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
《登楼寄王卿》韦应物 古诗鉴赏
王卿是作者的好友,以前常一同攀林登山,赋诗抒怀,后来南北一方,作者对他非常挂念。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日,诗人独自攀山登楼,目睹四野一片荒凉景象,感慨万千,不由想起以往与王卿一同登高望远的情景,于是下了这首七绝。
首二句写寄诗之情。“踏阁攀林恨不同”,“踏阁”,即登上楼阁;“攀林”,即攀林登山。楼阁在山上,应是先登山后登楼阁,由于声调关系,这里颠倒来用。
秋日出游,本多感慨,现在又是独自登临,无好友在一起相与谈论,心情更觉怅惘,故而有“恨不同”的叹恨。“恨不同”,就是不能与好友王卿同游之恨。
“楚云沧海思无穷”,“楚云”,指南方,“沧海”,指北方。当时作者宦游江南,时值兵乱之后,与好友南北一方,关山阻隔,路遥途远,相思相望,颇感伤怀。“思无穷”三字,表现出了作者无限伤时和思友之情。
后两句目中所见的凄凉景象。“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秋山之下,只余稀落的几家人在捣洗衣服,人民已四处流亡,州中已空无人烟;寒雨之中,一郡但见荆棘丛生,不见稷黍。这两句表现出了兵乱后整个州郡民生凋敝、田园荒芜的凄凉景象。
诗人乃一州的长官,身负养民、保民、安民之责,目睹这种凄凉景象,内心十分痛苦。他在《京师叛乱寄诸弟》诗中说:“忧来上北楼”,在《寄李儋元锡》诗中说:“邑有流亡愧俸钱”,都流露了这一思想。
在唐人诗中,登览诗在写法上一般多先写登览所见之景,然后抒情。这首诗恰恰相反,它是先抒情,后写登览所见之景。以景作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自有其高妙之处。
韦应物写过许多山水诗,诗中常有民生疾苦的反映,这是与孟浩然、王维等人的山水诗不同之处。在他的山水诗中,山水田园不尽是恬静而安谧,而是不时可见劳动人民的辛酸。从这首诗以及《广德中洛阳作》、《始至郡》等诗中均不难看出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白居易《与元九书》说韦应物的诗“才丽之外,颇近兴讽”,正是就这类作品而言的。
《登楼寄王卿》韦应物 翻译、赏析和诗意
踏合攀林恨不相同,楚说大海想无穷。
几家捣衣石杵秋山下,一个郡丛林寒雨中。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韦应物,唐人。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文昌右相韦待价曾孙,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作者千古名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出自《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代] 韦应物
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
出自《国语·越语·越兴师伐吴而弗与战》[唐代] 韦应物
知恩不报,非为人也。
出自《水浒传·第二十回》[唐代] 韦应物
贫士之交贵人也,傲骨当存。
出自《小窗幽记·集法篇》[唐代] 韦应物
俯瞰黄河小,高悬白雪清。
出自《咏贺兰山的》[唐代] 韦应物
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出自《了凡四训·立命之学》[唐代] 韦应物
人处疾则贵医,有祸则畏鬼。
出自《韩非子·解老》[唐代] 韦应物
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
出自《汉书·传·叙传上》[唐代] 韦应物
人生一世,但当畏敬于人
出自《后汉书·列传·郑范陈贾张列传》[唐代] 韦应物
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出自《》[唐代] 韦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