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更高效,酷猫写作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古诗文

瀑布联句

作者:李忱 朝代:唐代 收录时间:2023-07-30 16:56:09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身高。

——黄檗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李忱

瀑布联句

诗词赏析

《瀑布联句》李忱 古诗注释

①出身:此指出处。瀑布由山岩高处泻落,出身自然极高。

②作波涛:谓掀起波涛。此处当有一个渐进过程:瀑布注成溪流,溪流汇成江河,江河入海,掀起波涛。

《瀑布联句》李忱 古诗创作背景

唐宣宗曾经遁迹山林为僧。有一次与香严闲禅师同行。禅师说他吟诵瀑布得到一联诗,但后面的接不上了。宣宗愿意续成。于是禅师说出前两句,宣宗续出后两句,合成了一首气势磅礴、富于激情的千古名诗。

《瀑布联句》李忱 古诗赏析

此诗的作者是一位皇帝和一位僧侣。据《庚溪诗话》,“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一日游方,遇黄檗禅师(按:据《佛祖统纪》应为香严闲禅师。因宣宗上庐山时黄檗在海昌,不可能联句)同行,因观瀑布。黄檗曰:‘我咏此得一联,而下韵不接。’宣宗曰:‘当为续成之。’(以下联句从略)其后宣宗竟践位,志先见于此诗矣。”可见,禅师作前两句,有暗射宣宗当时处境用意;宣宗续后两句,则寄寓不甘落寞、思有作为的情怀。这样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富有激情,读来使人激奋,受到鼓舞,故也竟能为农民革命领袖冯云山所喜爱。艺术形象往往大于作者思想,这也是一个显例。

此诗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观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可与《孟子》中一段名言共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艰难能锤炼伟大的人格。此句似乎隐含这样的哲理。

近看巨大的瀑布,砯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出处高”则取势远,暗逗后文“终归大海”之意。

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当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然而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由于第三句的回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从“留”、“归”等字可以体味结尾两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联想到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情壮怀。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

《瀑布联句》李忱 翻译、赏析和诗意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才知道出身高。

--黄檗

溪涧怎么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李忱* 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ai),仅供参考

作者介绍

李忱,唐人。

作者千古名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自《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代] 李忱

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出自《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唐代] 李忱

恶之者众则危。

出自《荀子·正论》[唐代] 李忱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出自《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唐代] 李忱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出自《上李邕》[唐代] 李忱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出自《子衿的》[唐代] 李忱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出自《》[唐代] 李忱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出自《送僧归日本》[唐代] 李忱

图匮于丰,防俭于逸

出自《晋书·列传·第二十五章》[唐代] 李忱

精明当事之祸机,却恨一生了了。

出自《小窗幽记·集醒篇》[唐代] 李忱

瀑布联句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身高。——黄檗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