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芥相投的意思
针芥相投拼音:zhēn jiè xiāng tóu
[成语解释]磁石引针,琥珀拾芥。指相互投契。
[典故出处]《三国志·吴志·虞翻传》“虞翻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也”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虎魄不取腐芥,磁石不受曲针。”
[ 近义词 ]针芥之合、针芥之契、针芥之投
[成语用法]其机锋作用真可与侄女针芥相投,只怕这样人一时也寻不出来。★明·明教中人《好逑传》第八回
[使用热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时间]古代
针芥相投成语接龙
针芥相投成语接龙 (新手初学接龙)
针芥相投→投梭折齿→齿少气锐→锐挫望绝→绝圣弃智→智尽力穷→穷崖绝谷→谷父蚕母→母难之日→日进不衰→衰季之风→风移俗变→变古易俗→俗不可医→医时救弊→弊衣蔬食→食租衣税
针芥相投成语接龙 (高手升级接龙)
针芥相投→投之豺虎→虎踞龙蟠→蟠根错节→节中长节→节食缩衣→衣锦还乡→乡壁虚造→造谣生非→非分之想→想方设计→计斗负才→才艺卓绝→绝类离群→群居穴处→处堂燕鹊→鹊巢鸠踞→踞炉炭上→上烝下报→报应不爽→爽然自失→失之交臂→臂有四肘→肘腋之忧→忧国忘私→私相传授→授职惟贤→贤贤易色→色厉内荏→荏苒代谢→谢兰燕桂→桂子飘香→香象渡河→河斜月落→落月屋梁→梁孟相敬→敬谢不敏→敏而好学→学行修明→明刑不戮→戮力同心→心口不一→一心一力→力屈道穷→穷极无聊→聊以解嘲→嘲风弄月→月圆花好→好戴高帽
针芥相投相关成语
针芥相投
针芥相投相关成语
- 守望相助(守望相助的意思、成语解释及典故)22人关注
[成语解释]守望:防守了望。为了对付来犯的敌人或意外的灾祸,邻近各村落互相警戒,互相援助。[典故出处]《孟子·滕文公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近义词 ...[更多]
- 安危相易(安危相易的意思、成语解释及典故)53人关注
[成语解释]易:变易,转变。平安与危难互为因果,相互转换。[典故出处]《庄子·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解相摩,聚散以成。此名实之可纪,精微之可志也。”[ 近义词 ]祸 ...[更多]
- 官官相为(官官相为的意思、成语解释及典故)49人关注
[成语解释]指官员之间互相包庇。同“官官相护”。[典故出处]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你都官官相为倚亲属,更做道国戚皇族。”[ 近义词 ]官官相卫、官官相护[ ...[更多]
- 官官相卫(官官相卫的意思、成语解释及典故)58人关注
[成语解释]指官员之间互相包庇。同“官官相护”。[典故出处]赵树理《李有才板话》七:“老秦觉着这一下不只惹了祸,又连累了邻居。他以为自古‘官官相卫’,老杨同志要 ...[更多]
- 官官相护(官官相护的意思、成语解释及典故)49人关注
[成语解释]指官员之间互相包庇。[典故出处]元·无名氏《鸳鸯被》第四折:“好也,你两个官官相为我死也!”[ 近义词 ]党同伐异、狼狈为奸、官官相为[ 反义词 ]刚正不阿 ...[更多]
- 实不相瞒(实不相瞒的意思、成语解释及典故)29人关注
[成语解释]瞒:欺骗。实话告诉,决不欺瞒[典故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实不相瞒:小人母子二人,贪行了些路程,错过了宿店,来到这里。”[ 近义词 ]实话实说[成语 ...[更多]
- 宽猛相济(宽猛相济的意思、成语解释及典故)47人关注
[成语解释]宽:宽容;猛:严厉,猛烈;济:相辅而行。指政治措施要宽和严互相补充。[典故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 ...[更多]
- 密针细缕(密针细缕的意思、成语解释及典故)76人关注
[成语解释]缕:线。缝制得十分细密。比喻考虑事情极为周到[典故出处]茅盾《夜读偶记》:“曹雪芹的这种密针细缕、曲曲折折表达出来的向前看的态度,在后四十回中却被高 ...[更多]
- 将相之器(将相之器的意思、成语解释及典故)43人关注
[成语解释]将:将帅;相:宰相;器:度量,才干。有担任将帅或宰相的度量和才能。[典故出处]《后汉书·贾复传》:“贾君之容貌、志气如此,而勤于学,将相之器也。”[使用热度]一般 ...[更多]
- 尊酒相逢(尊酒相逢的意思、成语解释及典故)51人关注
[成语解释]尊:古代盛酒的器皿。相逢时饮一杯酒以相敬[典故出处]唐·韩愈《赠张籍》诗:“尊酒相逢十载前,君为壮夫我少年;尊酒相逢十载后,我为壮夫君白首。”[使用热度] ...[更多]
- 小家子相(小家子相的意思、成语解释及典故)75人关注
[成语解释]相:相貌,样子。小户人家的气派[典故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1卷:“我们小本经纪,如何要打短我的?相公须放宽宏大量些,不该如此小家子相。”[ 近义 ...[更多]
- 山中宰相(山中宰相的意思、成语解释及典故)84人关注
[成语解释]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比喻隐居的高贤。[典故出处]《南史·陶弘景传》:“国家每有吉凶征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