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离子共存
导语青春是一场远行,回不去了。青春是一场相逢,忘不掉了。但青春却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友情。友情其实很简单,只要那么一声简短的问候、一句轻轻的谅解、一份淡淡的惦记,就足矣。当我们在毕业季痛哭流涕地说出再见之后,请不要让再见成了再也不见。这篇《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离子共存》是高一频道为你整理的,希望你喜欢!
一.“无色透明”条件型
若题目限定溶液“无色”,则不含有色离子,即fe2+(浅绿色)、fe3+(*)、cu2+(蓝色)、mno4-(紫色)等离子。若“透明”,则溶液不形成混浊或沉淀(与溶液有无颜色无关)。如ag+与cl-、br-、
i-、so42-;ca2+与co32-、so42-;ba2+与co32-、so32-、so42-等在水溶液中会发生反应,有混浊或明显的沉淀生成,它们不能大量共存。
例1.某无色透明的溶液中,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a.h+、cl-、ba2+、co32-
b.ag+、i-、k+、no3-
c.k+、oh-、cl-、na+
d.fe3+、cl-、no3-、na+
解析:正确选项应满足无色透明和能大量共存两个条件。答案为c项。
二.“酸性”条件型
常见的叙述有强酸性溶液、ph=1的溶液、能使ph试纸变红的溶液、紫色石蕊试液呈红色的溶液、*橙呈红色的溶液、加入镁粉能放出氢气的溶液等。
若题目中限定溶液呈酸性,则溶液中有h+存在,其中不能大量含有oh-、弱酸根离子(如co32-、so32-、
s2-、f-、clo-、ch3coo-、po43-、alo2-、sio32-等)以及弱酸的酸式根离子(如hco3-、hso3-、hs-、hpo42-、h2po4-等)。
例2.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是
a.k+、na+、so42-、so32-
b.nh4+、mg2+、so42-、cl-
c.na+、k+、hco3-、cl-
d.k+、na+、alo2-、no3-
解析:正确选项应满足ph=1(有大量h+存在)和可以大量共存两个条件。答案为b项。
三.“碱性”条件型
常见的叙述有强碱性溶液、ph=14的溶液、能使ph试纸变蓝的溶液、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溶液、酚酞呈红色的溶液、*橙呈*的溶液、加入铝粉反应后生成alo2-的溶液、既能溶解al(oh)3又能溶解h2sio3的溶液等。
若题目中限定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有oh-存在,其中不能大量含有h+、弱碱的阳离子(如nh4+、mg2+、ag+、al3+、cu2+、fe2+、fe3+等)以及弱酸的酸式根离子(如hco3-、hso3-、hs-、hpo42-、h2po4-等)。
例3.某溶液既能溶解al(oh)3又能溶解h2sio3的溶液,在该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k+、na+、hco3-、no3-
b.na+、so42-、cl-、clo-
c.h+、mg2+、so42-、no3-
d.ag+、k+、no3-、na+
解析:正确选项应满足溶液既能溶解al(oh)3又能溶解h2sio3的溶液(有oh-存在)、可以大量共存两个条件,只有b项符合题意。
四.“酸性或碱性”条件型
常见的叙述有能使al反应放出h2的溶液等。
若题目中出现这样的条件,则溶液中可能有h+存在,也可能有oh-存在,分析时要注意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一定能大量共存(满足无论是与h+还是与oh-都不会反应)还是可能大量共存(只要满足与h+、oh-中的一种不会反应就可以)。
例4.若溶液能与al反应放出h2,满足此条件的溶液中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al3+、na+、no3-、cl-
b.k+、na+、cl-、so42-
c.k+、na+、cl-、alo2-
d.k+、nh4+、so42-、no3-
解析:题目所给的溶液为酸性(含有h+)或碱性(含有oh-)溶液。正确选项应满足在酸性或碱性都能大量共存的条件,只有b项符合题意。
五.“氧化还原反应”条件型
若题目中出现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这样的条件时,要考虑各离子组中是否存在强氧化性和强还原性的离子。如fe3+与s2-、so32-、hso3-、i-;h+与s2o32-和s2-;mno4-(h+)与cl-;mno4-(h+)、no3-(h+)与fe2+、s2-、hs-、so32-、hso3-、br-、i-等不能大量共存。
例5.下列离子在溶液中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a.h+、no3-、fe2+、na+
b.ag+、no3-、cl-、k+
c.k+、ba2+、oh-、so42-
d.cu2+、nh4+、br-、oh-
解析:正确选项应满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两个条件。a项中h+、no3-、fe2+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答案为a项。
跟踪训练
1.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酸性溶液na+、k+、mno4-、br-
b.酸性溶液fe3+、nh4+、i-、no3-
c.碱性溶液na+、k+、alo2-、so42-
d.碱性溶液ba2+、na+、co32-、cl-
2.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在含大量fe3+的溶液中
nh4+、na+、cl-、oh-
b.在强碱性溶液中
na+、k+、alo2-、co32-
c.在无色透明的溶液中
nh4+、fe3+、so42-、no3-
d.在ph=1的溶液中
k+、fe2+、cl-、no3-
答案:1、c2、b
第2篇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2章知识点总结
导语高中化学分为必修和选修,高一化学有许多需要记忆的知识,为了同学们在学习高一化学的过程中更加方便,下面就让给大家分享几篇高一化学必修一第2章知识点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2章知识点总结篇一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
5.摩尔质量(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或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
六、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2章知识点总结篇二
一、物质的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食谱鞣稚⒅�(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
溶液小于1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
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
浊液大于100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2章知识点总结篇三
一、金属活动性na>;mg>;al>;fe.
二、金属一般比较活泼,容易与o2反应而生成氧化物,可以与酸溶液反应而生成h2,特别活泼的如na等可以与h2o发生反应置换出h2,特殊金属如al可以与碱溶液反应而得到h2.
三、a12o3为两性氧化物,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都既可以与强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也可以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四、na2co3和nahco3比较
碳酸钠碳酸氢钠
俗名纯碱或苏打小苏打
色态白色晶体细小白色晶体
水溶性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易溶于水(但比na2co3溶解度小)溶液呈碱性(酚酞变浅红)
热稳定性较稳定,受热难分解受热易分解
2nahco3na2co3+co2↑+h2o
与酸反应co32—+h+hco3—
hco3—+h+co2↑+h2o
hco3—+h+co2↑+h2o
相同条件下放出co2的速度nahco3比na2co3快
与碱反应na2co3+ca(oh)2caco3↓+2naoh
反应实质:co32—与金属阳离子的复分解反应nahco3+naohna2co3+h2o
反应实质:hco3—+oh-h2o+co32—
与h2o和co2的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
co32—+h2o+co2hco3—
不反应
与盐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
ca2++co32—caco3↓
不反应
主要用途玻璃、造纸、制皂、洗涤发酵、医药、灭火器
转化关系
五、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的特点;硬度一般比成分金属大而熔点比成分金属低,用途比纯金属要广泛.
第3篇 2022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马上点标题下蓝字'高中化学'关注可获取更多学习方法、干货!)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 逐渐减弱
2
化学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
3
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 = 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4
化学能与电能
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电力) 火电(火力发电)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优点:清洁、高效
二、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闭合回路
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
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
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③设计原电池。
④金属的防腐。
5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v(b)==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重要规律: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 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zc,x+y≠z )
6
有机物
一、有机物的概念
1、定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的金属化合物等除外)
2、特性:①种类多②大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③易分解,易燃烧④熔点低,难导电、大多是非电解质⑤反应慢,有副反应(故反应方程式中用“→”代替“=”)
二、甲烷ch4
烃—碳氢化合物:仅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甲烷是分子组成最简单的烃)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俗名:沼气、坑气
2、分子结构:ch4:以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键角:109度28分)
3、化学性质:
①氧化反应:
ch4+2o2→(点燃)co2+2h2o
(产物气体如何检验?)
甲烷与kmno4不发生反应,所以不能使紫色kmno4溶液褪色
②取代反应:
ch4 + cl2 →(光照)→ ch3cl(g)+ hcl
ch3cl+ cl2→(光照)→ ch2cl2(l)+ hcl
ch2cl+ cl2→(光照)→ chcl3(l) + hcl
chcl3+ cl2→(光照)→ ccl4(l) + hcl
(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四氯甲烷又叫四氯化碳,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说明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
4、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所有的烷烃都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烷烃的溶沸点比较:碳原子数不同时,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
同分异构体书写:会写丁烷和戊烷的同分异构体
三、乙烯c2h4
1、乙烯的制法:
工业制法:石油的裂解气(乙烯的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2、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3、结构:不饱和烃,分子中含碳碳双键,6个原子共平面,键角为120°
4、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c2h4+3o2 = 2co2+2h2o(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
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乙烯能被kmno4氧化,化学性质比烷烃活泼。
(2)加成反应:乙烯可以使溴水褪色,利用此反应除乙烯
ch2=ch2+br2→ch2brch2br
乙烯还可以和氢气、氯化氢、水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 + h2→ch3ch3
ch2=ch2+hcl→ch3ch2cl(一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乙醇)
四、苯c6h6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有毒,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
溶剂,本身也是良好的有机溶剂。
2、苯的结构:c6h6(正六边形平面结构)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碳碳键键能大于碳碳单键键能小于碳碳单键键能的2倍,键长介于碳碳单键键长和双键键长之间
键角120°。
3、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2c6h6+15o2 =12co2+6h2o (火焰明亮,冒浓烟)
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2)取代反应
①铁粉的作用:与溴反应生成溴化铁做催化剂;溴苯无色密度比水大
②苯与硝酸(用hono2表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有毒的油状液体——硝基苯。
(3)加成反应用镍做催化剂,苯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
五、乙醇ch3ch2oh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如何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加无水硫酸铜;如何得到无水乙醇:加生石灰,蒸馏
2、结构: ch3ch2oh(含有官能团:羟基)
3、化学性质
(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取代反应)
(2)乙醇的氧化反应★
①乙醇的燃烧:
ch3ch2oh +3o2=2co2+3h2o
②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2ch3ch2oh +o2=2ch3cho+2h2o
③乙醇被强氧化剂氧化反应
5ch3ch2oh+4kmno4+6h2so4= 2k2so4+4mnso4+5ch3cooh+11h2o
六、乙酸(俗名:醋酸)ch3cooh
1、物理性质:常温下为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结成冰一样的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又叫冰醋酸,与水、酒精以任意比互溶
2、结构:ch3cooh(含羧基,可以看作由羰基和羟基组成)
3、乙酸的重要化学性质
(1)乙酸的酸性:弱酸性,但酸性比碳酸强,具有酸的通性
①乙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乙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利用乙酸的酸性,可以用乙酸来除去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
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
乙酸还可以与碳酸钠反应,也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2ch3cooh+na2co3= 2ch3coona+h2o+co2↑
上述两个反应都可以证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
(2)乙酸的酯化反应
ch3cooh+ hoc2h5ch3cooc2h5 +h2o
(酸脱羟基,醇脱氢,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主要产物乙酸乙酯是一种无色、有香味、密度比水的小、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在实验时用饱和碳酸钠吸收,目的是为了吸收挥发出的乙醇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反应时要用冰醋酸和无水乙醇,浓硫酸做催化剂和吸水剂
7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常见金属的冶炼:①加热分解法:②加热还原法:铝热反应③电解法:电解氧化铝
2、金属活动顺序与金属冶炼的关系:
金属活动性序表中,位置越靠后,越容易被还原,用一般的还原方法就能使金属还原;金属的位置越靠前,越难被还原,最活泼金属只能用的还原手段来还原。(离子)
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的组成:含八十多种元素。中,h、o、cl、na、k、mg、ca、s、c、f、b、br、sr等总量占99%以上,其余为微量元素;特点是总储量大而浓度小
2、海水资源的利用:
(1)海水淡化:①蒸馏法;②电渗析法;③离子交换法;④反渗透法等。
(2)海水制盐:利用浓缩、沉淀、过滤、结晶、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制备得到各种盐。
三、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理念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从环境观点看:强调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从一开始就避免污染物的产生)
从经济观点看:它提倡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尽可能提高原子利用率)
热点:原子经济性——反应物原子全部转化为最终的期望产物,原子利用率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