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更高效,酷猫写作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古诗文

陶侃惜谷

作者:司马光 朝代:两汉 收录时间:2023-07-28 07:23:07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陶侃惜谷

诗词赏析

陶侃曾经外出游玩,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熟的稻穗,陶侃问:“你为什么用这个呢?”那人说:“我走在路上看见的,姑且取来玩玩罢了。”陶侃非常生气地说:“你既然不种田了,还随意戏弄别人的庄稼!”陶侃把那人抓起来用鞭子打。因此老百姓都勤恳地耕地,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注释

⑴尝:曾经。

(1)出:外出。

⑵持:拿着。

⑶何为:即“为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指干什么。

⑷云:说。

⑸聊:姑且。

⑹耳:罢了。

⑺汝:你.

⑻不田:不种田。田:名词作动词,种田。

⑼贼:毁害,毁坏,损害,伤害。

⑽执:抓住。

⑾鞭:名词作动词,抽打。

⑿是以:因此。

⒀勤于农植:即“于农植勤”,对农业肯下苦力。

⒁给:富裕,足,丰足。

⒂足:足够。

⒃聊取之耳:随便取来玩玩罢了。

⒄汝既不田:你既不努力种田。

⒅戏贼人稻:为了游戏破坏农民的庄稼。

(19)陶侃:史称陶侃为荆州刺史,在所辖的长江中游地区,甚至“道不拾遗”。这显然与他的爱惜民力,重视生产有关。

(20)出:外出

(21)持而鞭之 ,而:表转折。

《陶侃惜谷》司马光 古诗寓意

这个故事体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品质。

节俭是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珍惜劳动果实,则是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陶侃用他的实际行动传承了这一美德,并因此换来了一方百姓的丰衣足食。作为青少年,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应该珍惜粮食。

作者对陶侃态度是赞扬,表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的特点。

《陶侃惜谷》司马光 翻译、赏析和诗意

陶侃曾经出游,看见有人拿着一把没熟稻,陶侃问:“这有什么用?“人们说:“路上所见,我取的了。

”侃十分生气地说:“你既然不田,而糟蹋人稻!“拿着鞭子的。

因此百姓勤于农业生产,丰衣足食。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司马光,宋人。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作者千古名句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出自《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两汉] 司马光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出自《鹧鸪天·桂花》[两汉] 司马光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出自《岁暮到家 / 岁末到家》[两汉] 司马光

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出自《晏子答梁丘据的》[两汉] 司马光

燎沉香,消溽暑。

出自《苏幕遮·燎沉香》[两汉] 司马光

越梅半拆轻寒里,冰清淡薄笼蓝水。

出自《菩萨蛮·越梅半拆轻寒里》[两汉] 司马光

以反求复,观其所托。

出自《鬼谷子·鬼谷子·反应》[两汉] 司马光

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出自《洞仙歌·泗州中秋作》[两汉] 司马光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出自《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的》[两汉] 司马光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出自《蜀相》[两汉] 司马光

陶侃惜谷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