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
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为“《听弹琴》刘长卿 古诗”。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毕竟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周啸天)
《听弹琴》刘长卿 翻译、赏析和诗意
冷冷七丝上,静静地听着风吹入松林的凄清的声音。
古调虽然爱自己,但现在的人们大多已经不再弹唱了。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刘长卿,唐人。
刘长卿(约726—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生卒年未确论,各名家说法相差甚远,争议十分激烈,一般认为生于公元709-725年间,逝于786-790年年间。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骚坛秘语》有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刘长卿的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选中国全日制学校教材。
相关诗句
《杨高士听弹琴》[唐代] 刘长卿
我来请雨谒龙公,日脚已敛云冲融。
解衣盘礴暂小憩,清谈对此两相翁。
霏霏锯屑引意静,爇鼎忽闻弹丝桐。
少年水师貌颇古,十指捲袖如剥葱。
初为宫声变羽调,雅澹更觉神雍容。
是时昼晷屋角转,汹涌万木鸣西风。
吹蝉得志竞清啸,恍异人境如天宫。
兹山颇疑洞府外,地有奇石皆玲珑。
是何美韵惬振玉,意欲直造无何中。
尘埃自叹百僚底,谁谓一日欣遭逢。
更须霖雨起焦旱,兹游可记传无穷。
《从萧叔子听弹琴,赋得三峡流泉歌》[唐代] 刘长卿
妾家本住巫山云,巫山流泉常自闻。
玉琴弹出转寥夐,直是当时梦里听。
三峡迢迢几千里,一时流入幽闺里。
巨石崩崖指下生,飞泉走浪弦中起。
初疑愤怒含雷风,又似呜咽流不通。
回湍曲濑势将尽,时复滴沥平沙中。
忆昔阮公为此曲,能令仲容听不足。
一弹既罢复一弹,愿作流泉镇相续。
《听弹琴》[唐代]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七弦 一作:七丝)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作者千古名句
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
出自《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唐代] 刘长卿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出自《别薛华》[唐代] 刘长卿
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出自《进学解》[唐代] 刘长卿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
出自《吕氏春秋·纪·季春纪》[唐代] 刘长卿
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
出自《千秋岁·咏夏景》[唐代] 刘长卿
君心治,则照见下非。
出自《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唐代] 刘长卿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出自《初秋》[唐代] 刘长卿
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
出自《疏帘淡月·寓桂枝香秋思》[唐代] 刘长卿
将弱兵颓,其势自萎。
出自《三十六计·败战计·美人计》[唐代] 刘长卿
百结愁肠郁不开,此生惆怅异乡来。
出自《九日感赋的》[唐代] 刘长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