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是激发写作灵感的基础
灵感对写作活动起着突破和突如其来的推动作用,应用文写作灵感经常被使用。有写作经验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无论是主题的发现,主题的确定,篇章的构建,题目的产生,甚至妙言警句的出现,灵感之光都在闪耀。没有作者的思维灵感,就不会有精彩的艺术作品。因此,探索激发写作灵感的规律和方法,有助于我们创造条件,有意识地诱发灵感,为写作服务。
灵感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现象,是有物质基础的,是作者长期积累的。周恩来说:“作品的产生可以偶然获得,但这种偶然的获得是建立在长期的生活和修养之上的,也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统一。”
[1]这种“辩证统一”深刻揭示了“偶然获得”与“长期积累”的内在相互依存关系。写作灵感是需要积累的,越厚越好。只有在生活素材、思想感情、知识素养上积累,才能为灵感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生活是灵感的源泉。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人脑对社会生活的诱导是全息的、多维的。积累越多,涉及面越广,与外界信息碰撞的触发点越多,接触场景越方便,触发艺术灵感的概率就越高。元好问曰:“吾心从神言”(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他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把握人生的真谛,才能产生灵感,“从上帝那里说话”。鲁迅说他写《狂人日记》的时候是“偶尔读《通鉴》,说明中国人还是食人族,所以完了”。
[2]然而,他花了很长时间才酝酿出这部小说。他因为一个遭受迫害疯狂的表弟而有写作的冲动,他看到听到了很多封建社会摧残人的事实。正是因为这些人生经历的积累,他“偶尔读读《通鉴》”,一根头发一碰就写了《狂人日记》。契诃夫为了观察人生,收集素材,做了很多人生笔记,整理出版的《契诃夫手记》的数量是20万字。这位被托尔斯泰称为“无与伦比的艺术家”的艺术家,就是靠着这份辛苦的工作,积累生活素材,锻炼观察能力,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激发写作灵感。可见,灵感只有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才能开出鲜艳的花朵。作者应该坚持深入生活,感受生活,从生活的水中激发灵感,从而写出优秀的文章和作品。
情感积累,激情是灵感的催化剂。狄德罗说:“天才存在于所有时代.情绪在头脑中积累酝酿。任何一个拿着话筒的人都觉得有说话的必要,然后赶紧吐槽。”
[3]热情燃烧时,作者的感觉极其敏锐,思维极其活跃,过去感知的信息迅速涌现,创作想象急剧盘旋。在这种情况下,偶然的相遇就会触发,很容易产生写作的冲动,这往往会导致所谓的落笔。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作家,他们的写作活动,不是为了金钱和名誉,而是为了一个积极的生活自己的要求和要求,是不可阻挡的情感的表达和倾注。正因为如此,当人们阅读这些作品时,会觉得它们是自然的,似乎有上帝的帮助。比如著名作家巴金,多次说不想当作家。他之所以拿起笔来写,是为了倾诉他的苦闷,表达他对旧社会的不满。《常用应用文写作灵感》年,当他谈到自己创作《关于〈家〉(十版代序)》的原因和动机时,他说:“我的悲痛和愤慨太大了。我不能忍受那些不公平的事情。我常常被迫看到一些可爱的生命是如何被别人破坏而走向悲惨的结局。当时心里心疼爱情,充满恶毒的诅咒。我有一种觉慧在梅的精神面前的感觉。我甚至当着他哥哥的面说了一句话:“让他们成为牺牲品吧。”“我不忍心挖我记忆的坟墓,”不知道里面埋着一些伤心欲绝的惨痛历史!我的愤怒,我对不合理制度的愤怒,直到现在都没能宣泄出来。我写了《家》。如果我真的把这本小说当武器,我也有这个权利。可见,他长期的情感积蓄,导致他像火山爆发一样发泄自己的悲痛和愤怒,从而创作出《家》等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作家的创作经历对普通写作也是有启发的:与其坐等灵感这个神奇的不速之客,不如强化抒情意识,有意识地积累写作情感。当激情铺天盖地,非要拿起笔不吐不快的时候,自然会得到灵感,神一样的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