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寄郑起侍郎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诗词赏析
《寒食寄郑起侍郎》杨徽之 古诗注释
①寒食:寒食节。每年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禁火,吃冷食,谓之寒食。郑起:宇孟隆,后周时曾任右拾遗、直史馆,迁殿中侍御史。入宋,963年(乾德元年)外贬后,未再入任而卒。“侍郎”可能是“侍御”之误。
②清明时节:寒食节后两日为清明节,故寒食、清明常并举。郊原:郊外原野。古代风俗,寒食、清明要踏青扫墓,出郊春游。
③柳映门:宋代清明寒食节时有插柳于门上的习俗,《东京梦华录》卷七、《梦粱录》卷二均有记载。
④迥:远。断魂:这里是形容哀伤至极。
⑤故山:故乡。
《寒食寄郑起侍郎》杨徽之 古诗赏析
此诗作于北宋乾德(963—968)初至太平兴国(976—984)初,杨徽之贬为外官之时。向故人郑起倾诉“别离心绪”是全诗的主旨。
杨徽之与郑起二人均负诗名,同为五代后周的宰相范质所赏识,擢任台省之职。宋太祖代周称帝之初,二人又被贬为外官。相同的爱好,相近的性格,一段相似的政治遭遇,使二人虽分处二地,仍书信往来,互诉衷曲。
首句“清明”后缀以“时节”二字,即将寒食包括在内。在此时节“出郊原”春游,是宋时风俗,如邵雍《春游》诗即有句云:“人间佳节唯寒食。”
第二句“山城”点明诗人出游的地点。“寂寂”,用叠词渲染周围的环境气氛。柳则是带季节气候特征的植物,不但唐人韩诩有“寒食东风御柳斜”名句传世,而且宋人每逢寒食,即以杨柳等物饰于轿顶之上,四垂遮蔽。每户且以“面造枣(饣固)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根”(《东京梦华录》卷七)。因此,“柳映门”是寒食特有之景。
颔联二句二景:一远一近,一朦胧一清晰,如画家构图,色调和谐,笔触错落有致。同是写寒食清明,柳永《木兰花慢》词:“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湘桃绣野,芳景如屏。”而在杨徽之笔下,则是“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如此色调淡雅、风物凄清之景,与前“寂寂山城”相呼应,与都城寒食时繁华热闹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愁思。
颈联即景抒情。“天寒”,点出寒食节乍暖还寒的气侯特点。“酒薄”,暗示山城的荒僻。自唐至宋,均有寒食扫墓之俗。此时此景,登高见之,倍生思家之念。诗中“易断魂”,由“地迥”和“回首故山千里外”而来;而“难成醉”也与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两句与范仲淹《御街行》词“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说宋太宗很欣赏杨徽之的诗,特地挑出十联写于屏风,其中就有这一联。
尾联之妙,在以问句作结。诗人本有一腔“别离心绪”,喷涌欲出,这里以“向谁言”出之,于“露筋骨”之中,仍为唱叹之音,与全诗的基调和谐一致。
作者于西昆体盛行之时,能不雕金镂玉,不堆砌典故。额联平仄稍作变化,颈联虽对得很工,然而略有“流水对”之意,仍有自然流转之美。全诗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都显得自然而清新。宋代僧人文莹曾评价说:“杨公必以天池皓露涤笔于冰瓯雪碗中,则方与公诗神骨相副。”(《古今诗话》引)
《寒食寄郑起侍郎》杨徽之 翻译、赏析和诗意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静山城柳掩映门。
水隔着淡淡的烟雾修竹寺,经过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势楼高容易被灵魂。
回首故乡千里之外,分离心绪向谁说?* 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ai),仅供参考
作者介绍
杨徽之,唐人。
作者千古名句
槐叶初匀日气凉,葱葱鼠耳翠成双。
出自《夏日田园杂兴》[宋代] 杨徽之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出自《增广贤文·上集》[宋代] 杨徽之
主闇于上,臣诈于下,灭亡无日
出自《荀子·君道》[宋代] 杨徽之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出自《月夜 / 夜月》[宋代] 杨徽之
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
出自《凉州词》[宋代] 杨徽之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出自《》[宋代] 杨徽之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出自《扬子江》[宋代] 杨徽之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出自《咏雪 / 咏雪联句》[宋代] 杨徽之
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济乎!
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宋代] 杨徽之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八》[宋代] 杨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