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新生,百草萌动,繁花似锦。”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游春的习俗也古来已久,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唐宋时期尤盛。游春踏青逐渐成了一种仪式,仿佛只有经过这种仪式,才真正拥有了春天。
千百年来,在诗人歌者们的眼里,对春天的憧憬,更可谓是一次美丽的邂逅,所以,春天成为诗人的笔下永恒的主题,白居易说“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正是这种赏春心境的写照,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唐诗三百首》中两首最美的咏春诗。
白居易于元和四年,在洛阳任太子宾客分司,在魏王堤春游时,见到洛阳城郊的初春景色后写下了一首《魏王堤》,这首小诗是一首寻春、觅春诗。在春早天之际,诗人春思萌发,来到魏王堤觅春、寻春。这时虽仍然寒锁大地,不见花影,未闻鸟声,但从已变得柔嫩的柳枝上,看到了春的踪影。
魏王堤
唐·白居易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诗云:花儿在寒冷中只懒散的发出几支嫩芽,鸟儿也偶尔的叫着,显得的那么慵懒。我骑马随意而行游行,不觉已经到了太阳西下的时候。
春天的气息已经在不易觉察中悄悄来临。无力的柳丝垂的很长,拂动着魏王堤。
前两句“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写早春时分,气候仍有些寒峭,诗人想要寻觅的那种姹紫嫣红、处处莺歌的春日景象还没有呈现,找不到一处可以驻足欣赏春景的地方,但是诗人并不甘心,继续信马闲行,乃至于不知不觉中到了太阳西下的时分。
后两句“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细心而敏感的诗人突然发现了一处,春回大地的迹象,那就是长长的魏王堤两旁的柳条,已嫩枝满枝,给人间带来了一丝春天的生机。
白居易在本无春景可写的寻春途中,却凭着自己的情怀和善感,将早春写得别有意趣,染上了令人鼓舞的春的气息。
读了这首早春时节的《魏王堤》是否觉得意犹未尽?那么我们再来读晚春时节,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写的一首《晚春》,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韩愈的《晚春》这首诗,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春天的繁华景色,还寄寓着“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应该抓紧时机,乘时而进的精神。
晚春二首·其一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诗云:树木花草仿佛知道春天就要归去,纷纷争相竞放,想要留住春天的脚步。
就连那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化作漫天飞雪一般随风起舞。
这首诗描绘了一片晚春景色。前两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仿佛知道春将归去的消息,便争相施展出浑身解数,争奇斗艳,粉墨登场,色彩缤纷,繁花似锦。
?
后两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写就连那本来毫不起眼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的加入留春的行列中,化作如漫天雪花般随风飞舞。这两句反映了诗人体察入微,发现春天的秘密,在细心观察中展现出杨花、榆荚等晚春景物之风采,只寥寥的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韩愈的《晚春》这首诗,写的颇有奇趣,在诗中以拟人化手法,用杨花、榆荚在晚春时节漫天飞舞来惜春、留春的景象,暗喻出人们应该趁大好时光,创造价值的深刻道理。全诗意境美妙,寓意深刻,读者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