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更高效,酷猫写作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古诗文

牧童/令牧童答钟弱翁

作者:吕岩 朝代:唐代 收录时间:2023-08-03 16:28:02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令牧童答钟弱翁

诗词赏析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注释

⑴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⑵铺:铺开。

⑶横野:辽阔的原野。

⑷弄:逗弄,玩弄。

⑸饱饭:吃饱了饭。

⑹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⑺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牧童/令牧童答钟弱翁》吕岩 古诗赏析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牧童/令牧童答钟弱翁》吕岩 古诗创作背景

钟傅原本是一个书生,因李宪推荐做了兰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顺,多次被降职。钟傅在镇守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的时候,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钟傅不信。牧童应道人之请,即兴作下此诗。

《牧童/令牧童答钟弱翁》吕岩 翻译、赏析和诗意

在绿草如茵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悠闲地放着牛,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

归来饱饭黄昏后,连蓑衣都没脱,就悠然自得地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高空的明月。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吕岩,唐人。

作者千古名句

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

出自《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唐代] 吕岩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

出自《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唐代] 吕岩

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出自《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唐代] 吕岩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出自《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唐代] 吕岩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出自《寻雍尊师隐居》[唐代] 吕岩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出自《八声甘州·寄参寥子》[唐代] 吕岩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出自《雁门太守行》[唐代] 吕岩

富而不骄,贵而不舒。

出自《史记·五帝本纪》[唐代] 吕岩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出自《春怨》[唐代] 吕岩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出自《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唐代] 吕岩

牧童/令牧童答钟弱翁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