伛偻的近义词
伛偻的近义词
伛偻的近义词:佝偻
拼音:yǔlǚ
解释:[with one's back bent] 腰背弯曲子求行年五十有四,而病伛偻。 --《淮南子.精神训》
详细解释:
1.特指脊梁弯曲,驼背。
《旧唐书·吴兢传》:“ 兢 虽衰耗,犹希史职,而行步傴僂, 李林甫 以其年老不用。” 清 刘大櫆 《游黄山记》:“峰鋭而小,立石如老人傴僂之状。” 丰子恺 《缘缘堂随笔·东京某晚的事》:“忽然从横路里转出一个伛偻的老太婆来,她两手搬着一块大东西。”
2.恭敬貌。
汉 贾谊 《新书·官人》:“柔色傴僂,唯諛之行,唯言之听,以睚眦之间事君者,厮役也。”《后汉书·张酺传》:“公其傴僂,勿露所敕。” 李贤 注:“傴僂,言恭敬从命也。” 唐 韩愈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升阶傴僂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鲁迅 《三闲集·路》:“文艺家的眼光要超时代,所以到否虽不可知,也须先行拥篲清道,或者伛偻奉迎。”
3.俯身。
唐 施肩吾 《诮山中叟》诗:“天阴傴僂带嗽行,犹向巖前种松子。” 宋 欧阳修 《醉翁亭记》:“前者呼,后者应,傴僂提携,往来不絶者, 滁 人游也。” 清 袁枚 《新齐谐·僵尸贪财受累》:“ 王 趁其傴僂时,儘力推之。”
伛偻的意思
伛偻:1.特指脊梁弯曲,驼背。2.恭敬貌。3.俯身。[with one's back bent] 腰背弯曲子求行年五十有四,而病伛偻。——《淮南子.精神训》
伛偻的近义词
伛偻相关造句
1、我的父亲很高,但很瘦。他的背已有些伛偻,我不知道是他更瘦了还是老了。这是一个让人思考的问题,想得我揪心地疼。
2、有一女人,病魔缠身已十八年了,伛偻着,完全不能直立。
3、一张苍白消瘦的平静脸孔,朴素到寒酸的穿着,但微微伛偻着站在人群中,似乎比谁都要高大。
4、您用粗糙的大手为我描绘宏伟的蓝图,您用伛偻的双肩为我背起生活的磨难,您用博大无私的父爱陪伴我的成长,您用刚直的性格塑造我的坚强。感恩节至,祝愿父亲健康长寿,幸福无疆!
5、由于年龄比较大的原因,背部有点伛偻,身上穿着比较干净的白色枕套。
6、正在这时,只见一名妙龄女郎搀扶着一名伛偻老者走进客厅,王元坤亦步亦趋紧随其后。
7、这一切,她或是埋头伏案去做,或是卧床休养时伛偻着身子去做,没有任何报酬,完全是为我工作方便,对她自己毫无用处。
8、那些曾经伛偻的肩背,慢慢的挺直了脊梁。
9、他伛偻着并不是很高大的身躯,站在了聚光灯下。
10、这时,一个人从人群中探出个头,伛偻着身板向武车走来,社会青年为他让出了一条道路。
11、待到背脊不再伛偻,爆裂的伤口不再流血,望着八百九十级,江无涯义无反顾地迈步而上。
11、酷猫写作网(在线造句词典)-造句大全,上万词语的造句供您参考!
12、前有导骑一人,伛偻前来,式似曾相识,就近审视,确是同学友孔嵩,便把臂与语道:“汝莫非孔仲山么?”。
13、焦挺屏住了气,待他走过了,捻起朴刀伛偻着身躯,从大石背后蜇出来。
14、桥上坐着个黑衣老汉,伛偻着腰,半闭着眼睛,由于天太黑,看不清面目。
15、一声惨叫自穆乐口中发出,穆乐伛偻着身子,按住伤口,面色已经煞白。
16、故伊尹之兴上功也,长胫者使之蹋锸,强脊者使之负土,眇目者使之准绳,伛偻者使之涂地。
17、其实人生也如四季:天真浪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稳持重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蹒跚伛偻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但只要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
18、转眼之间,刚刚外形还是一个俊朗青年的獠牙,此刻已经变成一个身形伛偻的老人。
19、收回目光,江无涯看向黑衣人,后者亦是晃晃悠悠地站起身来,但腰脊却有些伛偻,脸色白得可怕,嘴角还有一丝血迹。
伛偻相关词语
质伛影曲:身体伛偻影子也就弯曲。比喻有因必有果。
曲偻:犹伛偻,驼背。
尪伛:1.亦作“尫伛”。2.佝偻。指树身弯曲。
指不胜偻:形容数量很多,扳着指头数也数不过来。偻:弯曲。同“指不胜屈”。
脊偻:脊背向前弯曲;驼背。
拊伛:抚养怜爱。
工偻:见“工娄”。
聚偻:古器物名。《庄子.达生》:“自为谋,则苟生有轩冕之尊,死得于腞楯之上,聚偻之中,则为之。”陆德明释文:“司马云:‘聚偻,器名也,今冢圹中注为之。’一云:聚偻,棺椁也。”一说,为柩车之饰。参阅清王念孙《读书杂志馀编上.庄子》。
痀偻承蜩:痀偻:曲背;承:粘;蜩:蝉。驼背老人粘蝉。比喻做事专心才能成功。
蝺偻:驼背。
俯伛:低头曲背。
俯偻:低头曲背。
偻俯:弯下身子,表示恭敬。
偻偻:弓身貌。形容恭顺。
偻句:《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初臧昭伯如晋,臧会窃其寶龟偻句,以卜为信与僭,僭吉。”杜预注:“偻句,龟所出地名。”后因以“偻句”称龟。唐刘禹锡《罢郡归洛阳寄友人》诗:“不见蜘蛛集,频为偻句欺。”明焦竑《焦氏笔乘续集.物名》:“偻句之地出龟,则名龟曰偻句。”一说古无地名曰“偻句”,偻句乃谓龟背之中高而两旁下。参见清朱彬《经传考证.春秋左氏传.昭公二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