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不太了解《折桂令》是什么,初次接触这个词,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究竟是有什么样的含义。
实际上,《折桂令》是曲牌名的一类,它是属于北曲双调。篇幅停留据《九宫大成谱》正格是六、四、四、四、四、四、七、七、四、四(十句),但是第五句之后可酌增四词句。或是单纯作为小令应用,或是在双调套曲中应用。
《折桂令》是北曲双调《新水令》封面中第一首上板的过曲,是此封面不可或缺的重要过曲。除了《折桂令》之外,这件夹克还有“驻马听”、“雁落”、“沽酒”、“搅筝”等多种曲牌。顺着这个曲子,有时和南曲仙吕进行双调的曲牌步娇、江儿水、园林良好、醉汉东风等构成了南北合套。折桂令”的文词停留应为六、四、四、四、四、四、七、七、四、四,十句十韵48个字,但多数传奇中的这只曲牌往往在第五句后增加两个四词句,形成了多达56个字的大中型曲牌。很多“折桂令”唱25-28小节,但北曲增加衬字是不受限制的,因此加上衬字的很多歌唱室必然会延长,比如“苏武还朝还朝”的折桂令加上42个衬字,唱35小节的“牡丹亭硬拷贝”中有39句台词衬字最少的是《永团圆·堂配》12个衬字;《义侠记·打虎》的折桂令也仅有13个衬字。折桂令是一支能适应各种各样行业的人物演唱、能表达各种各样感情情调的延展性极强的曲牌,各种各样行业都用它,如生行(含外、末)的《千忠戳·打车》、《绣襦记·打子》、《麒麟阁·打子》、《永团圆·堂配》、《党人碑·酒楼》等;武生的《宝剑记·夜奔》、《义侠记·打虎》等;旦行(含贴旦、武旦)的《渔家乐·羞父》、《南柯记·情尽》、《金雀记·醉圆》、《桃花扇·寄扇》、《白蛇传·盗草》等;小生的《白罗衫·井遇》、《西楼记·错梦》、《牡丹亭·硬拷》、《荆钗记·男祭》等;净行的有《恶梦》;丑行的有《儿孙福·宴会》、《玉簪记·佛会》等。虽然它的应用范畴这般之广,但它的节奏类型却仅有四四拍一类,难得的是它突破了北曲无“赠板”的惯例,在《荆钗记·男祭》里竟出现了带赠板(八四拍)的折桂令祭奠亡妻的王十朋用它唱出了爱与恨交织的激情,兹摘录几小节《男祭》与同它感情反差极大的《夜奔》相对比:“4/8|6-5-|561.165|3.235|6.53212|昭告灵魂4/4|012165|356|33232|生逼做叛国红巾做了3.32176|5456-|6-1-|2.3212|1听剖因依12321|61567|65616123212|1背主黄巢”而无独有偶,《玉簪记·佛会》里由丑领唱的折桂令又一次出现了赠板。因为,如上所述,音乐的节奏没有太大的改变,范畴不太宽,为什么有这般广泛的应用?虽然不排除意外因素的历史形成,但其本身的原因仍可能起主导作用。
折桂令文词以四字为主。王季思在《论语谱曲谱书》中说,折桂令原调长,可删改,篇幅广,除七词句二句外,是四、六句,与五、七言诗调完全不同,比较适合叙述性表现。先生说的这话,实际上与音乐的调子有关。为昆曲作曲最不宜于持续七词句或五词句,而以四词句作曲则伸缩余地大,继而加衬就变为了七词句,如《打虎》词:“何用你虚担怕恐,好叫俺羞涩囊空,按不住恶气冲冲,每句前三字都是衬字,加衬字就有利于表达不同的感情心态。”另外,四词句也有利于正确处理鼓点节奏,折桂令的四词句在很多传统式唱段中以这样的节奏为多:“6123|21760|6圣德汪洋365123|356543|5一领霓裳11653116535离笼狡兔殷勤寄语”这几种四词句节奏交叉应用,就表现出铿锵跌宕的力度。
如果把折桂令12句词按词义和句逗分成四大句,就是:“第一大句六、四、四,落宫(1)音;第二大句四、四、四,落征(5)音;第三大句七、七,落羽(6)音;第四大句四、四、四、四。落宫(1)音”除四个大句落音如上以外,其他八个小句落的是四个角(3)音和四个羽音。这样就很明显,“折桂令”是详明的宫调式,其骨干音就紧紧围绕着主和弦(1-3-5),(6)是其从属音,若把四大句比做古诗绝句“起、承、转、合”的分析法,第三大句落音(6)恰好在“转”的句子上。看来“折桂令”的音乐调性明朗、清晰,调式清楚明确,这就决定了它好听、好唱、好记,易于表达不同的音乐感情和音乐形象。“《折桂令》的主腔也很清楚,主腔的旋律也很有特点。「第一主腔56|6123212|1或61567|656123212|1或176|6123212|1;第二主型腔3653、5463或56543;第三主腔611765或65435”特别是第一主腔在北曲中不是唯一的,干净、笔直、舒适、节奏力强。元燕南芝奄的《唱论》中北曲双调的调子分析是《侠栖激荡》,这四个字不太易懂,但其大意是有意义的。至少那是谦和、委婉、寂寞、即使像“男祭”那样应用增板,也不会失去健康、高扬、美的素质。
曲牌格律
【双调·折桂令】曲谱(摘自:萧自熙《散曲格律》)
平平仄仄平平(个别首字作仄,宜慎用;多数在首字前增一仄作七词句仄平平豆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个别作仄平平平;个别用韵)
仄仄平平(二三两句少数用对仗)
仄仄平平(个别用韵)
平平平仄(极少数用韵;此曲调之减句体即十句体减去此句)
仄仄平平(如第五句减去,此句句首大多数加“仄平平豆”作七词句;四五两句极少数用对仗;四五六句近半数同时用对仗;五六两句个别用对仗)
仄仄仄(豆)平平去平(少数首字作平;少数第二字作平;大多数第三字作仄;极少数第六字作上;韵脚用平韵多于用上韵;个别作六词句仄仄平平仄平;其韵脚用平韵用上韵均可)
仄平平(豆)仄仄平平(个别首字作平;个别第二字或第三字作仄;个别作六词句仄平仄仄平平;与前六词句相呼应;七八两句多数用对仗)
仄仄平平(绝大多数作此)
仄仄平平(此为十二句体之增句;九十两句极少数用对仗)
仄仄平平(绝大多数作此,少数用韵)
仄仄平平(绝大多数作此;十一、十二两句个别用对仗)
(注:仄为应仄可平,平为应平可仄,加粗体为韵脚)
典范散曲
【元】张可久《折桂令·西陵送别》
【元】乔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元】阿鲁威《折桂令·怀古》
【元】贯云石《折桂令·送春》
【明】汤式《折桂令·西湖感旧》
【明】盛从周《折桂令·闺情》
【明】陈与郊《折桂令·硖山晚别》
【明】彭泽《折桂令·隐居》
【清】厉鹗《折桂令·述怀》
【清】许光治《折桂令·芭蕉绿上窗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