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
《即事》夏完淳 古诗注释
《即事》夏完淳 古诗:以当前事物为题材的,称「《即事》夏完淳 古诗诗」。
角:即军中画角。
缟素:孝服。作此诗时,诗人之父母抗清失败殉国。
戈船:指抗清义军的水师。
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管乐器。
《即事》夏完淳 古诗创作背景
〈《即事》夏完淳 古诗〉共三首,是作者于顺治三年(1646)参加抗清义军后所作。这里选了其中一首。当时南明都城南京已为清军所破,鲁王逃亡下海,作者的父亲也兵败殉国,他是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写成此诗的。
《即事》夏完淳 古诗赏析
诗的起笔即化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语,点明主题,并以感情急切、激愤的「情何极」、「气未平」定下了全篇悲壮激越的基调,表达出作者誓灭清人,恢复明朝的强烈爱国情感。接下来由情入景,写道:雄劲的风中,传来军中清远的号角声;血红的落日里,飘动着鲜艳明亮的战旗。我穿着素白的丧服,决心为国雪耻,为父报仇;驾着坚固的战船,在烟波浩渺的太湖里与敌人决一死战。这壮阔的景色,托出了作者雪耻复国,生死决战的激烈情怀!末尾通过胡笳声声,月色清冷,满城凄凉的景象描写,带给人无限的悲惨和凄凉。
诗之一三联直抒抗敌复国之志,二四联描写雄豪悲壮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诗歌颇具特色的连环映带、交综流走的气韵,最便于表达诗人内心的郁郁不平之气和铭心刻骨的家国之恨。而「一片月临城」的以景结情,更使诗意开阔,思入微茫,仿佛可见诗人的复国之志和家国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间。
《即事》夏完淳 翻译、赏析和诗意
复楚情何极,秦朝气不公平。
雄风清角强劲,落日大旗明亮。
白色酬国家,戈船将军决断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夏完淳,明人。
夏完淳(1631年10月4日—1647年10月16日),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民族英雄,明末(南明)诗人,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祖籍浙江会稽。为夏允彝之子,师从陈子龙。夏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其父殉难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岁。以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称名于世。有《狱中上母书》等。
身后留有妻子钱秦篆、女儿以及遗腹子,出世后夭折,家绝嗣。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合葬墓今存于松江区小昆山镇荡湾村华夏公墓旁。
柳亚子《题夏内史集》第5首:“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我亦年华垂二九,头颅如许负英雄。”
相关诗句
《即事 其二》[明代] 夏完淳
草径无人到,柴门尽日关。
脱巾垂白发,把酒对青山。
世薄惊时异,身贫得梦闲。
夜深明月下,吟待鹤飞还。
《即事 其二》[明代] 夏完淳
白草黄沙野色分,古今愁恨满乾坤。
飞鸿点点来边塞,寒雪纷纷落蓟门。
风景凄凉只如此,人情浇薄复何论。
知机可有桑乾水,未入沧溟早自浑。
《即事寄孙世行吕玉绳二首》[明代] 夏完淳
偶来东浙系铜章,只似南都旧礼郎。
花月总随琴在席,草书都与印盛箱。
村歌晓日茶初出,社鼓春风麦始尝。
大是山中好长日,萧萧衙院隐焚香。
《即事寄孙世行吕玉绳二首》[明代] 夏完淳
平昌四见碧桐花,一睡三餐两放衙。
也有云山开百里,都无城郭凑千家。
长桥夜月歌携酒,僻坞春风唱采茶。
即事便成彭泽里,何须归去说桑麻。
¤
《即事》[明代] 夏完淳
汉家七叶珥金貂,不见松阴叹绿苗。
却叹江陵浪花蕊,一时开放等闲消。
《即事》[明代] 夏完淳
春半余寒似暮秋,掩门高坐日悠悠。
树头独立知风鹊,屋角双鸣唤雨鸠。
芳意自随流水逝,华年不为老人留。
浮花冶叶休相笑,自古英贤总一沤。
《即事》[明代] 夏完淳
千林摇落暮天寒,短景经檐岁序残。
口舌得官齐虏易,膏肓致疾上医难。
无根荒蔓风飘急,阅世松乔气厚蟠。
鸿雁随阳经远道,帛书何日到长安?
《春日即事》[明代] 夏完淳
春光满目是吴头,水碧琉璃拍岸流。
忆着去年桃叶渡,相思无限使人愁。
作者千古名句
律身惟廉为宜,处世以退为尚。
出自《格言联璧·接物类》[明代] 夏完淳
欲败度,纵败礼
出自《尚书·商书·太甲中》[明代] 夏完淳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出自《沁园春·长沙的》[明代] 夏完淳
今日龙钟人共弃,愧君犹遣慎风波。
出自《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明代] 夏完淳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出自《黄鹤楼》[明代] 夏完淳
飞雪带春风,裴回乱绕空。
出自《春雪》[明代] 夏完淳
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出自《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明代] 夏完淳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出自《江南曲》[明代] 夏完淳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出自《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明代] 夏完淳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出自《荡的》[明代] 夏完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