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2022考研复习指导: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本章导学
概述:
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遭受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掠夺、剥削的历史,对此要有基本的了解,关注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一部中国近代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为了捍卫民族生存权利,中国人民在长时期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随着反侵略斗争的不断深入,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第一节集中讲述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840年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发动一次又一次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条约,资本帝国主义在政治上侵犯中国主权、控制中国,在经济上掠夺中国财富,在文化上麻醉中国民众。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并同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使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中华民族面对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以及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
第二节着重讲述1840年以来至20世纪初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历程,这一时期的反侵略斗争屡遭失败。随着反侵略斗争的不断深入,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为20世纪前期中国的时代音。
本章重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历程;近代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民族意识觉醒的意义。
命题重点:
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特点。
2.四次主要的侵略战争及其之后所签不平等条约。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签订的《江宁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
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4年日本在中国的旅顺*、1900俄国制造的“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4.通商口岸:第一次鸦片战争开五口(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后所签《北京条约》开放天津等。
5.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等。
6.中国资产阶级分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不包括小资产阶级。
7.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和两大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一对是最主要矛盾。
8.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这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9.中国人民在近代最早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10.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殉国的将领: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提督陈化成。
11.甲午海战中殉国的将领: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管带邓世昌、林永生、刘步蟾等。
12.近代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社会制度的****是根本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13.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
14.魏源的《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15.中国早期维新思想家:马建忠、王韬、郑观应等。
16.中国人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17.严复在《救亡决论》中最先喊出“救亡”口号。
18.孙中山在兴中会成立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音。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对人民的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它们依仗先进的武器和军事技术,或者进行武力威胁,或者发动侵略战争,或者武装干涉中国的内政,甚至直接出兵镇压中国革命。这种军事侵略是逐步升级的,从骚扰、蚕食中国沿海、边疆,到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甚至企图瓜分全中国。清政府先后与英国签订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与美国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与俄国签订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两国公使交换了《天津条约》的批准书,并签订了《北京条约》;与俄国先后签订了中俄《瑗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两国缔结《中法新约》。1894年,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签订《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以签订《辛丑条约》而结束。
(一)通过不平等条约,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占中国领土1998文.161997理.16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规定,割让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归英属香港界内”,1898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实际使香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1849年,葡萄牙武力抢占澳门半岛,1887年,胁迫清政府签订《中葡友好通商条约》,允许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1858年,中俄《瑗珲条约》签订,割去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余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中国西北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1881年,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共割去7万平方公里领土,三者共计150万平方公里。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由中国政府以3000万两白银赎回)、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外国列强还在中国设立租界,成为国中之国和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强占租借地,使其成了列强侵华的基地;划分势力范围,则使中国面临着“瓜分豆剖”的局面;在一些地区取得驻兵权,随时可以以武力要挟中国封建政权。这些都是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严重破坏。
(二)通过不平等条约,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勒索巨额赔款
1842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广州赎城费600万银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1895年,中国向日本赔款2亿两,加上赎辽费3000万两白银,威海卫日军守备费150万两,合计23150万两。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向各国赔款共计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年息4厘,共9.82亿两,还有各地赔款2000万两。
(三)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战争中屠杀中国人民
1894年11月,日军占领旅顺,连续进行了4天*,屠杀中国居民约2万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旅顺*惨案。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仅在庄王府一处,就杀害义和团团民和平民1700多人。1900年,俄国人入侵中国东北时,在江东六十四屯将数千中国居民,不是杀死,就是赶入黑龙江中淹死,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四)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侵华战争中,还公开抢劫中国财富,肆意破坏中国的文物和古迹,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造成空前浩劫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对融会了中外建筑艺术精华,珍藏着中国历代图书典籍、文物书画和艺术珍品的圆明园进行了连续12天的抢劫,放火烧毁了这座凝聚着中华民族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的皇家园林中的“万园之园”。这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空前践踏。这些被抢劫的珍品,有的被当场拍卖,更多的被运出中国。同时,万寿山清漪园(即颐和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等中国明清两代修建的皇家园林,也遭侵略军的焚毁。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对皇宫、北海、中南海、颐和园等地的金银财宝、文物古籍肆意抢劫。
二、政治控制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还通过军事侵略和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内政和外交,把持中国海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一)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政治的控制是逐步实现的。
在鸦片战争时期,外国侵略者还只是通过中国内部的妥协派贵族大臣如琦善、耆英、伊里布等人,来对清政府施加压力和影响。清王朝统治集团中不少权贵大臣仍对外国侵略者抱有疑虑、恐惧乃至敌对的态度。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采取又打又拉的手法,在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同时,表示愿意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终于使清政府基本屈服。
《天津条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当时西方列强的公使,是以战胜者的姿态进入北京的,他们不是普通的外交官,而是清政府的“太上皇”。
1861年,在外国公使驻京前后,中国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即“北京政变”(又称“辛酉政变”),肃顺等顾命大臣被清除,恭亲王奕欣和慈禧太后掌握政权。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还享有领事裁判权。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在通商口岸,中国人如与英侨“遇有交涉诉讼”,英国领事有“查察”、“听诉”之权,“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更扩大领事裁判权的范围,即所有美国人在华之一切民事、刑事诉讼,“均由本国领事等官询明办理”。从此,外国人可以在中国横行不法,中国政府却无权干预。
(二)把持中国海关,是外国侵略者控制中国政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代中国海关的职权范围,除了征收进出口关税外,还管理港口,主办邮政,甚至涉及与外国人交涉的各种事务。中国海关的高级职员全部由外国人充任。英国人赫德自1863年任总税务司开始,直到1908年回国,掌握中国海关大权达40余年之久。他曾向清政府提出所谓《局外旁观论》,教训中国政府必须遵守不平等条约。他还帮助英国诱迫李鸿章签订《烟台条约》。中法战争期间,他指使其亲信英籍海关税务司金登干充当中国政府专使,到巴黎与法国签订和约。在关于《辛丑条约》的谈判中,赫德也起过重要的作用。
(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还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他们不但向清政府供应军火、船只,而且派外国军官组织并指挥“洋枪队”,甚至直接动用陆海军,对太平军作战。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帝国主义列强还强迫清政府作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它们的组织的,并规定清政府各级官员如对人民反抗斗争“弹压惩办”不力,“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四)扶植、收买代理人
为了控制中国的政治,把中国政府变成自己的驯服工具,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特别注意在中国政府中扶植、收买自己的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
外国列强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并逐渐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控制中国通商口岸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一地的公行即“十三行”与外国商人进行贸易。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口为通商口岸。1858年,《天津条约》又开放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10个口岸。1860年,《北京条约》又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陆路方面,开放伊犁和喀什噶尔为商埠。这些通商口岸大多成为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基地,并控制口岸的工商、金融业,甚至设立租界,实行殖民统治。
(三)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
《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由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开了协定关税之恶例,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1843年协定税则规定,进口税率“值百抽五”。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洋船可自由往来中国各口岸,洋货只需在海关交纳2.5%的子口税,即可在全国通行,而不必像中国商品一样“逢关抽税,过卡抽厘”。关税自主权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经济主权,协定关税不仅起不到保护民族工商业的作用,反而成为外国对中国经济侵略的重要工具。
(四)对华倾销商品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1883年,鸦片仍占进口货物的首位。
(五)对华资本输出
外国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最早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1895年以前,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的工厂总数约有100多家。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各国也援例进行。这些工厂资本雄厚、规模大、技术先进,民族资本家经营的企业无法与之竞争。他们在中国获取超额利润,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六)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一是形成了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垄断。以1913年为例,外国资本占机械采煤投资总额的79.6%,占新式采铁和冶铁企业投资总额的100%,控制41.2%的纱锭和49.6%的织布机,使中国民族工业难以独立发展。二是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以还赔款。清政府对外赔款数额巨大,国家财税难以为继,便举借外债,并以关税、盐税担保,而这两项为清政府重要财政来源,年收入约4000万至5000万两白银,大部分用于赔还外债。三是在中国设立银行,使之成为对华输出资本的枢纽。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又称英国东方银行)成为在中国开办的第一家银行,四是控制中国近代的交通运输业。以铁路为例,1911年全国共有铁路9618.1公里,其中外国控制的达8952.5公里,占93.1%。铁路成为列强控制中国,扩大势力范围,获取政治、经济利益的工具。
四、文化渗透
外国列强利用宗教进行侵略活动,鼓吹侵略有功论、“种族优劣论”,为侵华制造舆论。
综上所述,资本帝国主义在给中国带来某些新变化的同时,又为了控制和掠夺中国的目的而同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勾结起来,共同阻碍中国人民的独立和解放。它们来到中国的主要目的,并非要把落后的中国变成先进的中国,而是要强迫中国永远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国。
因此,在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同时,中华民族同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也就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一)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即奋起抵抗。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不呼而集者数万人”,与英军展开激烈战斗。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1996理.6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后期,太平军曾多次重创英、法侵略军和外国侵略者指挥的洋枪队“常胜军”、“常捷军”。1862年5月,太平军在江苏奉贤(今属上海市)击毙法国侵华海军司令卜罗德。6月,在青浦(今属上海市)活捉“常胜军”副统领法尔思德。9月,又在浙江慈溪击伤“常胜军”统领美国人华尔(不久因伤重死去)。1863年1月,在绍兴打死“常捷军”统领勒伯勒东。
在资本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台湾的过程中,台湾人民也奋起反抗侵略者。1867年,美国派海军入侵台湾,副舰长马肯基率陆战队在琅峤(今恒春)登陆,高山族人民英勇抵抗,击毙马肯基,打退了美军的进犯。1874年,日本派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日军侵犯台湾琅峤地区,遭到高山族人民的迎头痛击。在日本统治台湾的半个世纪里,台湾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从未间断过。
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香港中国造船工人举行罢工,拒绝修理受伤的法舰,爱国商人也举行罢市,码头工人则不运送法货。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义和团及部分清军与之展开殊死战斗。6月,英国海军中将西摩指挥的八国联军2000多人,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遭到义和团的阻击。撤到杨村又遭到当地义和团和清军的围攻,死伤近300人。义和团和清军一起在天津老龙头火车站、紫竹林租界等地与八国联军拼死鏖战。义和团与清军还在东北抗击沙俄侵略军。
(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在历次反抗外国侵略的战争中,爱国官兵表现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并在一些战役中取得了胜利。1859年6月,英法联军大举进攻大沽炮台,守军沉着应战,击沉、击伤敌舰多艘。中法战争期间,1884年8月,法舰进犯台湾基隆,同年10月,又进犯淡水,都被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指挥守军击退。1885年初,法舰炮轰浙江镇海炮台,也被守军击退。3月,在中越边境镇南关(今友谊关),70岁老将冯子材身先士卒,率部勇猛冲杀,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在抗击外国侵略的战争中,许多爱国官兵英勇献身。如: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提督陈化成、副都统海龄(满族),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提督史荣椿、乐善(蒙古族),中日甲午战争时,致远舰管带(舰长)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等,都以身殉国。
近代中国人包括统治阶级中的爱国人物在反侵略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顽强的斗争,才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历尽劫难、屡遭侵略而不亡。那些不畏****、赴汤蹈火、血战疆场、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乃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一)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终目的,是要瓜分中国、灭亡中国。
19世纪70至90年代,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出现了列强争夺殖民地的狂潮,成为“世界规模的掠夺领土的时代”。在这个世纪的最后30年里,欧洲列强在非洲的殖民地,从占非洲土地的10.8%扩张到占94.4%,基本上把非洲瓜分完毕。亚洲也大部分被列强瓜分。中国这个还保存着名义上独立的半殖民地国家,成了尚未被瓜分的“仅有的富源”中的最重要的部分。
19世纪70至8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发展到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使中国陷入“边疆危机”。英国从印度侵入西藏,又从缅甸入侵云南。法国则从越南侵犯广西。俄国从中亚入侵新疆。日本吞并琉球、侵犯中国台湾。列强侵略中国邻国、蚕食中国边疆地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在进一步侵略或瓜分中国的争夺中,占据一个有利的地位。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更大大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领土的野心,并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俄国认为,日本割取辽东半岛损害了俄国在中国的侵略利益,便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还辽,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日本则以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俄、德、法三国又以干涉还辽“有功”为由,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德、俄、英、法、日等国于1898年至1899年竞相租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19世纪末期,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并未实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一个重要原因。瓜分中国,变中国为自己的殖民地是外国列强的共同心愿,但是彼此之间又有许多纠葛、矛盾,甚至可能爆发战争。因此,列强各国经过协商,暂缓瓜分中国,保全清政府,以使其成为统治中国的工具,实行“以华制华”。
2.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期间,中国人民以其不畏****,敢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打击了侵略者,使他们不敢为所欲为地瓜分中国。这一点连侵略者也承认。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给德皇威*二世的报告中称,中国人有四万万之众,且“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当然,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历史局限,义和团运动存在盲目、笼统的排外主义的错误,无法认清帝国主义与清王朝互相勾结的本质,曾一度为清政府欺骗,还存在有许多迷信、落后的倾向。但是,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不容抹煞: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遏制了侵略者瓜分中国的图谋。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这些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但是,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的。其原因,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的****,一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一)****的社会制度
第一、社会制度的****首先集中体现在封建统治者在处理国内矛盾时,总是把防止人民的反抗放在首位。
第二、社会制度的****使得清政府在处理经济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强化封建的经济制度和对人民的搜刮。导致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的状态,无力与外国列强相抗衡。
第三、社会制度的****导致在思想文化领域必然是加强对思想文化的****。
第四、社会制度的****必然导致吏治更加****,削弱了国家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
在这种****的社会制度下,清政府很快沦为外国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一方面,清政府无力与列强对抗,另一方面,列强也无意替代清政府在中国的统治。双方既互相争斗又互相勾结,清政府充当了列强在中国压迫人民剥削人民的代理人,同时又借中国人民的力量来与列强讨价还价。如同李鸿章所言,列强对中国的做法是“欲胁各官以治百姓,胁朝廷以制官民”,而清政府一旦不堪忍受列强的胁迫,就搬出人民来加以搪塞。
总之,正是****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阻碍了中国人民的广泛动员和组织,这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二)经济技术的落后
以鸦片战争为例,当时,双方的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相差悬殊。但应强调,经济技术的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并不意味着经济技术落后的中国就不应当进行反侵略战争或在战争中一定打败仗。因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而当时的中国,不仅武器装备等很落后,而且反动统治阶级实行错误的方针、政策,并压制人民群众。这样,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一再遭到失败,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除了坚决主张严禁鸦片,组织渔民等抵御外国侵略以外,还注意了解西方,赞成正常的对外贸易。1839年,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了《四洲志》。1843年,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纂了《海国图志》,综述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中国应采取的对外政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1993文.6,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以及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的民主思想。如郑观应在所著《盛世危言》中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这些主张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的意义。
(二)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鸦片战争以后,民族觉醒意识还只限于少数人之中。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图谋瓜分中国,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1993文.1。此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1898年正式出版)。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他大声疾呼,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而竞争,中华民族也不能例外,中国如果不能自强,就会“弱者先绝”,亡国灭种,失去民族生存的权利。这些言论对中国人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1898年4月,康有为疾呼,中华民族面临着成为“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的危险,要求中国人要发愤自救。当时有人绘制的一幅《时局图》,更是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中国面临的瓜分危局。
第2篇 湖北武汉大学法律硕士考研复习经验总结分享
之前就想写经验帖帮助大家复习,我是2022年考研的,现在已经在武汉大学读了一个学期,所以想把经验和在读经验都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一、报考学校选择
我觉得报考学校的选择还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你要考虑自己报考的原因,一种是很希望以后从事法律的工作喜欢法律这个专业,这样的话可以建议报考中政法、华东政法、西南政法这类老牌法律高校,另一种是希望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的环境的,比如希望考入学校,这样建议报考知名的综合类院校,这样在学校学习环境氛围,人脉等各方面都能得到比较好的满足。其次是地域,一般来说以后在哪发展就考在那里比较有名气的学校,武大在长江三角洲这边发展还是比较好的,在深圳广州那边就业也不错。
二、考研复习经验
我英语和政治都是60多分,比较正常的分数,大家可以看一些分数比较高的大神们的帖子,我就不介绍了。这里着重给大家说一下我的专业综合科复习经验。我的专业课其实准备的比较充分的,但是选择题题目出的很细,很多小的知识点有些失误,考完我就很伤心,但是结果出来考了114还算过得去,而综合科是我之前最最担心的一门,反而考出来比较顺利,所以希望大家都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做,一定会有所收获,即使有小的失误也不会影响整体的表现。下面我用时间轴的方式来说一下:
(1)三月到六月
我从三月份开始备考,这三四个月里主要是看专业科(刑民)的指南,没有开始看综合科,因为综合科主要是记忆,现在看有些早了,到暑假才开始看的。我认为如果想要打好基础,一定要把刑民的指南好好看几遍,在这段时间里我认真看了指南里刑民部分三遍。第一遍就是好好把书里的知识学习了一下,熟悉一下,第二遍是听了论坛里下载的刑民基础篇录音,边听录音边记笔记然后对着指南看,听完一章然后做一章的指南配套练习的客观题,第二遍非常慢,但是对知识的了解有了一个质的提升,记了两个笔记本的笔记。
我认为听录音记笔记很重要,我个人是以听和写作为刺激记忆的手段的,每个人不同,像我就是对听过的和写过的东西记忆比较深刻,在准备复习时一定要了解自己的特点。记得在考研自习室里,好多同学都在外面背书,但我很少,一直在教室里用笔边写边背。我认为一定要看一章听一章然后做题,因为很多知识你觉得了解了其实一做题就还是会错,人大的指南配套练习我觉得客观题比较全面,然后检验下自己在这一遍结束后,我看了一遍笔记,然后再看了一遍指南,这一遍我试着从整体来看民法刑法这两科的知识结构,并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用笔记本做了一些整理。这一遍你要做到你对指南里刑法民法每一章着重讲哪些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对这些知识的联系也有一定的认识,因为第三遍你已经对整个民法刑法的体系有一定的认知了。六月份后期我准备期末考试两个星期,看的就比较少了。
(2)暑假七月八月
这两个月我开始看分析了,把刑法民法的分析看了一遍,然后把综合科的分析看了第一遍。我没有看综合科的指南,因为我觉得指南太细了,而综合科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所以我建议可以直接看分析的综合科,对考试的针对性强,而且够考较高的分数了。这个暑假我比较开心的就是听了司考的刑法民法的录音,也是在论坛上下的,也是边听边记笔记,觉得讲的知识比考法硕的要深,要难理解,但是认真听都可以听懂,而且对我的帮助也比较大,使我的刑民基础比较扎实。这个录音也可以不听,听强化班的法硕培训录音也可以,我认为有时间的同学听一听。综合科就是达到看了一遍有点印象就可以了,这个时间我依然把刑民作为复习的重点,因为后面的综合有大量的背诵,一定要把刑民的基础打好,到时候就会比较轻松。
(3)开学九月份到十月分
这个月我复习的效率并不高,但是还是坚持每天复习,我觉得复习的这段时间一定会遇到一些很难克服的困难,影响复习的效率,备考的心情,但是一定要顶住,效率低时也要坚持每天一定时间的复习,因为复习需要一个连贯性,即使这段时间你复习的效率不高但是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来说仍然是有很大好处的。
我开学时本科学校的考研自习室很少,没有占到座,有时经常每天往返于各个教室,很多课少的教室光线不好各种问题,一直到九月中下旬才在一个考研自习室里安顿下来,心情才慢慢平复。这时候我开始看和指南一套的绿皮的刑民的重要法条解释,其实我觉得刑民不需要我太刻意的去背他了,因为很多知识已经比较熟悉能够掌握了,开始做标准化题库里的刑法民法的客观题。
九月开始听综合科的录音了,听一章的录音边看分析边做综合科的人大版的指南配套练习,加强记忆。记得这一遍做完我开始背综合科的分析了,真的是一句话一句话背下来的,即使第二天忘了也没关系,我想告诉大家背了忘是每个正常人都会的,不要企图第一次背就能把大部分知识都背下来,更不要期待你背的东西第三天第五天都全部记得,你当天背下来自己计划的部分比如,第一天法理三页法制史三页,第二天宪法三页法理三页,这样就可以了,一定要每天计划好大概背几页,不要太多会影响质量,也要能按期达到任务。
第一遍背完以后我从论坛上下了一些综合科的资料自己看一下,这样是为了巩固记忆的。第一遍背我记了一个笔记本的笔记,主要是我认为的重点部分。然后第二遍我又继续背,这时候会发现大部分知识只是知道,跟之前没背过一样还是不会背,这些真的很正常,一定要继续背,一句话一句话的背,即使过两天你可能又会忘掉,但是其实很多知识你已经在慢慢掌握了。
十月份我开始做法硕历年真题,我做的十分辛苦因为做完了以后对答案完,我会把这一年卷子上每道题的知识点都在分析上标出来,后来会发现有很多重复考到的知识点,每次重复都加一竖,这样你之后复习就会知道知识点的重要程度,对知识的把握也会比较牢固,虽然会比较慢。到十月份我终于等来了老妖精的强化版和背诵版,就认真的把强化版做了一遍。上面都是每个知识点真题的归类,我觉得对刑法民法以及综合科的查缺补露很重要,也对所有的考点有了一些了解。
(4)十一月份
这个月重点就完全是分析的背诵,刑法民法每年看一部分,遇到会考大题的地方就背下来,看多了背多了刑法民法后面会感觉压力没有很大。综合科这时候真的要一句话一句话很认真的背了,之前应该背了一遍了,这次背的话应该会快一些,但是更要讲求质量,而且用老妖精的背诵版真的对法制史有很大的帮助,上面总结的知识非常好。
(5)十二月到一月开考
考研的最后一个月我认为是最考验人的时期,真的特别痛苦背书背的,因为我们还要背政治,背刑民,背综合,我到最后二十天背综合背的都快哭了,有的时候背的不好就吃不下去饭,这在前几个月中是从来没有过的,因为压力特别大,因为生怕背不下来,综合课的大题考到了,自己会少得很多分。这个时候一定要再哭再难受还是要每天按照计划的背,保证考试前一定完整的背过三遍以上。
第3篇 2022年考研复习指导:马原常考古句总结
1.“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的这句话承认了物质决定意识,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只是一种猜测,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
2.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的这句话表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它既不因有了尧这样的杰出人物才存在,也不因出现了桀那样的暴君而消失。这句话体现了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的这句话指的是祸与福相互依存,互相转化。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这句话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这句诗的意思是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句诗体现了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句诗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这句话体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些古句都体现了事物发展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即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考生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二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以上即是考研政治马原这门学科常涉及到的一些古句,考生需要理解掌握。考研越来越注重对考生理解能力的考查,考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还需加强日常积累,学会思考,善于分析与总结。在领悟精神本质的基础上决胜高分!
第4篇 2022年考研复习指导:经济版块考点总结
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全会提出,新增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全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k宝书 123页
经济布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扎扎实实抓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k宝书142、143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按照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1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和全面覆盖,加快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充分发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融合优势,带动产业升级,增强竞争力。)2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城镇化为工业化创造需求、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供给的作用,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产业集聚、城市布局、人口分布等相互衔接,以工业化引领提升城镇化水平、以城镇化支撑工业转型升级。)3大力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落实以工哺农的方针,充分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加强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就业等方面的城乡统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等。
第5篇 2022考研复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1840—1919)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综述导学
概述:
上编综述,分“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和“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三节。一方面,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走向衰落,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内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统治者已经无法挽救社会危机。另一方面,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已经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并向全世界实行殖民扩张,严重威胁着中国。
命题重点:
1.中国由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及原因。
2.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基本特点、阶级关系、主要矛盾及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
3.一些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也是命题的重要方向。
综述考点详解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约在五六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地区已经出现早期文明社会的要素,如城市、墓葬、农业和家畜饲养等。四千多年前,是传说中的黄帝、炎帝、尧、舜、禹时代。公元前21世纪开始形成王朝国家,早期的王朝是夏、商、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后经历汉、三国、晋、南北
朝、隋、唐、五代、宋辽西夏金、元、明、清等朝代。两千多年来,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交流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各民族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都作出了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中华文明曾传播、辐射、影响到东北亚、东南亚地区及世界其他国家,也曾不断地从世界各国文明中吸取营养来丰富和发展自己。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出现过汉代张骞、班超通西域,唐代玄奘西行印度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经,明代郑和下西洋等无数动人佳话。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国的封建社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其主要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曾有利于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又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中国封建社会的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往往结合在一起。
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制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以三纲五常为伦理道德规范,主张仁政,提倡经世济民,以助君主、明教化。儒家思想还与道教、佛教,以及其他思想相融合,共同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君权、父权、夫权占主导地位,这一社会结构曾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封建秩序的规范,但后来日益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桎梏。
综上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在这一矛盾基础上建立的封建性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具有两方面的特性。一方面,它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和稳定。每当旧王朝被因社会主要矛盾激化而引发的农民战争所摧毁之后,新的封建王朝便采取缓和阶级矛盾的“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等措施,诸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等“盛世”。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固有矛盾日益显现出来,造成自身不可克服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周期性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封建王朝的任何改良措施,便再也难以挽救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
(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17世纪40年代,中国处在清军入关、清朝的统治在全国建立之时,正是划时代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轰轰烈烈进行的时期。经过几十年复辟与反复辟的多次斗争,英国终于在1688年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正式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18世纪后半叶,英国又率先进行工业革命,随后蒸汽机的发明和推广,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主要社会产品的产量迅猛增长,成了当时世界上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继英国之后,法英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法、美等国主要部门也都采取机器生产,为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寻找迅速增长的工业产品市场和*价工业原料的来源,疯狂地向外扩张,开辟新航路,强迫别国缔结通商条约,以武力掠夺别国领土,使其成为他们的殖民地。英国是老牌殖民国家之一,早在17世纪初,英国殖民者即侵入印度,并在印度建立了垄断东方贸易的东印度公司。19世纪初,英国完全控制了印度,印度成了英国的殖民地。与此同时,英国又占领了新加坡、侵入缅甸等中国西南周边国家。这样,就建立了侵略中国的前沿阵地。在早期中英交往中,1637年(明崇祯10年)英国武装商船首次来到中国,就发生了炮击虎门炮台的挑衅事件。1699年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商馆,到18世纪下半叶,英国已跃居各国对华贸易的首位。此后,英国更积极地以印度为基地,图谋在中国获得更大的利益。法、美紧随英国之后,觊觎中国的领土和白银。北方的俄国是一个长期处于封建农奴制统治下的国家。16世纪后半叶至17世纪上半叶俄国的势力就已越过乌拉尔山,向中国境内扩张。尽管清初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使沙俄的领土野心暂时受到阻遏,但它仍然时刻准备夺取中国东北、西北的大片领土。
总之,鸦片战争前夕,当清朝由盛而衰、“内乱”不已、“外患”临头之时,西方列强经过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蒸蒸日上。这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漩涡之中,它就不能存在与发展。”而幅员辽阔,古老落后的中国便成为欧美列强殖民掠夺、侵略扩张的主要目标。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长期以来,英国资产阶级对中英贸易中英国的逆差状况大为不满;更重要的是为了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寻求新的、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市场;保护罪恶的鸦片贸易则成为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1840年4月,英国国会通过对华战争的决定。同年6月,英国侵华舰队封锁了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鸦片战争从1840年6月开始到1842年8月结束,历时2年2个月。尽管在战争中沿海军民浴血奋战,爱国将领关天培、葛云飞、裕谦、陈化成等壮烈殉国,但由于清政府的昏庸腐朽,终以1842年8月29日签订《南京条约》而宣告失败。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货物进出口关税须经两国协定,即所谓“协定关税”;取消公行制度,实行自由贸易。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这两个条约规定了“值百抽五”的关税税率,同时英国又取得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接着,1843年10月,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如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1991文.1,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如: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则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等等。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就是认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这是认识中国近代一切社会问题和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
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这是因为,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并一步一步地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但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特别是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同时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使得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国家无法单独征服中国,也使得它们不可能共同瓜分中国。这样,它们才没有能够如英国在印度那样,对中国实行直接的殖民统治,而是通过其代理人对中国实行间接统治。帝国主义势力与中国的封建势力、买办势力相勾结,共同压迫、剥削中国人民,镇压中国革命。因此,近代中国尽管在实际上已经丧失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的地位,但是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由于它与连名义上的独立也没有、而由殖民主义宗主国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尚有区别,因此被称作半殖民地。
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这是因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洋纱、洋布等商品在中国大量倾销,逐渐使中国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又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了产业工人的后备军。一批官僚、买办、地主、商人投资兴办新式工业。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
然而,西方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利用获取的政治、经济特权,在中国倾销商品,经营轻工业和重工业,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了某些发展,但是并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而在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外国资本及依附于它的官僚资本居于主要和支配的地位。在中国农村中,地主剥削农民的封建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依然占着明显的优势。这样,中国的经济既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也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了。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性质,体现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两者是密切结合、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
___在《中国革命和中国***》一文中,概括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2022.10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它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而且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地区有所差别。在某些时期,中国的某些地区甚至沦为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
(三)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1998理.25
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近代社会的阶级构成和阶级关系也开始发生了新的变动,出现了“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
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继续拥有大量的土地,掌握着国家政权,对人民实行****统治,但自身也有了很大变化。晚清时代,因镇压太平天国由军功擢升的官僚地主,在兼并土地和剥削农民方面与过去地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民国时代,大大小小军阀利用武力,占有土地。一部分地主由于各种原因从乡村搬到城市,开始投资于新式工商业,成为资本家。但是,大部分地主仍依靠地租剥削为生,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由于土地兼并严重,不少自耕农失去土地,向贫农或雇农转化。破产或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农民阶级在近代中国仍然占多数,由于其社会地位低下,受剥削压迫严重,生活状况极度恶化,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但是中国农民由于作为小生产者的保守、散漫和狭隘等阶级局限性,不可能单单凭自身的力量求得解放,更不可能把反帝反封建斗争引向胜利。
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它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来。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是大官僚与大买办的结合。买办,是半殖民地中国的产物。他们最初充当外国洋行的雇员或代理,在帮助外国资本家积累资本的过程中,通过获取佣金等积累财富,并利用与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密切联系,提高自己的经济、政治地位,并投资新式企业,成为资本家。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大都拥有规模较大的企业,经济力量比较雄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联系比较密切;中下层所办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金较少,经营状况远不如上层所办的企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联系较少,且矛盾较大。民族资产阶级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在斗争中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因其力量薄弱,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这就是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重特点和双重性格1994理.42000文.7,这也决定它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近代中国诞生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中国工人阶级的很大一部分比中国资产阶级的年龄和资格更老一些,它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基础也更广大一些。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在广州、上海等地经营近代工商业,其中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产业工人。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洋务企业中,又产生了一批产业工人。70年代以后,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又一次得以扩充。中国工人阶级具有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又有其特点:第一,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工资待遇低,又毫无政治权利,其革命性。第二,它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从地区上讲主要集中于上海、广州、武汉、天津等大城市,从行业上讲主要集中于纺织、面粉、采矿、铁路等行业,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第三,它主要是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的,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因此,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一)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2000理.11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其中有: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等等。在这些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则是最主要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为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了汉*、卖国贼外,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都出现过这种情况。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辛亥革命。三是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往往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后期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就是在这些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1996理.28。中国人民近百年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推动中国社会前进。
(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