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闻达
不求闻达拼音:bù qiú wén dá
不求闻达的故事
【不求闻达成语释义】比喻不追求名誉和地位。
【不求闻达典故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
【不求闻达成语故事】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琅琊阳郡人。东汉末年, 隐居于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客居荆州时,曾求贤于隆中,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 益(今四川)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北伐曹操,以统一全国的建议。诸葛亮从那时起就成为刘备的王要谋士。后来,刘备根据他的建议,联孙攻曹,占领了荆益两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诸葛亮被拜为丞相。公元223年,刘备病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都由他决定。在他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积极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与此同时,他东联孙吴,北伐曹魏,力图复兴汉室。公元227年(后主刘禅建兴五年),诸葛亮率军离开成都进驻汉中,出师伐魏。临行前他深知后主刘禅昏庸,颇有后顾之忧,故上表进行恳切的劝诫。
在这个表里,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前的形势,从用人处事到励精图 治、赏罚严明等都向刘禅提出了恳切的规劝。在这个表里,诸葛亮还简述了自己的身世、经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 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躯驰。
布衣:平民,古代平民衣服用麻类制成,除老年外不得用丝料,故“布 衣"即为“平民”的代称;躬:亲身;南阳:诸葛亮隐居隆中的山名,在当 时南阳郡的邓县;闻:名誉;达:显达;诸侯:泛指东汉末年各地的豪强势力和政治集团;卑鄙:这里是自谦之词,浅陋的意思;猥自:竟使自己的意思;枉屈:委屈自己,降低身份。
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本来是一个平民,亲身耕种于南阳这个地方,只想在这乱世里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谋求名誉和高官显爵。然而先帝(指刘备)却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竟亲自屈就,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征询我对当时的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后来,“不求闻达于诸侯”被引申为“不求闻达”这个成语。
不求闻达
不求闻达成语接龙
不求闻达成语接龙 (新手初学接龙)
不求闻达→达人立人→人贫智短→短吃少穿→穿花蛱蝶→蝶恋蜂狂→狂瞽之说→说是弄非→非战之罪→罪合万死→死无葬地→地负海涵→涵泳玩索→索垢寻疵
不求闻达成语接龙 (高手升级接龙)
不求闻达→达观知命→命途多舛→舛错不齐→齐足并驰→驰志伊吾→吾膝如铁→铁板不易→易子而食→食不餬口→口口相传→传经送宝→宝贝疙瘩
不求闻达相关成语故事
带闻达字的成语
带不求闻达字成语故事
带不字的成语故事
带求字的成语故事
带闻字的成语故事
不求闻达成语造句
(一)我对小满妈说茅以升,不求闻达于诸侯,但对六个孩子的要求就是:出国留学
(二)哪个老爸不是名人?为儿为女取姓名,劳心劳力无虚名,不求闻达不图名,一片爱心谁可名。父亲节就要到了,祝天下“名人”父亲快乐健康!
(三)不愁生计,不问俗事,不求闻达,不亦快哉。董桥
(四)她心无杂念,甘于孤寂,她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千百年过去了,终成了浩瀚的竹海
(五)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
(六)不求闻达,甘心种几亩田,粗衣淡饭,平平安安,自自在在过一生,这是懂得人生的人
(七)孔明在蜀汉网的bbs上大帖特帖《出师表》,就是臣本菜鸟,上网于隆中,苟全名誉与网络,不求闻达与网友那篇
(八)若怀宝迷邦,蕴奇待价,蓄响藏真,不求闻达
(九)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
(一十)钱锺书非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大学者惜时如金,不借口舌而扬名,不浪掷光阴于交游,此其一甘于寂寞,不求闻达,此其二。
(一十一)他与自己设想的人生完全背道而驰,他想起了诸葛亮,他本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是三顾茅庐,他还是出山了,从而造就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十二)这段历史,诸葛亮在他后来给蜀汉电信的第二任总裁兼首席行政官刘禅的《出师帖》中曾有过描述,臣本菜鸟,冲浪于南洋,苟活性命于网吧,不求闻达于网友
(一十三)的治学精神,读到的是他那种甘于寂寞,不求闻达的淡泊宁静
(一十四)不求闻达天下,但求无愧我心!
(一十五)他是个只做学问,不求闻达的读书人。
(一十六)余本布衣,授徒于南疆,苟全声名于联赛,不求闻达于足协
(一十七)1开学日,要有大志气,就算为自己,也要去努力,竞争渐凄厉,考场不客气,备战早有利,不求闻达世,但求考好试,不被当白痴,发奋在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