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休共戚的意思
同休共戚拼音:tóng xiū gòng qī
[成语解释]①指同欢乐共忧患。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②偏指共患难。亦作“同休等戚”。
[典故出处]《周书·尉迟迥传》:“吾居将相与国舅甥,同休共戚,义由一体。”
[ 近义词 ]同休等戚、休戚相关
[成语用法]清·李渔《巧团圆·防辱》:“指望他早去早回,毕了婚姻之事,也有个同休共戚之人。”
[使用热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时间]古代
同休共戚成语接龙
同休共戚成语接龙 (新手初学接龙)
同休共戚→戚戚具尔→尔诈我虞→虞褚欧颜→颜筋柳骨→骨肉私情→情见乎言→言笑嘻怡→怡志养神→神气十足→足高气扬→扬眉抵掌→掌上珍珠→珠窗网户→户限为穿→穿穴逾墙→墙风壁耳→耳目喉舌→舌锋如火→火热水深→深沟壁垒
同休共戚成语接龙 (高手升级接龙)
同休共戚→戚戚具尔→尔虞我诈→诈痴不颠→颠来播去→去甚去泰→泰来否往→往古来今→今生今世→世态人情→情见埶竭→竭泽而渔→渔人得利→利齿伶牙→牙签玉轴→轴轳千里→里丑捧心→心和气平→平地起雷→雷霆万钧→钧天广乐→乐昌之镜→镜分鸾凤→凤骨龙姿→姿意妄为→为仁不富→富贵浮云→云雨巫山→山崩地陷→陷入僵局→局促不安→安如磐石→石烂江枯→枯木死灰→灰心短气→气壮河山→山眉水眼→眼光如豆→豆剖瓜分→分斤较两→两部鼓吹→吹网欲满→满面红光→光焰万丈→丈二和尚→尚虚中馈→馈贫之粮→粮尽援绝→绝无仅有→有条不紊
同休共戚相关成语
带共戚字的成语
同休共戚
同休共戚相关成语
- 宁戚叩牛(宁戚叩牛的意思、成语解释及典故)43人关注
[成语解释]比喻有才的人沦落做低贱的事情[成语用法]宁戚叩牛的现象并不奇怪[使用热度]生僻[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怀才不遇[成语结构]主谓式 ...[更多]
- 安危与共(安危与共的意思、成语解释及典故)74人关注
[成语解释]共同享受安乐,共同承担危难。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连。[典故出处]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而臣敢陈闻于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使用 ...[更多]
- 小异大同(小异大同的意思、成语解释及典故)11人关注
[成语解释]小部分不同,大部分相同。[典故出处]南朝·宋·刘义庆《文心雕龙·檄移》:“意用小异而体义大同,与檄参伍,故不重论也。”[ 近义词 ]大同小异[成语用法]鲁迅 ...[更多]
- 巧同造化(巧同造化的意思、成语解释及典故)12人关注
[成语解释]巧:技巧,技艺;同:一样;造化:指宇宙的造物能力。形容人的能力很大,可与宇宙的造物能力相比。[典故出处]《列子·汤问》:“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使用热度] ...[更多]
- 异口同声(异口同声的意思、成语解释及典故)21人关注
[成语解释]不同的嘴说出相同的话。指大家说得都一样。[典故出处]《宋书·庾炳之传》:“伏复深思,只有愚滞,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 近义词 ] ...[更多]
- 异口同辞(异口同辞的意思、成语解释及典故)65人关注
[成语解释]异:不同。大家说得都一样。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典故出处]唐·陈子昂《为乔补阙论突厥表》:“臣具委细问其啧北事,皆异口同辞。”[ 近义词 ]异口同声、 ...[更多]
- 异口同音(异口同音的意思、成语解释及典故)49人关注
[成语解释]不同人说同样的话,形容看法、意见完全一致。[典故出处]南朝·梁·沈约《宋书·庾炳之传》:“伏复深思,只有愚滞,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 ...[更多]
- 异口同韵(异口同韵的意思、成语解释及典故)18人关注
[成语解释]指大家说得都一样。同“异口同音”。[典故出处]老舍《赵子曰》第一:“现在的人们不但不复以窄窄金莲为美,反异口同韵的诋为丑恶。”[ 近义词 ]异口同声、 ...[更多]
- 异名同实(异名同实的意思、成语解释及典故)24人关注
[成语解释]名称不同,实质一样。[典故出处]《庄子·知北游》:“异名同实,其指一也。”[使用热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同样的实质[成语结构] ...[更多]
- 异曲同工(异曲同工的意思、成语解释及典故)55人关注
[成语解释]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典故出处]唐·韩愈《进学解》:“子 ...[更多]
- 异派同源(异派同源的意思、成语解释及典故)26人关注
[成语解释]源:来源。不同流派来自同一本源[典故出处]唐·贾束《扬州华林寺大悲禅师碑铭》:“慈悲广大兮妙力无边,八万度门兮异派同源。”[使用热度]生僻[感情色彩]褒 ...[更多]
- 异涂同归(异涂同归的意思、成语解释及典故)73人关注
[成语解释]通过不同的道路,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典故出处]汉·桓宽《盐铁论·论儒》:“圣人异涂同归,或行或止,其趣一也。”[ 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