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更高效,酷猫写作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定风波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 收录时间:2024-11-16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诗词赏析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注释

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英译

calming the waves

su shi

listen not to the rain beating against the trees.

why don't you slowly walk and chant at ease?

better than a saddle i like sandals and cane.

i'd fain,

in a straw cloak, spend my life in mist and rain.

drunken, i am sobered by the vernal wind shrill

and rather chill.

in front, i see the slanting sun atop the hill;

turning my head, i see the dreary beaten track.

let me go back!

impervious to rain or shine, i'll have my own will.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赏析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中心思想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评价

读罢全词,令人心情振奋,心境豁然,心灵净化。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读者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从心理学“白日梦”的角度看,此词实际是作者描绘的一个淡泊从容、旷达超脱的白日梦,在多个方面都非常符合白日梦的特征。

第一,心情符合白日梦之条件——郁闷不爽。

写此词前三年,即公元1079年,作者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后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宦海沉浮,经历坎坷,理想不竟,抱负未果,使作者几年来一直郁郁不得志,思想上陷入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之中,心情烦闷。

第二,意境符合白日梦之真谛——宁静自由。

作者对现实的官场险恶生活非常厌倦,渴望摆脱这种生活,退隐江湖,过一种淡泊宁静、无忧无患、无欲无求、轻松自由的生活,也即“归去”。

第三,结构具备白日梦之特征——自然完整。

入梦的引子是“饮酒”和“下雨”。酒的微醉让作者晕晕乎乎,这是白日梦形成的主要基础。烟雨的迷蒙让天气灰暗朦胧,创设了入梦的良好氛围。

入梦句是“莫听穿林打叶声”,梦境为“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里作者用“竹杖”“芒鞋”“蓑衣”“烟雨”等意象及雨中“吟啸”“徐行”等动作创设了一个极为美妙的白日梦梦境,活脱脱地勾勒出了一个隐居江湖过着从容淡泊生活的隐士形象,他虽无荣华富贵之享受,但亦无宦海浮沉之忧患,心情得以平静,心境得以安宁。

梦醒句为“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吹醒了醉酒,作者感到冷,一个激凌,头脑清醒了,梦结束了,作者又回到现实之中。这“冷”既是实写酒醒后身体感到冷,也是写梦醒后又想到自己的遭遇而产生的心冷。正在这时,远处山头温暖的夕阳让作者感到了些许暖意,也增添了他战胜逆境的信心。

过渡句为“回首向来萧瑟处”。虽然“相迎”的斜阳给作者带了一丝温暖,但一想到自己饱含萧瑟风雨的坎坷仕途路——“回首向来萧瑟处”,心中燃起的希望之火又熄灭了!

梦破后寻梦句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仕途的风雨就如同这自然界的风雨一样变幻无常,他所期盼的仕途阳光又会在多长的风雨之后?与其终日忍受这种提心吊胆之痛,还不如“归去”,退隐江湖,一切平静,无悲无喜,“无雨无晴”。

第四,情节显露白日梦之特色——亦真亦幻。

首先,序言中说“同行皆狼狈”,已证明雨之大,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却又描写诗人置身雨中,对雨听而不闻,从容高歌,潇洒徐行,全然没感到淋漓之苦的状态,这怎么可能是实写呢?接下来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也不太合常理。用竹杖芒鞋行泥泞之路,拖泥带水,怎比得上骑着高头大马急行如飞来得轻快?因此这“轻”恐怕不是写现实行路之轻,而应是无官一身轻。“一蓑烟雨任平生”也让人生疑。序言中已说“雨具先去”,怎会又出现了披蓑在雨中穿行?看来应是想象之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若按自然的逻辑也很难解释得通。雨过天晴,应该是“已无风雨正是晴”,怎会是“也无晴”?所以,这里的“晴”不会单纯指天晴。

由此可见,这些都是写作者心中想象之事而非眼前之景,全词就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归去”白日梦!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种宠辱不惊、胜败两忘、旷达潇洒的境界,是一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是一种回归自然,天人合一,宁静超然的大彻大悟。

《定风波》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三月七日,沙湖中途遇到下雨。

雨具先去,同行都狼狈,我只是不觉得,不久便晴,所以写这首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这一切无所谓,我依然一边洒脱地长啸,一边缓步徐行。

竹杖草鞋轻胜马,谁害怕?我漠视这些,一生任凭烟雨迷蒙,与我同行。

冷冷的春风吹醒,微冷,斜阳的山头却来迎接我。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没有风雨也无晴。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苏轼,宋人。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相关诗句

《定风波》[宋代]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题画梅 庚寅腊月,同天台陶九成访云》[宋代] 苏轼

欹帽垂鞭送客回。

小桥流水一枝梅。

醉后红绡都不记,□剩,幽香却解逐人来。

松畔扶间频置酒。

携手。

与君看到十分开。

少壮相从今雪鬓。

因甚。

流年清兴两相催。

云栖子见示管夫人雪梅,与今日情景适合,因题一调定风波云。

瓒记。

《定风波》[宋代] 苏轼

待得明年重把酒。

携手。

那知无雨又无风。

《定风波》[宋代] 苏轼

癸户云封运卦爻卦。

剔开灵穷虎龙交。

卯上行来真见酉,昆高。

金翁轮线钓琼鳌。

道德清通明法海,万光澄现九天高。

造化自然神运转,难包。

古今达者列仙曹。

《定风波》[宋代] 苏轼

临醮诸公戒行清。

动天感应福非轻。

壬润琼田农尽喜,秋成。

*田珠长豆苗生。

要报天恩崇道德,随缘知足莫相争。

旦望焚香餐素膳,无憎。

《鹧鸪天 留赠元遗山 附见遗山乐府定风波词序》[宋代] 苏轼

邂逅梁园对榻眠。

旧游回首一凄然。

当时好客谁为最,李赵风流两谪仙。

居接栋,稼邻田。

与君诗酒度残年。

飘零南北如相避,开岁还分陇上

《定风波 玉虚宗师十月二十八日诞,丁卯?》[宋代] 苏轼

阁成后,拜镇南王赐衣之宠,喜而作歌漆点方瞳雪覆眉。

鹤巢殿角与云齐。

笑挈蓬莱三百丈。

更向。

白云层外着丹梯。

步障诸峰霜似锦。

借问。

高寒那与世人知。

杨子贤王新有教。

淡染。

高丽绫子制荷衣。

《定风波》[宋代] 苏轼

子瞻书困点新茶。

作者千古名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出自《长歌行的》[宋代] 苏轼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出自《步出夏门行·冬十月》[宋代] 苏轼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出自《商君书·画策》[宋代] 苏轼

东风恶,欢情薄。

出自《钗头凤·红酥手》[宋代] 苏轼

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

出自《鹤冲天·清明天气》[宋代] 苏轼

达人撒手悬崖,俗子沉身苦海。

出自《小窗幽记·集峭篇》[宋代] 苏轼

人主使其民信此如日月,则无敌矣。

出自《商君书·弱民》[宋代] 苏轼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出自《乙卯重五诗》[宋代] 苏轼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出自《赠项斯》[宋代] 苏轼

吟尽长江一江月,更无人似谢将军。

出自《松江晚泊》[宋代] 苏轼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