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

吕不韦 撰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父善游

吕不韦 撰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人有亡斧者

吕不韦 撰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视其颜色,窃斧也;听其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其行动、颜色、动作皆无似窃斧者也。

秦西巴纵麑

吕不韦 撰

”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人物资料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注释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

(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 (8)恶(e):害怕。

《掩耳盗铃》吕不韦 撰 古诗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吕不韦 撰 古诗”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掩耳盗铃》吕不韦 撰 翻译、赏析和诗意

范氏逃亡的时候,百姓有到钟的,想要背着它逃跑,那钟大不可辜负;用铁锤摧毁它,钟是一样的声音。

生怕别人听到的而剥夺自己的,突然捂着自己的耳朵。

不愿别人听到的,可以的;讨厌自己听到的,荒谬的!* 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ai),仅供参考

作者介绍

作者千古名句

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出自《游泰山六首》[先秦] 吕不韦 撰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出自《将进酒》[先秦] 吕不韦 撰

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

出自《韩碑》[先秦] 吕不韦 撰

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出自《》[先秦] 吕不韦 撰

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

出自《喜迁莺·清明节》[先秦] 吕不韦 撰

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出自《史记·七十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先秦] 吕不韦 撰

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

出自《杵声齐·砧面莹》[先秦] 吕不韦 撰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出自《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先秦] 吕不韦 撰

几度白衣虚令节,致疑黄菊是孤芳。

出自《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先秦] 吕不韦 撰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出自《》[先秦] 吕不韦 撰

资料参考:掩耳盗铃(先秦 吕不韦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