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痛,莫过于亡国之恨。
赵翼诗中有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乱世出英杰,国破出诗雄。
“靖康之难”后,年仅25岁的岳飞,写下了千古绝唱《满江红·怒发冲冠》。
满怀热血,力图收复失地的岳飞,将一腔爱国之情在词中恣意抒发,“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豪情至今令人动容。
在豪情之外,岳飞也有失意。他有这样一首词,悲凉悱恻,最后三句尤其催人泪下,这就是岳飞的《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那夜,深秋蟋蟀不住哀鸣,梦回故乡燃战火的岳飞被惊醒。
三更天,他起身独自绕着台阶缓行,此时四周静悄悄的,帘外只有一轮月亮发着朦胧的光。
本想为国献身,建功立业,奈何未老已有白发生,家乡山上的松竹已然苍老,无奈议和声起、阻断了归程。
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纵然琴弦弹断,又有谁来听?
岳飞被民间称为“战神”,他带领的的岳家军,深受百姓的支持和爱戴。可是,勇猛如岳飞,最后留下的只有“失意”二字。
靖康之难发生后,25岁的岳飞不顾官卑职低,披肝沥胆,向康王赵构“上书数千言”,表示愿意征战沙场,收复山河。
可是岳飞的碧血丹心,却换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八字批语,和被革除军职的消息,妄图苟且偷安的皇帝根本不懂他的一腔热血,一身赤诚。
年轻的岳飞诠释了何谓“位卑未敢忘忧国”,他不畏强权,选择了肝胆直言,哪怕这满腔热血并没有得到重视。
也许会有人说岳飞此时的做法欠缺谋略,但这种不顾一切的勇气难道不正是岳飞最宝贵之处吗?
岳飞报国无门并不泄气,他被革除军职后,先后投军张所和宗泽,并得到了宗泽的欣赏和教导,两个志趣相投的人一起谋划家国大业。
然而天不遂人愿,宗泽心愿未了就含恨而终,而岳飞,这个想要恢复中原的小小军官,还未成为有话语权的大将,就再次失意了。
壮志未酬之时,岳飞并没有选择半途而废,他选择了少有人走的路,哪怕这条路上荆棘丛生,他也不愿轻言放弃,而是锲而不舍,有始有终。
有勇有谋的岳飞在快速成长,并在建炎四年收复了建康,这是岳家军的首次辉煌胜利,此战后,他第一次觐见了宋高宗。
这个收复襄阳六郡,令朝廷为之震动的杰出将领,准备一鼓作气收复山河。谁想宋高宗却连发十二道金牌,令他班师回朝。
“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是岳飞背负了一生的信仰,一日不敢忘却。
但此情此景,他的忠仿佛变成了“重重枷锁”,十二道金牌困住了这位在战场上威风凛凛的战士,锁住了他前进的步伐。
面对这样荒唐的命令,岳飞这个身经百战的将军,留下了愤怒的泪水:十年之力,毁于一旦。
收复河山是岳飞努力了一生的志向,但命运的捉弄却只能让他仰天长叹: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穷极一生,几番挣扎,岳飞都没能实现他的远大志向。于他,是终身之憾,于那破碎山河和万千黎民,更是一片伤心欲画难!
作为将军,岳飞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威震八方。
作为臣子,岳飞在志向上屡屡失意,悲愤神伤。
失意的惆怅始终萦绕不去,岳飞的无奈在这首《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可见一斑,“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是其中流传最广的名句。
故乡难回,大志难伸,苍凉,悲壮,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词,一个英雄壮志难酬的一生。
公元1142年,年仅39岁的岳飞在大理寺狱中被杀害,他的供状上只留着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千年已过,岳飞的义胆忠魂春秋不灭,他的爱国热情化风为雨,留在了每一个人心里。
即使岳飞未取得世俗上的成功,大志未成,但是他的精神让后人敬仰,于后世千秋万代中获得许多为国捐躯的知音。
我们也正是有这种民族精神的支撑,才有今日之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