绮怀十六首·其十五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诗词赏析
《绮怀十六首·其十五》黄景仁 古诗赏析
“绮”本意为“有 花纹的丝织品”,后来引申为“美丽”,“绮怀”自是一种美丽的情怀,对清代诗人黄景仁来说,这种美丽来自一种爱情失落无处寻觅的绝望,因而更加凄婉动人。 黄景仁年轻时曾同 自己的表妹两情相悦,但故事却仅有一个温馨的开始和无言的结局。正因如此,在《绮怀》之中,笼罩着隐隐约约的感伤。这种感伤,被那种无法排解的甜蜜回忆和苦涩的现实纠缠着,使得诗人一步步地陷入绝望中。 首联“几回花下坐 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明月相伴,花下吹箫,美好的相遇。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那伊人所在的红墙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遥而不可及。 第二联“似此星辰 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这是最让人称道的一联,是的,今夜已非昨夜,昨夜的星辰,是记录着花下吹箫的浪漫故事,而今夜的星辰,却只有陪伴自已这个伤心之人。诗人是清醒的,他知道往事不可能重现,而正是因为这种清醒,才使他陷入了更深的绝望。 在黄景仁的诗中, 所有虚幻的安慰全消失了,只有一个孤独的人依旧保持着一种望月的姿势,思念的姿势。试想,诗人独立中庭,久久望月,一任夜晚的冷露打湿了自已的衣裳,打湿了自已的心灵。而这种等待的尽头却只能是一片虚无,这种思念的幻灭以及明明知道思念幻灭却仍然不能不思念的心态,正是最为绝望的一种心态。 第三联“缠绵思尽 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这句可以和李商隐的《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相媲美。春蚕吐丝,将自已重重包裹,正如诗人自己,用重重思念将自己重重包围。春蚕吐丝尽头是茧,是死,红烛流泪的尽头是灰,是死。而死,自然是人世间最为绝望的结局了。“芭蕉”也是幽怨的意象,李商隐《代赠》诗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句。 尾联“三五年时三 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尾联同首联呼应,三五年时三五之月,自然是“几回花下坐吹箫”的往昔,而那时的美酒在今夜早已被酿成苦涩的酒。而这种苦涩是永远也无法消除的。因为,诗人无法不想念,也就无法同往昔和现实的夹缝之中突围出来。法国著名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也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黄景仁的七言律诗《绮怀十六首之十五》,也正是因为这种绝望而更有了魅力。
《绮怀十六首·其十五》黄景仁 翻译、赏析和诗意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色墙进入注视。
如此星辰非昨夜,是谁风露在半夜。
缠绵想完全抽出残茧,宛转心伤害剥后香蕉。
三到五年时三个月,可怜杯酒不曾消失。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黄景仁,清人。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人,宋朝诗人黄庭坚后裔,清代诗人。
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乾隆四十六(1781年)被任命为县丞,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病逝。
黄景仁诗负盛名,和王昙并称“二仲”,和洪亮吉并称“二俊”,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集》、《西蠡印稿》。
作者千古名句
古者圣人为猛禽狡兽暴人害民,于是教民以兵行。
出自《墨子·21章 节用(中)》[清代] 黄景仁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出自《孟子·万章章句上·第四节》[清代] 黄景仁
晚日寒鸦一片愁。
出自《鹧鸪天·代人赋》[清代] 黄景仁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出自《格言联璧·存养类》[清代] 黄景仁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出自《短歌行》[清代] 黄景仁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出自《增广贤文·上集》[清代] 黄景仁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出自《上李邕》[清代] 黄景仁
物暴长者必矢折,功卒成者必亟坏
出自《后汉书·列传·朱冯虞郑周列传》[清代] 黄景仁
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好。
出自《卜算子·赠乐婉杭妓》[清代] 黄景仁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出自《元夕二首》[清代] 黄景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