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
不识庐山真面目拼音: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故事
【不识庐山真面目成语释义】比喻观察事物如果被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就不能 正确认识它的本来面目。
【不识庐山真面目典故出处】北宋苏拭《题西林壁》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成语故事】我国江西省九江市的南面,有一座名山,叫庐山。相传, 这座山之所以得名,是由于周武王时有一个叫匡俗的人,曾隐居山上,周武王要请他出来做官,多次派人去找他,但只见其茅庐,始终未见其人,所以山就叫做庐山。庐山三面临江,山势雄伟,最高峰叫汉阳峰,海拔有一千四百多米。山中除满布树木和沟壑外,还因临江靠水,海拔又很高,所以常常 弥漫着缥渺的烟雾,让人很难看清它真实形态。
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苏轼,曾于公元1084年游庐山,秀丽多姿的庐山风景,使苏轼受到了深深的启发,便写下了《题西林壁》七绝诗一首。这首诗共有四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的大意是:正面望去高岭横空,侧面—看却成了峭拔的奇峰。随着远近高低不同的角度,更是千姿万态,气象各不相同。雄伟的庐山啊,为什么这么难辨清你的真面目呢?只因为自己是处在深山之中嘛!
后来人们就据此引出“不识庐山真面目”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