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
【注释】: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韦应物 古诗》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韦应物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即使白天登楼引领遥望,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递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故园的眇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一、二两句,上句以设问起,下句出以慨叹,言外自含无限低徊怅惘之情。“方”字透出归思正殷,为三、四高斋《闻雁》韦应物 古诗作势。
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难以为怀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韦应物 古诗”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给读者自己去涵咏玩索。“归思后乃说《闻雁》韦应物 古诗,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沈德潜《高诗别裁》)
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韦应物 古诗”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
沈德潜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说诗晬语》)。古澹,确是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从这首《《闻雁》韦应物 古诗》可以看出,他是在保持绝句“意当含蓄,语务舂容”的特点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古诗的句格、语言与表现手法,以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诗句之间,避免过大的跳跃,语言也力求朴质自然而避免雕琢刻削,一、二两句还杂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这种风格,与白居易一派以浅易的语言抒写日常生活情趣(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判然属于两途。
(刘学锴)
《闻雁》韦应物 翻译、赏析和诗意
所以园高于什么地方,归思方悠久。
淮南秋雨夜,高斋听说雁来。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韦应物,唐人。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文昌右相韦待价曾孙,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相关诗句
《闻雁》[唐代] 韦应物
千里寒云卷朔风,当轩月午雁书空。
烦君为报江南客,憔悴辽东更向东。
《闻雁》[唐代] 韦应物
千里寒云卷朔风,当轩月午雁书空。
烦君为报江南客,憔悴辽东更向东。
《闻雁》[唐代] 韦应物
何处惊飞起,雝雝过草堂。
早是愁无寐,忽闻意转伤。
良人沙塞外,羁妾守空房。
欲寄回文信,谁能付汝将。
《二月闻雁三首》[唐代] 韦应物
孤鸿几日过长安,拖得春旗露未干。
应说边庭花信早,征衣初拟褪春寒。
《二月闻雁三首》[唐代] 韦应物
数声嘹唳渡榆关,尽罢虚弦落照间。
却讶征鸿偏有胆,又随春信到天山。
《二月闻雁三首》[唐代] 韦应物
九月边庭无雁来,关门不逐雁门开。
春来塞上希矰,花信风前一一
《九江闻雁》[唐代] 韦应物
烟波渺渺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
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雁九江秋。
《闻雁》[唐代] 韦应物
此夕初闻雁,居然知异乡。
惊心万里月,回首一年霜。
未敢同胡越,非因谋稻粱。
天涯沦落者,半夜起彷徨。
作者千古名句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出自《苏幕遮·怀旧》[唐代] 韦应物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出自《碧城三首》[唐代] 韦应物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出自《登幽州台歌》[唐代] 韦应物
物之相胜,或以筋力,或以气势,或以巧便。
出自《论衡·卷三·物势篇》[唐代] 韦应物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出自《老将行》[唐代] 韦应物
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
出自《尚书·周书·秦誓》[唐代] 韦应物
怕歌愁舞懒逢迎。妆晚托春酲。
出自《朝中措·代谭德称作》[唐代] 韦应物
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出自《杂诗三首 / 杂咏三首》[唐代] 韦应物
鸟飞千白点,日没半红轮。
出自《彭蠡湖晚归》[唐代] 韦应物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出自《西游记·第八十一回》[唐代] 韦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