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阶段性自我总结与自我发展计划
一、自我总结:
入职华彩55天了,有很多感受,很多收获,也发现一些问题。今天借此机会做个总结,以飨未来。
1、来华彩后的感受:
华彩给我的直接感受是奔跑,也就是让人时时刻刻都能有一种快速冲刺的感觉。公司是奔跑的,正如杨总所说,华彩现在进入到了快速发展期,我们的业务在扩大,人员也在扩大。职员是奔跑的,华彩的每个部门,仿佛都在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下前进,尤其我所在的创新中心,更是如此。创新中心是在高速奔跑的,每个人都自觉地或者被公司的发展推动着往前跑,但大家的面貌却始终斗志昂扬,因为这是一群充满理想,追求卓越的团体。公司的产品也是奔跑的,在现有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在以核心领导为龙头,咨询中心、创新中心为枝干的推动下,理论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更新还代,这是创新的动力源泉,也是创新的结果体现。
2、收获总结:
进入华彩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以前那种逍遥快乐的日子永不存在,其实也没有什么存在的理由了,除非就想这么苟且的活着。进入华彩,有几点收获,有一些思考,总结如下:
第一、开启了梦想之门。做一名成功的咨询顾问一直是我的一个理想,我想华彩一定会给我这样一个平台。华彩平等的公司文化,同事互相学习的优良传统,在给了我自信和勇敢的同时,也帮我打开了窥视经管知识/人文知识的一扇大门。我虽非经管类出身,但我始终坚信我的理想会带着我很快突破这一局限,上到一个更高的台阶。
第二、做事做人态度的改变。安逸的日子过得久了,就会慢慢习惯了安逸的生活。但是华彩不是这样认为,安逸的**会让人堕落,追求理想就一定要经历煎熬和折磨,所谓“天将降大人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我的确感受到了这些变化,尤其是当这种生活成为一种常态,自身的认识和思维方式都在改变的时候,在看问题的视野和格局不断被打开的时候,在自我认识不断提高的时候,离着自我超越的梦想就更进了一步。我也逐渐意识到,做人一定要放开怀抱,提升格局,释放能量;做事一定要严谨果断,追求卓越;心灵也要驱除魔鬼,释放嫉妒,从容坦然,注意方法。
3、自身缺点:
第一、做咨询是我的兴趣所在,但并非专业对口。因此我在专业知识上面还有很多课程需要补充,这也是为什么每天都要加班到很晚的原因。我相信,人无完人,坚持就是胜利,相信自己,一定能过突破这个短板。
第二、习惯的坚持。以前也有过很多良好的习惯,比如写日记,坚持每天读书,但后来就懈怠了,觉得缺少了某些动力。但如今在华彩,我坚持这种动力会长久持续下去,我会坚持写下去,永不懈怠。
第三、在高强度下杰出的完成工作的能力。在创新中心锻炼的就是这种能力,一个建议书或企业研究,能否真正在较短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这才是真正锻炼一个人脑子灵活程度和做事效率的内在意义。我相信这种做事风格的养成,对以后从事咨询,一定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自我发展计划:
我认为,自我发展的计划,长远来看一定要和未来的人生目标联系在一起,短期来看一定和眼前利益联系在一起。
我对人生目标的看法是这样的: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格局的,取决于他有什么样的情怀。比如一个仅有着家庭或家族情怀的人,只会有和这种情怀相匹配的人生目标,但一个有着国家和民族情怀的人,他的人生目标就一定和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当然也有一些人具有全人类情怀,这种人非常高尚,可以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的兴衰紧密结合在一起,可谓伟大。至于眼前的利益,就是能够吃得饱,穿的暖,仅此而已。
我想我应该成为一个有着国家和民族情怀的人。因此,作为一名咨询顾问,我的人生目标就是让自己的智慧有朝一日变成推动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引擎,体现出真正价值。
长远来看,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制定阶段性任务,给自己确定几个大的研究方向和实践方向,分阶段实现。结合公司战略和管控的整套体系,往下往上不断延伸,充实内在,通过华彩的理论平台,让自己的智慧开花结果。
短期来看,分阶段执行各个目标。眼下在创新中心一定要认真完成手头任务,做到不仅满足于完成任务,而且要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要完成积累,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突破自己,不断创新,不断贡献,我相信总有一天量变总会引起质变,我对问题的认识也会从由浅入深。以后走到项目上,一要迅速积累经验,向老同志学习,二是迅速发挥自己的能量,在关键地方体现自身价值。另外,通过坚持写工作日志来锻炼自己思维能力,同时为将来写书积累一些素材。要把写书当成一个长久目标,一个提升自己能力的平台,不是为了写书而写书,而是要抱着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贡献自己的智慧来写书。
第2篇 幼儿教师发展计划总结
幼儿教师发展计划总结
幼儿教师发展计划总结
人类已经跨入了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给教育提出了全新的发展要求,同时,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幼儿教育,它是人类启蒙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定基础。大力发展幼儿教育事业,是全面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的百年大计。如何面对新世纪、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推进幼儿教育改革,提高幼儿园的办园水平,是摆在每一所幼儿园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使我园能以最快的速度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在省级示范园的基础上再创造出新的辉煌业绩,打造成一流的名牌幼儿园,根据国家《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特制定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办园总目标:
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国家、省、市《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指导,深化教育改革,树立“以人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实行新型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建设一支具有现代化管理理念的领导团队,以教科研促发展,形成一支有现代化教育理念和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的专业型教师团队。创设儿童化、多元化、具有现代气息的育人环境,形成有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培养身心和谐、富有个性、主动学习的儿童,力争使我们在省级示范园的基础上再创造出新的更大的辉煌,把我园建设成省、市一流的名牌幼儿园。
突出一个主旋律:积极推进和谐素质教育。
创建两大特色:课程园本化、教育特色化;
弘扬三种精神:乐于奉献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务实创新精神。
定准四个目标:建立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协作型团体,以全面实施和谐教育为主线,努力打造和谐的育人环境,注重幼儿多元智力潜能的开发。
分步实施目标与计划:
阶段目标:
学习贯彻《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化幼儿园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充实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职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全面实施和谐素质教育,完善园本课程建设,内部环境建设,为幼儿的发展创设最佳的环境;提高教师自身基本功,建立起我们自己特色的协作型团体。
措施与计划:
一、进一步健全、修改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充分发挥民主治园的各项举措,把各项监督机制落实得更细更实,进行科学民主管理,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
二、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搞好师德教育,建立起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协作型团体,发挥每位教师的潜能,为我园的.发展释放能量。
三、组织教师进一步领会“纲要”精神,不断学习中外先进的幼教理念,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用自己培训自己的方法,采用各种交流活动、案例分析、教育随笔、教学能手大奖赛等方式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四、搞好园本课程建设,创办出自己的教育特色。
五、搞好省、市、区及幼儿园“十、一五”课题的各项开题及研究工作,规范各项课题研究过程,把课题研究活动引进教育教学当中来,以科研促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六、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利用家教网、家教园地,对家长进行幼儿教育指导,提高家长们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及教育的能力。搞好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日”、“亲子园”活动,做到家园教育相互配合。
七、充分发挥省级示范园的作用,每年向社会进行全方位开放。同时发挥“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以及以城带乡和双阳“手拉手”单位的指导作用,帮助协作单位尽快改善办园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八、进行校园网络建设,实现办公自动化和教育资源共享。
九、搞好园内环境建设,如外墙粉刷、重建大门、改造洗手间以及班级环境、墙刊设计等。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阶段目标: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升现代化管理理念,实现科学化、网络化、人本化等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立足园本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逐步形成学习型组织,创设一切有利条件,提升我园的综合办园实力,以优质的办园水平促进教育改革的发展,不断赢得新的发展空间。
措施与计划:
一、对教职工全面实行量化考核工作制、工作业绩评分制、工作岗位竞争制以及其他的各项配套制度改革管理,从而达到整体水平的全面发展提高,并最终实现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机制。
二、全面搞好各项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立足本园培训,在原有基础上做细、做实,充分发挥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逐步形成学习型团队。把先进的教育理念理解、内化、转化到教育行为之中,既满足幼儿当前发展的最大利益,又能指向幼儿发展的未来方向。
三、全面推进园本课程研究,创幼儿园园本课程教育特色。学期末召开园本课汇报会、总结会。
四、根据我园幼儿的特点按小、中、大制定不同层次年段幼儿教育目标,加强幼儿的养成教育、道德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五、继续搞好园舍建设,绿化美化幼儿园,使幼儿园建设高品位、精品化,争创绿色幼儿园。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园内生活和社会活动,创设一个宽松、愉快、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形成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七、充分挖掘家长中的教育资源,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与家长分享幼儿教育的理念、经验、体会。
阶段目标:
实现现代化管理机制,创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多层次开展现代化幼儿教育研究;教学上形成多样化、个性化、综合化;适应新要求,增设幼儿教育改革的新优势;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取得广泛、良好的社会效应,成为一流的名牌的现代化幼儿园。
措施与计划:
一、依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管理层不断吸取新的管理理念,提高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形成一支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的现代化管理团队。加强目标管理、计划管理,并形成系统的幼儿园管理体系。
二、运用网络系统把幼儿园档案材料信息化,进一步管理、加工、利用,建立适宜的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为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和教育工作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进行课程改革的第三阶段,完成园本课程、特色课程及新课改的整合。
四、依靠课题研究造就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时注意把握团体与个人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团体的发展为基础、为背景、为养料,在团体发展中实现个人发展,同时,又以个人的发展促进团体的更好发展。
五、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家庭、社会的联系,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形成相互发挥积极影响的“一体化”教育思想。
六、本着不断创新的原则,合理规划,科学设计,继续完善、改造各项设备设施,创设一流的办园条件,推进幼儿园的发展。
以上目标计划是根据当前我园实际情况而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发展的需求,还要及时给予修订、补充完善,以求达到计划和时代要求的相统一。
幼儿教师发展计划总结
第3篇 2022年个人工作总结暨2022年发展计划
2022年是我成长最快,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性一年,在这一年里我结识了很多朋友,获取了很多科学知识,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上我都觉得自己现在成熟了很多。考虑问题不是那么的短浅了,面对问题想办法解决而不是一托再托,托而遗忘!
这一年里,我大概在安徽老家待了40天,其他的时间都在武汉的学校里,在学习的这多时间是我成长最重要的时期,我现在终于意识到为什么很多人都说是大学培育、培养了他,他始终不忘大学母校对他的恩情。在大学里,思想是自由的、行为是自由、言论是自由的、时间安排也是自由等等很多都是自由的,人类在自由的空间里才会变化成熟。我深深感受到了何为大学!在大学里有德高望重的老师,他们平易近人、热衷科学、服务社会、贡献家国。在这里我最想表达我对我们亲爱的张世萍老师的敬意,在这上下一年的时间里我们经常在一起,课上课下我们都是朋友。虽然我们开展的南湖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取得多大的结果,但是这是我们从课堂走向实际的第一步,张老师以一位普通科技工作者的态度带领我们做很多事情,让我们学以致用!她是我最敬佩的老师之一…面对张老师家庭的灾难,我表示无比的伤痛。希望张老师能尽快好起来!张老师,我们永远是您的学生,只要我还在华农我就是你的学生…
这一年里,我去过丹江口、北京两个地方。这也是我从家走到学校,再从学校走到外面的第一步。丹江口一行让我深刻的认识到水产行业的希望和未来!在基层一线中,我体会到了渔民们生活的不易,他们用血和泪换取点滴收入。师智敏说过一句话“中国的农村需要的不仅仅是拨款,肯需要人才!”在祖国的广袤土地上生存无数的农民,他们因为缺乏技术,不懂得更新,久久摆脱不了贫穷和落后,使得中国出现的穷人更穷、富人越富的现象。现代的社会是知识的社会,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掌握了经济的命脉!我希望我以后能为我们亲爱的农民朋友做点事情,他的劳动应该升值了!现代的农村缺乏技术、缺乏领军人物,这些都不是国家补助所能做到,这些需要我们广大的青年朋友去完成。目前,我们最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型是合作社、是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集体合作社更需要头脑灵活、懂得现代技术管理、运营销售的领军人才。地方只要有个领头羊,带领全村、全地区老百姓依靠科技致富,准确掌握市场变化动态,了解市场、顺应市场这样才不会被淘汰!而我们这些青年大学生现在往往都在抱怨城市机会少、压力大。如果我们都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走向农村,去农村发展前途,那样不仅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带去一股新鲜的源泉,对于施展我们的才华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现在我们都是大三的人了,大家都知道我们只有明年半学期的课程的,到了2022年的7月份我们就各奔前程了。我希望我们同学里有更多的人走向农村、服务农村,为我们的农民朋友做点事情…
这一年里,我写了很多东西,发表了的或者没有发表的,我有“笔”记录了自己成长的每一个脚印。写作和表达能力对于每一个大学生都很重要,拥有好口才同样达到异曲同工之妙,能清晰地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者想法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在这方面做得很差劲。有时候说话都说不清楚,深知其弊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能增强自己的表达能力,更好地向别人表达我的思想。与人交际是锻炼的好机会,在新的一年里,我希望自己的朋友们协助我克服、改进一下。同时,感谢我们的朋友们在这一年对我的关心和支持,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你们是我不断最求卓越的方向。
这一年里,我们都在成长、成熟。希望大家在新年里快乐成长、成才……
第4篇 医院内科病区2009年终总结及2012年发展计划范文
内科病区2009年终总结及2012年发展计划
一.全年工作总结 1.政治方面 一年来在院*支*的正确领导下,我病区全体医护人员拥护*的领导,贯彻*的方针政策,坚决执行院*支*、院部的年度计划,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___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认真开展保持*员的先进性教育,同时组织全体医护人员认真学习了“国务院关于治理卫生系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多次认真学习了“反腐__”的相关文件和讲话,提高了全体医护人员反腐思想水平及自觉抵制不良职业道德行为和不良风气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和卫生行业职业道德建设,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理念。同时认真学习市政府有关创造全国文明城市的文件,全面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坚持“八荣八耻”道德规范,树立文明窗口的文明行为和文明风气,为创建文明城市贡献了我们的力量。
2.业务学习方面 为了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业务讲座,同时也积极组织全体医护人员在本科室开展业务学习讲座,内容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狼疮性肾炎”、“贫血”、“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手足口病”,“骨关节炎”,“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舌诊”,“诊小儿脉”及“七情内伤”、“阴阳亡失”等讲座。 3.临床教学方面 全体医护人员认真严格搞好教学工作,全年共带教宁化卫校实习生12人,基层医师培训及外地进修医师3人,福建中医学院在读见习生4人。
二.2009年工作计划 2009年,内儿科工作要以*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卫生工作的新目标、新要求,牢牢把握卫生事业面临的良好发展机遇,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巩固和扩大我科卫生工作成果,加快卫生服务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强科室管理和医德医风建设,认真做好疾病防治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我科工作改革与发展。 1.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努力提供一流服务。
2009年度我科仍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的需求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向病人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继续执行病人选医生,选护士,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双处方等制度,推行责任制护理,进行健康教育、每月召开工休座谈会等活动。向患者提供心理、预防、保健等综合服务。
使病人除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外,享受到健康保健服务,建立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尊重病人的权利。
争取为科室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2.进一步提高医护质量,广泛开展人文关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病人对医院的要求日益提高。
2009年度,我科要把最大限度满足病人对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的需求做为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努力提高全科医疗技术的整体水平。
通过科内自己举办专题讲座,主任查房,院内外专家会诊,病危讨论等形式,不断提高对各种危重疑难病的诊断治水平。要充分发挥每位大夫的作用,作出计划,要求各个大夫轮流进行有特色、有重点的专题讲座,不走过场,认真准备,内容涉及常见病多发病、内儿科知识、危重症的抢救、学科新进展等方面的知识。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及素质,掌握国际国内的先进理论及技术,使全科整体医疗水平得以提高。在护理工作上,也要树立新的护理理念,除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技术外,要给与病人更多的人文关怀,从小事做起,如保持病房内温馨的气氛,禁止高声呼叫病人的名字,和病人说话必须“请”字当头等。
以人为本,落实服务的理念,强化卫生工作为发展服务、为群众服务、为农村服务、为基层服务的意识,落实三明市卫生局“提高服务意识,优化发展环境”十项服务承诺,落实各项惠民服务措施,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能。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投诉处理制度;建立防范医疗纠纷预*机制,及时化解医患矛盾,降低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逐步实现医疗服务“零投诉”,医疗质量“零缺陷”的目标。
3.坚持不懈地抓好“医院管理年”活动。全面支持开展医院评价和新一轮等级医院评审工作,切实加强对医疗质量的管理,认真落实“医院管理年”活动各项指标,严格执行有关政策、制度和医疗操作规范,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医务人员专业素质和“三基”水平。
一是要认真落实医院管理14项核心制度,逐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通过科学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二是要切实加强病案质量管理,从强化各级管理责任和医护人员系统教育入手,制定各种可行措施,提高病案质量水平;三是要依法加强和规范医院感染控制及医疗废物处理,加强医务人员的针对性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制定行之有效的科学的规章制度,通过约束机制和重点管理促进整个预防措施的实施,降低医院内感染发生率,提高医院管理质量;四是要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探索开展单病种质量与费用控制工作,逐步推行单病种质量与费用控制试行工作。
共2页,当前第1页12<>
4.推动中医药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扩大中医在基本医疗、传染病防治等领域的作用,推动中医普及工作。
重点加强中医工作,推广村中医适宜技术,提高农村中医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我科特色建设,提高中医服务质量
共2页,当前第2页12
第5篇 县发展计划委员会xx年度工作总结
一、综合协调,强化服务,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一)、认真做好年度计划的编制。
年初以来,根据“十五”计划目标任务的要求和我县经济实际运行情况,我委早部署、早安排、早落实,深入到乡(镇)、县直部门、企业单位,开展新增因素调查,摸清情况,掌握实情,做到心中有数。对当年计划完成预计和翌年计划安排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解决改革的深层次问题等方面的要求,提出了《*县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交县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为确保年度计划的实现,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我们重点加强了经济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工农业总产值、居民消费等重要经济运行指标的跟踪分析,完成了《xx年1—4月份经济运行情况报告》,并向县人大作了《*县xx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委不断加强和改进经济分析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经济分析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收集汇总了全县各乡(镇)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对全县上半年的经济形势进行分析,认真做好经济预测工作。对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指标走势逐季回落等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积极协调解决。对经济运行中带有苗头性的倾向性问题进行超前研究,及时提出前瞻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对策建议。这些对策建议的组织实施,对我县经济运行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促进了年度计划目标的顺利完成。
(二)、超前谋划、加强调研,进一步提高参谋水平。
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好专项规划,当好县委、县政府的参谋助手是我委的主要职能之一。xx年,我委围绕州委“一手抓干*,一手抓项目”的指导方针和县委提出的“四个新”的工作思路,立足我委职能,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围绕我县“十五”区域发展战略,根据国家宏观经济的政策取向,结合我县区位特点及实际情况,与相关职能部门一起研究制定了《*县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建设规划》、《*县xx—2022年西部地区农村能源建设规划》、《*县服务业流通行业现状、对策和措施》、《*县片马口岸发展规划》、《*县非公经济园区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同时,积极配合省、州计委;县委、县政府以及县直有关部门开展调研活动,协助完成了《*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思路》、《*县“兴边富民工程”情况汇报》、《*县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的情况报告》等专项报告,发挥了参谋助手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我县经济建设。
二、突出重点,加大力度,进一步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一)、项目工作开展情况
项目工作既是全县经济工作的重点,更是计委工作的核心,我委一直将项目工作作为全委的中心工作,紧紧抓在手上。当项目工作与其他工作发生冲突时,坚持一切为项目工作让路。在项目审批环节,尽量简化手续,凡是上级没有具体要求的县里一律开绿灯。并针对一些项目单位对项目报批手续不熟悉问题,我们根据项目审批的有关规定,拉出清单提供给项目单位,尽量避免项目单位走弯路。
在项目申报及建设方面,我委在认真组织和抓好xx年以工代赈及边境民族贫困乡扶贫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工程实施的同时,积极做好项目前期申报工作。完成了xx—xx年*县边境民族贫困乡扶贫开发建设项目可研报告,上报省发改委评审通过并完成了项目实施方案。完成了xx年和xx年以工代赈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组织完成了六库镇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建设项目可研,上报省发改委评审通过,列入xx年建设计划。组织完成了*县乡镇基层司法所建设规划,列入国债项目逐步实施;组织完成了*县xx年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总规模6600 m2,计划总投资501万元。
(二)xx年建设项目完成情况
(略)
从全县的项目建设情况看,一是建设资金不落实、不到位是项目建设迟缓的主要原因。二是项目前期工作滞后,准备不充分,使一些项目不能及时启动建设。三是由于建筑材料价格上涨,致使大多数工程项目超出了原定的投资计划,缺口资金较大。四是部分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由于没有争取到国家和省级补助资金,由承包商垫资进行建设,导致项目欠帐过大。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银行贷款率高,财政支付利息负担沉重、县财力进一步吃紧。六是今年的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对项目建设造成严重影响。
三、坚持执行国家价格政策,维护市场价格秩序
(一)加强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服务性收费管理。
认真开展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年度审验工作。在年度审验工作中,我委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执收单位的收费资格,收费项目和标准等进行认真审核。对未经国务院、国家发改革、财政部、省人民政府、省发改委、省财政厅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以及国家和省已明令取消和降低的收费标准,并及时办理取消和降低手续。
(二)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创造公平竞争的价格环境。
xx年,我委按照全省价格监督检查工作要点,结合我县实际,加强了市场价格监管,整顿和规范了价格收费秩序。一是开展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专项检查;二是开展了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专项检查;三是开展了电力价格专项检查;四是开展农村中小学教育收费专项检查;五是开展了成品油价格专项检查;六是开展了围绕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米袋子”、“菜篮子”等方面的价格行为进行了重点检查;七是开展了市场不正当价格行为方面检查。全年共查处价格违法案件*起,查处非法所得金额*万元,没收上缴财政。为保障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认真开展价格认价格证、价格监测和成本调查和成本监审工作。
1、价格认证工作
在价格鉴证工作中我委严格依据《价格法》、《云南省涉案财物价格鉴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遵循“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依法有序开展价格认证工作,全年共受理委在认证案件*件,其中受法院委托*件,****委托*件,认证标的金额为*万元。
2、价格监测工作
我委严格按照《价格监测规定》和云南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云南省重要商品以及服务价格监测报告制度的通知》精神,及时变更了监测目录和报表,认真开展了价格监测工作,及时向上级和有关业务部门提供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情况,截止目前为止,共编制*价格信
息*期。
3、农业成本调查和成本监审工作
按照《农产品调查管理办法》和价格成本监审有关规定,认真开展价格成本工作。一是开展了农业产品成本调查工作,按时向上级报送月报和年报,我县农产品调查品种有粳稻、籼稻、玉米、大豆、小麦、油菜籽6个品种,其中粳稻、大豆为直报中央品种;二是开展了价格成本监审工作,认真全面的对*县自来水厂供排水价格成本进行了监审,为片马自来水价格听证会的召开和制定出合理的供水价格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四)积极做好常规性的价格管理工作
认真做好重要商品、服务价格定调价申报备案制度。一是成功召开了*县自来水价格听证会,制定出合理的供水价格;二是核定了县农业局生产资料配套物资价格;三是核定了我县大春良种销售价格;四是及时转发了部分药品销售价格;五是配合县财政局对我县的农业、工商等部门的收费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六是对六库活交易市场收取的摊位费进行了备案,确保了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五)认真受理价格举报和投诉工作
“12358”价格举报电话作为我们价格主管部门的“品牌”和联系人民群众的“窗口”,是我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群众通过“12358”反映市场价格动态和价格违法行为,充分体现了群众对我们工作的信任和支持。我委历来高度重视价格举报和投诉工作,建立了节假日值班制度,并随时确保“12358”价格举报电话畅通,要求工作人员在受理举报和投诉过程中,要耐心接待、认真记录、答疑解惑、疏导矛盾、及时上报信息,对违法事实清楚,处罚依据明确的案件迅速出击,严肃查处。全年共受理了价格咨询*起,认真向人民群众解答了价格疑点和问题。
四、加强**建设,提高干*队伍素质
(一)、坚持思想政治和业务的学习教育。
落实学习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强化理论学习教育。今年以来,我委主要抓了学习*的十六大精神、*员领导干*“双评”、学习科学发展观、州委_____的指导方针、县委“四个新”的工作思路等方面的理论学习教育。积极组织干*职工听取、学习省委宣讲团、州委讲师团的专家学者到我县举办的各种理论辅导讲座,并鼓励和组织*员干*撰写心得体会文章,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并取得明显成效。加强业务学习,针对机构改革后,一些职能随之变化,一些“老”同志将走向“新”岗位的实际情况,采取学习日集中学习的方式,就国民经济分析、县域经济发展、重点项目安排、结构调整思路等方面的内容开展了系统内的业务培训。通过学习教育,进一步强化了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认识,增强了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做好各项工作的自觉性,也提高了同志们为人民服务、做好本职工作的本领。
(二)、改进行风,提高素质,进一步加强**建设
以行风建设、建章立制和提高素质为切入点,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使我委的整体形象有了新的提升。一是服务意识和工作职能进一步强化,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建立了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欢迎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的政务公开制度。坚持待人真诚、接待热情、耐心细致、体贴周到的服务态度;坚持简便快捷、务实高效的办事原则;规范了制度管理和忠于职守、*洁自律的约束机制。二是工作作*进一步转变。文明行政、文明服务的水平有所提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得以提高。干*职工工作热情高涨,工作作*扎实。三是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结合*员领导干*“双评”工作以及学习贯彻中央“禁赌”文件精神,通过查找问题、整改落实,使全委干*职工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在全委上下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下,把加强行风建设作为推动工作创新的“助推器”,取得了xx年社会评议第()名的好成绩。
(三)加强****工作,提高*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深入开展“立*为公、执政为民”为主体的创先争优活动。修订和完善了《*县发展计划委员会*支*工作制度》和《*员组织生活制度》、《*员管理制度》、《首问责任制度》、《*员干*联系制度》、《政务公开承诺制度》等,从制度上保障了****的正常开展。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制,完善***组织建设,支*认真履行对****工作的指导职责,把****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活动经费纳入部门年度预算,保证支*工作的正常开展。全体*员每年定期两次专题听取支*的工作报告。充分发挥**支*作用,****工作逐渐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支*认真抓好*员目标管理和民主评议*员等各项制度的落实,坚持“三会一课”,严格*的组织性,健全*的生活制度,加强对*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认真落实*风*政建设责任制,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做好领导干*收入申报、重大问题报告及**工作人员收受礼品登记上交工作。xx年我委领导班子的*风*政建设责任制量化考核得分为()分,全委*员干*无违纪、违规行为。
(四)、认真做好县人大代表和县政协委员提案、议案的答复。
今年,我委承办的意见和建议共有*件。在回复办理过程中,对每一件都做到深入研究调查,积极与有关单位联系,听取会办单位的意见。做到书面答复,格式规范,态度诚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与提案人做到面商,明确答复代表和委员。
(五)、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树立计委**“勤政,*政,优质,高效”的良好形象。把精神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其他工作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检查落实。扎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做到“五个有”,即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有活动、有经费。认真开展公民道德纲要教育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开展“诚信*,从我做起”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干*队伍的思想文化素质。认真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防群治工作。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群防群治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各项任务,形成齐抓共管、共为共促的工作机制,委**综治实现无刑事案件、无干*职工犯罪、无重大治安灾害事故,群防群治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第6篇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范文
2011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市发展遭受“5'12”汶川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在市委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和支持下,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积极应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扎实推进“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全面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总体上保持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完成了市xx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年度计划。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3901.0亿元,增长12.1%,高于年度计划0.1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3012.9亿元,增长25.8 %,高于年度计划7.8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21.9亿元,增长19.5 %,高于年度计划6.5个百分点。
――进出口总额154.1亿美元,增长62.0 %,高于年度计划4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90.7亿美元,增长58.8%,高于年度计划40.8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 22.5亿美元,增长97.3%,高于年度计划41个百分点。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 %,比年度计划多降0.15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54.6亿元,同口径增长19.1 %,高于年度计划3.1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43元,增长14.1%,高于年度计划6.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6481元,增长14.9%,高于年度计划5.9个百分点。
――城镇新增就业11.7万人,高于年度计划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低于年度计划0.4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3,低于年度计划0.7个百分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2.1‰,低于年度计划0.9个千分点。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情况如下: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2011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我市积极妥善应对,总体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增长呈现波动起伏的走势。一季度,全市经济延续xx年高增长的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1%。上半年,受地震灾情冲击,经济增速降至11.2%。三季度,由于我市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及时部署恢复生产、繁荣经济各项工作,迅速出台一系列扶持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恢复生产的政策措施,经济增速有所回升,1-9月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达到12.2%。10月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显现,除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外其它经济指标均有所回落,我市及时出台扩大内需12项具体举措,努力抓投资促消费,地区生产总值虽然增速较去年放缓,仍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0.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816.7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1814.2亿元、增长9.9%;三次产业结构为6.9:46.6:46.5。
三大需求保持增长。一是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面对严峻形势,我市抓住灾后重建和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发挥试验区比较优势,加大投资力度,保持了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增长,增长25.8%,仅比上年低0.4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6.1个百分点。二是消费平稳增长。在受地震灾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有所下降的不利条件下,我市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措施,改善消费环境,消费增幅达19.5%,比上年高2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5.3个百分点。三是出口大幅增长。克服外需减弱的困难,出口增长52.5%,比上年高17.5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
重大项目支撑作用增强。全年实施572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15亿元,超过年度计划43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0.3%,高于去年12.1个百分点。围绕“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启动了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市域“三轨九路”、信息化骨干传输系统等一批重大项目。年底抓住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适时启动了双流国际机场第二跑道、成都至都江堰铁路、成昆铁路货车外绕线、成都东客站、成绵乐客运专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发挥了重大项目对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支撑作用。
对内对外开放成效明显。以招大引强为重点,开展灾后重建招商及西博会等系列招商引资活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市实际使用外资22.5亿美元,到位市外内资 929亿元,分别增长97.3%和47.7 %;新增bp、泰科电子、卡特彼勒等6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外贸持续增长,进出口总额154.1亿美元,其中出口90.7亿美元,分别增长62.0%和58.8%。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4.5亿美元,同比增长149.8%。
(二)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
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灾情给我市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遇难4307人,失踪429人,受伤33506人,直接经济损失1247亿元。地震发生后,全市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
全力抗震救灾。第一时间启动紧急预案,坚持把抢险救人放在第一位,使5456名群众被救生还;解救转移了13余万受困群众和1.3万境内外游客,及时救治8.4万受伤人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周密支*灾区卫生防疫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保证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全力安置受灾群众。紧急向灾区调运生活急需物资,设置临时救助点和集中安置点1844个,保证200多万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住处。全力安置受灾群众,帮助94.7万受灾群众在全省率先实现过渡性安置,并采取措施确保受灾群众安全过冬。
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全力支*损毁基础设施的修复,很快恢复重灾区水、电、气供应,紧急排险震损水库67座,应急处置堰塞湖22处,排除地质
灾害112处,防止了次生灾害发生,千方百计保证并率先实现中小学全面复课,认真抓好受灾群众的困难救济、就业培训及就业援助和孤儿、孤老、孤残人员安置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基本恢复了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秩序和城市管理秩序,帮助34.8万灾区群众实现就业。及时支*商场、超市及餐饮等服务业恢复正常经营,全面支*农业抢种抢收,积极支*受灾企业恢复生产。
同时,及时支*提升城市形象的重大宣传活动,加强救灾资金物资监管,全力维护灾区社会和谐稳定。
(三)灾后恢复重建进展顺利
按照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确定了“三年全面恢复”、“五年全面提升”的任务和“把重灾区建设成为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样板”的目标,及时启动和扎实推进灾后重建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及时开展灾害损失评估以及灾后重建基本目标、思路和政策措施及规划研究制定工作,在科学、客观评价地震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要求,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建议和意见,编制完成《成都市(极重灾区和重灾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实施规划》和36个专项实施规划,为灾后重建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提供了规划依据。
灾后重建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实施损毁房屋、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生产设施、城镇体系、生态环境等“六大工程”,推进1808个灾后恢复重建重大项目,总投资为2973亿元,2011年开工建设358个项目,完成投资147.7亿元。其中,农村重建住房开工7.26万户,占重建的32.6%;维修加固开工15.2万户,占维修加固总数的98.3%。城镇住房重建完成3067.2万平方米,占重建计划的22.8%;维修加固完成49.5万平方米,占维修加固计划的95.2%。城乡41.3万名受灾群众实现了永久性安置。首批9个交通项目全部开工;做好受损学校医院维修加固工作,开工建设277所中小学重建学校、93个县乡医疗机构重建项目。加强与对口援建省市的产业互动和生产对接,达成247个项目援建协议,开工建设131个项目,完成投资23.4亿元。初步形成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局面。
(四)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进
立足推进城乡一体化,围绕解决“三农”问题,以规划为先导,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三个集中”为根本方法,大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提升“三个集中”综合效益,推动统筹城乡发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规划的龙头基础作用不断增强。在灾后重建中提出和实施灾后住房重建“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则,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覆盖全市的“全域成都”科学规划体系。启动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完成全市“xxx”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区(市)县域总体规划、试点乡镇乡村规划,完成 “两轴四片”、“四大新城”等城市设计及各专项规划、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规划修编和“三轨九路”控规编制。强化城乡规划监督,规划执行力明显增强。
“三个集中”深入推进。一是工业集中集约发展不断深化。按照“一区一主业”原则,确定各集中发展区重点发展方向,编制完善集中发展区规划。加大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24亿元。推进青白江―新都区连片发展,筹划共建成都资阳、成都眉山、成都阿坝工业园。全市工业集中区内685户企业竣工投产,922户企业开工建设,全年全市工业集中区净增规模以上企业332户,区内聚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75户,工业集中度达到68.2%。二是土地规模经营扎实推进。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依托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和农业重大项目,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和土地集中集约适度规模经营。全市新增耕地流转面积59.3万亩,农用地流转面积达303万亩,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8.7%,其中耕地流转面积达到226.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3.7%。三是农民向城镇集中加快推进。制定实施促进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向城镇居民转移的办法,转移农民3.9万人。规范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管标准和程序,提高农民集中居住质量,开工新建新居工程和新型社区553万平方米,城镇化率提高到63.5%。
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新突破。一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完成确权颁证37.8万户,成立全国首家农村产权交易所和6个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产权流转3.4万宗、金额15.3亿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确权林地265.1万亩、确权到户53.1万户、核发林权证40.8万份。二是创新耕地保护办法。建立并落实耕地保护基金制度,签订12.6万亩耕地保护合同,累计发放耕保基金4430万元。三是用统筹城乡的办法推进灾后重建。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引入社会资金参与联建,利用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筹措重建资金,通过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融资推进住房重建,集成推进灾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重建,同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四是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制、村镇银行试点和农村产权担保融资试点等取得明显成效。五是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入推进。加强行政效能建设,行政审批事项和非行政许可审批进一步削减,并联审批制度、大部门制加快推进。在市区两级政务中心实行“两集中、两到位”,当场办结件占办结总数的80.7 %。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纳入统计的23户市监管企业国有资产总额增长28.2%。
城乡发展进一步协调。一是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积极推进。四大
新城建设加快,南部新区累计投资114亿元,东部新区土地整理及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 43亿元,北部新区完成北部商贸城片区总体规划、实施凤凰山片区改造,西部新城建设进展顺利。旧城改造取得成效,“两轴四片”已开工项目45个,东郊企业生活区危旧房搬迁改造惠民工程推进顺利,“城中村”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各类建筑拆迁309万平方米。二是新型城乡形态建设步伐加快。以县城和优先发展镇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形态。重点镇建设完成投资69.2亿元,建设污水处理厂(站)16个。建设小城市、新市镇对外通道130公里、122公里。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大9.8平方公里,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洛带镇、新场镇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三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财政用于支持“三农”资金147.7亿元,增长26%。实施农村用水安全工程,解决3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设中心村及聚居点对外通道360公里,村通油路(水泥路)70公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村用水保障工程深入推进,整治病险水库8座、水库干渠87公里、提灌站输水渠道167公里,建成微水治旱工程737处,改造提灌站119座,改造中低产田土14.6万亩。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9万口,建成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345座和沼气物业化服务网点91个。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503万亩。全市238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48元,增长15.8%。四是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实施扩权强县发展政策,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全市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重点产业比重继续提升,五城区和远郊市县结对合作发展进一步深化。成都与资阳、眉山等周边城市合作扎实推进。
(五)产业实力稳步提升
围绕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积极应对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了产业稳定发展,促进了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77.9亿元,增长24%;完成工业投资956亿元,增长28.1%。一是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取得进展。制定了电子信息、汽车、光电光伏等十个重点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电子信息、汽车、石化、光电光伏等重点产业集群实现了新突破,全市重点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73.4%。二是重大产业化项目取得进展。全年157个工业重大产业化项目完成投资275亿元。1000万吨炼油项目通过国家核准并开工建设,英特尔封装测试、天威新能源光伏项目、成芯8英寸芯片等68个项目年内投产达产;80万吨乙烯、京东方4.5代tft-lcd、一航成都空天产业基地等58个项目加快建设;中铝10万吨铝箔等31个项目促进开工。三是企业培育取得进展。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攀成钢、成飞公司等4户工业企业销售收入首次突破百亿;新增销售收入50至100亿企业1户、30至50亿企业3户。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实施“三年千家”规模企业培育计划和信用、担保、服务“三大体系”建设,全年净增规模以上企业416户,达到3564户;全市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年底在保余额比上年底新增39亿元。积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全年分别新增了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户、23户、29户。同时,地方产品配套工作大力推进。
服务业总体保持稳定。由于地震灾害给我市房地产、旅游等服务业带来重大影响,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大幅下滑,但总体保持了稳定。服务业增加值1814.2亿元,增长9.9%。旅游业明显下滑,但回暖势头良好,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105万人次,同比下降4.1%,实现旅游总收入375.4亿元,同比下降9.6%。房地产业深度调整,全市成交商品房1437.9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6%,但季度成交量持续回升;五城区商品房成交均价5549元/平方米,同比上涨8.9%,涨幅较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物流业发展良好,成都航空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新开通成都至香港货运航班和成都至马尼拉、台北直飞航线。商贸流通业稳步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业态加快发展,国际商贸城等项目开工建设。城乡居民生活服务业规范发展。金融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建设银行等15家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签约落户,成立市投资控股集团公司和农村产权流转担保公司。市商业银行完成增资扩股并更名为成都银行,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合作稳步推进。完成市农信社统一法人改革,21.8亿元农信社专项中央银行票据获得全额兑付。邛崃、大邑和彭州三家村镇银行正式开业。筹建地方保险公司。会展业加快发展,发挥会展业宣传带动作用,全年举办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和全国药品交易会等会展节庆活动260多个,直接收入超过13.5亿元。文化产业持续发展,“锦里”二期、“道解都江堰”等产业项目进展顺利,“宽窄巷子”成功开街。服务外包基地建设成效明显,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收入超过420亿元,增长40%。
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农业增加值270.1亿元,增长4.4%。一是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实施“百万亩水稻丰产示范工程”、“ 400万亩粮食丰产示范工程”,粮食总产量274.5万吨,增长1.6%。二是推进优势产业发展。以生猪、茶叶、猕猴桃产业为重点,建成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基地212个,蔬菜、水果、花卉、茶叶、肉类、禽蛋总产量增长3.3%、7.5%、6.7%、10.4%、2.8%、4.4%。三是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全市规模以上加工企业达到608家,55个市级农业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9.6亿元。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7家,新增35家;农村专合支*2062个,新增449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66.7%,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四是推进农业物流业发展。编制现代农业物流业发展规划,龙泉聚和等农业物流项目加快推进。五是推进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实现方式,创新和完善农业服务体制机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加大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力度。
(六)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以节能减排为抓手,突出抓好自主创新,完善机制,强化措施,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2011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
4%,削减化学需氧量1.8万吨、二氧化硫0.71万吨、氨氮0.14万吨。一是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完善循环经济规划,目前全市国家级试点单位2个、省级试点单位20个、省级清洁生产试点企业9户、市级试点单位11家。二是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办法,强化了目标任务和责任的落实。完成省控7户、市控27户工业企业限期治理任务,淘汰省7户、市39户企业落后产能,依法关闭107户“三无”工业企业,60户企业获资源综合利用认证。三是强化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扬尘治理、清洁能源、控制尾气排放、秸秆禁烧等整治工作,三环路内工业企业基本禁煤,70%用煤的居民改用清洁能源,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首次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9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7.2%。四是强化水环境治理。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污染源整治,饮用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97.7%。实施52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21.4万吨。完成22条中小河流域综合治理,各出境断面水质改善。同时,加强垃圾处置能力建设,龙泉洛带垃圾焚烧发电厂试运行,九江镇垃圾焚烧发电厂动工。
自主创新有力推进。高科技成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国家正式批复认定我市为“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全市共有22个项目进入国家高技术发展项目;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13803件、8894件,同比增长33.6%和54.3%,分别居副省级城市第2、第3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490.6亿元,同比增长18.2%。实施285项市级科技项目,新增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成微波集成等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信息安全等5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成运行10个平台服务工作站和成都网上技术市场,4家企业分别成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企业科技保险稳步推进,5家企业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380万元,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终端及系统产业化等高新技术项目积极推进。重大农业科技专项成效显著。完善作品著作权管理办法,完成全市第二批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中国(成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启动建设,成为全国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
(七)城乡建设加快推进
以文明城市创建为载体,以建设最佳人居环境为目标,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城乡长效管理机制,改善城乡风貌,提升城市品质。
城市功能和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一是基础设施继续完善。地铁1号线全线铺轨、2号线全线开工。“九路十桥”等重大城建项目加快实施,中心城区路网完善工程、中心城区与南部新区联系路网建设初见成效,实施中心城区污水管网配套工程,成新大件路、沙西线都江堰延伸线、温郫大道等公路进展顺利,整治旧危桥12座。二是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健全。公共汽车实行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车和2小时内刷卡免费换乘,在蜀都大道、一环路设置公交专用道,新增及公交化线路改造47条,新增公交车1335辆、更新公交车278辆,公交分担率达到23.3%。区(市)县建成公交、乡镇客运站261个。中心城区自来水供水总量达4.3亿立方米。新增照明道路里程2.6公里,完善和新增盲道8.24万平方米。三是供电和通信设施进一步完善。建成投运了25个电网急建项目,全市500kv双环网基本形成,虹桥及虹桥后续工程加快实施。通信枢纽重大项目全面启动,公众通信保障、数据信息灾难恢复及政府应急指挥通信保障等应急工程迅速实施,移动通信“无盲点工程”和无线应急通信网加快建设。四是绿化和生态建设大力推进。实施“三环一路”生态建设及银杏大道和“花树大街”营造,完成20条中心城区街道特色绿化和30个游园增绿改造。建设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速生林绿化17.6万亩、公益林5.83万亩。全市新增公共绿地203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9%。
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数字化城管系统进一步完善。推进中心城区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向郊区(市)县及城镇拓展和延伸,实现中心城区数字城管网络全覆盖并延伸至近郊6个区县,推进城管车辆gps系统管理试点,环境卫生和市容秩序实现全时段全覆盖管控。二是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加大扬尘整治力度,强化对建筑工地、运渣车辆的监管查处力度,环卫管理和作业、主要道路冲洗除尘作业的标准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开展“百佳街道”、“千佳店铺”活动,拆除违法建筑物142万平方米、违规广告牌17.1万余平方米,标准化改造和升级达标整治菜市场159个。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建成,惠及农村人口568万人。被评为“中国最佳管理城市”。
(八)民生持续改善
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工作。认真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加强就业和社保工作,发展社会事业,推进文明城市创建,促进和谐成都建设。
城乡就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城乡比较充分就业为目标,针对下岗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大学应届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完善城乡就业政策体系,搭建自主择业、创业就业平台。帮助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6.3万人,其中帮助“4050”等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2.7万人;地震后消除“零就业”家庭2.8万户。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新增就业15万人。成都技师学院及分院建设加快,远郊市、县技师分院按期开学。启动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发放就业培训券7500万元,惠及15万人。
社会保障扩面提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人数分别比去年末净增31.8万人、34.9万人、23.1万人、20.8万人、23.7万人。率先在全国完成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制度建设,建立耕保基金补贴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征地农转非人员参保、农民工综合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将农民工纳入失业登记范围,对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给予定额失业补贴。城乡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累计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达到160.4元和62元。完成2749户低保家庭危旧房改造,向近35万城乡困难群众和重点优抚对象发放消费券3493.8万元。经济适用房新建3030套,*租房租赁补贴新增5639户。全市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83%。
教育事业发展更加均衡。市级财政对教育事业投入30.9亿元,增长90.2%,农村小学和初中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提前一年达到国家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启动城乡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技术装备、设备设施标准化满覆盖建设。优化城区及近郊部分区县中小学布局,基本完成中心城区薄弱学校校舍改扩建,加快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步伐。75万农村学生
免收学杂费课本费,30万城镇学生免收学杂费、信息技术费,15.7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入学,扶助城乡低保家庭学生2447人上大学、3544名中小学生读书。实施农村教师集中居住工程、国际旅游职业学院等项目。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公共卫生保障能力稳步提高,14个郊区(市)县全部建立医院管理中心,238个乡镇公立卫生院均由政府举办并实施规范化建设。妇幼卫生一卡通管理全面推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服务人次增长154%,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达到95%。启动市第二批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市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市二医院扩建等项目抓紧推进。农村药品供应、监督网络覆盖率达到100%,惠民药店优惠让利61.37万元。59万农村已婚育龄妇女享受免费生殖健康检查,建成包括绵阳、德阳、乐山等在内的成都经济圈流动人口计生协作网,计划生育家庭三项奖励扶助金额1.05亿元。
文化体育事业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图书馆除重灾区外的区(市)县文化馆全部建成达标,1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完成标准化建设,新建88个基层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提前两年完成城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市文化馆被评定为国家一级馆,杜甫草堂、武侯祠博物馆被评为一级博物馆。川剧等非物质文化保护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达17项,第三次全国文化普查工作按计划推进。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全面完成,完成880个农家书屋建设,举办第三届成都全民读书活动。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火炬在蓉传递活动,成功举办市第十一届运动会。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民健身路径总数达1000条。
公共安全继续加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破案绝对数上升6.6%。安全生产日常监管进一步强化,火灾事故下降54.2%。质量兴市工作积极推进,诚信计量和药品生产质量安全信用管理体系初步建成,家俱、鞋类等5个国家质检中心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成都造”乳制品未发现三聚氰胺超标情况。防灾减灾等工作继续加强。
尽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加快发展的难度增大。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地震灾害影响以及我市经济周期等多种因素叠加作用,同时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仍较突出,经济增速下滑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二是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房地产、旅游业等服务业形势严峻,工业重点产业实力和竞争力需要继续提高,由于受金融危机冲击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三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经济增长“投资拉动型”特征明显,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发挥不够。四是资金供求矛盾突出。为扩大内需,推进灾后重建,我市将实施一大批重点项目,资金需求压力增大。五是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企业减员、“农民工”回流不断增多,城乡居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同时,农村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社会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城乡统筹工作还不平衡;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对待,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工作措施
2011年,从国际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何时见底难有预期,国际金融动荡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世界经济将经历一个较长的低迷和调整期。预计世界经济增长2.2%左右。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基本面虽然仍呈良好态势,但在国际金融危机、外部环境趋紧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增速下滑已经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2011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预计2011年全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8%左右。从省内环境看,全省连续遭受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发展的形势较为严峻。全省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9%。从内部条件看,虽然存在经济增长放缓的风险,但我市同时面临扩大内需、灾后重建、试验区建设三大机遇;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期,发展的内在动力强劲;城市辐射能力和产业结构具有比较优势;对外依存度较低,国际经济动荡对我市的冲击相对较小;经过近几年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具有抵御风险、推进发展的坚实物质基础。同时,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不断深入,城乡统筹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将与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结合起来,成为全市人民团结在市委、市政府周围,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振兴经济,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动力。这些都为我市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按照市委工作会议要求,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全面贯彻*的xx大、xx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试验区建设的“三个机遇”,立足“全域成都”的科学规划,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面深入地推进城乡一体化,深入实施总体战略,解放思想,迎难而上,超常工作,带头推进“两个加快”,为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实现“新三最”目标而努力奋斗。
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安排如下:
指 标 名 称 单位 2011年 计划 2011年计划增长%
一、经济发展指标
(一)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4484.6 10.0
其中:第一产业 亿元 292.1 3.5
第二产业 亿元 2107.2 11.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1549.1 16.0
第三产业 亿元 2085.3 10.0
(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3650 21.1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873.3 15.5
(四)出口总额 亿美元 101.5 12.0
二、质量效益指标
(一)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371.8 11.0(同口径)
(二)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4.25
化学需氧量削减量 万吨 1.8
二氧化硫削减量 万吨 1.0
氨氮削减量 万吨 0.14
三、民生民本指标
(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8637.3 10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6999.5 8
(二)城镇登记失业率 % 4以内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10
(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 % 104.5
(四)人口自然增长率 ‰ 3以内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工作措施是:
(一)抓好“六大工程”,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坚持用城乡统筹的思路和办法推动灾后重建,发挥灾后恢复重建对投资增长、产业发展、增加就业等方面的拉动作用,努力实现“三年全面恢复、五年全面提升”,把重灾区建设成为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样板,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的示范区。
以科学规划引领灾后重建。按照《成都市(极重灾区和重灾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实施规划》和专项规划,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恢复重建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市县域、镇、村规划和农村住房重建,城镇住房重建规划等规划。按照灾区重建先生活、后生产的客观需要,科学安排项目建设时序,提高规划实施成效,确保重建不是灾前简单复制,使灾区得到恢复和提升。同时,严格按国家建筑规范和标准推进工程建设,加强重建工程质量、进度和资金监管。
依托六大工程重建家园。实施损毁房屋重建、基础设施重建、公共设施重建、生产设施重建、城镇体系重建、生态环境重建六大工程,重建家园,振兴经济,力争2011年开工586个项目,全年完成投资693.2亿元,提前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把住房重建作为灾后重建的重中之重,9月底前基本完成农村住房重建,年底前基本完成城镇住房重建。优先恢复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9月1日前基本完成学校重建,年底前基本完成卫生院和村卫生站的恢复重建。加快恢复电力、交通、通信等重点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产业重建和发展,加强防灾减灾建设及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抓好对口支援促进灾后重建。加强与对口支援省市的沟通协调,搞好服务和相关保障,推进援建项目尽早开工,尽快达产。树立造血胜于输血的理念,充分发挥支援和受援双方的比较优势,做好与对口省市的产业互动和市场对接,从单一支援向互惠合作发展,变被动接受援助为共同发展,增强灾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推进崇州中小企业园区、彭州川闽园区项目的筹划推进工作。
(二)抓好扩大内需,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机遇,坚定不移地运用统筹城乡的规划、思路和办法做好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各项工作,着力保持投资增长,努力扩大消费,积极筹措资金,力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着力保持投资增长。2011年政府投资的重点是事关灾后重建和试验区建设以及成都长远发展的灾后恢复重建、民生工程、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发挥其对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拉动作用。一是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计划实施545个项目,力争完成投资1066亿元。强化项目策划、储备工作,立足已有的各类规划,提炼策划储备一批项目。深化项目前期工作,研究提出一批符合规划、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需要,能够进入实施阶段的成熟项目。加快项目实施步伐,按照“四个一批”要求,抓紧落实责任主体和时间进度,分类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争取尽可能多、尽可能快的形成实物工作量。加强项目服务和监管,完善分级协调服务机制,实施全程代办服务和重点项目vip服务。加大政府投资项目监管力度,从严查处项目工程建设中的违纪违法行为。二是大力吸引民间投资。降低非公有制投资市场门槛和进入成本,进一步开放城市建设、旅游资源、文化、教育等经营性基础设施和经营性社会事业等领域。完善支持民间投资的优惠政策,采取多种方式提升民间投资项目融资能力。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使民间投资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快。
积极扩大城乡消费。一是增加居民消费能力。落实中央提高对农补贴扶持政策,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等政策,完善社保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改善消费预期。二是努力刺激消费。认真研究实施刺激消费的具体措施。落实国家家电下乡、农机补贴政策。研究利用政府资金刺激居民消费的最佳方式和路径,继续探索发放消费券、就业培训券等多种刺激消费的办法和措施。鼓励企事业单位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合理安排,实行职工分批次集中带薪休假,刺激旅游和休闲、娱乐消费。三是培育消费热点。在扩大农村消费方面,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副产品物流体系和农村消费品市场体系建设,支持农民进行危旧房改造和小额信贷消费;支持企业送货下乡、“以旧换新”。在稳定住房消费方面,改善住房供应结构,加大对居民购买普通商品住房支持力度,规范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在发展服务消费方面,大力发展社区商业、文化、物业、家政等服务性消费,发展恢复旅游市场,加快发展体育健身和老年服务产业。
增强开放实效。统筹政府和社会资源,分阶段、多形式向国内外系统宣传成都,宣传成都“依然美丽安全”及灾后重建和推进经济全面建设中蕴含巨大商机,树立“创造奇迹的成都”的城市形象。加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优化企业经营和投资环境。抓住试验区建设的机遇以及灾后重建蕴含的巨大需求,以资源和市场换投资和技术,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抓住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加剧的机遇,鼓励有条件的我市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主动争取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培育企业集团。
强化资金筹措。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杠杆放大作用。全力争取中央和省上资金支持,扩大市本级财政性建设资金规模,建立健全多层次创业投资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支持我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中小企业、现代农业担保公司、农村产权流转担保公司发展,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担保体系建设。二是推动融资方式多元化,扩大融资规模。创新融资方式,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信托计划、争取设立西部旅游产业投资基金、促进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公司债券、保险资金债权投资及规范发展民间融资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同时,加大与金融机构沟通合作力度,统筹运用多种资源,争取银行信贷资金支持。三是千方百计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支持鼓励企业通过技改、并购和开发新项目等方式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引导和扶持,扩大高技术产业、现代农业产业投资规模。鼓励社会资金灵活投资我市项目;通过金融机构对相关项目开展理财、信托等业务,吸引社会资金。
启动“十二五”规划前期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提出“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认真总结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和做法,深入分析未来一段时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变化趋势,准确把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特征,找出制约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有效破解这些问题的路径和方向,形成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
(三)抓好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健康发展
积极适应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经济结构调整提出的紧迫要求,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市域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竞争力。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劳动力多,税收贡献大,资源消耗少等优势,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结构调整的主线,加快实施现代服务业规划,加快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的步伐。制定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在招大引强和做大做强上取得突破,提高服务业产业化、集约化水平,打造立足西部、面向全国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二是积极发展总部经济。依托我市基础设施、市场空间、产业基础、人才优势、发展环境和城市吸引力,重点吸纳税收贡献大、产业带动力强的国内外企业总部向成都集聚,引进和培育国内外企业的综合性总部和区域性总部,延伸和完善优势产业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建设面向四川、辐射西部、影响全国的中西部总部经济发展高地。三是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做实投资控股集团公司,加快成都银行上市步伐,完成市农信社统一法人工作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地方保险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争取在成都建立otc市场(柜台交易市场)、区域性农副产品现(期)货交易市场,吸引更多金融后台服务中心落户,支持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四是加快优势服务业发展。加快旅游业复苏步伐,推进龙门山、龙泉山“两带”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建设,突出休闲文化特色,加强宣传促销。推进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抓好铁路、公路、航空现代物流枢纽及粮食、农副产品物流基地的建设,加快青白江西部物流枢纽、新都物流园区等项目的建设。大力支持面向先进制造业的服务业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现代交易平台、商务服务中心、产业促进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等,大力发展研发、外包、信息服务业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商业网点和网络建设,加快中心城区批发市场“退二进三”,发展新型商贸业态,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推进民生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实施会展业“集约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国际高端会议目的地、会展经济集聚区、节庆活动中心,办好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等品牌展会。加快教育、文化、体育、健康等服务业产业的发展。五是促进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支持和鼓励市外居民到成都购房。加快旧城改造,鼓励在拆迁中实行货币补偿安置。采用政府采购方式解决经济适用房、*租房等政策性住房。采取适度从紧的土地政策,调整供地结构,稳定土地市场价格。
提升工业竞争力。一是打造产业集群。加速工业结构升级,加大“招大引强”力度,围绕重点产业链的缺失环节“补链”招商,推动产业向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端延伸,形成产业链完整的集群,着力打造电子信息、汽车、石化、光电光伏、冶金建材、生物制药、航空航天、食品、装备制造、家具和制鞋等产业集群。二是抓好重大工业项目。重点推进408个上亿元的重大工业项目,2011年力争完成投资852亿元,新增销售收入1100亿元。力争京东方4.5代tft-led生产线等131个项目投产达产,80万吨乙烯等152个项目加快建设,一汽大众成都项目等73个项目尽快开工,康佳led模组等52个储备项目做好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太阳能热发电装备制造业基地前期工作,积极争取核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民用航空、3g通信研发与设备制造等国家重点自主创新领域的项目和企业落户成都发展。实施86个重大能源项目建设,力争完成投资27亿元。三是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抓好四川丰田、吉利汽车、华为、神钢“创百亿”工程等项目,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发挥带动作用。推进相关配套产业项目建设,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五个国家检测中心建设。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一是建设全国一流的农业基础设施。结合土地整理、拆院并院,突出抓好带动农业发展全局的关键环节和基础性工作,统筹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400万亩粮食丰产示范工程、100万头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和花卉、茶叶、冷水鱼、食用菌、猕猴桃等优势特色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推进工业原料林、生物质能源林等林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农田改造、水利设施、人畜饮水工程等项目实施和改造,建设国内一流的农业基础设施。二是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创新。探索土地流转有效形式,坚持农民自愿,依托特色产业,与龙头企业联合发展。重点通过股份合作、土地转让、组建田间管理公司等形式实现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支*、农民专合支*,提高农业集约化和农民支*化程度。三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加快发展和完善农产品加工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集约集群发展,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加紧完善全市农业标准化体系,力争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四是实施品牌战略。依托农业重大项目和重点龙头企业,打造国家、省及区域性品牌,做强农业产业。同时,完善农业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一是减轻企业负担。放水养鱼,涵养税源,让企业休养生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抓住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和灾后恢复重建财税优惠的政策机遇,落实各级政府出台的地震灾后税收减免优惠各项政策,减轻企业税赋负担。扩大和延长对企业灾后恢复生产流动资金贷款、技改项目贷款贴息范围和时间。二是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完善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和担保融资体系,争取成立小额担保公司,推进新加坡淡马锡公司贷款业务向区(市)县扩展,增加政策性担保机构资本金。支持工投集团向中小企业开展融资租赁业务。鼓励金融机构设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分支担保机构。
(四)抓好综合配套改革,推进试验区建设
以试验区建设为载体,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总结和推广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的经验和做法,营造比较优势,增强发展动力。培育和树立典型并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全面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市场化进程。一是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做好确权、颁证的基础上,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流转。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推动已登记发证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房屋通过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入股和合作等方式流转使用,促进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产权有序合法流动,推进农村产权资本化。在全市开展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村房屋所有权担保融资试点。用好用活农村产权资源,发展产权明晰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二是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分类供给、经费保障、统筹建设、民主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推进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鼓励发展微型金融服务。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完善对农业品牌建设、科技创新、规模经营和龙头企业的奖励扶持政策,发挥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融资平台的作用,多形式支持龙头企业。
全面提升“三个集中”水平,实现“三化”联动。把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应用到全市统筹城乡的工作中去,全面提升“三个集中”水平,促进“三化”联动。一是深化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在市域更大的范围内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工业集中发展,推进园区外规模以上企业的调迁,提高集约集群发展水平。深入实施“一区一主业”发展定位,加快集中发展区配套设施建设,力争2011年完成投资130亿元。推进部省市共建特色产业园区工作,加快推进成都与资阳、成都与眉山、成都与阿坝共建工业园区及青白江与新都连片工业园的建设。二是深化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把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县城和优先发展重点镇为重点,启动一般城镇改造。坚持“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则,完善全市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推广灾后重建鼓励社会资金参与集体用地整理开发重建的办法,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场镇改造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加强“三化”联动,以农产品加工和旅游业为重点,统筹规划好一般乡镇的产业发展,增强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推进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新居工程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道路、供水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和因地制宜集中居住。全面推广灾后重建做法,同步抓好新型集体经济支*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深化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鼓励支持龙头企业、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支*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支*发展,依托优势产业带、农产品规模化基地和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推进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
全面提升政务服务品质,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
建设。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继续完善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提高行政效率,优化投资环境。一是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推进审批职能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促进审批权前移。推进与企业投资审批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进入政务服务中心。按照“统一受理、分头审批、限时完成、集中回复”的原则,推进并完善项目并联审批。推进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代办点规范化建设,促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二是规范行政行为,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全面清理和规范企业年检项目,取消无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据的年检项目。建立行政处罚基准制度,规范执法流程,实行重大行政处罚案件集体讨论、公开审案,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编制部门权力清单和权力运行流程并向公众公开,建立网上监督和评估机制。三是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提供优质服务。建立和完善绿色通道制度,对各类投资办企业项目提供全程免费代办服务。建立各部门的网上办事窗口、受理中心,大力推行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跟踪服务、联合服务和问需服务,构建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政府服务方式。
(五)抓好城乡建设管理,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
围绕“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集中精力规划和抓好一批事关民生和长远发展的城乡建设重大项目,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力度。加快中心城区改造,推进“两轴四片”、城中村和东郊企业生活区和涉铁区域旧城改造,实施景观特色街区打造,改善中心城区城市风貌。整体推进四大新城市政基础设施,尽快展现天府新城风采,加快东部、北部、西部新区建设步伐。尽快形成“一主、四副、六走廊、多组团”多极增长的城市经济圈。二是加大交通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及物流设施为重点,推进一批综合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成都至都江堰铁路、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成绵乐城际铁路、成都铁路新客站、双流机场第二跑道及新航站楼、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进度,积极争取成都至兰州铁路等项目全面开工,加快做好成都第二机场、成都至贵阳铁路、成温邛轨道交通线等项目前期工作。三是加大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地铁1、2、4号线等工程以及城乡结合部骨干路网、中心城区供排水基础设施、电网改造、燃气管网工程。启动农村道路升级改造,打通城乡结合部和县域间“断头路”,优化“全域成都”路网结构。推进西部通信枢纽建设,实施成都直达国际通信出入口局高速电路、国家数据存储灾备中心、国家(成都)高性能计算中心等项目、加快通信管道及基站等通讯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城乡管理水平。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强化街面秩序日常监管,落实“门前五包”,规范户外广告、招牌常态管理。合理布局并加强菜市场管理,方便群众生活。深化数字化城管,全面提高发现处理问题能力。综合整治铁路环线、城郊结合部、出入城通道、背街小巷市容环境和街道景观,提高场镇综合管理水平。优化交通管理,加强城市道路桥梁的建设和管护,大力推进交通信息化平台系统建设,全面推广绿波联网联动控制工程,完成中心城区主干道交通标志改造,规范停车场点设置,加强占道停车管理。改善公共交通服务,推进城乡公共交通服务均衡化步伐,优化公交线网结构,拓展公交专用通道范围,加强公交场站建设,合理规划,有序增加公交车数量,完善城乡公交体系,规范发展出租车行业。
(六)抓好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大力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步伐。
加快西部科技中心建设步伐。一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建立财政支持稳定增长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完善高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并重的机制,加大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及重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平台的支持力度。加快软件、生物、民用航空、信息产业四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二是实施一批自主创新科技重点项目。依托重大科技专项,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加快成都数字载体、软件及外包、生物医药、模具、集成电路设计5个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促进太赫兹技术应用、西南生物能源与生态环境综合研究平台等项目尽快开工,推进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终端及系统产业化等项目加快实施。三是加大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和区域技术市场建设。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共同参与大型仪器设备、科技信息情报等创新功能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机械制造、食品产业服务平台,积极扩大成都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与北京、上海等地公共技术平台联网合作。完善成都网上技术市场,鼓励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建设,促进我市区域技术交易活动向专业化发展。积极创建全国版权保护示范城市,争创国家出版创意区(中心)。四是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开展科技保险试点和知识产权质押款试点,放大财政资金效能,加大政府对风险投资的引导,吸引社会资本向企业聚集,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
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以节能减排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积极促进资源节约,环境改善,单位gdp能耗下降4.2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一是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完善奖惩措施和相关支持政策,促进重点排污企业限期完成治理任务,对没有完成年度目标的地区和企业限期整改。二是加快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继续推进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开展工业企业“对标”活动,采取综合配套措施,狠抓汽车、锅炉、电机系统、空调、照明等耗油耗电量大、应用面广的设备(产品)的节油节电工作。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建立健全污染治理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资源补偿机制。三是健全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深入推进结构性减排,建立完善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四是加强监督检查。继续开展环保专项执法行动,强化重点污染源监管,扩大环保在线监测范围,加大违法违规排污和污染处理设施建成而不运营行为的处罚力度。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水、节地、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鼓励采用节能型新材料、新技术,加强清洁生产和集约化发展,完善远郊市县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逐步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倡导绿色消费等循环生活方式,推广节能型产品。
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启动生态市建设前期工作。实施三环路内全面禁煤,扩大高污染车辆限时限行区域,强化各类尘源监管,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确保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1天以上。加快绕城高速路两侧生态带和城区绿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中心城区“香化、彩化”工程,建成并开放金牛、苏坡、双桂3个城市公园,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城镇供排水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设,推进岷江、沱江及重点地区河流堤防工程,继续实施中小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及河道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饮用水源在线监测系统,推进全市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加快四川成都危废中心建设,推进长安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生态园区建设,完善郊区(市)县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加强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强化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减少农村面源污染。抓好成都东北部生态建设,加快东部丘区生态植被恢复,实施低质低林地改造,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落实天然林的有效管护。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和土壤污染治理。
(七)抓好民生工程,推进民生改善
强化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和产品的责任,加大社会公共资源向城乡薄弱环节倾斜力度,着力解决涉及群众的难点热点问题,保障和改
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行统筹城乡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城乡充分就业工程,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完善就业实名制和就业工作责任制。建立统筹城乡的劳动服务体系,提高劳动保障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健全完善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高校毕业生、新增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和灾区群众就业培训和创业指导,鼓励城乡居民尤其是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带动更多群众实现就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多渠道促进群众就业和增收。继续加大就业援助的力度,确保就业困难群众尤其是“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实施和谐劳动关系工程,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劳动纠纷处理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社会保障工程,加强社保资金统筹,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健全城乡低收入人群抵押贷款参保办法,推进耕保基金补贴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积极实行城乡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推进农民养老保险、农民工综合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向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转移对接。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低保边缘贫困专项救助制度,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和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水平。加大住房保障力度,解决城乡住房困难户的住房困难。
加快城乡教育均衡化步伐。推进城乡教育现代化建设,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进一步强化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和教师住房建设,推进教师县管校用和推动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中小学教师职务评审体系统一。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政策,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教师工资、教师居住、校舍安全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石室中学、成都七中新校区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继续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城乡医疗卫生
第7篇 县发展计划局年终工作总结
围绕目标 突出重点 扎实工作
过去一年里,本人在市计委和县计划局领导帮助下,各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工作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工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工作方法和工作作*得到进一步改善,工作态度更加端正。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 本人是搞目标管理工作的,我把目标管理工作分为两个方面来做,一方面是对上,一方面是对下。所谓对上就是从目标管理角度来讲,为了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年初市委、市政府下达我县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采取的措施和方法;对下就是为了贯彻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圆满实现县委、县政府年初制定的全年工作目标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对上方面我们首先是认真研究、分析上一年度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不断总结好的经验,查找不足和存在问题,以便在落实新一年度工作目标任务时,扬长避短,制定更完善、更扎实的工作方案、工作措施和方法。第二是认真研究、分析市委、市政府领导与县委、县政府领导签订的本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目标责任状全部内容及目标奖惩办法。找准着力点和切入点,对每一项目标进行细化,能量化的尽量量化,然后与各相关目标责任单位进行对接,明确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共同分析、研究,制定出圆满完成和超额完成每一项目标任务的实施方案、工作措施和方法,并将每一项目标,作为部门重点工作目标落实到相关目标责任单位的年度工作目标责任状中,能分解落实到乡镇的,就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年度工作目标责任状中,使每一个相关的目标责任单位和各乡镇都能增强责任心和压力感。第三是对部分重点工作目标和完成难度较大的工作目标,配合县“两办”督查科以领导交办事项形式交办下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限期完成,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督查,随时掌握这部分目标的完成进度,增强工作的计划性和预见性,及时找出工作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及时制定针对性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确保每一项工作目标都能按时完成,且完成到位。
对下方面,我们首先是制定本县年度总体工作目标和目标管理体系;第二是对总体目标进行细化分解落实;第三是对各单位、各乡镇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比。目标的考核评比是圆满实现总体目标的重要手段。目标任务下达后,我们为了及时掌握完成情况,总结经验,找出存在问题,制定针对性工作措施,除了对目标进行半年初评、年终总评,还不定期地进行检查、督促、总结。为了达到增强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感、紧迫感,激发工作动力的目的,目标考核评比的程序、过程、结果都遵循实事求是、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我们对年度目标考核评比采取了以下的工作程序:①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对照年度目标进行自查;②县组织目标考核检查组对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评;③各目标考核责任单位为各乡镇、各单位提供单项目标完成实绩或直接计分;④目标办对检查组和目标考核责任单位提供的实绩进行核对、汇总;⑤将被考评单位目标完成实绩公布、反馈,供被考核单位核对;⑥组织目标考核责任单位对存在问题的实绩进行复查;⑦目标办对被考核单位的目标完成实绩按照县委、县政府年初制定的目标考评奖惩办法进行汇总、综合计分;⑧将计分结果报县委、县政府审定通过;⑨公布年度目标考评结果。 在过去的一年里,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领导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工作,争取每项工作完成质量都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县发展计划局年终工作总结》来源于酷猫写作网,阅读县发展计划局年终工作总结。
第8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工作总结范文和计划
县xx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xx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各位代表: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xx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xx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xx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xxxx年,在县委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县上下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调结构、促转型、扩总量、增效益、惠民生、转作*等各项工作,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县发展转型期所面临的各类挑战,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39亿元,同比增长12.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6.6亿元,同比增长24.3%。预计固定资产投资373.3亿元,同比增长2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4亿元,同比增长13.3%。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5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3亿美元,同比增长19.5%。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91%,比去年提高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0.6%,比去年提高1.8个百分点。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30.1%,比去年提升2.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44.9%,比去年提升3.7个百分点。全年全社会研发投入支出占gdp比重2.33%,比去年提升0.09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52%,比去年增加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82元,同比增长10.9%。农民人均纯收入14119元,同比增长11.5%。城镇登记失业率2.6%,达到计划目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为3.8%,完成市下达任务。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均完成市下达任务。
(二)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1.经济运行稳中有升。工业经济难中有为。完成开票销售(全口径)763.8亿元,增长18.3%;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6亿元,增长14%;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510亿元,增长19.6%;完成全部工业用电量33.8亿千瓦时,增长8.3%。建筑产业实力凸显。预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00多亿元。农业生产稳步增长。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年粮食总产64.1万吨。生猪养殖136.9万头,增8.6%;山羊饲养103.3万只,增4.5%;家禽饲养3609万羽;蔬菜产量 57万吨,增4.3%;水产品产量可望达到3.3万吨,增3.1%,渔业总产值可望实现7亿元;蚕茧生产1.1万吨,产值5.14亿元。服务业量质并升。增加值占比达40.6%,比去年提升1.8个百分点。服务业应税销售实现543.1亿元,增长40.2%。完成服务业规模以上投资额127亿元,增长43.6%。
2.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加速。“枢纽海安,物流天下”内涵进一步深化,影响进一步提升。商贸物流集聚区成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商贸物流产业园和重点物流基地。围绕“长三角北翼重要的物流多式联运中心和苏中地区核心货运物流枢纽”目标,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两箱两库”、物流信息平台等载体进展有序,已落户亿元物流项目7个。完成商贸物流业开票销售 212.9亿元,增长32.3%,占服务业开票销售达42%。产业集群培育加深。邀请国内顶尖行业协会来我县举办活动28次,实地指导产业发展;举办产学研活动30多次,建成联发集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鑫缘集团国家桑蚕茧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招引25个产业项目落户,不断丰富我县特色产业链。创新能力显著加强。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鑫缘集团丝胶回收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高新技术企业达74家,新增省级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点1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0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2000万元以上工业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和产学研合作覆盖率均达90%以上,省定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100%。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达到696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04件。节能降耗推进加快。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8%,规模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下降9%;高耗能行业占比同比下降0.4%;七大高耗能行业产值占比下降0.4%;实施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56项。
3.发展后劲得到增强。凝心聚力推进项目投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3.3亿元,增长22.9%。其中工业投入245.7亿元,增长14.5%;完成增值税抵扣设备投入29亿元,增长31.8%;1000万元以上新开工工业项目384个,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81个;1000万元以上新竣工工业项目248个,亿元以上新竣工项目43个。实施技改项目403个,完成设备投入20亿元。群策群力破解发展瓶颈。全年贷款余额583.8亿元,新增贷款126.5亿元,增幅27.68%,存贷比71.81%。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完成担保业务651笔,担保额26.6亿元,提供23.5亿元的应急服务。通过“江苏省金融生态示范县”验收,广发银行、民生银行相继入驻。天楹环保已经报会,天恒纳米、金晟元在天交所成功挂牌。全年供应各类土地1.01万亩,新增规划流量指标1.18万亩,获批建设用海域使用权证5550亩。共盘活闲置低效土地2615亩,建成四层以上带电梯高标准厂房25万平方米。新引进创业类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0人、高层次人才385人、高校毕业生5162人、蓝领技能人才5324人。全民创业增强发展活力。新增创业项目2073个、纳税个体工商户3222户、纳税私营企业818家、创业基地72个。期末注册私营企业注册资本778亿元,引进市外民资77.7亿元。实际到账外资3亿美元。
4.城乡统筹初显成效。沿海开发深入推进。滨海新区战略规划、核心区控制性详规、县海域利用总体规划(xxxx年-2022年)、滨海新区城市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逐步完善。新区主干道路、雨污水管网、河道疏浚工程、供热站、110kv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快速推进。沿海前沿区域在建5000万元以上项目45个,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海安县城总体规划(xxxx年-2030)》获批、《县城旧城区改造与更新规划》、《县城区综合交通专项规划》编制加快推进。交通畅通、园林创建、功能提升和市民安居工程有序推进,朝阳路、丹凤路、凤山北路、草坝路、江海支路等道路主体工程基本结束,建成道路总长11.61公里;完成沈海高速道口、启扬高速道口、黄河路景观等绿化工程;天然气管线已延伸到滨海新区、大公镇、李堡镇、曲塘镇、雅周镇,新奥cng汽车加气站、中石化迎宾加油加气站建成使用;引江供水复线全线贯通,区域供水实现全覆盖;县本级安置房建设新开工143.5万平方米,在建164.5万平方米,竣工40.5万平方米。小城镇建设强势推进。曲塘、李堡、白甸、墩头4个市级中心镇建设步伐加快,曲塘镇成为全省小城镇综合规划示范镇,各区镇完善功能配套,完成基础设施投入42亿元,安置房新开工面积228.2万平方米,在建545.5万平方米。城乡交通不断优化。328国道下穿铁路通道、临海高等级公路海安段、海安大桥、海安双线船闸工程完工。353省道海安段、县道205海安段等工程按序时推进。开通县际以上客运班线55条,投入班车91辆;开通城乡客运班线达49条,投入车辆205辆。全县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100%,镇村公交通达率100%,三级客运网络体系初步形成。新开通了海安至南通兴东机场客运专线。乡村环境持续改善。继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县行政村均建成星级“康居乡村”。建设镇级污水处理管网111公里。大力开展省级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创建,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实现全县国家级生态镇全覆盖。
5.民生保障逐步加强。拓宽就业创业渠道。举办人力资源市场招聘会98场,提供就业岗位4万多个,城镇新增就业868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558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3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1617人。加大社会保障力度。逐年提高养老金、新农合年报销比例及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标准。累计10.3万失地农民纳入各类社会保障。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15.7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20.8万人,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参保分别达14.2万人、9.6万人、9.46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续保缴费22.04万人,领取基础养老金20.5万人;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98.6%、99%。扎实推进教育均衡。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被教育部确认为苏中唯一的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实施校舍安全、职教中心、体育中心以及“校校通”、“四配套”、合格幼儿园等系列工程。城区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教师及管理人员进行交流。符合条件的县内外务工人员子女全部实现统筹安排、相对就近入学。xxxx年高考高分段人数继续保持全省第一。积极实施医疗改革。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优化“15分钟健康服务圈”。全县所有政府办卫生院、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镇民营医院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11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县创建通过省级评估,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各成员单位合力开展多项整治活动,建成江苏省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440套(户),其中公共租赁住房822套,棚户区改造住房618户。竣工保障性住房1378套(户),其中公共租赁租房(含*租住房)520套,经济适用住房20套,棚户区改造住房838户。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有序推进文化艺术中心、广电中心、体育中心等重点工程。韩公馆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图书馆通过国家一级馆验收,与全县各区镇文化站实现图书借阅“一卡通”服务。数字电视入户率达到100%。
xxxx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县经济顶住下行压力,保持了难中有为、稳中有升的态势,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市场消费需求不旺。受到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减缓、消费刺激政策陆续到期、网上购物迅速发展等因素综合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低于预期目标。二是城乡居民增收压力较大。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不景气,实体经济困难较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低于预期目标。三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经济增长仍以投资拉动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仍待提速,城镇化步伐亟待加速,生产要素制约较为明显,部分行业、产业面临较大的生产经营压力,部分项目推进缓慢,建设周期较长,未能达到预期要求。四是生态文明、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工作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xxxx年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建议
展望xxxx年,经济发展环境仍然充满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美国、日本经济增速有所回升,欧元经济区逐步走出衰退,新兴经济体受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缩减或退出、通胀压力等因素影响仍将维持相对减速的格局,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抬头,新的国际产业分工和经济秩序加快调整,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xxxx年世界经济增长3%左右。从国内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工业化、城镇化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利于持续释放新的改革红利,这些都将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支撑。但同时我国经济仍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稳定经济增长、化解过剩产能、防控债务风险等任务艰巨。xxxx年,中央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中求进,政策创新”是今年经济工作的核心要求。从我县看,在“枢纽海安、物流天下”新时期海安特色之路的指引下,我县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正日益变化,“动车时代,节点城市”的新优势将得到充分的发挥。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南通创建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县获得城镇化建设试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物流平台建设创新三项重点改革事项,为我县破解发展瓶颈、放大区域优势、释放改革红利提供了有力的抓手和创新的平台。前期一些重大项目的投入将陆续进入产出期,也将逐步形成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安排xxxx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做好各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要认清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切实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准备。
xxxx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1.地区生产总值 增长12%以上
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增长15%以上
3.固定资产投资 增长20%以上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增长12.5%以上
5.外贸进出口总额 15亿美元
6.注册外资实际到账 2.5亿美元
7.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 提高1个百分点
8.服务业增加值占比 提高1个百分点
9.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 2.4%以上
10.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提高3个百分点
1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 提高2个百分点
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长11%以上
13.农民人均纯收入 增长12%以上
14.城市化率 提高0.5个百分点
15.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小于2.6%
16.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完成市下指标
17.万元gdp能耗下降幅度 完成市下指标
18.主要污染物减排 完成市下指标
将xxxx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确定为12%,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增速保持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12%的预期增长目标,虽然比xxxx年完成情况略低,但仍高于全国、全省、全市,体现了争当苏中新一轮发展“领头雁”的要求。二是体现转型升级的要求。海安和其他地区一样,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和转型升级攻坚期,适当调整经济增长目标,有利于引导全县上下把工作的重心放到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上来。三是注重与各项规划和目标相衔接。注重与落实“新时期七大战役”、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以及“十二五”规划目标相衔接,确保主要目标达到序时进度要求。
三、xxxx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举措
xxxx年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省市县委全委会精神,坚持“枢纽海安、物流天下”战略取向,按照“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经济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以项目建设和有效投入为主要支撑,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全力“打好新征程七大战役,实现新时期七战七捷”,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加快实现长三角北翼最具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基地,江苏东部“公铁水”无缝对接的商贸物流高地,科技资源有效聚集、创业活力竞相迸发、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创新创业型城市目标,奠定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坚实基础。
(一)坚持稳中求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壮大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形成“千亿板块、百亿航母、亿元集群”的梯状发展格局,力争培育开票销售超60亿元企业1家、20亿元以上企业4家、10亿元以上企业10家。力争年内新增亿元企业数30家以上,总数达200家,新增规模企业80家。确保总部经济企业应税销售每年不低于30%的增长。全部工业开票销售增长15%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规模工业现价产值增长18%以上。推进一批企业“新三板”挂牌,建立40家左右对接“新三板”企业后备库,1家企业过会,2家企业报会。加快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步伐,积极推进建筑业与建材业融合,推动传统建筑业向现代建筑业转变。二是努力提高投入质量。开展“机器换人”设备提档升级、“腾笼换鸟”盘活用地增产、“空间换地”向蓝天要地争效益活动。亿元以上新建、续建技改项目各30个,确保技改设备投入20亿元以上。新开工工业项目35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6个;新竣工工业项目30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0个。增值税抵扣设备额达35亿元。三是坚持扩大对外贸易。引领企业国际化定位,运用最先进的装备、最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寻求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具备国际竞争能力。全年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5亿美元。
(二)坚持创新驱动,加快产业发展的转型和升级
一是推动现代服务业提速增效。把“枢纽海安,物流天下”作为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战略取向,实施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升1个百分点,实现服务业应税销售增长25%以上、服务业规模以上投资增长25%以上。充分发挥省级商贸物流产业园的载体优势,加快打造集六大功能平台于一体、最具核心竞争优势的商贸物流发展平台。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旅游休闲、服务外包、文化产业、商务服务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提升3-4个百分点。新开工服务业亿元以上项目30个。新增年销售10亿元以上服务业企业2-3家,服务业重点企业20家左右。新增星级酒店3家,新增a级景区2家,创建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点1个。二是推动现代农业提升层次。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吸纳集聚具有产业特色的项目,全面加快“一园三区六景”现代农业园建设,将雅周现代农业园打造成全省一流农业园区。推进土地规模流转、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好农业产业基地,新增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家,高效农业占比达60%以上。新增500亩以上土地股份合作社10个,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重达45%以上。进行粮食丰产增储、绿色蔬菜基地建设、畜牧水产升级、农业产业化经营等专项行动,粮食产量超过60万吨、肉类产量超过9万吨、水产品产量超过4万吨,农业产值90亿元以上,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加1.3个百分点,林木覆盖率增加0.2个百分点。三是推动产业集群提升水平。组织重点企业参展参会,强化学习,实施转型升级,强化合作,实施国际化战略,强化资本运作,抢抓“新三板”机遇。对准产业优势地区,实施产业精准招商,促进全链式发展。深入推进产业与检验检测、校企合作、营销等平台的对接,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园为主体的园区建设,争创国家、省市级特色产业园区(基地)6个以上,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四是推动自主创新提升能力。开展多形式、全方位引进成果合作,切实提高产学研合作项目转化效率,加快高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强化“企业创新、政府减税”的政策导向,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持续开展研发活动,实现更多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大力推进“三创”核心园区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建设,建设一批创新园区,打造科技创业核心区。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00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0项;新建成产业研究院2家、企业研究院16家;建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件;新增“三创”核心园区面积8万平方米,入驻孵化器企业50家、加速器企业30家。
(三)坚持改革开放,提升区域发展的动力和水平
一是加大改革力度。以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创建为契机,按市委、市政府统一决策部署,认真落实我县重点改革的事项,落实责任和措施。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层面的支持,加大改革创新组织推进力度,释放改革红利,释放发展活力。二是加快沿海开发。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年内投入不少于8亿元。加快市政道路建设,同步推进水、电、气等地下管网铺设,重要功能节点实现互通互联。提升载体能力,力争老坝港滨海新区省内第一批享受省级开发区待遇。完善现有产业规划体系,加强对重点鼓励类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综合考虑产业布局、空间分布和环境容量等要素,突出滨海旅游产业主导地位,其他布局产业要注重与旅游业的整体谋划和统筹协调,全力推进产业项目,加快项目达产达效,推动现有产业的培育和转型。三是加强区域协作。抢抓江苏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主动承接上海自贸区辐射示范功能。组织和引导县内企业自发性主动承接上海自贸区等发展的“溢出效应”和“辐射效应”,努力提高海安金融、商贸、专业服务等服务业领域的开放水平。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的优势,提升承载功能,加快向创新型、国际型、集约型、生态型转型。打造产业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提升、功能配套完善的镇级科技产业园,形成错位竞争发展的格局。充分发挥现有杨浦(海安)工业园、奉贤(海安)工业园、常安纺织科技园的示范引领作用,把三个合作园区建成上海及苏南产业梯度转移的集聚区、创新合作园区的先行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四是加速激发资本市场活力。年内力争引进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来我县设立分支机构。鼓励证券、保险、信托、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来我县设立分支机构。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加快培育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年内新组建科技小额贷款公司1家。全年新增贷款100亿元以上,全县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金超7亿元,年累计放款突破8亿元。xxxx年担保机构累计担保突破40亿元,应急基金为企业累计提供应急20亿元以上。
(四)坚持城乡一体,确立统筹发展的基础和布局
一是坚持城乡规划一体化。立足全县“一盘棋”,按照“一主一次两副”的空间结构,不断完善县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一般镇总体规划和新区、特色园区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各规划及专项功能规划的协调,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重点(中心)镇为支撑、以特色镇为优势、以农村社区为节点,城乡人口相对集中、功能分区科学合理的新型城乡空间布局体系。二是坚持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以集中集聚发展为要求,加大产业集群培育力度,打造“一轴四片”产业布局,优化特色园区,推动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向产业集聚区和镇域结合部延伸,规划建设集中居住区、学校、医院、邻里中心、商业服务等小城镇功能设施,形成“产城融合、产城一体”的产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互动发展的格局。三是坚持城乡基础建设一体化。优化完善以城市公交、城乡客运班线、镇村公交为基本框架的三级城乡客运网络体系。加快天然气管道配套建设,年内覆盖到各区镇。推进城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和老通扬运河、洋港河、红光河的整治工程。围绕城、镇、区功能全面提升,推进新华河北侧、原种子公司等区域改造。四是坚持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义务教育城乡、学校间条件均衡化比例达85%。符合交流条件的教师、校长在县域内交流率达15%,省优质幼儿园比例达75%。完成体育中心主体工程建设,升级改造农村健身工程点体育设施4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基本完成,县域内就诊率达90%。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率95%以上,争创国家卫生应急示范县。五是坚持城乡就业保障一体化。加快构建创业就业服务机制,创造有利于农民进城安居乐业的环境,推进农民分工、分业,向二三产业、现代农业和城镇转移,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村劳动力0.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率达86%。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转换、衔接办法,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逐年适度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城市“三无”老人、孤儿等特殊困难群众救助标准,逐步实现救助标准城乡一体化。六是坚持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推进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狠抓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切实防止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全面落实“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城乡新型社区覆盖率达95%以上。加快社会管理信息化,不断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平安创建,继续强化人防、技防、设施防等预防违法犯罪的措施,切实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五)坚持民生优先,保障需求发展的改善和提升
一是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施全民创业和帮扶脱贫工程,创业培训500人,群众实现创业1200人。农村低收入人口家庭人均收入达5000元目标。多渠道拓展就业,城乡新增就业0.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充分就业村”、“充分转移就业乡镇”创建率均达到100%,城乡劳动者技能培训0.75万人,扶持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400人,带动就业0.2万人。二是积极稳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实现社会保障全面覆盖、全民共享。继续巩固和提高企业职工五大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各项保险覆盖率,确保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96%、97.5%、96.6%。适时调增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相关待遇。继续关心支持妇女、老年、残疾人等事业,三是不遗余力提升医疗卫生水平。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统一取消药品加成;深化医疗联合体建设,加快建立县级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长期稳定的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重视慢性病、重大疾病防控,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开工建设县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加快海安镇中心卫生院病房楼建设,曲塘中心卫生院创建二级医院,缓解城区大医院就诊压力。强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率保持95%以上,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率100%。四是统筹兼顾促进教育均等化。推进长江路幼儿园及少年宫、一幼东扩、城南中学(二期)等重点工程建设。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化。深化城区与城郊学校、区镇内中心级与一般学校间的联合办学。促进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科学发展,为海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撑。五是循序渐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创建省级公共文化示范区,加快文化艺术中心、广电中心、县博物馆东扩等标志性文化工程的建设速度,推动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推进广电双向网改造,完善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加大文化产业培育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文化活动,叫响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新时期“海安之路”提供更加强大的思想基础、舆论支持、精神激励和文化支撑。强化全民国防教育,打牢国防动员基础,继续加强“双拥”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六是以人为本力推生态文明建设。拓展延伸生活污水收集管网,提高生活污水纳管率、管网覆盖率和污水处理达标率;推进撤并老镇区和新建居民集中居住点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完善垃圾收集体系,提高垃圾收集率和无害化处置率。强化减排和整治,严格项目审批要求,从源头上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狠抓工程减排、推进结构减排、强化管理减排,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病死畜禽处理和机动车排气污染综合整治,改善环境质量,增强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实施清水工程,制订清水工程达标标准,力争三年内,全县区镇、村全部达到清水工程示范标准。营造特色宜居城乡环境,依托主干水系、主干道,以植物景观和水体景观为主体,自然生态景观与人工生态文化相结合,构建结构布局合理、综合功能优化的县域绿地生态系统。
各位代表,xxxx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重大而艰巨。我们将在县委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支持、关心和监督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改革创新、扎实工作、狠抓落实,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编辑:琛哥)
第9篇 县发展计划委员会二00三年工作总结
一、主要任务目标完成情况
(一)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二00三年全县gdp达到56.2亿元,同比增长12.3%,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目标;农业增加值完成11.3亿元,同比增长5.2%;全县工业增加值完成13.1亿元,同比增长18%;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9.8亿元,同比增长10%。
(二)固定资产投资。
计划总投资160000万元,实际完成投资额160502万元,同比增长14.1%,全面完成年度计划。
(三)十五项重点工程。
15项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5967.78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目标。沱牌1000万袋软包装大输液技改工程、涪江三桥及金广大桥建设工程、县城防洪堤一期工程、老鸦山节点广尝太和大道北延工程、河东片区涪江三桥东引道建设工程、平安路整治一期工程等项目先后竣工;农业综合开发及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产粮大县渠系配套工程、螺引工程、旱山村集雨节灌工程等项目提前完成年度计划;美丰三聚氰胺、城网改造、客货运输总站、射大路、垃圾处理场等项目陆续开工建设。
(四)争取各种项目资金。
各级计划部门下达我县的国债和省统筹资金14项,争取各级补助、国债资金、统贷统还资金6585万元,其中争取国债和中省统筹资金4137万元,完成争取国债资金计划的103.7%。
(五)城网改造工程。
城网改造纳入国家计划,总投资7650万元,省计委今年己下达投资计划3060万元,其中国债459万元,统贷统还资金2448万元。目前已新建10kv线路42公里,改造低压线路169公里,实施户表工程l0000户,配变改造73台,城东35kv变电站和张家口110kv变电站征地及前期工作结束,完成投资3070万元。
(六)以工代赈项目
我县双溪乡轿顶山村、官升镇烂泥沟村、金华镇中坪村、瞿河乡万福桥村、涪西镇双柏树首批启动以工代赈项目,一年多来,通过项目区广大干*群众的苦干实干,累计完成总投资570万元,占计划总投资557.9万元的102%,超额完成了投资计划。新建村道公路26.4千米,修建机耕路10千米;新建引水渠3.6千米,整治引水渠19千米,建成提水站2处,装机容量36千瓦,改造提灌站1座,打井12口,修建蓄水池2口,新增、改善灌面1.2万亩,解决了1万余人、0.86万头牲畜的饮用水;完成坡改梯406亩,冬水田、下湿田改造316亩,培肥地力380亩,土改田95亩。通过项目的实施,项目区群众行路难、吃水难、增收难的局面得到了改善。二00三年全县以工代赈项目巳全面启动,我县以工代赈计划巳经川赈办[2003]32号和川赈办39号文件正式下达,安排我县以工代赈补助资金150万元(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40万元,国债资金10万元),比2002年的89.44万元,增长67.71%,现巳完成投资170万元,占年度计划总投资的30%以上。
(七)国家重点工程南龙500kv输变电工程。
全面完成土地、林地征用和房屋拆迁赔偿,为施工单位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受到市重点办的表彰奖励,被评为协调工作先进集体。积极争取施工单位的支持,为各乡镇争取土地复耕款30多万元,为县地方税争取缴纳税金100余万元。
二、主要工作
(一)抓好规划,推进全面小康工程建设和丘区试点工作。
规划是一个地区的发展蓝图,编制规划是计划部门的重要职责。今年,为贯彻落实*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工程的奋斗目标和全省丘区经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我们按照县委县府的要求认真抓好各项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先后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完成了本届政府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全县社会信息化发展十年规划、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为认真做好省委、省府丘区工作会议的筹备工作,会同县府办、县农办完成了关于实施“六通三化”工程,全面建没小康县的规划编制工作。丘区会后,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扛好试点大旗,又会同相关部门认真编制了丘区经济示范县发展规划,对国民经济的有关数据指标反复测算,对规划的可行性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规划的指导思想,分阶段的规划目标(即2003年—2022年、2022年—2022年、2022年—2022年)的规划重点,以及保障规划实施的具体措施。
(二)抓热点、难点,搞好调研,当好参谋。
我们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坚持立脚当前,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形成调研材料供领导参考。年初根据市计划工作会议精神和二oo二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结合县府届期目标和“十五”规划,经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测算,及时提出二00三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经讨论修改后送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坚持每季认真开展经济运行情况的调研,并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进行分析预测,为政府决策提出参施考意见,对今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年底根据省丘区发展工作会精神,结合我县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工商企业的认真调查,摸清了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出了二00四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体现了“一基四化”工业强县和统筹兼顾,城乡共融,三次产业互动的产业特色。为了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我们一是提早做好二00四年投资计划编制的准备工作,在认真进行项目收集、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二00四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编制和重点工程的推荐工作;二是认真调查研究,努力实施好二o0三年以工代赈项目,通过会同农机、水利、扶贫办、农业等相关部门,深入凤来镇倪桥村、仁和镇螺子地村、复兴镇石板河村、青岗镇三官村、柳树镇百战村、瞿河乡敬家沟村等6个重点村及11个非重点村,实地踏勘,现场规划,在反复筛选项目的基础上,及时编制上报了二00三年度以工代赈资金及项目建设规划方案,由于规划合理,获得省以工代赈办的支持,使我县以工代赈资金比二00二年度增加67.71%。与此同时,通过调研撰写了题为《再铸[#]辉煌,努力建设四川经济强县》的调研材料,县委县府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为干*群众树立我县高速发展的信心发挥了积极作用。结合市、县发展民营经济大讨论活动,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并结合部门职能提出鼓励发展的政策措施。会同电力公司深入各乡镇认真调查研究,到相邻县区考察后,提出了解决城乡电表改造的集资标准、组织形式、实施步骤和监察考评的方案措施。提出了全县进一步推广cng汽车技术的工作方案。
(三)强化职能,抓好调控。
1、切实理顺工作职能。今年以来,我们根据“三定方案”赋与计委的职能,结合成立以来的工作实践,主动与相关部门衔接,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规范了工作程序,实现了调控的目的。一是对各单位向上级请示和转报项目文件严格按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备齐所需的附件资料,前期工作要按要求达到一定深度,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部分单位编报假项目套取国家资金的情况;二是理顺了国家投资项目计划、资金下达程序,改变了过去省市计划文件下达后,主管部门或项目业主直接到财政拨款,不便计划部门对项目实施监督管理和计划检查的情况,使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项目上;三是按照招投标法的规定,加强了项目招投标管理,做到了在办理项目审批和转报时,对必须进行招投标的项目的招标范围、组织形式、招标方式一并进行审批;四是加强了与审计、财政、监察等部门的联系和配合,共同做好国债项目、以工代赈项目及其它国家投资项目的监督和管理。
2、加强“争取政策、争取项目、争取资金”的组织协调和考核工作。发展是硬道理,经济要发展就要有投资,要投资就必须紧紧抓住项目工作这个牛鼻子。今年以来,我们多次对“三争”工作进行研究,认真做好项目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为了使项目工作更上一个台阶,我们除一如既往地做好项目争取工作,干方百计争取盛市计划部门支持外,还加强了项目争取的组织工作,代政府起草下发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2003年项目工作的通知》,对全县农、林、水、机、牧、交通、能源建设等28个部门46个向上争取资金的项目明确了项目责任制,同时为鼓励和调动各项目主管部门及业主单位研究项目,争取项目的积极性,代政府起草了争取项目工作考核奖励办法,目前初稿已形成待政府审定。
3、加强项目监管。每月按时收报重点工程情况,每季度深入项目施工现场检查督导,并制发检查情况通报;在申报项目时,严格项目可行性、必要性的审查,项目下达后督促业主单位严格按计划实施;根据盛市纪委、监察局、计委《关于加强国债项目全过程管理纪律规定的通知》、省计委《关于开展对国债项目进行自查和整改的通知》精神,在项目单位自查的基础上,我们组织财政、审计部门对98年以来使用国债资金的项目进行了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责成业主单位认真整改,并向市政府汇报了全县使用国债资金项目的资金到位情况、使用情况和项目建设进度情况,确保了国家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积极做好招商引资服务工作。
招商引资是增加地方经济投入和发展经济的快捷途迳。为此,我们高度重视招商引资,认真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今年,接待省计委联系的到[#]考察投资客商两批。为利用好“西博会”、“重庆协作会”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我们认真研究、提出了一批精品项目,并印制成册在会上宣传,对引进资金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我们还注意搞好外来投资的服务工作,为企业项目编报、立项及省控计划物资购买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三、进一步加强**建设,转变作*。
(一)完善综合委职能,切实推进计委口精神文明建设。
认真履行县府赋予的对归口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职责,切实加强计委口联系工作。一是加强对口内联系工作的组织领导,单位确定一名副主任分管,落实了联系科室、工作人员。二是认真完成各项综合协调任务。今年组织完成了县委、县府及相关部门交办口内的“五年成就展”、“丘陵地区经济发展十年回顾”的总结和图片展的资料采集,全县各种大型会议的服务、城市经济工作先进和全市优秀民营企业家推荐。认真组织实施口内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市工作,建立了计委口创建领导小组,层层落实任务,签订责任书,落实了口内创建工作规划,督促口内各单位认真组织开展创建工作。组织口内单位积极参加县上举行的万人大扫除活动和参加县上举办的学习“十六大”和《新*章》双学知识竞赛,受到主管单位的肯定和表彰。
(二)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思想,转变作*。
我委围绕实现县委、县府下达部门的各项工作目标,切实加强**干*职工“三个代表”思想的学习和实践,转变工作作*,认真开展整顿干*作*活动。在坚持组织职工学习的基础上,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狠抓目标管理,认真落实县府的各项工作目标,进行目标分解,落实到各科室、人头,并与年终奖金挂钩,二是完善分工负责制度,对领导分工、科室分工、职工个人职责根据工作实际进行完善调整,更加适应做好各项工作的需要。三是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继续坚持完善考勤制度,每周五学习制度。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首问责任制度,政务公开制度,办事服务承诺制度,保持了**良好的学习,勤政、*洁、务实的作*。干*职工以高度事业心、责任心,努力完成县府落实我委的经济发展目标。认真贯彻*洁自律各项规定,干*职工遵纪守法,不谋私利,积极奉献,特别是认真执行禁麻令,无一人违反规定。主动热心为基础服务,为群众服务,支持联系点工作,今年以来,帮助指导,协助各单位争取上级资金做到了主动服务、不怕千辛万苦,成效显著;帮助社会群众指导办理个人投资项目服务达100余件;为帮助联系点太和镇做好“非典”防治工作,单位主要领导经常性到太和镇联系、指导,并确立了一名副职领导和一位工作员到太和镇每周工作2天,协助做好非典防治,单位在经费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仍挤出1000元资金支持太和镇,“六一”儿童节,单位挤出500元资金慰问了太和镇五个贫困儿童。
第10篇 发展计划局2022年度个人工作总结
经公开考选,我于xx年11月份来到县局工作。一年来,在领导的培养帮助、同志们的关心支持下我逐步完成了对国家公务员这种角色的转变和适应。现将我这一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个人素质
首先,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性修养。计划局浓厚的政治学习氛围深深的感染着我,我积极参加各项学习活动,并注重自学。在保持***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认真学习了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七一重要讲话、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的执政能力的决定等,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与政治素质,保证了自己在思想上和*保持一致性,强化了*洁自律的自觉性。
其次,在业务学习方面,我虚心向身边的同事请教,通过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多做,努力使自己在尽短的时间内熟悉工作环境和内容。通过在综合科的工作,使我了解了规划编制工作的内涵,提高了个人工作能力,为我更好的投入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我还自觉学习国家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等与工作相关的政策、法律常识,积累自己的业务知识。
第三,通过对公务员宗旨和行为规范的认识,我树立了正确的权力观,增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二、踏实肯干,努力完成好各项业务工作
一年来,通过领导和同事们的耐心指导,我在熟悉的基础上已经基本能完成科室的各项日常工作,期间我具体参与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配合领导做好我县“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通过参加市“十一五”规划研讨班,我了解了“十一五”规划编制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规划程序等,认识到“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是我局乃至我县的主要工作之一。一年来,我们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要求,制定了《关于“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实施意见》,3月份配合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召开了全县“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动员和具体部署。规划编制期间,我自觉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密切关注国家及市“十一五”规划的政策理论和进展动态,收集学习我县及兄弟县市“十五”计划的成功经验,为专向规划的编制单位提供依据和素材。同时通过学习调研、听取和参与领导们关于规划的讨论,使我逐渐加深了对我县整体状况的了解,为我处理其他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二,做好全县宏观经济发展的分析预测工作。对宏观经济的分析研究,是我局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工作。我通过认真学习金融市场管理、资本市场发展规律、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研究等知识,现已基本掌握了经济分析工作的基础知识,在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调整投资结构、拓宽招商领域、建设和谐梁山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工作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第三,开展了各项专业调研活动。2月份以来,根据工作安排,我局先后开展了对专用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农村经济、全县热电联产现状、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土地资源利用情况、风景区登山环线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构建等多项专业调研活动。先后到梁山镇、拳铺镇、马营乡、徐集镇、韩岗镇及东岳挂车、三利树脂、嘉泰中药饮片公司、华东电子公司、臻嘉肉食品进出口公司、梁山风景区、县二电厂等有处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我先后编写了《关于农业发展的思考》、《关于梁山县专用汽车业发展的调查报告》、《重点项目建设的外部条件分析》等工作报告,其中有的报告被《梁山县汽车工业发展规划》采用,有的报告被市级刊物刊登。通过调研活动,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事件敏感度和文字写作能力,同时也为我县“十一五”规划编制提供了信息。
第四,协助完成xx年度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考核、金三角工业园道路建设规划、专用汽车展销会招商、xx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报、山东省重要产业集群调查等工作。
第五,完成好领导交办其他各项基础性和临时性工作。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年来,我在学习和工作中逐步成长、成熟,但我清楚自身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不足、政治理论水平有待提高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自觉加强学习,向理论学习,向专业知识学习,向身边的同事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2、提高工作主动性,不怕多做事,不怕做小事,在点滴实践中完善提高自己。
3、继续提高自身政治修养,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国家公务员。
第11篇 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
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市发展遭受“5'12”汶川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在市委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和支持下,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积极应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扎实推进“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全面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总体上保持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完成了市xx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年度计划。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3901.0亿元,增长12.1%,高于年度计划0.1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3012.9亿元,增长25.8 %,高于年度计划7.8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21.9亿元,增长19.5 %,高于年度计划6.5个百分点。
――进出口总额154.1亿美元,增长62.0 %,高于年度计划4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90.7亿美元,增长58.8%,高于年度计划40.8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 22.5亿美元,增长97.3%,高于年度计划41个百分点。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 %,比年度计划多降0.15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54.6亿元,同口径增长19.1 %,高于年度计划3.1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43元,增长14.1%,高于年度计划6.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6481元,增长14.9%,高于年度计划5.9个百分点。
――城镇新增就业11.7万人,高于年度计划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低于年度计划0.4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3,低于年度计划0.7个百分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2.1‰,低于年度计划0.9个千分点。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情况如下: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2022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我市积极妥善应对,总体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增长呈现波动起伏的走势。一季度,全市经济延续xx年高增长的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1%。上半年,受地震灾情冲击,经济增速降至11.2%。三季度,由于我市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及时部署恢复生产、繁荣经济各项工作,迅速出台一系列扶持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恢复生产的政策措施,经济增速有所回升,1-9月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达到12.2%。10月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显现,除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外其它经济指标均有所回落,我市及时出台扩大内需12项具体举措,努力抓投资促消费,地区生产总值虽然增速较去年放缓,仍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0.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816.7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1814.2亿元、增长9.9%;三次产业结构为6.9:46.6:46.5。
三大需求保持增长。一是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面对严峻形势,我市抓住灾后重建和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发挥试验区比较优势,加大投资力度,保持了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增长,增长25.8%,仅比上年低0.4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6.1个百分点。二是消费平稳增长。在受地震灾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有所下降的不利条件下,我市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措施,改善消费环境,消费增幅达19.5%,比上年高2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5.3个百分点。三是出口大幅增长。克服外需减弱的困难,出口增长52.5%,比上年高17.5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
重大项目支撑作用增强。全年实施572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15亿元,超过年度计划43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0.3%,高于去年12.1个百分点。围绕“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启动了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市域“三轨九路”、信息化骨干传输系统等一批重大项目。年底抓住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适时启动了双流国际机场第二跑道、成都至都江堰铁路、成昆铁路货车外绕线、成都东客站、成绵乐客运专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发挥了重大项目对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支撑作用。
对内对外开放成效明显。以招大引强为重点,开展灾后重建招商及西博会等系列招商引资活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市实际使用外资22.5亿美元,到位市外内资 929亿元,分别增长97.3%和47.7 %;新增bp、泰科电子、卡特彼勒等6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外贸持续增长,进出口总额154.1亿美元,其中出口90.7亿美元,分别增长62.0%和58.8%。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4.5亿美元,同比增长149.8%。
(二)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
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灾情给我市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遇难4307人,失踪429人,受伤33506人,直接经济损失1247亿元。地震发生后,全市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
全力抗震救灾。第一时间启动紧急预案,坚持把抢险救人放在第一位,使5456名群众被救生还;解救转移了13余万受困群众和1.3万境内外游客,及时救治8.4万受伤人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周密支*灾区卫生防疫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保证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全力安置受灾群众。紧急向灾区调运生活急需物资,设置临时救助点和集中安置点1844个,保证200多万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住处。全力安置受灾群众,帮助94.7万受灾群众在全省率先实现过渡性安置,并采取措施确保受灾群众安全过冬。
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全力支*损毁基础设施的修复,很快恢复重灾区水、电、气供应,紧急排险震损水库67座,应急处置堰塞湖22处,排除地质
灾害112处,防止了次生灾害发生,千方百计保证并率先实现中小学全面复课,认真抓好受灾群众的困难救济、就业培训及就业援助和孤儿、孤老、孤残人员安置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基本恢复了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秩序和城市管理秩序,帮助34.8万灾区群众实现就业。及时支*商场、超市及餐饮等服务业恢复正常经营,全面支*农业抢种抢收,积极支*受灾企业恢复生产。
同时,及时支*提升城市形象的重大宣传活动,加强救灾资金物资监管,全力维护灾区社会和谐稳定。
(三)灾后恢复重建进展顺利
按照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确定了“三年全面恢复”、“五年全面提升”的任务和“把重灾区建设成为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样板”的目标,及时启动和扎实推进灾后重建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及时开展灾害损失评估以及灾后重建基本目标、思路和政策措施及规划研究制定工作,在科学、客观评价地震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要求,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建议和意见,编制完成《成都市(极重灾区和重灾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实施规划》和36个专项实施规划,为灾后重建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提供了规划依据。
灾后重建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实施损毁房屋、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生产设施、城镇体系、生态环境等“六大工程”,推进1808个灾后恢复重建重大项目,总投资为2973亿元,2022年开工建设358个项目,完成投资147.7亿元。其中,农村重建住房开工7.26万户,占重建的32.6%;维修加固开工15.2万户,占维修加固总数的98.3%。城镇住房重建完成3067.2万平方米,占重建计划的22.8%;维修加固完成49.5万平方米,占维修加固计划的95.2%。城乡41.3万名受灾群众实现了永久性安置。首批9个交通项目全部开工;做好受损学校医院维修加固工作,开工建设277所中小学重建学校、93个县乡医疗机构重建项目。加强与对口援建省市的产业互动和生产对接,达成247个项目援建协议,开工建设131个项目,完成投资23.4亿元。初步形成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局面。
(四)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进
立足推进城乡一体化,围绕解决“三农”问题,以规划为先导,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三个集中”为根本方法,大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提升“三个集中”综合效益,推动统筹城乡发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规划的龙头基础作用不断增强。在灾后重建中提出和实施灾后住房重建“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则,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覆盖全市的“全域成都”科学规划体系。启动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完成全市“xxx”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区(市)县域总体规划、试点乡镇乡村规划,完成 “两轴四片”、“四大新城”等城市设计及各专项规划、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规划修编和“三轨九路”控规编制。强化城乡规划监督,规划执行力明显增强。
“三个集中”深入推进。一是工业集中集约发展不断深化。按照“一区一主业”原则,确定各集中发展区重点发展方向,编制完善集中发展区规划。加大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24亿元。推进青白江―新都区连片发展,筹划共建成都资阳、成都眉山、成都阿坝工业园。全市工业集中区内685户企业竣工投产,922户企业开工建设,全年全市工业集中区净增规模以上企业332户,区内聚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75户,工业集中度达到68.2%。二是土地规模经营扎实推进。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依托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和农业重大项目,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和土地集中集约适度规模经营。全市新增耕地流转面积59.3万亩,农用地流转面积达303万亩,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8.7%,其中耕地流转面积达到226.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3.7%。三是农民向城镇集中加快推进。制定实施促进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向城镇居民转移的办法,转移农民3.9万人。规范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管标准和程序,提高农民集中居住质量,开工新建新居工程和新型社区553万平方米,城镇化率提高到63.5%。
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新突破。一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完成确权颁证37.8万户,成立全国首家农村产权交易所和6个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产权流转3.4万宗、金额15.3亿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确权林地265.1万亩、确权到户53.1万户、核发林权证40.8万份。二是创新耕地保护办法。建立并落实耕地保护基金制度,签订12.6万亩耕地保护合同,累计发放耕保基金4430万元。三是用统筹城乡的办法推进灾后重建。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引入社会资金参与联建,利用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筹措重建资金,通过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融资推进住房重建,集成推进灾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重建,同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四是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制、村镇银行试点和农村产权担保融资试点等取得明显成效。五是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入推进。加强行政效能建设,行政审批事项和非行政许可审批进一步削减,并联审批制度、大部门制加快推进。在市区两级政务中心实行“两集中、两到位”,当场办结件占办结总数的80.7 %。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纳入统计的23户市监管企业国有资产总额增长28.2%。
城乡发展进一步协调。一是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积极推进。四大
新城建设加快,南部新区累计投资114亿元,东部新区土地整理及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 43亿元,北部新区完成北部商贸城片区总体规划、实施凤凰山片区改造,西部新城建设进展顺利。旧城改造取得成效,“两轴四片”已开工项目45个,东郊企业生活区危旧房搬迁改造惠民工程推进顺利,“城中村”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各类建筑拆迁309万平方米。二是新型城乡形态建设步伐加快。以县城和优先发展镇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形态。重点镇建设完成投资69.2亿元,建设污水处理厂(站)16个。建设小城市、新市镇对外通道130公里、122公里。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大9.8平方公里,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洛带镇、新场镇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三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财政用于支持“三农”资金147.7亿元,增长26%。实施农村用水安全工程,解决3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设中心村及聚居点对外通道360公里,村通油路(水泥路)70公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村用水保障工程深入推进,整治病险水库8座、水库干渠87公里、提灌站输水渠道167公里,建成微水治旱工程737处,改造提灌站119座,改造中低产田土14.6万亩。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9万口,建成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345座和沼气物业化服务网点91个。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503万亩。全市238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48元,增长15.8%。四是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实施扩权强县发展政策,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全市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重点产业比重继续提升,五城区和远郊市县结对合作发展进一步深化。成都与资阳、眉山等周边城市合作扎实推进。
(五)产业实力稳步提升
围绕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积极应对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了产业稳定发展,促进了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77.9亿元,增长24%;完成工业投资956亿元,增长28.1%。一是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取得进展。制定了电子信息、汽车、光电光伏等十个重点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电子信息、汽车、石化、光电光伏等重点产业集群实现了新突破,全市重点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73.4%。二是重大产业化项目取得进展。全年157个工业重大产业化项目完成投资275亿元。1000万吨炼油项目通过国家核准并开工建设,英特尔封装测试、天威新能源光伏项目、成芯8英寸芯片等68个项目年内投产达产;80万吨乙烯、京东方4.5代tft-lcd、一航成都空天产业基地等58个项目加快建设;中铝10万吨铝箔等31个项目促进开工。三是企业培育取得进展。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攀成钢、成飞公司等4户工业企业销售收入首次突破百亿;新增销售收入50至100亿企业1户、30至50亿企业3户。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实施“三年千家”规模企业培育计划和信用、担保、服务“三大体系”建设,全年净增规模以上企业416户,达到3564户;全市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年底在保余额比上年底新增39亿元。积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全年分别新增了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户、23户、29户。同时,地方产品配套工作大力推进。
服务业总体保持稳定。由于地震灾害给我市房地产、旅游等服务业带来重大影响,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大幅下滑,但总体保持了稳定。服务业增加值1814.2亿元,增长9.9%。旅游业明显下滑,但回暖势头良好,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105万人次,同比下降4.1%,实现旅游总收入375.4亿元,同比下降9.6%。房地产业深度调整,全市成交商品房1437.9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6%,但季度成交量持续回升;五城区商品房成交均价5549元/平方米,同比上涨8.9%,涨幅较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物流业发展良好,成都航空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新开通成都至香港货运航班和成都至马尼拉、台北直飞航线。商贸流通业稳步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业态加快发展,国际商贸城等项目开工建设。城乡居民生活服务业规范发展。金融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建设银行等15家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签约落户,成立市投资控股集团公司和农村产权流转担保公司。市商业银行完成增资扩股并更名为成都银行,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合作稳步推进。完成市农信社统一法人改革,21.8亿元农信社专项中央银行票据获得全额兑付。邛崃、大邑和彭州三家村镇银行正式开业。筹建地方保险公司。会展业加快发展,发挥会展业宣传带动作用,全年举办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和全国药品交易会等会展节庆活动260多个,直接收入超过13.5亿元。文化产业持续发展,“锦里”二期、“道解都江堰”等产业项目进展顺利,“宽窄巷子”成功开街。服务外包基地建设成效明显,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收入超过420亿元,增长40%。
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农业增加值270.1亿元,增长4.4%。一是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实施“百万亩水稻丰产示范工程”、“ 400万亩粮食丰产示范工程”,粮食总产量274.5万吨,增长1.6%。二是推进优势产业发展。以生猪、茶叶、猕猴桃产业为重点,建成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基地212个,蔬菜、水果、花卉、茶叶、肉类、禽蛋总产量增长3.3%、7.5%、6.7%、10.4%、2.8%、4.4%。三是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全市规模以上加工企业达到608家,55个市级农业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9.6亿元。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7家,新增35家;农村专合支*2062个,新增449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66.7%,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四是推进农业物流业发展。编制现代农业物流业发展规划,龙泉聚和等农业物流项目加快推进。五是推进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实现方式,创新和完善农业服务体制机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加大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力度。
(六)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以节能减排为抓手,突出抓好自主创新,完善机制,强化措施,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2022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
4%,削减化学需氧量1.8万吨、二氧化硫0.71万吨、氨氮0.14万吨。一是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完善循环经济规划,目前全市国家级试点单位2个、省级试点单位20个、省级清洁生产试点企业9户、市级试点单位11家。二是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办法,强化了目标任务和责任的落实。完成省控7户、市控27户工业企业限期治理任务,淘汰省7户、市39户企业落后产能,依法关闭107户“三无”工业企业,60户企业获资源综合利用认证。三是强化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扬尘治理、清洁能源、控制尾气排放、秸秆禁烧等整治工作,三环路内工业企业基本禁煤,70%用煤的居民改用清洁能源,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首次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9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7.2%。四是强化水环境治理。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污染源整治,饮用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97.7%。实施52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21.4万吨。完成22条中小河流域综合治理,各出境断面水质改善。同时,加强垃圾处置能力建设,龙泉洛带垃圾焚烧发电厂试运行,九江镇垃圾焚烧发电厂动工。
自主创新有力推进。高科技成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国家正式批复认定我市为“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全市共有22个项目进入国家高技术发展项目;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13803件、8894件,同比增长33.6%和54.3%,分别居副省级城市第2、第3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490.6亿元,同比增长18.2%。实施285项市级科技项目,新增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成微波集成等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信息安全等5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成运行10个平台服务工作站和成都网上技术市场,4家企业分别成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企业科技保险稳步推进,5家企业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380万元,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终端及系统产业化等高新技术项目积极推进。重大农业科技专项成效显著。完善作品著作权管理办法,完成全市第二批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中国(成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启动建设,成为全国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
(七)城乡建设加快推进
以文明城市创建为载体,以建设最佳人居环境为目标,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城乡长效管理机制,改善城乡风貌,提升城市品质。
城市功能和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一是基础设施继续完善。地铁1号线全线铺轨、2号线全线开工。“九路十桥”等重大城建项目加快实施,中心城区路网完善工程、中心城区与南部新区联系路网建设初见成效,实施中心城区污水管网配套工程,成新大件路、沙西线都江堰延伸线、温郫大道等公路进展顺利,整治旧危桥12座。二是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健全。公共汽车实行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车和2小时内刷卡免费换乘,在蜀都大道、一环路设置公交专用道,新增及公交化线路改造47条,新增公交车1335辆、更新公交车278辆,公交分担率达到23.3%。区(市)县建成公交、乡镇客运站261个。中心城区自来水供水总量达4.3亿立方米。新增照明道路里程2.6公里,完善和新增盲道8.24万平方米。三是供电和通信设施进一步完善。建成投运了25个电网急建项目,全市500kv双环网基本形成,虹桥及虹桥后续工程加快实施。通信枢纽重大项目全面启动,公众通信保障、数据信息灾难恢复及政府应急指挥通信保障等应急工程迅速实施,移动通信“无盲点工程”和无线应急通信网加快建设。四是绿化和生态建设大力推进。实施“三环一路”生态建设及银杏大道和“花树大街”营造,完成20条中心城区街道特色绿化和30个游园增绿改造。建设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速生林绿化17.6万亩、公益林5.83万亩。全市新增公共绿地203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9%。
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数字化城管系统进一步完善。推进中心城区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向郊区(市)县及城镇拓展和延伸,实现中心城区数字城管网络全覆盖并延伸至近郊6个区县,推进城管车辆gps系统管理试点,环境卫生和市容秩序实现全时段全覆盖管控。二是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加大扬尘整治力度,强化对建筑工地、运渣车辆的监管查处力度,环卫管理和作业、主要道路冲洗除尘作业的标准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开展“百佳街道”、“千佳店铺”活动,拆除违法建筑物142万平方米、违规广告牌17.1万余平方米,标准化改造和升级达标整治菜市场159个。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建成,惠及农村人口568万人。被评为“中国最佳管理城市”。
(八)民生持续改善
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工作。认真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加强就业和社保工作,发展社会事业,推进文明城市创建,促进和谐成都建设。
城乡就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城乡比较充分就业为目标,针对下岗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大学应届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完善城乡就业政策体系,搭建自主择业、创业就业平台。帮助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6.3万人,其中帮助“4050”等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2.7万人;地震后消除“零就业”家庭2.8万户。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新增就业15万人。成都技师学院及分院建设加快,远郊市、县技师分院按期开学。启动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发放就业培训券7500万元,惠及15万人。
社会保障扩面提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人数分别比去年末净增31.8万人、34.9万人、23.1万人、20.8万人、23.7万人。率先在全国完成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制度建设,建立耕保基金补贴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征地农转非人员参保、农民工综合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将农民工纳入失业登记范围,对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给予定额失业补贴。城乡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累计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达到160.4元和62元。完成2749户低保家庭危旧房改造,向近35万城乡困难群众和重点优抚对象发放消费券3493.8万元。经济适用房新建3030套,*租房租赁补贴新增5639户。全市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83%。
教育事业发展更加均衡。市级财政对教育事业投入30.9亿元,增长90.2%,农村小学和初中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提前一年达到国家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启动城乡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技术装备、设备设施标准化满覆盖建设。优化城区及近郊部分区县中小学布局,基本完成中心城区薄弱学校校舍改扩建,加快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步伐。75万农村学生
免收学杂费课本费,30万城镇学生免收学杂费、信息技术费,15.7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入学,扶助城乡低保家庭学生2447人上大学、3544名中小学生读书。实施农村教师集中居住工程、国际旅游职业学院等项目。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公共卫生保障能力稳步提高,14个郊区(市)县全部建立医院管理中心,238个乡镇公立卫生院均由政府举办并实施规范化建设。妇幼卫生一卡通管理全面推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服务人次增长154%,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达到95%。启动市第二批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市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市二医院扩建等项目抓紧推进。农村药品供应、监督网络覆盖率达到100%,惠民药店优惠让利61.37万元。59万农村已婚育龄妇女享受免费生殖健康检查,建成包括绵阳、德阳、乐山等在内的成都经济圈流动人口计生协作网,计划生育家庭三项奖励扶助金额1.05亿元。
文化体育事业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图书馆除重灾区外的区(市)县文化馆全部建成达标,1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完成标准化建设,新建88个基层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提前两年完成城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市文化馆被评定为国家一级馆,杜甫草堂、武侯祠博物馆被评为一级博物馆。川剧等非物质文化保护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达17项,第三次全国文化普查工作按计划推进。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全面完成,完成880个农家书屋建设,举办第三届成都全民读书活动。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火炬在蓉传递活动,成功举办市第十一届运动会。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民健身路径总数达1000条。
公共安全继续加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破案绝对数上升6.6%。安全生产日常监管进一步强化,火灾事故下降54.2%。质量兴市工作积极推进,诚信计量和药品生产质量安全信用管理体系初步建成,家俱、鞋类等5个国家质检中心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成都造”乳制品未发现三聚氰胺超标情况。防灾减灾等工作继续加强。
尽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加快发展的难度增大。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地震灾害影响以及我市经济周期等多种因素叠加作用,同时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仍较突出,经济增速下滑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二是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房地产、旅游业等服务业形势严峻,工业重点产业实力和竞争力需要继续提高,由于受金融危机冲击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三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经济增长“投资拉动型”特征明显,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发挥不够。四是资金供求矛盾突出。为扩大内需,推进灾后重建,我市将实施一大批重点项目,资金需求压力增大。五是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企业减员、“农民工”回流不断增多,城乡居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同时,农村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社会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城乡统筹工作还不平衡;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对待,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工作措施
2022年,从国际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何时见底难有预期,国际金融动荡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世界经济将经历一个较长的低迷和调整期。预计世界经济增长2.2%左右。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基本面虽然仍呈良好态势,但在国际金融危机、外部环境趋紧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增速下滑已经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2022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预计2022年全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8%左右。从省内环境看,全省连续遭受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发展的形势较为严峻。全省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9%。从内部条件看,虽然存在经济增长放缓的风险,但我市同时面临扩大内需、灾后重建、试验区建设三大机遇;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期,发展的内在动力强劲;城市辐射能力和产业结构具有比较优势;对外依存度较低,国际经济动荡对我市的冲击相对较小;经过近几年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具有抵御风险、推进发展的坚实物质基础。同时,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不断深入,城乡统筹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将与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结合起来,成为全市人民团结在市委、市政府周围,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振兴经济,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动力。这些都为我市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按照市委工作会议要求,202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全面贯彻*的xx大、xx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试验区建设的“三个机遇”,立足“全域成都”的科学规划,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面深入地推进城乡一体化,深入实施总体战略,解放思想,迎难而上,超常工作,带头推进“两个加快”,为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实现“新三最”目标而努力奋斗。
202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安排如下:
指 标 名 称 单位 2022年 计划 2022年计划增长%
一、经济发展指标
(一)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4484.6 10.0
其中:第一产业 亿元 292.1 3.5
第二产业 亿元 2107.2 11.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1549.1 16.0
第三产业 亿元 2085.3 10.0
(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3650 21.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873.3 15.5
(四)出口总额 亿美元 101.5 12.0
二、质量效益指标
(一)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371.8 11.0(同口径)
(二)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4.25
化学需氧量削减量 万吨 1.8
二氧化硫削减量 万吨 1.0
氨氮削减量 万吨 0.14
三、民生民本指标
(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8637.3 10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6999.5 8
(二)城镇登记失业率 % 4以内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10
(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 % 104.5
(四)人口自然增长率 ‰ 3以内
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工作措施是:
(一)抓好“六大工程”,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坚持用城乡统筹的思路和办法推动灾后重建,发挥灾后恢复重建对投资增长、产业发展、增加就业等方面的拉动作用,努力实现“三年全面恢复、五年全面提升”,把重灾区建设成为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样板,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的示范区。
以科学规划引领灾后重建。按照《成都市(极重灾区和重灾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实施规划》和专项规划,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恢复重建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市县域、镇、村规划和农村住房重建,城镇住房重建规划等规划。按照灾区重建先生活、后生产的客观需要,科学安排项目建设时序,提高规划实施成效,确保重建不是灾前简单复制,使灾区得到恢复和提升。同时,严格按国家建筑规范和标准推进工程建设,加强重建工程质量、进度和资金监管。
依托六大工程重建家园。实施损毁房屋重建、基础设施重建、公共设施重建、生产设施重建、城镇体系重建、生态环境重建六大工程,重建家园,振兴经济,力争2022年开工586个项目,全年完成投资693.2亿元,提前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把住房重建作为灾后重建的重中之重,9月底前基本完成农村住房重建,年底前基本完成城镇住房重建。优先恢复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9月1日前基本完成学校重建,年底前基本完成卫生院和村卫生站的恢复重建。加快恢复电力、交通、通信等重点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产业重建和发展,加强防灾减灾建设及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抓好对口支援促进灾后重建。加强与对口支援省市的沟通协调,搞好服务和相关保障,推进援建项目尽早开工,尽快达产。树立造血胜于输血的理念,充分发挥支援和受援双方的比较优势,做好与对口省市的产业互动和市场对接,从单一支援向互惠合作发展,变被动接受援助为共同发展,增强灾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推进崇州中小企业园区、彭州川闽园区项目的筹划推进工作。
(二)抓好扩大内需,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机遇,坚定不移地运用统筹城乡的规划、思路和办法做好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各项工作,着力保持投资增长,努力扩大消费,积极筹措资金,力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着力保持投资增长。2022年政府投资的重点是事关灾后重建和试验区建设以及成都长远发展的灾后恢复重建、民生工程、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发挥其对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拉动作用。一是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计划实施545个项目,力争完成投资1066亿元。强化项目策划、储备工作,立足已有的各类规划,提炼策划储备一批项目。深化项目前期工作,研究提出一批符合规划、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需要,能够进入实施阶段的成熟项目。加快项目实施步伐,按照“四个一批”要求,抓紧落实责任主体和时间进度,分类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争取尽可能多、尽可能快的形成实物工作量。加强项目服务和监管,完善分级协调服务机制,实施全程代办服务和重点项目vip服务。加大政府投资项目监管力度,从严查处项目工程建设中的违纪违法行为。二是大力吸引民间投资。降低非公有制投资市场门槛和进入成本,进一步开放城市建设、旅游资源、文化、教育等经营性基础设施和经营性社会事业等领域。完善支持民间投资的优惠政策,采取多种方式提升民间投资项目融资能力。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使民间投资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快。
积极扩大城乡消费。一是增加居民消费能力。落实中央提高对农补贴扶持政策,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等政策,完善社保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改善消费预期。二是努力刺激消费。认真研究实施刺激消费的具体措施。落实国家家电下乡、农机补贴政策。研究利用政府资金刺激居民消费的最佳方式和路径,继续探索发放消费券、就业培训券等多种刺激消费的办法和措施。鼓励企事业单位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合理安排,实行职工分批次集中带薪休假,刺激旅游和休闲、娱乐消费。三是培育消费热点。在扩大农村消费方面,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副产品物流体系和农村消费品市场体系建设,支持农民进行危旧房改造和小额信贷消费;支持企业送货下乡、“以旧换新”。在稳定住房消费方面,改善住房供应结构,加大对居民购买普通商品住房支持力度,规范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在发展服务消费方面,大力发展社区商业、文化、物业、家政等服务性消费,发展恢复旅游市场,加快发展体育健身和老年服务产业。
增强开放实效。统筹政府和社会资源,分阶段、多形式向国内外系统宣传成都,宣传成都“依然美丽安全”及灾后重建和推进经济全面建设中蕴含巨大商机,树立“创造奇迹的成都”的城市形象。加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优化企业经营和投资环境。抓住试验区建设的机遇以及灾后重建蕴含的巨大需求,以资源和市场换投资和技术,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抓住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加剧的机遇,鼓励有条件的我市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主动争取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培育企业集团。
强化资金筹措。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杠杆放大作用。全力争取中央和省上资金支持,扩大市本级财政性建设资金规模,建立健全多层次创业投资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支持我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中小企业、现代农业担保公司、农村产权流转担保公司发展,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担保体系建设。二是推动融资方式多元化,扩大融资规模。创新融资方式,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信托计划、争取设立西部旅游产业投资基金、促进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公司债券、保险资金债权投资及规范发展民间融资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同时,加大与金融机构沟通合作力度,统筹运用多种资源,争取银行信贷资金支持。三是千方百计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支持鼓励企业通过技改、并购和开发新项目等方式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引导和扶持,扩大高技术产业、现代农业产业投资规模。鼓励社会资金灵活投资我市项目;通过金融机构对相关项目开展理财、信托等业务,吸引社会资金。
启动“十二五”规划前期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提出“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认真总结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和做法,深入分析未来一段时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变化趋势,准确把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特征,找出制约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有效破解这些问题的路径和方向,形成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
(三)抓好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健康发展
积极适应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经济结构调整提出的紧迫要求,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市域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竞争力。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劳动力多,税收贡献大,资源消耗少等优势,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结构调整的主线,加快实施现代服务业规划,加快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的步伐。制定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在招大引强和做大做强上取得突破,提高服务业产业化、集约化水平,打造立足西部、面向全国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二是积极发展总部经济。依托我市基础设施、市场空间、产业基础、人才优势、发展环境和城市吸引力,重点吸纳税收贡献大、产业带动力强的国内外企业总部向成都集聚,引进和培育国内外企业的综合性总部和区域性总部,延伸和完善优势产业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建设面向四川、辐射西部、影响全国的中西部总部经济发展高地。三是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做实投资控股集团公司,加快成都银行上市步伐,完成市农信社统一法人工作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地方保险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争取在成都建立otc市场(柜台交易市场)、区域性农副产品现(期)货交易市场,吸引更多金融后台服务中心落户,支持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四是加快优势服务业发展。加快旅游业复苏步伐,推进龙门山、龙泉山“两带”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建设,突出休闲文化特色,加强宣传促销。推进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抓好铁路、公路、航空现代物流枢纽及粮食、农副产品物流基地的建设,加快青白江西部物流枢纽、新都物流园区等项目的建设。大力支持面向先进制造业的服务业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现代交易平台、商务服务中心、产业促进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等,大力发展研发、外包、信息服务业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商业网点和网络建设,加快中心城区批发市场“退二进三”,发展新型商贸业态,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推进民生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实施会展业“集约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国际高端会议目的地、会展经济集聚区、节庆活动中心,办好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等品牌展会。加快教育、文化、体育、健康等服务业产业的发展。五是促进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支持和鼓励市外居民到成都购房。加快旧城改造,鼓励在拆迁中实行货币补偿安置。采用政府采购方式解决经济适用房、*租房等政策性住房。采取适度从紧的土地政策,调整供地结构,稳定土地市场价格。
提升工业竞争力。一是打造产业集群。加速工业结构升级,加大“招大引强”力度,围绕重点产业链的缺失环节“补链”招商,推动产业向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端延伸,形成产业链完整的集群,着力打造电子信息、汽车、石化、光电光伏、冶金建材、生物制药、航空航天、食品、装备制造、家具和制鞋等产业集群。二是抓好重大工业项目。重点推进408个上亿元的重大工业项目,2022年力争完成投资852亿元,新增销售收入1100亿元。力争京东方4.5代tft-led生产线等131个项目投产达产,80万吨乙烯等152个项目加快建设,一汽大众成都项目等73个项目尽快开工,康佳led模组等52个储备项目做好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太阳能热发电装备制造业基地前期工作,积极争取核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民用航空、3g通信研发与设备制造等国家重点自主创新领域的项目和企业落户成都发展。实施86个重大能源项目建设,力争完成投资27亿元。三是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抓好四川丰田、吉利汽车、华为、神钢“创百亿”工程等项目,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发挥带动作用。推进相关配套产业项目建设,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五个国家检测中心建设。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一是建设全国一流的农业基础设施。结合土地整理、拆院并院,突出抓好带动农业发展全局的关键环节和基础性工作,统筹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400万亩粮食丰产示范工程、100万头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和花卉、茶叶、冷水鱼、食用菌、猕猴桃等优势特色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推进工业原料林、生物质能源林等林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农田改造、水利设施、人畜饮水工程等项目实施和改造,建设国内一流的农业基础设施。二是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创新。探索土地流转有效形式,坚持农民自愿,依托特色产业,与龙头企业联合发展。重点通过股份合作、土地转让、组建田间管理公司等形式实现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支*、农民专合支*,提高农业集约化和农民支*化程度。三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加快发展和完善农产品加工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集约集群发展,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加紧完善全市农业标准化体系,力争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四是实施品牌战略。依托农业重大项目和重点龙头企业,打造国家、省及区域性品牌,做强农业产业。同时,完善农业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一是减轻企业负担。放水养鱼,涵养税源,让企业休养生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抓住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和灾后恢复重建财税优惠的政策机遇,落实各级政府出台的地震灾后税收减免优惠各项政策,减轻企业税赋负担。扩大和延长对企业灾后恢复生产流动资金贷款、技改项目贷款贴息范围和时间。二是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完善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和担保融资体系,争取成立小额担保公司,推进新加坡淡马锡公司贷款业务向区(市)县扩展,增加政策性担保机构资本金。支持工投集团向中小企业开展融资租赁业务。鼓励金融机构设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分支担保机构。
(四)抓好综合配套改革,推进试验区建设
以试验区建设为载体,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总结和推广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的经验和做法,营造比较优势,增强发展动力。培育和树立典型并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全面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市场化进程。一是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做好确权、颁证的基础上,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流转。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推动已登记发证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房屋通过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入股和合作等方式流转使用,促进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产权有序合法流动,推进农村产权资本化。在全市开展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村房屋所有权担保融资试点。用好用活农村产权资源,发展产权明晰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二是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分类供给、经费保障、统筹建设、民主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推进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鼓励发展微型金融服务。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完善对农业品牌建设、科技创新、规模经营和龙头企业的奖励扶持政策,发挥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融资平台的作用,多形式支持龙头企业。
全面提升“三个集中”水平,实现“三化”联动。把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应用到全市统筹城乡的工作中去,全面提升“三个集中”水平,促进“三化”联动。一是深化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在市域更大的范围内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工业集中发展,推进园区外规模以上企业的调迁,提高集约集群发展水平。深入实施“一区一主业”发展定位,加快集中发展区配套设施建设,力争2022年完成投资130亿元。推进部省市共建特色产业园区工作,加快推进成都与资阳、成都与眉山、成都与阿坝共建工业园区及青白江与新都连片工业园的建设。二是深化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把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县城和优先发展重点镇为重点,启动一般城镇改造。坚持“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则,完善全市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推广灾后重建鼓励社会资金参与集体用地整理开发重建的办法,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场镇改造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加强“三化”联动,以农产品加工和旅游业为重点,统筹规划好一般乡镇的产业发展,增强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推进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新居工程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道路、供水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和因地制宜集中居住。全面推广灾后重建做法,同步抓好新型集体经济支*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深化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鼓励支持龙头企业、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支*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支*发展,依托优势产业带、农产品规模化基地和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推进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
全面提升政务服务品质,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
建设。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继续完善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提高行政效率,优化投资环境。一是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推进审批职能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促进审批权前移。推进与企业投资审批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进入政务服务中心。按照“统一受理、分头审批、限时完成、集中回复”的原则,推进并完善项目并联审批。推进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代办点规范化建设,促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二是规范行政行为,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全面清理和规范企业年检项目,取消无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据的年检项目。建立行政处罚基准制度,规范执法流程,实行重大行政处罚案件集体讨论、公开审案,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编制部门权力清单和权力运行流程并向公众公开,建立网上监督和评估机制。三是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提供优质服务。建立和完善绿色通道制度,对各类投资办企业项目提供全程免费代办服务。建立各部门的网上办事窗口、受理中心,大力推行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跟踪服务、联合服务和问需服务,构建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政府服务方式。
(五)抓好城乡建设管理,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
围绕“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集中精力规划和抓好一批事关民生和长远发展的城乡建设重大项目,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力度。加快中心城区改造,推进“两轴四片”、城中村和东郊企业生活区和涉铁区域旧城改造,实施景观特色街区打造,改善中心城区城市风貌。整体推进四大新城市政基础设施,尽快展现天府新城风采,加快东部、北部、西部新区建设步伐。尽快形成“一主、四副、六走廊、多组团”多极增长的城市经济圈。二是加大交通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及物流设施为重点,推进一批综合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成都至都江堰铁路、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成绵乐城际铁路、成都铁路新客站、双流机场第二跑道及新航站楼、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进度,积极争取成都至兰州铁路等项目全面开工,加快做好成都第二机场、成都至贵阳铁路、成温邛轨道交通线等项目前期工作。三是加大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地铁1、2、4号线等工程以及城乡结合部骨干路网、中心城区供排水基础设施、电网改造、燃气管网工程。启动农村道路升级改造,打通城乡结合部和县域间“断头路”,优化“全域成都”路网结构。推进西部通信枢纽建设,实施成都直达国际通信出入口局高速电路、国家数据存储灾备中心、国家(成都)高性能计算中心等项目、加快通信管道及基站等通讯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城乡管理水平。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强化街面秩序日常监管,落实“门前五包”,规范户外广告、招牌常态管理。合理布局并加强菜市场管理,方便群众生活。深化数字化城管,全面提高发现处理问题能力。综合整治铁路环线、城郊结合部、出入城通道、背街小巷市容环境和街道景观,提高场镇综合管理水平。优化交通管理,加强城市道路桥梁的建设和管护,大力推进交通信息化平台系统建设,全面推广绿波联网联动控制工程,完成中心城区主干道交通标志改造,规范停车场点设置,加强占道停车管理。改善公共交通服务,推进城乡公共交通服务均衡化步伐,优化公交线网结构,拓展公交专用通道范围,加强公交场站建设,合理规划,有序增加公交车数量,完善城乡公交体系,规范发展出租车行业。
(六)抓好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大力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步伐。
加快西部科技中心建设步伐。一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建立财政支持稳定增长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完善高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并重的机制,加大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及重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平台的支持力度。加快软件、生物、民用航空、信息产业四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二是实施一批自主创新科技重点项目。依托重大科技专项,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加快成都数字载体、软件及外包、生物医药、模具、集成电路设计5个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促进太赫兹技术应用、西南生物能源与生态环境综合研究平台等项目尽快开工,推进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终端及系统产业化等项目加快实施。三是加大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和区域技术市场建设。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共同参与大型仪器设备、科技信息情报等创新功能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机械制造、食品产业服务平台,积极扩大成都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与北京、上海等地公共技术平台联网合作。完善成都网上技术市场,鼓励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建设,促进我市区域技术交易活动向专业化发展。积极创建全国版权保护示范城市,争创国家出版创意区(中心)。四是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开展科技保险试点和知识产权质押款试点,放大财政资金效能,加大政府对风险投资的引导,吸引社会资本向企业聚集,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
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以节能减排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积极促进资源节约,环境改善,单位gdp能耗下降4.2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一是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完善奖惩措施和相关支持政策,促进重点排污企业限期完成治理任务,对没有完成年度目标的地区和企业限期整改。二是加快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继续推进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开展工业企业“对标”活动,采取综合配套措施,狠抓汽车、锅炉、电机系统、空调、照明等耗油耗电量大、应用面广的设备(产品)的节油节电工作。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建立健全污染治理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资源补偿机制。三是健全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深入推进结构性减排,建立完善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四是加强监督检查。继续开展环保专项执法行动,强化重点污染源监管,扩大环保在线监测范围,加大违法违规排污和污染处理设施建成而不运营行为的处罚力度。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水、节地、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鼓励采用节能型新材料、新技术,加强清洁生产和集约化发展,完善远郊市县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逐步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倡导绿色消费等循环生活方式,推广节能型产品。
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启动生态市建设前期工作。实施三环路内全面禁煤,扩大高污染车辆限时限行区域,强化各类尘源监管,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确保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1天以上。加快绕城高速路两侧生态带和城区绿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中心城区“香化、彩化”工程,建成并开放金牛、苏坡、双桂3个城市公园,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城镇供排水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设,推进岷江、沱江及重点地区河流堤防工程,继续实施中小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及河道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饮用水源在线监测系统,推进全市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加快四川成都危废中心建设,推进长安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生态园区建设,完善郊区(市)县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加强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强化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减少农村面源污染。抓好成都东北部生态建设,加快东部丘区生态植被恢复,实施低质低林地改造,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落实天然林的有效管护。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和土壤污染治理。
(七)抓好民生工程,推进民生改善
强化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和产品的责任,加大社会公共资源向城乡薄弱环节倾斜力度,着力解决涉及群众的难点热点问题,保障和改
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行统筹城乡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城乡充分就业工程,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完善就业实名制和就业工作责任制。建立统筹城乡的劳动服务体系,提高劳动保障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健全完善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高校毕业生、新增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和灾区群众就业培训和创业指导,鼓励城乡居民尤其是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带动更多群众实现就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多渠道促进群众就业和增收。继续加大就业援助的力度,确保就业困难群众尤其是“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实施和谐劳动关系工程,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劳动纠纷处理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社会保障工程,加强社保资金统筹,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健全城乡低收入人群抵押贷款参保办法,推进耕保基金补贴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积极实行城乡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推进农民养老保险、农民工综合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向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转移对接。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低保边缘贫困专项救助制度,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和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水平。加大住房保障力度,解决城乡住房困难户的住房困难。
加快城乡教育均衡化步伐。推进城乡教育现代化建设,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进一步强化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和教师住房建设,推进教师县管校用和推动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中小学教师职务评审体系统一。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政策,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教师工资、教师居住、校舍安全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石室中学、成都七中新校区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继续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城乡医疗卫生
第12篇 年个人工作总结暨年发展计划
xx年个人工作总结暨xx年发展计划
在xx年的最后一夜的最后几个小时里,我突然想写点东西,一方面做一下本年度的工作总结,二对未来xx年的工作做一个简单的规划,设定目标为目标而奋斗!
xx年是我成长最快,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性一年,在这一年里我结识了很多朋友,获取了很多科学知识,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上我都觉得自己现在成熟了很多。考虑问题不是那么的短浅了,面对问题想办法解决而不是一托再托,托而遗忘!
这一年里,我大概在安徽老家待了40天,其他的时间都在武汉的学校里,在学习的这多时间是我成长最重要的时期,我现在终于意识到为什么很多人都说是大学培育、培养了他,他始终不忘大学母校对他的恩情。在大学里,思想是自由的、行为是自由、言论是自由的、时间安排也是自由等等很多都是自由的,人类在自由的空间里才会变化成熟。我深深感受到了何为大学!在大学里有德高望重的老师,他们平易近人、热衷科学、服务社会、贡献家国。在这里我最想表达我对我们亲爱的张世萍老师的敬意,在这上下一年的时间里我们经常在一起,课上课下我们都是朋友。虽然我们开展的南湖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取得多大的结果,但是这是我们从课堂走向实际的第一步,张老师以一位普通科技工作者的态度带领我们做很多事情,让我们学以致用!她是我最敬佩的老师之一…面对张老师家庭的灾难,我表示无比的伤痛。希望张老师能尽快好起来!张老师,我们永远是您的学生,只要我还在华农我就是你的学生…
这一年里,我去过丹江口、北京两个地方。这也是我从家走到学校,再从学校走到外面的第一步。丹江口一行让我深刻的认识到水产行业的希望和未来!在基层一线中,我体会到了渔民们生活的不易,他们用血和泪换取点滴收入。师智敏说过一句话“中国的农村需要的不仅仅是拨款,肯需要人才!”在祖国的广袤土地上生存无数的农民,他们因为缺乏技术,不懂得更新,久久摆脱不了贫穷和落后,使得中国出现的穷人更穷、富人越富的现象。现代的社会是知识的社会,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掌握了经济的命脉!我希望我以后能为我们亲爱的农民朋友做点事情,他的劳动应该升值了!现代的农村缺乏技术、缺乏领军人物,这些都不是国家补助所能做到,这些需要我们广大的青年朋友去完成。目前,我们最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型是合作社、是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集体合作社更需要头脑灵活、懂得现代技术管理、运营销售的领军人才。地方只要有个领头羊,带领全村、全地区老百姓依靠科技致富,准确掌握市场变化动态,了解市场、顺应市场这样才不会被淘汰!而我们这些青年大学生现在往往都在抱怨城市机会少、压力大。如果我们都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走向农村,去农村发展前途,那样不仅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带去一股新鲜的源泉,对于施展我们的才华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现在我们都是大三的人了,大家都知道我们只有明年半学期的课程的,到了xx年的7月份我们就各奔前程了。我希望我们同学里有更多的人走向农村、服务农村,为我们的农民朋友做点事情…
这一年里,我的进步表现在各个方面,但这些都是xx年的历史了。xx年我们任然需要更加努力!在社会里竞争很激烈,在大学校园里竞争也很激烈!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人文素养、科技水平、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其中,我认为创新是最重要的,创新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不断学习、不断思考过程中得到的启发和智慧。依靠我们现在的能力,无法做到真正的创新,但是我们需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时时关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创新是我们屹立与社会中不到的力量,一个民族和国家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才能进步,同样作为个人通过创新可以实现自己的自我升华。希望xx年的我,是一个战斗不熄、精神不倒的斗士!我要以不怕牺牲的精神去完成我的梦想,向更高更强冲刺!争取攀登一个高峰又一个高峰!
这一年里,我写了很多东西,发表了的或者没有发表的,我有“笔”记录了自己成长的每一个脚印。写作和表达能力对于每一个大学生都很重要,拥有好口才同样达到异曲同工之妙,能清晰地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者想法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在这方面做得很差劲。有时候说话都说不清楚,深知其弊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能增强自己的表达能力,更好地向别人表达我的思想。与人交际是锻炼的好机会,在新的一年里,我希望自己的朋友们协助我克服、改进一下。同时,感谢我们的朋友们在这一年对我的关心和支持,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你们是我不断最求卓越的方向。
这一年里,我们都在成长、成熟。希望大家在新年里快乐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