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社会管理创新调研报告
市委宣传部等同志承担的十二五发展省市协作研究专项计划社会管理创新研究,对社会管理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市把社会管理创新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建立社会管理创新机制,开展领导大接访、部门大下访、矛盾大调处三大活动,千村万户大走访活动,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双排查,举行信访维稳联席会议等;二是落实社会管理创新措施,市县乡村定期开展排查梳理活动,组织开展积案清理专项行动,全面推行领导包案制度,做到案结事了人和三是搭建社会管理创新载体,加强乡镇(街道)政法综治中心建设,深入开展五星级村(社区)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城中村综合整治,强化村(社区)两室一办建设,全面落实治安中心户长制度,织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网络;通过上述社会管理创新,促进了全市社会稳定,近几年全国、全省两会期间,实现了进京集访、进京非访、进京重复访三个零登记,治安形势明显好转,刑事犯罪率有效降低,公众安全感提高。
市社会管理创新虽然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与群众的期望和发展的形势相比,还是存在一些不足问题,主要是三方面问题:一是社会管理创新理念落后。少数干部思想认识滞后,认为管理就是官管民,把人民群众看成是管理的对象,忽视了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仍较普遍,少数部门单位制订出台措施,重点考虑如何有利于管控,而较少考虑如何提高服务效能、维护群众权益,为民作主、替民作主多于让民作主,由此出现与社会管理创新要求不符的强制型管理、高压型管理。二是社会管理创新机制僵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对工作就业、子女就学、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业园区、城中村、拆迁安置区规模不断增大,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网络虚拟社会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但社会管理创新机制没有建立,基层基础管理薄弱,出现许多管不住、管不到、管不了、管不好的现象。三是社会管理创新手段陈旧。面对日益变化发展的经济社会形势,少数干部不懂信息技术,不知科学管理,不善做群众工作,不会处置矛盾,满足于用老经验、老办法应付问题,遇事想当然,导致问题越来越多,矛盾越积越大。
社会管理创新要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树立正确的社会管理创新理念。促进社会管理创新,要树立正确的理念,用正确的理念引领、指导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人本管理,使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切实感受社会公平有序、自身权益得到保障、心情自由舒畅,自觉去维护社会的稳定。要破除官管民陈旧观念,确保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单纯把人民群众看成是管理的对象,做到管理与服务并重,制订出台措施,不是只考虑如何有利于管控,而是着重考虑如何提高服务效能、维护群众权益、多让民作主,少出现为民作主、替民作主、强制型管理、高压型管理等明显落后于时代的陈旧做法。
2.明确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任务。只有明确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任务,方向清、任务明,才能有的放矢做好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工作。社会管理创新是要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着眼于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水平,把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同激发社会活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营造既安定有序又充满活力的良好局面;而不是要不惜一切代价、不计一切后果来维持社会稳定,更不是要把人管死,把社会管成一潭死水。明确了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任务,我们在出台措施、开展实际工作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促进社会步入和谐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
3.深化社会管理创新的机制与手段。深化社会管理创新机制,要健全、完善、规范相关法规和制度,解决好权、责、利的统一,切实做到有法可依、良法善治、真诚服务,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深入发展。要突出抓好人的服务与管理,着力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强化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有效调处社会矛盾,维护各方各类群体的合法权益。要抓好基层基础工作,加强社区(村)服务,强化居(村)民自治,营造宽容关爱的社会环境,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要管理好网络虚拟社会,主动善用网络、唱响主旋律,引导行业自律,加强网络舆情监测,使网络虚拟社会沿着理智、建设性的轨道发展。要抓好社会组织管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服务和推动地区社会经济繁荣发展。
4、创新处理矛盾纠纷工作的方式。妥然处理矛盾纠纷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主要工作,要掌握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依法妥善处理,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针对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和隐患,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督促其加强管理,堵塞漏洞,防患于未然。要根据社会公平正义观念和法律原则大力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做到息诉止争,化解矛盾,努力防止因矛盾激化引起各类事件,最大限度地化解纠纷,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要从源头上消除引起上访的因素,切实做到上访不扩大、矛盾不激化、问题不上交下大气力解决上访老户问题,对于多年、多次申诉的上访老户情况进行全面排查,确属申诉有理的,要坚决依法解决,不能再拖;确属无理申诉的,要依照政策和有关规定,切实做好息访工作。
第2篇 2023关于社会管理创新调研报告
市委宣传部等同志承担的“xx”发展省市协作研究专项计划“社会管理创新研究”,对社会管理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市把社会管理创新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建立社会管理创新机制,开展“领导大接访、部门大下访、矛盾大调处”三大活动,“千村万户大走访”活动,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双排查”,举行信访维稳联席会议等;二是落实社会管理创新措施,市县乡村定期开展排查梳理活动,组织开展积案清理专项行动,全面推行领导包案制度,做到“案结事了人和”;三是搭建社会管理创新载体,加强乡镇(街道)政法综治中心建设,深入开展“五星级”村(社区)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城中村”综合整治,强化村(社区)“两室一办”建设,全面落实治安中心户长制度,织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网络;通过上述社会管理创新,促进了全市社会稳定,近几年全国、全省“两会”期间,实现了进京集访、进京非访、进京重复访三个“零登记”,治安形势明显好转,刑事犯罪率有效降低,公众安全感提高。
市社会管理创新虽然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与群众的期望和发展的形势相比,还是存在一些不足问题,主要是三方面问题:一是社会管理创新理念落后。少数干部思想认识滞后,认为管理就是“官”管“民”,把人民群众看成是管理的对象,忽视了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仍较普遍,少数部门单位制订出台措施,重点考虑如何有利于管控,而较少考虑如何提高服务效能、维护群众权益,“为民作主”、“替民作主”多于“让民作主”,由此出现与社会管理创新要求不符的“强制型管理”、“高压型管理”。二是社会管理创新机制僵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对工作就业、子女就学、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业园区、城中村、拆迁安置区规模不断增大,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网络虚拟社会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但社会管理创新机制没有建立,基层基础管理薄弱,出现许多管不住、管不到、管不了、管不好的现象。三是社会管理创新手段陈旧。面对日益变化发展的经济社会形势,少数干部不懂信息技术,不知科学管理,不善做群众工作,不会处置矛盾,满足于用老经验、老办法应付问题,遇事想当然,导致问题越来越多,矛盾越积越大。
社会管理创新要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树立正确的社会管理创新理念。促进社会管理创新,要树立正确的理念,用正确的理念引领、指导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人本管理,使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切实感受社会公平有序、自身权益得到保障、心情自由舒畅,自觉去维护社会的稳定。要破除“官”管“民”陈旧观念,确保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单纯把人民群众看成是管理的对象,做到管理与服务并重,制订出台措施,不是只考虑如何有利于管控,而是着重考虑如何提高服务效能、维护群众权益、多“让民作主”,少出现“为民作主”、“替民作主”、“强制型管理”、“高压型管理”等明显落后于时代的陈旧做法。
2.明确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任务。只有明确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任务,方向清、任务明,才能有的放矢做好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工作。社会管理创新是要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着眼于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水平,把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同激发社会活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营造既安定有序又充满活力的良好局面;而不是要不惜一切代价、不计一切后果来维持社会稳定,更不是要把人管死,把社会管成一潭死水。明确了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任务,我们在出台措施、开展实际工作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促进社会步入和谐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
3.深化社会管理创新的机制与手段。深化社会管理创新机制,要健全、完善、规范相关法规和制度,解决好权、责、利的统一,切实做到有法可依、良法善治、真诚服务,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深入发展。要突出抓好人的服务与管理,着力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强化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有效调处社会矛盾,维护各方各类群体的合法权益。要抓好基层基础工作,加强社区(村)服务,强化居(村)民自治,营造宽容关爱的社会环境,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要管理好网络虚拟社会,主动善用网络、唱响主旋律,引导行业自律,加强网络舆情监测,使网络虚拟社会沿着理智、建设性的轨道发展。要抓好社会组织管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服务和推动地区社会经济繁荣发展。
4、创新处理矛盾纠纷工作的方式。妥然处理矛盾纠纷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主要工作,要掌握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依法妥善处理,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针对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和隐患,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督促其加强管理,堵塞漏洞,防患于未然。要根据社会公平正义观念和法律原则大力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做到息诉止争,化解矛盾,努力防止因矛盾激化引起各类事件,最大限度地化解纠纷,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要从源头上消除引起上访的因素,切实做到“上访不扩大、矛盾不激化、问题不上交”;下大气力解决上访老户问题,对于多年、多次申诉的上访老户情况进行全面排查,确属申诉有理的,要坚决依法解决,不能再拖;确属无理申诉的,要依照政策和有关规定,切实做好息访工作。
第3篇 新时期妇联组织如何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调研报告
妇联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如何参与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进而把妇联组织建设成为党开展妇女工作的坚强阵地和深受广大妇女群众信赖和热爱的温暖之家是当前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市妇联围绕这一课题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工作。
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工作涵义广泛、千头万绪,不仅涉及政府部门职能转变、管理模式的调整,也涉及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的改变,在这个重大课题中妇联组织大有可为。为摸清我市妇联组织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中的工作现状,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发力点,推进妇女事业发展进程,市妇联针对三个层面开展了调研活动。一是召开了有关部门座谈会,了解他们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中的工作方向以及对妇联的期待。寻找与相关部门进行合作的有效方式和最佳领域。二是在县区妇联先行上报调研情况的基础上,召开了基层妇联主席座谈会,了解基层妇联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困境,以提炼符合我市情况的工作方式。三是走访长山社区等社区,了解社区工作的发展规划,以达到社区妇联工作计划紧跟社区工作规划节奏,防止出现纸上谈兵、说一套做一套的情况。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各级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的工作较多立足妇联传统职能,注重依托队伍和阵地建设,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影响人们生活,体现了妇联组织联系广、反应快、影响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紧抓源头,男女平等意识普及有力。市妇联通过深入推进男女平等国策宣传进党校、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男女平等意识已经成为社会思想主流并进入决策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工作并支持妇联组织建设,全市2675个村(社区)都配备了妇联干部,女性进村(社区)“两委”比例有了大幅度提高。各级妇联组织通过宣传妇女先进典型、扶持妇女创业就业,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等举措,徐州妇女已经实实在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半边天。涌现出了科技创新女杰闫丽娟、全国道德模范张公兰、优秀大学生村官张天然等一批妇女典型,成为徐州向社会推介的名片。通过建立并落实妇联常委、执委定期联系制度,开展“我为妇女发展献良策”等活动,有效调动了妇女代表推动妇女进步、参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紧密联系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促使她们关注妇女儿童发展议题,推动相关问题解决。去年市妇联提出的“促进徐州政服务业发展”的建议受到了市委、政府的重视,将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建设列入xx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
(二)重搭平台,借助多方力量强化服务职能。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善于发挥“联”字特长,通过搭建各类平台延伸了服务触角,有效参与了社会管理和服务。一是搭建了集咨询投诉、法律援助、司法保护、普法宣传为一体的妇女权益保障平台。率先建立了四级妇女法律维权岗(站)体系,共接受咨询、求助2632个,救助受害妇女368名、儿童324名;与市中院联合推进妇女维权合议庭建设,实现了妇联组织与法院诉调工作的完全对接;开办了“警察干预家庭暴力高级培训班”,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家庭暴力庇护中心、伤情鉴定中心、110家暴投诉站等,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白丝带志愿者车队”,打造了妇女维权的徐州模式。覆盖全市的妇女权益保障网络已经成为全市法治建设、平安建设的重要保障。二是搭建了与各界妇女联系的联谊平台。建立了女企业家网站、制定了联谊活动计划、规范了相关协会、联谊会的活动章程和联络制度,建立起妇联组织与女企业家协会、女知识分子联谊会、女大学生村官联谊会等各类女性联谊组织的日常联系和互动的渠道与机制。通过加强与多个妇女团体、组织的联系,了解不同阶层妇女的心声,引导她们正确表达诉求。并积极利用各类妇女团体力量,组织她们共同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如组织女知识分子联谊会会员深入农村开展送医疗、送文化、送科技、送法律活动。组织女企业家与女大学生村官结对,为女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基地和智力支持等。三是搭建困境妇女儿童扶助平台。以家政服务网络中心为平台,由政府用劳动力培训券、下岗职工培训费购买的方式,为妇女群众提供免费的家政培训,xx年共培训妇女1140人。以省儿基会徐州代表处为平台,广泛聚合社会各界力量,扶助贫困孤儿、留守儿童、单亲母亲等困境群体,促进社会公平。各级妇联也各自推出了具有地方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关爱项目。邳州“党员妈妈”行动自邳州市妇联在xx年开展以来,救助了数以千计的孤贫儿童。作为和谐邳州建设的重要品牌工作,邳州市委市政府把此项工作列为xx年50项重点实事之一,并拨付了专项活动基金。(三)善聚资源,引导妇女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与管理。一是集合阵地资源。依托党员之家、社区活动中心等推广建立了妇女儿童之家,按照一地一品的工作思路,各地妇女儿童之家根据当地妇女儿童实际需求制定了富有特色的工作计划,吸引了广大妇女群众的参与,拓展了她们的社会生活领域。在全市建立了135个儿童快乐家园,部分县(市)区实现了镇(办事处)全覆盖,为徘徊于学校与祖辈监护的留守儿童提供了更多的关爱和引导。二是集合队伍资源。建立了各类志愿者队伍462支和女性人才数据库,以此为支持开展了“社区文化艺术节”、“楼道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文明创建和文娱活动,成立了老年服务站等社区专业服务场所,因地制宜地为困难家庭提供居家养老、邻里互助等家庭志愿服务,营造了互爱互助,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三是集合社会资源。为应对常常无资金、无人员的工作困境,全市各级妇联组织积极引入社会资源,联合开展能够促进妇女工作与社会工作双赢的活动项目。如联合九七医院开展的贫困妇女实施免费妇女病检查和治疗费用减免活动;借助劳动局培训资源开展的再就业技能培训;建立以企业名称命名的基金,救助贫困儿童、家庭;联系社区常驻单位安排妇女再就业岗位等,帮助失业妇女融入社会,解决生活难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在实践和调研中发现,妇联多年坚持的各项工作,其实质大多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我们在政府与妇女,市场与妇女群众利益、社会组织与妇联之间发挥了较强的服务、沟通、协调、监督等作用。但如何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发挥妇联优势参与社会管理和创新,做好新形势下党的妇女群众工作,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一)妇联传统思维和工作方式相对滞后制约参与实效。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资源重新配置、新的阶层和利益团体出现,同时在政府职能改革逐步推进、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主体趋于多样化的多重影响下,政府要求妇联更加科学严谨准确地反映妇联所代表的妇女群众的利益和妇女发展现状,以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度;妇女要求妇联更加直接地为不同层次的妇女群众提供更为直观的利益和帮助,妇联组织传统的活动型的妇女工作方法和垂直型的妇女组织架构已经难以应付政府、妇女对妇联的全新要求,无法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多元化的社会服务。
(二)妇联组织行政化倾向阻碍参与程度。依托行政体系进行组织建设、人员配置的特点使妇联组织不可避免地出现机关化、行政化倾向,组织系统趋向封闭、工作方式趋向保守、工作职能趋向模糊。既不能建立更加紧密、覆盖广泛的组织网络,也不能有效运用已经建立起的从上而下的组织优势,实现广泛联系妇女,了解妇女需求,代表妇女权益的职能作用。同时由于过多依赖行政命令和财政,缺乏上下沟通的渠道,在工作开展中往往出现无视地区发展差别,一刀切式任务布置的情况,导致妇联组织不能有效地运用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地为妇女群众提供更为便捷、贴心、全面的服务项目。
(三)妇女组织和干部的社会化能力难以达到专业化水平。妇联组织在资金、项目、人才、资源等方面十分薄弱,很难满足各界妇女群众多方位的需求。并且妇联倒三角式的组织结构设置,使组织资源最为缺乏的基层妇联组织处于疲于奔命的重负之下,严重影响了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在基层的有效落实。而妇联干部受自身知识结构单一,信息相对落后,政策掌握得不深,工作思路不宽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宣传、教育、引导妇女等方面底气不足,在引导妇女更新观念、提高技能、自觉维权等方面相对滞后,也导致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不高。三、对策与思路
妇联组织要进一步承接政府转移的公共管理职能,填补政府里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不足,为妇女群众提供恰当有效的服务,不仅要加强妇联原有工作机制,增强妇联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组织实力,更要勇于创新、敢于实践,拓展妇联工作领域、增加公共管理抓手,切实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妇女群众的需要。
(一)有效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提高妇联组织影响力。妇联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重点是代表妇女儿童利益,协助政府管理妇女儿童事务。只有从源头上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才能取得管理实效。一是推动制定有利于妇女儿童的保护和倾斜政策。妇联应当在开展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目前女性在就业、劳动保护、城市拆迁和农村征地权益受损、家庭暴力以及在家庭中财产权利的受侵害等问题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与实施方案,并通过向党委政府提供调研内参,向人大政协提出议案、建议等方式并努力促进人大、政府制定、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二是推动妇女参与民主管理。要通过与组织部门联合培养选拔女干部,努力提高女性在各级领导岗位上和在各级人大、政协中的数量和比例,以使更多的优秀女性进入决策参与层面,从源头上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同时鼓励和帮助妇女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引导妇女自身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二)建立项目化运作机制,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的转型,妇女问题更为复杂多样,妇联传统的以活动为主的工作方式收效甚微,应当建立科学的工作运作机制,落实资金、落实人员,严密部署,以保障工作有效、顺利地运转。一是要建立项目承接机制。把握市场需求,协调社会资源,通过政府委托和自主开发等形式,积极主动承接政府授权的一些如下岗女工培训项目、职业技能免费培训项目、文明礼仪培训项目等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项目,打造形成一批为妇女儿童服务的公共产品。二是要完善项目合作机制。妇联是群团组织,资源有限,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最大限度地拉长工作“短腿”,要以开放性工作思路,更大力度地协调、整合各方资源解决这一难题。对于政府委托的项目,妇联组织可以单独组织实施,也可以与其他社团和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联合组织实施,吸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经历阅历、不同需求视角的志愿者融入到妇女发展项目的实施和研究中,发挥各自优势,建立互惠、双赢的合作模式。三是规范化项目运作。项目化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向政府争取资金,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方法提高服务供给效率,改善服务质量。但目前我们的项目管理水平不高,许多项目名为项目却缺少科学的管理、评估方法,目标不明确导致效果不明显。因此邀请专业人士参与,广泛吸取先进经验,建立一套规范的、标准化的项目管理程序势在必行,从目标到产出,从规划到实施,从监督到评估,都有清晰的标准和规范。
(三)建立覆盖广泛的组织网络,提高参与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和参与度。一是应与各类妇女组织加强联系。妇联应在现有的纵向组织体系基础之上,与各类自下而上的妇女组织横向构建合作型组织网络,形成以妇联____,与其他各类妇女组织平等互助的合作型的组织网络体系,要大力发展壮大外围组织如各种行业协会、妇女志愿者队伍等,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员、志愿者的作用,努力发展成为妇女工作的有效力量。二是大力发展经济实体.应当引导社会力量发展为妇女儿童服务的教育、宣传、活动、服务型经济实体,使每个经济实体通过自主设计服务项目,积极争取政府授权,降低政府管理社会的成本。建立经济实体可以先依托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利用活动中心多年来服务妇女儿童的成熟经验,增加市场化工作内容,培育一批运营效果和社会效果良好的经济实体,循序渐进的扩大实体的规模和数量,逐步规范为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经济实体。并借以推动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经营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的分离,使公益的归公益,经营的归经营,提高各项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四)坚持工作重心下移,为基层落实公共服务提供支持。一是实现人力资源共享。针对基层妇联普遍存在的人手不够、兼职过多的问题,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从上而下解决难题。市妇联要依托各团体会员、党政资源建立专家团、人才库,并在全市实现共享,帮助基层妇联简化工作程序,提高活动成效。尝试在市、县级推行妇联干部进基层制度,每名市和县级妇联干部一年中必须有固定长的时间驻基层妇联开展工作。这样既部分缓解了基层人员缺乏的问题,也有效实现了上下联动,避免妇联机关化倾向。要引进社工、义工理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将妇联工作社会化,开展面向家庭和个人的专业化的社会服务。二是实现工作流程标准化。由于基层妇联人手不足、资金有限,在贯彻落实上级妇联任务时,往往有表面化、走过场的现象。所以一些具体工作如“儿童快乐家园”建设应当尝试将工作开展主体、具体操作方式、评估标准等进行固化后再交付基层妇联开展。这样既为基层妇联节约了时间和资源也有利于工作效果顺利实现。三是实现培训工作常态化。运用远程教育等多种手段对基层妇联干部开展妇联业务、创业知识、政策法规等多方面的培训。提高她们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工作开展的能力,带领妇女群众创业致富的能力,运用法律维护权益的能力,掌握新知识服务妇女群众的能力等。努力建立一个基于妇女干部能力规划的整套培训课程,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妇女干部综合工作能力。
(五)培育妇女参与公共活动的意识和民主决策的氛围。“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是社会管理转变的重要内容。妇联组织应当多渠道、多形式地向妇女群众宣传公共服务的理念、价值、意义,积极营造有利于妇女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社会氛围,让妇女从心里认识到参与公共活动是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发展民主法治的需要,是展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从而激发自身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热情和内在动力,这是起点和基石。要不断探索并落实妇女议事制度,在已经建立社区居民议事制度的地方,要尽力提高参与议事居民代表中的女性比例,并在女性代表间建立协调机制,共同推动妇女儿童关心议题的提出。在还未建立居民议事制度的地方,由社区妇联干部牵头,先行建立稳定、透明的妇女议事制度,引导妇女群众关注社区生活,自主决定社区妇女工作重点,并积极推动议事成果的转化为实际效果,使妇女群众直接参与社区发展的各个方面。以培养妇女群众的民主意识,带动社区民主进程。
四、影响妇联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工作效果的问题
(一)队伍素质决定参与效果。要有效参与公共管理和服务,妇联组织和妇联干部必须开阔视野、提升能力。一要提高政治理论水平。这是提高参与度的基本要求,妇联干部应及时、准确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特别是与妇女有关的具体政策,更深入地参与并切实在工作中运用、执行,把党的主张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二要提高群众工作能力。要熟练掌握群众工作方法,密切联系群众,关注并了解社情民意,并具备宣传发动、组织协调、活动策划等能力,成为合格的社会工作者。三要具备市场运作、项目运作能力。适应市场化、社会化要求,强化项目意识,在公共管理和服务中找准涉及妇女儿童发展、且妇联能够干好的项目、干出特色、干出成效,如认真思考“双学双比”、“巾帼建功”、家庭文化建设等传统活动的项目化包装,使社会受益、妇女受益,也使自己不断发展。(二)科学评估决定发展方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面向公众并服务公众,必然有其严格的评估体系和评价标准。妇联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理当顺应这一规律要求,自觉地建立健全妇女工作评估体系,实现从定性到定量、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过程。这一体系建立的过程,实质是对妇联自身工作定位、思路重新梳理、反思的过程;是确定工作导向、确立妇女工作价值观的过程;也是理清职责、规范工作、实施科学管理的过程。另外,还要积极探索运用现代传媒和社会评价手段,畅通妇女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评价渠道,逐步建立开放式、社会化、群众化的妇女工作评价体系。
(三)取舍得当决定参与水平。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妇联组织在参与公共管理和服务时所承担的公共职能相当广泛,几乎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但是这种广泛性往往不利于凝聚有限的资源有效地开展工作,因此,必须学会取舍,有所不为,不能平均用力、处处开花。“不为”有三层含义:一是在与其他团体、组织职能交叉、涉及多方面利益的范围内不为或少为,不应追求“专属”,而应善于借势、广泛整合;二是在妇女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领域要不为或少为,尽量从宏观指导上发挥作用;三是要发挥优势职能,在“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三维交点上,找到妇联组织的最佳结合点。如在工作对象上,要在统筹城乡妇女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特别关注好女干部、知识妇女、农村妇女、困难妇女群体;在参与领域上,应把重点放在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上,从提高妇女素质、维护妇女权益、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等方面着力。
第4篇 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调研报告
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党的xx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______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也对妇联等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党对各人民团体的高度重视和充分信任,而且对做好新时期妇女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带来新的契机,提供了新的舞台,拓展了新空间,也对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和广大妇女干部提出了新的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我们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莆田市妇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中,把参与社会管理与依照法律和妇联章程开展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要求联系在一起,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联系在一起,在“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结合点找准工作定位,抓住密切关系妇女儿童切身利益的领域,有针对性地实施参与;发挥优势,充分发挥好妇联组织网络优势,不断扩大覆盖面,提升参与范围和参与层面;突出特色,积极主动承接政府转移给社会的部分职能,促进妇女全面发展。
(一)抓好切入点,拓展组织网络,建设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
紧紧抓住党群共建契机,按照“党的基层组织建到哪里,妇联基层组织就跟进到哪里”的要求,不断扩大妇联组织覆盖面,努力构建统筹城乡、纵横交错、条块结合的“党建带妇建”工作网络。一是加强“妇女之家”建设,使之成为基础牢固、覆盖广泛、充满活力、有感召力、有凝聚力、有创造力的妇女群众组织。联合市委组织部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以党的建设带动妇联建设工作的意见》,实施“强基固本工程”,开展千村妇代会创先争优活动,使妇联基层组织网络不断巩固健全,基层妇联全面实现有办公场所、有牌有印、有制度上墙、有四簿一册等妇联硬件设施。全市建有“妇女之家”1035个,其中优秀妇女之家287个(全国7个、省级12个、市级268个)。二是推进新经济领域妇女组织建设,努力实现哪里有妇女哪里就有妇联组织的要求。把组建工作纳入党组织建设的整体规划,通过采取“建、联、挂、靠”的组建模式、建立党群服务中心等方式,在非公企业中建立妇女组织、女工委员会。全市建有机关事业单位妇女组织124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妇女组织49个,民主党派妇女组织、团体会员1287个。三是搭建推动妇女参政的政策、宣传、教育、推荐平台,提高妇女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注重女干部的培养和选拔,争取将女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年度目标考核,联合组织、人事等部门形成共同负责、共同落实、共同考察、共同选人、共同培养的“五个共同”联动机制,推动更多的优秀妇女干部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市现有女干部24009名,占干部总数43.11%,市人大女代表70人,市政协女委员65人,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均达100%,市直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率达42.42%,市管后务干部中女干部所占比例达到22.76%,全市已换届村的女性、村妇代会主任进村“两委”比例均为100%,女性进村支委、村委比例分别为50.7%、64.4%。以来共举办了女干部能力拓展、女性竞职村两委、专职专选、妇联业务等培训班30多期,培训女干部3000多人次。
(二)抓好结合点,搭建创业平台,推动妇女平等参与、平等发展
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精心选择工作载体,细心搭建参与平台,组织、凝聚广大妇女群众投身经济社会建设,既为妇女激发活力、实现自身发展创造条件,也为妇女群众展示巾帼风采提供机会。一是以“双学双比”为载体,引领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巾帼科技致富百千万工程”和“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十大项目”,加强科技示范、培训、服务“三大网络”建设,举办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农村妇女近万人次,建立巾帼示范村(基地)、“三八绿色工程”基地200多个,形成枇杷、龙眼、文旦柚、火龙果、茶叶、紫菜等特色产业30多个。二是以“创业就业促进行动”为载体,推动妇女创业就业。积极配合政府做好妇女创业与再就业工作,协调社会力量,贴近劳务需求,有针对性的做好政策引导性培训、择业观念培训、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妇女自谋职业、自立创业,通过妇女创业创造更多妇女就业的新岗位,努力营造有利于妇女创业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城镇新增就业女性12万人,2.5万名城镇登记失业女性实现就业,20多万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加强妇女创业小额贷款的宣传普及和贯彻实施,206名妇女获得贴息贷款1220万元。积极开展“春风送岗”活动,主动参与各类招聘会,提供适合妇女的就业岗位4000多个。联合经贸委、工会开展家政服务培训,建立家政培训基地3个,年培训家政服务员名。三是以“巾帼建功”为载体,带动妇女建功立业。广泛开展“巾帼创新功、岗位争优秀”、“百岗千人争创巾帼文明岗”、“巾帼文明岗车组”等主题活动,全市已有100多个巾帼文明岗参与“比学习、比工作、比奉献,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活动,掀起新一轮争创巾帼文明岗热潮。开展“百强联百村共建新农村”结对帮扶活动,100个巾帼文明岗、机关妇委会和女企业家与100个村妇代会结对共建,累计为100个村妇代会捐赠办公设备85套,帮扶村贫困妇女400多人,结对春雷女童500多人,举办各类培训班15期,扶持建设项目10个,为村妇代会送技术和资金40多万元,有力推动城乡妇女统筹协调发展。四是以“海内外妇女发展联谊会”为载体,推进妇女合作交流。成立莆田海内外妇女发展联谊会、市女企业家联谊会,通过组织项目推介签约、招商引资、成果展示、参观考察等形式加强海内外妇女交流合作。连续六年组织女企业家参加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共签约项目30多个,项目总投资金额达数亿元,选树100多名“杰出创业女性”典型,进一步激发全市妇女创业热情,增强妇女创业信心。
(三)抓好立足点,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社会公正义
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关注的大事,发挥妇联组织在反映妇女诉求、维护妇女权益方面的职能优势,从广大妇女群众实际需求出发,切实维护广大妇女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家庭和谐,提升妇女儿童的幸福指数。一是源头参与,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抓住妇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事开展调查研究,利用妇联组织、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参政议政的优势,多途径反映妇女的意愿和诉求,使政策在资源调整、利益分配上向女性倾斜。配合市人大召开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联席会议,参与《妇女权益保障法》专项执法检查,联合相关部门就女干部培养选拔、反家庭暴力、调解衔接、妇女权益等多方面问题制定下发文件,使全市妇女维权工作实现了抓源头、多渠道、重实效的工作目标。二是抓实信访,积极参与社会稳维工作。主动融入“大调解”格局,层层设立妇女维权法律服务中心,成立妇联行业性调解委员会,建立调解衔接工作站和调解小组,开通12338妇女维权服务热线,健全信访接待制度,募集1000多名维权服务志愿者,全市形成了宽领域、广覆盖的妇女儿童维权服务网络,并逐步建立起以妇联调解为主导,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互补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调解衔接机制,形成合力推进妇女维权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各级妇联组织接待来信来访1万多件(次),参与调解各类案件1932件,其中受托调解490件,效力确认250件,协助调解1127件,家庭暴力案件65件,有效地维护了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妇联调解衔接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三是完善机制,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制定出台《全市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暂行规定》,成立反家暴工作协调小组,建立健全家庭暴力的来信、调解、督办等制度,在全市基层派出所和警务室设立67个“家庭暴力报警点”,依托市救助站建立“反家庭暴力妇女庇护站”,先行在城厢区、荔城区法院成立“反家暴案件合议庭”,率先在全省发出首份人身安全民事裁定书,召开了全国第一场人身保护令复议听证会。截止目前,已审理了涉及家庭暴力案件14件,发出人身保护令12份。四是发挥优势,促进家庭和谐稳定。突出家庭主阵地,以法律宣传、法律知识讲座、“三八”维权周宣传、“让平安走进千家万户”、创建“低碳、生态家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家庭成员的懂法守法、安全防范、健康文明、和睦相处意识,创建一批和谐家庭、生态家庭、平安家庭、低碳家庭、绿色家庭;以建设五好文明家庭为主题,深化创建内容,拓展家庭创建领域,推进“廉政文化进家庭”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妇女群众的道德、美德水平,引导她们促进家庭和谐、带动村(社区)和谐、服务社会和谐,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平安莆田奠定坚实基础。
(四)抓好借力点,深化帮扶救助,服务社会公益事业
紧紧围绕社会民生,发挥妇联组织在整合社会力量资源,扶助弱势妇儿群体方面的组织优势,积极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部分服务于妇女儿童和家庭的社会职能,协助党和政府开展系列惠民服务活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是主动参与教育服务。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双合格”宣传实践活动,成立家教讲师团,开通家庭教育服务热线,设立“家教亲子网”,举办家教论文评选,建立家长学校1000多所,开设家教巡回讲座、家教咨询活动500多场次,指导推进了家庭教育,宣传普及了正确的家教观念和育儿知识。认真实施春蕾计划,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帮助妇女接受教育,社会捐资总额189.22万元,资助6385名女童就学。二是主动参与健康服务。连续五年农村妇女免费妇科病普查工作,依托地区医院、计生服务站等单位设立妇科免费普查中心,实施妇女疾病防治救助项目,实行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制度,妇幼保健服务不断完善。全市完成城乡低保妇女常见病免费检查28519人,婴儿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为6.76‰、9.29‰,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84.27%,婚前医学检查率、高危孕妇的筛查率和住院分娩率均达100%,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日益增强,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得到提高。三是主动参与社区公共服务。深化“巾帼志愿服务工程”,坚持以“立足基层、面向家庭、见诸日常、细致入微、持续发展”为宗旨,整合相关部门和社会资源组织开展送法律、送温暖、送健康、送关爱等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精心打造志愿服务特色品牌。在全市建立数百个巾帼健身广场,免费普及推广广场舞、健身秧歌、街舞等群众性健身舞,有数十万的城乡妇女从中受益。四是主动参与各类救助。把贫困救助、疾病救助、灾难救助、学业救助等社会救助工作与妇联工作结合起来,发挥妇联团体会员和妇女联谊团体的作用,壮大妇联爱心志愿者队伍,关注留守、流动、贫困妇儿群体和老龄妇女、空巢家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联合有关部门为她们做好事、办实事,帮助她们走出困境,推进社会公益事业。专门成立莆田市关爱妇女儿童协会,募集资金180多万,年救助贫困妇女儿童200多名,结对资助贫困女大学生、春蕾女童500多名,累计发放救助款、资助款100多万元。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开展“爱心妈妈”亲情结对、健康义诊、心理咨询疏导、走访慰问、手拉手互助、建立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爱心书屋等活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启动“恒爱行动”,招幕202名“爱心妈妈”为孤残儿童编织毛衣237件,让孤残儿童切身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积极协助做好中国星火基金会“救助孤贫患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手术治疗”项目,筛选了3名儿童成功接受资助救治。
二、存在问题
当前,随着社会进入转型期,妇女群体在经济社会中的各种不利因素和被动地位也充分暴露出来,无论是在劳动就业,还是在婚姻家庭,妇女的各种权益保障问题正逐渐呈上升趋势,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面临重大挑战:
1、职能定位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妇联在参与社会管理中的职能定位比较模糊。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只能是有限的、有序的参与,在参与中对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起协助的作用。但在现实中妇联有的工作实际承担了政府行政部门的相关职能,存在越位、借位和缺位现象。如平安家庭、留守流动儿童这些专项工作,让既无行政权又无财政权的妇联来牵头实属不应该,因为妇联作为群团部门对同一级别单位按理是不能起行政领导作用的。
2、组织基础有待于进一步打牢。妇联组织网络覆盖与新时期开放性、社会性、灵活性、多样性的要求还有差距,妇联组织的影响力还没有完全扩大到各界妇女群众和各类妇女团体。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发展还不平衡,组织的纵向结构不合理,基层妇女干部力量配置不足,在直接面对群众、任务最为艰巨的乡(镇)妇联,只有一名兼职干部,里里外外“一人独舞”;村妇代会主任多数是兼计生专干,这种被称为倒三角现象的妇联组织机构设置,使组织资源最为缺乏的基层妇联组织处于疲于奔命工作的重负之下,严重影响了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在基层的有效落实。同时,“两新”组织妇女工作尚有较多“空白”,在“两新“组织中组建妇委会工作仍遇到不小阻力,推进缓慢。
3、政治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妇联作为性别利益代表的团体参与地位缺乏制度性保障,从全国妇联来看,主席高配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广西、甘肃等省妇联主席高配为副省级领导;从全国总工会来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任主席。而我省各级妇联主席基本没有高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妇联在人大这一最高权力机构中作用的发挥。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代表政府承担着主管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妇女发展规划的实施、协调、监督的重大责任,其成员单位有30多个政府部门及社会团体,其办公室仅有一名科级编制,难以协调众多政府职能部门开展事关妇女发展的相关工作。
4、能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多年来,各级妇联积极履行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功能,促进了妇女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但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各妇女群体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妇女干部队伍的更新,领导妇女运动和妇女发展新知识、新技能还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妇联干部受自身知识结构单一,信息相对落后,政策掌握得不深,工作思路不宽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宣传、教育、引导妇女等方面底气不足,在引导妇女更新观念、提高技能、自觉维权等方面相对滞后,导致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妇联职能的发挥。
三、思路和建议
在新的形势下,主动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部分职能,积极拓展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管理的空间,是妇联组织更好地服务妇女儿童、赢得社会认可、提高组织威望的重要途径。妇联组织要积极探索、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创新实践,在政府所需、妇女所急、妇联所能的结合点上强化参与职能,不断加强妇联组织服务功能,提升参与的层面,从经济、政治、文化、和谐等多方面引导妇女参与社会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半边天”作用。
一要找准参与定位。妇联组织要准确把握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的角色定位,避免“无所作为”和“大包大揽”两种倾向。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要主动协助政府把惠民政策、利民措施落实到实处,同时要注意抓住重点、量力而为、尽力而为,注重借势借力,为妇女儿童谋利。要注意把握四个关键点:一是参与的有限性。妇联组织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不是政府的组成部门,不能履行政府部门的职能,但也不是局外人、旁观者,不能放弃责任、不闻不问,只能有限的、有序的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关注城乡和谐社区建设,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和谐家庭创建活动,以家庭和谐推动社区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二是参与的选择性。妇联组织不能大包大揽、贪大求全,眉毛胡子一起抓,而是必须从自身职能和工作实际出发,找准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点进行参与。要发挥妇联的政治优势,重点关注妇女群众的思想政治建设,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广大妇女群众的自觉追求,推动全社会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促进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助互爱、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努力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果促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完善。三是参与的特色性。针对不同群体妇女儿童的需求,提供特色服务,重点关注妇女儿童切身利益,协助政府做好妇女创业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实施“春蕾计划”,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身运动,促进计划生育,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参与的有效性。要以妇女儿童受益率、满意度作为衡量检验标准,提升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妇联参与社会公共服务效益最大化。
二要注重源头参与。妇联作为党领导下的群众团体,虽不能直接出台政策、也不能直接行政,但应该充分发挥妇联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自主性与灵活性,从源头上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主动承接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能,协助政府管理妇女儿童事务。一要加大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为女性平等地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建议由组织部门牵头,实现基本国策宣传教育进入市委党校,成为市委党校培训干部的课程之一。建议由宣传部门牵头,实现基本国策进入各级党委理论中心组,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提高领导的性别意识和男女协调发展意识。在媒体开辟专栏、专题,以多种形式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先进的社会性别意识。二要围绕党委、政府关注的大事,针对妇女儿童利益的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提出建议对策,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要重点围绕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发展、妇女劳动权益保护、反家庭暴力、未成年人犯罪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调研。三要利用妇联组织、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参政议政的优势,多途径反映妇女的意愿和诉求,把急需解决的妇女问题转化为政府关注的问题。要就目前女性在就业再就业、劳动保护、城市拆迁和农村“外嫁女”权益保护、农村留守流动妇女权益保障等问题方面大力呼吁,增强妇联对人大立法、政府制定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的影响力,推动政府把妇女问题真正看作社会问题,从源头上强化解决妇女问题的政府行为、法律行为,确保妇女儿童平等享有基本权利和发展资源。
三要深化民生服务。妇联组织要充分发挥密切联系妇女群众的优势,积极探索新空间、新途径,促进保障妇女儿童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基本权益。一要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妇女创业、就业。要充分利用政府鼓励全民创业就业政策,引导扶持城镇妇女、失地、失业妇女、零就业家庭妇女实现就业。要全力推动落实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鼓励城镇妇女、失地妇女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开展失业妇女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创业就业技能。二要大力开展弱势群体帮扶活动。重点做好关爱农村失地妇女、农村留守妇女、留守、流动儿童、空巢老人、下岗失业妇女、外出打工妹、失学女童、孤残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社会公益事业,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这些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问题。三要构建妇女群众的利益协调机制。构建诉求表达机制,引导妇女通过合法有序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构建矛盾调处机制,把妇女儿童权益方面的矛盾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构建权益保护机制,积极参与推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妇女权益机制建设,切实把妇女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
四要实行项目运作。妇联组织要积极探索和建立项目化运作机制,以集中更多的力量为妇女儿童办好事、办实事、办大事。一要建立项目承接机制。把握市场需求,协调社会资源,通过政府委托和自主开发等形式,积极主动承接政府授权的一些如职业技能免费培训项目、文明礼仪培训项目等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项目,打造形成一批为妇女儿童服务的公共产品。二要完善项目合作机制。妇联是群团组织,资源有限。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最大限度地拉长工作“短腿”,要通过向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借力,解决这一难题。对于政府委托的项目,妇联组织可以单独组织实施,也可以与其他社团和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联合组织实施,吸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经历阅历、不同需求视角的志愿者融入到妇女发展项目的实施和研究中,发挥各自优势,建立互惠、双赢的合作模式。
五要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关键是要健全组织网络,加强妇队伍建设,激发组织活力,使妇联组织充满生命力、具有创造力。一要积极构建多维、立体的组织网络,组织引导各类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参与妇女儿童工作,巩固和扩展基层妇女组织,加强与各类妇女社团、团体会员间的联系和指导,扩大妇女工作的覆盖面。二要完善妇联基层组织工作机制,建议设置乡镇(街道)妇联主席的行政编制,由妇联干部专用,对乡镇(街道)妇联主席、副主席出现空缺的,行政编制不能占用,以解决无固定编制问题;择优录用妇联干部,可通过竞争上岗等形式录用优秀女干部、女大学生担任,以解决乡镇妇联主席兼职过多或没人干的问题;提高妇联干部待遇,把落实基层妇联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问题制度化。三要加强妇联干部服务大局的能力、服务妇女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和协调的能力建设,引导妇女干部树立社会工作者的意识和责任,不断提高妇联工作群众化、社会化、专业化的水平,努力把妇联建成政治坚定、思想解放、作风扎实,深受妇女群众拥护和信任,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妇女组织。
总之,妇联组织只有积极作为、主动作为、有效作为,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主动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部分社会职能,积极拓展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空间和领域,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更好地为广大妇女儿童和家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