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归
渔舟容易入春山,仙家日月闲。
绮窗纱幌映朱颜,相逢醉梦间。
松露冷,海霜殷。
匆匆整棹还。
落花寂寂水潺潺,重寻此路难。
诗词赏析
《阮郎归·渔舟容易入春山》司马光 赏析
《阮郎归》又名《宴桃源》、《醉桃源》、《碧桃春》等,此词咏其本意。典出汉刘晨、阮肇遇仙之事,此调常用来写冶游、艳遇,这首词也是如此。
“渔舟容易入春山,仙家日月闲。”写一叶渔舟,于无意间进入春山仙境,领略到与人世间不同的悠闲岁月。“容易”,轻易。其所以能轻易地进入仙境,正表示有某种因缘使然。“春山”,则暗示山中花事繁闹,春景宜人,刘、阮故事中也有“气候草木常是春时”的描述。这两句流露出初入仙境时一种意外的欣喜和新奇的感受。“绮窗纱幌映朱颜”,绮窗,雕花的窗户。纱幌,薄纱窗帘。朱颜,指年轻美貌的女子。作者不正面写女子的姿容,而透过玲珑的雕花窗和掩映的薄窗纱剪出她的倩影,用笔空灵,缥缈若仙。紧接一句“相逢醉梦间”,则承上句蒙胧恍惚之境,写艳遇的心理,面对天仙般的女子,只觉得醺醺如醉,忽忽如梦,不知是真还是幻。
过片“松露冷,海霞殷”二句,以松间夜露和海上朝霞,写山中晨昏景色的变化,暗示时序推移,离别之时将至。写景静中有动,且为下句“匆匆整棹还”暗中过渡。整理舟船,匆匆欲归,是写尘心未泯,仙缘已尽。但也可以另作一解,即所谓“欢愉之日苦短”,感到欢会未久,却匆匆就要归去,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惋惜和追迹之情。“落花寂寂水潺潺,重寻此路难”,慨叹别后桃源路渺,无从相见了。寂寂落光,潺潺流水,回应开头春山渔舟,表示时移境换,且暗喻前情已如水流花落,一去不返。
这首小词风格婉丽,见出一代名臣司马光的别样情怀。
《阮郎归》司马光 翻译、赏析和诗意
渔船容易进入春山,仙家日月闲。
绮窗纱帘映红颜,梦中相逢醉。
松露冷,海霜殷。
匆匆整船返回。
落花寂寂潺潺流水,重寻这条路很难。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司马光,宋人。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相关诗句
《阮郎归》[宋代] 司马光
月桥风槛水边居。
画楼三鼓初。
草堂收拾读闲书。
起看清夜徂。
闲想像,尽踌躇。
玉牌金字铺。
梦昏纵有也成虚。
那堪和梦无。
《阮郎归》[宋代] 司马光
胡虏中原乱似麻。
此景依稀似永嘉。
丁珠片玉落泥沙。
何时返翠华。
呈祥鸾凤失仙槎。
因循离恨加。
前生应是负偿他。
思量无岸涯。
《阮郎归》[宋代] 司马光
东风成阵送春归。
庭花高下飞。
柔条缭绕入帘帏。
斑斑装舞衣。
云鬓乱,坐偷啼。
郎来何负期。
人生恰似这芳菲。
芳菲能几时。
《阮郎归 寄李都运有之 中州乐府》[宋代] 司马光
人情冷暖共高低。
疏慵非所宜。
老夫碌碌本无机。
闲教造物疑。
形木槁,鬓丝垂。
山林先有期。
故人只道挂冠迟。
此心应不知。
《阮郎归》[宋代] 司马光
褪花新绿渐团枝。
扑人风絮飞。
秋千未拆水平堤。
落红成地衣。
游蝶困,乳莺啼。
怨春春怎知。
日长早被酒禁持。
那堪更别离。
《阮郎归》[宋代] 司马光
宫腰袅袅翠鬟松,夜堂深处逢。
无端银烛殒秋风,灵犀得暗通。
身有限,恨无穷,星河沈晓空。
陇头流水各西东,佳期如梦中。
《阮郎归》[宋代] 司马光
潇湘门外水平铺,月寒征棹孤。
红妆饮罢少踟蹰,有人偷向隅。
挥玉箸,洒真珠,梨花春雨余。
人人尽道断肠初,那堪肠已无。
《阮郎归》[宋代] 司马光
山前风雨欲黄昏。
山头来去雪。
鹧鸪声里数家村。
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
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
儒冠多误身。
作者千古名句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出自《增广贤文·下集》[宋代] 司马光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
出自《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宋代] 司马光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出自《昔昔盐》[宋代] 司马光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出自《咏煤炭》[宋代] 司马光
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
出自《豫章行》[宋代] 司马光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出自《咏怀古迹五首·其一》[宋代] 司马光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出自《立春日感怀》[宋代] 司马光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出自《扬州慢·淮左名都》[宋代] 司马光
重阳佳节意休休,与客携壶共上楼。
出自《摘星楼九日登临的》[宋代] 司马光
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
出自《鬼谷子·鬼谷子·权篇》[宋代] 司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