力为重点,集中扶持贫困户职业学历教育培训和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四是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对贫困村长期患重病、重度残疾、年老体弱的低保户、贫困户开展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实施危房改造计划,并将补助资金拨付到位。五是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六是基础设施到村到户。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
(六)落实扶贫资金,实施精准投入。一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全面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对59个贫困村,要充分借助各单位、各部门的力量,强化资源整合。建议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加快贫困村项目建设进度,出台硬性文件规定。要求全县各部门在编制规划上报建设项目时重点倾斜安排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等项目建设,建立“三位一体”(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大扶贫格局。二是认真做好扶贫贷款和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拓宽融资渠道,引导农户积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要有计划地发放扶贫到户贷款,兑现贴息资金,计划申请龙头企业贴息贷款;按计划申报互助金试点贫困村。三是围绕精准扶贫工作,将“雨露计划”、扶贫培训、互助金试点、社会帮扶等扶贫项目精准扶贫到贫困户和贫困村。扶持贫困户 “两后生”就读职业技术院校和贫困户子女就读高中、开展贫困户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贫困户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等。帮助贫困户“两后生”就读技术院校和贫困户子女就读高中费用困难问题。通过各种扶贫培训,使贫困户劳动力掌握种植养殖技术和外出务工技能,以提高贫困户劳动力生产技能达到增加贫困户经济收入的目的,为贫困户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6篇 村扶贫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村基本概况
村位于县城东南面,距县城约20公里,全村耕地面积1800亩,其中田地面积1400亩,土地面积400亩,山地500亩,水面200亩。村有9个村小组,总户数738户,总人口2456人,总劳力1300人,人均耕地面积0.73亩,农业生产主要以从事水稻种植为主,年村人均纯收入3000左右。
二、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人均耕地面积较少是导致村民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村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积0.73亩,制约农业产生化和养殖业规模化发展。
第7篇 11月关于省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省人大农委组织调研组赴赣州、吉安市及所辖的于都、兴国、万安县,就我省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扶贫项目、走访贫困农户等方式,了解各地贯彻落实《江西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xx-2023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扶贫攻坚等情况,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对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三年来我省扶贫开发取得的成绩十分显著
20xx年中央召开了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xx-2023年)》,将扶贫标准由1196元提高到2300元,启动了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近三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扶贫开发的重大决策部署,制定了《江西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xx-2023年)》,把扶贫开发作为民生工程和“三农”工作重点任务,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扎实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全省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扶贫开发投入不断加大。各级政府建立了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扶贫开发投入体制。20xx年,省财政大幅度增加财政专项扶贫投入,统筹安排扶贫开发资金17亿元,比20xx年增长64.4%。地方财政也加大了对扶贫开发的投入。赣州市规定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扶贫开发投入占本级财政收入比例不低于2%,并随着财力的增长逐年增加,自20xx年起,市本级财政安排1亿元资金用于扶贫开发工作,20xx年中央、省、市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扶贫攻坚有力推进。___、国务院就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20xx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批复了《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xx-2023年)》,我省扶贫开发工作正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省委、省政府抢抓机遇,迅速作出全面部署,出台贯彻实施意见,召开全省动员大会,将任务分解到有关设区市和省直部门,全力推进各项工作。规划方案编制全面展开,省委、省政府贯彻意见中明确要求编制的12项规划和方案已基本完成,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已分别由国务院、国家发改委批复出台,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土坯房改造规划已印发实施。国家扶持全面展开,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重点工作责任分工方案、批复建立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印发了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实施方案,52个中央部门和单位结对支援我省31个县(市、区)。资金投入大幅增加,20xx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原中央苏区78亿元,占全省四成,比上年增长53.7%。民生工程全面实施,20xx年,赣州、吉安、抚州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12.5万户,占全省的70%;解决了约200万农村居民和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安排赣州农网改造补助资金4亿元;改造原中央苏区农村公路4800公里。
(三)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加强水利、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造血”功能,提升贫困地区发展能力。近三年来,全省新增改善灌溉面积40万亩,新建改造农村道路2817公里、桥梁5926千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1平方公里,帮助国家扶贫重点县生存条件恶劣、地质灾害严重的9694户39391名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搬迁,组织实施了农村重金属污染严重地区6651名群众整体搬迁,完成了25.5万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兴国县改造农村公路480公里,实施了32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移民搬迁4137人、建立集中安置点29个,推进28867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旧土坯房改造,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贫困群众生存环境得到改善。
(四)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坚持扶贫与扶智并重,把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关键,着力提高扶贫对象脱贫致富职业技能素质。着力推进“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20xx-20xx年实施培训突破10万人,培训对象转移就业率达到90%以上,就地在工业园区转移就业人数占到80%以上。吉安市通过委托培养的方式,每年培养200名“三定向”的农业技术人员,建立科技扶贫示范项目22个。万安县财政安排300万元,对20xx年考取三本以上大学的贫困户子女每人扶持1万元。
(五)扶贫开发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省委、省政府构筑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建立了“四个一”组合式扶贫机制(即:一位省领导、一个省直部门、一个有实力的省属企业以及每县每年一千万元财政专项补助,对口帮扶一个国定贫困县),推进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农村扶贫帮扶到户工作的意见》。万安县建立了“核定对象、因户施策、责任帮扶、限期摘帽”的扶贫到户新机制,对全县76个贫困村、19429户7264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全面摸底并分类。于都县利用县产业园区片区建设,安排一定比例的扶贫资金与贫困村贫困户直接挂钩,与土地一并入股入园企业或龙头企业,并从中获取相应的租金或红利(股息)以及劳务工资等稳定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二、我省新一轮扶贫开发面临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第8篇 党建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党建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按照《中共县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党建扶贫专项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要求,以“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结合我乡实际,整合扶贫资源,突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等工作重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党建扶贫工作。
一、领导重视、科学制定方案
年初我乡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党建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扶贫工作计划,明确了目标任务、工作举措和工作要求,将党建扶贫细化到各项工作中,为全乡扶贫工作提供了指导,充分发挥了党建扶贫在扶贫大局中的引领带动作用。为扶贫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工作小组深入扶贫村实地了解情况,结合村自身特点,与所帮扶的单位领导、村组干部一道倾心交谈,交换彼此的看法和意见,共同探讨,在发展村级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上取得广泛的共识。
二、明确目标责任
明确工作目标:逗硬落实党建扶贫考核制度,切实转变党员干部作风,提升服务群众水平,不断规范基层制度建设。高效整合党建资源,推进贫困乡村人、财、物配置。选优配强乡村党组织书记队伍,训优建强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
严格落实责任:一是把党建扶贫工作纳入乡党委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要求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好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其它成员履行好“直接责任人”职责,做到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过问,确保工作有力有序推进。二是建立驻村帮扶工作纪实制度,加强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的组织管理和考核激励,把工作的推进情况纳入季度专项督查、随机抽查内容,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予以通报批评,并严格问责;对完成得好的进行表彰奖励。
三、抓好党建、助推产业发展
各村党支部结合“创先争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着力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村党支部引领和服务群众发展致富的能力。成立了村生态果蔬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构建“产业党支部+党员致富能手”的产业化组织体系。建立了600亩猕猴桃生产基地,受益农户135户。创新探索产业发展园中园,在红心猕猴桃产业园套种优质高产、见效快回报高的折耳根,达到“一块土地双倍收益”的倍增效果。目前,全村21名党员带头发展猕猴桃、折耳根共计300亩,带动群众发展620亩,有效为全村群众增收拓宽了渠道。大力发展养殖业,培育户平达100只以上山羊养殖户2户,养鱼专业户2户,蜜蜂养殖专户业1户。
四、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强化人才培养助推扶贫开发
积极开展培训工作,使村干部进一步掌握农村政策法规,增强其运用政策法规调解村民纠纷的能力、增强其掌握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能力。今年以来,共组织各类培训共十余次,主要学习猕猴桃栽植、核桃树管护、蔬菜种植、中药材种植技术等。到目前此外,不断挖掘农村人才,努力将年轻村民培养成党员,将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全乡熟悉、掌握一至二门致富技术的党员有100多人,贫困村党员联系困难户58户。
开展“创业人才回引行动”,以助推产业发展为导向,积极引导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目前,共有15名成功人士回乡发展。全乡培育养殖生猪100头以上的大户5个,50头以上牛的养殖大户10个,力争实现人均饲养生猪1.2头、饲养小家禽10只、养殖山羊1.5只以上。培育食用菌生产专业社8个,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种植大户50户。
五、加强党员培训、管理助推扶贫开发
一是强化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力度。今年8个村支部书记参加市、县培训各1次,乡镇集中培训3次,加强村支部书记思想政治、形势政策、党纪国法和群众工作方法教育,举办乡村社三级干部参加的扶贫开发专题培训4次。二是积极引导优秀青年、致富能手、务工返乡成功人士等加入____,今年全乡共发展3名优秀青年入党。三是逗硬执行干部管理制度,出台驻村干部扶贫攻坚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干部谈心谈话制度;认真执行领导干部请销假、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函询、约谈、诫勉谈话等制度,全面加强干部管理。四是加强驻村“第一书记”的管理和考核,全面拓展帮扶干部的指导、监督、协调、服务功能。
六、夯实基础、建好阵地助推扶贫开发
按照“八有”和“1+6”的标准,对各村办公阵地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岗位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办结制、服务制等工作制度,切实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今年以来,村便民服务室为群众代办各类事项318件。
强化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顿方案,目前已整改到位,配强了村级班子,完成了村级阵地建设,改善了该村基础设施,制定了产业发展,增强了村党支部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严格落实了“三会一课”、党员民主评议和党性定期分析、不合格党员处置办法,切实解决党内组织生活不经常、不认真、不严肃等问题。
七、强化依法治村助推扶贫开发
加大农村改革、民风民俗、社会风尚、依法治理的宣传力度,纵深推进村民自治。14个村1个居委会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等民主决策制度,把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纳入农村改革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务财务监督机制。细化完善党务公开目录,扎实抓好乡村党务公开工作,健全“村规民约”,推广治理农村宴席风。
第9篇 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所以对地区的脱贫工作情况调研是一个非常有效和真实的反应,那这调研报告如何写呢?小编为你分享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范文,欢迎参考学习。
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掌握我县精准扶贫工作情况,促进精准扶贫工作健康发展,根据xx办发《关于xx年度县政协重点视察调研协商专题的通知》,县政协于x月下旬,组织部分委员先后深入xx个镇,对xx个扶贫重点村进行了走访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扶贫现状及工作成效
xxxx是传统农业县,辖xx个镇,国土总面积xxx方公里,现有农业人口xxx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xx%。县境内地貌特点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农业基础条件较差,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贫困人口较多,xxxx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贫困县,xxx年被列入xx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xxxx年经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全县共有贫困村xx个、贫困户xxxx户、贫困人口xxxxx人,目前有xx个贫困村落实了省市县三级单位选派干部驻村帮扶。面对全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的现状,十二五以来,我县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通过产业扶贫抓增收、搬迁扶贫改环境、智力扶贫提素质、社会扶贫增动力,不断加快了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截止xxxx年底,累计减少贫困人口xx万人,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立足农业产业,贫困群众收入稳步提高。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实施以来,一直坚持把发展产业、促农增收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精准扶贫有序推进。一是结合整村推进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全县每年把xx%的扶贫资金用于贫困对象发展茶饮、畜牧、粮油等种养产业,x年累计发放补助资金xxxx余万元。二是用活用足贷款贴息政策,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xxxx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扶贫互助资金xxxx万元,为贫困农户发展产业贷款贴息xxxx万元。xx计划投入xxxx元扶贫贴息资金,扶持贫困农户发展产业。据调查统计,全县每年扶持贫困对象发展产业xxxxx多户,年人均增收xx元以上,每年减少贫困人口xxx余人。
(二)加快移民搬迁,贫困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xxxx年以来,我县抢抓陕南移民搬迁政策机遇,大力实施移民搬迁,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坚持因户分类施策、合理引导搬迁的原则,对有经济头脑的贫困户采取集中安置,鼓励进城入镇转产谋生;对一般贫困户采取分散有土安置,尽可能保证必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对特困户采取交钥匙工程,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房屋,供其无偿居住。x年来,全县共搬迁安置贫困户xxx户xxxx人,其中特困户xxx户xx人。与此同时,积极争取省市支持,整合涉农项目,加快移民搬迁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累计在xxx个安置区投入资金xx亿元,配套完善了水、电、路和绿化、路灯等设施。特别是xxxx年启动五星社区创建后,xxxx等安置区设施更配套、功能更齐全。通过实施移民搬迁,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三)开展智力扶贫,贫困群众教育培训扎实推进。一是整合扶贫、民政、工会、妇联、宣传、慈善等部门助学项目,优先考虑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近年来,全县每年资助贫困大学生xxxx余人,保障了贫困学子顺xx完成学业,为实现家庭永久脱贫打牢了基础。二是依托雨露计划、阳光工程、人人技能工程等培训资源,根据贫困对象自身情况和发展需要,组织参加电脑、焊工、车工、服装等专业技能培训,引导他们到工商企业和服务行业务工就业,逐步由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获取稳定的工资收入,真正达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目标。
(四)落实帮困责任,扶贫格局呈良性发展。一是通过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因村因户施策,建立了全县扶贫信息系统,贫困村制定了发展目标,贫困户明确了脱贫措施,为精准帮扶奠定了基础。二是继市县部门包建新农村、省级单位两联一包之后,xxxx年,全县xx个贫困村落实了省市县三级单位选派干部组建工作队驻村扶贫,其中确定了xx个县级单位、xx名领导和干部进驻xxx个贫困村开展帮扶,不断加快了脱贫步伐。三是结合新农合、临时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全县共纳入低保xxx户xxx人、落实五保xxxx人,双万帮困结对帮扶低保户xxx户,帮助贫困家庭解决了生活困难,确保因病伤残、年老体弱等农村群众基本生活达到社会xx均水xx。
二、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县在推进精准扶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中省市提出的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目标,与精确瞄准、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的工作要求有一定差距,推进精准扶贫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部门干部认为精准扶贫难出政绩, 对到户产业项目不热心。部分驻村帮扶队工作依然停留在一般的送温暖的形式上,忽视贫困户能力开发建设;部分镇有畏难情绪,精准扶贫涉及千家万户,需做大量细致的分户设计规划,规划实施亦非一年能出成效,基层干部普遍担心出力不讨好;群众有依赖意识,多数贫困户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保守,主观脱贫意识差、发展愿望不强烈,在国
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兑现和社会捐资捐物的大背景下,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依赖思想,等、靠、要现象突出。
(二)规划协调不够。我县在精准扶贫实施前期,逐村编制规划,缺少科学系统的论证,有与实际脱节的现象。一是与区域发展规划、城镇化发展、产业发展、人口布局等规划衔接不紧密,科学性、操作性不强,没有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二是与扶贫、财政、发改、交通、建设、农业、林业、水xx等项目主管部门行业规划衔接不够。虽有实施蓝图,但缺乏项目支撑,存在规划与项目两张皮,项目建设没有跟着规划走,项目没有定在贫困村。一些地方制定规划没有体现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存在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制定的到户脱贫规划,无论有无劳动力、资金和技术,发展项目大同小异,帮扶措施比较笼统。
(三)扶贫资金不足。实施精准扶贫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县级自身财力有限。根据实际测算,要基本解决一个贫困村的主要问题,需要投入专项资金xxx万元以上。xx年,中省市切块下达我县用于当年脱贫的专项扶贫资金仅为xxx万元,按首轮帮扶xx个贫困村计算,xx均每个村不足xx万元,如果按照扶持到村到户的要求,现有投入强度明显不足,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加之我县是非国贫县,每年专项扶贫资金xxx万元,主要用于补助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贫困户产业发展,针对xx个贫困村、xx万贫困人口的实际现状,仍是杯水车薪。同时,出台的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倾向于大户,主要受益的是少数产业大户和农民合作社,项目资金没有直接到贫困农户手中。
(四)产业发展粗放。贫困村发展主要依赖传统的种养业,产业分散、规模偏小、进入市场能力弱、品牌效益低,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组织化程度高的专业合作组织,加之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收益低,缺少项目支持,产业发展的基础十分薄弱。据测算,一个贫困村培植一个成型的农业产业,以水、路、电为主的基础设施投入和产业本身的投入在xxx万以上,但每个贫困村发展产业实际的财政投入不足xxx万元。贫困户个体经济基础差,发展产业缺少资金支持,但金融机构发放贷款需要房产抵押或其他担保方式,而绝大多数贫困农户因无抵押、无担保,很难获得扶贫贷款,导致贫困户发展产业能力不强。在目前发展的龙头企业中,除茶饮产业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其他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也是个重要问题。
(五)搬迁瓶颈凸显。把避灾移民搬迁作为重要的扶贫工程,极大地调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改善了农村面貌,但目前却又面临着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的矛盾。省上对集中安置规模有明确要求,但实际情况是,剩下大部分未搬迁的贫困户,由于考虑生产生活、就业条件等因素,大都愿意临近耕地、林地安置,造成搬迁的难度越来越大。新搬迁到社区的贫困户,其生产生活设施配套、扶持产业发展、就业增收、社区管理等诸多搬迁后续问题已经凸显,需进一步在稳得住、能致富上下功夫。
三、推进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在深入推进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强化认识,理清思路,夯实责任,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措施,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果。
(一)强化认识,高度重视精准扶贫。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和国家十年扶贫规划纲要,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两个重中之重思想以及扶贫改革创新、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内源扶贫的思想,准确把握扶贫开发新趋势,自觉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省、市推进精准扶贫的战略决策上来。精准扶贫贵在精准,要进一步强化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统筹,改进和优化政策扶持、工作运行和社会帮扶机制,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精心拟定减贫计划,完善各项帮扶措施,因地制宜地做好补充完善,让规划真正成为致富蓝图,切实做到对象精准,措施精准,确保贫困村、贫困户如期脱贫。要着力解决为难情绪、帮扶到户的落实问题和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问题。
(二)全力突破,着力解决突出矛盾。针对存在的扶贫投入不足、产业发展不强、扶贫搬迁啃硬骨头问题,要创新工作方法,多方聚力,合力打好攻坚战。
整合资源,加大扶贫专项投入。一是建立整合资源的xx台载体。继续加大项目统筹、资金整合力度,让部分项目按照扶贫要求,分散到贫困村,落实到贫困户。以小片区综合治理、整村推进和连片开发试点等项目为载体,实行扶贫和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定期调度、捆绑使用,集中解决贫困村主导产业、道路畅通、饮水安全、电力保障、教育卫生、文化信息等问题,提高项目资金投入的精准度和使用效益。二是撬动金融资金参与扶贫。出台激励措施,政府建立金融扶贫担保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将资源向贫困村倾斜,扩大金融扶持产业信贷规模,对带动力强的能人大户、家庭农尝专业合作组织、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给予贴息贷款支持。建立完善贫困户信用档案,降低门槛,扩大担保物范围,加大对贫困户的信贷支持。
三是调动社会资本投入扶贫。积极探索社会资本投入扶贫的新路子,更加注重市场主体的参与和社会力量的组织动员,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探索直接扶持、委托扶持、股份合作扶持等有效方法和模式,落实企业、大户与贫困户帮带责任,打牢xx益联结链条,引导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参与分红等形式获得收益,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强力推进产业扶贫。产业扶贫要因村因户制宜,通过连片开发,扩大产业覆盖范围,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提高商品生产率。要以养殖业、茶叶、魔芋、马铃薯、设施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发为重点,在配设施、扩基地、提效益上下功夫。中、南部区域可在优质富硒农产品上做文章,形成规模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强化搬迁扶贫。搬迁扶贫要强化攻坚,正视移民搬迁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总结推广一区一策、一户一法试点经验,探索完善新社区基础设施配套、产业扶持和社区管理,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问题。
(三)标本兼治,建立脱贫致富长效机制。一是要加大教育扶贫力度。认真落实中省教育扶贫政策,对贫困学生通过发放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实现助学全覆盖。二是要坚持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根据地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不拘形式开展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创业就业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和脱贫致富的本领。要充分发挥基层干部领头雁作用,抓好贫困村干部技能培训。选派农村致富带头人参与村两委管理,模范带动农民科学致富。三是落实保障扶贫。对于建档立卡的无劳动能力贫困户、贫困老年人、贫困残疾人、患病贫困家庭、五保户等特殊贫困群众,充分xx用民政、医保、社保、残联等补贴资助政策,进一步加大扶贫补助力度,实现兜底脱贫。
(四)明确责任,加强目标考核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扶贫开发目标考核机制,严格落实中、省、市文件精神及县委、县政府制定的精准扶贫工作考核办法。认真实施单位包村、干部驻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制度,继续实行各级领导包抓、单位包村目标责任制,强化目标责任阶段考核和年度考核,不脱贫不脱钩,确保驻村扶贫取得实实在在效果。要切实加强贫困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硬抽人抽硬人,选派优秀党员干部驻村扶贫,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同时明确机构,建议对各镇扶贫工作机构核定编制,落实人员,确保有专职人员办公。
第10篇 某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某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_____县是集“边、山、少、穷、战”为一体的全国首批重点扶持开发县,位于_____省南部,与越南山水相连,国境线长153公里。全县国土面积3096.86平方公里,辖八乡一镇,81个村委会2个社区756个村民小组,世居哈尼、彝、瑶、傣、拉祜、汉六种民族,总人口215833人,少数民族人口212778人,占总人口的98.6%,其中,哈尼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8.2%,是全国哈尼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20xx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78177万元,同比增长20.8%,财政收入8355万元,增长36.5%,地方一般预算支出47499万元,增长35.4%,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618元,增长15.1%。
一、历年扶贫开发情况
(一)历年扶贫开发情况
1986年,_____县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扶持县。全县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9281.2万元,建成153个温饱示范村,15个重点村、113个整村推进村、2个小康示范村,安居温饱农户3668户16510人,组织输出劳务85000人次,解决了8万多贫困人口的温饱,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86元增加到1406元,农民人均口粮从280公斤增加到310公斤。
截止20xx年年底,共经实施项目的村有273个,其中,大兴镇36个,涉及10个村委会36个村民小组3931户17690人;牛孔乡31个,涉及10个村委会31个村民小组1624户7308人;大水沟乡26个,涉及7个村委会26个村民小组1828户8226人;大黑山32个,涉及8个村委会32个村民小组3101户13954人;半坡14个,涉及5个村委会14个村民小组685户3082人;戈奎32个,涉及8个村委会32个村民小组2964户13337人;平河28个,涉及10个村委会28个村民小组1783户8025人;三猛46个,涉及8个村委会46个村民小组2752户12386人;骑马坝28个,涉及7个村委会28个村民小组1523户6853人。
(二)取得的成效
1、群众解决温饱步伐加快。通过推广“两杂”,发展冬季农业,项目村群众粮食获得了丰收,通过推广科学养猪、种植蔬菜、改造低产茶园、发展经济林果,群众经济收入不断增加。
2、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为今后稳定解决温饱打下了基础。通过建设卫生路、架电、通路、猪厩、沼气、厕所、人畜饮水、安居工程、新开农田、新修水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养殖业、经济林、冬季农业等途径,各项目村实现了通路、通电、通水,科学养猪、科学种田,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等目标,为下一步稳定解决温饱和更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3、村容村貌,群众精神面貌改观,生态得到改善。通过文化活动室、卫生路、厕所、猪厩、沼气等项目建设,改变了昔日猪、鸡到处跑,遍地猪牛粪的不卫生状况和群众砍树烧火的习俗,村子的卫生面貌明显改观,森林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明显改善,通过村广电工程、学校、卫生室的建设,改善了教育文化设施,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通过科技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4、养殖业科技含量提高。各项目村建设前养猪大都采用放养,熟喂的老办法,出栏一头肥猪需一年半至两年,效益很低,户均仅有1-2头猪,通过扶持建盖猪厩,培训技术,更换品种,实行厩养和科学喂养等项目建设后,疾病得到控制,存活率明显提高,出栏周期缩短,效益显著提高。
5、起到了示范样板作用。项目村建设不但本村群众受益,也对周边村寨产生了辐射作用,起到示范样板作用,周边村寨纷纷效仿,全县两个文明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三)经验和做法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一是在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各项目乡镇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扶贫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以规划组织、落实资金管理、项目的建设及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二是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严格的扶贫工作责任制,落实责任人,做到了扶贫项目实施一项,巩固一片,带动一方。
2、突出重点,促进农民增收。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体两翼”战略,围绕整村推进、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易地扶贫开发等扶贫项目,突出工作重点稳步推进。二是以扶贫项目为载体,因地制宜,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收入。三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
二、三产业转移,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优势,切实加强培训和转移工作,不断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3、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发挥资金效益。在项目资金管理上,继续坚持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度、项目责任人制度和扶贫资金项目公示公告制度,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项存储,封闭运行,树立扶贫资金是“高压线、救命钱”的思想。
4、积极引导贫困人口,发扬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精神,解决温饱、消除贫困。转变“要我干”的被 动思维方式为“我要干”的积极、主动、向上的思维方式。
5 、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单位帮扶,社会参与,各方支持的格局,在产业发展上在大水沟乡开展“无偿投入,有偿使用,长期滚动,受益群众”试点工作,在村容村貌整治上,组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整合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种渠道的资金,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力度,抓出亮点。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_____县扶贫开发工作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建县晚(1958年建县),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低下,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一是自然条件差。全县3096.86平方公里总面积中,没有一块足以1平方公里的平地,山高谷深,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局面没有根本得到改善,因灾年返贫的状况依然突出。二是贫困程度深。到20xx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67元以下还有8.09万人,其中758-1067元之间的3.27万人,758元以下的4.82万人。目前全县还有4150户20750人居住在茅草房、篱笆房或破房中,极少数特困农户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居不蔽风雨,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三是农民素质低。由于教育起步晚,科技落后,劳动者素质低,生产方式落后,思想观念陈旧,接受先进思想、先进观念和推广实用技术的能力缓慢,科技普及率低。四是县级扶持能力弱。因县域经济增收缓慢,县级可支配财力十分有限,谈不上拿出资金搞开发式扶贫。
三、贫困人口分布
(一)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分布
以1300元为贫困线标准,到20xx年年底,全县还有贫困人口142190人。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大兴镇总人口有48094人,其中贫困人口28352人,主要为哈尼族、彝族、瑶族,分布在牛洪、岔弄等11个村委会;戈奎乡总人口有20507人,其中贫困人口14664人,主要为哈尼族、彝族,分布在加梅、哈鲁等8个村委会;牛孔乡总人口31414人,其中贫困人口20591人,主要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分布在者俄、模东等12个村委会;大水沟乡总人口19174人,其中贫困人口12847人,主要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分布在大水沟、龙普等9个村委会;大黑山乡总人口有19862人,其中贫困人口12717人,主要为哈尼族、拉祜族,分布在拉龙、老白寨等8个村委会;半坡乡总人口9909人,其中贫困人口6005人,主要为哈尼族、拉祜族,分布在二甫、哈的等6个村委会;骑马坝乡总人口12711人,其中贫困人口8643人,主要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傣族,分布在莫洛、杯倮等8个村委会;三猛乡总人口24949人,其中贫困人口17715人,主要为哈尼族、彝族、分布在桐株、塔甫等8个村委会;平河乡总人口29213人,其中贫困人口20656人,主要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瑶族,分布在大头、东哈等11个村委会。
(二)未纳入规划贫困村数及分布
未纳入“十一五”期间整村推进规划和未扶持过的的贫困村数有426个,其中,大兴镇47个,戈奎乡25个,牛孔乡81个,大水沟乡63个,大黑山乡41个,半坡乡14个,骑马坝乡34个,平河乡54个,三猛乡67个。
(三)已扶持过但未解决贫困的村及分布
截止20xx年年底,已经扶持过的村寨有273个,其中,大兴镇36个,戈奎乡32个,牛孔乡31个,大水沟乡26个,大黑山乡32个,半坡乡14个,骑马坝乡28个,平河乡28个,三猛乡46个。但都未能脱贫致富,主要原因是:一是投入不足多为每个财政才补助15万元,由于_____县交通不便,建设成本高,而_____财政薄弱,无法增加投入,内地可建设2个项目村的资金在_____县只能建设一个项目,甚至1个也建设不了;二是自然灾害反贫,由于防灾能力弱等原因,脱贫后反贫现像严重。
四、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和政策建议
(一)基本思路
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统一领导,统一安排,主要工作思路是进一步加强路、电、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投资环境,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县级财源,增加群众收入;大力推广农村实用科学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开展卫生、文化、广电等设施建设,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通过十年努力,实现人均1亩基本农田地,户均3亩经济林果,人畜饮水困难得到解决,农户通电率达95%以上,巩固“普六”成果,实现“普九”目标,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
(二)目标任务
1、人均纯收入达到脱贫标准线以上,人均占有粮食360公斤以上;
2、解决贫困户的住房和困难问题;
3、基本解决适龄儿童入学难、贫困群众看病难、收听广播电视难等“八难”问题;
4、基本实现贫困村通简易公路和村内道路硬化;
5、户均发展1-2项稳定可靠的产业增收项目,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6、贫困乡(镇)、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农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为达到致富奔小康创造条件。
(三)具体措施
1、组织保障措施。县级扶贫开发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由县委、政府统一组织领导,县乡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具体负责规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县直各有关部门、各单位、各乡(镇)要积极参与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省、州、县挂钩帮扶单位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
2、资金保障措施。一是积极向上争取,确保中央、省、州下达到我县的各类扶贫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二是加大县级投入力度,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投入;三是积极组织社会各界支持扶贫开发,鼓励乡(镇)、村及贫困户加大自筹资金的额度(包括贫困户投工献料折算资金);四是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
3、政策保障措施。认真贯彻落实___、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扶贫政策法规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结合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制定和完善更加有利于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的特殊政策,吸引县内外各种经济组织和能人开发我县的各类资源,促进和带动县内经济发展。
4、技术保障措施。县直有关部门和乡(镇),要根据规划实施的项目任务,建立和完善切实可行的技术指标体系,从适宜技术的选择、应用和推广等方面搞好技术服务。
(四)政策建议
1、进一步加大万村建设千村推进的力度和社会帮扶力度。因我县山高谷深,交通不畅,群众贫困程度深,自我发展能力弱,项目建设成本高,向上级争取每年多增加万村建设千村推进项目,每个项目增加到50万元以上,以促进万村建设千村推进项目的顺利开展。
2、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要彻底拔掉穷根,必须重视经济和科技、教育、文化、人才,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走科技脱贫致富之路。但由于贫困,使大批少数民族儿童无法入学,或因家庭困难而中途辍学者居多,现代耕作方式和实用科学技术难以推广,因此向上级争取政策倾斜,在全县全面推行“三免”政策,每年补助一定的农业科技培训资金。
3、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我县尚有142190人分困线下,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向上级争取每年增加一定的产业扶贫资金,以增加农村经济收入,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4、增加安居房投入。_____县人民群众缺乏经济来源,无法增加投入,向上级组织争取项目资金,增加安居房建设资金,希望每户补助金额增加到6000元以上。
第11篇 教育局扶贫攻坚工作情况自评报告
在开展扶贫攻坚工作中,寻乌县教育局驻鹅湖村扶贫工作队,积极开展结对帮扶,确保扶贫工作目标精准;详细制订出实施方案,确保扶贫目标精准;深入村庄实地,确保结对帮扶工作精准。走访了扶贫户,确保扶贫工作家喻户晓;编制了“六个一”,确保扶贫资料完整无缺;录入了系统信息,确保系统信息真实完善;做实“四有”工作,提高了帮扶干部的能力。对照考核主要指标,现将驻鹅湖村的扶贫工作情况自查报告如下:
一、扶贫成效(30分)
1、挂点村农村贫困人口下降比例(分值15分,自查分15分)
根据《寻乌县农村扶贫开发刚要(2022-2023年)》要求,做好鹅湖村精准扶贫帮扶到户工作,加大扶贫力度,使贫困农户早日脱贫致富,到2023年达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目标。经研究确定2023年县教育局扶贫驻点村贫困户建档立卡342户1149人,实现全年贫困人口下降437人(其中:鹅湖村贫困户建档立卡43户146人,实现全年贫困人口下降35人;庄干村贫困户建档立卡143户506人,实现全年贫困人口下降203人;留车村贫困户建档立卡156户497人,实现全年贫困人口下降60户199人),贫困户下降人口占建档立卡人数的38.03%。
2、挂点村扶贫工作群众满意率(分值15分,自查分15分)
从县教育局领导干部结对帮扶的135户(其中:鹅湖22户、庄干17户、留车96户)贫困户中了解到,135户贫困户对县教育局驻村扶贫工作表示满意,满意率达100%。
二、组织领导情况(20分)
3、是否研究制定本单位扶贫工作规划(分值15分,自查分15分)
制订有《寻乌县教育局开展结对帮扶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寻教发〔2022〕51号)、《寻乌县教育局驻鹅湖村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计划》(寻教扶字〔2022〕1号)、《寻乌县教育局驻庄干村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计划》(寻教扶字〔2022〕2号)、《寻乌县教育局驻留车村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计划》(寻教扶字〔2022〕3号)、《鹅湖村扶贫攻坚工作规划》(寻教扶字〔2022〕10号)、《庄干村扶贫攻坚工作规划》(寻教扶字〔2022〕11号)、《留车村扶贫攻坚工作规划》(寻教扶字〔2022〕12号)
4、将扶贫工作列为每次班子会的固定议题(分值4分,自查分4分)
每月把扶贫工作列入班子会固定议题。(见会议记录)
5、单位支部书记(一把手)扶贫工作汇报情况(分值4分,自查分4分)
寻乌县教育局党总支书记、局机关支部书记和单位一把手定期向县扶贫办汇报扶贫工作。见《寻乌县教育局驻留车村“三送”工作情况汇报》(寻教扶报字〔2022〕1号)、《寻乌县教育局驻庄干村“三送”工作情况汇报》(寻教扶报字〔2022〕2号)、《寻乌县教育局驻鹅湖村“三送”工作情况汇报》(寻教扶报字〔2022〕3号)、《寻乌县教育局开展“进村听诉”大走访落实结对帮扶工作情况汇报》(寻教扶报字〔2022〕4号)、《寻乌县教育局驻留车村扶贫工作情况汇报》(寻教扶报字〔2022〕5号)、《寻乌县教育局驻庄干村扶贫工作情况汇报》(寻教扶报字〔2022〕6号)、《寻乌县教育局驻鹅湖村扶贫工作情况汇报》(寻教扶报字〔2022〕7号)、《2023年寻乌县教育局扶贫攻坚工作情况自查报告》(寻教扶报字〔2022〕8号)、《2023年寻乌县教育局驻鹅湖村扶贫攻坚工作情况自查报告》(寻教扶报字〔2022〕9号)、《2023年寻乌县教育局驻庄干村扶贫攻坚工作情况自查报告》(寻教扶报字〔2022〕10号)、《2023年寻乌县教育局驻留车村扶贫攻坚工作情况自查报告》(寻教扶报字〔2022〕11号)、《寻乌县教育局2023年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材料(总结)》(寻教扶报字〔2022〕12号)、《寻乌县教育局驻鹅湖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材料(总结)》(寻教扶报字〔2022〕13号)、《寻乌县教育局驻庄干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材料(总结)》(寻教扶报字〔2022〕14号)、《寻乌县教育局驻留车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材料(总结)》(寻教扶报字〔2022〕15号)
6、是否将扶贫开发工作考核纳入本单位年度目标管理责任考核指标体系(分值4分,自查分4分)
见《寻乌县教育局2023年扶贫攻坚工作考核办法》(寻教扶字〔2022〕45号)
7、落实结对帮扶机制(分值4分,自查分4分)
我局派出扶贫工作队驻村帮扶,由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局长王宏洲同志任队长,后备干部王侃驻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谢涛涛驻村担任村主任助理。实行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全覆盖,按照单位在编在岗干部情况安排结对帮扶干部,正科级领导结对帮扶8户、副科级领导结对帮扶6户、一般干部结对帮扶4户。每名干部“四有”资料齐全。见《寻乌县教育局开展结对帮扶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寻教发〔2022〕51号)名单、《黄永明同志帮扶农户脱贫工作计划》(寻教扶字〔2022〕13号)、《陈杰辉同志帮扶农户脱贫工作计划》(寻教扶字〔2022〕14号)、《谢涛涛同志帮扶农户脱贫工作计划》(寻教扶字〔2022〕15号)、《王宏洲同志帮扶农户脱贫工作计划》(寻教扶字〔2022〕16号)《刘继飘同志帮扶农户脱贫工作计划》(寻教扶字〔2022〕17号)、《黎天佑同志帮扶农户脱贫工作计划》(寻教扶字〔2022〕18号)、《温康平同志帮扶农户脱贫工作计划》(寻教扶字〔2022〕19号)、《林晓东同志帮扶农户脱贫工作计划》(寻教扶字〔2022〕20号)、《邝振梅同志帮扶农户脱贫工作计划》(寻教扶字〔2022〕21号)、《王 侃同志帮扶农户脱贫工作计划》(寻教扶字〔2022〕22号)、《凌钱贤同志帮扶农户脱贫工作计划》(寻教扶字〔2022〕23号)、《谢运华同志帮扶农户脱贫工作计划》(寻教扶字〔2022〕24号)、《黄小金同志帮扶农户脱贫工作计划》(寻教扶字〔2022〕25号)、《曾素琴同志帮扶农户脱贫工作计划》(寻教扶字〔2022〕26号)、《古桂玉同志帮扶农户脱贫工作计划》(寻教扶字〔2022〕27号)、《袁莉娟同志帮扶农户脱贫工作计划》(寻教扶字〔2022〕28号)、《蓝振球同志帮扶农户脱贫工作计划》(寻教扶字〔2022〕29号)、《曾红英同志帮扶农户脱贫工作计划》(寻教扶字〔2022〕30号)、《严瑞兰同志帮扶农户脱贫工作计划》(寻教扶字〔2022〕31号)、《邝志红同志帮扶农户脱贫工作计划》(寻教扶字〔2022〕32号)、《吴洪发同志帮扶农户脱贫工作计划》(寻教扶字〔2022〕33号)、《黄天朗同志帮扶农户脱贫工作计划》(寻教扶字〔2022〕34号)、《古琼华同志帮扶农户脱贫工作计划》(寻教扶字〔2022〕35号)、《朱秀兰同志帮扶农户脱贫工作计划》(寻教扶字〔2022〕36号)、《赵汉英同志帮扶农户脱贫工作计划》(寻教扶字〔2022〕37号)、《叶际传同志帮扶农户脱贫工作计划》(寻教扶字〔2022〕38号)、《黎海英同志帮扶农户脱贫工作计划》(寻教扶字〔2022〕39号)、《方 芳同志帮扶农户脱贫工作计划》(寻教扶字〔2022〕40号)、《邝燕英同志帮扶农户脱贫工作计划》(寻教扶字〔2022〕41号);寻乌县教育局驻鹅湖村扶贫工作队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制度》(寻教扶字〔2022〕42号)、《寻乌县教育局驻庄干村扶贫工作队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制度》(寻教扶字〔2022〕43号)、《寻乌县教育局驻留车村扶贫工作队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制度》(寻教扶字〔2022〕44号);以及帮扶记录、帮扶台帐(表册)
三、工作实施情况(50分)
8、开展调查研究(分值3分,自查分3分)
开展对已在册的扶贫对象认真开展再核查、再识别,进一步核实其家庭人口、资源状况、贫困现状、致贫原因、劳力状况、技能技术等情况,逐一分析梳理出因病、因残、因学、因灾、缺土地、缺水、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以及交通条件落后、自身发展意愿不足等具体致贫原因,实事求是逐户登记在册。对属贫困户但不在册的,按程序补录;对不属贫困户的,按程序及时调整出册。原拟定2023年鹅湖村贫困户建档立卡45户154人,实现全年贫困人口下降64人。通过精准再识别,确定2023年鹅湖村贫困户建档立卡43户146人,实现全年贫困人口下降35人。
局班子成员形成调研报告。见《温康平同志在开展留车村扶贫攻坚工作的调研报告》(寻教扶字〔2022〕4号)、《刘继飘同志在开展庄干村扶贫攻坚工作的调研报告》(寻教扶字〔2022〕5号)、《黄永明同志在开展鹅湖村扶贫攻坚工作的调研报告》(寻教扶字〔2022〕6号)、《王宏洲同志在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中提出的路径及对策》(寻教扶字〔2022〕7号)、《陈杰辉同志在鹅湖村开展扶贫攻坚工作中的村情调研报告》(寻教扶字〔2022〕8号)、《林晓东同志在开展留车村扶贫攻坚工作的调研报告》(寻教扶字〔2022〕9号)
9、大力宣传扶贫开发政策(分值2分,自查分2分)
大力宣讲《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寻发[2022]7号)、《关于开展结对帮扶、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寻发[2022]4号)、《关于优化寻乌柑橘产业发展意见》(寻办发[2022]6号)、《寻乌县扶持产业转型发展实施意见》(寻办发[2022]8号)、《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推进精准扶贫专项实施方案》(寻办发[2022]9号)、《寻乌县精准扶贫315产业发展帮扶模式》(寻乌县教育扶贫专项实施方案)(寻办字[2022]42号)等《扶贫攻坚文件汇编》;悬挂宣传标语,张贴宣传图片,发放宣传资料。同时,向扶贫户每户发放一本《赣州市精准扶贫农业发展百问》。
10、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分值5分,自查分5分)
认真做好贫困人口的摸底调查、识别、核实建档立卡工作。见调查摸底表
11、扶贫规划编制情况(分值2分,自查分2分)
见《寻乌县教育局驻鹅湖村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计划》(寻教扶字[2022]1号)、《鹅湖村扶贫攻坚工作规划》(寻教扶字〔2022〕10号)、《庄干村扶贫攻坚工作规划》(寻教扶字〔2022〕11号)、《留车村扶贫攻坚工作规划》(寻教扶字〔2022〕12号)以及结对帮扶干部个人工作计划。
12、“产业扶贫信贷”工作(分值2分,自查分1分)
提交了留车村陈孝武、邝贤娇两名农户的“产业扶贫信贷”的申请(“产业扶贫信贷”享受3至5万元信贷资金)陈孝武农户已申请小额信贷;提交了鹅湖村陈长娣、侯宗奇两名农户的“产业扶贫信贷”的申请(“产业扶贫信贷”享受3至5万元信贷资金),未审批。
13、贫困村“互助资金”运行管理情况(分值3分,自查分3分)见复印件
2023年鹅湖村存入了17.2万元的“互助资金”开展运行管理,全部得到回收;2023年留车村存入了30万元的“互助资金”开展运行管理,全部得到回收。
14、教育扶贫(分值4分,自查分4分)见寻乌县学生资助中心证明
鹅湖村岌上小组侯乐宝的女儿侯晨楠被南昌师范学院就读;鹅湖村岌上小组侯乐宝的儿子侯克辉被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就读;鹅湖村岌上小组侯天赐的儿子侯乐宁被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就读。
庄干村南村小组陈运年的儿女陈文秀、陈文明在井岗山大学、厦门大学就读;庄干村禾一小组陈皆全的儿子陈建国被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就读;庄干村禾二小组陈善华的女儿陈小莲在南昌工程学院就读;庄干村北村小组31号陈孝春的儿子陈同德在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就读;庄干村东风小组陈利民的女儿陈翠婷在苏州大学就读;庄干村东风小组陈孝永的儿子陈铭林在江西理工大学就读;庄干村东风小组陈国方的女儿陈佛娣在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就读;庄干村东风小组陈利民的儿子在陈俊豪被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就读;庄干村邝屋邝二小组邝振安的儿子邝伟英在江西财经大学就读;庄干村邝屋小组一组340号邝军胜的女儿邝冬梅在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读;庄干村联庆小组林通的女儿林红婷在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就读;庄干村林屋林松的女儿林慧珍在新余学院就读;庄干村南村小组陈全风的女儿陈阳珍在南昌师范学院就读;庄干村南村小组222号陈皆民的女儿陈艳红在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读;庄干村上新屋小组陈皆全的儿子陈韬在赣南师范学院就读;庄干村上新屋小组101号陈新文的女儿陈金莲在南昌工程学院就读;庄干村委永丰小组163号陈克林的女儿陈菊香在西南大学就读;庄干村文明塘小组二组62号陈全胜的女儿陈添娣在萍乡学院就读;庄干村窝尾山小组二组陈新平的儿子陈文春在江西水利职业学院就读;庄干村窝尾山小组六组陈晓梅的女儿陈慧玲在江西师范大学就读;庄干村窝尾山小组六组439号陈晓东的女儿陈玲在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就读;庄干村窝尾山小组四组陈皆添的女儿陈丽梅在江西财经大学就读;庄干村窝尾山小组四组陈皆丁的儿子陈月平在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读;庄干村窝尾山小组五组陈全华的儿子在赣南师范学院就读;庄干村窝尾山小组五组陈全凤的女儿陈贱玉在洛阳理工学院就读;庄干村下新屋小组88号邝四妹的女儿陈娜在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就读;庄干村新屋小组191号陈春斌的儿子陈盼岚在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读;庄干村中心小组左平的女儿左芸在鲁东大学就读。
留车村王金娣的小孩陈媛在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就读;留车村华村小组37号陈忠伟的小孩陈猛飞在南华大学就读;留车村礼公祠小组邝先禄的小孩邝云霞在江西农业大学就读;留车村礼公祠小组140号陈潜彪的小孩陈金招在江西服装学院就读;留车村沛上小组223号刘八妹的小孩谢静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就读;留车村群力小组108号陈干红的小孩陈梅芳在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就读;留车村上屋小组134号陈松林的小孩陈腾在深圳大学就读;留车村委会华新小组邝宏义的小孩邝金梅在东华理工大学就读;留车村下围小组98号邝海涛的小孩邝惠琳在赣南师范学院就读。
通过向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助学贷款项目,为他们每人发放贷款6000元。
15、就业扶贫(分值5分,自查分5分)
开展了橘橙黄龙病防控工作技能培训。鹅湖村侯乐伟的女儿侯艺娜幼师毕业,在留车中心幼儿园解决了临时就业人员的帮扶工作、鹅湖村侯国强的女儿侯艳萍幼师毕业在县幼儿园解决了全员聘用的幼儿教师编制、留车村陈东强的女儿陈慧幼师毕业在县幼儿园解决了全员聘用的幼儿教师编制;安置了鹅湖村贫困户邝根清、庄干村陈忠仁、留车村陈琼在留车中心校临时就业人员的门卫岗位。见聘用合同
16、产业帮扶:落实扶贫到户一户一策项目、培育一个带动贫困户增收的产业示范基地、村“两委”党员干部、农村致富能手结对帮扶贫困户。
(1)制订一户一策贫困户家庭实际得2分,不符合不得分;帮扶措施落实到位,经验收合格资金100%发放到位得4分,其他按资金发放比例得分(分值6分,自查分6分)
见《鹅湖村扶贫攻坚工作规划》(寻教扶字〔2022〕10号)、《庄干村扶贫攻坚工作规划》(寻教扶字〔2022〕11号)、《留车村扶贫攻坚工作规划》(寻教扶字〔2022〕12号)以及结对帮扶干部个人工作计划
(2)开展了结对帮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2分;效果一般的得1分;未开展结对的不得分(分值2分,自查分2分)
见《寻乌县教育局开展结对帮扶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寻教发〔2022〕51号)和结对帮扶干部个人工作计划
(3)有50亩以上产业示范基地的得3分,没有的不得分(分值3分,自查分3分)
鹅湖村正在坝尾自然村规划200亩的产业示范基地;留车村正在沿河附近规划50亩的蔬菜基地。
17、移民搬迁扶贫(分值3分,自查分3分)
向上争取库区移民项目资金20万元,在鹅湖村坝尾自然村实施“村庄整治”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上争取山区移民项目资金30万元,在留车村车站附近实施“移民新村”基础建设。
18、基础设施扶贫:扶贫项目实施情况(分值8分,自查分8分)见拨付单复印件和施工合同
(1)筹集帮扶资金6万元,分别拨付鹅湖、庄干、留车三个行政村,用于改善村两委办公条件。
(2)向上争取十二五扶贫项目资金20万元,在鹅湖村新建老年协会活动场所项目工程。
(3)向上争取资金扶贫奖补资金项目35万元,在鹅湖村修建了“后龙岗至下林”的水泥路、春耕路为一体村庄通组道路1.8公里。
(4)向上争取18万元资金,用于庄干小学标准化建设:围墙180米、校门、硬化操场1500平方米、值班室30平方米,解决办学难问题。
(5)向上争取资金16万元,在庄干村岌头至窝尾山道路硬化工程建设。
(6)向上争取资金20万元,装修庄干村委办公场所及建立计划生育室工作。
(7)向上争取资金40万元,在留车村上沛村民小组硬化村道800米;群丰村民小组硬化村道600米。
(8)向上争取资金15万元,在留车村野猪坑水库维修水利设施。
19、宣传报道、创新经验情况(分值2分,自查分2分)
第12篇 2023县精准扶贫工作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通过实地察看扶贫开发项目,走访农户了解贫困现状,召集镇村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和特困群众开展座谈,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此调研报告。
一、全县基本情况及贫困现状
全县20个乡镇(场)辖348个行政村(居委会),经调查统计汇总,总户数为138839户,603478人,总劳动力数为343674人,外出务工人数达138707人,占总劳动力的40.4%。全县版图面积38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万亩,人均耕地0.9亩,其中:水田面积98107亩,旱地面积431193亩;山林面积252万亩,水面面积42.4万亩。2023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5亿元,与2023年相比增长45.3%;财政总收入7.1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87亿元,与2023年相比分别增长67.9%、10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5亿元,与 2023年相比增长116.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462元,与2023年相比增长31%;农民人均纯收入4493元,与2023年相比增长 30.5%。
xx县的贫困现状及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贫困人数多。据各乡镇(场)填报,全县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贫困户有87201 户,25955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2.2%,其中纳入扶贫对象的49916户、172186人;35428户60401人享受低保,5599人享受五保供养。二是贫困程度深。全县有79764户不能达到安全饮水标准,占总户数的57.5%;疾呆傻残的人口达22772人,占总人口数的3.8%;有 48713户仍然居住在草房或土坯房,占总户数的35.1%;有2405户没有通电,有212个自然村没有通公路。三是致贫原因多。除自然条件原因没有脱贫外,全县因灾、因病、因学、因工程致贫的有41618户,占总贫困户的47.7%。其中因灾致贫的有13770户,占15.8%;因病致贫的有 18476户,占贫困户的21.2%;因学致贫的有7325户,占贫困户的8.4%;因工程致贫的有2047户,占贫困户的2.3%。
二、近几年扶贫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近几年,全县抢抓国家“连片开发”项目试点、国家“雨露计划”试点、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机遇,着力构建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模式,正确处理输血与造血、扶贫与扶智、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帮扶工程、信贷扶贫等项目工程,较好地完成了阶段性扶贫开发目标,农村贫困状况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扶贫工作得到了省、市高度肯定,省委、省政府两次在十堰召开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推进会,都安排了到xx县现场观摩。主要体现在:
1、重点实施整村推进,村庄面貌大为改观。投入专项扶贫资金9800万元,启动了36个纳入“十二五”扶贫规划的重点村建设。按照“村村晴雨畅通”的目标,新修、维修村组公路150公里,打通了一大批生态旅游路、经济循环路、通村断头路等,有效解决了部分扶贫村行路难、发展难的问题;统筹水利、移民、发改、扶贫等单位的改水项目,大力实施人畜饮水工程,新修、维修各类人畜饮水工程513处,铺设饮水管道126千米,大部分农户吃上了自来水;投资285 万元,扶持建设村支部35个,提升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化水平;对鲍竹路沿线980户实施了村庄环境整治,着力打造净化、亮化、美化的扶贫示范点;注重教育卫生事业建设,重点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普及,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2023年启动实施的12个重点村全面通过省市验收,2023年启动实施的12个扶贫重点村规划项目已完成80%,2023年启动实施的12个重点村大部分项目已经启动实施。
2、稳步抓好迁移扶贫,生存环境逐步好转。近年来,全县共投入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资金1374万元,其中扶贫搬迁1305户、1044万元;生态移民 1098人、330万元。狠抓重点村搬迁,按照户均不超过8000元的补助标准,在重点村扶贫搬迁783户,到户资金626万元,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突出试点区搬迁,按照全县统一布局,突出抓了柳陂、青曲、鲍峡三镇的相对集中搬迁试点。柳陂镇投入扶贫搬迁资金215万元、搬迁269户,生态移民115人、到户资金35万元,打造了卧龙岗社区扶贫搬迁与移民内安相结合的搬迁移民亮点;在青曲镇扶贫重点村搬迁151户,到户资金 120万元,生态移民550人,到户165万元,打造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亮点;在鲍峡镇扶贫重点村搬迁177户,到户资金142万元,生态移民67 人,到户资金20万元,为鲍竹路沿线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奠定了基础。兼顾零散户搬迁,对深山和库区等生存条件特别恶劣的农户实施搬迁移民,扶贫搬迁194 户,到户资金155.2万元;生态移民366人,到户资金110万元。
3、强力推进连片开发,示范效应得到体现。抢抓“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新机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强有力推动,在项目区茶店、柳陂2个乡镇6个村规划60个建设项目,试点区投入资金9534.6万元,占规划计划投资的166%以上,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200万元,部门投入及社会帮扶8144.6万元,群众自筹390万元,2181户农户得到有效扶持,直接受益贫困户806户3255人。试点区人均纯收入达4288 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3580元,分别比实施前有了明显提高。扶贫连片开发试点工作取得产业特色凸显、基础明显改善、示范带动增强的良好成效。
4、大力发展支柱产业,脱贫致富后劲增强。围绕“调精乡村旅游产业、调大核桃产业、调强蔬菜产业、调活养殖产业”的工作思路,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规划进村入户要求,打造示范样板,逐步形成偏远乡镇核桃带、城郊国道沿线种蔬菜、深山溪水乡村游的产业发展格局;启动36个重点扶贫村产业建设,新发展产业基地7.02万亩,人平1.3亩。其中,蔬菜2万亩,核桃3.6万亩,其他1.4万亩,发展养殖小区11个。如南化塘镇发展核桃3万余亩,青山九里岗村新建千亩茶园,宏阳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养殖规模已达到3000余头;启动9个村互助资金试点项目,发放互助资金总量就达104.97万元,746户社员从互助社借款。如谭家湾镇核桃树垭村五组贫困户赵明海从事生猪养殖,因资金紧张陆续向互助社借款2次,累计借款1万元,去年出栏生猪220头,年收入增加3 万元。同时,全县投放扶贫小额贷款129万元,扶持900余贫困户发展种养业,人均年增收450元。
5、倾斜扶持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扶持郧府、统香、渝川等一批市、县级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已向渝川、郧府、统香等十几家龙头企业贴息1000多万元,拉动贷款3.3亿元。其中,向渝川贴息300余万元,拉动贷款近一个亿,带动10余个乡镇发展蔬菜产业,使蔬菜产业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把九龙瀑作为乡村旅游业的龙头给予扶持,贴息50万元,拉动贷款1500万元,使景区各项设施逐步配套到位,景区收入大幅增加,景区沿线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带动作用,实施“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龙头带产业、产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大户带整村”的有效带动机制。如丰神林果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发展核桃产业基地3000余亩,带动周边3个村 300多农户走上致富道路。以十堰市扶贫产业示范园为平台,围绕县域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引进推广农业优良品种30余个,推广适用技术20余项,新开发农产品近2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