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教师课题研究活动总结
本着“科研引领,兴教兴校”的教育理念,我校召开了“中心校课题研究展示课”活动。本次活动中心校全体教师全员参加,进行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四堂课堂教学展示并进行了研讨,历时一天,活动取得了圆满的结束,现做总结如下:
一、充分准备 全员参与
本次活动所有教师都参与其中,参与形式分为三种:一是进行现场课堂教学展示,共有四位教师;二是各校课题组代表发言,共十名教师;三是所有教师都参与到本校课题组长组织的研讨活动中。全员的参与使所有的研究人员都成为研究的主体,活动的主角,实现了活动的广泛性和实效性。
二、过程连贯 目的明确
本次活动通过两个版块四个环节进行。第一版块由执教教师现场说课、讲课、反思、答辩,第二版块为各校教师集中现场研讨,由各校课题组代表汇报本课题组在对教学工作进行的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和收获,并代表本课题组对四节展示课中对课题的探究、实践和效果进行研讨。每一个环节都紧紧围绕自己研究的题目进行分析、预设、生成、阐述、交流,使科研课题真正成为引进新理念的载体,切实改进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三、态度认真 取长补短
参加展示课的四位教师,分别来自于三个学校,有公办教师也有代课教师,在各校领导的积极支持和鼓励下,分别在本校进行了研课活动,说课的设计意图呈现清晰,教学展示的时间控制比较准确,教学手段运用了多媒体、教具有图卡、头饰、可移动黑板、实物、磁带,参与态度认真,反思中实事求是、谦虚严谨,答辩中勇于展示、注重依据。在集体研讨中,各校校长率先研讨、汇报,体现出重视、、参与、领航的工作作*。通过积极的引领、认真的参与,使全体教师都得到了较大的收获,进一步规范了研究过程。
四、反思不足 不断改进
在本次活动中,收获了较好的活动效果,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我们关注和改进的不足,如:说课活动中能较为清晰的阐述教学、科研母校、意图和方法但还不十分全面;课堂教学现场展示中还缺乏一定的教育机智;反思中感悟的问题不很具有代表性;答辩中出发点基本基于预设,没有清晰的感受到生成效果;汇报交流中概括还不十分精炼,条理不十分清晰,理论高度有待于加强。这些不足也正是我们今后工作中的目标,在今后工作中,我乡教师将继续发扬科学、求实的精神,把教育科研工作不断推进。
第2篇 数学课题组活动总结范文
本学期,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板块式培训的实践培训》的研讨内容定为:“数的认识”;“常见的量”;“正比例和反比例”三大块内容。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和各校开展的相关研讨课交流,让我收获很大。本学期,我也有幸开了一节“数的认识”板块的课《小数的初步认识》,在学校教研组内的集体备课和课题组的研课交流中,我对这节课也有了新的认识,下面就这节课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首先,从教材的知识结构来看,对于“小数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分了两个阶段来学习。第一阶段是三年级下册结合长度单位及元角分来初步认识小数;第二阶段安排在四年级上册系统的学习小数的意义。备课中,对于教材为什么不选用以元为单位来认识小数而选用以长度单位米来认识小数一开始就成为我思考的重点,后来在教研组集体备课中,我发现教材这样编排,也就是用测量物体的长度不能得到整数时,更能体现小数产生的必要性,而用元作单位,可能只是为了记录的简便,生活的需求。看来,教材的情境选取,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再次,我想谈谈自己在备这节课时的一些困惑:备这节课时,自己总感觉不知道把教材挖多深,老教材中的这节课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的介绍及小数意义的介绍,而新教材中却把读法和写法给“模糊”教学了,难度降低了很多,只要求学生能口头会读,也没特别地指导写法,还要求小数的意义不能脱离现实背景抽象地去学小数。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差不多就按照书上的过程来进行教学,也谈不上什么创意。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书中例1的教学,也就是通过长度单位的换算来充分感知小数的含义,所以我将例1分为三个层次来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教学的目的是想让学生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分米用米作单位可以怎么表示?学生前面已经学过分数的含义,他们很自然地得出1/10米,这时我认为0.1米的出现属于知识传授点,我可以直接告诉学生,重点应放在1/10米和0.1米的关系上,所以这时老师的引导是很必要的:既然1分米可以用1/10米表示,也可以用0.1米表示,那么很自然地得出1/10米=0.1米,后面再通过3厘米、5厘米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让学生观察板书后得出一个共性:原来十分之几都可以用零点几来表示,小数实际也就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第二个层次的教学,我认为应比第一层次有所提高,因为学生利用前面知识的迁移很容易得出1厘米用米作单位的话,可以用1/100米来表示。但层次的略有拔高体现在书上的两道填空题上:
3厘米=(/)米=米 18厘米=(/)米=( )米
这时可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反复的练习,感知归纳出:百分之几可以用零点几几来表示。
第三个层次的教学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米,我认为可让学生小组充分讨论交流来完成,在反馈时,要让学生都充分理解1米30厘米为什么可写成1.30米或1.3米呢?实际上这个层次的教学就是以第二层次的教学为平台的,因为前面学生已学过30厘米就是0.30米,那么1米30厘米就是1.30米对学生来说也就容易理解了。
最后,我想谈谈自己上好课后的一些感受和一些新的体会:
课上好后感觉在教学小数的读法、找生活中的小数(课外资料)、小数在价格中表示的含义这几个环节,学生学的还比较扎实。但在教学长度单位中的小数含义时,设计比较牵强,学生对分数与小数的关系理解也不够透彻,他们对分数与小数之间关系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象上,还没有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大多数学生只是在重复例题中的转化方式,,可后来在练习中发现脱离例题中的具体情境时,他们就有些茫然了,课后我想如果在这一环节,我能讲深刻一些,再多花一些时间进行强化练习,效果也许会好些。另外,我还有一个感受,例1的整体设计有些欠缺,我应该按书上例题那样,创设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如小明身高130厘米,现在老师只想用一个单位“米”来表示,怎么表示呢?可30厘米不到1米,怎么办?这样一来,就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问题的出现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而出现的,让他们产生学习的需要后再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不是盲目的、没有目的的去解决老师出的问题,这也是新教材在编排上强调情境教学的目的所在。
总之,通过一学期的课题研究和本节课的研课过程,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课堂的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而知识建构的过程如果是学生自主探究所得,一定会领悟深刻,记忆犹新。而这样的课堂才是富有生气的课堂!
第3篇 2019小学教师数学课题组活动总结
下面给大家带来文章——2019小学教师数学课题组活动总结。
本学期,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板块式培训的实践培训》的研讨内容定为:“数的认识”;“常见的量”;“正比例和反比例”三大块内容。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和各校开展的相关研讨课交流,让我收获很大。本学期,我也有幸开了一节“数的认识”板块的课《小数的初步认识》,在学校教研组内的集体备课和课题组的研课交流中,我对这节课也有了新的认识,下面就这节课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首先,从教材的知识结构来看,对于“小数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分了两个阶段来学习。第一阶段是三年级下册结合长度单位及元角分来初步认识小数;第二阶段安排在四年级上册系统的学习小数的意义。备课中,对于教材为什么不选用以元为单位来认识小数而选用以长度单位米来认识小数一开始就成为我思考的重点,后来在教研组集体备课中,我发现教材这样编排,也就是用测量物体的长度不能得到整数时,更能体现小数产生的必要性,酷猫写作范文网而用元作单位,可能只是为了记录的简便,生活的需求。看来,教材的情境选取,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再次,我想谈谈自己在备这节课时的一些困惑:备这节课时,自己总感觉不知道把教材挖多深,老教材中的这节课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的介绍及小数意义的介绍,而新教材中却把读法和写法给“模糊”教学了,难度降低了很多,只要求学生能口头会读,也没特别地指导写法,还要求小数的意义不能脱离现实背景抽象地去学小数。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差不多就按照书上的过程来进行教学,也谈不上什么创意。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书中例1的教学,也就是通过长度单位的换算来充分感知小数的含义,所以我将例1分为三个层次来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教学的目的是想让学生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分米用米作单位可以怎么表示?学生前面已经学过分数的含义,他们很自然地得出1/10米,这时我认为0.1米的出现属于知识传授点,我可以直接告诉学生,重点应放在1/10米和0.1米的关系上,所以这时老师的引导是很必要的:既然1分米可以用1/10米表示,也可以用0.1米表示,那么很自然地得出1/10米=0.1米,后面再通过3厘米、5厘米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让学生观察板书后得出一个共性:原来十分之几都可以用零点几来表示,酷猫写作范文网手机版小数实际也就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第二个层次的教学,我认为应比第一层次有所提高,因为学生利用前面知识的迁移很容易得出1厘米用米作单位的话,可以用1/100米来表示。但层次的略有拔高体现在书上的两道填空题上:
3厘米=(/)米=米 18厘米=(/)米=( )米
这时可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反复的练习,感知归纳出:百分之几可以用零点几几来表示。
第三个层次的教学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米,我认为可让学生小组充分讨论交流来完成,在反馈时,要让学生都充分理解1米30厘米为什么可写成1.30米或1.3米呢?实际上这个层次的教学就是以第二层次的教学为平台的,因为前面学生已学过30厘米就是0.30米,那么1米30厘米就是1.30米对学生来说也就容易理解了。
最后,我想谈谈自己上好课后的一些感受和一些新的体会:
课上好后感觉在教学小数的读法、找生活中的小数(课外资料)、小数在价格中表示的含义这几个环节,学生学的还比较扎实。但在教学长度单位中的小数含义时,设计比较牵强,学生对分数与小数的关系理解也不够透彻,他们对分数与小数之间关系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象上,还没有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大多数学生只是在重复例题中的转化方式,,可后来在练习中发现脱离例题中的具体情境时,他们就有些茫然了,课后我想如果在这一环节,我能讲深刻一些,再多花一些时间进行强化练习,效果也许会好些。
另外,我还有一个感受,例1的整体设计有些欠缺,我应该按书上例题那样,创设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如小明身高130厘米,现在老师只想用一个单位“米”来表示,怎么表示呢?可30厘米不到1米,怎么办?这样一来,就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问题的出现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而出现的,让他们产生学习的需要后再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不是盲目的、没有目的的去解决老师出的问题,这也是新教材在编排上强调情境教学的目的所在。
总之,通过一学期的课题研究和本节课的研课过程,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课堂的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而知识建构的过程如果是学生自主探究所得,一定会领悟深刻,记忆犹新。而这样的课堂才是富有生气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