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关心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倡导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但是,如何在作业教学中有效地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认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是提高写作水平的“绿色通道”。
首先,激发兴趣,创造一个“玩”的情境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不感兴趣,就谈不上“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只有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让语文课堂生动轻松。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注重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德国教育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技巧,而在于启发、唤醒和鼓励”。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那就是玩。请看这两个对话:
老师:下课了。我们玩一会儿吧。
学生们蜂拥而出,满心欢喜。
突然,校园笑了又笑.
父母:孩子,你完成作业了吗?
孩子:完了。
家长:我们玩一会儿吧。
孩子:哇——跳舞,然后像箭一样冲出家门……
说到玩耍,孩子们最开心。因为玩就是自由,自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不厌。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玩法,所以游戏种类很多,更不用说一些文化体育活动了。玩够了,写下玩的经历和感受,这不是最真实的作文吗?
当然,学生在玩的时候,难免会因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闹矛盾。我让当事人把自己做过的事练成情景剧 《同学之间》。大家看了之后,分组点评,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小法庭”进行审理。把一件不光彩的事变成教育教科书,不仅教育学生,还为写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真是一举两得。
实践证明,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最感兴趣,思考最容易插上想象的翅膀,表达最流畅。冰心老人曾给北大题词:“用心学习,玩得开心”。更充分肯定了玩耍在小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性。所以我们的老师只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一个“玩”的情境,及时引导学生把玩和写联系起来,让学生边玩边学,边玩边练,边玩边写。
第二,走出教室,开展“实践”活动
很多时候,学生在字数、格式、结构、命题等规章制度下,失去了气场、自信心和更多的写作激情。而且小学生的生活比较简单,经常组织一些实践活动,会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离不开生活。生活可以丰富到什么程度,写作就会变成什么样”。作文教学必须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灿烂的大自然作为学生作文的“活的水源”。
1.走进大自然。比如教写景作文的时候,我带学生去附近的广场、公园或者田野,让他们亲自观察。在观察过程中,他们边看边谈,相辅相成。当然,学生观察的过程要有组织有重点,要把学生分成几个大组。每个小组应选出其中一人作为导游,介绍他们面前的风景,并相互补充或询问。这样不仅会加深对所观察到的景物的印象,还会给大家一个身临其境、全面观察、相互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大家参与进来,真正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
2.深入社会。每月安排活动主题。比如让学生三月份进入社会寻找雷锋的影子;5月找小劳工标兵;寻找六月快乐的童年;享受十月国庆的喜悦等等。然后让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受。
“环保”是目前的热门话题。每本教材都有不同的要求。比如第五册第二组安排了导论、课文、课后练习、语文园、综合学习等相关内容。其中“周边环境调查”综合学习安排在第5课《翠鸟》之后,提示学生询问调查的内容、组织和方法;《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提醒学生交流活动开展方式,整理调查材料,做好展览和交流准备。在这一组的四篇课文中,《翠鸟》 《燕子专列》讲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反映了人们对植物的不同态度以及对植物的思考。这个小组的组长提醒学生“注意周围的环境,再想想,我们能做些什么来保护周围的环境”;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用具体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感受到他人为保护环境所做的努力,让我们内心感到感动和体会;课本后面安排学生深入社会调查,以“调查周边环境”为主题进行综合学习;在“中国花园”中,在学生开展调查活动的基础上,教材在更深层次上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围绕专题和本次活动开展口头交流、作业和展览等学习活动。阮明珠按照教材和老师的要求走进自然,深入社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他发现他家乡的河流近年来发生了变化。原来河水清澈见底,周围树木掩映;现在它发臭了,植被枯萎了。因为附近建了一个大型造纸厂,造纸厂排放的污水污染了河流和周围的土地。阮明珠写过一篇文章 《路旁的橡树》,发表于2002年6期《小河变了》。
新大纲作文要求:“能够写出自己的经历、感受和想法。”这克服了为了作文而教作文的弊端,构建了向生活开放的模式,为学生创造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的张扬,使作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画出童心,叙事儿童音乐,让作文走进学生的生活。有了“作文就是人生经验”,那么作文就跟着来了。
第三,久而久之,掀起一股“学习”热潮
想法决定想法,想法决定出路。学习不仅是小学生的首要任务,也是一种独立的实践。学与练要课内外结合,开阔视野,树立语文观,把师生作为语文课堂融入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母语文化的巨大吸引力和学习生活的丰富内涵。
1.让学生多读书。“读书断了,写字如神。”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小学的阅读量将增加到200万字。除了看课本,学生还应该多读课外书籍。课本上的文章自然需要熟悉,课外书也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理解主要内容。"如果你想让马跑,你必须给马喂草。"所以我要求学生每天读一篇文章,摘抄好的单词和句子,充分利用说话和交谈的时间,读完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2.让学生多记。"没有米饭,聪明的女人很难做饭。"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浓缩含蓄的成语寓言,流传千古的诗词短语,哲学名人名言,那么多好词名篇,那么多优质的“米”,为什么我们做不出好吃的?为了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我在班里掀起了“读千古美文,塑造美好人格”的活动。设立了一个特殊的项目,鼓励学生每天背诵一个成语,每天背诵一首古诗,每周讲一个寓言。厚厚的积累可以让头发变薄。在每次练习中,都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积累的漂亮单词和词组,并指导其正确使用,从而看谁使用的单词和词组更漂亮,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一个学生在描写蜜蜂的时候写道:看着忙忙碌碌飞来飞去的蜜蜂,不禁想起罗隐的一句诗:无论平地还是山巅,无限风光被占领,花摘尽成蜜,谁甜谁努力。刚刚好,画龙点睛。多记,多用几次,学生就会自由使用。
3.让学生多练习。“冻三尺不算冷天。”光靠每学期八本书的作业是不可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的。必须鼓励学生多练习写作,每周甚至每天都要写,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简短的评论。这样,对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很有帮助。在每天的作业中,不时穿插日记,或者学一篇课文讲讲自己的感受,或者模仿一篇文章等等。学生只要写,我们老师就要认真读,在深或美的地方划红线,表达肯定,适当写鼓励性的评语,每天上课读,与其他同学分享;上课前几分钟做一篇口语作文,说一段有几个字的话,说一段精彩的话,或者描述一件事、一个人、一个场景等。通过这种不懈的努力,学生们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阅读兴趣,提高了写作水平。