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高考两点误区总结
高考两点误区总结
误区一:以强补弱
一部分考生有强科、有弱科,企图进一步强化强科,花更多时间和精力于此,做题进一步提高强科的成绩,弥补弱科得不到的'分。表面上看似乎有一定道理,其实这个复习策略大错特错。
家长和孩子是否还存在误区?误区又有哪些呢?学大教育的高考研(论坛) 究专家刘老师说:“所谓误区是指考生在总复习过程中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和做法。总复习阶段只有端正认识,走出误区,才能提高复习效率,为考试成绩“保增长”,进而实现自我目标。”
误区二:堤内损失堤外补
“堤内”是形容上课,“堤外”是指课外辅导。学生学习有按常规: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其中核心环节是听讲,这很大程度决定了成绩的好坏。那些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也就等于放弃了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而绝大多数考生参加了课外辅导,一心指望“堤内损失堤外补”。这样有一定好处,但问题是否真的会听、会记、会思考,提高了课堂的听课效率和质量?如果能够做到,那么加上课外辅导应该比较完美,否则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刘老师告诫:在进入总复习后,要对比较薄弱的学科和学科内比较薄弱的环节等问题,一定要在考前做全局安排。利用周六、日,参加弱科、弱项的强化和针对性辅导十分必要。总之,首先还是要抓住听讲这一关键环节。
第2篇 高考一轮数学复习的误区总结
高考一轮数学复习的误区总结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高三期间复习一般都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轮复习一般从8月到12月,以教材的知识体系作为复习的主要线索,以帮助同学们回忆、回顾以前学习过的知识为主,对知识面进行全方位的覆盖,以及对基本方法、基本题型进行总结、反思;
第二轮复习大概从2月到4月中旬,在此阶段打破了教材的体系,主要是对高中数学的六大板块进行专题性的复习,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综合性运用,提高解题的准确性、速度性和解答题的规范性;
第三轮复习一般从4月中旬到5月中旬,此阶段主要是同学们进行高考试题的模拟考试、训练,以培养同学们的答题技巧、答题方法、考场应变能力。5月下旬到6月5日期间则是同学们自主复习,以回归教材、错题反思、方法的进一步归纳总结。
所以在整个高三的复习中,第一轮复习所用的时间是最长的.,它的复习成效将直接影响后面的复习效果。
所以对数学学科的第一轮复习提出以下建议:
一、端正态度,切忌浮躁,忌急于求成
在第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心浮气躁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平时复习觉得没有问题,题目也能做,但是到了考试时就是拿不了高分!这主要是因为:
(1)对复习的知识点缺乏系统的理解,解题时缺乏思维层次结构。第一轮复习着重对基础知识点的挖掘,数学老师一定都会反复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如果不重视对知识点的系统化分析,不能构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网络构架,自然在解题时就不能拥有整体的构思,也不能深入理解高考典型例题的思维方法。
(2)复习的时候心不静。心不静就会导致思维不清晰,而思维不清晰就会促使复习没有效率。建议大家在开始一个学科的复习之前,先静下心来认真想一想接下来需要复习哪一块儿,需要做多少事情,然后认真去做,同时需要很高的注意力,只有这样才会有很好的效果。
(3)在第一轮复习阶段,学习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基础复习上来。
因此,建议广大同学在一轮复习的时候千万不要急于求成,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的揣摩每个知识点,弄清每一个原理。只有这样,一轮复习才能显出成效。
第3篇 底工作总结开头-开头误区
2017年底工作总结范文开头-范文开头误区
人们在看一份工作总结时,希望更多看到的是工作中许多值得借鉴和发扬的精华部分,并继续保持扩大这份优势。对于工作中的糟粕部分,更多的是要保持*醒状态。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2017年底工作总结范文开头_范文开头误区,更多工作总结请关注工作总结栏目。
2017年底工作总结范文开头
1、时间一晃而过,弹指之间,****年已接近尾声,过去的一年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了诸多不足。回顾过去的经典一年,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2、在繁忙的工作中不知不觉又迎来了新的一年,****年这一年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收获的。回顾这一年的工作历程,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我深深感到*****企业之蓬勃发展的热气,*****人之拼搏的精神。
3、****年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在领导的正确指挥下,我们收获了丰收的一年,今天我的业绩完成了指标,这和大家的努力分不开,应为有了我们这个优秀的团队,大家相互帮助,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给****年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4、光阴荏苒,在同学聚会忙忙碌碌中送走了****年,这一年对本人来说还是收获颇多,首先是自身业务的提高,其次是与部门之间的沟通比以前相对顺畅。当然这些进步与公司领导的帮助和关心是分不开的。现在就这些进步与同仁探讨,以便相互进步:优秀的企业需要优秀的团队,做为这个团队的一份子,为这个团队的成长贡献自己微薄力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已经到来****年,本人将继续以满怀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5、时间一晃而过,弹指之间,****年已接近尾声,过去的一年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了诸多不足2015年优秀年终总结开头语文章2015年优秀年终总结开头语出自。回顾过去的一年,现将工作计划如下:****年,是全新的一年,也是自我挑战的一年,我将努力改正过去一年工作中的不足,把新一年的工作做好,为公司的发展尽一份力。
6、在过去的****年,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我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取得了一定成绩。 回首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盘点自己一个学期的收获,无疑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就像农人手捧着粮食,心里充满欣喜;盘点自己一个学期的工作,同时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想想开初自己的雄心壮志和种种计划,有的没能付诸于实施,或者虽然实施了,却效果不那么理想,也不得不让人遗憾。好在我们还有将来,日子还在延续,总结经验和教训,必将有利于自己的前行
2017年底工作总结范文开头误区
到了年底,各种盘点总结,少则几千字,多则上万字,甚至年终总结还跟评优挂钩,让不少上班族深感头疼。那么年终总结到底该怎样写呢?又有哪些错误是不能犯的呢?
误区一: 总结一定要低调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做人一定要谦虚,不要过于表现自己。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句话:与其说得过分,不如说得不全,切忌浮夸铺张2017年优秀年终总结开头语文章2015年优秀年终总结开头语出自。尤其对于需要配合的部门之间,经理人往往更愿意充当一个教练、智囊的角色。因此, 低调为人 是这类经理们普遍的职业心态。
于是, 低调 的总结中总是贯穿着 在上级的关怀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 在领导的英明决策下 这类的套话,难免让人觉得言之无物。因此,总结中要增加实质内容,而非过多的官话、套话。还有一种情况是,把自己的失误总结得过于细致。这种 放大缺点 的做法,更会让领导怀疑你的能力。
而装模作样地所谓 自我检视 ,就使得年终总结难免带有更多的压抑与灰色。
其实,我们不妨走出窠臼,重新审视一下现实。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提升,许多领导人越来越放权,客观地说即便是直线领导也并不能充分了解每一名下属的工作情况工作总结,因此,下属不要再幻想自己的所作所为 领导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他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有那么细腻的心思。我们需要通过总结来沟通、来展现自己取得的成绩,往往会赢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事实上,总结也是一个加强上下级沟通祝福、加深了解的过程。
因此,一份智慧与自信的总结,一定会让你的上司对你刮目相看。同时,作为部门经理,你的总结不仅关系到自己在上司心中的印象,甚至还关系到本部门在上司心中的印象。因此,适度 当仁不让 地表现自己的 作为 ,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
误区二: 总结就是要格式化
其实,总结也是一个人思维模式的体现。比如,a君是理工科出身的项目经理,他习惯于用数字说话,他的总结通常都是数字和图表。a君认为:这样的总结清晰而明朗,可以客观、量化的反映工作情况,同时由于他原来的老板很喜欢这种图表方式。然而新任的老板似乎并不以为然,把他的总结比喻为 冰冷的项目报告 。
而b君是一位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年轻人,平日里激情四射,比较喜欢展示自己。而他的年终总结,也像他本人一样,扬扬洒洒、激情飞扬,然而,似乎又缺少了客观的总结和系统性思考,让人们热血沸腾之余,没有看到什么真正的内容。
因此,年终总结既不能只有客观数据、理性分析的 一目了解 ,也不能是纪实文学似的长篇报道,而应该是一个有系统性的报告,既有表格、图表作为辅助,又要有清晰明朗的文字汇报。
同时,在年终总结的汇报形式上,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的方式,给领导和同仁做一个更为直观和生动的年终汇报。
总之,一个能被上司赞许的总结,是需要能 跳出来 的.总结。当然,前提是摸清并符合上司的要求与口味。
误区三: 报喜不报忧是上策
在总结中,大部分人都希望谈及自己得意的事,而对于错误、失误、不愉快会不自觉的避重就轻,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就像职场人士在追求成功和逃避痛苦时,往往会不自觉的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比如: 自己非常优秀 他们都没有眼光 等等有利于自己的心理暗示。因此,人们也更愿意谈及自己的成功方面,以使自己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因此,许多人都会有报喜不报忧的倾向。有的公司规定:在总结中,一定要至少总结出自己的三点失误和不足。但是有人依然会避重就轻,只谈些无伤大雅的小失误,甚至明贬暗褒的 好缺点
当然,历史总有历史的原因。有一个部门经理人说:我以前也爱总结自己的失误和不足,但是发现领导会认为是你的能力不行,甚至会常常拿这个说事儿,或者需要你越来越多地进行汇报,开始感觉是领导的关心,但后来却有不被别人信任的感觉,非常不舒服。
但是,你是否想过:如果你不主动提及失误,当由领导发现你的失误时,你又该如何应对呢? 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的领导越来越少了,领导有权并且需要知道真实的情况,包括失误的原因。
一位部门经理说:面对失误,我会更重视分析原因和改进的对策,同时,我也要让领导意识到失误并不是一个原因造成的。比如:有的失误包括部门间的配合不利,下属执行层的偏差,领导监督控制不利等原因,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总结该如何避免这种失误再次发生,我要提出改进的方向和方法。
误区四: 总结就要面面俱到
年终总结对于部门经理来说,不仅是要总结自己,而且还要总结部门情况,要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出一年的工作情况。但是,这里所说的全面绝对不是事无巨细,更不是月总结或者周总结的堆砌,一定要抓住这一年来的工作重点和几个突出的成绩、亮点进行阐述,不能让领导产生 事情做了不少,但都印象不深 之感。总结既要有需要浓墨重彩的渲染,也要有点到为止的内敛,所谓张弛有度,层次分明。
在总结来年的计划和展望时,往往存在只有 轮廓 而没有 清晰线条 的感觉。其实,这也能体现出一个企业的文化,是细致还是粗放。
有一个外企经理人说:我们在年终总结时,除了要总结今年做的事情外,还要我们写下自己第二年要做的100件事情。我开始觉得,这太恐怖了,工作上能写出要做的50件事,就相当不容易了。但是这就是我们企业的文化:追求计划性。最后,我总结的这100件事情中,不仅包括工作计划,还包括了与同事之间要处理好的事情,个人工作与生活的事情等等,更像是个人来年的人生规划,回头看一下觉得还挺有意义的。
误区五: 总结难免临阵磨枪
年底的业务通常都是最忙的。可年终总结这时还要 凑热闹 ,又要忙业务又要写总结,怎能不临阵磨枪、不草草了事?
其实非也,许多部门每周、甚至每日都会开例会,而例会上的总结恰恰是年终总结时可以参考的素材。因此,一份好的年终总结不是临阵磨枪、拍拍脑袋就能成就的,它其实也需要日常的积累和进行阶段性总结。只有把平时的总结做好了,才能 多快好省 地写出一份到位的年终总结。
同时,总结和工作其实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尤其作为中层管理者,如果你注意总结和积累,在日常工作中就能不断地改善部门工作状况,那么年终总结中能有更丰富的内容,并且在不断改善中,领导会领略你的管理方式、管理思路和管理能力,从而会对你有更为准确的评价
总之,总结是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成绩与问题,也是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不断地化解和解决2015年优秀年终总结开头语工作总结。而总结的意义也在于通过不断地总结,使个人、部门和企业规避错误,取得更好的成绩。
误区六: 总结要向全体汇报
许多单位做年终总结,都是采取在全体同仁面前进行汇报的形式。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总结都适合全体会的形式,也应该分为 汇报总结 和 书面总结 。也就是说,员工在集体汇报时,只总结工作内容,比如一年来已经完成了哪些任务,或者超额完成了多少,还未完成哪些任务,对于工作失误要分析原因,制定来年的工作计划等等。
但对有些问题可能只适合向上司汇报,因此这一部分不妨只作为书面汇报。否则年终总结会上,听到的难免是 形势一片大好 的喜讯,而少了些深刻而沉痛的反思。
对于一些需要书面汇报的内容,领导审阅后,也可以事后再与汇报者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总之,年终总结无论形式如何,关键是要看总结的效果如何。
第4篇 对于职场误区的总结
对于职场误区的总结
职场新人
几乎所有的职场新人在打电话向父母报喜时,父母总会谆谆告诫说,你是新人,最忌懒惰;有什么额外的工作,人人可推托的,你不要推托,不仅不要推托,还要多做份外之事……从此你自愿承担了办公室里众多的分外之事,忙得像一只上足了发条的闹钟,可结果真的如你所想吗?有两个陷阱应该避免:
陷阱一:乐于受人指派
超过七成的新人以毫无怨言地受人指派来表现他们的“谦虚、肯干”,即便发展到最后,上司和资深同事以纯私人的事宜来麻烦他们,他们也不好意思拒绝。问题是,你心甘情愿地陷入大量事务性工作后,同事对你的印象竟是:“他乐于做这些事,说明他身上有一种‘保姆情结’,这样的人大体适合做一些被动的工作,是缺乏创见和个性的。”
摆脱被指派僵局有两条建议和大家一起共勉:一是要确立“主角”意识,不要一来就以“配角”自居;二是以平和的态度去指派那些指派过你的人,让他们感受到,接受指派不仅仅是出于善心,也是出于责任和友谊。
陷阱二:沉迷加班惯性
你每天在办公室呆到很晚才回去,连双休日也不例外。有中层主管表示:“他们在3个月内把办公室当家,我觉得蛮正常,但一年以后他们还赖在办公室里,我会觉得他们的生活太封闭,会直接影响他们对这份工作兴趣的长久性。”更有主管毫不客气地指出:“一个人不能在每周40小时内完成工作,要靠加班来完成,只能说明他效率低下。”
职场陷阱
职场上,没有人不喜欢聪明的人。
理由显而易见:脑子好,上手快,只需大致嘱咐几句动作要领,交代的工作就能基本完成,几乎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和同样站在起跑线上的其他竞争者相比,反应快的人无疑更容易在最开始阶段占据先机。但职业生涯拼的不是起跑速度——它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开始时的有利位置固然重要,但笑到最后的,却很可能另有他人。
成为反应最快的那一个脑子聪明,反应快,这是同事们对刘艺的一致评价。
当年求职面试,小组讨论环节的主题是模拟一个营销方案。其实大家都提前有所准备的,但拿到任务单的时候,还是有些发懵。刘艺第一个反应过来,率先发言,几句话就把方案的目标、现有的资源、面临的困难、可能的机会等梳理了一遍,为后面的讨论定下基调。她的话并不多,也没有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闪光点,但正是因为敏捷、恰当的第一反应,让她在这一环节脱颖而出。
首先发言的人其实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容易给人留下过于强势的`第一印象。而且一旦思路出现偏差,就很可能成为“炮灰”,或者干脆把后面的讨论引入歧途——前不久看到一则趣闻,英国“北部马拉松”比赛中,由于领先者跑错了路线,导致5000名参赛者中只有1人完成了全程。
刘艺的高明之处在于,她没有扎在设定情境里论述具体的设计方案,而是第一时间站出来帮助团队搭建了很好的讨论框架。对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这样的反应能力和大局观是很难得的。凭着这股聪明劲儿,她顺利地拿到了入职通知书。
刘艺是个学习能力很强的姑娘。她不是那种需要人手把手指点的“办公室婴儿”,组长布置的工作,无论是打印报告还是做会议记录,她只需要一个范本和几个问题,就能做到不失水准——她的最大优势就是,擅于发现每一项工作的要点是什么,应该着重把精力放在何处。
在同一年进入公司的新人中,刘艺很快脱颖而出。在那批人里,她第一个进组跟项目,第一个被组长带出去见客户,在别人还在干“脏活儿”的时候,她已经可以尝试着独立做方案了。
聪明人的聪明之处在于擅长总结方法,而这其实更是一种经由后天养成的思维习惯,而非天赋:把杂乱的过程变成简洁清晰的操作步骤,在诸多线头中拎出主干和枝节,认清重点、分好层次,在操作的过程中逐渐将总结出的方法内化,并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精力和时间配比,尽可能使其变得更简单。
这个过程说起来未免空泛,但它却实实在在体现在每一件事情中。糊信封、印文档、回复邮件、整理名片……在做这些看似简单枯燥的小事时,试着摆脱思维定势,想想有没有更适宜的途径、更优化的配置,可以事半功倍。
先于别人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你就会成为反应最快的那一个。
聪明不是成功的必备品质
那天朋友突然抛过来一个问题:一个头脑聪明但不怎么努力的人,一个反应稍慢但足够用功的人,二选一,你更倾向与谁合作?
这是她面临的现实选择。
聪明的那个,交回来的活儿水平不差,但你清楚地知道,他明明可以做得更好。但他不。在他的价值体系中,这样的常规工作轻松拿到80分足矣,为了那20分的提升空间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得不偿失。作为合作者,你知道他身上还有巨大的潜力,至于这潜力什么时候释放、究竟能不能释放,却毫无把握。
用功的那个,对他的现状你并不满意。一个简单的调研,别人研究3家,他恨不得找来10家挖数据。你眼看着他做无效劳动,却拉也拉不回来。这人有时候木讷得恨不得让人踹上两脚,但那股刻苦劲儿却让你不忍心放弃。在他身上,你能看得到未来,虽然不那么完美,但清晰可见。
如果是刚工作的那几年,我肯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聪明伶俐,一点即通,作为合作者,至少他能提供一种平均水准之上的安全感。但年龄渐长,也陆续见过一些职场人士的下落,于是越来越觉得,聪明从来都不是成功者的必备品质,反而是那些看上去有些笨拙的人,在职场上走得更远。
同学曾经带过一个女实习生,和其他年轻人比起来,她的脑子真的算不上灵活。但她特别用功,起早贪黑,每次在公司见到她,都是盯在电脑前,不是在整理文案,就是准备外围材料,或者实在闲了,就翻翻以往做过的成功案例。她干活并不快,很多时候还特别执拗,只要是她认准的事情,谁说都没用。同学讲起这个“极品实习生”的时候,语气里充满了无奈。但几年过去了,那天忽然又聊起了这个当年的傻丫头,我发现她现在过得并不差,职业发展的每一步走得稳健而坚定,在一条可以预见的路径上不断向前。而那些曾经在实习生界叱咤风云的少男少女,反倒在一次接一次的跳槽中,不知去向了。
头脑聪明的人往往容易落入这样一个陷阱,他们在做事时习惯性地不断优化解决方案——如何找到一个更好的方法,花更少的时间、更少的精力达到同样的效果。这当然无可非议,但你要知道,那些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绝少会被用在提升工作质量上。
因为擅于总结方法,聪明的人在起跑阶段很容易获得领先,如潮的好评也会进一步强化他们这种自我认知: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不用费太大力气就能完成得八九不离十。换句话说,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在许多事情上得到80分,但很少拿到哪怕是一个100分。
对他们来说,在一件事情上从80分提升到100分的过程,远不如换个地方再拿个80分来得划算。
一定要小心落入职场陷阱。
第5篇 留学过来人总结的留学惊天大误区
留学过来人总结的留学惊天大误区
出国留学:留学过来人总结的留学惊天大误区。相信所有的学子都会在憧憬未来大学生活的同时,怀着一颗忐忑的心担忧着“万一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怎么办”——于是,越来越多的考生和家长想利用国外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另开辟一条通往理想大学的道路。
但是,家长和学生该如何选择留学的国家,如何选择院校和专业,针对这些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我们发现不少家长和同学还是存在一些误区的。
误区一:留学需要很多“钱”
相信很多家长和同学在选择留学这条道路的时候,最先决定的一定是去哪个国家。这也是不少家长会的问题:“您觉得哪个国家留学好啊?”等等类似的问题。
其实,英美澳加欧这些主流的留学国家都有教学质量高,知名度高的院校,也有大家所不熟悉的的院校,而家长在选择送孩子去留学的国家或是地方,一定要“量力而行”。而这个“力”,就是指家里的经济能力。如果家里经济能力可以承受一年25万左右的花费,我们可以选择去英国留学,如果家庭经济能力可以承受一年16万左右的花费,可以选择去爱尔兰留学。
所以送孩子去留学并不意味着需要很多很多的钱,而是需要我们在选择留学地的时候“量力而行”。送孩子留学的花费一定不能影响我们家庭日常的开销,如果家长节衣缩食的送孩子出国,这是孩子幼小的心灵不能“承受之重”。
误区二:院校“排名”最重要
很多家长和学生都会说,既然花那么多钱出国,就是为了去好学校,那什么是好学校,那就看院校排名吧!于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拿着打印出来的'院校排名对我们说——“老师,我们只去排名前10的学校”。
家长和学生想要就读于知名的院校的心情可以理解。尤其对于想要就读于英国大学的学生来讲。英国很多知名大学,都开设有预科类的课程,针对a-level成绩比较低的,或是海外没有a-level等国际高中课程的学生开放。学生在入读一年预科课程以后,可以升入这些大学的本科进行学习。
由于英国的大多大学的本科都是三年的学制,所以这种1年预科课程非常受中国高中毕业生的青睐。一共四年的时间可以获得世界知名大学的学位证书,所以越来越多的高中家长都会选择送孩子去读排名靠前的大学预科。可是不少家长却忽略了一个中英教育最大的差别,那就是英国的教育是“宽进严出“。尤其是对于上预科的学生,由于预科学生在录取平均水平低于直接读本科的学生,所以学校对于上预科的学生要求更加的严格,所有知名大学都规定预科毕业的学生成绩只有达到了一定要求,才能顺利进入本科的专业课程就读。
因此,家长和学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也应该”量力而行“,而这个“力”是指学生本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误区三:没有雅思成绩不能申
英国的院校申请的时候,可以不提供雅思成绩,学校只是先评估学生的学术背景以此来发放有条件录取通知书。雅思成绩可以最晚在开学前两个月提交,这段时间是为了给申请签证预留的。
针对今年高中毕业的学生,由于时间比较紧迫,建议可以参加大学的免雅思入学测试。
而对于高二在读的学生,如果不想参加明年的高考,可以现在开始申请明年1月的预科学习,这样用三年半的时间,就可以获得英国大学学士学位,比国内同龄学生可以节省一年的时间获得本科学位。
高考已经结束,录取分数线也即将公布,如果考生预估自己高考成绩,选择留学最为高考冲刺理想大学补充,希望大家现在赶紧开始着手准备申请海外院校,目前英国的大学预科9月入学的部分课程还在开放申请中。
第6篇 走出年终总结的六大误区
对大部分职场中人而言,年终总结报告很可能只是一份例行公事的“家庭作业”,你甚至不能确定自己辛苦码足的几千上万字,会不会被顶头上司瞥上一眼。但是也许没人敢对这个总结怠慢。
对大部分职场中人而言,年终总结报告很可能只是一份例行公事的“家庭作业”,你甚至不能确定自己辛苦逐字逐句(或是七拼八凑)码足的几千上万字,会不会被顶头上司瞥上一眼。但是也许没人敢对这个“一年一度”的总结怠慢。如何避免在总结中避免犯错?那么你就应该避免走入以下六大误区。
误区一:“总结一定要低调”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做人一定要谦虚,不要过于表现自己。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句话:与其说得过分,不如说得不全,切忌浮夸铺张。尤其对于需要配合的部门之间,经理人往往更愿意充当一个教练、智囊的角色。因此,“低调为人”是这类经理们普遍的职业心态。
于是,“低调”的总结中总是贯穿着“在上级的关怀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在领导的英明决策下”这类的套话,难免让人觉得言之无物。因此,总结中要增加实质内容,而非过多的官话、套话。还有一种情况是,把自己的失误总结得过于细致。这种“放大缺点”的做法,更会让领导怀疑你的能力。
而装模作样地所谓“自我检视”,就使得年终总结难免带有更多的压抑与灰色。
其实,我们不妨走出窠臼,重新审视一下现实。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提升,许多领导人越来越放权,客观地说即便是直线领导也并不能充分了解每一名下属的工作情况。因此,下属不要再幻想自己的所作所为“领导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有那么细腻的心思。我们需要通过总结来沟通、来展现自己取得的成绩,往往会赢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事实上,总结也是一个加强上下级沟通、加深了解的过程。
因此,一份智慧与自信的总结,一定会让你的上司对你刮目相看。同时,作为部门经理,你的总结不仅关系到自己在上司心中的印象,甚至还关系到本部门在上司心中的印象。因此,适度 “当仁不让”地表现自己的“作为”,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
误区二:“总结就是要格式化”
其实,总结也是一个人思维模式的体现。比如,a君是理工科出身的项目经理,他习惯于用数字说话,他的总结通常都是数字和图表。a君认为:这样的总结清晰而明朗,可以客观、量化的反映工作情况,同时由于他原来的老板很喜欢这种图表方式。然而新任的老板似乎并不以为然,把他的总结比喻为“冰冷的项目报告”。
而b君是一位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年轻人,平日里激情四射,比较喜欢展示自己。而他的年终总结,也像他本人一样,扬扬洒洒、激情飞扬,然而,似乎又缺少了客观的总结和系统性思考,让人们热血沸腾之余,没有看到什么真正的内容。
因此,年终总结既不能只有客观数据、理性分析的“一目了解”,也不能是纪实文学似的长篇报道,而应该是一个有系统性的报告,既有表格、图表作为辅助,又要有清晰明朗的文字汇报。
同时,在年终总结的汇报形式上,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的方式,给领导和同仁做一个更为直观和生动的年终汇报。
总之,一个能被上司赞许的总结,是需要能“跳出来”的总结。当然,前提是摸清并符合上司的要求与口味。
误区三:“报喜不报忧是上策”
因此,许多人都会有报喜不报忧的倾向。有的公司规定:在总结中,一定要至少总结出自己的三点失误和不足。但是有人依然会避重就轻,只谈些无伤大雅的小失误,甚至明贬暗褒的“好缺点”。
当然,历史总有历史的原因。有一个部门经理人说:我以前也爱总结自己的失误和不足,但是发现领导会认为是你的能力不行,甚至会常常拿这个说事儿,或者需要你越来越多地进行汇报,开始感觉是领导的关心,但后来却有不被别人信任的感觉,非常不舒服。
但是,你是否想过:如果你不主动提及失误,当由领导发现你的失误时,你又该如何应对呢?“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领导越来越少了,领导有权并且需要知道真实的情况,包括失误的原因。
一位部门经理说:面对失误,我会更重视分析原因和改进的对策,同时,我也要让领导意识到失误并不是一个原因造成的。比如:有的失误包括部门间的配合不利,下属执行层的偏差,领导监督控制不利等原因,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总结该如何避免这种失误再次发生,我要提出改进的方向和方法。
误区四:“总结就要面面俱到”
年终总结对于部门经理来说,不仅是要总结自己,而且还要总结部门情况,要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出一年的工作情况。但是,这里所说的全面绝对不是事无巨细,更不是月总结或者周总结的堆砌,一定要抓住这一年来的工作重点和几个突出的成绩、亮点进行阐述,不能让领导产生“事情做了不少,但都印象不深”之感。总结既要有需要浓墨重彩的渲染,也要有点到为止的内敛,所谓张弛有度,层次分明。
在总结来年的计划和展望时,往往存在只有“轮廓”而没有“清晰线条”的感觉。其实,这也能体现出一个企业的文化,是细致还是粗放。
有一个外企经理人说:我们在年终总结时,除了要总结今年做的事情外,还要我们写下自己第二年要做的100件事情。我开始觉得,这太恐怖了,工作上能写出要做的50件事,就相当不容易了。但是这就是我们企业的文化:追求计划性。最后,我总结的这100件事情中,不仅包括工作计划,还包括了与同事之间要处理好的事情,个人工作与生活的事情等等,更像是个人来年的人生规划,回头看一下觉得还挺有意义的。
误区五:“总结难免临阵磨枪”
年底的业务通常都是最忙的。可年终总结这时还要“凑热闹”,又要忙业务又要写总结,怎能不临阵磨枪、不草草了事?
其实非也。
许多部门每周、甚至每日都会开例会,而例会上的总结恰恰是年终总结时可以参考的素材。因此,一份好的年终总结不是临阵磨枪、拍拍脑袋就能成就的,它其实也需要日常的积累和进行阶段性总结。只有把平时的总结做好了,才能“多快好省”地写出一份到位的年终总结。
同时,总结和工作其实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尤其作为中层管理者,如果你注意总结和积累,在日常工作中就能不断地改善部门工作状况,那么年终总结中能有更丰富的内容,并且在不断改善中,领导会领略你的管理方式、管理思路和管理能力,从而会对你有更为准确的评价。
总之,总结是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成绩与问题,也是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不断地化解和解决。而总结的意义也在于通过不断地总结,使个人、部门和企业规避错误,取得更好的成绩。
误区六:“总结要向全体汇报”
但对有些问题可能只适合向上司汇报,因此这一部分不妨只作为书面汇报。否则年终总结会上,听到的难免是“形势一片大好”的喜讯,而少了些深刻而沉痛的反思。
对于一些需要书面汇报的内容,领导审阅后,也可以事后再与汇报者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总之,年终总结无论形式如何,关键是要看总结的效果如何。
第7篇 填报志愿应避免的十个误区总结
填报志愿应避免的十个误区总结
1.估计过高,一意孤行。有的考生考了高分,所以填志愿时只填第一批并列志愿,甚至只填一个学校,还有的提前批考生,不填后面批次的志愿。
2.盲目从众、攀比。在填报志愿过程中,常出现这样一些偏向:有的考生听说哪所学校好,哪个专业热,就跟着填。有的考生见别人填的学校层次高,感到自己填低了没面子,也就跟着摸高。
3.单纯以收费标准高低判断学校和专业的好坏。现在很多人以为,收费高的专业一定走俏,收费低的`不行。其实这样看问题是不可靠的。
4.过分依赖长辈,甚至由父母包办。考生的家长、老师,凭着人生阅历及对社会的理解,在考生选择志愿时正确加以帮助引导,是很有必要的。但万事不可过头。
5.地域不离两线(两线-京广线、沿海线)。很多考生都想到北京、上海、天津地区的这些学校,或者其他一些沿海地方上学。这样造成扎堆。
6.对学校专业望名生义,或心存偏见。不少考生和家长作这样的感性判断:信息化就是学计算机,新闻学就是当记者等,但一些高校为吸引生源,刻意把专业与贸易、信息、自动化等联系起来,如把石油勘探专业改为能源工程专业。
7.一心扑向热门专业。热门与冷门是相对而言、因时而变的,也许眼下的热门几年后就是冷门。
8.慎重追新。去年新增专业中增设院校最多的本科专业依次是公共事业管理、物流、艺术设计、财务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对新增专业应慎重填报。
9.慎重考虑服从专业调剂。服从的话有可能被录取到不喜欢的专业,因此,是否服从专业调剂必须明确表态,凡空白者,均作为不服从对待。
10.考不好就复读,志愿填报无所谓。其实就算打定主意复读,也应把握好这次机会,为明年积累经验。
第8篇 2022高考第一轮复习误区总结
1、对时间认知误区——一轮复习时间长,但容不得半点浪费!
从九月份新开课一直到“高三一模”,部分学生认为这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段。所以往往容易出现“前松后紧”的状况,即开始第一个月还抓得比较紧,但一个月后就开始松懈,认为来日方长,何必抓得这样紧,所以在时间把握上就比较随意,甚至可能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时间。事实上,第一阶段的复习任务确实是耗时最长的,其主要任务是为高考各个学科全面夯实基础,而打基础又往往是要花最多时间的。但随着第一轮复习结束后,后面的时间就非常紧迫了。所以,第一阶段要强化时间意识,而且要有足够的耐性。否则,到了下学期就无法补救了。
2、埋头做题,缺少分析——动手做题,动脑思考,题海不白下!
题海战术是大家最容易落入的“陷阱”!很多同学认为成绩提高不了,是因为题目做得不够多!但是做题不分析不思考,同样的题目错多遍又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想要学会知识,必须通过老师的“点拨”和学生的“思考”,做题只是为了提高做题的熟练度和综合应用。所以,盲目做题没有针对性和全面性。一定数量的题目是需要做的,但做题的同时也要思考出题者的意图。
3、脱离老师忽视课堂——高三要更重视老师在课堂说的每一句话!
尖子生很容易犯这个错误,因为尖子生已经于很多人,而老师的课堂讲解多针对于绝多数学生的学习进程,所以尖子生理所应当的认为老师的讲解已经不适合自己了,其实不然!据调查发现,90%以上的高考状元最注重的都是课堂的听讲,而不是为赶进程在课堂上做其他科目的习题。为什么呢?因为老师的授课有明确的目的和策略,既可能在引导你联系不同的知识也有可能在反复强调易混易错的知识点。所以,在课堂45分钟时间内要时刻保持着跟老师的思想交流,同时听课过程中不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对于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已经掌握的知识也应该仔细地听老师讲一遍,也许老师的理解更到位,或者你自己的理解有出入。
4、熬夜苦读,不注意碎片时间——高三不一定要熬夜,白天的时间多挤一挤总是有的!
熬夜是每个高中生都不可避免的,白天要上课,晚上回到家写完作业还要自学到很晚。但有这样一群同学,他们很有效率地完成了作业、预习,然后及时睡下了;但有的学习熬夜到很晚甚至凌晨。可是你知道吗?熬夜并不可取,不仅影响睡眠,容易疲劳,也会导致第二天上课精力不集中,反而得不到你想要的结果,成绩也可能会下降。所以,既然一天24小时的时间不能变成25小时,那么就只能把琐碎时间善加利用,比如乘坐地铁、公交车时,无法安静地思考一些问题,这时可以借助手机工具听些英语听力或其它音频资料。
5、负重学习缺少休息——学习娱乐搭配着来,效果更好哦!
很多同学用于学习的时间非常多,甚至牺牲了娱乐和休息的时间,但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和针对性的方法,所以收效甚微。高三本来就是学习新知识和复习旧知识,如果不分先后顺序和轻重缓急,就会手忙脚乱、丢三落四,复习也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而且,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一味紧绷着学习这根弦,势必会为心理和生理增加重负。所以,在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心理上轻松,愉悦的感觉,只有为自己不断加油,才可以充满信心地继续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复习中。
6、只看分数不看过程——分数越低,问题越多,提高空间越大!
高考之前的所有测试,不论月考还是期中考都是为高考做准备的!最终目的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高考统考减少问题。比如发现现阶段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阶段性复习效果的检测,通过测试,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存在问题,存在的问题可能是知识方面的、应试技能方面的、应试规范性方面的、还有是应试心理方面的。如果一味的沉迷于分数的多少,势必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所以,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在之后的复习中,考生可根据对分析,得知自己具体哪些方面做得不足,需要及时调整,备战高考。
7、照搬参考书,忽视课本——课本才是高考的根本,千万别押错了宝!
参考书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和加深,而有些同学把参考书当成圣经,大部分学习时间花在参考书上,而用在课本上的时间却很少,本末倒置。甚至有些同学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幻想从一些标榜其押题准确的图书中寻觅高考试题。这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每年的高考题都是命题老师在封闭的条件下专门为高考创造出来的,无论是书篇还是参加高三辅导的教师,只能从命题思维和命题方向上揣度,不可能在高考前掌握任何一道题的具体内容。
所以,大家要记得:参考书是用来参考的!虽然有些质量高的参考书归纳总结得不错,但同学们只能用它来进行查漏补缺、启迪思路,最终自己思考形成解题思路才能考出好成绩。
8、躁动不安,没有明确计划——脚踏实地的学习思考才能看清楚自己的未来!
在第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心浮气躁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同学会遇到这种情况:平时复习觉得没有问题,题目也能做,发现考试就是拿不了高分,甚至考试题比平时训练的题目还要简单。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了呢?因为你太心浮气躁,并没有踏踏实实地思考问题。所以,高三的复习一定是有计划,对于所有知识点的地毯式轰炸,就要做到不缺不漏。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