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更高效,酷猫写作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古诗文

咏瀑布

作者:冯云山 朝代:清代 收录时间:2023-07-27 21:49:06

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

咏瀑布

诗词赏析

《咏瀑布》冯云山 古诗赏析

此诗由唐宣宗李忱与香严闲禅师的联句点化而来。李忱即帝位之前,因武宗嫉之,曾遁迹为僧。一日与禅师在庐山观瀑,禅师有意试探李忱心志,提出共作连句而先咏二句曰:“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忱应声续作二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无意之间披露出自己不甘寂寞、思有作为的心怀,后来果践位做了皇帝。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借这组联句,仅改数字,而境界大不相同。首句“穿天透地”象征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意志,气魄宏大,远胜原句。次句改“到底”二字,表明坚持不懈的决心。这两句还显示出瀑布的动势和高度:瀑布从高高的悬崖上凌空倾泻而下,穿透了天空和地面,化作了一泓深潭,一道溪涧,它作出这一壮举该要冒多大风险,要付出多少辛劳啊!然而,为了奔赴目的地,它却勇往直前,奋不顾身,不辞辛劳。瀑布跌落潭底后,从底处抬头仰望,只见一道宽大的银练垂落而下,迸珠溅玉,这时,方才更加觉察到它的落差是那样惊人,他的出处是那样高峻。末两句诗,则进一层表现出瀑布非凡的气魄和志向。瀑布的水漫出深潭,注入潭边的溪涧,化作了淙淙流淌的溪水,然而,这山中溪涧哪里能长期挽留住它哩,纵经千回百折,它也要流进大江长河,汇入浩瀚的大海。“归”字改作“须”字,隐喻太平军须农民群众的“大海”成就伟业,比“归”字更有深意。作为一位站在历史潮头、代表着当时中国农民阶级先进思想的革命家,他深信历史终将肯定自己的行动是“出处高”的,是正义的。平庸安逸的生活岂能束缚他前进的脚步,他终要率领父老弟兄们揭竿而起,冲出山乡僻壤,汇合成农民起义的大军,像汹涌的大海的怒涛,翻天覆地,摧毁腐朽的满清封建王朝!这首诗,文辞流畅,语意双关,明则句句写瀑布,实则处处写自己,充分显示出这位农民领袖高尚的情操、坚定的信念和雄伟的抱负,气势豪放,格调高昂,在历代《咏瀑布》冯云山 古诗诗中,实属立意高、新、深的上乘之作,即与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两首托物咏志的诗《题菊花》、《菊花》相比,也毫不逊色。

《咏瀑布》冯云山 翻译、赏析和诗意

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才知道从高处。

溪涧怎么能留得住,最后需要大海作波涛。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相关诗句

《咏瀑布》[清代] 冯云山

飞落寒泉一派高,初闻响似浙江潮。

松阴无雨云长润,石窦虽晴雪未消。

素练几时悬绝壁,白虹千尺跨层霄。

丹山自是神仙府,弱水流来故不遥。

作者千古名句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出自《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清代] 冯云山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出自《题君山》[清代] 冯云山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出自《》[清代] 冯云山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出自《赠邻女 / 寄李亿员外》[清代] 冯云山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出自《滕王阁序》[清代] 冯云山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出自《夕阳楼》[清代] 冯云山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出自《蝶恋花·春暮的》[清代] 冯云山

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出自《风入松·寄柯敬仲》[清代] 冯云山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出自《秋登万山寄张五 / 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清代] 冯云山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出自《观猎》[清代] 冯云山

咏瀑布

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冯云山其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