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立足于新的时代条件而提出的战略性任务。下面是1566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今年的工作安排,四月初,农经工委组织部分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区人大代表,在常委会副主任葛久通的带领下,对我区新农村建设的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实地察看了宁溪镇蒋家岸村猕猴桃种植基地、金林村高山移民小区建设、屿头乡布袋坑村农家乐产业发展和头陀镇白湖塘村美丽乡村建设,召开座谈会,听取了新农村建设相关单位的工作汇报,征询了部分区人大代表的建议和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区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
我区下设5镇6乡8街道(其中院桥、宁溪为省级中心镇,头陀(北洋)为市级中心镇),36个社区、533个行政村。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总目标,着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和农民创业就业方式转变,着力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农村经济社会运行持续健康,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一是保障粮食生产。通过落实支农政策、开展宣传发动、做好技术服务等手段,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全区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2.318万亩,平均亩产400公斤左右,粮食总产4.9万吨。二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我区以建设生态、高效、精品农业为目标,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不断开拓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三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农业部门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引进应用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同时,注重良种和良法、农艺和农机组合配套,加大了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新型农作制度的推广和应用。四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我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基本建立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督三位一体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以公益性服务机构为主导,以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及其他农业企业为补充的比较完整的多元化服务体系。
(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是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通过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促进农户增收,截止2023年底,全区拥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698家,吸收农户9126多户,联接基地8万余亩,带动农户9.1万人,基本覆盖柑橘、杨梅、茭白、番茄、药材、苗木、畜禽等10多个特色主导品种,2023年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收入5.56亿元。二是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深化农民培训工程,积极推进培训项目化,突出抓好实用人才培训和就业技能提升培训,实现培训和就业创业有效对接,全区共完成各类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3059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624人,培训后转移就业1618人。三是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扩大,符合条件、年满60周岁以上老人100%享受政府提供的基础养老金。农民健康工程深入实施,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水平达到430元,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率提高到73.36%。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低保标准也得到提高,2023年增幅达到32.14%。
(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提高乡镇村庄规划水平。充分发挥规划龙头作用,统筹协调城乡一体发展,有序推进中心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强塘固房工程,2023年我区被列为第四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继续抓好农民饮用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人口新增5.52万人。加快推进农村道路建设,新增农村联网公路13.6公里。完成农房改造5391户、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144户。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加快建设集约农网和农村电气化,新建电气化村53个。三是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农村社会事业、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四是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推进清洁家园、和谐乡村(社区)活动,深化十百工程建设,加快建设森林黄岩,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以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道硬化、卫生改厕、村庄绿化等项目为抓手,全区共完成102个村的整治任务,累计完成整治村447个,整治率达到84%。
(四)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一是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完善农村土地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农村土地流转有序推进。二是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我区按照统筹城乡、配套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二、存在的问题
在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和各部门共同努力下,我区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显著改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一是政府为民作主的观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实际工作中干部包办代替多,尊重农民意愿不够。在农村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等环节农民参与度不高,关心不够,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事。二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思想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所抬头,村庄建设中规划千篇一律,模式千村一面,缺乏个性化和特色化。三是不够注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公平性,资金、项目、人力、物力都往示范村和推进村集中,喜欢锦上添花,对需要关注的贫困村雪中送炭不够。
(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去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4675元,同比增长11.7%,比全省平均值高100元。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明显偏低。西部山区个别农村生产方式还相对落后,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农业产业化和主导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充分,农业收入有限,当地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还相对较少,外出务工生活压力也比较大,西部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仅有5000多元。
(三)投入力度仍显不足
新农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我区有限的财力和上级补助资金尚不能满足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需求,资金缺口较大。各乡镇财政实力普遍不强,村级集体经济更为薄弱。另外,政府各部门的新农村建设资金也存在着如何有效统筹使用的问题,建设资金分散,运转周期长,运作效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四)发展不平衡
一是区域上的发展不平衡。新农村建设,点上热,面上冷,示范村好于推进村,推进村好于面上村,面上村基本不动。尤其是示范村,规划起点高,资金投入大,建设项目多,工程进展快,热火朝天。推进村多方筹资搞规划,投入小,项目少,实施规划难度大,建设速度较慢。面上村经济发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等原来一直在抓的工作,也有所松懈。二是建设内容上的发展不平衡。有些乡镇和部门没有全面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和内涵,建设内容单一,重硬轻软。只注意抓看得见、摸得着的基础设施建设,忽视了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忽视了抓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三、几点建议
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对于我区今后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组建议:
(一)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好主导作用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继续发挥好主导作用。通过制定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以及给予财政和技术支持等措施,支持新农村建设。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制度的形式遏止不切实际的政绩冲动,消除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形式主义,尊重农村自身的发展规律,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稳定好农村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防止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变形走样和层层消解。要进一步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帮助农民减少从事新农村建设的成本和风险,使农民主动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二)坚持多措并举,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一要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坚持不懈地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着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强农民的就业能力,推动劳动力持续向二、三产业转移。二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区级抓龙头、乡村抓基地、农民抓生产,培育规模化经营主体,向规模化经营要效益。三要做好农产品的推介工作。大力宣传推介我区的特色农产品,提高知名度,提升市场份额,稳定销售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四要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家乐休闲游产业。继续重视已有旅游产业的宣传,增强乡村旅游业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农家乐休闲养生,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大资源投入,做好整合工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区级财政要加大支农力度,每年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增幅要高于新增财力的增幅。要多方筹资加大投入,积极争取上级补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努力解决新农村建设中资金筹措难的问题。要统筹使用新农村建设中各项资金,在不改变资金渠道、用途和性质的前提下,加大涉农资金的整合,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四)完善各项机制,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要完善工作机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好规划的实施,注重示范村、推进村、试点村建设的可示范性和可推广性,为面上村的新农村建设探索新路子。二要强化整体联动机制。健全完善城乡统筹的工作机制,各部门协同配合,切实把各种支农惠农的政策落实到位,加快形成整体联动、共同参与、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三要健全多元投入机制。要通过政府投入带动社会投入、财政投入带动信贷投入,加快建立新农村建设的稳定投入增长机制。四要完善监管机制。健全新农村建设资金监管机制和考核机制,推行民主管理机制,建立乡村债务预警机制。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尽在1566范文网。
第2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调研报告
06年12月4日早晨,我带着组织部发给的报到函怀着喜悦的心情来到了陈宅镇政府,向党委副书记报到。副书记看了函后,随即吩咐了一名文员带我去上班处,陈宅阵东蔡村。不一会儿就到了村办公室。东蔡村的办公室设在原来的小学办公楼里面。各种设备都在新建,如会议室的桌子、凳子、电视机等都是新办的。文员向村长、书记说明情况后,两位村领导就开始帮我安排办公室。村里的各位干部都对我很热情,也很关心。这使我做好以后的工作有了更大的信心。我们新东蔡村是有原东蔡村、羡塘村、大坑村合并而成的。村长为吕培鑫,书记是张文平。
12月6日12月10日
这几天来,我常会去村里走走,看看,和村民聊聊。一方面可以了解村里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与村民之间的感情。我们村里最近在筹备造路(在老街上)。据说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在老街一带,有许多危房、旧楼。关于这方面的事,上次一名村代表向我细细的讲述过。他说,曾经村里召开过一次村民代表会,商议关于危房的事。因为村里危房实在太多了,有些都要塌下来了,严重影响了大家的行路。当时会议结果是,村里首要工作为拆除危房,以60元/平方米的拆除价赔偿给户主,取得村民的一致同意。可惜的是,过不了多久,村领导没有首先拆除危房,而是毅然决定在老街修建马路。(没经过会议商讨)因为危房、旧房都在老街一带,以后万一拆除,这条路造的不定会有价值。更为严重的是,因为建路而拆除掉了一个小小的平房,村里居然赔给了他9000元(据说靠的是关系)。自此事发生后,那些危房户主都跳了起来,再也不愿意接受60元/平方米的拆除价。听完这些,我的内心很沉重,不知道以后的工作该怎么做,那些危房还怎么拆。而拆除危房又是迫不及待的事。一方面为了保证村民安全,另一方面为了改善村容村貌。(村里的危房旧楼至少有七十间以上。)
有位专门负责写字的老大爷对我说:“现在的官啊,不行啊,私心太重。哪有毛主席那时候好啊,毛主席专门从整治干部下手。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则,农村弄不弄的好就看干部怎么样,我们村民是不会干对村里不利的事的。你看看,干部的房子造的多好啊,用了这么多田地又不交钱。干事情么这边是朋友,那头是亲戚,不工正啊,私心太重。像你们这样的来了最好了,没有私心嘛。”我心里在想,我不一定能做到大公无私,但至少我会先公后私。这位老大爷的一番话,是对是错,我不敢枉加评论。听起来还或有些忤逆之嫌,但不也值得我们去好好思考吗?
有人说,村里其实不是那么团结啊。有好几派别的。为了争干部当,争代表,勾心斗角。你来了就好了,你是没私心的,以后他们就不会吵了。听完后,我的心更沉重了,觉得只能沉默,凭我的力量,行吗?说村民关系,我这里人生地不熟,说权力,我只是个助理。所以,对于这种问题,我只能听听,想想,藏在心里罢了。
12月7日上午
陈宅镇政府召开会议,介绍关于选举人大代表的注意事项。
12月8日
下午,村里召开两委、组长会议。商议推荐初步会议候选人的方法。结果:各组负责人上门,由户长负责选举。
傍晚,商讨老年协会有关事项,主要是如何确定总会长。会议决定先有会员推荐,再由村领导最后确定。
12月9日
上午,跟随村长一起到高番参加初步候选人选举工作。其他几个村也同步进行。高番村里在造高速公路,涉及到了高番村里的道路问题(高速公路横穿马路)。另一条路是东蔡村通往高番村的主要通道,然是一条泥路,比较坑洼,又狭窄。村民反映比较强烈,希望能解决高速公路横穿马路的问题,因为造成了不能行车走人的局面,并同时希望能填好坑洼的泥路,多照顾他们这个小小的自然村。(这个高番村原本就属于东蔡村,只有20来户人家)
下午,有几位村民来村办公室吵了,他们觉得我们推荐初步候选人的方法不好,不民主,不够透明。当时村长不在,只有书记。书记只好好言向他们解说。可惜他们听不进,后来只好依他们,使用票箱,重新再去进行初步候选人推荐。我们分派五个小组,各组拿着票箱到村里做初步候选人的选举工作。我分到第三小组。经过一个下午的努力,工作终于顺利完成。各小组都到村会议室集中。接着进行唱票。工作一直进行到晚上8点左右,才圆满结束。得出了初步候选人名单。当时大家都还没吃晚饭。
这次市人民代表的选举,在东片(陈宅镇划分为东片和西片,以江为界限)东蔡村的竞争最为激烈了。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就两位,一位是服装厂的老板娘,当过前两届的市人民代表;另一位就是我们的先任村长。他们两位似乎对这次的市代表是志在必得。我们江东片的市代表名额只有一个,所以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了,他们两个谁都不甘落后,就像是崩紧的弦,一不小心这根箭就会射出去。但让人出乎意料的是这两位主要竞争对手都没有成为正式候选人。当然,这也好,至少免了一场风波,东蔡村可以安定些了。
12月9日下午
村里召开了东蔡村民代表会,由吴叔林(片长)主持。
目的为协商镇代表候选人。后来由村民代表投票产生候选人。结果:吕培鑫、金忠水、马纪生、陈亚平四位为东蔡村镇代表候选人。
晚上,召开羡塘、大坑村民代表会议。用同样的方法产生了羡塘、大坑两村的镇代表候选人。结果:张小青、赵婉芳、蔡宏良、张砍夫得选。
12月21日
再次召开东蔡村民代表会议。吴叔林主持。张文福(羡塘联村干部)、陈丽萍(大坑联村干部)到席。
先前选出的三位东蔡村候选人(吕培鑫、金忠水、陈亚平)不知出于何种原因,都坚决要求退出。所以不得不再次召开会议来重新推荐候选人。当时,村民代表的情绪非常激烈,认为村领导人不该退出,无理由退出。(吕培鑫——村长、金忠水——书记)会议僵持了很久,最终吴叔林决定由上一轮选出的名额中,票数从高到低来确定候选人。结果:马纪生、张志锋、张立奎、张明龙四位为东蔡村镇代表候选人。
12月26日上午
公告栏上出现了惊人的一幕。上面贴有一张大纸,写着一些内容,题为申请书,是由四位东蔡村候选人之一的张明龙所发表。主要内容是:他无资格参加候选,因为在第一轮选出的13个人中没有他的名字。村里让他当候选人是让他好看、出丑,所以要求退出。村领导人不肯当候选人是有内情有阴谋的。还说了些关于村领导人的不良行为,等等。他的所述是否属实,我未经证实。听说村里在占用粮田造房,而且是别墅型的造法。私自占用粮田造房是违反国家政策、法规的,我们应该予以坚决制止。而且别墅型的造法是大大浪费土地的,不符合我过国情。我们应该向农村型社区方向发展。希望通过努力我能慢慢改变这一现象。]
今天是28日,市、镇两届人大代表同时选举。一个月忙忙碌碌为的就是今天这个日子。我们东蔡村实行了最严格的制度。市内一律不得代票,见人发票,一人一票制。市外须三证齐全。别的村都比较混乱,都可以代写,有的村甚至是工作人员把余下的票填好投进票箱的,可谓一点规章制度都没了。我想这样选出来的代表含金量到底会有多少?整个选举过程基本比较顺利,只是中途稍微有个别人瞎吵了一下。当然,有些人提出来的,认为村里把市外人员代票的必须三证齐全的公告张贴的太迟,25日才出来,他们根本来不及办理。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是村里的工作失误。以后这一点应该注意起来。
关于我今后的工作方向。
一、搞好稳定团结。我们新村分为东蔡村、羡塘村和大坑村。只有东蔡比较乱,村民不是很团结,党内也分派别。几乎每选一届干部,主职干部就要换一届。羡塘、大坑都比较稳定。所以,得着重从东蔡村下手,搞好村里的团结工作。不团结,东蔡村永远富不起来,工作永远都很难开展。
二、进一步做好村里的水利工程。村里水利工程基本完成。但我觉得应再改进、再完善,做到最大的扩大面。
三、梯度型逐一拆除旧房、危房,改善农村面貌,消除危险因素。
四、重点治理好污水,改善农民居住环境。
五、有步骤、有计划、有方向的逐步种植花草树木,几年后希望能绿化东蔡村。
六、大力发展经济,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率先达到小康水平。
我们东蔡村只有
四、五家私营企业,没有任何集体经济。村里本来几乎是没什么钱的,幸亏前段日子高速公路造到了我们村,因被征用田地而赔来了不少钱,这才有了点存款。我想这样下去是不行的。没什么经济来源,光靠这点钱支撑是迟早要花完的。没钱村里就不好办事,办不好事就改善不了村民的生活,完成不了建设新农村的任务。所以,我觉得应该先经过调查研究,然后办个集体企业,但投资要适当,不宜过大。产品应该是农民所需的为好,企业面向农村。当然,还要动员村民,提高村民的积极性,因为集体经济是大家的嘛,所以搞好集体企业要靠大家,而不是干部个人的事,干部做的主要是把关。
决心:自从进入该岗位那天起,就已抱以必成的决心,住下来的安心,努力做好每样事的用心。决不辜负领导的期望和信任。我以百姓的身份融入农村这个大社会,而不是官,但亦不失高校毕业生的应有素质,更不能失作为一个村官的作风和原则。作为一名助理,虽然我不可能做多大的事,为村里做出多少的贡献,但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尽力协助领导做好事,为领导减轻压力,以回报上级领导的栽培。
感想:村里每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时总会有一些跟村干部、联村干部拗,或者平时开展什么工作时,也会有人闹。当然这个闹并不完全是无理取闹的闹,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这虽表面上看来我们东蔡村不够稳定,村比较混乱。但我觉得从另一方面可以反映出东蔡村的村民是比较有觉悟有思想的,这是非常可喜的。至少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对有些事情敢于直言不讳。这才是真正的现代农民。不像有些村里,上面村干部说什么就做什么,对也好错也好,都没什么反应,几乎真的是麻木的。更可悲的是,即使有什么想法也不敢说。为什么?怕得罪干部。
我认为作为一个干部只要真心为村民,诚诚心心为大家办事,出力,而不是为了自己有利可捞而去争个干部当,相信总会得到绝大多数群众的支持和赞扬的。当然,总会有那么几个人跟你唱反调的。对于这批人,我们不应与之争锋相对,更不能去跟他们吵。我们要做到以理服人,安抚好这些人,也就便宜了以后的工作。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确,对于那些违反原则,事态恶劣的事件,我们应予以坚决打击,决不手软。否则今后的工作将难以继续,麻烦会不断袭来。常所谓凡事都有个度嘛。
处理事情我们要讲究原则方法,同时我们也要分清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相信用自己的一颗心去办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这个任务一定将早日顺利完成。
第3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推荐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街道为区委、区政府所在地,原辖30个自然村,2023年全区部分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改为27个社区,总面积47.97平方公里,总人口10.5万人,农业人口4.4万,人均耕地0.2亩。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和稳定两大主题,全面加快推进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积极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实现了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新跨跃
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近年来,※※街道坚定不移地实施“兴工强街、借力发展”战略,致力做大经济总量,切实增强发展后劲。2023年,全街道实现地方生产总值43亿元,财政总收入3.7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5亿元,被评为全国千强乡镇,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新跨跃。一是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强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始终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通过实施“深化改革、改制一批,培植骨干、带动一批,放宽政策、扩张一批,科技创新、提升一批”的措施,有力推动了全街道的经济发展。目前,全街道共有各类民营企业400多家,个体工商户4000多户,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4,经济技改投入年均增长20。在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同时,各村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建设大型批发市场、提供优质服务等方式,积极拓展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如朱陈西南、于泉庄等村依托※※陶瓷产业优势,分别建起建材批发市场和陶瓷商城,增加了集体收入,同时也带动了餐饮、娱乐、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二是突出“三个重点”,促进农民增收。突出现代农业建设,把“奶牛富民”工程和“农业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示范工程作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龙头工程,加快养殖业发展;突出富余劳动力转移,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增强再就业能力,几年来累计转移富余劳动力3万多人;突出第三产业发展,以老206国道、新206国道和龙潭商业街为轴线,建成“工”字形商贸区,大力发展餐饮、娱乐、商贸、物流业,膨胀第三产业规模,促进了农民向商人的转变。2023年,全街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00元。三是实施“工业反哺农业”,让群众享受到发展成果。实行“多予、不取”,彻底免除了农民的“三提五统”,大部分村免费为群众供应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为老年人按月发放一定数量的生活补助,朱张桥西南、河北等村还在农业生产中免费实行“统一耕地、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浇水、统一收割”服务,使农民能够腾出更好的时间发展经济;完善保障机制,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97,15个村居利用集体积累为群众垫付参保基金。
(二)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开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近年来,着眼于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形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全力打造“文明※※”。积极组织各种文明先进评选活动,经常开展以“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和睦”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教育活动,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和公民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广大农民文明程度得到大幅提高。目前,各村普遍建起了高标准的农民文化大院,组建起农民秧歌队,农闲季节、重要节日组织演出,极大地丰富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质,湖南崖村的秧歌队每年都被选拔参加市里的会演,连续5年获得“金龙奖”。二是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全力打造“平安※※”。深入开展了基层“创安”活动,强化科技防范,建好社区科技防范网络,加强群防群治网络建设,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安工作,促进人防、技防、物防的有机结合,构筑起全方位的立体防控体系。韦姜屯村投资20多万元,在辖区范围内建立了全方位的电子监控系统,朱张桥沟东村15年如一日,坚持村民夜间义务站岗制度,有效地维护了治安稳定;认真落实信访工作“一把手工程”,进一步健全领导常年接待、下访接待和信访包案制度,全面落实农村财务管理、各业承包公开招标、宅基地规划等制度,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早解决,努力把信访问题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去年以来,街道办事处投资50万元,对敬老院进行了彻底改造,投资200多万元,对建设街、宝泉路西段和罗六路南段三条道路进行了改造,投资30万元对中心小学教学楼进行了扩建,这些实事,深入民心,真正使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成果实实在在地体现到了群众得实惠上;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大力实施旧村改造工程,几年来先后有朱张桥
西南、朱陈西南、于泉庄、湖南崖、韦姜屯、闫泉庄等近二十个村实施了旧村改造,开发金湖、金泰等居民小区13处,吸纳城区人员3万人,改善和解决了城区2万多居民的福利待遇,全街道人均居住面积为27平方米,村居主要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率达100,自来水入户率达95,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5;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去年春节前,街道拿出50多万元专项资金,以“以奖代补”的形式,组织各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
(三)围绕“规范运作、管理民主”,构建起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新格局
近年来,※※街道紧紧围绕发展农村民主,以基层党建为重点,牢牢把握配强班子、完善制度、规范运作三个关键环节,坚持规范与创新并举,营造了农村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一是配强班子,夯实基础。2023年底成功对党支部、居委会进行了换届选举,运转过程中又对个别素质差、能力弱的干部特别是支部书记进行了调整。针对各村不同情况,重点采取“选”、“派”两种方式选拔任用支部书记。去年以来采取“选”的方式对6个社区的班子进行了调整,调整支部书记6人。对朱张桥东南、连泉庄采取“派”的方式,取得良好效果。二是完善制度,推进党员干部管理科学化。建立农村干部管理制约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制定了农村干部经济待遇德、能、勤、绩、廉“五挂钩”制度,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出台了《关于严肃劳动纪律强化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意见》,对农村干部应遵守各项纪律进行细化,制定了“十四不准”,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实行干部任期目标承诺制,制定了《关于严格落实干部任期目标承诺和践诺奖惩制的意见》,与当选的村干部和班子签定了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责任书,面向党员群众公开承诺,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三是规范管理,推进居务运作正规化。出台了《村级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建立了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和党支部向党员、居委会向党支部、居委会向居民代表定期报告工作制度,进一步深化了居务公开民主管理,重要事项实行全面公开,广泛听取群众对集体事务的反映、意见与建议,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综上所述,该街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是盖新楼房,建新农村就是修新马路,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是中央提出来的,应该由上面拿钱解决,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要马上将现有的自然村落拆迁,进行统一建设,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立足各地实际,循序渐进,不能急躁冒进。
(二)失地农民众多。作为全区工业基地,失地农民逐年积累,数量众多,全街道失地农民人口达到人,占全部人口的,人均耕地为0.2亩,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很大压力。一是失地失业,生活难。多数居民失地,未能得到很妥善地安置,基本上失去了养活自己及家人的经济来源,为其生活及家庭的生存构成极大的威胁。二是补偿标准低,再发展难。由于当时土地占用补偿制度不健全,因为政府行为等多种因素,多数土地补偿标准低,甚至无偿占用,为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困难,为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三是居民成为社会“边缘人”,获得社会保障权难。农民失地即为非农民,失去了土地的社会保障权,但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政策措施缺乏,难以获得城市人所享有的基本养老、医疗及各种福利等社会保障权,全街道养老保险参保率仅达到4,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三)集体收入不平衡。由于各种原因,村居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条件好的村庄与差的村庄差距太大,个别村居基层集体经济相对薄弱,部分村因历史原因集体经济负债重,经济收入渠道少,但用于居民的福利、老年人保障等支出费用巨大,正常的办公费用基本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如此次调研的湖南崖村,每年用于基础教育、村庄建设、发放居民面粉粮油、交纳居民电费水费等开支大约为120余万元,村集体仅靠收取沿街商品房等收入,收大于支,难以维持正常运转。阻碍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合理配置的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仍然很大。
(四)居民素质偏低。当前,绝大多数居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思想方面,思想比较保守,传统意识比较牢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文明意识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公共卫生、热心公益等集体观念逐步淡化,乱堆、乱放、家庭卫生问题比较突出,婚丧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行为依然存在。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是前提,规划是龙头,产业是支撑,投入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农民是主体。现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发动。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让基层干部、社区群众全面理解20字方针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含义,切实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鼓励群众勇于创新,积极改革,大胆实践,调动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强教育引导,强化国家x策方针、法律法规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觉悟,增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的认识,防止出现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绪。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几个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村的经验表明,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尤其是村支部书记作用的发挥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必须选好、配强农村支部书记,加强培训教育,并充分发挥好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二)制定规划标准。在本次调研的基础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城乡联动、统筹发展,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本区域生产生活发展、土地状况、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城市化进程等,确定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标准。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总体规划,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实施步骤和工作措施,在此基础上,细化目标任务,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结合实际,分步实施,经济条件好的村居可以先行一步,经济相对落后的村居要创造条件稳步推进。
(三)突出建设重点。针对街道实际,重点抓好以下七个“突破口”,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以强化为民服务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为民服务大厅的作用,强化为民服务意识,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增进群众福祉,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二是以经济发展为突破口。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离开了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扶持,千方百计地发展村(居)集体经济,拓宽村(居)集体收入渠道,增加村集体收入,为提高广大居民群众的福利待遇奠定坚实的基础;想方设法地优化环境增加群众就业、经商的机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切实提高群众的收入,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稳步、持续推进。三是以“五改”为突破口。全面实行改水、改厕、改路、改灶和改圈,彻底清除垃圾堆、柴草堆、石头堆和粪堆,对社区大街小巷、居民庭院进行净化、绿化、美化,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居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四是以提升群众素质为突破口。加大对群众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强化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五是以加强民主管理为突破口。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六是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突破口。围绕改善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加快推进旧村改造,大力实施小区开发,全面搞好水、电、暖的配套设施,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大型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让群众享受到城市居民享受的待遇。七是健全社会保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加快农村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办法,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要建立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引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要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第4篇 镇党委书记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
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步伐,近日结合我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工作进行了调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___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历史选择,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的xx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个字要求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方面建设的内容,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创新思路,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法律等综合措施,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总体思路是: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发展农村牧区经济为中心任务,以提高农牧民收入和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最终目标,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加大对农村牧区的投入和支持,先试点后示范,协调推进农村牧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争取通过5—10的努力,农牧业经济基本形成产业化发展的新格局,农村牧区面貌焕然一新,农牧民收入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和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初见成效。
整个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试点示范阶段,主要选择3个特色突出、基础条件较好的“50强”嘎查先行试点,以点带面,起到良好示范作用;第二个阶段为全面铺开阶段,主要总结经验,完善措施,树立典型,确定几个较为成功的建设模式在全镇范围内逐步推开;第三个阶段为初见成效阶段。
为顺利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建议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农村牧区经济全面发展。发展农村牧区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提高农牧民收入的关键环节,必须作为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首要工作去抓。
1、推进农牧业战略性调整。关键是抓好两个“转移”、两个“提高”,即农牧区人口向城镇及二、三产业转移,草原畜牧业向农区畜牧业转移;提高畜牧业在农牧业结构中的比重,提高非农产业就业在全社会就业结构中的比重。一是加快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步伐。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城镇经济,繁荣第三产业,改善农牧民就业环境,加强就业培训等措施,不断拓宽农牧区劳动和人口转移就业的渠道,加快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步伐,保证每年转移农牧区劳动力不少于1000人,力争到xx年全镇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达到 75%。二是加快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牧业,改造提升传统农牧业,大力挖掘农业潜力,优化种植结构,走“精种、高效、绿色”的生态效益农牧业发展之路。力争到xx年,我镇舍饲养殖牲畜规模达到20万头(只)以上,畜牧业产值达到农牧业总产值的50%以上。
2、加快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要优先发展对农牧业生产影响大、与农牧民关联度高、特色优势明显的农畜产品加工业,着力培植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市场竞争力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牧民建立稳定的紧密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一是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通过税收、财政、金融、土地、基础设施配套等优惠政策,重点支持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农牧民增收和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二是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立足资源优势,依托龙头企业,按照“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做大做强养殖业、舍饲养殖业、菌业以及农畜产品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
3、建立健全农牧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和“丰收计划”,提高良种覆盖率和农牧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充分发挥科技对农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争取到xx年全镇农牧业新技术应用和实用技术推广率达到100%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率达100%,主要牲畜良种畜比重达80%以上。建立健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生产技术标准、检验检测认证和监督服务体系,加快优质农畜产品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注册认证工作,打造“绿色”品牌和拳头产品,全面提升农畜产品竞争力。建立健全农村牧区金融服务体系,改革完善农村信用社运行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主渠道作用,逐步解决农牧民贷款难的问题。建立健全农牧业服务体系,按照“公助、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巩固和完善基层供销社服务网络,积极鼓励农牧民自主兴办各种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和农牧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帮助农牧民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争取到xx年,新成立9个农牧民经纪人协会,其中:奶牛协会5个、绒山羊协会1个、兴安细毛羊协会1个、蔬菜协会1个、食用菌协会1个。建立稳定的支农资金投入渠道,要在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农村牧区专项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大幅增加地方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保证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牧区,总体比例不低于70%,形成支农资金的稳定投入渠道。
(二)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目前,城乡差距不仅仅是收入方面的差距,更大的差距是城乡社会公共产品配置严重不平衡,农村牧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这势必加重了农牧民的负担,影响了农牧民的增收。因此,我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必须将加快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发展作为工作的重点,在财政投入、项目建设、人员配置等方面重点向农村牧区倾斜,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牧民收入。
1、大力发展农村牧区教育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主体力量。要改变农村牧区的落后面貌,必须先从改变农牧民的思想观念入手,而改变农牧民思想观念必须首先抓好农村牧区的教育。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首要的是应加大对农村牧区教育的投入力度,解决农村牧区中小学设施简陋、师资缺乏等突出问题。充分考虑当前我镇农村牧区居住分散的特点,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问题,进一步整合全镇农村牧区中小学教育布局。大力发展成人教育,以岗位培训为中心、继续教育和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加强“三教统筹”和“农科结合”,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加强农村初中“绿色证书”教育,使全镇90%以上从业人员达到实用技术中级水平,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 99%以上,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通过培训、教育,逐步消除农牧民群众的陈旧保守观念和小农意识,帮助他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2、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从农村牧区实际出发,本着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方针,逐步建立社会基本保障与家庭保障、集体保障、企业保障相结合的全方位社会保障体系。要实行全面的农村低保制度,做到应保尽保。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搞好试点,逐步推行。应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医疗救助配套制度。争取到 xx年,建立较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城乡统一的社会医疗救助体系、城乡统一低保、困难群体救助体系和较为完善的农村牧区养老保险制度。
3、以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牧区文化阵地,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一是要建好阵地。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农牧民群众、文化企业的积极性,鼓励农牧民个人办文化,集体办文化,文化部门与个人、与企业联合办文化,大力发展农牧村民办公助文化大院、文化专业户、农民书屋、农民个体放映队和民间剧团,逐步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多元化”、“市场化”。二是要明确内容。主要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反对封建迷信,破除陈规陋习,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文明、法制的生活观。三是要好搞活动。如开展文化先进镇创建活动,“科技文化三下乡”、“体育三下乡”,送图书、送电影下乡等。尤其要广泛开展“xxxx”的荣辱观教育,让文明向上的良好风气充满农村牧区。
(三)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制约,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一直是制约我镇农牧业快速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也是我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面临的最突出、最棘手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资金是最大的问题,但光有资金问题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需要我们针对我镇生态脆弱、生产力布局分散的实际,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集中力量解决一些重点地区的基础设施问题。
1、加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我们要坚持“保护和建设并重、保护为主”的指导方针,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争取用五年的时间,通过环境综合整治、退牧还草、荒山造林等综合措施,加速林草植被恢复,实现区域生态状况“整体上稳定遏制、重点治理区域全面好转”。
2、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大力改善农村牧区的水利基础设施。重点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区的水利设施配套、农区人畜饮水解困、安全饮用水等工程建设,争取到xx年,消灭人畜饮水不安全因素;完成生态修复面积30万亩,完成全镇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二是大力改善农村牧区交通状况。抓住国家“xxx”期间实施“村村通”工程的机遇,加大全镇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力度,争取到xx年镇至嘎查基本建成黑色公路,重要工业基地、农业园区通水泥路和村村实现全部通公路的目标,全镇通乡公路通达率和通村公路通达率均达到100%。三是大力改善农村牧区通讯状况。继续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改善农村牧区通讯条件,争取xx年全镇广播和电视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通电话率达100%。
(四)加强农村牧区民主政治建设。基层党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直接关系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成败。
1、加强农村牧区的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将农村牧区综合素质好、思想观念新、能干事、会干事的人选拔到农村牧区的嘎查村委会班子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的战斗力。要在全镇农村牧区深入开展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大讨论活动,引导广大农村牧区党员学习贯彻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要结合农村牧区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加强农村牧区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继续搞好农村牧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加大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引导农村牧区基层干部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广泛联系群众,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关心和爱护农村牧区基层干部,继续开展农村牧区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充分发挥农村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的作用。
2、切实维护农牧民的民主权利。健全嘎查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牧区公益性设施建设。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推动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黄赌毒” 等社会丑恶现象,建设平安乡村,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五)加强组织领导和宏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浩大,任重道远。加强组织领导,调动全社会参与,易于形成合力,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宏观指导,有利于减少浪费,节约资源,减少风险,少走弯路,促进又快又好的发展。
1、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建设新农村,不能凭主观想向和满腔热情办事,而应该用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要按照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分期计划,分步实施。既要注重经济指标,又不忽视社会发展指标;既要注意发展速度和规模,又不忽视质量和效益;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不忽视农民的主体力量;既要体现现代精神风貌,又不破坏农村文化底蕴;既要大胆创新,又要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意见,又要请专家论证;既要保证规划的科学化,又要保证实施规划的连续性,绝不能朝令夕改,人去事非。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镇地域广阔,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基础设施状况千差万别,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发展模式上要分类指导。比如,白音浩特嘎查交通便利、基础设施相对较好,是全镇人口、资源、生产要素比较集中的地区,是重点发展区,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开展以工促农的工业型新农村建设。同时,还可以发挥区位优势,招商引资,服务我镇,走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建设之路。在新农村牧区规划建设上要分类指导,注意嘎查村布局有利于节约资源、发展经济。比如:人口、资源、生产要素比较集中地,的新农村新牧区规划可以高标准、多功能,进行一步到位式建设,而其他居住分散、基础设施条件差的地区可以分步实施,逐步完善。总之,一定要突破“标准化”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避免运动化,不搞“一刀切”,不搞人为的样板工程,更不搞所谓“达标验收”之类扰民的浪费的评比活动。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
3、以城带乡,社会参与。应发动、组织镇直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口支持帮扶农村。探索城市与农村、企事业与农村结对帮扶的途径,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用现代理念教育农民,引导农民与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决裂,指导农村向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阔步前进。
1、局部地区和部门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体育建设现象。
2、由于城乡差别,农村老年人参与文化体育活动的意识还不是很强。
3、缺少建设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匮乏,部分老年人想要进行文化体育活动无处可去。
4、由于体制原因,财权上移,基层无更多的活动经费用于老年体协活动的开展,老年体协工作开展受到很大制约。
5、基层从事老年体育工作的人员变动频繁,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6、参与老年文化体育工作的部门少,只靠老年体育一个部门形不成合力。
四、老年体协建设和工作开展的建议
1、建议加大老年文化体育工作宣传力度,增强老年人参与文化体育活动的意识。
2、建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基层老年人文化体育活动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3、加大活动经费投入,多部门参与,形成合力,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人文化体育活动。
4、建议设立老年体协专职工作人员,人员保持相对不变,使老年体协工作开展保持连续性。
5、加大工作人员培训力度,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使老年体协工作开展有质有量。
第5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段时间,我们组织部分委员走访了县委县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及部分村(社区),就我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
从调研情况看,基层干部群众对建设新农村积极性高。各级对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精心部署。新农村建设启动平稳,推进有序,开局良好。主要体现在:
一是宣传深入,形成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中央1号文件下发后,全县各级采取举办培训班、层层召开会议、开展专题研讨等形式,组织干部深入学习1号文件;抽调县乡干部深入村(社区)、农户、院落,实施面对面的宣讲和指导;通过在报纸、电视、电台等宣传媒体开办专栏、专题节目和在农村办墙报、刷写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部分乡镇领导、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村干部等赴安吉等地参观学习,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通过深入宣传,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日益增强,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高涨,齐心协力抓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二是抓好调研,精心出台新农村建设系列文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玉环县认真贯彻落实《___、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精神,结合本县实际,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工作措施。还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村庄建设加大政策力度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的通知》、《关于成立单位工作职责的通知》、《玉环县通村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关于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意见》、《玉环县农村卫生改厕方案》、《关于印发玉环县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暂行规定通知》、《玉环县城乡困难居民分层分类救助实施办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办法》、《关于开展环境整治活动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的规定。
三是试点先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县各级陆续启动实施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重点村建设,实行了领导包抓和部门联建责任制,优先在农民群众积极性高、班子力量强、发展基础好的村推进新农村建设,防止一哄而起和盲目攀比。近年来,已建成13个示范村,其中3个示范村受到省委、省政府命名表彰,108个村庄整治村。今年又确定建设5个示范村、35个整治村,抓好8个重点建设村。
四是领导重视,新农村建设已纳入各级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所调研的乡镇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制定了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重大问题的综合协调和指导。大多数乡镇还向试点村派驻了工作指导组,驻村抓规划、抓指导、抓落实。部分镇乡制定了新农村工作阶段性标准和乡镇、部门新农村工作考核办法,实现了督查、考核的制度化、规范化。由于领导重视,精心部署,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认识不全面,进展不平衡。调研中,我们感到,新农村建设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上面热、中间等、下面靠”的现象。有的持等待观望态度,特别是群众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自己,“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存在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倾向;有的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方法、措施了解不够,感觉无从下手,在资金筹措、编制规划等方面存在畏难情绪。从工作进展看,有的地方新农村建设力度大,进展快;有的乡镇、村(社区)工作还停留在文件上、宣传上、思路上,具体的工作措施和方法少,工作动劲不大。目前,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在“点”上展开,“面”上的工作尚处于学习宣传阶段。部分群众反映,新农村建设“雷声大,雨点小”。
二是规划滞后,城乡一体化尚未形成。玉环县村庄布局分散凌乱,有275个行政村,共有自然村814个,有的自然村甚至只有几户居住,平均人口只有900人,规模小,集聚度低,规划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应有的集约、集聚和整合作用不明显。村庄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之间衔接不够,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和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相对滞后,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体系尚未形成。村庄建设规划深度不够,操作性不强,缺乏乡村和地方特色,雷同化趋向明显。部分地方没有严格执行规划,存在整治建设与规划“两张皮”的情况,村庄拆并新建与优化布局工作难以推进。
规划滞后使新农村建设的成本加大。据调查,最近几年的建设使通村通组公路硬质化比重明显提高,水、电、有线电视改造等也基本结束,农民现有的居住条件和质量明显改善。如果今后要在条件具备的地方实施社区集中居住,搬迁难度会很大,建设成本无法估量。
三是合力机制不强。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急需的通自来水和污水处理等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十五”时期以来,政府新增财力的使用在逐步向“三农”倾斜,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绝对量在大幅度增加,但支出资金的使用管理存在诸多问题: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难以形成合力;支农资金挤占挪用现象普遍;政府投入重农业“大动脉”,轻“毛细血管”。在取消农业税以后,多数镇乡还难以将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村级基本建设投资的范畴。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是玉环县农业投入方面的一个薄弱环节。
四是产业开发力度不大。存在着重基础设施建设、轻产业开发的问题。目前,基层干部对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积极性高,工作力度大。但在如何搞好产业开发、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如何寻找适合本村实际的发展项目,以项目拉动经济、促进发展方面,研究的不够,投入的精力不多,缺乏扶持政策,有的心中无数。总体看,农村种养业仍以传统技术和零散种养为主,专业化程度低,尚未形成规模效应。龙头企业少,农产品精深加工少,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阶段。农民致富的途径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任务艰巨。
五是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党员干部“双带”作用发挥不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不强;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个别村甚至连正常办公地点都没有,成为“无办公用房、无办公设施、无活动场所”的“三无”支部。
三、意见和建议
1.加强宣传,深化认识。全县上下应采取多种形式,在加大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和深度上下功夫,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关注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要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向群众广为宣传,使群众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受益者是自己,从而克服依赖思想,增强主动性。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内涵,避免单打一,防止片面性。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既要克服追求短期政绩,急功近利,浮躁冒进的“急性病”;又要克服畏难情绪,松劲思想,消极应付的“慢性病”,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真抓实干,坚定不移地把新农村建设推向深入。建议对新农村建设重点镇村在新闻媒体上予以公布,以引起各方关注、重视和支持。
2.因地制宜,搞好规划。新农村建设必须用规划来引导,来统筹。要研究、确定好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阶段性目标、建设步骤、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按阶段推进,避免建设的盲目性,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当前,应加快规划编制进度,加强对乡村规划的指导。在编制好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部门单项规划的基础上,本着“因地制宜、厉行节约、便于生产、利于生活” 的原则,重点制定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村内产业发展规划、公益事业规划和村民住宅布局规划。村庄规划和建设,应因村制宜,突出当地特色,尊重当地的传统习惯和风土人情,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防止“千村一面”,发展“一村一景”。居民点的布局,平川应以节约土地为主,适度集聚;山区和丘陵应以实用、适合居住、方便生产生活为主。建设中,应尽可能以旧宅改造为主,避免大拆大建。建议城建规划部门,尽快多设计一些美观实用、风格各异的民居图集,无偿供农民选择使用。
3.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全县各镇乡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有较大差异,推进新农村建设必然是起点有差别,进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特色有不同。一要分类指导。对于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的村,可确定高水平的建设目标,通过扶持引导,加快发展,创新机制,努力建成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对于已经稳定脱贫、产业基础较好的村,可确定较高层次的建设目标,通过各方扶持,自身努力、产业开发和规模发展,努力建成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对于自然条件较差,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的村,要因地制宜,解决温饱,改善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增加收入尽快脱贫为主,逐步向新农村建设目标迈进。二要抓好试点。试点的功能主要是探索路子,提供借鉴。选择试点,应兼顾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经济状况、不同自然条件,充分体现代表性,把握好在面上推广的可行性。应处理好试点与重点的关系。作为重点,主要是从工作推进和部署考虑。确定重点,应统筹考虑不同类型、不同区域和对周边镇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新农村,应坚持试点引路,重点推开,梯次推进。试点不宜多,期限不宜长,不能把试点等同于重点。三要处理好试点示范与全面推进的关系。因扶持项目和自身财力有限,在抓试点的同时,对于非试点村,可侧重抓好学习宣传、培训教育、规划制定、环境卫生、民主管理等软件建设,并及时总结试点经验,适时推进面上的工作,防止点上“热热闹闹”,面上“冷冷清清”。建议出台一个推进面上工作的指导性意见。
4.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应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循序渐进。要分轻重缓急,先易后难,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注重从群众迫切希望解决而目前又能够解决的问题入手。目前,许多项目都有配套资金的要求,因财力紧缺,资金缺口主要由农民出资出劳,因此,对一个村尤其是试点村而言,在一个年度内,实施的项目不宜多,应尽可能避免因大上项目、多上项目而加大筹资难度,加重农民负担。要始终做到“三个符合”,即: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农民可承受的财力相适应,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不增加集体债务,不加重农民负担;符合群众的愿望,不搞强迫命令,不做表面文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同时,应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即:急与缓的关系。既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又不急于求成,浮躁冒进;远与近的关系。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精心组织,有序推进;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实现主导和主体作用互动。要尊重农民意愿,引导和调动好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防止大包大揽。
5.壮大产业,改善环境。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和核心。应把扶持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依据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努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着力培育区域特色农业。应下功夫抓好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领域龙头企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使龙头企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发展的“火车头”。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培训、组织和引导,不断扩大规模和保证质量,促其由低层次务工向高层次就业转变。在培育发展产业中,既要因村制宜,又要尽可能向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靠拢,向“一村一品”目标迈进。应坚持长短结合,传统项目与新开发项目并重,积极发展观光休闲、生态旅游农业等新兴农村产业。要依托全岛城市化建设,大力发展商贸、餐饮、运输等非农产业和服务业,拓展农业外部增收途径。
改善发展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应着力改善农村的基础环境、人文环境、民主环境。一是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突破口,大力加强农村道路、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建设和教育、医疗、文化、科技、体育、社会保障等公益事业,抓好环境卫生治理和饮水安全,尽快全面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二是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前提,抓好培训教育,培育新型农民。整合涉农培训资源,建立以农村为基础、乡镇为主阵地的培训体系,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大力开展文明村、文明院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努力营造民风纯朴、邻里和睦、文明和谐的新农村风貌;三是以建立村民自治机制为目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好村级班子,完善村务公开、民主议事等制度,把民主管理的要求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始终。
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把农村党组织建设好,把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好,通过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切实加强以村级党组织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改进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和活动方法,深入开展农村“三级联创”活动,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阵地建设,切实解决部分村无村部和党员活动无场所的问题。二是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要充分利用当前农村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利时机,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继续大力实施把“双高型”农民培养成党员,把“双带型”党员培养成村干部和把“双强型”村干部培养成村党组织书记的“递进培养工程”,进一步提升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能力。三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进一步搞好村务、财务和党务“三公开”,积极推行村务民主听证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真正实现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构建民主和谐的新农村。
第6篇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一、农村建设进展情况
我的家乡长泾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关于认真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的要求,认真制定了 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远景规划,即: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开创新局面,建设好班子,加大宣传发动群众,精心组织,自我加压,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本镇实际,积极开展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通过全镇干群的共同努力和扎实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花园等八个村顺利通过了达标验收,其余四村正在整改。今年新创建的三个村,正以整治环境脏、乱、差为主要突破口,狠抓工作。一年多来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我们长泾镇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健全组织订规划。为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我镇成立了由镇长沈伟旗担任组长的镇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宣传发动、规划编制、协调指导等工作。做到任务到村,责任到人。成立村庄规划工作组,负责规划工作,落实了编制8 个创建村的整治规划,做到科学合理,重点明确,方案规范,布局得当。
(三)分类指导定制度。为切实做好我镇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创建的8个村针对各村实际,一方面实行分类指导,有序推进。一年多来,在村级资金比较薄弱的基础上,全镇投入专项资金464万元,共拆除简易棚屋52间,拆除危房及断墙残壁45处,硬化道路30240平方米,清理河道1200米,新安装路灯116盏,新增绿化面积18700平方米,村容村貌明显改观。通过整治,目前各村主干道路基本上达到了硬化、净化、亮化、绿化标准,主要河道基本实现无杀草、无漂浮物,村庄面貌有了一个改头换面的变化。另一方面加强教育,提高认识。在整治的过程中,我镇注重对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为更好地美化家园牢固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如花园村村干部积极充分护绿使者,花木的浇水、修剪、病虫害防治等他们全包了。此外,建章立制,巩固成果。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为了使环境整治落到实处,各村相应成立了卫生、绿化、养护组织,同时建立了管理制度,做到有人管事、有章理事,如习礼村建立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公共厕所管理制度、家庭卫生制度、绿化公约等。
二、新农村建设工作成效
(一)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通过环境整治,道路的硬化、村庄的绿化、河道的净化、路灯的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彻底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卫生保洁制度的健全,使环境卫生得到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二)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三)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突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体出资和群众集资紧密结合,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
(四)村班子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有了新转变。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通过各项方案的实施,进一步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在各项实事工程的建设中,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增强,村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
三、示范村花园村新农村建设情况
(一)基本情况
(二)2022-2023年规划建设目标
花园村是江阴市老村改造新农村建设试点之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花园村的实际情况,对原花园村570户集中居住的6个自然村庄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面改造,力争通过二年的努力,使全村人民真正生活在幸福、和谐、美丽的大花园里。具体建设目标:①拆除旧房、危房、违章建筑2.5万㎡;②新建农户住宅(含公寓楼)2万㎡,计划投入1200万元;③ 铺设住宅区内混凝土道路1.5万㎡,计划投入60万元;
(三)目前工程进展情况
四、存在问题
1、镇、村资金缺乏,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去创建更大的成绩是一个难题;
2、部分群众的认识还不到位,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3、各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存在不平衡性。
五、几点建议
1、强化干部队伍素质教育,进一步统一思想,抓好落实;
2、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管理责任机制;
3、巩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村级经济发展;
4、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5、加大政府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为各村的经济发展起助推器作用。
第7篇 2023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福协办〔xx〕33号文件—《政协××县委员会关于我县社会主义拳农村建设情况研的函》要求,我乡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乡位于××县南部,距县城17公里。北靠××乡,东临××县,南接子××乡,西与××毗邻。境内山高坡陡,平均坡度为30度以上。国土面积为274.3平方公里,边境线长8.25公里。共有6个村委会、48个自然村、86个村民小组。xx年全乡年末总户数为3221户,总人口为12607人(其中农业户2842户11941人),共有耕地面积12246.6亩(其中水田2135亩),人均耕地面积1.03亩。境内居住着傈僳族、怒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由于受地理环境、自然历史和群众思想文化素质总体较低等诸多因素制约,我乡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是典型的集边疆、贫困、山区、民族、宗教为一体的特困乡。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上半年,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93万元,同比增10%,其中出售产品收入128万元,占总收入的21 %,农民人均纯收入449元,同比增7%。从农村经济收入比例情况看,第一产业总收入485万元,占总收入的77 %,同比增8%。其中,农业收入180万元,同比增13%;畜牧业收入280万元,同比增6%;林业收入25万元,同比增25%。第二产业收入54万元,占总收入的9 %,同比增8%。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服务业等收入84万元,占总收入的14%,同比增10%。外出劳务收入70万元,同比增9%。上半年全乡粮豆播种面积18435亩。
(四)“四个百万”工程健康发展,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我乡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四个百万”基地建设的工作部署,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积极组织实施“四个百万”基础建设工作,引导农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开发,着力培育林果、畜牧两大产业。至xx年上半年,全乡完成种植各类苗木37.1590万株,其中:种植核桃3520亩;种植漆树5192亩;种植草果11601.6亩(其中,xx年发放种植4100亩);种植庭院经济1706.2亩。呈现经济效益的草果有170亩,每亩经济收入约2700元。依托境内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以百万亩中药材基地推动中药材产业开发,按照国家“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扶持农民规模发展中药材种植,xx年我乡规划种植重楼500亩,云黄连600亩,主要规划在江西三个村。坚持走“科技兴畜”的路子,结合实施边境乡镇项目建设,通过抓示范,群众的科学养殖能力和发展畜牧养殖的意识逐步提高。xx年上半年,全乡大中牲畜存栏21460头(只),其中,牛存栏2798头,猪存栏12590头,羊存栏5903只;总出栏6201头(只),其中,牛出栏221头,猪出栏4200头,羊出栏1780只,实现肉总产量299吨,实现经济总收入280万元。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全乡现有中小学校30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含初中部和小学部),寄宿制完小1所,教学点28个。全乡适龄儿童1190 人,已入学1172人,小学入学率98.49%;残疾儿童22人,已入学14人,入学率63.6%;小学部在校生1353人,学年内辍学6人,年辍学率为0.44%;15周岁人口195人,授完小学教育193人,完成率为98.97%;适龄少年有592人,初中阶段在校 556人,初中及以上毕业8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5.27%;残疾少年16人,入学5人,入学率为31.3%;初中部在校学生462人,学年内辍学13人,初中年辍学率为2.81%。17周岁人口211人,授完初级中等教育171人,完成率为81.04%。目前,全乡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达99.76%。初中开设13个教学班,小学74个教学班。全乡有专任教师119人,其中初中42人,其中学历合格37人,合格率88.1%;小学77人,学历合格77人,学历合格率为 100%。全年共新建和扩建校舍850平方米。xx年,“两基”工作顺利通过省、州、乡检查评估,实现“两基”攻坚目标。
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举办科技培训25期,参训人员6245人次,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综上所述,可见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乡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乡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乡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尽管近几年的投入不断加大,但其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三是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四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xx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乡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农民知识化、村乡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乡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乡村环境;编修村乡规划,推进现代化村乡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加大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乡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xx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农业项目,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乡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乡村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乡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乡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可以是农村社区式,也可以是可分散村落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乡化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六)、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在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的基础上,加快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8篇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报告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报告
关于××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报告
××村为文殊镇下辖行政村,紧靠兰新铁路复线,嘉-祁县级公路横贯境内,村域位于镇区西北部,与嘉峪关市双泉农业综合开发区相连,距离市区8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是文殊镇总体规划的中心村之一。
一、××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1、
2、农业生产。全村现有耕地321.43公顷,人均2.84亩。2023年粮、经、饲结构达到10:81:9,其中,粮食作物面积407亩,经济作物3146亩(以蔬菜、瓜果为主),饲草地341亩。××村因水资源较丰富,农业灌溉条件较好,是嘉峪关市主要的精细蔬菜供应基地,主要特色农产品有蔬菜、瓜果、大葱、优质马铃薯等。全村现有日光温室1000座。
4、林业与生态环境。现有农田林网1314亩,覆盖率32.9%;村庄绿化面积475亩,村庄林木覆盖率11.9%;河、沟、渠植树66亩。
二、××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条件
1、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村地处嘉峪关市城乡连接地带,距离嘉峪关市区仅有8公里,距离嘉峪关火车站6公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嘉-祁县级公路贯穿全村,是城市化的优势辐射区,随着嘉峪关市南区的开发,××村即将与城市连接为一体。
2、充足的水资源条件。××村地处双泉水源地,地下水年溢出量近3000万方,为发展淡季蔬菜生产、高寒淡水养鱼及旅游观光提供了较好水资源条件。
4、稳固的农户经济发展基础。××村是嘉峪关市精细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种植为本村的优势产业,种植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55.2,全村现有日光温室1000多座,占地面积1380亩,户均2座以上,每年向城市提供淡季蔬菜2500吨,大田蔬菜4000吨左右,农民仅从淡季蔬菜中获得的收入达3500元。近年来,随着双泉农业开发区的建设,农户养殖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公司 农户的养殖产业化运营机制正在形成。
三、××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方案
开发、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社会保障等项目建设,努力把××村建成为“村美、户富、风气好、班子强”的新型小康村。
第9篇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调查时间:xx年3月
调查地点:肇源县福兴乡
调查目的:围绕福兴乡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实际现状,结合此次省委党校学习所得,针对乡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研,以“群众最关心、发展最现实、问题最突出”为根本,切实反映实际建设情况,查找存在问题,提出今后发展思路及对策。
一、基本现状
福兴乡位于肇源县最东部,北邻肇州县,东接肇东市,地处“三肇交界”,全乡幅员面积143,911亩,耕地面积97,708亩,辖7个行政村,46个自然屯, 5152户,人口20812人。这里海拔176.3米,没有水、草资源,因此,玉米种植成为了福兴乡群众年复一年的谋生手段。然而,近几年,福兴乡结合地域资源优势,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民生事业持续繁荣。具体情况如下:
(一)经济发展迅速
作为传统玉米种植的农业乡镇,福兴乡一直在各项惠农政策中寻找机遇,经过几年的产业调整,现在已经跳出了传统农业圈,并形成了“七化”的发展态势,即:棚室产业壮大化、畜牧养殖业规模化、裸地果蔬基地化、林下特色经济潜力化、企业链条延伸化、商标品牌市场化、合作组织规范化。一是实现了主导产业壮大化。按照“小区化发展,组织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大力发展棚室经济,截止xx年末,已建成棚室2852栋,其中:冷棚2142栋,温室710栋,基地总面积达到5,000多亩,棚室经济收入实现8,500万,拉动农民人均增收3,100元,拉动相关产业增收3,100万元。二是实现了辅助产业规模化。经过多年“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重点实施以猪为主,兼顾牛羊禽的发展的思路。xx年末,全乡肉牛存栏量 3210 头、出栏1515头,生猪存栏28355头、出栏26011头,肉鸡存栏 37.6 万只,出栏29.8万只。三是实现了经济作物基地化。围绕促进农民增收,积极调整传统种植结构,引导农民种植粘玉米1万多亩;种植花生1万多亩;种植豆类、蔬菜等经济作物2万多亩、种植圆葱500亩。四是实现了特色经济潜力化。福兴乡现有林地面积9241亩,经过外出考察、调研、深入实地了解情况,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林下养鸡、林下食用菌的特色发展思路。目前,利用林地进行种、养殖的面积已经达到100多亩。五是实现了企业链条延伸化。围绕产业发展,引进了大庆市天利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宗祥包装箱厂、青储饲料加工厂、测土配方复合肥生产项目。每天可加工速冻果蔬20吨、粘玉米40吨;年生产管道__皮1000吨、塑箱40万个;年生产青储饲料5000吨;年生产复合肥xx吨。六是实现了商标品牌市场化。福兴乡注册了“庆福”牌系列果蔬商标,还实现了与“沃尔玛”农超对接,并成功联手大庆报业集团、龙广电台举办了三次香瓜采摘节。还在县、市、省电台报社,对各项产业发展进行专题报道,通过宣传,“福兴”、“兴福”、“庆福”等独具代表性的品牌名词,已经市场化。七是实现了合作组织规范化。全乡现有各类合作组织13家,其中:兴福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获得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省级二星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科学规范的合作组织,为各项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运行保证。
(二)民生事业繁荣
一是实现“五通”。全乡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水、通有线电视、通电话。二是实现“两室”覆盖。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科技文化活动室。三是实现救助与农合农保同步。全乡享受农村低保户 人,建国前老党员1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 人,参合率达到95%。四是实现乡村环境绿化美化。每个村屯都有绿化美化一条街,通乡公路两侧设有专人负责清理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各项环境卫生制度比较健全。五是实现信访安全稳定和谐。乡村主干道技防设施齐全,46个自然屯设有专人掌控舆情,做到了“小事不出屯大事不出村”,同时,不定期开展信访稳定安全排查,连续多年被评为“三无”乡镇和平安乡镇称号。
(三)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全乡共有党支部11个,其中:机关支部1个、村党支部7个、教育支部2个、联合支部1个。共有党员442名。其中预备党员15名,占党员总数的3.39%。女党员55名,占党员总数的12.44%。少数民族党员8名,占党员总数的1.81%。35岁及以下的党员99名,占党员总数的22.40%。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94名,占党员总数的21.27%。各支部党建工作载体形式多样,各项制度健全,党员典型培养类别不单一,学习活动开展效果较好,引领群众创业发展积极性较好,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能力水平较高。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创新发展意识薄弱
在深入调研和座谈讨论中发现,广大群众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创新发展意识淡化薄弱,没有真正领会各级发展精神,不主动、不积极、不参与,普遍存在等靠思想。认识层面只是停留在建房、修路、信息入户等模式上。
(二)建设资金紧缺
作为偏远乡镇,没有大口径的经济收入,很难保证新农村建设需求,仅凭中央、省、市等部门的专项资金,根本不能满足基础建设,更谈不上现代化、科技化、规范化,只能通过上级下拨专项建设资金、帮助扶持物资、协调相关部门、自己筹措等形式,小规模、低标准、试点进行,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
(三)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
虽然福兴乡在农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整体科学水平、现代化程度不深,高效、节能、现代的农业设备少,信息化水平偏低,劳动利润小。特别是在土地流转运行上,不成规模不连片。
(四)支撑产业发展不均衡
以棚室为主、养殖为辅、林下特色经济为互补的产业发展不成正比。目前,突出表现为棚室规模较大效益较小;养殖业群体多大户少;林下特色经济进展快见效慢,整体发展比重为3:2:1。
(五)农村社会事业滞后
在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上水平普遍较低。一是是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科学水平低,医疗器械落伍。二是教育水平低。由于适龄少年儿童减少,导致中小学校生源急剧下降,各村小学被合并或撤点,而且教学设备少,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三是科技文化投入少。受乡村两级财政影响,现有村文化活动室器材单一老化,相应图书门类不全,缺乏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四是弱势群体救助力度小。在弱势群体救助上,相关手续太过繁琐,而且救助物资少、范围小,不能及时保障生产生活所需。
(六)小城镇建设速度缓慢。
结合泥草房改造,福兴乡深入推进小城镇建设,但是无论从规划布局,还是质量标准上都不能达到新农村的建设要求。主要原因是受建设资金、地理位置、生产生活方式影响,满足不了小城镇建设基础要素。
四、今后发展思路及对策
结合多年乡镇工作经验,以实现小康社会为核心,认真分析新农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利弊因素,立足福兴乡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谈一下个人对新农村建设今后的思路及对策。
一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广泛进行新农村建设宣传,通过乡、村、屯三级创设舆论环境,利用会议、宣讲、主题活动、党员群众结对、远教平台等方式,详细向群众宣传建设方向、目的、意义以及最终达到程度。最终形成全民思想统一、发展目标一致、参与建设积极的健康氛围,让新农村建设切实走进群众心里,惠及千家万户。
二是内外引资,推进建设。针对建设资金这一难题,一方面要积极向上级争取,得到各级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物资援助;另一方面要主动采取多种形式筹措,调动户、屯、村、乡以自筹、出地、转让、抵押、贷款等方法,多渠道促资融资。更要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引进客商和企业,突出政企联合、社农联手,全面保证建设资金充足到位。
三是突出重点,强化支撑。立足乡域经济发展现状,紧紧围绕优势产业,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做强做大做牢支柱经济,为发展提供持续、科学的产业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好土地流转,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带动力强、特点鲜明、节能环保、致富增收快、发展潜力大的经济项目。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剩余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四是注重民生,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要素之一就是从根本上保障群众所需,满足群众所求,一起建设和谐文明社会。所以,作为乡镇级地方政府要扎实落实好上级的惠农政策,把医疗、文教卫生、困难群体救助、泥草房改造、道路修建、环境综合整治、娱乐活动场所等问题,统筹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建立以工带农、以乡带村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平台。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小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建设成果。
五是完善组织,创新机制。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在乡镇,难点在村屯,热点在百姓。所以,要想组织好各级组织和群众,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全力调动党员积极性。还要根据发展需求不局限安稳、安逸的状态,及时完善组织形式,健全组织机制,科学合理地创新工作方法,充分整合基层党支部力量,团结党员、群众干事创业。
总而言之,在新农村建设道路上,艰辛困难时刻存在,只要我们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求真务实,团结奋进,一定能早日建成小康实现中国梦。
第10篇 恭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恭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张 科
近年来,桂林市恭城县在全区率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了学习先进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经验,2023年3月上旬,贵港市委组织部组织全市组织系统有关干部到恭城县进行了学习考察,对恭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有了较深的了解,深受启发和教益。
一、恭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经验
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恭城县从2001年起,按照富裕、生态、民主、文明、和谐的要求,对全县881个村屯中的368个进行统一规划,大力实施“富裕生态家园” 建设,已建成示范村16个,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可科技进步先进县”。他们的主要经验是:
(一)提高认识,科学决策。进入新世纪,___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广大农民也迫切希望摆脱贫穷落后,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为了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低下的面貌,恭城县围绕如何提高生态农业质量,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大发展这个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组织开展了大讨论,并组织各级干部、群众到福建、广东等发达地区考察学习。通过学习和讨论,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了紧迫感和责任感。恭城县在广泛征求意见和聘请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决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生态农业质量,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来抓,在当地掀起了一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赞扬和大力支持。
第11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调研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调研报告
一、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
当前,我省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正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规划工作,为下一步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部署、扎实推进做好全方位的准备。但是,当前我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新农村建设与规划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注:
(一)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培训工作亟待加强。
当前绝大多农民素质不容乐观,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保守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法制观念淡薄,道德素质差,缺乏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文盲、科盲、法盲的比例还非常大。据不完全统计,在我省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约占15%,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约占30%,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10%。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呈逆向发展态势,并且呈现老年化趋势。同时,大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因缺乏城市生活常识和就业技能而就业不稳,回流现象较为普遍。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没有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思路,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新农村。因此,必须对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
当前我省农民培训工作主要存在哪些制约因素?据调查,我省农村幅员广阔、地域差别大、农民以多业兼营为主,教育培训需求呈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难以集中;长期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薄弱,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滞后,条件手段落后,难以满足需要;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收入不高,农村生活艰苦,农民想方设法跳出农门,离开农村,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至今为止,农民教育培训权益仍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二)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调查显示,我省相当地方的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乡二元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城乡差距日渐拉大。
1、影响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吞食农民收入的增长份额;二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名特优农产品比例不高,制约农民增收后劲;三是因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造成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的程度较大,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四是农民走出去的渠道不够畅通,各种合法的正当权益难以保证,城乡壁垒依然存在;五是内地县市本地工商企业欠多、欠大、欠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的主要表现为:
(1)公益事业发展难。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欠帐”太多,农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老百姓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后,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都是补助性的,投入非常有限,老百姓的义务意识和集体观念越来越淡化。农村的一些公益性基础建设的维修和新建很难组织发动。例如通村水泥路。
(2)村容村貌改善难。受经济发展和传统观念的制约,农村村庄就象撒播的庄稼,分布散乱,七零八落,镇村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布局不合理,设施不配套,农村“露天厕、泥水路、压水井、鸡鸭院”的现象相当普遍,尤其是贫困山区,农户居住十分零散,住房十分简陋,长期烟薰火燎,人畜混居。针对集并村庄、完善设施、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问题,资金难筹,工作难做。
(3)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配套设施不全,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同时,由于部分农村大兴小水电站建设,不仅使农村生态遭受巨大破坏,而且直接影响了下游的农田灌溉和农民饮用水的水源来源。
(三)农业投入缺乏保障,投入不足制约农村发展。
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一是一些农业项目难以立项。目前资金投入以项目为主,内地县市尤其是贫困山区在争取项目上缺乏优势;二是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相当多地方财政困难,投入能力十分有限;四是农民自身投入能力有限。农民收入偏低,自身积累主要用于住房改造和子女教育、婚嫁,真正用于农业投入的资金不多。
(四)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欠缺,难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基层党员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当前在群众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很多工作需要他们去引导。但是,目前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包括我们的一些乡镇干部),由于缺乏培训“充电”等种种原因,自身的能力素质与新农村建设形势和任务要求不相适应,发挥不了推动工作、指导实践、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示范带头作用。
(五)建设规划存在不足,必须加以科学完善。
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尚在规划和初步实施之中,但不少地方的建设规划存在着以下不足:
1、绿色与环保在规划中缺位。在不少农村,新村建设往往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但大多空有外观美丽的外表,新村的内核缺少绿色和环保的理念、缺少生活污水和 粪便污水的处理设备和设施,一些新村建设点的房屋外观美丽,屋后却污水横流,不忍目睹。绿色、生态、环保原本就是新农村最大的资本,但不少新农村规划中最缺少的就是农村适用的廉价和环保的污水处理设施和设计方案,并未考虑将污水处理洁净才予回归自然,没有考虑将生活污水、家庭养殖业的排泄物和污水的处理列入规划部门的设计范畴,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明显的缺憾。
2、乱占耕地和轮番拆建现象有所抬头。近年来,各地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加上监管不力和缺乏有效的打击手段等原因,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不经批准就直接占用耕地、农保田盖房,个别村干部甚至公开在农保田挖坑取土、开采矿藏,一些农民借用建烤烟房的名义直接占用耕地变相盖房的趋势已经有所抬头。目前中央出台了建设新农村的好政策,一些农民更是错误地认为,现在可以在过去禁止占用的耕地、农保田上盖房了;一些农民未经审批直接在原宅基地上拆旧建新;个别干部更是不顾人文景观与历史遗址的保护,一味追求建设速度。这些均与中央倡导的新农村建设要做到“既不是大拆大建、也不是在建设中破坏、更不是在破坏中建设,更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原有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要注意保护和保留”的精神是相悖的。
3、规划中节能与节约意识缺失,资源浪费严重;不少地震带上的居民点缺少抗震设计。在相当多地方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缺乏节水、节电、节能、节地等节约资源方面的总体规划和方案设计。而当前,全球的能源危机已经给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敲响了警钟,农村的新建房屋中保温和隔热性能的设计方面大多没有太大的改进,大多沿用城市建设的图纸和样式,大多还停留在关注户型格局合理、外观美丽等方面,对于节能、节水、节电、节地等方面的节约设计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我国的农村人口占有全中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强,如果新农村的建设再走高能耗的老路,即便是农村农民短时间内有能力消费,我们国家有限的资源也承担不了高能耗消费之重负。此外,在一些地处地震带上的农村,例如_____的小陶、洪田等乡镇,新村设计大多缺乏抗震设计,难以抗拒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一旦发生地震,后果将不堪设想。
4、农村产业经济发展规划可操作性不足,前瞻性不足。目前各村庄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产业规划基本上是由乡镇的挂村干部参照某个示范村“依葫芦画瓢”或“闭门造车”的,不少农村的产业规划缺少确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其显著特点是可操作性不足,前瞻性不足。究其原因,这些规划中的大多数方案是由基层干部根据自己的责任心和自己所掌握的乡情而编写的,并没有充分发挥和利用当地的地理、气候、人力、地力等资源条件,产业规划没能结合当地的现有和潜在的资源优势,且往往缺乏农民朋友群体的参与,缺少上级行业专家的指导,因而产业发展规划大多显得乡情有余,前瞻性不足,纸上谈兵的多,可操作性不强。
二、关于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___总理在“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内容说明中,将建设新农村、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等六个方面纳为“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应与___、国务院保持一致,认真贯彻实施中央1号文件精神,切实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为此,民盟福建省委组织盟内外专家学者,围绕上述这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困难,深入各地农村实地调研,就如何推进我省新农村建设提出如下建议和意见,供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参考:
(一)以科学发展观做好规划工作,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基础。
1、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要有更广阔的视点和视角
新农村规划不能简单理解为盖几栋新房,更不能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新村建设。新农村的建设应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提升、政治改善、文化进步等等方面。___所倡导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包括美好的居住环境,更包括发展农村产业、增强农民经济实力,只有发达的农村经济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新农村建设规划需要有更加广阔的视角。
广义上来讲,新农村的建设规划还应包括新农村的产业规划,当地政府要有相对应的信息、技术、政策、资金等多个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与之配套,规划要充分用好、用活___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建议各县(市、区)专门抽调一批不同专业的高层技术人才分赴乡镇,协助乡镇基层干部与各村农民朋友共同完成产业规划,做到既结合基层的产业特点,又高瞻远瞩,真正为农村做好切实可行的规划。在产业发展规划的布局和安排上,要尽可能与当地农民的种养习惯、技术特长、经济地理条件相结合。只有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才能最终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目标。
2、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应注意生活与生产统筹安排、经济与文化并重并举、人居与自然和谐、节约与集约相辅相成
有关专家指出:在新农村建设中,有几方面要引起重视,一是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相互协调,二是要保证粮食生产安全,三要加强农村体制改革,还要更加重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新农村规划应当根据生活、生产需要统筹安排,建设既有利于生产、又方便于生活的新农村。规划应布局合理,功能区切块清晰。生活住宅区、公共福利设施区、办公区、农田区、村办企业区、林木绿化区等定位合理,各得其所。要让农村逐步朝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的目标迈进。特别是,猪、牛、鸡等畜禽规模养殖场的建设,要考虑防疫、环保、厩肥就近到田等因素,选址应离开居民住宅区。同时,要加大村容村貌的改造力度,在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上可推行“一建三清四改”(建沼气池,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圈、改厕、改厨),提倡农户对门前、院落实行“四包”(包硬化、包绿化、包净化、包文化)。通过设施改造和建设,改善和提升农民的生产和居住条件,引导他们与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彻底决裂,树立新风尚,营造新环境。
人与自然和环境的和谐方面,新农村规划中规定的各种功能区之间的界限要划出“红线”,不能随便改变,除规划的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项目外,原来的地形地貌、附着的植物群落、繁衍的飞禽走兽要严加保护。不准随便开荒、挖坑取土、伐砍树木,尽力保护山川自然的原生态。对于农村原有的历史遗址、人文景观要予以保护。对一些有代表性的民居,如四合院、店铺及祠堂、庙宇等,要予以有选择的保留。对确有价值的、标志性的古居群、名人居、老宅要整体保留,新农村同样要给历史留下记忆与参照。要特别注意防止“大拆大建、在破坏中建设、在建设中破坏”现象的发生。
新农村建设要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做起,达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节约目标。许多地方扩建新村,中间旧村尚未改造,四周新村却不断向外扩展。新农村建设要严格控制土地的审批和使用,村办厂(场)占地和村民用地都要精打细算,集约使用土地。农村建筑一定要推广和应用节材、节能、节水的设计方案,建筑材料的应用上要逐步推广使用非粘土空心砖、新型墙体材料等技术,外墙建筑要有隔音、保温、隔热设计,节约土地、木材等短缺资源。改造旧房或新建住宅时,要在朝向、结构、用材、燃料、照明、保温等方面全面推行节能技术,减少能源消耗。我省新农村建设在推广沼气工程的同时,要增加抗震性能的设计、生活污水处理的设施,要争取在推广节能住宅、环保型住宅等节约户型的设计上有新的突破。
新农村建设要在文体、卫生、娱乐的设施建设上有所突破,改变农村文化生活极度缺乏的现状。要从村建规划上入手,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首先要建好一村要建一座甲级卫生所,为农民提供初级卫生保健;建好农民文体活动中心或文化夜校,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有条件的村要建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敬老院、篮球场、舞台以及健身房等,并要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要使百姓逐步享受到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务。随着农村影院、文化馆、图书馆等设施的普及,使农民的传统日常生活概念得以大大拓展,从而不断丰富精神生活。
3、要从程序和制度上确保规划的权威性,确保长期规划,能分期实施
首先,要从程序上、制度上解决“权比法大,村官权利比规划还大”的问题,维护规划的权威性。新农村建设规划依程序应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经支委、村委和群众代表共同参与制订以后,由村民大会通过,报乡人大批准,报县(市、区)建设规划部门备案。这样的规划既不能随便弃之不用,也不能任意更改;需要修编时还应按原制订程序进行。并参照城市建设的“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做法,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其次,要做好村两委换届衔接工作,实现村支部、村委换届不换规划。第三,要按照“规划先行、抓点示范、分类指导、基础突破”的原则,立足长远,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安排,长期规划,分期实施。第四,要认真抓好村镇的整体建设规划,力求反映地方特色,体现文化内涵,保护生态环境。要按照“工农商建运服协调发展,山水林田路屯综合治理”的要求,抓好科学规划,分步推进炊事沼气化、热水太阳能化、饮水自来水化、电视有线化、网络宽带化、道路柏油化、出行公交化、垃圾日清化、排污专管化、环境生态化。
(二)加强长效机制建设,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基础
建设新农村,离不开一个团结而有战斗力的好的领导班子。加强对农村班子的教育和指导,提高乡村干部的执政能力,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为此,要通过建立工作责任机制、争先创优机制和村务管理机制,使全省各县(市、区)的领导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1、要建立起工作责任机制,明确县乡村三级党组织负责人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充分发挥三级党组织的“联动”作用,提高各县(市、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为此,可建立县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落实领导干部责任,把联系点建成示范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要加强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以“亲民、爱民、富民”为目标,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科学决策、宏观谋划、驾驭市场、统筹协调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按照突出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的原则,推行“优差排位法”,通过“两推一选”择优配齐配强乡、村领导班子,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和战斗力。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扎实抓好先进村的巩固提高和后进村的集中整建,努力把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一些未配套领导机构的市、县应尽快成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并将新农村总体规划和村级规划目标完成情况,列入市、县工作的考核目标,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整体推进。
2、要建立创先争优机制,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夯实人才基础。可在全省各县(市、区)农村党员中开展理想信念星、遵纪守法星、履行义务星、勤劳致富星、先锋模范星“五星”党员之类的评比活动,激励他们争先创优,吸引优秀青年向党组织靠拢。同时,继续深化党建“三级联创”等主题活动,深入开展“双培双带”工程,对50岁以下的党员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使每人掌握1门到2门实用技术。从乡镇机关和农业、林业、畜牧等单位选派一批名科技人员,与农村党员结对帮扶,增强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3、要着力打牢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基础,创新村务管理机制,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切实得到加强。各县(市、区)要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建立并完善党员议事制度、村民“一事一议”制度以及村“两委”议事规则、重大事项决策程序、村民代表议事程序等一系列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机制,成立村民代表议事会、村民监督小组和村民理财小组,完善相关的“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实行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最终实现村党组织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和民主监督程序化,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同时,要加大普法力度,提高农村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和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三)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建设新农村最重要、最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只有这样,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此,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发展节约型农业,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能为重点,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通过增加产量、提高质量、节约成本,提高农业效益。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在农业、农村挖掘潜力,更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寻找出路;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吹糠见米”显效快的增收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现阶段,要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基础工作来抓。各地要立足本土实际,区别发展。对沿海经济基础好、第
二、第三产业发达的农村,要大力整合现有产业,争取做大、做优、做强,逐步形成规模;对地处山区、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还是要靠抓第一产业,要从农业内部挖潜,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不断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以“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思路,努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格局,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抓好市场流通环节,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此外,各地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搭建农村科技信息交换平台,提高科技信息的入户率,用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二是要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通过培训引导,促使劳务输出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苦力型向技巧型、自发型向组织型转变,大力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新农村建设要以“工”促“农”,留住青年农民精英。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有关专家认为,随着我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资金和精英人才流入到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去,这就造成了农村地区的大面积“失血”,也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但是,我省相当地方的农副产品丰富、劳动力充足的传统优势依然存在,打造一批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就容易形成以“工”促“农”的局面。对我省多数农产区而言,当务之急是发展“涉农产业”,立足本地特色优势,调整经济结构,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支撑,带动和促进农产品、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农民钱袋子满起来,腰包鼓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留住农民精英,尤其是青年农民精英。
(四)大力培养教育新型农民,激活新农村建设的内部活力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内涵就是发展壮大新产业,依靠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能的新型农民,为发展新产业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这是富乡富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的基础和保证。有关专家表示,大规模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必须要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当前,各级政府应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新型农民。还要加快农民教育培训立法,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法律保障。
1、加强农村教育培训工作,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主角,培养新型农民是我省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只有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让农民学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才能有效推进现代农业进程。新型农民内涵丰富,培养要求高,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因此,必须对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关键在于教育培训。
(1)加快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在继续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力度,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村青少年必须接受初中、高中文化教育或职专、职高、技校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要接受扫盲教育,做到青壮年人人达初中生,老百姓家家有高中生,新农村村村有大学生,整个村没有文盲,没有失学生。
(2)加强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通过各种形式,既要加快培训现有产业所需要的技能,又要培训农民“走出去”所需要的技能,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目前,可把世界上最大的农村远程教育机构――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作为我省农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基地。
(3)深化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民的文明素质。扎实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农户、信用等级户、好公婆、好媳妇等评选创建活动;加强乡镇文化设施和文体队伍建设,经常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农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4)要对农民全面开展农业、林业、养殖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及法律、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我省农情、省情决定,培养新型农民不能齐头并进,必须分清主次,解决主要矛盾,注意点面结合,示范引导。一方面要抓好面向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和科学普及;另一方面要重点实施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培养新型农民要把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有机衔接起来,注意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阶段性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普及性培训与系统性培训结合、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2、对于农村的教育和培训工作,重点是要抓好乡村干部的分期分批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和考核,全面提高其带领农民群众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3、今后几年,省委省政府要考虑逐步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将农村教师工资全额列入预算,地方各级财政要逐年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此外,还要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能力。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外部活力
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拓宽经费投入的渠道,要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进一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民积极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原则,加快村镇的水、电、路、讯、校、医疗、集镇等公共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落实新农村规划和村级规划建设的扶持力度,各级财政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定的新农村建设启动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建设、土地、交通、水利等部门以及金融单位应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有关部门在政策范围内应简化办证审批程序,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国债等国家现有的扶持资金,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和投入力度。要从多渠道、多角度出发,切实把___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研究落到实处。建议我省在“十一五”期间,适当增加新农村建设方面的财政支出比例,扶持新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农口部门的责任,各个职能部门、社会各界对新农村建设都负有责任。特别是宏观管理、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要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识,有效促进政策的集成、资金的整合,建立横向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此外,由于目前农村资金大量流出、金融“失血”严重,政策性银行职能弱化,国有商业银行悄然退出,农业保险严重萎缩。农业在整个金融机构中占用的贷款余额不到6%。因此,省委、省政府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要与农村金融机构沟通协调,适当放宽对农户小额贷款的担保条件和期限,大力扶持农业生产。
(六)新农村建设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乡村干部要认真做好思想动员工作,让广大农民群众形成共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每个农民自身的事,是事关子孙后代的大业。因此,新农村建设不能有“等上面拨款、等上级立项”才干的思想,不能一味“等、靠、要”,要用好、用活、用足___的政策,依靠好的领导班子,依靠科学技术、依靠全体村民自己的努力,自强不息,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富民产业,切实增强农民经济实力,从而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在工作中,要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进一步营造建设新农村的舆论氛围;要防止以新农村建设为借口、大量违规占用耕地和农保田盖房、侵占子孙利益的现象发生;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注重实效,不搞盲目攀比,更不能患幼稚病,避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避免新农村建设运动化。如一些不适合集中搞新村建设的山村,不强调“屋成列,树成行”,事实上,白墙黛瓦与绿树错落有致也是新农村的一景。
(七)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建设模式不能搞“一刀切”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处于同一阶段和发展水平,财政实力也不平衡,新农村建设会存在快慢、高低之分,因此,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在建设过程中不宜强调同一个模式,同一种方法或同一个标准,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建设模式。
1、资源型新农村。所谓资源型,就是在具有丰富矿产、水力、电力等资源的农村,加强能源消费管理,搞好节能工作,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资源集约型农村经济。
2、工业型新农村。所谓工业型,就是在经济较为发达、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农村,以发展乡村工业为导向,推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型转变,增强工业对农业的拉动力。以工业经济实力为基础,整合农村的土地、人力等资源,实现共同发展,体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大趋势。
3、生态型新农村。所谓生态型新农村,就是发挥特有的生态优势,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型农业为重点,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农村发展道路。生态环境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保障人民生活质量长久可持续的提高。
4、城镇型新农村。所谓城镇型新农村,就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加速资本和产业转移,加快建设城镇型新农村,促进农民职业和空间转移,形成新型的城乡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
5、农庄型新农村。所谓农庄型新农村,就是充分利用农户庭院空间以及周围的鱼塘、树林、菜地等农家资源,增设耕地种菜、现场采摘、任意“点宰”、自选自做等服务项目,让游客吃农家饭、享农家乐,大力发展农家休闲娱乐旅游经济。我省各地的农庄型新农村建设开发,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并有效带动“农家乐”经济的迅猛发展。它的发展,对促进农村旅游、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区域经济、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6、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所谓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也即城郊型新农村,就是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致富农民”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城郊乡镇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围绕休闲、生态、观光、旅游农业,以及名优农产品进行项目包装,积极开展各类相关招商活动,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靠近各大中小城市的农村,要充分利用地处城郊结合部、交通四通八达等区位优势,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生产为城市配套的蔬菜、花卉、畜禽等副食品类农副产品。
(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注意和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1、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原则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各方努力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在制定规划和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必须正确处理中心任务和农村发展的关系,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2)必须正确处理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把握“三个理念”,抓好“三个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能也不应该一蹴而就,要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用现代理念教育农民。一是用现代理念教育农民,抓好培育造就新农民的建设。“要想富口袋,须先富脑袋”,“要想实现现代化,农民必须知识化”。二是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抓好优化发展新产业的建设。三是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抓好整治营造新环境的建设。
(3)必须正确处理客观条件和建设目标的关系,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有效推进。由于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新农村建设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因此只能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能照搬照套,更不能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以此来增加乡村债务和农民负担。农村干部必须要多做“工程师”,少做“设计师”,按照中央和国家的政策和新农村规划,去组织广大群众去施工,才是领导干部的本职所在。
(4)必须正确处理农民参与和农民受益的关系,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受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既应是建设者,更应是受益者,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何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关键是处理好农民参与和农民受益的关系。为此,一要将新农村建设与社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收入得到更快的提高。二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区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让农民分享更多的社会福利。三要将新农村建设与社区民主决策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因此,新农村建设切不可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盲目攀比,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示范引路。
2、要注意发挥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的主导作用,并要明确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新农村目标要求的实现,最终还是要靠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来完成。因此,在建设新农村中大显身手,是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1)必须树立长期建设的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不是一个短期活动,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必须树立长期建设、扎实建设的思想,要克服急躁心理。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必然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要指望一步实现,也不要指望跑步实现。每个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立足实际,着眼实效,脚踏实地,稳步推进,摒弃“工程性”、“运动式”、“跃进式”的心态,要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意愿和需要,千万不能搞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2)必须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模式,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引领农民脱贫致富方面的积极作用。华西村的经验昭示:党员强化责任意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新农村建设才有可靠的组织保证。从现实情况看,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20字”目标要求,不是几句空洞口号,而是饱含着具体实在的内容,“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要建设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要建设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要建设生态文明,“管理民主”是要建设政治文明。无论是哪个文明建设,都需要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不可能是农民群众的自发行为。而直接组织领导的责任,必然是由“一线堡垒”和一线党员来承担。
(3)必须积极进行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各地党组织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体制、新任务的要求,在基层党建工作的思想观念、组织设置、队伍建设、工作制度、领导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从而有效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要打破过去以自然村建立党组织的传统做法,围绕产业发展和新型经济组织发展建立党组织。通过组建党群共富产业会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经纪人与中介组织作用,实施党员“创业富民”工程和对无职无位党员设岗定责,不仅使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新作用找到有效载体,更重要的是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信息不灵不敢富、新技能不懂不会富、实力单薄不能富”的“三不”问题,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和进市场奔小康能力。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急功近利,要合理把握时间和进度问题
经济学家林毅夫表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一个浮动、长期、水涨船高的目标。但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着手点的新农村建设既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内容,到2023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完成时,应该完成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任务。因此,我省相关部门应把握大局,群策群力,力争在2023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之前,完成我省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任务。
总之,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迈向下一个更高目标的基础和起点,面对这一共同课题,需要我省各级领导和基层干部与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去学习、探讨、实践和总结。
第12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卡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是要靠农民自己努力。实践表明,农村大部分普通农民承担风险的心理与经济能力较弱,在没有他们眼见为实的成功经验与收获把握前,他们一般不轻易投入资源(资金与土地等)进行尝试。讨教与效仿邻里,是农民简单、实用、有效的学习机制。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养一批像吴仁宝、王乐义这样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强的带头人。他们的经验切合农村的实际,容易为农民所接受,可以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他们熟悉村情民情,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威望,能够较好地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次调研从8月底开始到10月下旬,3个调研组分别采取了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翻阅资料等方法,对各镇(街道)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做法,以及对区里加强新农村带头人建设的意见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经过认真整理和分析,形成如下报告。
一、关于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带头”的意思是:首先行动起来带动别人。那么,“带头人”就是首先行动起来带动别人的人。照此类推,“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就是首先行动起来带动别人建设新农村的人。从我省新农村建设优秀带头人评选对象上分析,新农村建设带头人主要包括三类群体:即基层组织的带头人、现代农业的带头人、农村公共事业的带头人。根据我们的调研分析,xx区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队伍主要包括三类人员。
--村干部,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村委员会主任,他们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在团结带领农村广大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上起到主要的带头作用。
--农村实用人才,包括农村的致富能手、农业技术人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能工巧匠等,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至关重要。
--农村民间组织负责人。如老协、侨联、宗教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负责人等,这些人在农村有较大的影响力,在各自的线上起组织、带头作用,对于农村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建设起较大作用。
这些人在农村各项建设活动中都能起到一定的带头示范作用,都可称得上农村“带头人”.但根据目前村级组织运行机制,离开农村基层组织(村两委),新农村建设无疑等于纸上谈兵,而且党和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都是通过农村基层组织得以贯彻落实的。因此,农村基层组织无疑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广大村干部,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要成为团结带领农村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是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队伍的核心人员。
二、现状与问题
(一)xx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基本做法
据初步统计,xx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队伍现有4781人,其中村干部1466人、农村实用人才835人、各种民间组织负责人367人,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xx区加强新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是:
1.建立了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一是全面落实村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实行分级培训责任制,区级负责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培训,每年每人的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镇(街道)级负责其他村干部的培训,每年每人培训时间不少于3天。鼓励村干部参加学历教育,有计划地组织年轻村居干部参加农函大、电大和党校函授班等接受学历教育,区财政予以经费补助。二是建立村居干部报酬保障机制。对经济薄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基础性报酬由区财政按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每年镇里也拿出部分资金给予补助,一年可以拿到3000元左右的补助。同时区里建立了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由区、镇(街道)、村、个人四方联合筹资投保,做到应保尽保,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目前,xx区已累计投保416万元,投保1.2万多人次。三是出台了村级正职离任干部定期补助制度,对担任村级正职累计时间在十年以上的离任村干部,享受定期补助金额每人每月100元。四是完善从优秀村干部中录用公务员等制度。几年来,安置到镇属企事业单位的村干部近100人,其中有7人录用为公务员,走上了镇(街道)领导岗位。五是设立村干部保障激励专项经费。专项经费列入每年财政预算,主要用于村居干部的教育培训、报酬补助、离职定补、困难补助、体检、健康疗养、先进表彰等。今年已为全区近500名村主要干部开展了健康体检,还组织了30多名优秀村干部到长江三峡、云南等地进行健康疗养。
2.加强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了农业技术专业队伍建设。农业技术研究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逐渐壮大。全区11个事业单位中,共有农业技术人员47名。全区13个镇街道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包括农林特产和技术畜牧兽医、农业机械、经营管理及其他专业农业技术人员的镇(街道)农技综合服务站,共有编制178名,现有人员159名。此外,xx区省径农业示范园的建立,也吸引了一批学历层次高、经验丰富、技能娴熟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使农业人才队伍出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二是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认真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积极完成专业农民生产技能培训,全区已有1.7万农民接受“绿色证书”培训,其中有1.3万人获得“绿色证书”.三是加强科技帮扶。启动“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对农业的帮扶,下派农村指导员到茶山的杨梅生产基地、丽岙的花卉种植基地、泽雅的高山蔬菜生产基地等富民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和推广。下派了30名科技特派员到村办企业,乡镇企业,帮助解决技术难题,提升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通过抓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xx区农业科技取得了明显进步,大批新品种、新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如优质高产早汕稻、轻型栽培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大栅杨梅技术、无核瓯柑技术、花卉种植技术逐步得到推广,畜禽良种化程度和饲养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使农业由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过渡。
3.发挥了民间组织负责人的积极作用。目前,全区有登记的农村民间组织共295家,其中村级老人协会251家,宗教协会6家,各类侨联协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1家。近几年,通过发挥民间组织的独特优势,在政府缺位的地方发挥“粘合剂”和“润滑剂”的作用,尤其在满足弱势群体需求,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带动了农民增收。目前,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31家,其中有5家专业合作社(协会)被评为市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涉及畜禽、蔬菜、瓜果、水产、“农家乐”等行业,入社农户社员达979户,基地面积23450亩,带动农户6965户。二是引导侨联等组织在公益事业建设和社会救助中发挥作用。如丽岙镇发挥侨联作用,引导发动广大华侨为家乡建设服务,近几年丽岙华侨在学校建设、自来水、电影院、道路、桥梁、文化活动场所等家乡公益事业建设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总捐资达6000多万元。景山街道太清宫主持卢阿光热心公益事业,设立了xx市首个以慈善命名的救助基金--“xx区太清宫慈善救助基金”,近几年太青宫已向社会捐资1300万元。三是引导老人协会开展“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活动。各地老人协会普遍建成了老人活动中心,开展各类文娱活动,许多村老人协会还筹措资金,建设协会物业,利用物业出租金发放老人生活补助金。
(二)存在的问题
1.村干部队伍建设存在“四不”问题。
一是矛盾面广,工作待遇差,村干部不想当。当前,个别村各种矛盾纠纷和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村干部处于各种矛盾的交织点上,工作中有时不仅得不到理解和支持,而且还会受到人身攻击和安全威胁。由于村干部的待遇差(xx年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年平均工资1.6万元),且有不少村干部工资长期拿不全、拿不到,有时还得牺牲个人的一些利益,因此,对继续当“村官”缺乏动力,萌生“去意”.据统计,这一届已有30多名村干部主动辞职,离开工作岗位。
二是工作任务重,集体经济薄弱,村干部不好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都是硬指标,半点马虎不得。然而许多村集体经济薄弱,发展举步维艰。村干部无钱为群众办事,无力为群众提供服务,致使村干部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截止xx年底,全区251个行政村中,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尚有80个,占总村数的31.9%;年收入在1-5万元的村44个,占总村数的17.5%,两项相加共占总村数的49.4%.
三是整体素质不高,明哲保身,村干部不会当。在当前面临换届的关键时期,个别村干部到了未换届己“涣心”的地步。有些村干部认为村级换届只有几个月了,下届能否当选还不知道,一些还想干一届的村干部乐于做太平官,怕得罪选民,片面认为只要人缘好,选举就能得高票,工作无所事事。还有些村干部自觉连任希望渺茫,对上级党委政府交办的工作采取小事慢半拍、大事一再拖延的态度,等待观望,推卸责任。
四是人才大量外流,后备干部缺乏,村干部没人当。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管理的青年和能人转向市区发展,并在市区安家落户。而农村大学生毕业后,为了个人的更好发展,都不愿回到农村,造成一些地方出现村干部难培养、难选拔,选拔农村后备干部的余地越来越小,队伍建设后继乏人。据村级组织换届选举重点村排查统计,有12个村这方面问题特别突出。
2.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三缺”问题。
一是农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缺有效机制。首先,在农业局、农办、科协等部门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机构重复、力量分散的情形,组织创新滞后。其次,镇(街道)农技站行政上受镇、街道领导,业务上接受区农业部门的指导,实行双重管理体制,许多街道农技人员围着行政工作转,负责“包村”、计划生育等工作,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难以展开,直接影响农业人才发挥作用和成长。再次,在编不在岗的情况严重。全区农技综合服务站在岗人员159名中在编不在岗的73名,占45.91%.35岁以下的有96名,但其中从事非农技术的达63名,占该年龄段的55.63%.一些非农技人员通过各种关系充塞农业事业单位,非专业人员占许多编制,而这部分人大部分缺乏专业知识,整天无所事事,严重影响了农技人员的积极性。
二是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缺有效渠道。此次参与问卷的56人中,通过农业职业学校培训的只有3人,有53人是自学或者其他途径成才,占94.6%;只有15人提出专门培训的要求。在已工作2023年左右的农技人员中,80%以上几乎没有接受过培训。目前xx区的农村人才培养没有一个长期有效的在职培训机制,人才培养缺乏规范化、制度化的强制措施,人才培养存在短期行为。比如“强农富民送科技”活动仅在重点镇(街道)或重点村展开,分散的广大农民难以分享到“科技”大餐,而且这些活动就如“科技培训月”里的一阵风,没有形成“细水长流”般的长期广泛的“强农富民送科技”活动。
三是高素质农业人才缺。区级农业事业单位101名工作人员中,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仅有5人,中级技术职务的仅为24人,两者仅占28.7%;镇(街道)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农业实用技术人员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仅有16名,占10.6%;在年龄结构方面,例如,现有粮油技术人员超过50岁7名,占该专业的总人数的63.64%.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56名农业实用技术人才中,只有16名具有技术职称,占28.6%,具有高级职称的只有寥寥数人。
3.民间组织负责人队伍建设存在“两无”问题。一是无监督管理。目前,民政部门只负责民间组织登记备案,没有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同时,按照已颁布的相关法规,民间组织的准入门槛又较高,加之繁琐的双重管理体制,许多农村民间组织还存在主体资格不合法、非法执业、无照经营等现象,如老人协会。许多农村组织章程名存实亡,部分组织甚至没有章程,内部重大事情被负责人一手掌握,普通会员民主监督乏力。二是无引导教育。民间组织负责人教育培训工作没有归口部门,几乎是一片空白。许多民间组织的负责人存在政治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存在违规违法行为,影响了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信誉度。比如,南白象某村老人协会非法集资建违章建筑,执法部门进行强硬拆除时,还与执法人员发生冲突,打伤执法人员,砸毁挖掘机,纠集村民上路堵塞道路,致使xx市区南向交通堵塞近三小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三、对策和建议
(一)以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为契机,加强村级组织班子建设
1、搞好换届工作,选举好村干部队伍。村级组织换届工作,不仅事关党的17大精神的贯彻执行,事关各级党委、政府任期目标的实现,更是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坚持“四个推进”,扎实做好选举工作。坚持落实责任、层层推进,注重强调责任层层落实、人人落实、项项落实,切实做到分级推进、层层推进。坚持统一思想、规范推进,真正把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有机结合、落到实处。坚持一村一策、科学推进,按照“分类指导、一村一策”的原则,因村制宜搞好村级换届选举工作。坚持抓住重点、有效推进,重点是抓财务清理和组织整顿,严把村民代表推选等七个关键环节。
2、落实“三真”要求,建设好村干部队伍。要全面推行村干部岗位培训,积极鼓励村干部参加学历教育,不断加强村干部实践能力培训工作。建立健全科学考核村干部工作的目标管理机制,推行村主要负责人承诺制,实行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制度。逐年增加村干部保障激励专项经费,完善村干部报酬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村干部保险机制和离职补助制度,加大从村干部中录用公务员力度等。要启动“帮扶工程”,采取区直部门帮、镇(街道)帮、经济强村帮、骨干企业帮等多种形式,通过资金扶持、政策倾斜、信息技术服务、人才帮扶等多种方式,为村干部创业引好路,铺好道。
3、完善组织运行机制,保护好村干部队伍。一些村干部当不好,甚至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组织运行机制不完善。这好比一条公路建好后,还要建设好栏杆,画好行车道,设置好路标,以此来保证行车安全。为此,必须要进一步完善落实村级组织运行机制,保护好村干部队伍。要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强化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完善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用规范的制度对会议组织形式、决策范围、决策程序作出具体明确的界定。要理顺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的关系,在坚持村党支部对村民自治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坚持实行村民自治不动摇的基础上,通过建章立制明确村级组织之间的工作关系,规范村务运作原则,减少工作矛盾。要加强民主监督,深入推进村务公开工作,进一步明确公开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做到内容、时间、形式、制度“四统一”,突出解决不公开、假公开、公开质量不高的问题。同时,建立群众咨询事项调查整改及回复机制,把接受监督和改进工作有机统一起来。健全以民主选举、民主评议干部、村民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机制,加速推进基层民主化进程。
(二)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使用和考核激励机制
1、加强教育培训。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是保持人才竞争优势的需要。要逐步建立农业技术人才教育培训管理体系。教育培训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长期与短期结合,在岗与脱产并举。要通过攻读学位、研修、进修等方式促进年轻科技人员提高学历层次,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要通过举办培训班、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开发等形式学习引进先进技术,了解掌握国内外农业科技最新发展动态。要充分发挥中老年专家的作用,建立师承制度,由学术和技术水平高的、责任心强的中老年专家,采取“一带一”等形式对年青农业技术人才进行定向指导和培养。要通过政治理论思想学习研讨,提高农业技术人才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2、推进基层农业推广机构改革。按照省市统一部署,适时进行镇、街道农业推广网络改革,理顺镇、街道农业服务站和镇(街道)、业务主管单位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的权和责,从而按照政事分开原则,变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直接、微观管理为间接、宏观管理。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完善聘用制度,竞争上岗制度、激励制度,营造农业人才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
3、合理造就人才和人力资源整合优势。要抓住一个关键,即实现职业技能技术专业四位一体,特别要把技工学校和农函大办出一个特色来。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善于发现队伍中的优秀人才,政治上给待遇、给荣誉、经济上给政策,给奖励、工作上给技术、给鼓励。要逐步推进城市化进程,职业技工技能教育,应该面向城市化,面向国际化,面向未来,在“三农”中立有落脚点。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实用技术人员。
4、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奠定坚实的基础。xx区地处xx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腹地,区委提出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战略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势必要选择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造就人才。按照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市场运作、服务先导的十六方针,思想观念要围着市场转,学校要围着企业办,工作围着中心干的办学特点,真正做大技工,做强技术,做优技校,做足后备人才的培育,认真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
(三)切实加强民间组织负责人队伍建设
党的社会工作部门和民政部门要将民间组织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工作范畴,切实加强民间组织负责人队伍建设。开展民间组织专职工作人员职业化培训,探索民间组织负责人执证上岗制,通过开展业务培训和交流观摩等方式,提高人员素质和服务能力。要加强民间组织负责人政治素质和法律意识教育工作,组织他们认真学习17大精神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增强依法开展活动的意识和规范运作的能力,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民间组织管理骨干队伍,从而促进整个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
(四)加强村级组织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1、明确责任主体。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首先要引起镇(街道)党委和村党组织的重视,落实村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工作。
2、增强吸引力。镇(街道)要结合各自实际,着力引导广大农村干部尤其是青年党团员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多种形式,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发家致富、实现理想不只是外出打工一条路。比如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特色产业,搞活物业经营,实施农业产业化等,使资源优势化为经济优势,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实力,走好特色发展之路,努力创造有利于后备干部成长的环境氛围。
3、规范选拔程序。要扩大“选”的范围,按形势发展要求和班子实际需要,把致富能手、站所工作人员、复退军人、回乡学生、企业骨干等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遴选到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中来。要落实“推”的办法,根据政治素质强、致富能力强两个基本条件和年龄40岁以下、文化程度高中以上两个参考条件,指导基层组织根据班子的实际情况,采取发放表格或召开村民会议的形式,广纳意见,推出群众满意的后备干部。
4、多种方式培养。要以镇(街道)党校为基地,进行综合素质培训,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后备干部的政治觉悟和驾驭村级工作的能力。要以乡镇站所为基地,进行挂职培训,让村级后备干部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社会、参加实践,提高科技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要以村级日常工作为阵地,主动交任务、压担子,为后备干部打造锻炼平台,加快成长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