氐羌
27
氐羌拼音:dī qiāng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氐族与羌族的并称。都居住在今西北一带。
氐羌分词解释氐羌相似词语
![氐羌](https://www.koomao.com/d/file/2021/09/1293202040d64e920fe544e4c24e8884.jpg)
氐羌相关词语意思
西羌的意思:西汉时对羌人的泛称。亦指东汉羌人内徙定居在金城﹑陇西﹑汉阳等郡的一支。
婼羌的意思: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若羌县境。
颉羌的意思:古时泛指少数民族首领。
角氐的意思:同“角抵”。
巴氐的意思:氐人的一支。东汉末,自巴西(治今四川阆中县)﹑宕渠(治今四川渠县东北)郡北徙于汉中杨车板,号为杨车巴。魏武帝时,首领李虎率族众500余户附魏,受封将军,并将族众尽迁略阳北(今甘肃秦安县东南),遂号为巴氐。西晋元康(公元291-299年)年间,关西连年饥馑,族人又大量流入四川。首领李特乘机拥兵割据,于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建立成汉政权,为十六国之一。后渐与当地汉族融合。
护羌的意思:“护羌校尉”的简称。西汉始置﹐职掌西羌事务。东汉沿置﹐晋惠帝时改称凉州刺史。
氐首的意思:俯首。
氐酋的意思:氐族的首领。
氐贱的意思:低廉。
氐惆的意思:昏乱不安;郁闷不舒畅。
氐宿的意思: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三宿。有星四颗。也称天根。
氐人的意思:氐族人。
渴羌的意思:1.亦作“渴羗”。2.晋王嘉《拾遗记.晋时事》:“有一羌人,姓姚名馥……好啜浊糟,常言渴于醇酒。群辈常弄狎之,呼为‘渴羌’。”后因以称嗜酒的人。3.用以称嗜茶的人。
回氐的意思:墨神。
氐羌相关词语拼音
- 回氐拼音:huí dī
- 青堂羌拼音:qīng táng qiāng
- 氐人拼音:dī rén
- 氐人国拼音:dī rén guó
- 氐土貉拼音:dī tǔ hé
- 氐宿拼音:dī sù
- 氐州第一拼音:dī zhōu dì yī
- 氐惆拼音:dī chóu
- 氐贱拼音:dī jiàn
- 氐酋拼音:dī qiú
- 氐首拼音:dī shǒu
- 巴氐拼音:bā dī
- 角氐拼音:jiǎo dī
- 渴羌拼音:kě qiāng
- 护羌拼音:hù qiāng
- 广汉羌拼音:guǎng hàn qiāng
- 颉羌拼音:jié qiāng
- 白马氐拼音:bái mǎ dī
- 盘头氐拼音:pán tóu dī
- 婼羌拼音:chuò qiāng
- 西羌拼音:xī qiāng
- 本氐拼音:běn dǐ
- 党项羌拼音:dǎng xiàng qiāng
- 党羌拼音:dǎng qiāng
- 胡羌拼音:hú qiāng
氐羌词语解释
一带:
1.一条带子。常用以形容东西或景物象一条带子。
2.泛指某一地区或其附近。
3.表数量。用于象带子样的物件。
4.表数量。用于景物或景色。
5.表数量。用于成排的门或建筑物等。
西北:
一般指陕西、甘肃、青海三省和宁夏、新疆两自治区。
少数民族:
指多民族国家内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也有指外来移民的。在中国,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珞巴、基诺等55个少数民族,人口约9132万(1990年),占全国总人口8%。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格局。多有本民族语言文字,部分通用汉语文。宗教和自然崇拜有广泛深刻的影响。社会发展较汉族缓慢,经济比较落后,且发展不平衡。多从事农牧、渔猎生产。解放后,通过民主改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平等。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一起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羌族:
分布于四川的少数民族。约19.8万人(1990年)。用羌语。无文字,长期通用汉文。崇奉屋顶白石为天神。喜吹羌笛,自娱自乐。流行“跳盔甲”传统祭礼舞。传统节日有羌年等。主要从事农业,兼事畜牧,擅长掘井和石砌建筑技术。
氐羌相关成语
- 羌无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