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
笛声像裂石穿云一样高亢,笛子横吹,音调就更雅正了。就像下了霜的天气里的大漠,连鹧鹕也想要飞舞了。凤凰台上黑云遮盖,梅花竟被惊动,化为黄昏的雪花。人声都没了,笛子的声音把江楼上的月亮都吹落了。
注释
⑴裂石穿云:形容笛声高亢。
⑵玉管:笛的美称。
⑶横:横吹。
⑷清更洁:形容格调清雅纯正。
⑸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西南角,六朝宋时所建。相传建前该处有凤凰飞集,故称。
《驻马听·吹》白朴 鉴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随着演奏或歌唱的进行,它也随之消失在茫茫太空。古人为了表达把优美动人的音乐“留住”的意愿,就有了“余音绕梁”的神话故事:《列子·汤问》中说“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然而白朴的《《驻马听·吹》白朴 》这首小令却为读者“录”下了一段历数百年而不息的笛曲,使人们至今依然能够感受到这支笛曲的荡气回肠、悠扬嘹亮的旋律。
“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曲牌。这首小令起句别致,先以比喻描绘其声,再言其声缘于何物,作品基调奇特、浓烈。以“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比喻乐声的意境及其使闻者动情的魅力。“一声吹落江楼月”,以夸张手法引出想象的世界,曲终而意韵不绝。“梅花惊作黄昏雪”,满树梅花竟然闻笛声而惊落,飘飘洒洒如黄昏时的雪花。笛声使梅花有了人的情感,形象地显现了乐声的艺术魅力。
这首小令,通过对笛声的描绘表现了吹笛人的高超演技。作者运用通感的手法,借助想象和比喻,立体地再现了悠扬清雅的笛曲。这笛声可听——“裂石穿云”“清更洁”;这笛声可见——从苍凉、悠远、凄清的笛声中,读者似乎看到了“霜天”的凄清,“沙漠”的旷远,“鹧鸪”的低回翻飞;这笛声可感——笛声具有“感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使得因为美妙的笛曲遏止的行云把凤凰台都遮住,满树梅花感动得纷纷飘落,化作黄昏的片片飞雪,感到“暗香浮动”送来的阵阵幽香。全曲虽然很短,但却包蕴十分丰富,层次分明而衔接浑成。一、二句写笛声响起,突兀而起,将“裂石穿云”这一异常鲜明而突出的形象比喻突如其来地布陈于读者的面前,“苦调凄金石”的音响效果和“石破天惊逗秋雨”的形象效果充分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高度集中于这支响彻云霄的笛曲上;中间四句写笛曲吹奏,作者用了“霜天”、“沙漠”、“鹧鸪”、“暮云”、“梅花”等视觉形象,让读者通过联想感受笛曲的苍凉、旷远、凄清的意境以及摄魂夺魄的艺术魅力;以凤凰台上箫史、弄玉的历史典故暗示吹奏者具有仙人一般非同凡响的高超技艺;结尾两句写曲终,以极度夸张的“落月”效果收束全篇。在万籁俱寂之中,悠悠笛曲竟将挂在楼头的江月悄悄吹落。月落无声,映衬出笛声的魅力无穷,仿佛世界万物都深深地沉浸于乐声的感动之中。神思绵缈,意境悠远,余音绕梁,完成了对笛声艺术魅力的刻画和渲染。作者在短短的八句中,写出了三个阶段笛声的变化特点:起处的突兀,中间的丰富,结尾的余韵;更以丰富的联想,贴切的比喻,生动的夸张,自然巧妙、毫无斧凿之痕的用典写出了自己对笛曲的独特感受。
《驻马听》白朴 翻译、赏析和诗意
裂石穿云,玉管应该横清理更干净。
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想偏斜。
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
人安静的,一声吹落江楼月。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白朴,元人。
相关诗句
《驻马听》[元代] 白朴
雕鞍成谩驻。
望断也不归,院深天暮。
倚遍旧日,曾共凭肩门户。
踏青何处所,想醉拍、春衫歌舞。
征旆举。
一步红尘,一步回顾。
行行愁独语。
想媚容、今宵怨郎不住。
来为相思苦。
又空将愁去。
人生无定据。
叹後会、不知何处。
愁万缕。
仗东风、和泪吹与。
《驻马听》[元代] 白朴
人都道四者难并。
也由在人心。
烦恼欢喜元无定。
奸峭底自能称停。
你待前面怎那,且随任咱分。
自家有后自未奔。
枉劳人方寸。
眼前推辞怎。
那知他人也心闷。
《驻马听·舞》[元代] 白朴
凤髻蟠空,袅娜腰肢温更柔。
轻移莲步,汉宫飞燕旧风流。
谩催鼍鼓品梁州,鹧鸪飞起春罗袖。
锦缠头,刘郎错认风前柳。
作者千古名句
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
出自《满江红·喜遇重阳》[元代] 白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出自《燕歌行并序》[元代] 白朴
一味学吃亏,是处事良方。
出自《围炉夜话·第五四则》[元代] 白朴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出自《春晓》[元代] 白朴
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出自《》[元代] 白朴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出自《宫词》[元代] 白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出自《晚晴》[元代] 白朴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出自《秋风辞》[元代] 白朴
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
出自《文心雕龙·神思》[元代] 白朴
笔落惊风雨,书成泣鬼神。
出自《醒世恒言·卷二十一》[元代] 白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