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2022年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气候与自然带的对应
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气候与自然带的对应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高三考试网
气候类型分布对应情况如下: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地区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气候 10度纬度和回归线之间 热带草原
热带沙漠气候 回归线和30读纬度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沙漠
热带季风气候 回归线和10度纬度之间的大陆东部 热带季雨林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25度-35度之间的大陆东部或30度-40度纬度之间的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地中海气候 30度-40度纬度之间的大陆西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温带海洋性气候 40度-60度纬度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大陆的内部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的东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极圈地区 亚寒带针叶林
极地气候气候 极地地区
特殊情况:
自然带与气候类型不完全对应的情况
自然带与气候类型、植被是紧密联系的。气候是形成自然带的最主要因素,植被则是自然带的最明显的标志。所以有什么气候类型必有相应的什么自然带;有什么的自然带一定也有对应的植被类型。故而很多自然带与气候类型、植被类型的名称是完全一致的,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气候—热带沙漠带 —热带沙漠、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苔原气候—苔原带—苔原等等,这就使我们较易掌握这部分内容。但也有一些例外,在教学中需特别注意。
一、热带季风气候区有两类自然带—热带季雨林带和萨瓦纳带(热带稀树草原)。
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地区差异显著。在降水多的地区如南亚的东北部、印度半岛西岸、中南半岛东西两侧和菲律宾群岛北部,都处在迎风坡,降水很丰富,植被以高大茂密的森林类似热带雨林,只是在旱季时,不少树木有落叶现象(如抽木)所以叫热带季雨林(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也属之)。
而在内陆或背风坡的平原低地,降水较少,有的年降水量甚至不足100mm,如印度的中部、德干高原内地、缅甸中部、泰国中部东部等处,植被以热带稀树草原(即萨瓦纳带)。这里也就成了亚洲分布有热带稀树草原的地区(我国海南岛西南部也有分布)。
第2篇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导语世界上没有不付出就成功的可能,想要高考取得好成绩,扎实的复习必不可少,为大家准备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让更多的高三学生更好的复习,并祝愿高三学生一朝金榜题名。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p5图)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分界线400mm年等降水量线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位置、面积东部临海 45%深居内陆、高山环绕 30%西南青藏高原 25%
自
然
环
境地形平原、丘陵,水成地貌高原、盆地 风成地貌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
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少雨 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
水文特征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
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补给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湖
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盐分高)原始土壤
植被北 寒温带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南 热带雨林、季雨林 西 东
荒漠——荒漠草原——草原东南 西北
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
山麓 山顶
森林—草原—荒漠
主导因素气温随纬度变化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
人
类
活
动农业最重要农业区(种植业)畜牧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畜牧业、河谷农业
不利条件
多地少,环境问题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势崎岖
影响程度深刻 微弱
经济文化发达 落后
补
充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原因:
西南地区(属东部季风区):(1)地形崎岖(2)多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
青藏高寒区:(1)地形崎岖(2)高寒缺氧、冻土发育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1月0℃等温线
秦岭—淮河 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②南北差异(p9图)
自 然 环 境 人 类 活 动
地形气候河流耕地
类型农作物水果民居古代
交通方言矿产工业
北方平原
高原温带
季风结冰旱地小麦、甜菜、大豆、棉花、杂粮苹果梨、平顶马车较少煤、石油 天然气重工业为主
南方丘陵
山地热带
亚热带季风不结冰水田水稻、甘蔗、油菜、茶叶、蚕丝柑橘
荔枝斜顶船繁杂磷、有色金属轻工业为主
附:(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气候植被土壤作物熟制农作物农业条件
东北
温带季风,温带湿润半湿润区针叶、针阔混交林黑土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甜菜人均耕地多,土壤肥沃;热量不足
华北落叶阔叶林黄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冬小麦、谷子、棉花水资源不足、干旱、风沙、土壤盐碱化
华中华南季风,亚热带湿润区常绿阔叶林红壤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稻、油
水热充足
华南季风,热带常绿阔叶雨林砖红壤一年三熟水稻、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
补充
南方方言繁杂的原因:交通不便,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战乱灾荒较少,人群在地域上相对稳定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
2、差异
东部地带中部地带 西部地带
省区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 共12个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共9个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 共10个
地理区位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
经济水平高 低
发展进度快 慢
特征
①能源、矿产缺乏
②对外贸易,海洋开发 新兴产业基地①能源、矿产丰富
②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商
品粮、农林产品基地①能源、矿产丰富
②能源基地
③退耕还林、还草,改善
生态环境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p17、p19图)
阶段人类活动分布区举例人地关系
采集狩猎阶段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 依赖自然
农业社会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四大文明古国改造环境、驯化家禽、栽种植物
工业社会资源丰富(能源、金属),区位交通优越(道路、航道、港口)德国鲁尔区、山东东营、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
利用环境提供的资源或区位优势发展经济
后工业社会环境质量优越(原因:可提高产品质量,吸引科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美国硅谷、日本九州、英国苏格兰、德国慕尼黑、北京中关村、印度班加罗尔
影响环境质量
二、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
航
海技
术阶段影 响
落后以海为疆界,古代文明发源于大陆内部
发展(1)海洋交通发展(2)人口、城市向沿海集中(西欧、日本、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区域)
进步大陆架:石油、天然气
开发海底矿产 太平洋最丰富
深海盆:锰结核 美、日、英、德已开采
三、岛屿对人类活动影响(阶段性)
补充: 地形:丘陵、平原
欧洲的三圃制 条件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
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
1.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1、影响:
有利 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石太线)
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农业:蔬菜、水果基地
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中心
(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
(地中海气候)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补充:3、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4、生物资源的利用 负面:森林的过度砍伐(热带雨林砍伐最严重):物种急剧较少
正面:运用科学技术(改良品种、灌溉、施肥、塑料大棚),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劳动力分布的变化低级形态
高级形态
第一产业(农业)逐渐较少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先增后降
第三产业(服务业,经济水平的标志)稳步增加
(二)产业转移 1、部门: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
2、原因:(1)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2)区域之间总体水平的差异
3、方向:发达地区 不发达地区
4、举例:亚洲:美国 日本 四小龙、东盟 中国、越南
第一次 第二次
珠三角:香港 珠三角 欠发达的相邻地区
5、对环境的影响
产业移出地 产业移入地
自然环境提高环境质量(1)乡村地区 工业化地区
(2)导致环境污染
人文环境(1)失业人口增加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1)加快工业化进程
(2)缓解就业压力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2.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原因 自然:(1)黄土疏松(2)暴雨集中(3)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4)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过渡开垦、放牧、采樵、开矿、轮荒等。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
经济损失 (1)土壤肥力下降 农业减少
(2)沟壑发展、泥石流 破坏工矿交通设施
危害 (3)水、土、肥的损失 干旱
生态破坏 (4)淤积江河湖库 洪涝(下游“地上河”)
(5)畜清排浑导致水量损失 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措施 生物:植树造林
(保持水土) 工程: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
治理 小流域 原则: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
(根本措施) 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重点:水土保持、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村牧业体系
案例:洞庭湖湿地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湿地 范畴:湖泊、沼泽、泛滥平原、河口三角洲、沿海滩涂、红树林、河流、水稻田等
功能:经济、生态(“地球之肾”)
作用:调节水位、蓄洪防灾、保证航运
洞庭湖 问题:围湖造田、水土流失 长江中游洪灾
湿地 可持续发展 原则:退湖还田、营造长江上中游防护林
具体做法:(1)调整农业结构(2)扩大城镇人口容量(3)发展生态旅游业
2.2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
基本条件 区域位置:位于美国南方地区棉花带,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自然条件
自然环境:降水丰沛、水量大;地形起伏、落差大;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
自然资源:矿产(煤炭、磷、铅锌、铁、铜等)、水能资源等
人文条件: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基础差、交通困难
案例:塔里木河流域的治理
概况 位置:南疆、内流河、冰川融水补给
地位:棉花、石油、瓜果基地
生态 特点:干旱脆弱
环境 原因:气候变化、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盲目开垦和乱砍滥伐
问题:河道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水位下降、林木死亡、土地沙化
(1)上游:节水防渗、山区水库
治理 (2)中游:建闸、筑堤、造林
(3)下游:跨流域调水
(4)全流域统一调度和管理
(5)增强节水意识
2.3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东北区域概况:
1、范围:黑、吉、辽及内蒙古东部 2、面积:124万km2 3、人口:1.2亿
4、地貌特征:
山环水绕(北:小兴安岭;东:长白山;西:大兴安岭;河:花江、嫩江、辽河、黑龙江、乌苏里江等)
沃野千里(东北平原:北:松嫩平原;南:辽河平原;东:三江平原)——土地资源丰富——形成我国的商品粮基地
二、农业生产条件:
1、自然条件:
(1)土地资源:耕地面积广阔、土壤(黑土、黑钙土)肥沃、宜农、宜林、牧等荒地多
(2)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降水:400—800mm,东南向西北递减;热量:自南向北递减
(3)林地面积大:占全国林地面积的1/3,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
(4)草场资源(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资源
(5)其它:水产资源、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
2、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部门齐全,是我国最早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发展为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农业机械工业发展快,交通便利,促进商品粮交易
三、农业发展
1、熟制:一年一熟
黑龙江:春小麦、大豆、马铃薯
2、农产品 吉 林:玉米、高粱
辽 宁:冬小麦、棉花
3、布局变化: 农田向东西两侧推进——农业开发
城市周围(郊区农业):副食品基地——市场需求
四、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盲目开荒的后果);
2、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乱砍滥伐、重采轻育、开荒、火灾、虫害等);
3、开垦沼泽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的沼泽分布区),破坏了湿地环境;
4、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5、水土流失严重:肥沃的黑土流失,造成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同时引发生态问题。
五、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一、鲁尔区辉煌与衰退的区位分析(背景条件与衰退原因)
(一)鲁尔区作为传统工业区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即辉煌的区位优势)
1、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煤田)2、离铁矿区较近(初期:法国洛林;后期:瑞典等地)
3、充沛的水源(温带海洋性气候,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 4、便捷的水陆交通(其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三条河流及人工河都可通航)
5、广阔的市场(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促进了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的发展)
(二)衰退的主要原因(可持续发展的的制约因素)
1、生产结构单一(衰退的内在原因):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
3、世界性的钢铁过剩(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钢铁市场需求量减少)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工业区衰退的根本原因)
(1)鲁尔区工业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用地紧张(3)环境污染严重
二、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
1、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即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这是结合整治的核心)
(1)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2)鼓励和引进新兴工业;(3)重视发展第三产业。
2、发展科技,繁荣经济(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
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公路、铁路、水运等) 4、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三、思维发散:
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和我国国情,以及根据德国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成功的经验,谈谈东北地区应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提示:我国的东北工业基地和鲁尔区一样属于以重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目前也出现了和鲁尔区类似的产业结构老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我国作出了“振兴东北”的战略决策)
主要措施如下:
① 改变单一的重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发展第三产业;
② 把自身生产、学习经验和科学研究相结合;
③ 提高自身的生产水平,淘汰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加强自身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④ 全面治理环境污染,提高东北的环境质量;
⑤ 大力拓展融资途径,引进民间资本;
⑥ 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上的优惠。
2.5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
概念:农业主导 工业主导
工业化 指标:农业产值、农业人口、城镇人口
推 促 标志:工业产值
动 进 人口、地域
概念:农村 城市
城市化 文明
指标:城市人口、城市规模、城市人口比重
标志:城市人口比
二、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1、区域特征:
(1)区域位置:长江下游,黄海之滨,淮河下游;
(2)区域特征: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3)历的辉煌:19世纪初,苏州、扬州和江宁(今南京)的人口就超过50万。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
2、现状 工业化中期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3、问题 4、措施
生态:环境污染(水体) 治理污染
调整行政区划 提高聚集力
经济:城市化质量不高(特大城市少) 发展城市群(组团式) 和辐射力
建设小城镇(工业)
社会:忽视“以人为本” 保障农民利益
第3篇 2022年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热带草原气候成因
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热带草原气候成因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高三考试网
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是: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形成湿季;受信风控制时,形成干季。其分布规律是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对此学生会产生疑问: “赤道低气压带的移动范围是在南北纬10°以内,它是怎么控制热带草原气候的呢?”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把这种气候的成因归纳为:
一、季风型
盛夏季节,在低纬度地带(特别是在大陆上),往往在南北半球信风带插入一个赤道西风环流。它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另一方面是由于大陆的加热作用,更助长了赤道低压槽移动时在大陆上被加强。 北半球夏季时(7月),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南半球夏季时(1月),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西北季风。这一现象,在从非洲经印度洋至太平洋西部一带最为显著。
1、非洲10°n至20°n地区和北美洲南部 夏季,两地分别受到掠过暖流上空和受地形抬升作用的暖湿西南季风的控制;且由于西南季风与东北信风辐合上升,多对流雨,降水丰沛,形成湿季。冬季,受单一、干燥的东北信风控制,形成干季。
2非洲10°s至20°s地区和澳大利亚北部
夏季,两地受到暖湿的西北季风控制,且由于西北季风与东南信风辐合上升,多对流雨,降水丰沛,形成湿季。冬季,受单一、干燥的东南信风控制,形成干季。
二、热带锋型
夏季,在广阔的热带太平洋东部,赤道西风不显著,且由于受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暖湿季风对南美洲的热带草原气候区的影响几乎没有。但来自陆上的西南季风和西北季风,分别与来自热带大西洋上、并掠过暖流上空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在此辐合上升,形成热带锋,多对流雨,气候湿热。
赤道以北的圭亚那高原、奥里诺科河流域和哥伦比亚北部,6月至10月潮湿多雨;赤道以南的巴西高原内部,10月至次年3月,降水丰富,形成湿季。冬季,两地分别受单一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控制,干燥少雨,形成干季。
三、副高型
1、南非高原南部(20°s至30°s)
1月的南半球是夏季,大陆内部形成范围广大的热低压,暖湿的、掠过暖流上空的东南信风吹向大陆,为南非高原带来较多的降水,形成湿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