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信用社情况自查报告
信用社情况自查报告
我社根据《xx农村信用社财务会计工作现场检查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本社的财务会计工作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自查,现就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会计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
我社在工作中严格执行财务工作规程,全面提升财务工作质量,明确各个岗位职责,使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以明确责任,防止舞弊。做到钱帐分管,双人临柜,交接手续完备。
二、关于现金、重要空白凭证、有价单证的管理情况
我社一直以来加强对现金的管理,实施内部监督,无账款不符现象;把重要空白凭证以及有价单证纳入综合业务系统管理,并设有手工登记簿,做到帐实相符。
三、关于会计的核算情况
在财务核算上,严格业务处理程序的管理,严格财务审批制度,保证会计数据正确合法。但是在对帐工作方面有欠缺的地方,有些对公支票户的对帐单不能及时收回,对对帐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关于存、借贷业务的核算情况
对于存款业务能够按照《会计法》的有关规定操作。借贷业务明确了记账人员与审批人员、经办人员的职责权限,借贷手续合规,使用利率正确。
五、关于支付算、联行往来方面
本社在这一方面无随意压票现象,联行往来按规定对帐,算业务岗位的设置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六、关于挂失业务管理
本社的挂失业务一般只有凭证和密码的挂失,挂失手续齐全,无虚拟挂失现象。
七、关于财务管理
在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本社严格按照《会计法》的规定,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根据实际发生的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登记会计账簿。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法规,所发生的各项业务事项均在依法设置的会计账簿上统一登记、核算,依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确保数据真实、有效。
在营业费用方面,我社明确费用的支出和开支标准,遵守费用支出的审批程序,杜绝浪费现象的发生。为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在固定资产购置时,严格按照联社规定的程序进行采购,并根据有关规定,建立了账簿、款项和实物核查制度。递延资产按规定分期摊销。
八、关于会计档案管理
我社按规定整理、装订会计核算资料,归案装订及时、完整、合规。
九、关于股金管理
我社股金的账务管理不规范,有总分不合的现象。分户帐的余额小于总帐的余额。
通过自查,我社在财务管理和财务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严格管理是做好财务工作的重要保障,今后的工作中我社一定要加强财务会计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完善财务会计制度,规范财务管理行为。通过自查工作的开展充分认识到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今后我们要依托信息化,规范基础管理,强化经费监督,深化服务内涵,扎扎实实地把财务会计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2篇 农村信用社队伍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人才队伍建设事关企业的兴衰,特别是政策性、知识性、专业性比较强的金融企业,显得更加重要。农村信用社能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才队伍建设是前提和保证,因此,农村信用社就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出适合自身业务发展的各层次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只有各层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农村信用社工作的整体效率才能最大地提高。结合笔者对该单位实际情况进行调研,由此而引发了对目前农村信用社队伍建设的一份浅见。
一、信用社基本情况
蒙阴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贾庄信用社位于蒙阴县最北端,比较偏远,为辖内九个行政村0.9万人提供金融服务。截至目前,该社各项存款余额达到6027万元,贷款余额达到2942万元,实现营业收入286万元,各项业务稳步发展。
1、人员情况:该社现有干部职工11人,平均年龄在37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干部职工5人,占员工总数的45%。
2、岗位设置:贾庄信用社现在设置主持工作主任一名,内勤主任一名,主管会计一名,借据岗兼立据岗一人,柜组会计2人,复核员一人,出纳员一人,外勤业务人员2人。由于单位业务相对较少,地理位置偏远,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所以单位人员情况基本保持不变,人员相对较少,基本保持最原始的业务操作流程,有的员工还身兼两职,除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外,给业务发展也带来不便,对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形成了一定的阻力,制约了业务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管理体制不顺,用人机制不活。1996年与农业银行脱钩前,农村信用社历年接收的新员工大多数是顶替、照顾的内部职工子女,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行社脱钩后,尽管采取了很多措施,加大培训力度,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再加上近几年来,从大中院校引进了二十几名大学生,但是由于受体制原因的影响,仍然满足不了现在的需求,一时还不能改变现在的状况,形成了队伍老化、制度不活、竞争软化的落后局面。
(二)、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老化,高素质复合性人才严重匮乏。一是缺乏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熟悉金融业务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二是缺乏精通计算机专业知识,科技应用能力强的技术人才;三是缺乏精通法律的专业人才;四是缺乏公关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强的市场开发人才。
三、对策及建议
(一)、发现人才,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一是要善于发现人才,世上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确不常在。这说明发现和识别人才关键是各级领导要甘当新时代的伯乐。二是要有求才爱才之心,善于把握人才的本质特征,要从不同类型人才、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特点出发,把握不同人才不同特征,避免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不同类型的人才,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发挥人才的最大潜能。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和煅炼力度,人才不是与生俱来的,知识在于积累,天才来自勤奋,人才在于培养,要为农村信用社有知识、有理想、有道德、事业心强,爱岗敬业的年青员工创造多岗位煅炼的机会,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对他们进行培养。四是要明确用人标准,做到按需配置。要明确人才队伍建设的内涵,要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选择各层次所需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要注意平衡德与才的关系,有德无才是庸才,有才无德是坏才,如果一个有才能的人,没有甘于奉献、大公无私的敬业精神,一心只想贪图享乐的话,那么,才能越大破坏力越强。因此,要从规避道德风险入手,从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标准方面扼制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
(二)、提高一线窗口人员操作水平。营业人员服务质量的优劣,操作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信用社在社会公众中的信誉和形象,现阶段农村信用社人员紧缺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一线缺少各类熟练操作业务的营业人员,因此,农村信用社建设一支业务操作水平精湛的一线操作人才队伍尤其重要更是农村信用社提升综合竞争能力的根基。
一是要加强业务岗位人才队伍的岗位轮换,把一线人员培养成一专多能的业务能手,逐步实行按职务、职称、岗位取酬的激励机制,能者多劳多得,劣者少劳少得,视员工的能力可以低职高聘,也可以高职低聘,这样既有利于人才在本地区间的合
理流动,也有利于促进人员分流,优化全系统员工队伍。
二是加强培训,加快一线人才队伍新业务、新知识的更新速度。要改变农信社管理人员知识结构的落后面貌,短期内单靠外部高等院校输送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还必须坚持抓好后续教育,积极创造学习型人才培养机制。为先天文化知识水平不足业绩优秀的员工加油充电,提高文化知识,业务理论水平,适应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可以从现有用工中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
一批优秀人才输送到专业院校脱产学习,通过单位、个人双方负担教育投入的办法,毕业后给与相应的待遇。从而实现结构调整与现有人员盘活的双重战略。
三是实行岗位等级管理,严格员工绩效考核。建立激励和教育机制,正确引导员工自觉加强业务知识、业务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实行调整与发掘现有人力资源潜能双重战略一是要推行全员聘用制,把职
务和职称评聘全面纳入结构比例控制,真正引入竞争机制,全方位推进优化组合。根据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各用人单位和应聘人员实行双向选择,不分地域,竞争上岗,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以绩取酬。
第3篇 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情况调研报告1
农村信用社推进以县级联社为统一法人的经营管理体制,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和讨论的焦点问题。当今,农村信用社改革不论是推行股份商业化经营体制,或是推行了以县联社为一级法人的经营体制,信贷管理依然是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加强信贷管理,提高信贷资金的周转速度、使用质量和使用效率,最大限度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度。为此,本文拟就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的现状、问题、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略作探讨。
(一)目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的现状
1、信贷管理运行体制。目前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运行推行的是集体管理决策、分级授信授权体制,从省级联社到基层信用社都相应成立了信贷管理审查(咨询)、审批委员会(信用社设立审贷小组),各委员会下面还专业设置有信贷管理和风险管理部门,并辅助监事会的监督和理事长的否决作用。从程式上看,信用社为贷前调查岗,县联社信贷管理与风险管理部门为贷中审查、评估岗,委员会(包括省、市两级咨询委员会)则为贷款的最终审批岗。这种采取民主化集约管理、程式化审查审批的模式,对于超过授信授权的贷款的确取到了规避信贷风险、防止“一长独大”、控制操作风险的效用。
2、信贷管理运行规则。农村信用社一直推行的是“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经营原则,是靠资金组织——资金运用——资金管理——资金利润的经营规则来生存和发展。准确的说,负债经营决定信贷资产扩张的规模和扩张的数量,资金运用决定信贷资产的周转速度和周转质量,信贷管理决定信贷资金的安全和质量,资金利润则是信贷管理运行的唯一目的——效益性和赢利性。明显可以看出,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在整个信贷资金管理运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管理好了信用社信贷资金,也就管好了一盘棋和走活了一盘棋。
3、信贷管理评级授信流程。信用社对借款人发放贷款,首先得予以评级,其次再给授信,并套用“信息采集→信用等级测算与认定→授信额度测算与认定”设定的格式,这是对原来只凭一份申请书、一页调查表、一张借据合同就决定贷款的是否发放,无疑是很大的进步。因为评级坚持了客观、公正的原则,是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来综合评价客户的信用等级的。而授信则是以评级为依据和基础,来确定借款人在某一期限内申请贷款、信用卡透支等用信的最高额度。信用社对借款人评级授信实行动态管理,适时调整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
4、信贷管理运行的责任追究制。信贷管理责任追究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责任人的责任追究。这种责任主要是对贷前调查岗不尽职调查的第一责任人进行追责;二是对审查失职的责任追究。这种责任主要是对联社信贷管理和风险管理部门人员的追责;三是对集体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这种责任主要是对审贷委员会成员及联社理事长的追责。从追责的程度上看,有“五三二开”的作法,也有“七二一开”的做法,即调查机关负责50%或70%的责任,审查机关负责30%或20%责任,审批机关负责20%或10%的责任。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型的推行责任追究,既体现了风险同控、责任共担的原则,也强化了农村信用社信贷的运行管理。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有了上述相对较好的信贷管理与运行现状,按理说农村信用社在信贷领域就不应该存在大的问题,但事实上即或是规章制度再健全、操作流程再规范、体制运行再合理、处罚机制再有力,也不可避免地隐埋着以下问题,并不可遏制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着。其具体表现在于:
1、垒大户贷款越垒越大。在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中,最头痛的问题之一就是垒大户贷款。这些垒大户贷款,主要是借款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或流动资金的紧张,在没有偿还原借款的情形下,再要求追加借款而信用社多为被动牵制的行为。再就是在长期的经营中,信用社为保全债务,通过利转本长期积累形成的。由原来的几万元翻到十几万元,原来的十几万元翻到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导致客户在偿还债务的主观意识上悲观消极。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没偿还债务信心;二没偿还债务承受能力;三也失去了信用。从而造成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日趋恶化,看活却不活,看似正常却不正常。比如,某县级联社原只发放给某水泥厂几百万元贷款,现在因利转本已达到了二千多万元,形成了重大风险。
2、冒名、借名贷款触目惊心。一方面,由于信用社在前些年的粗放管理经营,一些别有用心的借款人钻信用社信贷管理的漏洞和政策的空子,利用假身份证、假户口簿冒名贷款;另一方面,就是少数信用社的信贷员人为为借款人造假冒名、借名贷款,从中谋取个人私利和好处。这两方面的贷款不仅过去有,现在也依然存在着,且潜藏有很大的案件隐患。如近期某市银监部门针对农村信用社正开展有声势、大规模的假、冒名贷款专项治理活动,就可见其存在的严峻性和严重性。除此,更有甚者采取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不入账的办法,违规经营,非法某利,无论内在的还是外在的都给信用社经营带来了巨大破坏性和生存危机。
3、化整为零贷款难以遏制。这类情况在各地农村信用社均普遍存在着,也是诱发案件高发的原因之一。其具体表现就是一些信贷员或某些审贷机关,为了掩盖超权贷款行为,把超过授权的大额贷款通过多笔多头、化整拆散的形式发放出去,有意违反信贷管理的约束。比如某县基层信用社主任利用只有一万元的贷款权利,短时期内就给某客户发放了三百多毛笔达三百多万元的违章贷款,并造成重大损失(已立案查处,当事人被判刑)。再如某联社信贷部门在授权范围内发放化整为零的贷款也屡见不鲜,且大多行为是出于关系与自身利益因素而为,上行下效,导致了信贷管理的混乱和不少案件的诱发。
4、行政干预贷款难收回。农村信用社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作为一级地方金融服务机构,很大的程度上都无法回避与行政部门打交道和受其制约。这种特殊的背景也将长期地保存下去,且难以更改。基于此,行政干预农村信用社贷款的行为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也将会是一个永远解决不了的症结。比如某县在清并农村基金会时,为了缓解兑付存款所带来的压力,以某部门的名义向信用社贷款三百万元,至今除还少数本息外,已结欠本息达五百多万元,成为历史问题。又如某县直管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向信用社借贷累计达四百多万元,并欠息二百多万元,均形成了严重的不良。另外,行政干预信用社投资城建、企改、工业项目的贷款也不在少数,且有相当一部分已形成了不良,引起了很大的负面反响。
5、贷款运行的不对称。主要表现在:贷前信用分析阶段,获得的贷款信息不完全,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不高。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信用评估、财务分析知识和经验,以致贷款时发放了调查不充分、信贷资料有缺陷、抵押物变现力差、不足值的贷款;贷款的审批阶段,未严格把关贷款审批条件,贷款集中程度过高,过分集中于某一借款人、某一行业、某一种类贷款,致使贷款风险相对集中,贷款金额超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无力偿还;贷款发放阶段,由于监督不力,存在“重放轻收轻管”的现象,贷款发放出去后根本没有按照信贷事后操作规程去执行等等。
6、信贷人员素质的失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数量有限,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很大,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现象;在风险的预测方面,有的信贷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凭主观经验的成分较重,用经验代替制度。加之由于管理体制原因以及改革步伐相对滞后,部分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工作主动性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些自然加大了贷款管理的难度。
(三)对策与建议
1、建立信贷资产运行长效管理和监管机制。
其一,信贷资产运行真正意义上的“零风险”是不存在的,但从管理角度出发,降低最大风险度,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因此,管好信贷资产要从源头抓起,坚持“人是第一要素”的信贷管理经营理念,只有管好人才能从根本上管好信贷资产,因为人是物质创造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唯一管好信贷资产基础的基础,是信贷管理实施长效管理的最好保障。其二,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看到,信用社在信贷资产管理上,也重视了管理,操作与审批程序也有效大改进。但最大的的问题是,对放出后的贷款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因此,要借信贷上线改革的东风,全面加强信贷风险的监管,经常及时跟踪放出贷款的事后检查,发现风险苗头,立即发出预警信号,抓好风险管理监督防范,努力控制贷款的“不作为”风险。
2、严把“四关”,提高新增贷款的质量。
一是实行四岗制(即调查岗、审查岗、审批岗、检查岗),把好审、贷、查三权分离关。要改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在操作规程上必须借鉴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凡新发放的贷款,不论金额大小均不得单人操作。通过审、贷、查环节方能发放,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有效机制,违者追究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二是实行贷款权限区别控制,把好贷款风险关。即改变一概以金额大小确定贷款审批权限的做法,而是要根据各信用社信贷营销环境、信贷资产质量、信贷管理水平,以及经营管理能力,区别对待,科学授权授信。三是实行抵押物现场鉴定,把好抵押物足额、变现关。应对贷款抵押物实行县联社鉴定制,其做法是:由县联社成立鉴定小组,负责对贷款的抵押物进行合法性、合规性,及市场实际价值现场鉴定。并根据抵押物所在地理位置、商业价值建筑物构造等不同情况,对抵押值与贷款额之间的比例实行区域差别,做出鉴定意见,确定贷款的最高限额。四是实行法律顾问制,把好贷款手续合法关。应在县联社一级设置专门的法律咨询机构,配备既懂法律,又懂金融业务的骨干为法律顾问。并行文明确:县联社大额贷款必须经过法律顾问签署意见,方能研究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3、改进信贷管理方法,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体制。
一是按照“预防为主”的思想,构筑信贷风险防范多道“防火墙”。要建立全员参与,全体相关人员监督的内控机制,使信贷业务的上下部门或上下岗位的接口得到有效控制,确认并掌握业务部门或流程中的风险控制点,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以便能够迅速进行风险的识别、衡量、防范、处置。二是实行信息化管理,建立完整、真实、灵敏的信息数据与统计分析系统,提高信贷决策的科学性。在受理每笔贷款前,先在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或本行业联网的计算机中进行查询,防止多头贷款和垒大户贷款,对有不良贷款记录的实行信贷制裁。三是建立纠正和预防、控制程序,确保信贷管理的持续改进。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经常性的稽核审查制度,采取具体的纠正、预防措施,以不断评价、发现、改进信贷流程,推进信贷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显得尤为必要。
4、以人为本,加强对信贷人员的管理和提高其素质。
一是要合理核定信贷岗位,充实调整信贷人员,使信贷人员数量达到员工总人数的30%。要优先选拔年轻的、文化层次较高的,思想作风优良、与农民感情深厚的人员,把他们充实到信贷岗位锻炼。成绩突出的,要优先提拔,提高信贷人员的群体活力。二是强化员工培训,提高信贷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建立规范的培训管理程序,保持信贷人员教育、培训、技能、经验、职务锻炼、知识更新等工作的持续开展。重点对信贷人员进行敬业爱岗教育和责任心的培养,积极培育其市场意识、营销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建立贷款责任追究制,切实加大对违规违纪放贷行为的查处力度。继续严格执行贷款发放的终身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完善贷款“四包”(即包放、包管、包收、包效益)内容,并加强经常性的检查。同时,对信用社员工实行考试、考评、考核“三考”制度,定编定岗定责定任务,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差者退,调动干部职工敬业爱岗争上游、尽职尽责创一流的工作积极性,建立起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
5、打造诚信政府应从根本上引起高度重视。
金融经济需要社会诚信,只有确立基本诚信原则,才能保证金融环境健康稳定发展。而政府的诚信、公正就是社会诚信的最根本保证。政府诚信可以影响部门诚信,部门诚信可以影响单位诚信,单位诚信可以影响个人诚信,而个人诚信就会形成强大的社会诚信,有了社会诚信作强力的保障,就不愁没有良好金融信用环境。可见,政府作为领导者,就更应以身作则,率先为范,以诚信为本,努力塑造一个言行一致,带头守信的政府。特别是在信贷领域就更不要缺失信用和用权力去干预信用,而影响了自己的威信和形象。
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情况调研报告2
根据《关于对xx市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管理使用现场检查情况的通报》(xx银发[20xx]70号)内容,和支农再贷款自查中存在的问题,现将有关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台帐设置及使用不规范,未能明确反映借款人有关情况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个别信用社没有设置台帐或台帐与借据不符。
对支农再贷款台帐登记、发放和归还情况,只是逐户登记金额和日期,未能真实反映出各个借款人的详细使用状况。
整改情况:要求各信用社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对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实施细则》有关规定操作,利用每月1号会计例会时间,加强对再贷款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实现统一的帐务处理方法,明确反映借款人再贷款的使用及归还情况,真实反映再贷款的使用进度,达到支农再贷款帐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对再贷款使用投向不准,存在贷款用于非农业,贷户身份为非农户现象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个别农村信用社再贷款投向非农业,此类现象不符合《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再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再贷款应集中用于发放农户贷款,重点解决农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储运业和农村消费信贷等方面合理资金需求”的要求。
整改情况:接到《通报》以后,联社对再贷款使用投向不准的信用社,及时下发了限期整改通知书,要求涉及问题的信用社在20xx年12月底之前整改完毕,并给予了通报批评。对问题较为突出的顺店社,要求该社尽快出台整改意见报联社计划信贷科,联社将视情况作进一步处理并监督整改,确保支农再贷款投向的合规性。
三、贷款存在逾期,致使支农再贷款形成风险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部分贷款存在逾期现象,个别信用社为完成年度其他各项工作任务,在支农再贷款方面疏于管理,使部分贷款没有换据或没有及时收回。
整改情况:对贷款出现逾期的现象,已专项向领导作出了汇报,现已协调资产科出台了以下意见:
一是对20xx年以来新发放形成不良的贷款必须收回,否则按照禹农信联〔20xx〕142号文件规定严肃处理。
二是要对20xx年以来新发放贷款到期必须收回,发现1笔形成不良的,信用社主任就地免职。
三是对于账面中隐含的大量不良贷款,要求各信用社必须迅速行动,该换据的换据,该起诉的起诉,争取在年底前解决这部分问题。
四、对再贷款发放使用中存在垒大户现象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在检查中发现,个别信用社为逃避监督,简化贷款审批手续,把大额贷款化整为零垒大户,增加了支农再贷款的风险。
整改情况: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以前年度信息系统不对称及监督管理不完善等原因造成。今后,联社业务科将严格把关,审查一笔贷款,先通过“信贷咨询系统”查询把关,无质疑的,再建议审批备案。对一户多笔、垒大户等以逃避联社审批为目的发放的贷款,联社业务科在加强监督的同时,将积极协调稽核部门进行后续稽核,凡出现此类情况的信用社,一经发现,将给予严肃处理并督促整改。
五、贷款发放手续不完善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个别信用社发放支农款时手续不规范。
如借款合同中还款计划没有正常登记,缺乏对贷户的还款约束;调查报告流于形式;借款用途与调查报告用途不符;借据与合同要素不全等。
整改情况:今后,联社将进一步严格贷款手续,要求各信用社无论贷款金额大小,必须签订借款合同,并在合同中明确记载借款人的还款计划及结息方式,确保贷款发放手续的完整有效。同时,对贷款借据要素填写不齐全的信用社,要求查明原因,并在12月底前整改纠正完毕;对没有写出真实、详细调查报告,缺少有关贷款资料的信用社,要求信贷员及时补充信贷资料,做好贷后检查,把贷款风险降至最低。今后,若再发现调查报告不真实、贷款手续不完善等现象,联社将对信贷“四岗”人员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或行政处罚。
支农再贷款因为额度较小,发放面积较大,点多面广,工作量较大,因而信用社管理工作出现顾此失彼。下一步,我联社将认真按照《管理办法》的规定要求,严格操作程序,落实管理责任,加强监督检查,搞好业务指导,引导信用社积极调整信贷投向,大力支持农户以种、养、加工业为主的合理资金需求,进一步转变经营观念,完善服务手段,积极在辖内开展信用创建工作,管好,用好,用活支农再贷款,使支农资金真正惠及到广大农户,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4篇 关于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社推进以县级联社为统一法人的经营管理体制,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和讨论的焦点问题。当今,农村信用社改革不论是推行股份商业化经营体制,或是推行了以县联社为一级法人的经营体制,信贷管理依然是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加强信贷管理,提高信贷资金的周转速度、使用质量和使用效率,最大限度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度。为此,本文拟就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的现状、问题、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略作探讨。
(一)目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的现状
1、信贷管理运行体制。目前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运行推行的是集体管理决策、分级授信授权体制,从省级联社到基层信用社都相应成立了信贷管理审查(咨询)、审批委员会(信用社设立审贷小组),各委员会下面还专业设置有信贷管理和风险管理部门,并辅助监事会的监督和理事长的否决作用。从程式上看,信用社为贷前调查岗,县联社信贷管理与风险管理部门为贷中审查、评估岗,委员会(包括省、市两级咨询委员会)则为贷款的最终审批岗。这种采取民主化集约管理、程式化审查审批的模式,对于超过授信授权的贷款的确取到了规避信贷风险、防止“一长独大”、控制操作风险的效用。
2、信贷管理运行规则。农村信用社一直推行的是“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经营原则,是靠资金组织——资金运用——资金管理——资金利润的经营规则来生存和发展。准确的说,负债经营决定信贷资产扩张的规模和扩张的数量,资金运用决定信贷资产的周转速度和周转质量,信贷管理决定信贷资金的安全和质量,资金利润则是信贷管理运行的唯一目的——效益性和赢利性。明显可以看出,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在整个信贷资金管理运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管理好了信用社信贷资金,也就管好了一盘棋和走活了一盘棋。
3、信贷管理评级授信流程。信用社对借款人发放贷款,首先得予以评级,其次再给授信,并套用“信息采集→信用等级测算与认定→授信额度测算与认定”设定的格式,这是对原来只凭一份申请书、一页调查表、一张借据合同就决定贷款的是否发放,无疑是很大的进步。因为评级坚持了客观、公正的原则,是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来综合评价客户的信用等级的。而授信则是以评级为依据和基础,来确定借款人在某一期限内申请贷款、信用卡透支等用信的最高额度。信用社对借款人评级授信实行动态管理,适时调整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
4、信贷管理运行的责任追究制。信贷管理责任追究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责任人的责任追究。这种责任主要是对贷前调查岗不尽职调查的第一责任人进行追责;二是对审查失职的责任追究。这种责任主要是对联社信贷管理和风险管理部门人员的追责;三是对集体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这种责任主要是对审贷委员会成员及联社理事长的追责。从追责的程度上看,有“五三二开”的作法,也有“七二一开”的做法,即调查机关负责50%或70%的责任,审查机关负责30%或20%责任,审批机关负责20%或10%的责任。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型的推行责任追究,既体现了风险同控、责任共担的原则,也强化了农村信用社信贷的运行管理。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有了上述相对较好的信贷管理与运行现状,按理说农村信用社在信贷领域就不应该存在大的问题,但事实上即或是规章制度再健全、操作流程再规范、体制运行再合理、处罚机制再有力,也不可避免地隐埋着以下问题,并不可遏制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着。其具体表现在于:
1、垒大户贷款越垒越大。在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中,最头痛的问题之一就是垒大户贷款。这些垒大户贷款,主要是借款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或流动资金的紧张,在没有偿还原借款的情形下,再要求追加借款而信用社多为被动牵制的行为。再就是在长期的经营中,信用社为保全债务,通过利转本长期积累形成的。由原来的几万元翻到十几万元,原来的十几万元翻到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导致客户在偿还债务的主观意识上悲观消极。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没偿还债务信心;二没偿还债务承受能力;三也失去了信用。从而造成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日趋恶化,看活却不活,看似正常却不正常。比如,某县级联社原只发放给某水泥厂几百万元贷款,现在因利转本已达到了二千多万元,形成了重大风险。
2、冒名、借名贷款触目惊心。一方面,由于信用社在前些年的粗放管理经营,一些别有用心的借款人钻信用社信贷管理的漏洞和政策的空子,利用假身份证、假户口簿冒名贷款;另一方面,就是少数信用社的信贷员人为为借款人造假冒名、借名贷款,从中谋取个人私利和好处。这两方面的贷款不仅过去有,现在也依然存在着,且潜藏有很大的案件隐患。如近期某市银监部门针对农村信用社正开展有声势、大规模的假、冒名贷款专项治理活动,就可见其存在的严峻性和严重性。除此,更有甚者采取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不入账的办法,违规经营,非法某利,无论内在的还是外在的都给信用社经营带来了巨大破坏性和生存危机。
3、化整为零贷款难以遏制。这类情况在各地农村信用社均普遍存在着,也是诱发案件高发的原因之一。其具体表现就是一些信贷员或某些审贷机关,为了掩盖超权贷款行为,把超过授权的大额贷款通过多笔多头、化整拆散的形式发放出去,有意违反信贷管理的约束。比如某县基层信用社主任利用只有一万元的贷款权利,短时期内就给某客户发放了三百多毛笔达三百多万元的违章贷款,并造成重大损失(已立案查处,当事人被判刑)。再如某联社信贷部门在授权范围内发放化整为零的贷款也屡见不鲜,且大多行为是出于关系与自身利益因素而为,上行下效,导致了信贷管理的混乱和不少案件的诱发。
4、行政干预贷款难收回。农村信用社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作为一级地方金融服务机构,很大的程度上都无法回避与行政部门打交道和受其制约。这种特殊的背景也将长期地保存下去,且难以更改。基于此,行政干预农村信用社贷款的行为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也将会是一个永远解决不了的症结。比如某县在清并农村基金会时,为了缓解兑付存款所带来的压力,以某部门的名义向信用社贷款三百万元,至今除还少数本息外,已结欠本息达五百多万元,成为历史问题。又如某县直管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向信用社借贷累计达四百多万元,并欠息二百多万元,均形成了严重的不良。另外,行政干预信用社投资城建、企改、工业项目的贷款也不在少数,且有相当一部分已形成了不良,引起了很大的负面反响。
5、贷款运行的不对称。主要表现在:贷前信用分析阶段,获得的贷款信息不完全,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不高。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信用评估、财务分析知识和经验,以致贷款时发放了调查不充分、信贷资料有缺陷、抵押物变现力差、不足值的贷款;贷款的审批阶段,未严格把关贷款审批条件,贷款集中程度过高,过分集中于某一借款人、某一行业、某一种类贷款,致使贷款风险相对集中,贷款金额超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无力偿还;贷款发放阶段,由于监督不力,存在“重放轻收轻管”的现象,贷款发放出去后根本没有按照信贷事后操作规程去执行等等。
6、信贷人员素质的失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数量有限,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很大,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现象;在风险的预测方面,有的信贷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凭主观经验的成分较重,用经验代替制度。加之由于管理体制原因以及改革步伐相对滞后,部分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工作主动性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些自然加大了贷款管理的难度。
(三)对策与建议
1、建立信贷资产运行长效管理和监管机制。
其一,信贷资产运行真正意义上的“零风险”是不存在的,但从管理角度出发,降低最大风险度,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因此,管好信贷资产要从源头抓起,坚持“人是第一要素”的信贷管理经营理念,只有管好人才能从根本上管好信贷资产,因为人是物质创造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唯一管好信贷资产基础的基础,是信贷管理实施长效管理的最好保障。其二,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看到,信用社在信贷资产管理上,也重视了管理,操作与审批程序也有效大改进。但最大的的问题是,对放出后的贷款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因此,要借信贷上线改革的东风,全面加强信贷风险的监管,经常及时跟踪放出贷款的事后检查,发现风险苗头,立即发出预警信号,抓好风险管理监督防范,努力控制贷款的“不作为”风险。
2、严把“四关”,提高新增贷款的质量。
一是实行四岗制(即调查岗、审查岗、审批岗、检查岗),把好审、贷、查三权分离关。要改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在操作规程上必须借鉴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凡新发放的贷款,不论金额大小均不得单人操作。通过审、贷、查环节方能发放,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有效机制,违者追究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二是实行贷款权限区别控制,把好贷款风险关。即改变一概以金额大小确定贷款审批权限的做法,而是要根据各信用社信贷营销环境、信贷资产质量、信贷管理水平,以及经营管理能力,区别对待,科学授权授信。三是实行抵押物现场鉴定,把好抵押物足额、变现关。应对贷款抵押物实行县联社鉴定制,其做法是:由县联社成立鉴定小组,负责对贷款的抵押物进行合法性、合规性,及市场实际价值现场鉴定。并根据抵押物所在地理位置、商业价值建筑物构造等不同情况,对抵押值与贷款额之间的比例实行区域差别,做出鉴定意见,确定贷款的最高限额。四是实行法律顾问制,把好贷款手续合法关。应在县联社一级设置专门的法律咨询机构,配备既懂法律,又懂金融业务的骨干为法律顾问。并行文明确:县联社大额贷款必须经过法律顾问签署意见,方能研究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3、改进信贷管理方法,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体制。
一是按照“预防为主”的思想,构筑信贷风险防范多道“防火墙”。要建立全员参与,全体相关人员监督的内控机制,使信贷业务的上下部门或上下岗位的接口得到有效控制,确认并掌握业务部门或流程中的风险控制点,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以便能够迅速进行风险的识别、衡量、防范、处置。二是实行信息化管理,建立完整、真实、灵敏的信息数据与统计分析系统,提高信贷决策的科学性。在受理每笔贷款前,先在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或本行业联网的计算机中进行查询,防止多头贷款和垒大户贷款,对有不良贷款记录的实行信贷制裁。三是建立纠正和预防、控制程序,确保信贷管理的持续改进。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经常性的稽核审查制度,采取具体的纠正、预防措施,以不断评价、发现、改进信贷流程,推进信贷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显得尤为必要。
4、以人为本,加强对信贷人员的管理和提高其素质。
一是要合理核定信贷岗位,充实调整信贷人员,使信贷人员数量达到员工总人数的30%。要优先选拔年轻的、文化层次较高的,思想作风优良、与农民感情深厚的人员,把他们充实到信贷岗位锻炼。成绩突出的,要优先提拔,提高信贷人员的群体活力。二是强化员工培训,提高信贷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建立规范的培训管理程序,保持信贷人员教育、培训、技能、经验、职务锻炼、知识更新等工作的持续开展。重点对信贷人员进行敬业爱岗教育和责任心的培养,积极培育其市场意识、营销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建立贷款责任追究制,切实加大对违规违纪放贷行为的查处力度。继续严格执行贷款发放的终身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完善贷款“四包”(即包放、包管、包收、包效益)内容,并加强经常性的检查。同时,对信用社员工实行考试、考评、考核“三考”制度,定编定岗定责定任务,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差者退,调动干部职工敬业爱岗争上游、尽职尽责创一流的工作积极性,建立起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
5、打造诚信政府应从根本上引起高度重视。
金融经济需要社会诚信,只有确立基本诚信原则,才能保证金融环境健康稳定发展。而政府的诚信、公正就是社会诚信的最根本保证。政府诚信可以影响部门诚信,部门诚信可以影响单位诚信,单位诚信可以影响个人诚信,而个人诚信就会形成强大的社会诚信,有了社会诚信作强力的保障,就不愁没有良好金融信用环境。可见,政府作为领导者,就更应以身作则,率先为范,以诚信为本,努力塑造一个言行一致,带头守信的政府。特别是在信贷领域就更不要缺失信用和用权力去干预信用,而影响了自己的威信和形象。
第5篇 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社改革之后的现状如何?下面是小编提供的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情况调研报告,供参考!
我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从xx年初起步,至今已经进行了两年半时间。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根据《xx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要求,组织了以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产权模式改革,并顺利争取到人民银行发行的xx万元专项央行票据。目前,已进入改革和央行票据兑付的关键时期,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恳请市委、市政府予以支持。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所做的主要工作
农村信用社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很艰巨的工作,同时改革成功对地方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又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次改革是在管理体制、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等方面的一次全面改革,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改革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明确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
二是改革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交由省级政府负责,明确由银监会依法行使对农村信用社的金融监管职能;
三是消化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国家在资金、财税、利率等多方面给予农村信用社政策扶持。我市的改革突出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清产核资摸清家底。清产核资是保证信用社改革顺利进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核实信用社的资产负债状况,充分反映经营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为深化改革、强化管理、防范风险明确工作方向和重点。按照省改革试点领导小组下发的实施方案的要求,市农村信用联社聘请xx省审计厅对市联社以xx年12月31日为基准日,进行了全面的清产核资工作,重点是对各项贷款、抵债资产、投资业务、存放及拆放资金、其他资产中的坏账损失和固定资产进行清理,登记造册,并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根据现行会计财务制度如实和认定损失。经过审计,核准了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情况,摸清了家底。
(二)增资扩股壮大实力。改造股权设置、构建新的产权关系,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要目标。xx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增资扩股工作得以在全市铺开,市直大部分部门和各乡镇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当年募集股金xx万元,这一股金余额一直保持到现在。今年六月末,投资股占xx%,企业法人股占xx%。股权结构达到要求。但当时的增资扩股工作,由于仓促上阵、很多细节考虑不周,加上部分地方宣传和思想认识不到位,相当一部分股金存在虚假问题,导致一直到现在,股金合规性问题都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三)发行票据按季监测。争取中央银行专项票据的发行,是xx年重点抓的一项工作。通过扎实的工作,我们的发行申请一次性通过了人总行的审查,也是全省首批获得票据发行的联社。9月1日人行与联社签订发行央行专项票据协议,正式发行xx万元票据,其中置换不良贷款xx万元、历年亏损xx万元。票据发行后,人行按季对信用联社进行现场检查,重点检查增资扩股的真实合规性、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处置和清收不良贷款的真实合规性、地方政府承诺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强化内部管理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实际进展情况等五个方面。每次检查,问题主要集中在股金真实性和置换不良资产方面。针对查出来的问题,人行提出整改建议,市信用联社也想了很多办法认真整改,但有些问题因为诸多原因整改也难有实质性改变。今年6月11日,人行专门对联社进行了一次法人谈话,研究了更为具体的解决办法。但有些问题联社自身实在无法解决,只有向市委、市政府汇报,请求市委、市政府拿出意见予以支持。
(四)建立法人治理框架。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这次农村信用改革的主要目的。中央银行专项票据发行与兑付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农村信用社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也就是国务院提出的花钱买机制原则。市信用联社从去年底着手这块工作,重点是完善三会制度。 通过了新的市联社章程,重新组建了理事会、监事会机构,规范了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议事规则,建立起决策、经营和监督相互制衡的初步机制,并按照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四自原则建立健全了以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为主体内容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同时在信贷管理、财务管理、稽核、安全保卫、劳动用工等方面也建立完善了一批规章制度,促进经营机制的有效转变。应该说,这只是初步建立起了法人治理框架,离真正的高标准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有差距。
(五)扩张规模改善经营。改革以来,我市农村信用社按照立足xx、面向三农、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迅速扩大经营规模,不断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既支持了xx经济的发展,又有效地改善了自身经营状况。到xx年6月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xx亿元,比年初增加xx亿元,比xx年末增加xx亿元。其中三农贷款余额xx亿元,比年初增加xx亿元,比xx年末增加xx亿元,市信用联社已经成为xx城乡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和重要支撑。到xx年6月末,全市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达xx亿元,比改革前增加xx亿元,增长xx%。与此同时,市信用联社的财务状况也得到显著改善。按照一级法人,统一核算,授权经营,分级考核的原则,实行了联社统一核算的体制,财务状况不断好转,盈利能力逐步增强。xx年末,市信用联社一举摘掉亏损的帽子,盈利xx万元。今年上半年盈利xx万元,比xx年末扭亏增盈xx万元。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形势
目前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如何进一步优化法人治理结构,一个是如何尽全力争取央行专项票据的顺利兑付。对于前一个问题,现在各地都有各地的做法,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地市的经验来做,同时法人治理结构也不是近期能彻底改观的,只能慢慢来。现在最迫切的问题是,要迅速解决几个具体问题,尽快达到央行专项票据兑付的条件。
按照与人行签订的协议,我市信用联社今年四季度就可以开始申请兑付央行专项票据。兑付央行专项票据硬指标是两个,一是资本充足率要达到x%,二是不良资产比例比xx年末下降x%。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1、从资本充足率这个指标来看,6月末我市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为xx%,离x%的要求还有xx个百分点的差距。xx年增资扩股时,央行专项票据具体的兑付考核标准还没制定下发,所以我市当初增资扩股是按照达到4%的标准来进行的。但央行专项票据具体的兑付考核标准下发后,其中一项标准对我市很不利,就是要把呆滞贷款的40%直接在资本净额中扣减。我市信用社现有呆滞贷款xx万元,其中的xx%即xx万元扣减后,资本净额变为xx万元,使得资本充足率为xx%。人总行制定的标准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唯有想办法增加资本充足率。
解决资本充足率问题的直接途径只有两个,一个是增资扩股,还有一个就是减少扣减因素,也就是想办法减少呆滞贷款数额。从目前的状况看,增资扩股这条路难以行得通,理由有两个,一是从过去增资扩股的实际情况来看,后遗症非常大。xx年搞的相当一部分增资扩股,这两年的时间,不知有多少人要退股。而按照股金管理的规定,个人股必须是三年后还要符合相关条件,才能退股。原来的股金都做了很复杂、艰苦的工作才保留了下来,现在再去增资扩股,不仅不现实,甚至会对信用社的形象和声誉都有不良影响。即便是采取行政手段也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二是省联社的态度也不赞成再来搞一次增资扩股。目前只有走减少呆滞贷款数额这一条路了。这是我们请求市委、市政府支持的一个方面的工作。
现有的呆滞贷款直接清收,实现起来也很困难。xx年6月末,市信用联社呆滞贷款余额xx万元。这块贷款中,金天公司贷款余额xx万元(含贤成集团承债xx万元)、生资公司贷款余额xx万元,两家就占总额的xx%。其他的都属于零星小户,好收的通过这几年的大力清收都已经收了,即便花再大的力气,对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作用也是微不足道。因此,要想降低呆滞贷款余额以提高资本充足率,必须从金天和生资公司这两家企业想办法。而目前金天公司已向法院提出了破产申请,该债权如何落实,如何变为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一个因素,是需要研究的问题。生资公司已于xx年4月25日被法院判决偿付市信用联社贷款本金xx万元,至今没有执行到位,也是需要想办法的一个方面。
2、从不良资产占比这个指标来看,总体上我市达标没有问题,但仍然存在一个具体问题,就是置换不良资产处置率不达标。要求是xx%以上,但到xx年6月末,市信用联社的置换不良资产处置率为xx%,尚欠xx%。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两个:
一是置换不良资产的处置涉及的部门多,需协调的工作量大。根据《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兑付考核操作程序》(银发[xx]247号)规定,信用社对因确实存在困难,无法收回的置换资产,除逐笔说明无法收回的原因外,还要提供九种法律证明文件或其他相关证明文件复印件,而出具这些证明文件的职能部门涉及到乡镇政府、法院、工商、税务、国土、房产、经委等。从市信用联社目前处置进度和质量看,效果不理想。就是已经处置的置换不良贷款,中间有相当一部分手续不合要求,主要也是相关证明材料不合要求。这方面市委、市政府要要求有关部门和乡镇给予支持。
二是大额置换资产处置无能为力。在置换的xx万元的呆帐贷款中,原天纺集团xx元,占比高达xx%,其于xx年实行改制,市信用联社债权已被悬空,出具相关的处置证明材料无法实现。
以上问题能否解决,表面上看只是涉及到xx信用联社能否把xx万元的央行专项票据变为自己的资金。深层次地分析,如果解决不了,我们面临的形势,就不仅仅是一个央行专项票据兑付不了的问题,而是会直接影响到xx信用联社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联社的生存问题。
首先,改革将可能功亏一篑。自xx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抓信用社改革,市信用联社在人民银行、银监办的大力支持下,改革试点实施进展顺利,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xx年顺利增资扩股xx万元,不良贷款比改革前下降了xx%;xx年顺利完成了统一法人改革,全面加强了内部管理并按照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原则,建立并逐步健全了激励和约束机制,经营效益稳步提高,防范和控制风险能力不断增强。这些成果的取得是建立在央行票据的成功发行的基础上的。目前央行票据已经发行两年,到了兑付的关键时期,而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处置是票据申请兑付时考核的两项核心指标,又恰恰是xx联社的软肋,并且靠其自身的努力是无法达到要求的。从已经兑付央行票据的地区情况来看,兑付的标准越来越具体,考核指标延伸的范围越来越大,指标扣减项越来越多,现场检查越来越细,其目的都是为了贯彻花钱买机制这个原则。如果我们的票据不能如期兑付,政治影响上就说明我们的改革没有成功。前期我们为改革所做的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劲。
其次,支农实力受到大幅削弱。存款是信用社信贷资金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但随着近年来资本市场逐渐火爆和投资渠道的增加,信用社的筹集环境和渠道受到考验。今年上半年,全市信用社的存款仅增加xx万元,这是近几年少见的。目前,受央行数次调高存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信用社的筹资成本、融资难度也随之增加。这些直接影响了信用社支持三农作用的发挥。如果央行票据兑付了,xx联社将陡增xx万元的无成本资金来源,资金实力、支农实力将大大增强。如果不能兑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垂手可得的馅饼瞬间灰飞烟灭。从信用社来看,是可用资金减少,支农实力削弱,但对全市而言,缺少xx万元信贷资金对xx经济增长质量和速度的影响将是长期和深远的。
再次,经营风险必将集中显现。票据不能如期兑付,人行就会收回已发行的票据,退回置换的历年亏损和不良贷款,由此资本充足率将下降到xx%;同时,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双升,呆账贷款将直接增加xx万元,不良贷款占比将达到xx%以上。根据银监部门的《农村信用社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的考核评级标准,结合上述指标,市信用联社将被评为6级,而评级结果为6级的,表示信用社面临严重的信用危机和支付问题,已经无法采取措施进行救助,需要立即实施市场退出,予以关闭或重组。即便不退市,在《xx银监局有问题银行特别监管办法(试行)》中规定,对不良贷款率8%以上且不降反升的、法人机构资本充足率8%以下的认定为有问题银行,将采取一项或多项特别监管措施,即增加非现场监管内容、增加现场频率、责令其停办部分业务、暂停其开办新业务等,按照此规定,市信用联社的资本充足率xx%,不良贷款占比超xx%的状况,将被省银监局列为有问题银行而采取一项或多项特别监管措施,使市信用联社的经营步履维艰。
第四,极易诱发挤兑风险。若市信用联社的专项央行票据在明年上半年不能兑付,市联社会面临两难困境。一方面,明年上半年内xx万元的资格股因陆续到期而面临退股压力。退股后,xx联社的资本充足率将一泻千里,xx联社也将面临退市的危险。另一方面,若为确保票据兑付,只能顶住压力不予退股,这又极有可能诱发挤兑风险,无疑会激发无法想象的社会矛盾,势必危及全市金融稳定,甚至触及到社会稳定。
三、解决xx信用联社央行票据兑付问题的意见建议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xx]15号)以及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xx政发[xx]4号)文件精神,为确保市信用联社专项央行票据如期兑付,特提出如下解决途径:
(一)两个途径解决资本充足率问题。
途径之一:市政府用优质资产置换市信用联社的呆滞贷款。以降低呆滞贷款余额,提高资本充足率。市委、市政府能否考虑用开发区、商业繁华区的土地、房屋等优质资产,将市联社的xx万元呆滞贷款全部置换。按照人行的资本净额须扣减xx%呆滞贷款的标准,置换后市联社的资本净额可以少扣减xx万元,资本充足率将达到5.89%,从而达到兑付要求。
途径之二:市政府以现金或优质资产捐赠给市信用联社,增加其资本公积,从而提高资本净额。经测算,如市政府向市信用联社捐赠xx万元的现金或其它资产,将使其资本充足率达到xx%,从而达到兑付要求。
无论采取以上哪种途径,按照票据兑付有关要求,必须在今年年底前入账,在年终决算表中反映出来。否则,明年兑付也将成为泡影。
(二)协调落实四方协议。xx年3月28日,为落实市信用联社的债权,市政府、市联社、金天贸工农股份有限公司、xx金天纺织有限公司四家签订了《四方协议》,在该协议中明确了原金天贸工农股份有限公司所欠的12931万元的债务分配方案,即:由新公司立据承债2602万元、原公司现金偿还660万元、市政府承诺一年内以现金偿还贷款1238万元或有效资产抵债、余下的8431万元及利息继续由原公司承担。这一协议至今未落实,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组织相关部门落实四方协议,以盘活市联社不良贷款。
(三)协调落实大额置换资产债权,提高置换资产处置率。重点是协调落实天纺集团等逃废的信用社债权,以提高市信用联社置换资产的处置率。
(四)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及乡镇的关系,为置换资产处置提供便利。恳请市委、市政府出面,要求乡镇政府及法院、工商、税务、国土、房产、经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协助配合,支持市信用联社对已置换的贷款依规依法进行处置。建议用政府名义出台支持文件,重点是出具相关文件资料的证明。
(五)加强信用环境建设,打造信用xx。一是督促乡镇落实市委、市政府对信用社的扶持政策;二是转化落实以往企业逃废信用社的债务;三是确保信用社胜诉案件执结率达到80%以上;四是充分运用行政手段,加大对公职人员贷款、行政事业单位贷款、乡镇企业贷款和村组集体贷款的清收力度,确保拖欠信用社的贷款收回率达到80%以上;五是改善区域金融生态建设的行政环境。
第6篇 农村信用社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社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人才队伍建设事关企业的兴衰,特别是政策性、知识性、专业性比较强的金融企业,显得更加重要。农村信用社能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才队伍建设是前提和保证,因此,农村信用社就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出适合自身业务发展的各层次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只有各层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农村信用社工作的整体效率才能最大地提高。结合笔者对该单位实际情况进行调研,由此而引发了对目前农村信用社队伍建设的一份浅见。
一、信用社基本情况
蒙阴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贾庄信用社位于蒙阴县最北端,比较偏远,为辖内九个行政村0.9万人提供金融服务。截至目前,该社各项存款余额达到6027万元,贷款余额达到2942万元,实现营业收入286万元,各项业务稳步发展。
1、人员情况:该社现有干部职工11人,平均年龄在37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干部职工5人,占员工总数的45%。
2、岗位设置:贾庄信用社现在设置主持工作主任一名,内勤主任一名,主管会计一名,借据岗兼立据岗一人,柜组会计2人,复核员一人,出纳员一人,外勤业务人员2人。由于单位业务相对较少,地理位置偏远,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所以单位人员情况基本保持不变,人员相对较少,基本保持最原始的业务操作流程,有的员工还身兼两职,除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外,给业务发展也带来不便,对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形成了一定的阻力,制约了业务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管理体制不顺,用人机制不活。1996年与农业银行脱钩前,农村信用社历年接收的新员工大多数是顶替、照顾的内部职工子女,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行社脱钩后,尽管采取了很多措施,加大培训力度,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再加上近几年来,从大中院校引进了二十几名大学生,但是由于受体制原因的影响,仍然满足不了现在的需求,一时还不能改变现在的状况,形成了队伍老化、制度不活、竞争软化的落后局面。
(二)、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老化,高素质复合性人才严重匮乏。一是缺乏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熟悉金融业务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二是缺乏精通计算机专业知识,科技应用能力强的技术人才;三是缺乏精通法律的专业人才;四是缺乏公关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强的市场开发人才。
三、对策及建议
(一)、发现人才,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一是要善于发现人才,世上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确不常在。这说明发现和识别人才关键是各级领导要甘当新时代的伯乐。二是要有求才爱才之心,善于把握人才的本质特征,要从不同类型人才、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特点出发,把握不同人才不同特征,避免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不同类型的人才,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发挥人才的最大潜能。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和煅炼力度,人才不是与生俱来的,知识在于积累,天才来自勤奋,人才在于培养,要为农村信用社有知识、有理想、有道德、事业心强,爱岗敬业的年青员工创造多岗位煅炼的机会,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对他们进行培养。四是要明确用人标准,做到按需配置。要明确人才队伍建设的内涵,要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选择各层次所需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要注意平衡德与才的关系,有德无才是庸才,有才无德是坏才,如果一个有才能的人,没有甘于奉献、大公无私的敬业精神,一心只想贪图享乐的话,那么,才能越大破坏力越强。因此,要从规避道德风险入手,从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标准方面扼制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
(二)、提高一线窗口人员操作水平。营业人员服务质量的优劣,操作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信用社在社会公众中的信誉和形象,现阶段农村信用社人员紧缺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一线缺少各类熟练操作业务的营业人员,因此,农村信用社建设一支业务操作水平精湛的一线操作人才队伍尤其重要更是农村信用社提升综合竞争能力的根基。
一是要加强业务岗位人才队伍的岗位轮换,把一线人员培养成一专多能的业务能手,逐步实行按职务、职称、岗位取酬的激励机制,能者多劳多得,劣者少劳少得,视员工的能力可以低职高聘,也可以高职低聘,这样既有利于人才在本地区间的合理流动,也有利于促进人员分流,优化全系统员工队伍。
二是加强培训,加快一线人才队伍新业务、新知识的更新速度。要改变农信社管理人员知识结构的落后面貌,短期内单靠外部高等院校输送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还必须坚持抓好后续教育,积极创造“学习型”人才培养机制。为先天文化知识水平不足业绩优秀的员工加油充电,提高文化知识,业务理论水平,适应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可以从现有用工中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一批优秀人才输送到专业院校脱产学习,通过单位、个人双方负担教育投入的办法,毕业后给与相应的待遇。从而实现结构调整与现有人员盘活的双重战略。
三是实行岗位等级管理,严格员工绩效考核。建立激励和教育机制,正确引导员工自觉加强业务知识、业务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实行调整与发掘现有人力资源潜能双重战略一是要推行全员聘用制,把职务和职称评聘全面纳入结构比例控制,真正引入竞争机制,全方位推进优化组合。根据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各用人单位和应聘人员实行双向选择,不分地域,竞争上岗,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以绩取酬。
第7篇 对乡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贤庠信用社支农基本情况
2.不断简化贷款手续,为支持三农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近几年来,信用社在切实转变观念、积极筹措资金、增加信贷投入的同时,深入农户,及时了解农民的心志,努力简化贷款手续,切实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得到了广大农户的肯定。例如:在黄避岙乡塔头旺村实行送贷上门、农户联保的模式;在辖区范围内评定信用户、信用村,实现农户随到随贷的方式。
二、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改进支农服务几点建议
1.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坚定支农信念不放松。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网点在农村的日益萎缩,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这正如朱总理指出的,农村信用社要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为达到这一目标,农村信用社员工一要主动下乡(村),多了解农户、个体户和农村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状况;二要切实加强对信贷政策的宣传力度;三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四要正确处理防范化解风险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及时增加对三农信贷投入。
2.准确定位经营方向,坚定服务目标不放松。即始终不渝地为农业、农村、农户提供优质服务,合理掌握和调整贷款投向,努力增加信贷投入,大力开展消费信贷业务。
3.灵活掌握经营方式,坚定优化服务手段不放松,要大力推进小额农贷,进一步推广使用贷款证,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原则进行管理。二要积极推广农民联保贷款制度,切实解决农民贷款担保抵押难的问题。
第8篇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情况调研报告
一、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小额信贷业务的现状
1、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撤离县及县以下基层机构,目前仍在农村开展业务的国有银行分支机构寥寥无几。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从县域基层以下撤退,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也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与农业农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
二、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的风险表现
1、道德风险:
与其他贷款不同,小额信贷以其“无需提供贷款抵押”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扶贫功能,降低了抵押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成本。但其缺陷是农信社对“无需提供贷款抵押”要承担一定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从农村信贷机构方面看,有的农村信贷机构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对信贷人员行为的管制和激励机制,有的农村信贷机构人员素质低下,不能很好地处理小额信贷资金发放和收回过程中的调查、计划、决策、信息处理和风险管理工作,这是导致道德风险的重要原因。从农户方面看,由于受小额信贷无抵押的影响,农户产生依赖思想。一部分农民习惯性地认为,小额信贷是扶贫贷款,是“救济款”,是不需要偿还的或不要利息的政府贴息贷款,还款意识薄弱,抱着能拖就拖的心理。有少数农户从贷款一开始就无还贷念头,存在恶意拖欠行为。由于居住集中,有些农民会效仿自己的邻居、亲朋好友恶意拖欠贷款,甚至不理解主动还贷的行为。还有个别农户把借来的小额信用贷款转手放高利贷以牟取不法利益。有的借用信用证、身份证,冒名借用小额信用贷款。有的“凑零为整”,最终使贷款集中于一家一户。种种情况说明由农户所引发的道德风险不容忽视。
2、利率因素:
国际上成功小额贷款的存贷差要高达8%-15%左右。在中国,由于不需要建立新的金融组织来发放小额信贷,加之贷款的方式也较国外简便,因此,成本可能比国外同类贷款低一些,但可能也需要5%-7%左右的利差。在目前农村信用社资金成本在3.5%左右的情况下,贷款利率在8%-10%左右才能使项目自负盈亏。而从实际执行结果看,我国绝大多数小额信贷项目执行的都是低利率政策,都没有从财务自立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制定一个合理的利率水平。在低利率的情况下,借贷者可能不注重贷款使用的效率,从而导致了高违约。另外,如果利率定得太低,虽对农户有利,却易被非农户或其它部门分割抢占,引发各种腐败现象。这样,真正需要低息扶贫贷款的农户却得不到贷款,而那些富裕农户、工商业者和政府干部反而能得到贷款。他们在获得贷款后往往并不运用于生产经营,按市场利率或灰色市场的高利率转手贷出就能获利。结果造成在低利率政策条件下,社会各阶层都会出来争夺这份资源,往往使贷款难以到达真正的贫困者手中,也使借款者难以产生精心经营的压力和动力。
3、信用评定制度不健全
小额信贷理论认为,农信社贷款对象应是具有一定还款能力和还款愿望的中低收入阶层,我国目前对还款能力和还款愿望的评价是以农户信用等级高低为标准的。因此,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的准确度与真实度成为决定还贷率高低的重要环节。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信用档案资料不够准确及时,评级带有盲目性;信用评价受多方干扰与影响,如村干部照顾关系评级,带有明显的偏向性,虚报数据和信用等级;评级缺乏复审,呈单一性。信用等级不准确,贷款额度核定不科学,甚至可能造成不够条件获得贷款的人也借此获得贷款。一些地方政府、村委会在协助农信社工作的过程中,认为信用的评定是一件有责无利的份外之事,还有些地方为了获得“信用村(镇)”的荣誉称号,在信用评定工作中不严格把关,这给小额信贷埋下了极大的风险隐患。
三、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防范对策
1、建立和完善小额信贷的激励机制
一是对农户的激励。信用社可根据农户信用等级状况和还款情况,建立动态的数据资料库,对按时还款的农户给予更优惠的服务。二是改变农信社对信贷员的单一激励机制,即由单一的负激励转变为正负激励机制并举。三是对信用社的激励。人民银行对收贷率高的信用社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如在分配制度上给予更大的灵活性,在再贷款的安排上给予更优惠的条件等。
2、确定合理的小额信贷利率
要让参与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赢利,这是这些金融机构愿意扩大并持续提供小额信贷的根本保证。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渐深入,银行商业化的程度提高,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如果农村信用社在小额信贷项目中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又得不到有关部门的补助,那么目前开展得轰轰烈烈的小额信贷工作就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更大规模地深入发展下去。要使参与小额贷款的金融机构赚钱,国际经验证明最关键的因素是利率的高低。小额信贷与银行一般贷款的操作程序不同,有额度小、成本高的特点,因此较高的存贷差才能弥补操作成本。
3、建立有效的信用等级评价制度
农户个人信用是信用社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的依据,是控制信用社贷款风险的基本要求。第一,要进一步完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统一操作规范,提高信用评级的层次和质量,整体推进农村的信用环境建设。第二,要加强与村委的联系,村委会是信用社与农户之间建立信贷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当资金紧缺时可以帮助农户和信用社建立信贷联系,为农户和信用社取得“双赢”的效果做出贡献。由于村“两委”比农信社信贷员更了解本村农户人品、经营能力、经济收入状况、信誉状况等等,他们参与信用户评定和授信额度核定,能有效防范不知情放贷风险。同时,由于信用户评定和授信额度由农信社、村“两委”和村民代表等集体核定,并张榜公布,接受村民监督,在操作程序上可以有效地防范信贷过程中的内部道德风险和信息不清。第三,要加大信用等级评价的硬件投入,健全资料档案,逐项认证审查核实,并且对农户的信用档案实行电子化管理。农户资料要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农户实际情况。第四,要明确评级责任。农户的基本状况及信用反映等由村组干部负责审查把关,并签字负责,信用等级初评由信贷员负责,避免因不负责。
第9篇 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情况报告
市委、市政府:
我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从xx年初起步,至今已经进行了两年半时间。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根据《xx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要求,组织了以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产权模式改革,并顺利争取到人民银行发行的xx万元专项央行票据。目前,已进入改革和央行票据兑付的关键时期,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恳请市委、市政府予以支持。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所做的主要工作
农村信用社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很艰巨的工作,同时改革成功对地方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又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次改革是在管理体制、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等方面的一次全面改革,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改革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明确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
二是改革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交由省级政府负责,明确由银监会依法行使对农村信用社的金融监管职能;
三是消化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国家在资金、财税、利率等多方面给予农村信用社政策扶持。我市的改革突出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清产核资摸清家底。清产核资是保证信用社改革顺利进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核实信用社的资产负债状况,充分反映经营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为深化改革、强化管理、防范风险明确工作方向和重点。按照省改革试点领导小组下发的实施方案的要求,市农村信用联社聘请xx省审计厅对市联社以xx年12月31日为基准日,进行了全面的清产核资工作,重点是对各项贷款、抵债资产、投资业务、存放及拆放资金、其他资产中的坏账损失和固定资产进行清理,登记造册,并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根据现行会计财务制度如实和认定损失。经过审计,核准了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情况,摸清了家底。
(二)增资扩股壮大实力。改造股权设置、构建新的产权关系,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要目标。xx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增资扩股工作得以在全市铺开,市直大部分部门和各乡镇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当年募集股金xx万元,这一股金余额一直保持到现在。今年六月末,投资股占xx%,企业法人股占xx%。股权结构达到要求。但当时的增资扩股工作,由于仓促上阵、很多细节考虑不周,加上部分地方宣传和思想认识不到位,相当一部分股金存在虚假问题,导致一直到现在,股金合规性问题都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三)发行票据按季监测。争取中央银行专项票据的发行,是xx年重点抓的一项工作。通过扎实的工作,我们的发行申请一次性通过了人总行的审查,也是全省首批获得票据发行的联社。9月1日人行与联社签订发行央行专项票据协议,正式发行xx万元票据,其中置换不良贷款xx万元、历年亏损xx万元。票据发行后,人行按季对信用联社进行现场检查,重点检查增资扩股的真实合规性、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处置和清收不良贷款的真实合规性、地方政府承诺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强化内部管理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实际进展情况等五个方面。每次检查,问题主要集中在股金真实性和置换不良资产方面。针对查出来的问题,人行提出整改建议,市信用联社也想了很多办法认真整改,但有些问题因为诸多原因整改也难有实质性改变。今年6月11日,人行专门对联社进行了一次法人谈话,研究了更为具体的解决办法。但有些问题联社自身实在无法解决,只有向市委、市政府汇报,请求市委、市政府拿出意见予以支持。
(四)建立法人治理框架。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这次农村信用改革的主要目的。中央银行专项票据发行与兑付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农村信用社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也就是国务院提出的“花钱买机制”原则。市信用联社从去年底着手这块工作,重点是完善“三会”制度。 通过了新的市联社章程,重新组建了理事会、监事会机构,规范了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议事规则,建立起决策、经营和监督相互制衡的初步机制,并按照“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四自”原则建立健全了以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为主体内容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同时在信贷管理、财务管理、稽核、安全保卫、劳动用工等方面也建立完善了一批规章制度,促进经营机制的有效转变。应该说,这只是初步建立起了法人治理框架,离真正的高标准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有差距。
(五)扩张规模改善经营。改革以来,我市农村信用社按照“立足xx、面向三农、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迅速扩大经营规模,不断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既支持了xx经济的发展,又有效地改善了自身经营状况。到xx年6月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xx亿元,比年初增加xx亿元,比xx年末增加xx亿元。其中“三农”贷款余额xx亿元,比年初增加xx亿元,比xx年末增加xx亿元,市信用联社已经成为xx城乡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和重要支撑。到xx年6月末,全市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达xx亿元,比改革前增加xx亿元,增长xx%。与此同时,市信用联社的财务状况也得到显著改善。按照“一级法人,统一核算,授权经营,分级考核”的原则,实行了联社统一核算的体制,财务状况不断好转,盈利能力逐步增强。xx年末,市信用联社一举摘掉亏损的帽子,盈利xx万元。今年上半年盈利xx万元,比xx年末扭亏增盈xx万元。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形势
目前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如何进一步优化法人治理结构,一个是如何尽全力争取央行专项票据的顺利兑付。对于前一个问题,现在各地都有各地的做法,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地市的经验来做,同时法人治理结构也不是近期能彻底改观的,只能慢慢来。现在最迫切的问题是,要迅速解决几个具体问题,尽快达到央行专项票据兑付的条件。
按照与人行签订的协议,我市信用联社今年四季度就可以开始申请兑付央行专项票据。兑付央行专项票据硬指标是两个,一是资本充足率要达到x%,二是不良资产比例比xx年末下降x%。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1、从资本充足率这个指标来看,6月末我市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为xx%,离x%的要求还有xx个百分点的差距。xx年增资扩股时,央行专项票据具体的兑付考核标准还没制定下发,所以我市当初增资扩股是按照达到4%的标准来进行的。但央行专项票据具体的兑付考核标准下发后,其中一项标准对我市很不利,就是要把呆滞贷款的40%直接在资本净额中扣减。我市信用社现有呆滞贷款xx万元,其中的xx%即xx万元扣减后,资本净额变为xx万元,使得资本充足率为xx%。人总行制定的标准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唯有想办法增加资本充足率。
解决资本充足率问题的直接途径只有两个,一个是增资扩股,还有一个就是减少扣减因素,也就是想办法减少呆滞贷款数额。从目前的状况看,增资扩股这条路难以行得通,理由有两个,一是从过去增资扩股的实际情况来看,后遗症非常大。xx年搞的相当一部分增资扩股,这两年的时间,不知有多少人要退股。而按照股金管理的规定,个人股必须是三年后还要符合相关条件,才能退股。原来的股金都做了很复杂、艰苦的工作才保留了下来,现在再去增资扩股,不仅不现实,甚至会对信用社的形象和声誉都有不良影响。即便是采取行政手段也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二是省联社的态度也不赞成再来搞一次增资扩股。目前只有走减少呆滞贷款数额这一条路了。这是我们请求市委、市政府支持的一个方面的工作。
现有的呆滞贷款直接清收,实现起来也很困难。xx年6月末,市信用联社呆滞贷款余额xx万元。这块贷款中,金天公司贷款余额xx万元(含贤成集团承债xx万元)、生资公司贷款余额xx万元,两家就占总额的xx%。其他的都属于零星小户,好收的通过这几年的大力清收都已经收了,即便花再大的力气,对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作用也是微不足道。因此,要想降低呆滞贷款余额以提高资本充足率,必须从金天和生资公司这两家企业想办法。而目前金天公司已向法院提出了破产申请,该债权如何落实,如何变为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一个因素,是需要研究的问题。生资公司已于xx年4月25日被法院判决偿付市信用联社贷款本金xx万元,至今没有执行到位,也是需要想办法的一个方面。
2、从不良资产占比这个指标来看,总体上我市达标没有问题,但仍然存在一个具体问题,就是置换不良资产处置率不达标。要求是xx%以上,但到xx年6月末,市信用联社的置换不良资产处置率为xx%,尚欠xx%。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两个:
一是置换不良资产的处置涉及的部门多,需协调的工作量大。根据《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兑付考核操作程序》(银发[xx]247号)规定,信用社对因确实存在困难,无法收回的置换资产,除逐笔说明无法收回的原因外,还要提供九种法律证明文件或其他相关证明文件复印件,而出具这些证明文件的职能部门涉及到乡镇政府、法院、工商、税务、国土、房产、经委等。从市信用联社目前处置进度和质量看,效果不理想。就是已经处置的置换不良贷款,中间有相当一部分手续不合要求,主要也是相关证明材料不合要求。这方面市委、市政府要要求有关部门和乡镇给予支持。
二是大额置换资产处置无能为力。在置换的xx万元的呆帐贷款中,原天纺集团xx元,占比高达xx%,其于xx年实行改制,市信用联社债权已被悬空,出具相关的处置证明材料无法实现。
以上问题能否解决,表面上看只是涉及到xx信用联社能否把xx万元的央行专项票据变为自己的资金。深层次地分析,如果解决不了,我们面临的形势,就不仅仅是一个央行专项票据兑付不了的问题,而是会直接影响到xx信用联社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联社的生存问题。
首先,改革将可能功亏一篑。自xx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抓信用社改革,市信用联社在人民银行、银监办的大力支持下,改革试点实施进展顺利,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xx年顺利增资扩股xx万元,不良贷款比改革前下降了xx%;xx年顺利完成了统一法人改革,全面加强了内部管理并按照“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原则,建立并逐步健全了激励和约束机制,经营效益稳步提高,防范和控制风险能力不断增强。这些成果的取得是建立在央行票据的成功发行的基础上的。目前央行票据已经发行两年,到了兑付的关键时期,而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处置是票据申请兑付时考核的两项核心指标,又恰恰是xx联社的软肋,并且靠其自身的努力是无法达到要求的。从已经兑付央行票据的地区情况来看,兑付的标准越来越具体,考核指标延伸的范围越来越大,指标扣减项越来越多,现场检查越来越细,其目的都是为了贯彻“花钱买机制”这个原则。如果我们的票据不能如期兑付,政治影响上就说明我们的改革没有成功。前期我们为改革所做的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劲。
其次,支农实力受到大幅削弱。存款是信用社信贷资金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但随着近年来资本市场逐渐火爆和投资渠道的增加,信用社的筹集环境和渠道受到考验。今年上半年,全市信用社的存款仅增加xx万元,这是近几年少见的。目前,受央行数次调高存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信用社的筹资成本、融资难度也随之增加。这些直接影响了信用社支持“三农”作用的发挥。如果央行票据兑付了,xx联社将陡增xx万元的无成本资金来源,资金实力、支农实力将大大增强。如果不能兑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垂手可得的“馅饼”瞬间灰飞烟灭。从信用社来看,是可用资金减少,支农实力削弱,但对全市而言,缺少xx万元信贷资金对xx经济增长质量和速度的影响将是长期和深远的。
再次,经营风险必将集中显现。票据不能如期兑付,人行就会收回已发行的票据,退回置换的历年亏损和不良贷款,由此资本充足率将下降到xx%;同时,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双升”,呆账贷款将直接增加xx万元,不良贷款占比将达到xx%以上。根据银监部门的《农村信用社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的考核评级标准,结合上述指标,市信用联社将被评为6级,而评级结果为6级的,表示信用社面临严重的信用危机和支付问题,已经无法采取措施进行救助,需要立即实施市场退出,予以关闭或重组。即便不退市,在《xx银监局有问题银行特别监管办法(试行)》中规定,对不良贷款率8%以上且不降反升的、法人机构资本充足率8%以下的认定为有问题银行,将采取一项或多项特别监管措施,即增加非现场监管内容、增加现场频率、责令其停办部分业务、暂停其开办新业务等,按照此规定,市信用联社的资本充足率xx%,不良贷款占比超xx%的状况,将被省银监局列为有问题银行而采取一项或多项特别监管措施,使市信用联社的经营步履维艰。
第四,极易诱发挤兑风险。若市信用联社的专项央行票据在明年上半年不能兑付,市联社会面临两难困境。一方面,明年上半年内xx万元的资格股因陆续到期而面临退股压力。退股后,xx联社的资本充足率将一泻千里,xx联社也将面临退市的危险。另一方面,若为确保票据兑付,只能顶住压力不予退股,这又极有可能诱发挤兑风险,无疑会激发无法想象的社会矛盾,势必危及全市金融稳定,甚至触及到社会稳定。
三、解决xx信用联社央行票据兑付问题的意见建议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xx]15号)以及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xx政发[xx]4号)文件精神,为确保市信用联社专项央行票据如期兑付,特提出如下解决途径:
(一)两个途径解决资本充足率问题。
途径之一:市政府用优质资产置换市信用联社的呆滞贷款。以降低呆滞贷款余额,提高资本充足率。市委、市政府能否考虑用开发区、商业繁华区的土地、房屋等优质资产,将市联社的xx万元呆滞贷款全部置换。按照人行的资本净额须扣减xx%呆滞贷款的标准,置换后市联社的资本净额可以少扣减xx万元,资本充足率将达到5.89%,从而达到兑付要求。
途径之二:市政府以现金或优质资产捐赠给市信用联社,增加其资本公积,从而提高资本净额。经测算,如市政府向市信用联社捐赠xx万元的现金或其它资产,将使其资本充足率达到xx%,从而达到兑付要求。
无论采取以上哪种途径,按照票据兑付有关要求,必须在今年年底前入账,在年终决算表中反映出来。否则,明年兑付也将成为泡影。
(二)协调落实“四方”协议。xx年3月28日,为落实市信用联社的债权,市政府、市联社、金天贸工农股份有限公司、xx金天纺织有限公司四家签订了《四方协议》,在该协议中明确了原金天贸工农股份有限公司所欠的12931万元的债务分配方案,即:由新公司立据承债2602万元、原公司现金偿还660万元、市政府承诺一年内以现金偿还贷款1238万元或有效资产抵债、余下的8431万元及利息继续由原公司承担。这一协议至今未落实,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组织相关部门落实“四方”协议,以盘活市联社不良贷款。
(三)协调落实大额置换资产债权,提高置换资产处置率。重点是协调落实天纺集团等逃废的信用社债权,以提高市信用联社置换资产的处置率。
(四)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及乡镇的关系,为置换资产处置提供便利。恳请市委、市政府出面,要求乡镇政府及法院、工商、税务、国土、房产、经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协助配合,支持市信用联社对已置换的贷款依规依法进行处置。建议用政府名义出台支持文件,重点是出具相关文件资料的证明。
(五)加强信用环境建设,打造信用xx。一是督促乡镇落实市委、市政府对信用社的扶持政策;二是转化落实以往企业逃废信用社的债务;三是确保信用社胜诉案件执结率达到80%以上;四是充分运用行政手段,加大对公职人员贷款、行政事业单位贷款、乡镇企业贷款和村组集体贷款的清收力度,确保拖欠信用社的贷款收回率达到80%以上;五是改善区域金融生态建设的行政环境。
第10篇 关于全市农村信用社信通卡业务开展情况专项检查报告
为促进“信通卡”相关业务制度的有效落实,及时发现和纠正“信通卡”操作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摸清用卡情况,健全卡业务管理制度,有效防范操作风险,确保卡业务安全、高效运行,市办事处于20xx年3月26日开始对全市农村信用社“信通卡”业务的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现将检查发现的具体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通报如下:
一、“涉农资金一卡通”等批量代发业务情况
(一)个别联社至今仍没有与当地财政局签订代理协议书,所有“涉农资金一卡通”资金的发放由辖内各信用社与各乡镇财政所签委托代理协议,资金直接下拨到各信用社代发。
(二)在发放“涉农资金一卡通”时,发现部分联社均未按要求从综合业务系统中打印委托代理关系申请书(以空白纸打印代替),未填写信通卡集体开卡申请书。
(三)各联社涉农资金批量发放后仍有部分营业网点身份证联网核查工作没有完成,如阳原联社东井集信用社所发放的“一卡通”卡片客户已使用,但开卡需要进行的身份证联网核查工作一直没有进行。
(四)个别联社所发放的部分涉农资金明细表没有加盖委托单位公章,没有双方确认签字。发放“涉农资金一卡通”时所有资料没有按顺序装订存档,各联社的大部分营业网点的身份证复印件及联网核查结果未专夹保管,仍存放于库房中。
二、信通卡领用、保管、收回、销毁等情况
(一)检查组抽查的各联社的营业网点对卡片的使用、保管都很规范,但各网点对作废的信通卡管理的情况都比较混乱。如作废卡领入时和作废时均没有出(入)库记录,上交联社营业部作废卡时,作废卡登记表上没有相关人员的签字;
(二)个别联社信通卡作废后未及时在综合业务系统中注销作废,导致在检查中存在辖区内上缴待销毁的信通卡作废卡未见实物,帐实不符问题;
(三)作废卡上缴程序不够规范,个别联社作废卡已上交办事处财务科,但未见到办事处财务人员签章的作废卡登记表和作废卡上交登记簿以及其能说明情况的资料;
(四)个别联社由于在操作综合业务时对操作理解有误,出现作废重复现象,致使作废卡余额多,造成帐实不符;
三、信通卡有关的登记簿建立和登记情况
(一)各联社营业网点登记簿建立不够齐全。所查网点作废卡登记表建立比较齐全,其余需手工建立的登记簿大部分未建立。如:个别联社作废卡登记表上接收人网签字、签章不全;个别联社银行卡跨行交易差错,但没有登记银行卡跨行交易差错处理(通知)单和银行卡业务客户投诉登记簿。
(二)个别联社作废卡剪角处理时不合规,剪角没有沿卡片背面左上角磁条下沿且与水平不大于45度角方向进行剪角处理。
(三)各联社营业网点综合业务系统中生成的打印资料均能完整打印,但保管不够规范,有的装订后留档保管,有的联社的营业网点随传票装订。
(四)个别联社银行卡业务风险联系人变更后没有按要求登记《河北省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业务风险联系人信息变更审批/备案表》上报备案。
四、客户个人开卡质量情况的检查
(一)经对营业网点的抽查,个别网点存在一人多卡的现象,主要是代发款项种类不同,审核部门把关不严造成的。
(二)个别信用社客户个人开卡申请书个人填写部分填写不全,信用社盖章不全。
(三)个别联社客户申请开卡时,只有客户身份联网核查结果,没有留存客户身份证复印件。
五、相关制度落实及运行情况
(一)个别联社基层网点有关银行卡制度、通知等保管不全,市办下发的四个相关风险提示文件没有转发到基层网点。
(二)通过对各联社营业网点相关人员进行实地询问,发现网点主管对信通卡的基本功能和收费标准掌握比较准,但部分功能不熟悉。
(三)各联社均按照市办要求对“信通卡”业务进行了宣传,各营业网点柜台都有宣传彩页,在醒目的地方张贴了公告和宣传品,但个别联社网点没有摆放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受理标识,只有自己打印的受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窗口。
六、整改建议
为防范风险,规范“信通卡”业务持续稳定健康开展,市办事处要求各联社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全面整改,整改时限定于4月底,具体整改意见如下:
1、各联社已和当地县财政局就涉农资金代发签定了协议,联社有关部门督促信用取消与各级财政所签定的协议,以后发放的资金不再直接下拨到信用社录入,由联社营业部批量划拨用户卡内。
2、发放“涉农资金一卡通”时,需要进行的身份证联网核查工作没有完成的,各联社财务部门要4月底前完成。没有填写信通卡集体开卡申请书的营业网点要及时补录,并将信通卡集体开卡申请书、所有的身份证复印件、身份证联网核查打印结果、综合业务系统中打印的成功清单按顺序装订留档。
3、各联社营业 网点个人客户开卡资料填定不全、印章不全的情况要及时补缺,开卡较多的信用社应及时装订专夹保管的资料。对个别手写的开卡申请书要补打,今后禁止有手工书写代替开卡打印内容的现象。
4、对信通卡作废卡应加强管理,各联社对已上交市办事处待销毁的“信通卡”作废卡要及时与办事处财务科沟通,综合业务中必须做作废卡上交处理,做到帐实相符,并补全作废卡登记表。各联社营业网点上交营业部作废卡登记表时,各联社营业部对以后网点上交来的作废卡登记表营业部有关人员应及时签字返回存档。
5、各联社财务科应督促各营业网点建立健全信通卡相关登记簿。
6、各联社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基层员工的的培训,使信用社员工对信通卡有进一步的认识,掌握最基本的信通卡功能和使用范围,这样才能熟练应对客户咨询,更便于我们以后开展信通卡发放和规范工作。
7、基层网点应进一步加大有关信通卡知识的宣传力度,对印发的宣传彩页要及时发放,联社财务科要督促没有摆放农民工特色服务受理标识牌的网点要尽快摆放。
8、各联社应加强信通卡有关制度的落实,对网点柜员的操作流程做进一步的完善,提高员工对信通卡风险防范的意识。
第11篇 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情况工作报告
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情况工作报告范文
农村信用社作为一家金融企业,面对金融业竞争压力,尚有少数干部员工心存浮躁、目光短浅、人浮于事、得过且过。其中不乏有这样那样原因,但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滞后是其根本原因之一。
当前,面对新形势,培育新思维,调整新思路,解决老问题,深入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农信社任重道远。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笔者认为,真正的企业文化不是做表面文章,尽管有些企业似乎建设企业文化的力度很大,场面也很轰轰烈烈,但那不过是在认认真真地在做表面文章而已。
一、思想认识:头重脚轻根底浅
没有真正领悟企业文化的精髓
目前,在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各级农信社特别是省级联社无不重视并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但是,在基层信用社,一提起企业文化,很多员工往往把农信社内部开展的文体活动、惠民活动当成了企业文化,每逢活动就大张旗鼓、轰轰烈烈,甚至将统一服务用语、统一服装、加大对外宣传等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硬性指标来完成。
事实证明,这是由于没有搞明白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所致。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认识呢?我们不得不面临这么一种现实:长期以来,农信社用人机制尚未完全规范,部分员工对新事务接受能力低,对企业文化内涵和发展方向不能领会,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认识不到位,以至于在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上总是打不开局面、推不动进展。
二、客观事实:重经营轻文化
一味强调经营,而忽略企业文化建设
任何企业只有在追求效益中不断发展壮大,没有效益就没有发展,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一部企业发展史,就是追求效益与建设自身文化相统一的历史。
截至目前,农信社生存发展已近半个世纪,其本身独特的文化本该是博大精深,厚重久远,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潜在的优良传统进行系统的总结,也就没有上升到文化的层次。
纵然,自省级联社成立以来,农信社系统建立了党建体系,但由于对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认识不足,很多地方还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还没有真正地付诸在实际行动上。
三、行动实施:专业人才缺乏
现实是农信社缺乏企业文化建设的专业操作者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完整体系。同时,企业文化的建设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的需要、竞争的需求、员工素质的提高而不断变化、深入。
目前,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内容的设计既要符合先进社会文化的要求,又要赋予时代特征,也要与业务经营结合起来。所以,没有专业人才无法做到设计上的科学、合理,运作起来也无法规范管理,但是当前在很多省份的农信社中这样的专业人才几乎没有。所以,必须为农信社观念形态文化体系的建立铺垫基石,而这种基石的核心是市场观念、服务观念、人才观念等经营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呈现雏形,并得到广大信合干部、员工的逐步认同,最终实现:在思想认识上有了根基,在具体行动上有了体现,在实际效果上有了显现。
四、以人为本协调发展
在发展中不断更新,在更新中进步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体现。对于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来说,以人为本既要维护职工切身利益又要深入地挖掘全体职工的潜力,激活全体干部员工的工作动力;既要看到农信社本身半个世纪以来在全体职工中间形成的传统美德,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对这些文化进行扬弃,不断增加新的内容。
此外,以人为本还要求进一步提高对经营形势的认识,提高对当前企业文化建设阶段的认识。在经营中协调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更新,在更新中进步。避免一条腿走路,重经营轻文化的思想。
五、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调查研究,稳扎稳打,不走过场
实事求是是根据各省农信社所处的发展阶段、面临的客观实际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正确分析和研究如何打造农信社百年企业文化,如何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发挥长处、力争突破,为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氛围,这是寻求企业文化建设路径的基础。
我们要稳扎稳打,要有长远的思路,要有不急不躁的思想准备。
没有真实的调查研究,难以体现真正的企业文化价值;没有循序渐进的步骤,就会形成走过场,摆架子的形式主义;没有先进的理念指导,就会跟不上时代、赶不上市场、形成不了合力,产生不了竞争力,最终是成不了气候,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也就成为空中楼阁,有名而实不至。
六、精心打造树立形象
抓好形象文化建设,打造新形象
农信社企业建设需要精心打造农信新形象、树立文化新目标。所谓农信社新形象就是客户和社会公众对信用社所给予的综合评价和心理认定。一个企业没有良好的外部形象,就失去了和谐的发展环境;相反,一个企业拥有了良好的外部形象,就有利于吸引人才,广纳资金,甚至对农信社整个管理的过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我们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基本的企业形象入手,认真抓好形象文化建设。
七、厘清涵义分步培训
打造先进的企业文化,离不开全员培训、分步培训
当前,打造先进的农信社企业文化,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我们苦苦追求的企业文化的涵义。没有这个铺垫何以形成系统的文化体系?那么,这就需要全员培训、分步培训,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只有这一阶段打下很好的基础,打造百年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才有扎实的群众基础。
我们每次开展的培训,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而且是一种文化理念的引导。这个阶段必须要有实际效果,达到人人理解农信社的明天和明天美好的愿景。
这个阶段需要更长的一个过程,短者3年5年,长者需要8年10年甚至更长,力求一个“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